基本介紹
處理方式,簡要經過,事件詳述,重要戰役,起義首領,起義地點,昆陽大捷,歷史背景,產生影響,歷史教訓,歷史結果,
處理方式
簡要經過
王莽的殘酷壓榨,加上一連串的天災,逼得農民走投無路,紛紛起義。東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農民起來反抗官兵。
公元17年,南方荊州(今河南南部,湖北中部,湖南西部)鬧饑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澤地區挖野荸薺充飢。人多野荸薺少,引起了爭奪。新市(今湖北京山東北)有兩個有名望的人,一個叫王匡,一個叫王鳳,出來給農民調解,受到農民的擁護。大家就公推他們當首領。
王匡、王鳳就把這批饑民組織起來起義,一下子就聚集了好幾百人,還有一些逃亡的犯人也來投奔他們。
王莽派了兩萬官兵去圍剿綠林軍,被綠林軍打得大敗而逃。綠林軍趁勢攻下了幾座縣城,打開監獄,放出囚犯;把官家糧倉里的糧食,一部分分給當地窮人,大部分搬到綠林山。投奔綠林山的窮人越來越多,起義軍增加到五萬多。
第二年,綠林山上不幸發生了疫病,五萬人差不多死了一半。還有一半只好離開綠林山,後來分作三路人馬——新市兵、平林(在今湖北隨縣東北)兵和下江(長江在湖北西部以下叫下江)兵。這三路人馬各自占領一塊地盤,隊伍又強大起來了。當南方的綠林軍在荊州一帶打擊官兵的時候,東方的起義軍也壯大起來。琅琊(在今山東諸城)有個姓呂的老大娘,兒子是海曲(今山東省日照市)的一個公差,因為沒肯依縣官的命令毒打沒錢付稅的窮人,被縣官殺害了。這一來激起了公憤。有上百個窮苦農民起來替呂母的兒子報仇,殺了縣官,跟著呂母逃到黃海,一有機會就上岸打官兵。
這時候,另一個起義領袖樊崇帶領幾百個人占領了泰山。呂母死了後,她手下的人投奔樊崇起義軍。不到一年工夫,就發展到一萬多人,義軍一直打到泰山郡(今山東泰安)
,在青州(今山東中部)和徐州(今江蘇北部)之間來往打擊官府、地主。
樊崇的起義軍很講紀律,規定誰殺死老百姓就要被處死,誰傷害老百姓就要受罰。所以,百姓能擁護他們。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師王匡(和綠林軍中的王匡是兩個人)和將軍廉丹率領十萬大軍去鎮壓樊崇起義軍。樊崇作好準備,跟官兵大戰。為了避免起義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雜,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塗上紅顏色,作為識別的記號。這樣,樊崇的起義軍得了一個別名,叫"赤眉軍"。
事件詳述
天鳳四年(公元17年),南方發生饑荒,饑民們被迫流亡山澤之中。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鳳兄弟深得饑民信任,被推為渠帥 (即大帥),聚眾數百人起義。不久,南陽人馬武、王常、成丹等也率眾參加。他們占據綠林山(今湖北省京山市大洪山),劫富濟貧,除霸安民,深受百姓擁護,被稱為 綠林軍.這支起義軍在數月間便迅速擴大至數千人。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派荊州牧率官兵二萬前往鎮壓,綠林軍在雲杜(今湖北沔陽)將其擊敗,殲敵達數千人,繳獲了全部輜重。綠林軍乘勝一舉攻克重鎮竟陵(今湖北潛江西北),又轉擊雲杜、安陸(湖北安陸縣北)。當起義軍勝利回師綠林山時,隊伍已發展到五萬餘人。地皇三年(公元22年),綠林山一帶發生瘟疫,起義將士病死很多。在這種情況下,起義軍分兩路向外轉移:一支由王匡、王鳳、馬武率領,向北進入南陽郡,稱“新市兵”;一支由王常、成丹率領,向西南進入南郡,號稱“下江兵”。七月,新市兵進攻隨縣(今湖北隨縣),得到平林(湖北隨縣東北)人陳牧、廖湛等人領導的平林兵的回響,平林兵與新市兵合兵一處,聲勢愈振。
正當綠林軍縱橫於湖北、河南一帶時,東方也爆發了樊崇領導的赤眉軍起義。天鳳五年(公元18年),琅琊(山東諸城東南)人樊崇率領一百多人在莒縣(山東莒縣)起義,他們以泰山為根據地,轉戰於黃河南北,得到青、徐一帶饑民的回響,民多棄鄉里流亡,老弱死道路,壯者入‘賊’中,義軍很快在一年時間內便發展到萬餘人。次年,東海人徐宣、謝祿、楊音等聚眾數萬人,一起歸附樊崇,起義隊伍迅速擴大。呂母死後,其眾也加入到樊崇的起義軍中。起義軍沒有文書、旌旗、部曲、號令,只是以言語相約束,共同遵守“殺人者死,傷人及盜者抵罪”的紀律。起義軍內部分為三級組織:最高首領稱“三老”,其次為“從事”,再次稱“卒吏”,彼此間稱“巨人”。
地皇二年(公元21年),起義軍與翼平連率(即北海太守)田況的軍隊在姑幕(今山東諸城西北)展開激戰,田況軍大敗,被殲一萬餘人。為剿平樊崇領導的起義軍,王莽在地皇三年(公元22年)四月,派太師王匡和更始將軍廉丹率十萬大軍從長安出發,經定陶、無鹽(今山東東平附近)南下,在陳昌(山東東平西)與義軍展開激戰。這次戰役,雙方的兵力都在十萬左右,是農民起義軍與新莽政權第一次大規模的較量。由於王匡輕敵冒進,被義軍打得大敗,廉丹及其部下汝雲、王隆等二十餘名將領被擊斃,王匡倉皇逃走。
在這次會戰中,為了同官軍相區別,義軍將自己的眉毛染紅,此後,這支隊伍便被稱為“赤眉軍”。成昌大捷使東方戰場的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赤眉軍改變了從前被圍剿的局面,乘勝向西發展,控制了東至莒城、西至陳留、南達汝南、北到濮陽的廣大地區。
農民起義的迅速發展,在社會各階層中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本來,由於王莽改制損害了豪族地主的政治、經濟利益,已經引起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激化,而遍及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則更顯示出王莽政權已失去了保護地主統治集團的能力。各地一些豪強地主和劉氏宗族便開始自尋出路。他們紛紛結寨自保,甚至聚兵割據。如南陽郡湖陽人馮魴,“聚賓客,招豪傑,作營壍,以待所歸”;陳留東昏人虞延“常嬰甲冑,擁衛親族,扞御鈔盜”;梁國蒙人夏恭“以恩信為眾所附,擁兵固守”。他們雖然名為防禦“盜賊”,但當起義軍迅速發展以後,很多人,尤其是劉氏宗族便紛紛打出反莽的旗號。
在這部分人中,以南陽地區的劉縯、劉秀兄弟最為典型。
居住在南陽的劉縯、劉秀兄弟,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雖然從其曾祖時起即不能承繼封爵,但其父劉欽還曾擔任過縣令,劉縯兄弟二人也都是南陽地區擁有大片土地的豪族地主。王莽奪取漢政權、排斥劉氏宗室,特別是實行“王田”,“私屬”以及“五均”、“六筦”等措施,嚴重地侵害了他們的政治、經濟利益。所以,當綠林軍活躍於南陽地區時,劉氏兄弟便與其周圍地主李通、鄧晨等人商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連年,兵革並起,此亦天亡之時,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也。”於是,在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月,鄧晨起於新野、劉秀與李通等起於宛、劉縯起於舂陵(湖北棗陽南),這支地主武裝共約七八千人,號稱“舂陵兵”。劉縯還派宗室劉嘉與新市、平林兵首領王鳳、陳牧取得聯繫,相約聯合作戰。舂陵兵與新市、平林兵一起,合攻長聚(今河南唐縣境內),殺新野、湖陽兩尉,並攻占棘陽(河南南陽南),取得了初步勝利。十一月,劉急於求成,進攻南陽首府、戰略要地宛城,被守將甄阜和梁丘賜擊潰,退保棘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正月,甄阜、梁丘賜率大軍十萬南渡潢淳水(今唐縣城西),企圖一舉剿滅駐紮於此的綠林軍主力。新市、平林兵與舂陵兵齊心同力,乘夜偷襲敵後方,奪得敵軍全部輜重。接著在第二天發動總攻,斬殺甄阜和梁丘賜,殲敵二萬多人,餘部紛紛潰逃。聯軍乘勝擊敗前來救援的嚴尤、陳茂部,進圍宛城。
綠林軍的組織本來並不十分嚴密,而他們與舂陵兵之間也只是一種協同作戰的關係。棘陽大捷後,聯軍發展到十餘萬人,將領們越來越感到“眾雖多而無所統一”的狀況已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政權,已成為迫切的任務。在天命皇權思想的影響下,選擇劉氏宗室做皇帝的意見占了上風。劉縯依仗舂陵兵的實力,自稱“柱天大將軍”,準備爭奪皇帝的位置。
南陽地主也大多欲推他作皇帝。但綠林軍將領卻不擁護他,他們推舉了一個“避吏於平林”的劉氏宗室、更始將軍劉玄作皇帝。地皇四年(公元23年)二月初一,新市、下江、平林、舂陵等各路義軍正式推舉劉玄當了皇帝,國號“漢”,改年號為“更始”,以公元23年為更始元年。歷史上稱這個政權為更始政權。
更始政權以劉玄的族父,即劉秀的叔父劉良為國三老,王匡為定國上公,王鳳為成國上公,朱鮪為大司馬,劉縯為大司徒,陳牧為大司空,其他將帥“皆九卿將軍”。至此,更始政權的組織機構便初具規模了。更始政權的建立,對全國各地的反莽義軍具有很強的號召力,史稱“是時海內豪傑翕然回響,皆殺其牧守,自稱將軍,用漢年號,以待詔命,旬月之間,遍於天下”。
等地,前鋒進抵距洛陽不遠的陽關一帶。義軍在昆陽等地獲得了大量物資,“多得牛馬財物,谷數十萬斛,轉以饋宛下”,有力地支援了圍攻宛城的軍隊。五月劉攻克宛,劉玄便將宛城定為國都。
劉玄稱帝,對於劉縯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而南陽地主集團也對此十分不滿,對劉玄“多不服”,劉縯的部將劉稷公開揚言:“起圖大事者,伯升(劉字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為者邪”。隨著起義軍的節節勝利,南陽地主集團與綠林軍將領之間的矛盾開始公開化。早在更始政權建立前,平林兵曾進攻新野,但久攻不下。新野城宰宣稱:只要有劉縯一封書信,即可交出新野城。更始政權建立後,劉玄派劉前去攻打新野,當劉縯率兵至新野城下時,新野宰果然開城門投降。
五月,劉又順利地攻占了宛城,“自是兄弟威名益甚”。劉縯在更始軍內影響的迅速上升,引起了更始帝群臣對劉的猜忌。繡衣御史申屠建在一次聚會上曾暗示劉玄早下決心除掉劉縯,但劉玄猶豫不決,將其放走。但雙方的矛盾並未就此了結。不久,更始政權授予劉稷以抗威將軍之職,但劉稷竟抗命不受。當更始群臣要殺掉劉稷時,劉縯又公開出來保護。在這種形勢下,劉玄在申屠建和朱鮪的堅持下,將劉稷與劉縯一起處死。
重要戰役
崤底戰役
背景
崤底戰役作戰圖
赤眉建政權二年(公元26年)十二月,赤眉軍離開長安東歸,建武三年(公元27年)正月,劉秀與赤眉軍交戰於崤山地區,赤眉軍被劉秀軍擊敗,全軍投降於劉秀軍。
當赤眉西進,離開長安後,長安城已成無重兵駐守的狀態,這時劉秀集團的鄧禹軍乘機由上郡等地南下,輕而易舉地占據了長安。當鄧禹軍未進占長安之前,劉秀即命令鄧禹要伺機進占長安,鎮慰西京,維繫百姓之心。但鄧禹自覺力量遠非赤眉軍的對手,故一直遲遲不敢向長安進犯,仍在上郡一帶地區徵集兵馬,屯聚糧草,等待時機。赤眉大軍一從長安撤出西走,鄧禹進占長安的計畫,才得以實現。鄧禹軍進占長安後,也發生了一系列的失策行為,他不在政治上改進治理長安的措施,沒有在軍事上加強保衛長安的部署,沒有注意對長安及其附近地區更始政權舊部招撫收容,壯大自己的實力,而是忙於晉謁漢高祖劉邦的神廟,收漢代十一帝神主,派兵送往洛陽,巡行陵園等封建禮儀瑣事。從而,使他失去了鞏固長安的可貴時機,客觀上為赤眉大軍重返長安,減少了阻力。當鄧禹得知赤眉軍東返的訊息後,鄧禹即派兵前去迎擊,企圖阻止赤眉軍重返長安,赤眉軍於郁夷(今陝西隴縣)擊敗了鄧禹軍,鄧禹慌忙退出長安,入據云陽(今陝西三原),赤眉軍遂又勝利地進占長安。
起因
赤眉軍由今甘肅、寧夏等地返回長安,勢力已較前大減,及至杜陵一戰,10萬精兵被殲,又極大地削弱了起義軍的力量。這時三輔地區正遇上大饑荒。據《後漢書·劉盆子傳》記載:“時三輔大飢,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各地的豪強地主,聚眾以為營壘,堅壁清野,以斷絕長安的糧食供應,來困擾赤眉軍。赤眉軍無計可施,只得第二次被迫做出撤離長安的決定,東歸關東地區。於是,赤眉軍於建武二年(公元26年),漢光武帝劉秀二年十二月,共20多萬大軍離開京師,向東進發。劉秀集團在平定河北和河東、河西、河內等地區的同時,對赤眉軍的發展動向就極為重視,把自己的戰略重點轉向對付赤眉起義軍,時時注意尋找時戰,消滅這支唯一可以與劉秀爭奪天下的武裝力量。
劉秀當初派鄧禹執行進兵關中,伺機奪取長安的戰略行動,由於鄧禹軍與赤眉軍兩次作戰,兩次大敗,而沒有實現。故劉秀不得不於建武二年(公元26年)十一月召回鄧禹,以將軍馮異代替鄧禹執行搶占關中,消滅赤眉的任務。劉秀對馮異進占關中對抗赤眉軍的基本策略和戰略作了詳細交待。劉秀告訴馮異說:“三輔地區,遭受了王莽更始之亂,又受到赤眉延岑戰亂的禍害,百姓的生命財產遭到嚴重的損失,無人給他們以任何保障,現在派你去征討各種叛逆勢力,對歸附降順者,把首領集中到長安去,對於他們的部眾士卒,則遣送回鄉,從事農業生產,並且要毀掉現有營壘,以免他們又聚眾割據。”同時還告訴馮異,征伐各種勢力,不在於略地屠城,主要在於平定他們的勢力,妥善地安撫他們。劉秀判明了赤眉軍東歸的情況後,為更順利地鎮壓赤眉軍,即對鄧禹說:“不要與窮寇爭鋒拚命,赤眉已日漸處於絕境,他們沒有糧食,肯定要向東方來,我以飽待飢,以逸待勞,很容易消滅他們,你千萬不要輕率與其交戰。”劉秀為了集中力量對付赤眉軍,在其進占洛陽後,針對赤眉軍東進,採取了以下部署:破奸將軍侯進率軍進駐新安地區;建威將軍耿弁率軍進駐宜陽地區;大司馬吳漢統率的大軍集結於洛陽附近地區。這樣,劉秀集團對赤眉軍的東歸,便形成了一個南北待擊,中間控制強大機動兵團的極為有利的戰略態勢。
劉秀集團參加崤底戰役的總兵力,無確切根據可查。但依據其各部分的實力推算,大致可以得出上述概略數字:鄧禹所部,初入關中為2萬人,後來雖有較大發展,但幾次戰敗,損失了一些部隊,渡過黃河後大概最多也只能擁有三五萬人;馮異指揮的魏郡、河內、河南等郡兵馬,估計也在4萬人左右;東路軍及其洛陽地區的機動力量,大致約在25萬左右。
兩軍作戰策劃
赤眉起義軍的御史大夫樊崇,丞相徐宣等認為,劉秀集團正忙於建都洛陽,派兵向周圍擴張勢力,在中原地區腳跟尚未站穩,所以,赤眉回軍關東遇到的敵對力量很可能不會太大。故作出了以下東歸作戰策劃:放棄攻擊渭北的鄧禹軍;不再攻擊延岑的部隊;準備打擊馮異的西路軍;出函谷關後,仍按入關的路線東進,然後往東南方向發展。劉秀集團根據赤眉軍原先的入關進軍路線分析,認為赤眉東歸也有可能仍經過潁洛之間,於是預先在洛陽、宜陽、新安等地布設了重兵,準備在潁洛地區將赤眉軍這股威脅劉秀稱帝最強勁的敵人徹底殲滅。劉秀集團策劃:如果赤眉軍走西路,即經過靈寶、新安、洛陽之線,則宜陽的建威大將軍耿弁率軍馳往新安,與新安駐防軍破奸將軍侯進部共同攻擊赤眉軍;如果赤眉軍走南路,即經過弘農郡、走宜陽,則侯進率新安駐軍馳往宜陽,與宜陽的耿弁軍共同擊滅赤眉軍;位於洛陽的重兵集團由吳漢、朱祜、杜茂、賈復、堅鐔、王霸等統率的六軍,和由騎都尉劉隆、馬武、陰識等率領的邊境突騎部隊,準備向兩個方向機動支援。
戰役經過
漢光武帝劉秀
赤眉起義軍於湖城作戰勝利後,沒有注意招降和收編馮異、鄧禹的部隊,給了敵人重新收攏集結的機會,同時也沒有注意休整自己的部隊,備足下次作戰的糧食。作戰60多天后,拉著飢餓疲憊的隊伍,急急向東方開進,只想早日返回東方,忽略了對前方可能出現的敵人數量及自己的戰略策略的研究,這就使赤眉起義軍,在缺乏政治上、思想上、軍事上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倉促進入了預想不到的崤底交戰。漢光武建武三年、赤眉軍劉盆子建世三年(公元27年)閏正月,馮異已完成崤底戰役的一切準備工作,他命令一部分部隊穿上赤眉軍的服裝,預先埋伏於有利地勢,然後派出部隊去如期向赤眉軍挑戰。赤眉軍樊崇等於拂曉派出1萬餘精兵,首先與馮異的先頭部隊交戰,雙方展開激烈戰鬥。馮異軍佯裝抵擋不住,這時馮異卻只派出很少量的部隊前來支援,造成了赤眉軍誤認為馮異兵少勢弱的錯覺,於是,起義軍即出動主力部隊,全力向馮異軍猛攻。
馮異軍見赤眉軍主力投入作戰,也隨即將自己的主力展開,迎擊赤眉大軍。雙方都有一些不同程度的傷亡,戰鬥持續到午後,赤眉軍的攻勢逐漸減弱,馮異看到時機成熟,遂命令埋伏部隊出擊。這些伏兵由於穿著與赤眉軍相同的服裝,而且又來勢洶湧,使赤眉軍分不清敵我,陣勢立即大亂,紛紛向崤底撤退。馮異隨即揮軍向崤底進擊,逐漸壓縮檔圍圈,將赤眉軍男女8萬餘人於崤底擊破俘獲,這是赤眉軍自杜陵戰役以後,第2次最大的失利,遂使崤底戰役成為赤眉軍徹底失敗的前奏。赤眉起義軍遭此嚴重失敗,還剩10餘萬兵力,在樊崇等統率下,急忙向東南方疾走。
漢光武帝劉秀得知馮異大敗赤眉軍,十分欣喜,並立即調動重兵堵截圍殲赤眉軍剩餘部隊。當劉秀得知赤眉軍向東南疾走宜陽(今河南宜陽之韓城)的情況後,立即親率漢軍主力大軍,也向宜陽疾進,到達宜陽後,確定了以下的作戰部署:前軍由大司馬吳漢統率,全部為劉秀集團的精銳之師;左軍是劉秀集團的驍騎部隊,由騎都尉劉隆、馬武、陰識指揮;右軍由大將軍朱祐,揚化將軍堅鐔,偏將軍王霸等統率;中軍這是由劉秀直接控制的機動部隊,包括建威大將軍耿弇、驃騎大將軍杜茂、執金吾左將軍賈復等部。劉秀集團將兵力部署妥當之後,即嚴陣以待,等候赤眉軍的到達。赤眉起義軍在崤底失敗後,正向宜陽疾走,突然在前進的路上與劉秀的大軍相遇。這時糧盡力竭的起義軍,自感沒有可能突破劉秀以重兵布成的陣勢,如勉強進行戰鬥,肯定會遭到無謂的傷亡,於是決定向劉秀投降,遂導致了赤眉農民起義軍最後的慘敗。當時樊崇等派出式侯劉恭為代表,前去劉秀營內談判投降事宜。《後漢書·劉盆子傳》對赤眉軍屈辱投降和劉秀勝利後的傲慢態度,均有較詳細的記載。劉恭見了劉秀說:“劉盆子帶領百萬之眾向陛下投降,陛下如何對待他們?”劉秀回答說:“可以免除他們的死罪。”於是樊崇與劉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30多大臣將軍便開始投降,將漢代的傳國璽綬、更始的七尺寶劍等交給了劉秀。赤眉軍交出了自己的兵甲,堆積起來與雄巍的熊耳山一樣高。第2天,劉秀大軍在洛水邊上列陣,讓劉盆子群臣觀看,以向他們示威。劉秀對劉盆子等說:“自知當死不?”接著又以挑戰的傲慢態度對樊崇說:“你不覺得投降後悔吧?我現在可以讓你重新把你的隊伍集合起來,咱們正式做一次較量,以便決一勝負,我決不強迫你投降。”樊崇沒有答話。但丞相徐宣卻奴顏媚骨地說:“今日得降,猶去虎口歸慈母,誠歡誠喜,無所恨也。”至漢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夏,劉秀以樊崇、逄安繼續謀反罪,將他們殺死。
起義首領
王匡(生卒年不詳),王莽時期農民起義領袖。
王莽統治時期,荊州地區連年災荒,廣大農民生活無著,紛紛逃離故土。公元17年(天鳳四年),饑民們在新市人(今湖北京山)王匡、王鳳兄弟的領導下發動起義,以綠林山(今湖北省京山市大洪山)為根據地,故稱綠林軍。隊伍得到廣大民眾和附近起義軍的回響,迅速擴大。
公元21年(地皇二年),王莽的荊州牧發兵進攻綠林軍,綠林軍出山迎擊獲勝,部眾增至數萬人,戰鬥意志高漲起來。公元22年(地皇三年),綠林山中疾疫流行,綠林軍出山,一支由王常、成丹等率領,西入南郡(治今湖北江陵),稱下江兵;另一支由王匡、王鳳、馬武等率領,北上南陽,稱新市兵。新市兵攻隨縣時,平林人陳牧、廖湛率眾回響,於是綠林軍中又增添了一支平林兵。西漢宗室劉玄,這時也投身於平林兵中。 公元23年(地皇四年)二月,綠林軍領袖王匡、王鳳等擁立劉玄為皇帝,國號“漢”,年號“更始”。劉秀的哥哥劉縯反對劉玄稱帝,被劉玄、王匡等殺死,劉秀因兵力薄弱,不敢公開反抗,忍辱負重,表示忠順於起義軍。
公元24年(更始二年),劉玄由洛陽進入長安。但是他很快變質,生活腐朽,政治專制。為了達到獨攬政權的目的,劉玄殺死眾多起義軍將領,又剝奪了王匡等人的軍權。義軍將領與劉玄為首的貴族集團發生衝突,王匡率領部分起義隊伍投靠了另一隻著名的起義軍赤眉軍。
公元25年九月,赤眉軍攻入長安,劉玄投降,更始政權滅亡。
起義地點
綠林赤眉起義地點——綠林寨
綠林寨被稱為神州第一古兵寨,是國家級大洪山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位於湖北省京山市綠林鎮。是國務院1988年同張家界、九寨溝等景區同批次批准的國家級風景區。綠林古兵寨是當年王匡王鳳領導的綠林起義策源地,也是漢光武帝劉秀的發祥地,這裡有兩千年的古烽火台、古城牆、古兵寨、古戰場、古漢梯田,也有抗日戰爭舊址;歷史人文底蘊豐厚,自然風光秀麗無比,尤以綠林十八景蔚為勝觀。 方圓120公里景區內重巒疊嶂。山水涵晴,石色映輝,蔥蘢滿眼,光風霽月,自然之間是宇宙的真意。
綠林山不僅是風景秀美,更值得一提的是悠久的歷史賦予了她厚重的文化底蘊。當年轟轟烈烈的綠林起義席捲全國。他們殺富濟貧,開倉放糧,號稱綠林軍,安營紮寨,出沒於綠林山中,迎敵於雲杜,也就是今天的京山,大破官軍,攻竟陵,擊安陸,威震荊楚,義軍達5萬餘眾,推翻了王莽“新”朝,為後來東漢王朝兩百年的和平局面奠定了基礎。“綠林”二字也便成為後世的好漢代名詞。
昆陽大捷
農民將領一眼就看出了他們的陰謀詭計。綠林軍創始人之一張昂憤怒地拔出寶劍,往地上一擊,大聲地說:對必成的事情有懷疑,就不能成功,今天的事情就這樣決定了,不能再有其它議論。”王匡、王鳳堅決支持張昂的革命行動,煞住了南陽地主集團妄圖奪取農民政權的逆流,於公元23年5月11日,立劉玄為皇帝,建年號為“更始”,表示農民將領從頭做起,建立新的天地,王匡被封為定國上公,王鳳被封為成國上公,仍然掌握著農民軍的領導大權。 綠林軍在建立政權後,人心振奮,士氣高漲,王匡、王鳳決定乘此大好時機,向王莽政權開始新的進攻。王匡指揮圍攻宛城的主力軍發動了猛烈的攻堅戰,王鳳則率領一支起義軍向北挺進,起義軍進展神速,勢如破竹,很快就拿下了昆陽(今河南葉縣)、定陵(今河南舞陽北)、郾城(今河南郾城南)等縣城,給王莽反動政權以沉重打擊。這時的王莽,就象賭場上的賭徒一樣,要把所有剩餘的賭本付諸一擲,他要傾全國的兵力,去鎮壓綠林軍。公元23年5月,王莽調集各地精兵42萬,號稱百萬,事先選好幾百名懂得兵法的大師,帶上詩書、武器,充當軍中的參謀,氣勢洶洶,“旌旗輜重,千里不絕”,由王尋、王邑指揮向綠林軍猛撲過來。這時,由王匡率領向北挺進的一支綠林軍,首當其衝。面對著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的強大敵人,應當怎么辦?當時在起義軍內部發生了嚴重的分歧。有的主張分散隱蔽,保存實力;有的主張利用昆陽城小而堅、易守難攻的條件抗擊莽軍。在這關鍵時刻,將士們分析,如果分散兵力,容易被各個擊破,只要王鳳率領的這支隊伍被打跨,包圍宛城的綠林主力軍將直接受到王莽主力軍的攻擊,有被消滅的危險。相反,收縮兵力,堅守昆陽,尋找戰機,有可能取得勝利。王鳳冷靜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決定堅守昆陽,採取積極防禦的方針,下令把八九千農民軍都集中到昆陽城內,完成了戰略收縮任務,準備握緊拳頭,打擊敵人。王鳳還利用王莽軍初到昆陽,包圍尚不嚴密的時機,派宗佻、李鐵、劉秀等13人在晚間突圍,去郾城、定陵請援兵。劉秀等突圍成功,使昆陽反包圍戰取得了初步主動權。
狂妄驕橫的王邑把昆陽包圍了幾十層,王莽軍人喊馬叫,鉦鼓喧天,聲聞十幾里以外,數丈高的雲梯俯視著昆陽城內,挖地道、撞城門的王莽軍忙亂不停,箭頭象雨點一樣向城內飛落,城裡人外出打水,都要頂著門板,以防箭傷。王邑得意忘形,認為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攻下昆陽,把城內居民斬盡殺絕,好去請功領賞。但是,反動派總是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堅守昆陽的幾千名義軍戰士,在王鳳的指揮下,在全城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精神抖擻,鬥志昂揚,以堅韌不拔的意志,連續打退了敵人的猖狂進攻。王莽軍已是精疲力竭,小小的昆陽城仍然屹立不動。在緊急關頭,劉秀等請來了援兵。這時,王匡指揮的綠林軍已在三天前攻下宛城,訊息傳到昆陽,起義軍受到極大鼓舞,給王莽軍隊在精神上以沉重打擊。城外的援兵象猛虎下山一樣,從背後插入敵陣,以擒賊先擒王的戰術,衝進了王邑的指揮部,殺死了王尋,敵軍頓時大亂。王鳳在城裡率領起義軍衝殺出來,里外夾擊,呼聲震天,起義軍無不以一當百,殺得王莽軍抱頭鼠竄。湊巧,天氣突變,天昏地暗,大雨如注,河水滿漕,洪水四溢,王莽敗軍自相踐踏,死傷無數,僅掉在河裡淹死的就有一萬多人。昔日威風凜凜的王邑,早已嚇得聞聲喪膽,只帶著幾個小卒,狼狽逃命去了。昆陽大捷,起義軍繳獲了王邑軍的全部輜重,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奠定了推翻王莽政權的基礎。從此,王莽軍一蹶不振,主動權已掌握在農民軍手中。 昆陽大捷,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是推翻王莽政權的決定性戰役。昆陽大捷表明,為正義而戰的農民軍是真正的英雄,表明了王鳳是具有很高軍事才能的傑出的農民領袖。
歷史背景
西漢末年,封建統治階級和官僚地主瘋狂地兼併土地,貪官污吏巧取豪奪,加緊對農民進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逼得農民難以得生。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小規模農民起義不斷發生。大地主為了維護其搖搖欲墜的統治,就把政治野心家王莽抬出來,打著改革政治的招牌欺騙民眾。王莽乘機發動宮庭政變,奪取漢朝政權,改國號為“新”。王莽上台後推行一條反動路線。在政治改革的招牌下,大搞復古倒退活動。在“收復絕屬,存亡續廢”的旗號下,大封諸侯王,復辟分封制。他以禁止土地和奴隸買賣為藉口,宣布“王田私屬制”,即按井田制的規定,把土地收歸國有,更名為“王田”,把私人奴隸改名為“私屬”,實際是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恢復了奴隸主既占有土地、又占有奴隸的井田制,要把漢代的封建社會拉回到西周時期的奴隸制社會。王莽還採取一套搜刮人民的經濟政策,建立了“五均六管”,實際上是把由國家控制物價、統一調運物資和借貸大權,交到官僚、商人、高利貸者手中,使他們可以利用國家機構囤積居奇,操縱物價,大放高利貸,殘酷地剝削人民。王莽還多次改革貨幣制,濫鑄銅錢,對人民進行野蠻掠奪,造成“農商失業,食貨俱廢”的惡果,破壞了社會的正常生產和人民的正常生活,遭到了人民的強烈反對。為了轉移視線,王莽又發動對兄弟民族的掠奪戰爭,引起了兄弟民族人民的反抗,增加了內地人民的負擔。人民已是財竭力盡,無法生活,又加上水利長期失修,自然災害連年不斷,農田荒廢,農民傾家蕩產。山東、河南、河北、湖北等地尤為嚴重,很多地區都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
在這樣的背景下,荊州地區人民的糧食早已被搜刮一空,平原上的草根、樹皮都吃光了,廣大貧苦農民只好扶老攜幼,成群結對逃入綠林山(今湖北省京山市大洪山),靠挖野菜充飢度日。可是災情越來越重,到山裡來的人也陸續增多,野菜也被挖光,人們眼看著就要餓死。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鳳也在窮苦的饑民當中。他們向民眾宣傳只有起來造反,才可能求得生存,得到了民眾的信任與擁護。在他們的宣傳發動下,幾百人的起義隊伍很快就組織起來了。大家共推王匡、王鳳為渠帥(大帥),在公元17年(天鳳三年),舉起了反對王莽政權的革命大旗。王匡、王鳳領導的這支革命隊伍,因為起義於綠林山,便稱為綠林軍。不久,南陽的馬武、潁川的成丹也加入到革命隊伍中來。數月之間,起義軍就發展到七、八千人。他們憑藉綠林山區的險要地勢,開展了武裝鬥爭。公元21年,王匡率領農民軍在雲杜(今湖北仙桃西北)附近痛殲王莽的荊州軍,斬敵數千,繳獲了敵人的全部作戰物質,取得了重大勝利。起義軍又乘勝攻下竟陵(今湖北天門)、雲杜、安陸。當起義軍凱旋迴到綠林山時,隊伍已擴展到5萬多人。 公元22年夏,起義軍遭到疾病的襲擊,無法在山裡堅持下去,王匡、王鳳又根據形勢的變化,採取新的措施,決定走下山來,向面積廣闊的平原進軍。命令成丹帶一支起義軍西去南郡(今湖北江陵),稱“下江兵”;王匡、王鳳、張昂率領主力軍進入南陽地區,稱“新市兵”;平林(今湖北隨縣北)人陳牧等也聚眾一千多人起義回響,號稱“平林兵”。
革命形勢風起雲湧。一些豪強、官僚、貴族也打起反莽的旗號,乘機混進了革命隊伍。破落貴族劉玄就混進了平林軍。南陽地區的大地主兼商人、舊貴族劉演、劉秀兄弟,抱著復闢地主政權的野心,在南陽拼湊了一支軍隊,號稱“舂陵兵”,參加了新市兵。在當時,面對著王莽反動政權,王匡、王鳳採取容納劉演、劉秀和一切反莽力量的策略,是符合革命發展需要的,因為它壯大了革命力量,孤立了敵人。但從此,在革命隊伍內部埋下了定時炸彈,時時威脅著革命隊伍的生存。
公元22年冬,綠林軍在比水(唐河下游)又打了一個大勝仗,一舉消滅了王莽反動軍隊十幾萬人,並乘勝包圍了南陽首府宛城(今河南南陽)。綠林軍的節節勝利,進一步鼓舞了廣大民眾。為了最後消滅王莽政權,需要建立一個具有權威的領導機構,於是建立政權問題就提到日程上來了。但是,綠林軍建立政權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經過了激烈的鬥爭。當時,一些鑽進革命隊伍內部的地主階級野心家,為了奪取農民革命勝利成果,炮製出了“劉氏復興”的讖語,大造反革命輿論。這種反動宣傳,在農民軍中有很大影響。因此在綠林軍建立政權時,就一定要立一個姓劉的當皇帝。然而,在立哪一個姓劉的當皇帝的問題上,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混進革命隊伍內部的南陽地主集團,主張立劉演;而以王匡、王鳳為首的農民將領主張立劉玄。 農民將領認為,劉玄單身投入平林軍,人單勢孤,不敢違背農民軍的意志;而劉演有南陽地主集團作支柱,有舂林兵作後盾,有復闢地主政權的野心。因此,王匡、王鳳一馬當先,堅持要立劉玄;而南陽地主集團一定要立劉演。兩種意見相持不下,爭論不休。這時王匡、王鳳就想出了一個果斷的對策,他們先召集農民將領開會,在會上作出了立劉玄的決定,然後在大會上宣布了這一決定。劉演一看大勢已去,就想出了一個拖延戰術,他振振有詞地說:“赤眉軍在山東勢力很大,王莽政權還沒有消滅,現在最好稱王不稱帝,等到將來局勢穩定了,再立皇帝也不晚。”劉演的這個計謀非常清楚,是為他們將來篡奪農民政權打掩護。
產生影響
王莽的軍隊和赤眉軍打了一仗。結果,官兵打了敗仗,逃散了一大半。太師王匡的大腿被樊崇扎了一槍,逃了回去;將軍廉丹在亂軍之中被殺了。赤眉軍越打越強,發展到了十多萬人。
綠林、赤眉兩支起義大軍分別在南方和東方打敗王莽軍的訊息一傳開,別地方的農民也都活躍起來。黃河兩岸的大平原上大大小小起義軍有幾十路。有一批沒落的貴族和地主、豪強也趁機起兵,反對王莽。
南陽郡舂陵(今湖南寧遠北)鄉的豪強劉縯(音yǐn)、劉秀兄弟兩人,因為王莽廢除漢朝宗室的封號,不許劉姓人做官,心裡怨恨,發動族人和賓客七八千人在舂陵鄉起兵。他們和綠林軍三路人馬聯合起來,接連打敗了幾名王莽的大將,聲勢就強大起來了。
綠林軍的幾支隊伍沒有統一的指揮。將士們認為人馬多了,必須有個首領,才能統一號令。一些貴族地主出身的將軍,利用當時有些人的正統觀念,認為一定要找一個姓劉的人當首領,才能符合人心。
綠林軍里姓劉的人很多,該推誰做首領呢?舂陵兵想推劉縯,可是新市和平林兵的將領怕劉縯勢力太大,一定要立一個破落的貴族劉玄做皇帝。劉縯又提出等消滅了王莽、收服赤眉軍以後,再立皇帝,也遭到反對。劉縯覺得自己力量不夠,也只好同意了。
公元23年,綠林軍各路將士就正式立劉玄做皇帝,恢復漢朝國號,年號"更始",所以劉玄又稱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鳳為上公,劉縯為大司徒,劉秀為太常偏將軍,其他將領也各有各的封號。
打那時候起,綠林軍又稱為漢軍。
歷史教訓
昆陽大捷,勞苦大眾無不喜氣洋洋,奔走相告。但是正在人們歡慶勝利的時候,以劉演為首的南陽地主集團,卻再次企圖奪權,他們錯誤地估計形勢,想利用劉演、劉秀在宛城和昆陽戰役中立了戰功,聲望有所提高的時機,乘勢奪權。劉演的死黨劉稷竟公開揚言:“我們起兵圖大事,就是為了伯升(劉演)兄弟,更始是個什麼東西!”公開表示不承認更始政權。劉稷甚至猖狂到抗拒執行更始政權的命令。面對著劉演集團企圖奪權的囂張氣焰,王匡挺身而出,領導著農民軍將領,給劉演集團以迎頭痛擊,立即逮捕了劉稷。原來隱藏在幕後進行指揮的劉演,見劉稷被捕,竟公開跳出來反對。農民軍遂又逮捕劉演,並把他們判處了死刑。這時善於“克己”的劉秀,聽說他哥哥劉演被殺,馬上由前線回到宛城,向農民軍請罪。劉秀回宛城大耍“韜晦”之計,既不給他哥哥服喪戴孝,也不和劉演的部下私自交談,“飲食言笑如平常”,經常對人說自己有過錯,表示願意悔改。劉秀這種以屈求伸的手法竟起了作用,劉玄就上了他的當,認為劉秀已經很老實了。不僅沒有殺他,反而拜他為征虜大將軍,封武信侯。不久又派劉秀到河北去招收農民軍,給劉秀以獨立發展的機會。
綠林軍在鎮壓了劉演、劉稷之後,內部更加團結,形勢對革命更加有利。這時,河北農民軍銅馬、青犢等部已摧毀了王莽政權在河北的統治,赤眉軍已消滅了王莽軍在東部地區的有生力量。在大好形勢下,綠林軍決定向王莽反動政權發動最後一擊。這時已陷入滅頂之災的王莽,在農民軍已打到長安的時候,還根據《周禮》關於“國有大災”,用哭可以壓下去,“告天以求救”的說教,率領文武百官,到長安南郊去祭天。他仰著頭對天說:皇天啊,你授命我王莽當皇帝,為什麼不幫助我消滅農民軍?說罷就和文武百官一起嚎啕大哭。王莽祭天醜劇剛剛收場,更始元年(公元23年)9月1日,起義軍就攻進長安,長安居民也起義回響,火燒宮門,高喊“反虜王莽,何不出降”的口號,衝進皇宮。面對著潮水般湧進來的起義民眾,王莽早已嚇得發抖,但他還要裝腔作勢,學著孔子的腔調說:“天生德於予,漢兵(綠林軍)其如予何?”說罷,就連滾帶爬逃上了四面環水的漸台。農民軍把漸台包圍數重,最後捉住王莽,斬首示眾。尊儒復古的“新”王朝,終於被農民起義軍葬入了墳墓。
王莽政權被消滅之後,更始政權很快就遷入長安。劉玄到了長安之後,馬上就被靡亂的宮庭生活所陶醉,徹底暴露出他的腐朽沒落的階級本性,他“日夜與婦人飲酒後庭”,不問政事,農民將領要會見他,他就用侍者坐在帷幕里頂替,政權完全控制在地主階級代言人趙蔭、李松等一夥人手裡。王匡、王鳳等農民將領受到排斥。地主分子李淑對劉玄說:“陛下起家雖然靠著農民軍的力量,那只是臨時利用一下而已,不可能長久依靠他們。”現在應該“理改制度,更延英俊”,農民將領是管理不了政治的。這就是要改變農民政權的性質,把被打倒的官僚、地主再扶上台。劉玄雖然沒有公開地接收李淑的意見,但是,暗中卻在醞釀著屠殺農民將領的陰謀。更始政權已從代表農民政權的政治機構,轉化為地主階級鎮壓農民運動的暴力機器。
綠林軍創始人創始人王匡、王鳳和張昂等農民將領,在進入長安以後,仍然保持著農民階級的本色,在他們的管轄地區,對官僚、地主堅決進行打擊和鎮壓。他們手下的官員都是“群小賈豎、膳夫包人”,政權還掌握在勞動人民手中。王匡、王鳳等對劉玄的荒淫腐化,對趙蔭等人的專橫跋扈,十分反對,對更始政權的變質,感到痛心。他們想說服劉玄離開長安,誰知訊息泄露,劉玄竟動了殺機,他先後用計將農民將領誑進宮中,殺害了申屠建、陳牧、成丹等人,王匡、張昂等機警地發覺了劉玄的陰謀,得以逃出虎口。劉玄又派趙蔭率軍攻打王匡、張昂駐地。於是,更始政權的內部鬥爭,變成了公開的內戰,雙方在長安連戰月余,王匡、張昂等兵敗後退出長安。原來想和綠林軍合作的赤眉軍,看到更始政權已經變質,便向西發動了進攻,這時已進軍到離長安很近的高陵。王匡、張昂遂與赤眉軍聯合進攻長安。已成了孤家寡人的劉玄,走投無路,只好向赤眉軍投降,後來被赤眉軍處死。 王匡、王鳳、張昂與赤眉軍聯合推翻劉玄政權後,仍堅持鬥爭。直到公元27年隨赤眉軍一起撤出長安,在崤底、宜陽被劉秀的軍隊鎮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