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證解釋
亦作“ 對冊 ”。
1、古時就政事、經義等設問,由應試者對答,稱為對策。自 漢 起作為取士考試的一種形式。《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太常令所徵儒士各對策,百餘人, 弘 第居下。策奏,天子擢 弘 對為第一。”
漢
桓寬《鹽鐵論·利議》:“諸生對冊,
殊路同歸。”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議對》:“對策者,應詔而陳政也;
射策者,探事而
獻說也……二名雖殊,即議之別體也。”
《
漢書·蕭望之傳》“ 望之 以射策甲科為郎” 唐
顏師古註:“對策者,
顯問以政事經義,令各對之,而觀其文辭定
高下也。”
宋
葉適《提刑王公墓志銘》:“初
龍圖閣學士太子詹事王 公 十朋 ,以太學生對策,請收還
威福,除
秦檜蔽塞之政,天子即日施用。”
清 張惠言 《祭金先生文》:“對策
鑾坡,聲震
殿廷。”
2、對付的辦法或策略。王西彥《古城的憂鬱·蠱惑》:“對於女人無休止的嘮叨,他採取的對策就是沉默。”如:他見此情景,心中悄悄地想著對策。
對策是抽象性的。
古代套用
賢良方正、有道、敦樸、明
陰陽災異等科一般都屬於特科,實行對策。
晁錯、
董仲舒、
公孫弘,都是通過對策顯示了才識而得到君主的賞識。董仲舒的“
天人三策”,對漢代政治曾產生重大影響。
答策出色者,可以評為“第一”或“
高第”。參加對策者一般都能得到任用,拜為
中大夫、諫大夫、
議郎、郎中、縣令等。
西晉時期,歲舉的秀才科也採用了對策之法。
根據《晉令》,秀才對策必須五策皆通,才能授官。南朝
劉宋時定秀才考格,五問全部合格為上第,四、三為
中第,二為下第,僅一問合格為不及第。北朝之秀才亦對五策。南北朝時期,對策的“求言”“
陳政”的含義在實際上日益淡漠,人們的關注主要已不在於應試者的政見高下,而是其文辭的優劣了。策題與答策,一般都駢四儷六,典雅工巧。所以梁時
沈約批評秀才對策已成“雕蟲小技”,與政治見解毫不相干。隋代設
進士科(見
科舉制),亦採用對策之法。唐代進士考試有
時務策五道以考察對策者的政見和文辭,
制舉諸科常常也要對策。
相關連結
建立完善的信用體系:建立信用體系作為完善市場經濟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逐漸得到了更多部門和企業的關注。各地都逐漸出台了一些關於信用體系建設的法律和規範。這些法規的先後出台,提出了依法披露、合法徵集、信用服務、失信懲戒、信用管理等推動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一系列構想和指導意見。
開發
電子商務的信息安全技術:由於計算機運算速度的不斷提高,各種密碼算法面臨著新的密碼體制,如
量子密碼、
DNA密碼、
混沌理論等密碼新技術出處於探索之中。在我國,信息網路安全技術的研究和產品開發雖處於起步階段,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們去研究、開發和探索,但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產學研聯合發展之路,趕上或超過已開發國家的水平,以此保證我國信息網路的安全,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