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末綠林農民起義軍的一支。綠林起義軍自湖北綠林分兵轉移,其中一路由王常、成丹等率領,進入南郡(今湖北江陵)活動,稱下江兵。 後來泛指反抗朝廷的軍隊。...
下江兵上唐敗荊州牧,新莽地皇三年(22)十月,下江兵在鐘、龍山中休整,恢復力量後,又引兵與荊州牧軍戰於上唐(今湖北棗陽東南),大獲全勝。遂北上與新市、平林...
下江兵藍口之敗,綠林起義中的一次作戰,新莽地皇三年(22)四月,綠林山發生疾疫,死者且半。王常、成丹、張印率部分義軍西入南郡(治今湖北江陵),號下江兵。...
6、下江兵:《漢書·王莽傳):“是時南郡張霸,江夏羊牧、王匡等起雲杜綠林,號曰下江兵。”注:“本起江夏雲杜縣,後分西上入南郡……故號下江兵也。”南郡...
地皇三年(22年)二王分兵,遂又稱被為下江兵和新市兵。次年,義軍攻占昆陽(今河南葉縣)、定陵(今河南舞陽)、郾縣(今河南郾城)等地。王莽乃派王尋、王邑率軍...
張卬(áng),生卒年不詳,關東人,綠林軍主要將領之一,早年參加綠林軍,綠林軍分兵之後,與王常、成丹領導下江兵作戰,後與劉縯、劉秀兄弟統領的舂陵兵聯合,在棘陽...
第二天早晨,劉縯兄弟率兵自西南方向攻擊甄阜軍,下江兵自東南方向攻擊梁丘賜軍,雙方拚死搏鬥,激戰早飯時,梁丘賜陣腳先亂,士卒潰逃。甄阜軍見狀,頓時也失去抵抗的...
縯乘勝進攻宛城,查點降卒,不下二三萬,自己部兵也有一二萬,加入新市平林下江三大部,差不多有十萬人,此外尚有陸續投附,今日數十,明日數百,真是多多益善,如...
《漢書》卷九十九下《王莽傳下》漢兵乘勝遂圍宛城。初,世祖族兄聖公先在平林兵中。三月辛巳朔,平林、新市、下江兵將王常、朱鮪等共立聖公為帝,改年為更始...
西漢末,新市人王匡、王鳳等聚集在綠林山中,至七八千人,王莽天鳳四年起事,號下江兵。綠林山位於湖北省京山市北境。見《漢書·九九下·王莽傳》、《後漢書·...
地皇三年(公元22年),綠林山中疾疫流行,綠林軍出山,一支由王常、成丹等率領,西入南郡(治今湖北江陵),稱下江兵;另一支由王匡、王鳳、馬武等率領,北上南陽,...
一路由王常、成丹(?~公元25年)率領,西入南郡(郡治在今湖北江陵),吸引莽軍的注意力,稱 下江兵 ;一路由王匡、王鳳、馬武及朱鮪、張卬(áng)率領,北上南陽...
壽良,男,西漢末年兗州牧。 出處: 地皇三年(22年)新市兵,下江兵熾盛於荊州。王莽令司命大將軍孔仁部豫州,納言大將軍陳茂各“到部募士”,聯合擊荊州起義軍。...
王常、成丹等向西進入南郡,稱“下江兵”;王鳳、王匡、馬武及其部下朱鮪、張等向北進入南陽,稱“新市兵”。他們都自稱將軍。王莽派遣司命大將軍孔仁巡察豫州,...
起義軍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領,西入南郡(今江陵)稱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鳳、馬武等率領,北上南陽,稱新市兵。七月,新市兵進入隨州,平林村(今湖北隨州市東北)...
編輯 公元22年,綠林軍一支(新市兵)北入南陽郡,會合下江兵,平林兵及劉演劉秀舂陵起義軍,攻占南陽多縣;圍攻南陽郡宛城。並在藍鄉奪得莽軍輜重。莽...
這時王常在曲阿(江蘇丹陽)回響綠林起義,起大兵討伐王莽,成為下江兵統帥。陳靖毅然率長山義軍千人投奔王常。王常大喜過望,委任其為中牙典軍校尉,管理宿衛軍,...
王常、成丹西入南郡,號為下江兵;王匡、王鳳、馬武、朱鮪等北入南陽,號為新市兵。[3] 朱鮪議政更始 公元23年(地皇四年)各路農民師,商議立劉氏宗族子弟為...
當時,樊祟起兵于山東一帶,把眉毛塗成紅色,號稱“赤眉軍”;王匡起兵湖北,號稱“新市兵”;王常起兵江陵,號稱“下江兵”;陳牧起兵荊襄,號稱“平林兵”;劉秀也從...
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常的下江兵和王匡的新市兵興起,南陽為之騷動。李通的堂弟李軼,向來也很好事,就共同商議說:“現在四方擾亂,王莽政權眼看就要垮台,漢朝當...
綠林軍夜襲蘭鄉之戰,西漢末年綠林起義軍聯合下江兵在蘭鄉打敗王莽軍的一次戰役。西漢地皇三年(公元22年),新市、平林起義軍與舂陵兵聯合,攻長聚(今河南唐河境內...
次年﹐綠林山一帶發生疫病﹐起義軍分兵轉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領﹐西入南郡﹐稱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鳳﹑馬武率領﹐北上南陽﹐稱新市兵。新市兵進攻隨縣時...
一路由王常、成丹、張印等率領,向西南進入南郡(治江陵,今屬湖北),稱“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鳳、馬武及朱鮪等帶領,向北進入南陽郡(郡治宛縣,今河南南陽...
西漢末,新市人(即今湖北京山)王匡、王鳳等聚集在綠林山中,至七八千人,王莽天鳳四年起事,號下江兵。綠林山位於湖北省京山市西北(今大洪山)。後來以綠林泛指...
一路由王常、成丹、張印等率領,向西南進入南郡(治江陵,今屬湖北),稱“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鳳、馬武及朱鮪等帶領,向北進入南陽郡(郡治宛縣,今河南南陽...
劉縯、劉秀領導的舂陵軍本來是一支獨立的武裝力量,因舂陵軍與王莽軍隊數戰不利,才主動與綠林軍的新市兵、下江兵、平林兵“合縱”,以便共同對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