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眉起義
起義概況
王莽的殘酷壓榨,加上一連串的
天災,逼得農民
走投無路,紛紛起義。東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農民起來反抗官兵。
公元17年,南方荊州鬧饑荒,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澤地區挖野荸薺充飢。人多野荸薺少,引起了爭奪。
新市(今湖北
京山東北)有兩個有名望的人,一個叫
王匡,一個叫
王鳳,出來給農民調解,受到農民的擁護。大家就公推他們當首領。
王匡、王鳳就把這批饑民組織起來起義,一下子就聚集了好幾百人,還有一些逃亡的犯人也來投奔他們。
王匡他們占領了
綠林山(今湖北省京山市
大洪山)作為根據地,攻占附近的鄉村。不到幾個月工夫,這支起義軍發展到七八千人。
王莽派了兩萬官兵去圍剿
綠林軍,被綠林軍打得大敗而逃。綠林軍趁勢攻下了幾座縣城,打開監獄,放出囚犯;把官家糧倉里的糧食,一部分分給當地窮人,大部分搬到綠林山。投奔綠林山的窮人越來越多,起義軍增加到五萬多。
第二年,綠林山上不幸發生了疫病,五萬人差不多死了一半。還有一半只好離開
綠林山,後來分作三路人馬——
新市兵、平林(在今湖北
棗陽南部)兵和
下江(
長江在湖北西部以下叫下江)兵。這三路人馬各自占領一塊地盤,隊伍又強大起來了。
當南方的綠林軍在荊州一帶打擊官兵的時候,東方的起義軍也壯大起來。琅琊
海曲(今山東
日照縣)有個姓呂的老大娘,兒子是縣裡的一個公差,因為沒肯依
縣官的命令毒打沒錢付稅的窮人,被縣官殺害了。這一來激起了公憤。有上百個窮苦農民起來替
呂母的兒子報仇,殺了縣官,跟著呂母逃到
黃海,一有機會就上岸打官兵。
這時候,另一個起義領袖
樊崇帶領幾百個人占領了
泰山。呂母死了後,她手下的人投奔樊崇起義軍。不到一年工夫,就發展到一萬多人,在
青州和
徐州之間來往打擊官府、地主。
樊崇的起義軍很講紀律,規定誰殺死老百姓就要被處死,誰傷害老百姓就要受罰。所以,百姓能擁護他們。
公元22年,
王莽派太師
王匡(和
綠林軍中的王匡是兩個人)和將軍
廉丹率領十萬大軍去鎮壓樊崇起義軍。樊崇作好準備,跟官兵大戰。為了避免起義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雜,
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塗上紅顏色,作為識別的記號。這樣,樊崇的起義軍得了一個別名,叫"赤眉軍"。
發展狀況
王莽的軍隊和
赤眉軍打了一仗。結果,官兵打了敗仗,逃散了一大半。太師
王匡的大腿被
樊崇扎了一槍,逃了回去;將軍
廉丹在亂軍之中被殺了。赤眉軍越打越強,發展到了十多萬人。
綠林、
赤眉兩支起義大軍分別在南方和東方打敗王莽軍的訊息一傳開,別地方的農民也都活躍起來。黃河兩岸的大平原上大大小小起義軍有幾十路。有一批沒落的貴族和地主、豪強也趁機起兵,反對王莽。
南陽郡舂陵(今湖北棗陽南部)鄉的豪強
劉縯(音yǐn)、
劉秀兄弟兩人,因為王莽廢除漢朝宗室的封號,不許劉姓人做官,心裡怨恨,發動族人和賓客七八千人在舂陵鄉起兵。他們和
綠林軍三路人馬聯合起來,接連打敗了幾名
王莽的大將,聲勢就強大起來了。
綠林軍的幾支隊伍沒有統一的指揮。將士們認為人馬多了,必須有個首領,才能統一號令。一些貴族地主出身的將軍,利用當時有些人的正統觀念,認為一定要找一個姓劉的人當首領,才能符合人心。
綠林軍里姓劉的人很多,該推誰做首領呢?舂陵兵想推劉縯,可是
新市和平
林兵的將領怕劉縯勢力太大,一定要立一個破落的貴族
劉玄做皇帝。劉縯又提出等消滅了王莽、收服
赤眉軍以後,再立皇帝,也遭到反對。劉縯覺得自己力量不夠,也只好同意了。
公元23年,
綠林軍各路將士就正式立劉玄做皇帝,恢復漢朝國號,年號"更始",所以劉玄又稱
更始帝。更始帝拜
王匡、
王鳳為
上公,劉縯為
大司徒,劉秀為太常偏將軍,其他將領也各有各的封號。
打那時候起,綠林軍又稱為漢軍。
綠林起義
爆發於新莽末年的農民大起義。西漢後期﹐
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大批農民喪失土地﹐有的成為地主豪強的佃農﹐更多的則完全被排擠出生產領域﹐成為輾轉溝壑的流民﹐甚至淪為
奴婢(見兩漢奴婢)。成帝時﹐因饑饉而死於道路的貧民數以百萬計。
哀帝即位後﹐
大司馬師丹建議限田限奴婢﹐丞相
孔光和
大司空何武等為此擬訂了方案﹐但因遭到權貴的反對而作罷。農民的處境日益惡化﹐諫大夫
鮑宣上書說﹐由於貪官污吏與豪強大姓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加上水旱災害﹐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有七死而無一生”。成帝時﹐山東﹑河南﹑四川﹑陝西等地相繼爆發農民和
鐵官徒起義﹐哀帝
元壽二年(前1)﹐長安附近的人民放火焚燒了武帝的陵邑﹐火光照見
未央宮。
由於封建統治動盪不安﹐統治階級中一部分人認為漢祚已盡﹐外戚
王莽藉機篡漢。王莽為緩和社會危機﹐實行
托古改制。內容主要是﹕恢復古代的井田制度﹐禁止土地和
奴婢買賣﹐推行
五均六筦﹐改革幣制等等。由於這些措施損害了貴族﹑官僚﹑地主的利益﹐激起了社會經濟的大混亂﹐不僅遭到權貴富人們的反對﹐也給人民增加了新的困難。加以王莽法禁煩苛﹐濫用刑罰﹐又對邊境各少數族無理用兵﹐結果民怨沸騰﹐社會危機進一步加深。農民反抗鬥爭此起彼伏。
天鳳二年(公元15)﹐
五原﹑
代郡民舉行暴動﹐數千人為群﹐轉入旁郡。兩年後﹐臨淮人瓜田儀在會稽長洲起義﹐
呂母在
海曲起義﹐殺
海曲縣宰。各地分散的農民起義﹐最後醞釀成大規模的
農民戰爭。
新莽末年的農民大起義在三個地區爆發﹕在今湖北西北有
王匡﹑
王鳳領導的綠
林軍﹔在今山東東部和江蘇北部有
樊崇等領導的
赤眉軍﹔在今河北一帶則有大小數十支起義隊伍﹐其中最大一支稱為
銅馬軍。
天鳳四年﹐
荊州地區連年饑荒﹐民不聊生。新市(今湖北
京山東北)人王匡﹑王鳳常替人排難解紛﹐受到饑民擁護﹐被推舉為首領。他們聚集饑民﹐不時攻擊附近鄉聚。這支起義軍以
綠林山為基地﹐被稱為
綠林軍。地皇二年(公元21)﹐新莽
荊州牧發兵兩萬人進攻綠林軍﹐綠林軍擊敗莽軍﹐攻拔竟陵(今湖北
天門城關)﹐轉攻雲杜(今湖北京山)﹑
安陸(今湖北安陸東南)等地﹐部眾增至數萬人。次年﹐綠林山一帶發生疫病﹐起義軍分兵轉移﹐一路由王常﹑
成丹率領﹐西入南郡﹐稱
下江兵﹔一路由
王匡﹑
王鳳﹑
馬武率領﹐北上南陽﹐稱
新市兵。新市兵進攻
隨縣時﹐平林人
陳牧﹑
廖湛率眾回響﹐又稱
平林兵。
綠林軍起義爆發後﹐一些與新莽政權有矛盾的西漢宗室和地方豪強也紛紛起兵。宗室
劉玄投奔平林義軍﹐為安集掾。南陽大地主
劉演﹑劉秀(見
漢光武帝劉秀)兄弟為了恢復劉姓統治﹐聯絡附近各縣地主豪強﹑部署宗族﹑賓客﹐組成一支七八千人的隊伍﹐稱為舂陵軍。舂陵軍與
新市軍﹑平林軍聯合﹐準備進攻
宛城(今河南南陽)﹐被
王莽軍打敗﹐乃與向北折回的下江兵合縱。
綠林軍起義的第二年﹐山東琅邪人
樊崇在
莒縣率領百餘人起義﹐得到青﹑徐等州饑民回響﹐
逄安﹑徐宣﹑
謝祿﹑
楊音等率部歸附﹐隊伍發展到幾萬人﹐活動於
青州一帶。為在作戰時與敵軍相區別﹐他們將眉毛染紅﹐故稱“
赤眉軍”。其基本隊伍是貧苦農民。他們隨處打擊地主豪富﹐沒收財物﹐沒有攻城略地的意圖。軍中沒有文書﹑旌旗﹑部曲﹑號令﹐僅相互約定:“殺人者死”,保持著淳樸的作風和良好的紀律。起義軍內地位最高的稱“
三老”﹐其次稱“從事”﹐再次稱“
卒史”﹐這些都是漢朝地方小吏的稱號。戰士相互之間則稱呼“巨人”。
地皇二年﹐新莽太師羲仲景尚率兵鎮壓
樊崇領導的起義軍。結果全軍覆沒。次年﹐
王莽再派太師
王匡﹑
更始將軍
廉丹率十餘萬大軍前往鎮壓。到處燒殺搶掠﹐殘害百姓﹐民間因而流傳歌謠說:“寧逢
赤眉﹐不逢太師﹗太師尚可﹐更始殺我﹗”
赤眉軍在
成昌(今山東
東平東南)大敗莽軍﹐追至無鹽(今山東東平東)﹐廉丹戰死。此後赤眉軍活動於今山東﹑江蘇﹑安徽﹑河南諸省交界的廣大地區﹐聲勢日盛。
與此同時﹐
綠林軍於公元23年正月重創新莽南陽守將
甄阜﹑梁丘賜所部﹐隨即於淯陽擊敗嚴尤﹑
陳茂﹐進圍宛城。起義隊伍發展到十幾萬人﹐南陽地主集團策劃立劉演為皇帝﹐遭到大多數農民軍將領的抵制。但起義農民也因受“劉氏復起”圖讖的影響﹐擁立比較懦弱的漢宗室
劉玄為帝。同年二月﹐劉玄在宛城南面淯水的沙洲上設壇稱帝﹐恢復漢的
國號﹐建元“
更始”。
更始政權建立後﹐派
王鳳﹑王常﹑劉秀等率兵攻占昆陽(今河南
葉縣)﹑定陵(今河南
舞陽東北)﹑郾縣(今河南
郾城)等地﹐又派劉演率兵進攻宛城。
王莽發州郡兵四十三萬﹐號稱百萬﹐由
王邑﹑
王尋率領﹐企圖一舉消滅
綠林軍。莽軍南出潁川﹐前鋒約十萬人進圍昆陽。王鳳﹑
王常率義軍八九千人堅守昆陽﹐以待援兵。劉秀﹑李軼等輕騎突圍﹐從郾﹑定陵等地召集一萬餘義軍星夜馳援。進抵昆陽時﹐劉秀率敢死士三千人從城西突襲王邑﹑王尋的中軍
大營﹐殺王尋。昆陽守軍也乘機出擊﹐內外夾攻﹐莽軍大潰﹐王邑與殘部數千人逃歸洛陽。
莽軍主力被殲後﹐各地紛紛起兵﹐誅殺新莽官吏﹐用漢年號﹐以待
更始詔命。
新市﹑平林諸將看到劉演﹑劉秀的聲名日盛﹐勸
劉玄除掉了劉演。
綠林軍隨即兵分兩路﹕一路由
王匡率領攻洛陽﹐一路由
申屠建﹑
李松率領攻武關。更始元年(公元23)九月﹐綠林軍在各種反莽力量的配合下﹐順利攻取長安。
王莽逃至漸台﹐被商人
杜吳砍死﹐從而結束了新莽政權的統治。十月﹐劉玄
北都洛陽﹐次年又移都長安。
更始政權進入長安後﹐各級官吏中有不少人出身於庸客﹑商販或
膳夫﹑奴僕。因此當時流傳:“灶下養﹐
中郎將。爛羊胃﹐
騎都尉。爛羊頭﹐
關內侯。”這雖是對農民政權的誣衊之詞﹐但也反映了
更始政權保留著農民軍的某些樸素本色。不久﹐由於
劉玄生活腐化﹐晝夜宴飲﹐其親信
趙萌專權恣肆﹐起義軍將領因而離心離德﹐各謀出路。劉玄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殺害了申屠建﹑陳牧﹑
成丹等起義將領。
王匡﹑
張昂等率眾歸附
赤眉。
當劉玄進據洛陽時﹐
赤眉軍正在潁川﹑濮陽一帶活動。
樊崇曾前往洛陽聯絡﹐但劉玄不願與赤眉軍合作﹐只許以空頭官爵。隨後赤眉軍兵分兩路﹕一路由樊崇﹑逄安率領﹐攻拔長社(今河南
長葛東北)﹐南擊宛城﹔另一路由徐宣﹑謝祿率領﹐拔陽翟(今河南禹縣)﹐進軍梁縣(今河南臨汝西南)。樊崇等人認為部眾東向必散﹐決定西攻長安。公元24年冬﹐樊崇﹑逄安等由武關進發﹐徐宣﹑楊祿等由陸渾關進發。次年正月﹐兩路大軍會師弘農後﹐繼續攻向長安。進至華陰時﹐立十五歲的西漢宗室
劉盆子為帝﹔隨即順利攻占長安﹐
劉玄投降﹐不久被絞死。由於關中豪強地主隱匿糧食﹐組織武裝﹐堅壁頑抗﹐赤眉軍在糧食斷絕的情況下﹐不得不退出長安﹐進入安定﹑北地一帶。又因
隗囂等地主武裝的襲擊和大雪阻礙﹐被迫折回長安﹐引眾東歸﹐因而與劉秀的東漢政權發生了激烈的對抗。劉秀在劉演被殺後﹐受劉玄派遣去安撫黃河以北地區。他得到信都﹑上谷﹑漁陽等地的地主官僚集團的支持﹐消滅了盤踞
邯鄲稱帝的
王郎﹐並鎮壓和收編了河北地區以銅馬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壯大了自己的勢力。以此﹐獲得了“
銅馬帝”的稱號。公元25年﹐劉秀稱帝於鄗﹐不久定都洛陽。當
赤眉軍引兵東歸時﹐劉秀在
新安﹑宜陽屯駐重兵﹐預先切斷了赤眉軍的歸路。建武三年(公元27)初﹐赤眉軍被
馮異打敗﹐折向東南﹐又在宜陽陷入重兵包圍﹐最後糧盡力竭﹐被迫投降劉秀。同年夏﹐
樊崇﹑逄安再次起義﹐旋即被鎮壓。
起義戰爭
內容簡介
西漢末年,政治腐敗,經濟凋敝,社會矛盾加劇。
漢哀帝死後,幼小的平帝繼位,外戚王莽以大司馬、大將軍身分執掌朝政。元始五年(5年),王莽鴆殺平帝,立兩歲
劉嬰為帝,繼續把持朝政。四年後,廢劉嬰,篡漢登基,改
國號“新”。王莽為緩和日漸尖銳的社會矛盾,復古“改制”。但煩苛的法令,繁重的徭役、賦稅,加上連年水旱蝗災,官吏橫徵暴斂,使民眾無以為生。天鳳元年(14年),以琅邪
海曲(今山東
日照市西南)的
呂母起義為先聲,在黃河南北及
江漢地區先後爆發綠林、
赤眉、東海力子都、
城頭子路、臨淮瓜田儀等大規模農民起義,眾達百萬人,其中,綠林,赤眉實力最強。
天鳳四年,荊州地區(轄今湖北、湖南兩省及河南西南部、貴州東部和廣西東北部、廣東西北部各一部)連年發生嚴重饑荒,民眾逃入山野沼澤挖掘荸薺為食。新市人
王匡、
王鳳為饑民平理諍訟,排難解憂,深得饑民擁戴,被推舉為首領,率眾起義。隨後,南陽(今屬河南)人
馬武、
潁川(郡治陽翟,今河南
禹縣)人
王常、
成丹等亦聚眾回響。義軍以綠林山(今湖北
京山北大
洪山)為根據地,故稱
綠林軍。
詳細內容
綠林軍首先向
王莽統治力量薄弱的附近鄉村發展,數月內,即組成一支八、九千人的農民武裝。地皇二年(21年)四月,王莽命
荊州牧率精兵2萬,前往
綠林山圍剿。
王匡等串軍主動迎擊,在雲杜(今湖北
京山)縣境大破莽軍,殲敵數千,並繳獲莽軍全部輜重。隨後,義軍乘勝連克竟陵(今湖北潛江西北)、雲杜、安陸(今湖北安陸西北),回師綠林山時,隊伍已發展至5萬人。三年,王莽遣太師王匡(與義軍首領王匡同姓名)、將軍
廉丹率兵l0萬向東進攻
樊崇等領導的活動於今山東一帶的
赤眉義軍(參見赤眉農民起義),同時,另遣將軍
嚴尤、陳茂率軍進攻綠林軍。
時綠林山一帶瘟疫流行,為離開疫區,並避免同嚴尤軍決戰,
綠林軍遂乘
赤眉軍在成昌(今山東東平西)連挫莽軍之機,分兵向外發展。一路由
王常、
成丹、
張印等率領,向西南進入南郡(治
江陵,今屬湖北),稱“
下江兵”;一路由
王匡、
王鳳、
馬武及
朱鮪等帶領,向北進入
南陽郡(郡治
宛縣,今河南南陽市),稱“
新市兵”。七月,新市兵進攻
隨縣(今湖北
隨州市),平林(今湖北隨州巾東北)人陳牧、
廖湛等數千人起義回響,稱“平林兵”。當綠林軍進軍至舂陵(今湖北
棗陽南)附近時,劉縯、劉秀及
李通、李軼等亦率宗族賓客子弟七、八千人起事,號稱“舂陵兵”。
十一月,舂陵、
新市、平
林三部合兵,在長聚(今河南
唐河境)、
棘陽(今河南
南陽市南)等地接連獲勝,劉縯乘勝圍攻宛城(今河南南陽市),被莽軍
甄阜、梁丘賜軍擊敗,乃退保棘陽。莽軍留輜重
於藍鄉(今河南泌陽境),精兵10萬南臨池水(今河南泌陽境)。是時,
王常等率領
下江兵5000餘人轉戰到宜秋(今河南唐河東南),準備與主力會師。
十二月,
綠林軍四部會合,夜襲藍鄉,擊潰莽軍10餘萬人,殲滅2萬餘人,斬殺其主將甄阜、梁丘賜。繼而乘勝向西,在育陽(今河南
新野北),擊潰趕來增援的莽軍嚴尤、陳茂部,斬首3000餘級。
嚴尤棄軍而逃。義軍大獲全勝,俘獲大批俘虜及輜重,隊伍發展到10萬餘人。義軍隨即包圍戰略要地宛城。四年二月,綠林軍推加入平林軍的漢宗室
劉為帝,建立政權,改元
更始。綠林軍建立政權後,力量壯大,士氣高漲,在以主力包圍宛城準備西出
武關(今陝西
丹鳳東南)圖取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的同時,另由
王鳳、
王常、劉秀等率2萬人,乘莽軍嚴尤、陳茂部滯留
潁川之際,向北推進,牽制莽軍南下。
三月,王鳳等先後攻克昆陽(今河南葉縣)、定陵(今河南郾城西北)、郾縣(今河南郾城西南)等城。是時,
王莽感到關中所受威脅嚴重,慌忙變更計畫,將原先用於鎮壓
赤眉軍的莽軍主力轉用於南方,遣
大司空王邑急至洛陽,會同
王尋徵發郡兵42萬,號稱百萬,企圖一舉攻破宛城,殲滅
綠林軍。
五月,王邑軍在潁川與嚴尤軍會合,大軍齊向宛城進發。王邑、王尋仗恃兵多勢眾,執意先破昆陽,再破圍宛義軍主力。遂使先行抵達昆陽之部,層層包圍昆陽。義軍由
王鳳、
王常率八、九千人堅守昆陽,劉秀等率13騎乘夜突出城門,前往郾縣、定陵調集援軍。王邑等揮軍多次進攻,均被守城義軍擊退。
六月,劉秀率援軍萬餘人趕到,先以乾餘人衝擊王邑、王尋軍,繼率勇士3000迂迴至昆陽城西,猛攻王邑軍指揮部。王尋、王邑仍恃眾逞強,命其他各營按兵毋動,只率萬餘人迎戰。
王尋迎戰不利被迫殺。城內義軍適時出城夾擊,莽軍大亂。時遇大風雷雨,潰水(今葉縣
沙河)暴漲,莽軍溺死數以萬計,其餘潰散。王邑只率數千人逃回洛陽(參見
昆陽之戰)。
王莽因主力被殲,調回鎮壓
赤眉軍的太師
王匡、國將
哀章固守洛陽;另遣都尉
朱萌、右隊大夫宋綱防守武關;再以九個將領,號稱“九虎”,統率
御林軍數萬人在
華陰(今陝西華陰東)、回溪(今陝西華陰境)一帶布防,企圖固守洛陽、長安(今
陝西西安市西北)要地。義軍在昆陽大捷,攻克宛城後,稍事休整,即於八月分兵兩路北圖洛陽,西奪關中。
王匡率主力一部北進,於九月攻占洛陽,俘虜太師王匡及國將哀章。
申屠建、李松率部向西,兵臨武關時,莽軍守將朱萌已降於起兵回響義軍的析縣(今河南
西峽)人
鄧曄、於匡,宋綱已被擊斃。華陰“九虎”亦被鄧嘩等擊敗,“
二虎”自殺,“
四虎”逃亡,只剩“三虎”收集殘兵,退保渭口(今陝西華陰北)京師倉。鄧嘩、於匡大開關門,迎接義軍。李松率部3000抵達湖縣(今陝西
潼關東)與鄧嘩合兵進攻京師倉未克。鄧嘩遂遣
王憲率一部兵力北渡
渭河,向長安北側迂迴,李松亦分兵一部由
偏將軍韓臣率領,向西進攻
新豐(今陝西
臨潼東北)
王莽波水將軍
竇融。王憲部所到之處,莽軍望風歸降。韓臣部一舉攻破新豐,並乘勝追擊竇融至長安。義軍兵臨京師,當地民眾紛起回響,未待義軍攻城,各部民眾已破城而入。王莽效法
秦二世武裝囚徒充軍不成,被義軍及民眾重重包圍在漸台(位於未央宮滄池中)。王邑等相繼喪命,王莽被商人
杜吳殺死。新莽政權亡。
更始二年二月,
綠林軍擁立的
更始帝劉玄遷都長安。
點評:綠林農民義軍,是
新莽末年農民起義戰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對推翻新莽政權發揮了關鍵作用,在
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它同所有失敗的農民起義一樣,沒有遠大的戰略眼光(如
陳勝吳廣起義、
赤眉起義、黃巾農民起義、
隋末農民起義、
黃巢起義、明末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
太平天國運動),由於更始政權遷都後,對如何結束全國的分裂割據狀態沒有提出相應的政治、軍事措施,劉玄只知腐化享受,對內濫賞官爵,對外排斥異已,導致投靠更始政權的幾十萬
赤眉軍不能得到妥善安置,於同年冬,兵分兩路西攻長安。劉秀乘機稱帝,與
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更始三年九月,赤眉軍攻克長安,
更始帝奔逃。
綠林農民起義以更始政權的破滅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