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詞語
拼音
gān gē
引證釋義
1、乾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具體“乾”指盾牌,上古時期,秦稱“盾”,山東六國稱“乾”,“戈”指進攻的類似矛的武器,見上圖。因以“干戈”用作兵器的通稱。
①《詩·周頌·時邁》:“戴戢干戈,載櫜弓矢。”
②漢
桓寬 《鹽鐵論·世務》:“兵設而不試,干戈
閉藏而不用。”
③《
說唐》第一回:“
金鼓喧天,戈耀日。”
2、指戰爭。①《
史記·儒林列傳序》:“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
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②晉
葛洪 《抱朴子·廣譬》:“干戈興則武夫奮,《韶》《夏》
作則文儒起。”
③宋
王安石 《何處難忘酒》詩之一:“
賦斂中原困,干戈四海愁。”
④《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三回:“
社稷將危,神人胥怒!某叨為
嫡嗣,欲訖
天誅。
甲冑干戈,載義聲而生色;子孫臣庶,念先德以同驅。”
⑤清 黃遵楷 《跋》:“今
海內鼎沸,干戈雲擾。”
3、指兵士,武力。①漢
趙曄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
孫武曰:‘吾以吳干戈西破楚,逐昭王而屠荊平王墓。’”
②金
董解元 《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不是咱家口大,略使
權術,立退干戈。”
③
鄧友梅 《別了,瀨戶內海》:“後來又一想,不象,兩個孩子男女
私情的事,警察署不用動這么大幹戈的。”
4、古代武舞。①《禮記·文王世子》:“春夏學干戈,秋冬學
羽籥,皆於
東序。”
孫希旦 集解:“干戈,武舞。”
②宋
曾鞏 《相國寺維摩院聽琴序》:“然習其射御於禮,習其干戈於樂。”
相關詞語
1、
化干戈為玉帛比喻變戰爭為和平或變爭鬥為友好。
玉帛:玉即玉,帛為絲織品.二者皆為進貢之上品,在此引申為重修於好,相互
禮尚往來的意思。
出處:語本《
淮南子·原道訓》:“昔者
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 禹 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於
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譯:從前夏部落的首領鯀建造了三仞(八尺為一仞)高的城池來保衛自己,大家都想離開他,別的部落對夏虎視眈眈。後來禹當了首領,發現這一情況,就拆毀了城牆,填平了護城河,把財產分給大家,毀掉了兵器,用道德來教導人民。於是大家都各盡其職,別的部落也願意來歸附。禹在塗山開首領大會時,來進獻玉帛珍寶的首領上萬。
2、
大動干戈dà dòng gān gē
(1) [stage a war]∶干戈:古代兩種兵器。指進行戰爭
(2) [make a big fuss over]∶比喻
大張聲勢地行事
這事很簡單,何必大動干戈呢?
(3) [take effort to do]∶比喻大
費手腳(4) [attack brutally;strike violently]∶也指大打出手
3、
倒持干戈dǎo chí ɡān ɡē
猶言
倒持泰阿。乾、戈,皆兵器。《
後漢書·何進傳》:“大兵聚會,彊者為雄,所謂倒持干戈,
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為亂階。”
4、
倒載干戈(倒載干戈)dǎo zài ɡān ɡē
亦作“
倒置干戈”。亦作“
倒戢干戈”。倒著藏放兵器,表示不再打仗。
《
禮記·樂記》:“倒載干戈,包之以虎皮,將帥之士,使為諸侯,名之曰建櫜,然後天下知武王之不復用兵也。”《
史記·留侯世家》:“殷事已畢,偃革為軒,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 漢
荀悅《漢紀·高祖紀二》:“
偃革為軒,倒戢干戈,示不復用武。”《
晉書·華譚傳》:“倒戢干戈,苞以獸皮。” 宋
王禹偁《單州成武縣行宮上樑文》:“一戎而
倒載干戈,萬國而混同
文軌。”亦省作“
倒載”。 唐
元稹《奏制試樂為御賦》:“大道既移,則舞行象成於倒載;
小戎或駕,則琴音決勝於騶歌。”
5、成語:
干戈載戢gàn gē zài jí
【解釋】:干戈:古代的兵器。指武器。載:虛詞。戢:聚藏。把武器收藏起來。比喻不再進行戰爭動用武力了。
文獻記載
《
史記·五帝本紀》:“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
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鹹來賓從。”
老舍 《
茶館》第一幕:“三五十口子打手,經調人東說西說,便都喝碗茶,吃碗爛肉麵,就可以化干戈為玉帛了。”
王嘉《
拾遺記》卷一
春皇庖犧:“去巢穴之居,變茹腥之食,立禮教以導文,造干戈以飾武。”
相關詩文
《干戈》
題解
作者生逢
宋末亂世,戰爭不斷,兵連禍結,親人離散,兄弟飄零,其苦悶心情溢於言表。
干戈:戰爭。乾,盾,防禦武器。戈,平頭戟,進攻武器。
大綱:總綱,此為"大體相同"的意思。
王粲:字仲宣,東漢末年人。有才略,善詩文。在
劉表處不得重用,後歸附
曹操,深得信任。他在軍閥混戰期間寫出了《七哀詩》等反映人民苦難生活的詩篇。
小樣:小小差異。
鶺鴒:鳥名,此處比喻兄弟。
鳥鵲巢寒:曹操《短歌行》中有"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
何枝可依?"這句是說:我在外流離失所,也象月夜裡的
烏鵲一樣找不到棲息的樹枝。
中山
千日酒:《搜神記》:"
狄希,中山人也。能造千日酒,飲之亦千日醉。"
戰爭沒完沒了,無處可以躲避;事業無成,兩鬢已斑白。我的來往蹤跡和三國時的王粲差不多,若說情懷則和唐朝的杜甫所作的詩相同。兄弟失散音信斷絕,相隔千里之遙;我在外流離失所,也像烏鵲一樣找不到棲息之所。哪裡能買到中山仙人釀的好酒,讓我一醉到天下太平時再醒來呢!
人名
浙江麗水縣人。1940年4月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3年4 月至1944年6月任中共江蘇省阜寧縣委員會秘書、區青年救國會主任;1945年10月至1946年3月任浙西區黨委
廣南縣一區區委員、區長;1946年4月至1949年5月在膠東區黨委
西海地委統戰部和華東局社會部任科員、組長,1949年5月至1956年10月任
上海市公安局社會處、政保偵察處秘書科長、辦公室副主任,1956年 10月至1958年4月任上海市航運公安局黨組成員、辦公室主任,1957年被劃為右派,1960年10月到1979 年底調至安徽省
淮北煤礦籌備處勞動,“文化大革命”中受拘留關押長達4年多,1979年1月平反,1980年1 月至1981年12月任上海市政府寶鋼地區辦事處辦公室主任,1981年12月至1983年12月任
吳淞區政協副主任、區人民法院院長。1994年10月26日因病逝世。
小鎮名稱
一座神秘而悽美的西部小鎮,從古到今都是一個驛站,一條街道,幾排藏式平房。小鎮上來往的行人都是典型的
康巴人,頭系紅頭繩,身佩長長的藏刀。還有更多的是騎馬來小鎮上的牧民,像許多西部電影中的情節,他們將馬系在專門立的木柱上,便在矮小的藏式木屋採購東西、喝酒、唱歌,生動而親切。
小鎮上到處都是小牛犢般大小的藏獒,悠閒自在地在大街上來回走動,叫聲低沉渾厚。見到沒有拴的狗時,你不要害怕,這些狗再大也不會咬人,但是,那些拴起來的狗,再小也不要去招惹。 小鎮是一個很安全的地方,當地藏族人很友好,甚至會主動邀請你到家中參觀、休息、喝茶。
雜誌名稱
民國35年(1946年)春,坦直鎮南匯菸業銀號坦直分號職工王祖望、曹等鍩、莊韌建立“干戈”文藝研究會,並創辦《干戈》雜誌,為油印半月刊,每期10多頁,發行30份。
該雜誌得到坦直名士倪鼐候的支持,並受到老一輩文學家
茅盾、
傅雷、
胡風等的關心和指點。茅盾在信中稱《干戈》的作者們為“不相識的朋友們”,並希望《干戈》能去掉以女人為題材的《十香詞》之類的作品。王艮仲也來信鼓勵。中共地下黨組織特派員金憶秋經常關心這一刊物,並為其創作作品。
民國36年(1947年),南匯菸業銀號坦直分號停業,王祖望、曹等鍩等調離坦直,中共地下組織決定,由邱忠明、陸心良、朱紹康、朱鴻伯等地下黨員接任編輯,出版並發行《干戈》雜誌。
後來,《干戈》文藝研究社過渡為中共坦直地下組織控制的文藝團體,成為共產黨團結進步青年的外圍組織。《干戈》雜誌的發行也不再局限於坦直地區,擴大到周浦、新場、上海等地,發行量達到創刊時的3倍。社友和作者大增,有朱鴻伯、陸心淵、陸仁良、沈其新,外來投稿的有沈佐賡、馮寒藻、沈才之、施紅蕉、施潔霞等。倪鼐候、陸震林、楊而墨(律師)、季望疇、龔敘君等,他們專門為《干戈》撰寫古典文學和詩詞。
1949年5月,南匯縣解放,《干戈》雜誌停刊,歷時3年2個月,共出版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