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山(浙江紹興縣西北山峰)

塗山(浙江紹興縣西北山峰)

塗山屬西乾山脈,牛頭山東分支,與鎮西白馬山遙相對峙,東連西扆山村,西南為旗山村,西鄰顧家棣,北靠紅橋頭,山丘蜿蜒千米。塗山海拔116米,位於安昌鎮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塗山
  • 海拔:116米
  • 面積:481畝
  • 位於:安昌鎮東
西扆山古稱塗山、西塗山、旗山,屬西乾山脈,牛頭山東分支,與鎮西白馬山遙相對峙,東連西扆山村,西南為旗山村,西鄰顧家棣,北靠紅橋頭,山丘蜿蜒千米
古時,西扆山北臨大海,處濱海灘涂,故稱塗山。山坡開墾土地,山腰噴湧泉水,滿山草木茂盛,南麓更是陽光充沛,氣候溫和,是安昌祖先開拓的立足之地。
越絕書》載:“塗山者,禹所取妻之山也,去縣五十里”。宋人王十朋《會稽風俗賦並序》載:“嵊山巍其東,塗山屹其西(塗山在山陰西北四十五里)。”宋《嘉泰會稽志》載:“塗山在縣西北四十五里,舊經雲,禹會萬國之所,案《史記國語》,禹會諸侯於會稽,執玉帛者萬國,防風氏後至,禹誅之。”由此可知塗山在古時已被確認。《呂氏春秋·音初篇》載:“塗山氏令其妾候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曰‘候人兮猗!’”
乾隆《紹興府志》載:《宏治志》“大禹廟在山陰縣西余山。”《萬曆志》“山陰廟在塗山南麓,宋元以來,鹹祀於此,今始即會稽山陵廟致祭,茲廟遂廢。”塗山禹廟,在《郡國志》、《十道四蕃志》、《寰宇記》、《會稽記》中都記有“石船石帆(可能是古代的航海模型),二物見於廟中。”孔靈符在《會稽記》一文中說:“宋武帝(420年-422年)修廟得古圭,梁武帝(502年-520年)年又得青玉印。”足證古時在塗山確建有禹廟。
西扆山山頂平坦,東南角有高丈余、形似巨蛙之石。山坡由西向東略成四十五度,遠望極像三角旗,古名旗山。相傳,明朝誠意伯劉基(伯溫)為破旗山風水(相傳旗山、鼓山一帶有出帝王的風水),拆掉塗山上廟宇,削平旗山頂峰,並鑿破鼓山(白馬山)。
山上原古木參天,東北有楓林,西南有松柏,滿山翠綠,時有野雞啼鳴,斑鳩咕咕而呼。每當夕陽西斜,晚鴉成群歸巢,蒼鷹盤旋山頂,一派天然景色。
抗日戰爭時,敵偽沈政部隊濫伐松樹搭橋,後蔡廉部隊又盤踞安昌,駐兵山頂,斫木圍柵建寨,凡遮障之林木盡皆砍除。一九五八年,大煉鋼鐵時為作長筒風箱,楓樹被砍殆盡。之後,為貫徹“以糧為綱”的政策,把山地分片劃給婁底王、紅橋、西扆山旗山、坂里王五個村,由村山林隊種植經營,部分闢為大寨田。幾經劫難,以致生態平衡遭到破壞。
一九七八年後,山林落實承包責任制,竹園、林園、果園以及雜糧蔬菜地星羅棋布,每逢春汛,千枝綻綠,桃紅李白,爭妍競艷,往日的荒禿山丘,而今又是春華秋實,生機盎然。
前,紹興至安昌公路沿山蜿蜒,28米高的雙層拉線支座鐵塔矗立山頂,紹蕭22萬伏高壓輸電線越山而過。東南塗山寺的部分殿宇尚存,明朝尚書何詔墓址也依稀可辨,追蹤探源,塗山可為安昌古鎮歷史之見證。
史記·夏本紀》:禹曰“予娶塗山,辛壬癸甲,生啟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
《史記·正義》云:“禹辛日娶,至甲四日,往理水,及生啟,不 入門,我不得名子,以故能成水土之功。又,一雲過門不入,不得有子愛之心。”
《帝系》云: “禹娶塗山氏之子,謂之女媧,是生啟也”。
越絕書》云:“塗山者,禹所娶妻之山也, 去縣五十里。”
左傳·哀公七年》:“禹合諸侯於塗山。”
萬曆《紹興府志》云:塗山“在府城西北四十五里,舊經雲會萬國之所。”
袁康越絕書·外傳記越地傳》:“ 塗山者,禹所娶妻之山也,去縣五十里。” 張宗祥 校註:“《越絕》及《吳越春秋》皆指 會稽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