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氏

防風氏

防風氏,中國上古時期神話傳說中人物,他是巨人族,有三丈三尺高。他是遠古防風國(今浙江德清縣)的創始人,又稱汪芒氏,傳說今天汪姓的始祖。

防風氏生活在夏商之前的堯舜禹時代,當時,他是一個部落的首領,這個部落叫做防風族,因為他們生活的地點是一片沼澤地。 而他們的後代也順理成章的姓“汪”,換句話說,防風氏其實是今天“汪”姓的祖先。

防風族是風姓國之一,中華上古人文祖神伏羲(太暤)後裔所建的方國。春秋初期,在今山東地區還有四個風姓國任(有仍)、宿、須句、顓臾(負責太暤和濟水之神的祭祀)。伏羲(太暤)後裔的防風氏地處今浙江德清縣的封山和禺山一帶。防風氏善於治水,曾輔佐夏朝開國君主大禹治理洪水並被其封為諸侯,是自然老死的。大禹及夏朝隆重祭祀防風氏,建有防風祠。

基本介紹

  • 本名:防風氏
  • 別稱:汪芒氏
  • 所處時代:堯舜禹時代
  • 出生地:遠古防風國(今浙江德清)
  • 所屬部落:巨人族
  • 身高:三丈三尺
  • 死因:會稽慶功大會遲至,被大禹藉故殺害
  • 典故:骨辨防風
人物生平,相關事件,傳說故事,其他傳說,歷史傳說,防風氏案,民間傳說,防風骨頭,防風神茶,汪芒氏,史籍記載,考古發現,防風氏廟,相關記載,防風廟詩文,

人物生平

防風氏是遠古防風國的創始人,又名“汪芒氏”,或曰“汪罔氏”。是天下汪姓的始祖。考《廣韻·唐》:汪,姓。汪芒氏之胤。按《說文》:“胤,子孫相承續也。” 古防風國在今浙江湖州德清的三合鄉封山和禺山之間,即下渚湖一帶,這是江南最大的濕地,深入其中,猶處汪茫之地。
防風氏是當時的部落領袖,和大禹同時。《路史·國名紀》注引《吳興記》:“吳興西有風山,古防風國也。下有風渚,今在武康(按:即今浙江德清縣)東十八里。天寶改曰防風山,禺山在其東二百步。”

相關事件

傳說故事

防風氏居住在浙江封山、禺山一帶。封山分東嶺、西嶺,至高處為乾峰。
封山之陽有湖曰風渚,環湖四周有九里長,湖分上下,上為上渚,港叉縱橫迷離,汀渚星羅棋布,物產豐饒、很適宜農耕及漁獵。防風氏方國的人非常有智慧也很勤勞,開墾荒地,種植水稻。據一本叫《述異記》的古書記載,大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吳越地區建有防風廟裡面的防風氏像都是"龍首牛耳,連一眉一目,足長三丈"。而且,當時四川南中一帶有姓防風氏的,就是他們的後代,都長的很高大。另一本古書《博物志》,則說“大人國(防風氏後裔)”的人,懷孕三十六年,生下來就是白頭髮。他們很高大,只能乘雲而不能走路,因為他們是龍一類的人。《史記》云:“汪罔氏(防風氏)之君,守封、禺之山。《述異記·卷上》說:“越俗,祭防風神,奏防風古樂,截竹長之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髮而舞。”
防風舞防風舞
防風氏後裔入侵狄國,建鄋瞞國(今山東高青縣高城鎮狄城遺址)取而代之。“長狄人”其實是當時世人對入侵狄國的南方防風氏後裔的稱呼。鄋瞞國在周頃王姬壬臣四年(公元前615年),被齊桓公之子齊昭公姜潘率軍所滅,其故地改稱鄵(鄋、酄)。
鄋瞞國(長狄)夾在齊、魯、宋、衛四國之間的河濟地區,在對外關係上經常侵襲周王室和魯、衛、宋、齊、晉、鄭等諸國,曾滅溫國。公元前607年,鄋瞞國(長狄)“四如”(胞族兄弟四人:僑如、簡如、榮如、焚如)被殺,至此狄人在狄水兩岸生活了近200年,《左傳文公十一年》載,齊昭公十七年(公元前616年)秋,北狄鄋瞞國胞族四人僑如、簡如、榮如、焚如,率眾入侵宋國,被宋國敗於長丘;又入侵魯國,同年十月,叔孫得臣敗狄於鹹,殺狄首僑如。狄隨後入侵齊國,城父敗狄於周首(今山東平陰縣西南),臨陣斬狄首榮如,埋其首級於北門外;長狄首領之一的簡如被驅經過衛國,被衛人打敗並殺掉;長狄首領之一的焚如被迫遷入河南、山西一帶,至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晉滅潞氏,獲僑如之弟焚如。鄋瞞國被齊國所滅後,其國人被納入齊國,融入到了華夏族。
魯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吳國打敗越國,在拆毀越國會稽城時,挖出一節巨大的骨頭。這節要用當時的一輛車來裝!吳國派使者到魯國去進行訪問,順便把這節巨骨也帶去了,向孔子請教。吳國使者見到孔子後,讓人把這節巨骨拉出來說:“這是我們在拆毀會稽城時發現的,到底是什麼人的骨骼,會如此之大?”孔子仔細看了巨骨後回答說:“我曾聽說啊,當年大禹召集群臣在會稽山開會,結果防風氏遲到了,大禹就把他殺了。防風氏的一節骨頭要一輛車才能裝下,與這塊骨頭差不多。“這節巨骨其實就是恐龍或鯨的骨頭,卻被孔子訛傳成防風氏的骨頭,以當時的科學認知水平,出現這樣的錯誤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國語·魯語下》記載:“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與防風氏同為伏羲(太暤)風姓後裔的任(有仍)國,曾助力夏朝君主少康實現”少康中興“,從這一史實來說,夏朝與風姓諸方國(包括防風氏)的關係是非常友好的,大禹還曾祭祀防風氏等,都說明當年的夏朝君主大禹絕無可能殺害防風氏,防風氏是怎么死的,不能只憑孔子的一家之言。
骨辨防風骨辨防風

其他傳說

防風常到湖島,以玉器換取青銅器。
餘子在湖島,防風視作眼中釘。解餘子三言二語擊中犬儒的心病,犬儒欲壑難,得此良醫如天降神人,奉為上賓。防風大怒,拂袖而歸。
防風氏居住封山,是汪罔氏的一支。封山分東嶺、西嶺,至高處為乾峰。
封山之陽有湖曰風渚,環湖四周有九里長,湖分上下,上為上渚,港叉縱橫迷離,汀渚星羅棋布;下者下渚,湖面廣闊,汀渚甚多,水漲汀沒,水落渚現,湖盪四周多蘆葦。防風建屋在湖中豸山、一個方圓幾十丈的渚洲上,統領著散布于山麓和汀洲的百多戶族人。
防風氏族不大,防風的影響可不少,他本人個子大,氣力大,相傳,共工撞斷天河柱子不周山,神州一片汪洋,防風身材高大,用雙手取得天上泥灰,填墊坑窪,泥灰化成大山,把洪水擠進大海。其神勇可嘉,鄰近諸邦國俱奉為酋長。防風有三個女兒,大女玉兒嫁茅山大東氏族長柯岩,二女仙兒嫁具湖尤苗氏族長水滸,小女可兒,年滿十六,生得文靜儒雅,無論身材、性格都和父親防風恰恰相反,防風遇事哇哇大叫,可兒只放在心裡,考量著對付,言語甚少,行事很多;防風神勇亮相在外表,可兒技藝藏在身內,不到時候不出手。光看外表,可兒是春風楊柳,弱不禁風,而實底子,可兒敢與虎鬥龍博,無所畏懼。
防風氏防風氏
防風可以對大女、二女任意使喚,獨怕惹這個小女生氣,可兒不跟你頂嘴,生氣了就出手,縱橫馳騁,防風大個子也難以招架。
有根,水有源,可兒來到人世不一般,這要從可兒的娘說起。
當初社會,沒有醫學護理條件,婦女懷孕聽天由命,難產者甚多。當時也談不上科學,族中巫師是代表天上的神,兼職醫生、護士。
防風的第九個老婆名叫涯草,來自海島,聰慧靈明,技藝高超,極得防風的喜愛,相見恨晚,把前面幾個老婆棄置一旁,集恩愛於一身。
年輕時的防風四海為家,有了涯草之後,收斂了不少,在家時候多,卿卿我我,形影不離,必得出外,也只帶著涯草,雙宿雙飛。
如此這樣,年長月久,惹得前面幾個老婆大生嫉妒,大為生氣,她們也是好人家的女兒,族長、首領的千金,豈肯認低罷手。八人相約毀謗、嘈嘻、擠弄涯草。同一個老公,同一幢房屋,低頭不見抬頭見,涯草雖然得有防風庇護,身藏技藝防身,但是眾口鑠金,不免生受了許多的惡氣。
涯草懷孕,惡氣纏綿不散,貯積腹內,造成胎大難產。
孕期過久,肚子的孩子遲遲不肯出來,涯草氣悶難當,經常感到呼吸不足,頭腦絞痛,有一種生不如死的味道。想想自己空有一身本領,遭遇排擠;想想自己如鳥入籠,沒有展翅飛翔的機會,一口憤憤不平怨氣,堵塞心田,昏死過去。
族中巫師剖腹取出遺世胎兒。
胎大兒小,胎衣包裹著澎漲的臭氣,嬰兒瘦削,奄奄一息,巫師問防風要不要留這個小性命在世,防風八個老婆一齊反對。防風已有二個女兒,要是個男的,他無論如何要搶救成活,又是一個女孩子,他心裡也生猶豫。
此時,颳起一陣大風,飛沙走石,對面不見人影。
片刻,風止沙停,在場之人個個吃驚,嬰兒消失,哭聲遠逝,原先嬰兒置放處,留下玉鋮一枚。防風拾起玉鋮細細一看,只見是上方下圓,刃口未開,一側鋮面畫一神圖,牛角羽冠,圓目猙獰。
涯草亡命,女嬰失蹤,接連失去二個親人,傷心的防風把神像玉鋮一直藏放身上。
此後,防風遠離女色,把全部精力投放在為族人、為百越多做好事、多作貢獻,治水,種稻,得一方百姓讚譽的好口聲,帝堯封他為侯,防風不受。防風氏先人原居住太行山東,黃帝殺滅蚩尤,跟隨蚩尤的八十一個兄弟,死的死、傷的傷,逃散四方,防風氏後裔避居越土,代代相傳對中原怨憤的情緒。
越土靠近大海,早期就有先民辛勤開發。海浸大難,部分越人遷涉海外、部分越人遷居內地,存留越人部分“乃復隨陵陸而耕種,或逐禽鹿而給食”。由於分散居住丘陵盆地,形成眾多小邦方國,史稱“百越”。
防風氏和百越聯姻,結成親家,安居封山。
十多年之後,有海客來訪防風,言及其小女將回家門,防風大奇。自大風颳走嬰兒,歲月變遷,幾已忘卻,突然聞聽佳音,是喜是悲,無從說起
一日,風和日麗,防風正閒坐無聊,有獵人來報,有隻斑斕餓虎叼走族人小孩,防風大怒,操起棍棒,帶人眾追去。禺山那邊白日裡傳來虎嘯猿啼,禺山有虎窩,族中獵人少有登臨。老虎不進封山,防風不去管它,今日傷害族人,豈肯與它罷休。
沿途又匯聚了不少族人,一齊奔赴禺山深處。
眾人在一崗頭,驚駭而立,只見下方山谷平野,二隻吊睛白額的黃毛大虎和一個頭梳兩髻的小丫斗在一起,兩虎一人竄跳縱躍,土揚石飛,樹折草斜,旁邊荊棘叢中,還有幾隻小虎,虎視眈眈,候機下手,那一邊地上,族人小孩,躺倒不動,傷死無知。
站在山崗上的族人,少見如此場面,膽子小的嚇得通身豎起了雞皮疙瘩,膽子大的也為那斗虎小丫提心弔膽,這小孩,你再能也太魯莽啦。
防風從身邊獵人手中取過弓箭,運起神力,“嗖!”“嗖”連發數箭,有一箭射中一隻小虎,小虎號叫,倒地翻動不止,二隻大虎置之不理,發狠向小丫猛攻。
小丫瞥見崗上來人,倍增勇氣,死命相博,雙手兩把玉刀迎對八隻虎爪,八隻虎爪已有七隻淌流血腥。
防風飛身躍下,眾人點燃柴火,大聲喧譁,攀岩滑壁紛至沓來。群虎驚恐,四散奔逃,防風會同小丫截住一虎,眾人團團圍住,吶喊助威,棍擊刀戳,終於把畜生弄翻在地,有人找來粗藤,把虎足成雙縛牢、紮實。
那地上的小孩已經被隨同而來的娘親抱起喚醒,對著小丫千謝萬謝。
防風看那氣喘吁吁的小丫,面熟得很,兩隻髮髻鬆散不少,烏雲似的黑髮飄蕩額前腦後,一張櫻桃小嘴裡露出潔白的細牙,臉如初開芙蓉,臉上一雙水汪的眼睛射出凜凜的光芒。一身上下圍裹著鹿皮獸衣,合身適體,乾淨利落。看著他,防風不由得不想起涯草,窈窕的身材芙蓉般的臉,像得如一個模子裡印出的二個人物。
防風氏石刻像防風氏石刻像
眾人七嘴八舌地盤問小丫,小丫閉嘴無答。防風瞥見小丫腰間吊縛一物,似曾相識,定神一看,這不是自己懷藏十多年的玉鋮,急忙模進胸懷,其物尚在,取出觀看:上方下圓,刃口未開,一側鋮面畫一神圖,牛角羽冠,圓目猙獰。
小丫也已看清防風手中之物,摘下腰吊玉鋮遞交防風,眼眶滿盈淚花。
眼前這小丫是我丟失的女兒?防風一時瞧瞧小丫,一時看看手中二塊玉鋮,突然發瘋似的抱住小丫舉過頭頂,口中大喊:“你是我的孩子,我的女兒。”
眾人從發獃中清醒過來,齊聲歡呼,山搖地動。

歷史傳說

防風氏案

昔禹致會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國語·魯語》
大禹殺防風氏塑像大禹殺防風氏塑像
自虞、夏時,貢賦備矣。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日會稽。會稽者,會計也。 ——《史記·夏本紀》
這是典籍中所載的兩則關於禹殺防風氏與防風氏為什麼被殺的史料。禹殺防風氏載於《國語·魯語》,其大意是:從前禹發通知要求各地的諸侯到會稽山和他見面,防風氏較其他首領後到,禹便殺了他並且戮其屍體。對於禹為什麼要殺防風氏,《史記·夏本紀》關於禹和會稽山名由來的史料值得注意,它說:從虞、夏時起,貢賦制度就已經很完備了。有人說禹在江南會合諸侯、考查他們的政績時死,並隨後葬於此處,會稽即由此而來。會稽就是會計的意思。

民間傳說

古代君位的傳承,有德者居之;父傳子並非不可,但前提是兒子有德。故此,堯傳位於舜,舜傳於禹。但到禹的時代,社會形態已邁向奴隸社會。由黃帝大禹的喪葬可見部落領袖的質樸正在消失。這種條件下,首領在作出更大的貢獻同時,也得到更高的享受。禹想把君位傳給兒子啟。啟也是才德兼備的人,但是相比而言,在大禹治水過程中的第一功臣防風氏威望更高。
大禹會盟諸侯,防風氏路上正好遇到洪水,為了救助災民才失期後至,這事大禹不可能不知道。而他二話沒說就斬了防風氏,其心昭然。《國語·魯語下》說:“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就是說在這次會合氏族部落首領時,防風氏族部落的首領晚到一步,禹就殺了防風氏首領。禹已經掌握著可以置單個氏族部落於死地的軍隊。所以這一次殺防風氏,而且當著所有氏族部落首領的面殺防風氏,就是要殺雞給猴看,就是要殺一儆百,就是要一改過去一盤散沙、每個氏族部落首領都有相當大的獨立性的局面。由此,各個部落的首領自然見禹而膽寒,不敢自行其是。也就是從這時開始,禹真正實現了號令天下,成了真正的“九州王”。
又《路史·卷二十二》:“防風氏後至,戮之以徇於諸侯,伐屈驁,攻曺魏,而萬國定。”按此禹殺防風,乃是立國之綱紀,以警戒諸侯。

防風骨頭

春秋時期,吳國攻打越國,占領了越國的都城會稽,得到越國珍藏的大骨頭。那骨頭實在太大了,光一節骨就要用一輛車來裝。吳國占領軍不知道這骨頭是啥玩意,就是問起越國人,他們自己也鬧不明白。
防風氏塑像防風氏塑像
吳國國君就派遣使者,帶了這根大骨頭,驅車來到了魯國,請教博學多才的孔夫子。使者首先向魯國有關官員獻上了厚禮,打通關節,才見到了孔夫子。孔子正在主持祭禮,一聽特使駕到,不敢怠慢,撤下祭器,設宴款待。
宴席中,使者讓人用車裝來那根巨骨,恭恭敬敬地問孔夫子,說:“請問,這根骨頭為何如此之大?”
孔子仔細察看巨骨,略略思考一下,答道:“我聽說過一段往事。當年大禹治水成功後,召集群臣在會稽山①開大會,有個叫防風氏的遲到了,大禹命令將他斬首示眾。②防風氏的骨頭一節可以裝一專車,就像這骨頭差不多。”③
使者聽了,暗中稱是,又問道:“那么你說的群神又是誰呢?”孔子說:“這很簡單,有各種神。守名山大川,能夠與風致雨,以利一方的。就叫神守社稷的是公侯,祭祀山川的是諸侯,他們都是屬於天子管轄。”
那使者為孔夫子的博學所嘆服,又提出了最後一個關鍵問題:“請問先生,那么防風氏又是守什麼的呢?”孔子答道:“你聽我慢慢說吧,防風氏是汪芒氏的君主。守封,嵎之山。他們的神姓厘,在虞,夏是叫防風氏,商代叫汪芒氏,周代叫長狄氏,現在則為大人國。”使者又問:“那大人國有多高?”孔子說:“僬僥氏為矮人,身高三尺,是最矮的人了。大人國個子高,也只能高於他們十倍,大概三丈吧,這是人高的極限了。”
吳國的使者聽了,真有點像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是,他越是聽不懂,越是欽佩,連聲讚揚說:“好!好!到底是聖人啊!”
說實在的,孔夫子的回答真是謬誤百出,自相矛盾。在中國,有這么一種傳統觀念,知識與年紀成正比,越老越是有知識。知識又是名人或有權者的專利品,越有名越有權越有知識。其實,孔夫子並非這方面的專家,他的回答勉強只能打個及格,只是摸到點邊而已。
相反,民間流傳的防風氏事跡,聽起來怪誕不經,倒反而包含了更多的真理成分。據一本叫《述異記》的古書記載,大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吳越地區建有防風廟,裡面的防風氏像都是"龍首牛耳,連一眉一目,足長三丈"的怪模樣。而且,當時四川南中一帶有姓防風氏的,就是他們的後代,都張的很高大。另一本古書《博物志》,則說“大人國”的人,懷孕三十六年,生下來就是白頭髮。他們很高大,只能乘雲而不能走路,因為他們是“龍”類之人。
據專家們研究,從世界範圍看,巨人遺骨的故事多與巨獸化石有關。這種化石被初民發現,他們不明白就裡,做了描繪,敘說及誇飾,神化,產生了許多巨人的傳說。甚至,連近現代人也免不了這種幻覺與想像。據說《舊約·創世紀》中的亞當夏娃都是巨人,有位天主教神父利用巨獸化石,用解剖學的方法,竟然計算出亞當身長一百二十三尺九寸,夏娃為一百一十八尺九寸九分,真實言之鑿鑿煞有介事
應該說,被稱為“防風氏”的巨骨定是巨獸化石,而可能性最大的,則是遠古時代的恐龍化石。從中國的考古發現看,四川省合川出土的恐龍化石最多,這與<<述異記>>載四川省南中有防風氏,似乎存在著某種內在的聯繫。這個部族的人可能長的比較高大,又以出土的恐龍化石為自己的祖先,進行誇飾,於是,產生了許多神奇怪誕的傳說。有意思的是,在湖北隨縣出土的戰國曾侯乙墓編磬磬虛的長頸龍,其形象極似恐龍。江蘇銅山縣洪樓出土的漢畫像磚雙體闕上的長頸龍也一樣。或許古人真是見過曾倖存於世的少數恐龍化石進行推想,而塑造了這龍的形象;抑或純屬巧合,我們就很難斷言了。

防風神茶

據《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公元前2198年,中原華夏部落軍事聯盟的最高首領夏禹巡視江南,在今紹興會稽山召集各地諸侯會議。因防風氏曾勸阻並反對禹企圖破壞原始民主禪讓制度,傳位於其子啟的決定,於是禹借赴會遲到之罪,殺害了防風氏,製造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樁千古冤案。防風國的先民紛紛外遷出逃,防風國也因此日漸衰微……
人們一直讚頌夏禹,卻規避了夏禹執意“開創世襲制”先例的這一重要事實。
如此看來,防風氏是一位具有原始民主意識的鬥士。我的德清外婆家豐饒的魚米之鄉,在遠古竟然曾是一片孤獨而自由的土地。
防風神茶防風神茶
防風氏悲壯地乘鶴西去。只有四千年前防風古國的“烘豆茶”,仍在浙江德清一帶民間流傳至今。有學者認為,但凡“防風神茶”流傳的地區,也是防風古國所屬地域的有力佐證。
如今,在德清三合鄉二都封山之麓,下渚湖之濱的防風王廟原址上,已重建起防風氏祠,再鑄防風氏塑像。祠前樹立了〖防風神茶記〗碑。碑文如下:
防風神茶記
吾鄉為防風古國之封疆。相傳防風受禹命治水,勞苦莫名。里人以橙子皮、野芝麻沏茶為其祛濕氣並進烘青豆作茶點。防風偶將豆傾入茶湯並食之,爾後神力大增,治水功成。如此吃茶法,累代相沿,蔚成鄉風。此烘豆茶之由來,或譽防風神茶。然佐料因地而異,炒黃豆、橘子皮、筍乾尖、胡蘿蔔,不一而足,各有千秋。但均較此間烘豆茶晚出。邑產佳茗著錄茶經,風味更具特色,宜乎有中國烘豆茶發祥地之桂冠也。爰為立碑紀念,茶人蔡泉寶策劃,縣鄉領導主與其事,並勒貞珉傳之久遠。
丙子十月穀旦盧前撰文 郭涌書丹從此,每逢農曆八月二十五日,自發前來祭拜防風氏的鄉人無數。
防風氏歿後,防風國的古代文明依然在民間流傳。延至唐宋,距二都西十餘里的上柏報恩寺,以及周邊許多寺廟,均受防風古國地域茶文化的影響而崇尚茶道。相傳歷代名流如陸羽蘇軾沈括康熙皇帝,都曾到過防風古國地區的二都、三合、洛舍等地遊玩,考察風土民情。
然而,防風氏以性命相爭的禪讓制,在漫長的悠悠歲月中,卻已被世襲制所替代並延續四千餘年。細細品嘗那微鹹的茶水,咀嚼著韌性的青豆桔皮,我竟聞到了血與汗的苦澀氣味。我想防風氏定是死不瞑目的——也許,他留下這“防風神茶”,正是以期為世人洗心醒目。如今江南的烘豆茶風味依舊,然而,防風氏的風骨卻難以尋覓。

汪芒氏

防風帶領氏族部落在太湖流域開墾荒莽,造起水田,種植水稻,使先民的生活越過越好。這訊息一傳十、十傳百,吳越一帶靠狩獵、採集為生的氏族部落都十分羨慕。不少氏族部落首領帶領部下都紛紛向防風討教好經驗、好方法。
古時候,吳越一帶都是荒山野嶺,草茂林密,交通不便。來尋找防風部落的先民,他們爬山涉水,東尋西找。一天,他們來到太湖邊的一座高山上,只見四面山巒起伏,連綿一片,只有東邊一片汪洋大水,在陽光照射下發出耀眼的光芒。他們找了好久,才遇到一位從小在山裡打獵的老獵人,上前問道:“請問巨人防風氏部落在哪裡?”
老獵手就朝身東邊一指,回答說:“你們看,那汪洋一片大水的地方就是太湖,那靠近太湖南面一大片水田中閃爍著金色光芒的地方,就是防風氏部落開闢的水稻田!” “啊!好一片汪芒景象使來找尋找防風部落的先民都神奇地讚嘆著。
防風氏對這些前來學習種植水稻的其他部落先民,都熱情接待,毫不保留地將開闢水田,防治洪澇,種植水稻的經驗告訴了他們。他們回去後,開荒種田,果然莊稼豐收,生活改善了!於是他們附近部落的先民也想到防風部落去學習,向他們打聽如可到防風部落去?他們都回答:“你們只要向東走,看到一片汪芒耀眼的地方,就到了防風氏部落!”
從此,汪芒地方就成了防風部落的代名字,傳來傳去,汪芒氏也成了防風氏的別稱了,防風部落的先民覺得汪芒這稱呼也不錯,就將它作為防風氏的代號啦!
後來,防風氏被大禹會稽山(茅山)殺害,防風的手下趕到會稽山去,將防風的屍骨偷偷運了回來,葬在太湖南岸,為了防止夏禹追究防風屍體的下落就將葬防風氏之墳,稱為“汪芒氏墳”,防風氏部落也常被稱為“汪芒部落”。直到現在“百家姓”中的汪姓還以汪芒氏作為族姓的祖先。

史籍記載

  • 《史記》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吳伐越,墮會稽,得骨節專車。吳使使問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於會稽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節專車,此為大矣。”吳客曰:“誰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綱記天下,其守為神,社稷為公侯,皆屬於王者。”客曰:“防風何守?”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為厘姓。在虞、夏、商為汪罔,於周為長翟,今謂之大人”。
  • 《國語·卷五·魯語下》
吳伐越,墮會稽,獲骨焉,節專車。吳子使來好聘,且問之仲尼,曰:“無以吾命。”賓發幣於大夫,及仲尼,仲尼爵之。既徹俎而宴,客執骨而問曰:“敢問骨何為大?”仲尼曰:“丘問之: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此為大矣。”客曰:“敢問誰守為神?”仲尼曰:“山川之靈,足以紀綱天下者,其守為神;社稷之守者,為公侯。皆屬於王者。”客曰:“防風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隅之山者也,為漆姓。在虞、夏、商為汪芒氏,於周為長狄,今為大人。”客曰:“人長之極幾何?”仲尼曰:“僬僥氏長三尺,短之至也。長者不過十之,數之極也。”
  • 《左氏博議·卷十九》
防風氏,身橫九畝不能免於會稽之誅。昔禹致群臣於會稽之山,防風后至,禹殺而戮之,身橫九畝。
  • 《竹書紀年·卷上》
(帝禹夏後氏)八年春,會諸侯於會稽,殺防風氏。
  • 《廣韻·唐》
汪,姓。汪芒氏之胤。(胡桑按: 《說文》 :“胤,子孫相承續也。”)
  •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一·浙江三》
封山,(武康)縣東十八里。 《魯語》 :仲尼曰,汪芒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今縣境即古防風氏封守之地也。唐時改此為防風山。又禺山,在封山東南二里,相傳防風氏都此。韋昭曰:封、禺,二山名(胡桑按:《史記集解》韋昭曰:封,封山;禺,禺山:在吳郡永安縣),或以封山為封禺山,誤矣。《吳興志》:禹十二代孫帝禺巡狩時駐此,故曰禺山。”
  • 《路史·卷二十五·國名紀》
防風,厘姓。守封禺之間。二山在今湖之武康。
《吳興記》云:吳興西有風渚山,一曰風山,有風公廟,古防風國也。下有風渚,今在武康東十八里。天寶改曰防風山。禺山在其東二百步。《說文》作嵎。《寰宇記》云:以禁樵採曰封山。山東南二十里有禺山,禹十二代孫帝嵎所居,皆妄。今錢塘之金鵝山。《郡國志》云:防風氏封此山下,有風渚,然謂古鄋暪國者,又謬。
《明一統志》卷四十載:“金鵝山在徳清縣西北五里,後漢海昏侯沈戎葬其上。有金鵝飛集,三鳴而去。其後沈氏通顯。諺云:金鵝鳴,沈氏興。”金鵝山在今德清乾元鎮西,禺山在三合鄉,故宋羅泌《路史》謂“今錢塘之金鵝山”,亦謬。
  • 《浙江通志·卷十二》
封山,《吳興掌故》:在縣東十八里,防風氏所封之地。又名風渚山。吳康侯《封山記》:唐天寶六年,更名防風山
禺山,嘉靖《湖州府志》:在縣東南三十里。防風氏所都也。一雲夏帝禺常南廵狩至此。(《太平寰宇記》:仲尼曰:汪芒氏之君守封禺之山,言防風治此二山也。)
封山、禺山在今浙江省德清縣三合鄉。山下即下渚湖(又名防風湖)。今下渚湖一帶是江南最大濕地。乃防風氏封國,非禹十二世孫帝嵎巡狩或所居之地。
  • 《述異記·卷上》
越俗,祭防風神,奏防風古樂,截竹長之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髮而舞。
  • 《浙江通志·卷二百二十》
防風氏廟,萬曆《湖州府志》 :在(武康)縣東南,封禺二山之間。祀防風氏之神。歲以八月二十五日致祭。吳康侯《封山記》:封禺二山之間,古汪芒氏之封國,即防風也。去武康縣東一十八里。為其封守之地,故曰封山。唐天寶六年更名防風山,又曰封公山。封山麓為防風廟,晉元康(219—299)初,邑令賀循建。吳越王錢鏐微時禱,有驗。後封靈徳王,其碑碣猶存。洪武四年,勅封防風氏之神。至今都人士刲羊釃酒有司俎豆而祀之,歲一舉焉。
防風常到湖島,以玉器換取青銅器
解餘子在湖島,防風視作眼中釘。解餘子三言二語擊中犬儒的心病,犬儒慾壑難填,得此良醫如天降神人,奉為上賓。防風大怒,拂袖而歸。

考古發現

歷史考古,發現良渚文化遺址甚多,學者、專家綜述良渚文化時考證“良渚王國”,就是和傳說中的防風差不多的時期。良渚文化出土最顯著的文物是玉器,玉琮、玉鉞、玉璧三大神器,可以稱為當時世界上的極品。

防風氏廟

相關記載

《述異記》卷上:今吳越間防風廟,土木作其形,龍首牛耳,連眉一目。《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卷九七一云:防風氏廟,在(武康)縣東南封、禺二山之間,祀夏時防風氏之神。清李享特重修《紹興府志》卷三六云:防風廟。《嘉泰(會稽)志》: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禹誅防風氏,此其遺蹟。

防風廟詩文

【作者:陳必復】
【年代:宋朝\代】
【詩文】:
一去歸期不復聞,故鄉目斷會稽雲。
烏江空墮將軍淚,蜀國曾招望帝魂。
兩壁衣冠存古貌,千年城郭說邦君。
遺民尚指專畫骨,老樹槎牙枕廟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