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帝鴻氏
- 所處時代:三皇五帝時期
- 民族族群:華夏族
- 出生時間:不詳
- 去世時間:不詳
- 主要成就:威震華夏,直闖地獄
- 相關記載:《風俗通》、《春秋繁露》
解釋一,解釋二,
解釋一
羅泌《路史·國名記》:“余披傳記,見蠻夷之種,多帝之苗矣。若巴人之出於伏羲;玄、氐、羌、九州戎之出於炎帝;諸蠻、髦氏、党項、安息之出黃帝;百民、防風、驩頭、三鱙之出帝鴻;淮夷、允戎、鳩幕、群舒之出少昊;昆吾、滇濮、歐閩、珞越之出於高陽;東胡、儋人、暴輿、吐渾之出高辛;匈奴、突厥、沒鹿、無餘之出夏後,曰是固有矣。縉雲之子,黃帝子孫,其始不肖,以至不才,幾何而不胥為夷也。”
1.上述,羅泌把黃帝與帝鴻分開,各列苗裔清單,這說明帝鴻不是黃帝。帝鴻苗裔中有驩頭,即歡兜,他是三苗首領,在堯舜時代受到流放的懲處。三苗後裔就是今天生活在我國西南地區的苗族。苗族至今承認蚩尤為祖先。這直接說明帝鴻就是蚩尤。巴人出於伏羲見於山海經。匈奴出於夏後見於史記。百民、防風、驩頭、三鱙之出帝鴻,帝鴻為帝俊。只有證明帝俊是誰,才能知道帝鴻是黃帝還是蚩尤。《史記》記載,驩頭,鯀,共工,三苗為顓頊四族,為黃帝後裔,如此,帝鴻不是蚩尤。
2.文中又提到防風氏也是帝鴻苗裔(防風氏為大禹所誅殺,大禹殺防風恰恰說明肯能是同出一源)。防風古國在今浙江德清縣境內,即在著名的良渚古城旁邊。良渚古城就在天目山腳下。天目山古稱浮玉山。《拾遺記》:“西海之西,有浮玉山。山下有巨穴,穴中有水。其色若火,晝則通曨不明,夜則照耀穴外。雖波濤灌盪,其光不滅,是謂‘陰火’。當堯世,其光爛起化為赤雲,丹輝炳映,百川恬澈。游海者銘曰:‘沉燃,以應火德之運也’。”張衡《請禁絕圖讖書》引《詩讖》曰:“蚩尤敗,然後堯受命。”綜合《拾遺記》與張衡言論,我們就知道堯以火德受命,其火德之運系承自蚩尤,即蚩尤本為火德之王(關於蚩尤本為火德這一點,還有一些文獻記載暗示過。《文子·上義》:“赤帝為火災,故黃帝擒之”。《淮南子·兵略篇》:“兵所由來者遠矣!黃帝嘗與炎帝戰矣,炎帝為火災,故黃帝禽之”)。因此,我們可以判斷,堯和蚩尤的火德之運來源於古浮玉山下的良渚古城,蚩尤是良渚文化集團王者(他的正式首都,就是浮玉山下的良渚古城。蚩尤的陪都在今山東日照兩城鎮。蚩尤把陪都設在海邊,那是因為良渚古城和兩城鎮古城之間有海路相連,方便來往),防風氏當然屬於良渚文化集團,所以防風氏應為蚩尤苗裔。因此,就防風氏和蚩尤同屬良渚文化集團這一情況來看,以及就羅泌關於防風氏是帝鴻苗裔的說法來看,帝鴻應該是蚩尤。(防風氏和夏同出一源,如此看來,帝鴻為黃帝,帝鴻,帝江,黃帝為三身一體的帝俊,黃帝是四面,帝鴻是三身,帝江是混沌)
3.《山海經·大荒東經》:“有白民之國。帝俊生帝鴻,帝鴻生白民,白民銷姓。”這一段文字中提到的“白民”,應該就是《路史·國名記》中提到的帝鴻苗裔“百民”。文中又提到帝鴻出於帝俊,而研究過《山海經》的學者都知道,黃帝與帝俊分屬兩個系統。因此,作為帝俊後裔的帝鴻不應該是黃帝。(也有人認為,因為無法解釋帝俊是何人,所以看成為第三世系,可以發現帝俊不是指一人,而是值黃帝以後的地位,所以黃帝,少昊,帝嚳,堯,舜都是帝俊,顓頊有點例外,這些帝王都是出自同一個家族,少昊是黃帝的兒子或者孫子,帝嚳是少昊的孫子,堯是帝嚳的兒子,舜是顓頊的後代堯的女婿,顓頊是黃帝的孫子或者曾孫),故山海經中后稷為帝俊之子,疑是山海經中的昊天上帝,故並無證據證明帝俊並非一人,山海經記載年代早於記載黃帝是帝鴻一說,所以很可能是黃帝附會帝鴻一說。正如縉雲氏在左傳里也是一位真正存在的人物,後期附會為黃帝之號。
所以,從百(白)民、防風、驩頭這三支苗裔來反推其祖先的話,那么這位祖先決不可能是黃帝,而只能是蚩尤。(白民出於帝俊見於山海經。大禹殺防風,地域相近,是同族。驩頭變南蠻見於史記,和堯同時代,是四岳中的南嶽,四岳就是顓頊四族,而大禹的父親鯀是東嶽,共工是北嶽,三苗是西嶽。仔細看會發現,白民可能是三苗。)
《世本》:“黃帝又曰帝鴻氏”。《左傳·文公十八年》杜註:“帝鴻,黃帝”。《五帝本紀》[正義]:“黃帝,……又曰帝鴻氏”。這些文獻記載倒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提醒我們,帝鴻如果不是黃帝的話,那他一定是和黃帝同時代的人氏。而和黃帝同時代的人中,地位最高的人只有蚩尤,這一點,《五帝本紀》已經表明:黃帝是在戰勝了蚩尤以後,才最終登上帝位,號令天下。這暗示蚩尤是如夏桀、商紂那樣的當朝王者,而黃帝當時則是相當於商湯、周文武那樣的在野王者。應劭注《漢書》云:“蚩尤,古天子”。《莊子音義》引《漢書音義》:“蚩(尤),古之天子”。這些是關於蚩尤曾經是帝王這一事實的文獻正面記載。(黃帝是帝鴻氏,在古代是普遍的觀點,黃帝,末代炎帝,蚩尤是同時代帝王,所以這三位都是古之天子,大量文獻記載帝鴻是黃帝,而不是蚩尤。路史,因為更加注重史實,所以將帝鴻和黃帝分開,從排序來看,伏羲,神農,黃帝,帝鴻,少昊,顓頊,帝嚳,夏後,雖然少了堯舜,堯是帝嚳的兒子,舜是顓頊的後代,鯀和禹為夏後氏,所以可以看出邏輯清晰,都是正統,這樣看來帝俊生帝鴻可以解釋為黃帝生帝鴻,這樣的話帝俊不限定為一個人,那么帝俊可能性較大的有黃帝,少昊,帝嚳,三人)
我們在本百科“江”字條中已經說明,“江”是指今魯西地區的東平湖—南陽湖—獨山湖—昭陽湖—微山湖一線的河湖系統。《殷本紀》引《湯誥》:“古禹、皋陶久勞於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顯然,引文中的“江”是在商朝初年的首都亳(今河南偃師)的東邊,這不是長江,而是魯西地區南北走向的河湖系統。
諸先生補《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載田千秋上書曰:“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叛父,黃帝渡江。”這條文獻資料中的黃帝所渡之江也不是長江,而是魯西地區南北走向的河湖系統。黃帝集團屬於上古時代西部勢力集團,他應該是從河南中部以西地區出兵,向東進入作為東夷地盤的魯西豫東地區,然後渡過東平湖—南陽湖—獨山湖—昭陽湖—微山湖線,進入到東夷地盤縱深地帶(直到大海止步)的(學者一般認為,太昊、蚩尤和少昊屬於一夥,都屬於東夷集團,與黃帝集團敵對。《鹽鐵論》卷第八《結和》云:“大夫曰:‘軒轅戰涿鹿,殺兩皞、蚩尤而為帝’”)。蚩尤的核心地盤是含有以上五大湖的魯西地區。我們看蚩尤冢、祠的地理位置就可以得到這一判斷。蚩尤冢、祠均在今魯西地區。《皇覽·冢墓記》載:“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十三州志》載:“壽張有蚩尤祠。”《漢書地理志》載:“壽張,蚩尤祠在西北洓上”。三段引文中的壽張,現今山東省陽穀縣境內。《皇覽·冢墓記》復云:“(蚩尤)肩脾冢在山陽巨野縣。”可見,東平湖-南陽湖-獨山湖-昭陽湖-微山湖線的兩側平原屬於蚩尤的勢力範圍。而在本百科“鴻”字條已說明,東平湖-南陽湖-獨山湖-昭陽湖-微山湖線水系是“江”,這條江是大雁南來北往所遵循的年度遷徙路線,在這條路線上飛翔的大雁就是“鴻”。那么,此江兩側平原上人們所尊崇的帝者,會很自然地被稱為“帝鴻”。由於蚩尤冢就在這一地區,所以,就江、鴻、蚩尤三者關係來看,帝鴻應該就是蚩尤。
帝鴻亦稱“帝江”。《山海經·西次三經》:“天山…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也。”畢沅註:“江讀如鴻。”請注意帝江“赤如丹火”與《文子·上義》:“赤帝為火災”都含“赤”、“火”二字。這也支持“帝鴻即蚩尤”的判斷。
用“帝鴻”來命名一位領袖人物,是要形容這位領袖像頭雁帶領雁群飛行那樣帶領人民前進。因此,“帝鴻”一名的意思是“鴻鳥中的帝者”,相當於“王雁”、“頭雁”。
黃帝戰勝蚩尤以後,黃帝集團控制了東夷地區,即控制了原屬蚩尤地盤的魯西地區。這時,由於“帝鴻”這一名號的含義相當正面,把它轉而用作原蚩尤地盤的新主人的名號,是很自然的,也是很可能的(黃帝成為魯西地區新主人的文獻記載至少有兩項:其一,黃帝元子青陽被封在“鑄”。《呂氏春秋·慎大覽》:“武王勝殷,入殷,未下輿,命封黃帝之後於鑄。”黃帝之後所居之“鑄”,應即位於今山東省東平縣以東50公里處的“鑄”。武王所封先聖王之後,一般均為原地再封,不涉及長途移民。又因“青陽”一名具有“東方”的含義,而“鑄”在東方的東夷之地,故“鑄”原應為黃帝太子青陽的封國所在,其地距離周公的封地曲阜約40公里(周公代表周文王的太子。古代有太子居東方的傳統)。其二,《帝王世紀》:“黃帝由窮桑登帝位,後徙曲阜”)。這大概也是文獻均解釋“帝鴻”即黃帝的原因所在。只是,黃帝不會是該名號的原來主人,因為黃帝以土德王,土色黃,故稱黃帝。
上引《山海經·西次三經》所描述的天山之神,其里色赤如丹火,但外卻是黃色。這外表顏色大概是黃帝之色。“實為帝江”之“實”,是表示此神外表雖是黃色皮囊,裡面的肉身卻是赤色的蚩尤(《山海經》也提到過蚩尤與楓葉的關係,楓葉是紅色的)。所以這天山之神是外黃內赤的複合神。這樣看來,帝鴻本來是指蚩尤,後來指黃帝。羅泌的《路史·國名記》和《世本》等文獻的記載表面上相互矛盾,其實都對。
解釋二
《國語》記載,少典氏娶有嬌氏之女,生下黃帝和炎帝,黃帝在姬水邊長成,因而姓姬。
據《史記》,黃帝姓公孫。說他名軒轅,但沒說明因何而得名。《史記索隱》調和兩姓,說黃帝本姓公孫,因在姬水邊成長,故改姓姬。並進行比附,說黃帝是有熊國國君,故號有熊,軒轅是他的名號,因居軒轅之丘,遂以為名,又以為號,《史記正義》解釋,黃帝為有熊國君,號有熊。及曰縉雲氏,曰帝鴻氏,亦曰帝軒氏。軒、轅兩字都與車子有關,因而齊思和《論黃帝之制器故事》(《古史辨》第七冊)把我國車子發明歸功於黃帝。
《左傳》記載,說他亦號帝鴻氏。
近代史學家則提出黃帝即皇帝,亦即原始人意識中的上帝(上天)的意思。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根據《風俗通》、《春秋繁露》等古代文獻,把應該寫作黃帝的地方多寫成皇帝,如《易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風俗通》則作:“皇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從音韻學上講,黃、皇同音同聲,故黃帝即皇帝。
《尚書·呂刑》中皇帝與上帝也互相通用。這樣看來,黃帝似乎可與皇帝、上帝劃等號了。然而,“皇帝”稱號自秦始皇帝創用以後,泛指中國最高統治者,“上帝”則別具神格意義,“黃帝”專指五帝中之首帝,又成一般共識。因而,此三者在實際套用上已是不可混淆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