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讀音
hún dūn ㄏㄨㄣˊ ㄉㄨㄣ
渾敦(渾敦)
歷史典故
左傳·文公十八年:“昔
帝鴻氏 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德,
醜類惡物。頑嚚不友,是與比周,天下之民謂之 渾敦 。” 《說文解字》中曰:“渾,亂也;敦,怒也;亂而易怒無知至極,謂之渾敦。”帝鴻氏即為黃帝,不才子為歡兜,即為渾敦。
渾敦是
四凶之一的神話生物,根據《
左傳》記載,四凶分別是形象如同巨大的狗的“混沌”、人頭羊身並且腋下長眼睛的“
饕餮”、生有翅膀的大虎“
窮奇”以及人頭虎腿長有野豬獠牙的“檮杌”。
在《
莊子·內篇·應帝王第七》,莊子敘“七竅出而
渾沌死”故事。故事大意為:南海的帝王叫“
倏”,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渾沌”。倏和忽在渾沌的地方相會,渾沌對待他們很好。倏和忽想報答渾沌,見大家都有眼耳口鼻,用來看聽吃聞,渾沌沒有七竅,就為他鑿七竅。每天鑿一竅,七天后,七竅出,而渾沌則死了。藉此來表述其無為而治的思想。
然而很多人卻由此而認為渾沌的形象接近於《
山海經》中的神鳥
帝江,《
山海經》第二卷《西山經·西次三經》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
湯谷。有神焉,其狀如
黃囊,赤如
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
帝江也。”大意是:天山上有神鳥,長得像一個大口袋,顏色赤紅如火,六足四翼,長相渾敦沒有面目,但卻能通識歌舞,其實是叫帝江。此處的“渾敦無面目”不是說它是渾敦,而是指它的長相渾敦,其實它叫帝江。
漢代地理書《
神異經》記載:“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人有凶德而往依憑之。天使其然,名曰渾沌,一名無耳,一名無心。所居無為,常咋尾迴轉,向天而笑。” 大意說:渾敦長得像狗,有長毛,四足,像熊但是沒有爪子,有眼睛卻不願意看,有耳朵卻不去聆聽,有腹但沒有五臟,有腸但直而不旋。去傷害有良好品德的人,卻親近十分兇惡的人。還常常喜歡咬著自己尾巴轉圈,朝天大笑。實在是一隻凶獸,但古人之意應是以獸喻人,勸人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