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稽山(浙江省紹興市會稽山)

會稽山(浙江省紹興市會稽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會稽山,亦稱茅山、畝山,位於浙江紹興北部平原南部,跨越柯橋區越城區諸暨市新昌縣嵊州市上虞區等地,主峰在嵊州市西北。會稽山占地5平方公里,以大禹陵、百鳥樂園、香爐峰、大香林等景區為主要景觀。會稽山文化積澱深厚。景區內有大禹陵,爐峰禪寺等名勝古蹟,最高峰為香爐峰。1998年始,投資兩億多元人民幣,相繼建成了國內鳥類飼養品種和數量最多的百鳥樂園及水中樹景、九龍壇、祭禹廣場等景點,景區達到了5平方公里,具有4000多年歷史的守陵村、宛委山陽明洞天於2005年陸續推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會稽山
  • 外文名:Kuaiji's Mountain
  • 別名:苗山
  • 位於紹興市郊
  • 稱號:古代九大名山 五鎮之南鎮
  • 著名景點:會稽湖、大禹陵、大香林、天宮
  • 開放時間:8:00~16:30
  • 門票價格:140元
  • 旅遊景點:百鳥樂園、龍華寺、兜率天宮
  • 交通:BRT、公交
  • 高鐵:紹興北站、紹興東站
  • 火車:紹興站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景區熱度指數,發展歷史,地理位置,主要景點,大禹陵,百鳥樂園,香爐峰,爐峰禪寺,石帆山遊樂區,山林滑道,自然資源,民俗文化,

發展歷史

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上古治水英雄大禹,一生行跡中的四件大事:封禪、娶親、計功、歸葬都發生在會稽山,留下了世代祭禹的聖地——大禹陵春秋戰國時期,會稽山一直是越國軍事上的腹地堡壘。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不久就“上會稽,祭大禹”,對這座出一帝一霸從而兼有“天子之氣”和“王霸之氣”的會稽山表示敬意。漢以後這裡成為佛道勝地,山中的陽明洞天為道家第十洞天,香爐峰為佛教勝地,至今香火旺盛。唐代這裡成為唐詩之路的門戶。明代王陽明(守仁)在此築室隱居,研修心學,創“陽明學派”。
五鎮名山起源
五鎮起源於何時,其實現在已經很難講清了,《明史》上說:“《周官》:兆四望於四郊,《鄭注》以四望為五嶽四鎮四瀆”。看來自周朝起就已有“四鎮”了。
正如五嶽一開始只有四岳一樣,五鎮起先也只有四鎮,少一個中鎮。一直到唐朝時,在國家祀典中還只有四鎮,《舊唐書》卷二十四《志第四·禮儀四》載:“五嶽、四鎮、四海、四瀆,年別一祭,各以五郊迎氣日祭之。東鎮沂山,祭於沂州;西鎮吳山,於隴州;北鎮醫無閭山,於營州;祀官以當界都督刺史充。”每年由當地的地方最高長官刺史,相當於今天地級市的市長代表國家進行拜祭。
到了宋朝,加了一個中鎮,才正式有了五鎮的說法,《宋史》卷一0二《志五十五·岳瀆》記載:“立春日祀東鎮沂山於沂州。立夏日祀南鎮會稽山于越州。立秋日祀西鎮吳山於隴州,。立冬祀北鎮醫巫閭山於定州,北鎮就北嶽廟望祭。土王日祀中鎮霍山於晉州。
封號
到了明朝,五鎮的地位似乎有所提高,因為在元朝的時候,五嶽都被皇帝封為“帝”,五鎮卻什麼封號也沒有。明朝則一視同仁:“今依古定製,並去前代所封名號。五嶽稱東嶽泰山之神,南嶽衡山之神,中嶽嵩山之神,西嶽華山之神,北嶽恆山之神。五鎮稱東鎮沂山之神,南鎮會稽山之神,中鎮霍山之神,西鎮吳山之神,北鎮醫無閭山之神。”(見《明史》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五·禮三岳鎮海瀆山川之祀》)。
1998年始,投資兩億多元人民幣,相繼建成了國內鳥類飼養品種和數量最多的百鳥樂園及會稽山旅遊度假區入口、水中樹景、九龍壇、無極水道、祭祀神道、祭禹廣場等景點。景區總面積達到了5平方公里,以大禹陵、百鳥樂園、爐峰禪寺為三大核心景點。另有名山文化區南鎮廟;具有4000多年歷史的守陵村、宛委山陽明洞天、休閒服務中心等將於2005年陸續推出。

地理位置

《山海經·海經第八卷·海內東經》曰:“會(kuai)稽(jī)山在大(楚)[越]南。”
會稽山在紹興城南6公里,是大禹娶妻、封禪之地,大禹陵所在。會稽山與我國古代開國聖君、治水英雄大禹有著不解的淵源,它是大禹娶妻、封禪的地方,同時也是大禹的陵寢所在地,顧愷之說會稽山“千岩竟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晉朝貴族王羲之、謝安等定居紹興。南朝詩人王藉詠會稽山的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傳誦千古。

主要景點

大禹陵

大禹陵:是會稽山景內的重要名勝古蹟之一,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進入景區,兩邊碧水綠樹,映襯著會稽山,處處散發出古樸典雅的韻味。經過九龍壇,遊客就可以看到一座巨大的石牌坊。上鐫“大禹陵”三字,系江澤民同志於1995年5月15日視察大禹陵後所寫。
大禹陵大禹陵
大禹陵,相傳是夏禹的陵墓,夏禹是上古時代一位偉大的治水英雄,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開國之君,被後人尊為“立國之祖”。大禹陵背負會稽山,面對亭山,前臨禹池。池岸建青石牌坊一座,由通道入內,有1979年重建的大禹陵碑亭一座,飛檐翹角,矗立通道盡頭,內立明人南大吉書“大禹陵”三字巨碑一塊。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靜清雅。亭南有禹穴辯碑和禹穴碑,系前人考辨夏禹墓穴所在而立。陵左側有禹祠,為重建。陵右側有禹廟。史籍記載,夏啟和少康都曾建立禹廟,但已難考。
通向禹陵的是一條長350多米的步行神道,盡頭是祭禹廣場。廣場上設有圖騰柱與九鼎台等建築,象徵著古越先民信仰,又是各界祭祀大禹的場地。禹廟前有一個水池,唐時賀知章定為放生池,名禹池。跨過禹池必須經過一座古石橋,名告成橋,意即大禹十年在外治水,終於大功告成。進入禹廟西轅門南側的欞星門,沿石板鋪就順山勢逐級升高的百米甬道直達大禹陵碑亭。亭內有石碑,刻著明代紹興知府南大吉所書的“大禹陵”三個大字。1939年,周恩來總理曾來祭祀大禹陵,並在此碑前留影。
大禹陵碑南側為禹祠,祠外北側有“禹穴”碑。祠內有“禹穴辯”碑,碑文為考證大禹葬地的文章。祠內有前殿、後殿、放生池、曲廊和禹井亭等建築,為大禹後裔宗族祭祀的場所。從大禹陵碑亭北側,順碑廊而下即為禹廟,為歷代帝王、官府和百姓祭祀大禹的地方。禹廟始建於南朝梁大同十一年(545年),為我國江南少有的大型古建築群。從大禹陵下,進東轅門,自南而北的建築依次為照壁、岣嶁碑亭、欞星門、午門、祭廳、大殿。出禹王殿東門向上,可探“窆石亭”。亭內置有一石,名為“窆石”,“窆”為下葬之意,相傳此石是大禹下葬所用的工具。形若秤砣,頂有穿孔,是禹廟的鎮廟之寶,已被妥善保護。

百鳥樂園

百鳥樂園:出禹陵向東行300米,為百鳥樂園,該園總投資1500萬元人民幣,占地近3萬平方米,於1999年4月建成開放。飼(馴)養來自世界各地的走禽、涉禽、猛禽、飛禽、鳴禽、攀禽等七大類130餘個品種,近萬隻鳥,是目前國內品種最全、數量最多的百鳥樂園。百鳥樂園由入口區和主園區兩大部分組成:入口區占地3000平方米,建有飛鴿廣場、鳥類藝術雕塑、人·鳥·自然博物館、育鳥中心、猛禽區、停車場以及相應的旅遊服務設施。  主園區占地25800平方米,園內山坡平谷相間,林幽樹密,建有茶樓亭閣等園林建築;辟有天鵝湖、松鶴苑、駝鳥園,鴛鴦澗、相思谷、觀景長廊、百樹千巢、鳥語花香等十餘個賞鳥與休閒區域;設有人鳥對話、雀鳥劇場、鬥雞觀摩以及孔雀東南飛等娛樂參與項目。百鳥樂園是一個融觀賞性、知識性、趣味性、科普性於一體,集觀光旅遊、休閒娛樂功能的大型生態旅遊景點。

香爐峰

香爐峰海拔354米,位於大禹陵景區的西方,因峰頂岩石狀如香爐而得名。每逢雲雨天氣,山頂雨霧迷朦,煙靄繚繞,如香爐的青煙。沿著這一千七八百級石階曲折盤行直上山脊,先後可看到巍峨的大雄寶殿、小巧的四面觀音殿、思遠塔等宗教性建築。峰頂的“爐峰禪寺”為香爐峰景區主要景觀。南朝宋時,寺內香火已盛。1990 年由華僑出資,利用峰頂的尺寸之地,重建爐峰禪寺。禪寺包括觀音寶殿、三聖寶殿、配殿、僧寮及客堂等。
會稽山(浙江省紹興市會稽山)

爐峰禪寺

爐峰禪寺”:重建於1993年,占地1.5萬平方米,有山門、九龍壁、放牛池、鐘鼓樓、人工殿、左右兩側配殿、大雄寶殿藏經樓(佛堂)、客堂院等11處建築,主建築大雄寶殿9開間,高10餘米,建築雄偉,氣勢不凡。由香爐峰北側石階便進入宛委山景區。宛委山景區內重巒疊嶂,其主峰從谷底平地拔 起,直衝霄漢,恰似天柱壁立,十分壯觀,因此稱為天柱峰。景區內的古蹟相當豐富。“陽明洞天”,又稱“會稽山洞”,雖名為洞,實為一群山回抱的山谷。相傳黃帝曾建侯神館於此,後被道教列為36小洞中的第10洞天。“禹穴”,也就是“陽明洞”。相傳大禹在這裡得黃帝“金簡玉字書”,識山河體勢,窮百川之理,終於治平洪水,治水完畢,大禹將書藏於洞中,僅有一線縫隙。自司馬遷“上會稽,探禹穴”以後,來此尋訪禹穴,甚至隱居的名人不少。禹穴旁,明代著名學者王守仁曾結廬讀書,潛心研究心學,終成一代哲學大師,成為明、清以至民國時期的統治思想,並遠播日本朝鮮等國,推動了鄰國革新。
越中道教聖地龍瑞宮曾是越中歷史上最負盛名的道觀。唐神龍元年置懷仙館,開元二年改稱龍瑞宮。現存有其遺址,其間的巨石是“飛來石”,石頂不規則,南側內收如削,高4米,平寬9.8米。世傳此石從安息飛來,上有索痕三條。後來因晉葛仙翁煉丹於此,又稱“葛仙煉丹岩”,上有唐宋以來題記近30幀,其中《龍瑞宮記》一篇詳細敘述了龍瑞宮的歷史沿革和界止,全文字跡尚清晰可辨,系唐代著名詩人、書法家賀知章的手跡,相當珍貴。據史籍記載,飛來石下有“葛仙翁丹片”,傳為葛玄求仙煉丹於此,原井“人如盆盂,其深尺許,清泉湛然”。若從此處朝東北側望,有一天然大佛,占稱彌勒岩,今稱陽明大佛,大佛呈吉祥坐狀,頭頂高達275.6米,佛像連底座高達百米以上,雙膝間約70米,坐西朝東。遠遠望去,頭身比例十分協調,真可謂天成勝人工。
會稽山(浙江省紹興市會稽山)

石帆山遊樂區

石帆山遊樂區。石帆山通體岩石,呈東西向,山形扁而狹長。山岩石壁高數十丈,狀如一葉順風的帆,浮游於蒼莽雲海間,山名由此而來。另有一種說法是“石帆來海上”。說禹治水功成,天賜神女聖姑,聖姑從東海乘石船,張石帆來到這裡。石帆山留有七千年前卷轉蟲式的海侵遺蹟,說明石帆山早先瀕海,從中我們可以領略到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請各位登石帆天街。天街與香爐峰遙相呼應,由石帆天梯可登山頂,這是會稽山旅遊度假區內第二處可以登高一覽的佳地。這山頂地形天然平坦,一扇巨大的石雕船帆,是石帆天街的標誌物。

山林滑道

該滑道從石帆山頂依山勢蜿蜒而下,
會稽山(14張)
全長1280米,其下滑最高時速可達每小時60公里以上,是浙江省第一條山林滑道。遊人坐滑撬順滑道而下,集新奇、驚險、舒適等感受於一體。坐過驚險的山林滑道,各位可以乘坐慢悠悠的索道吊籃來放鬆緊張的心情。觀光索道全長1180米,有98個吊籃,從大禹陵起點,高點在石帆天街,過山起伏160米。從索道上石帆山頂遠眺,若耶溪美景盡收眼底。

自然資源

浦陽江曹娥江的分水嶺。位於浙江省東北部,跨紹興、嵊州、諸暨等縣。山體由中生代火山岩組成,南北長百餘公里,東西寬約35公里,平均海拔約500米,主峰東白山海拔1195米。山林資源豐富,盛產、杉、毛竹茶葉和水果;礦藏有鐵、銅、鉛、鋅等,其中紹興漓渚鐵礦是浙江省最大鐵礦,平水銅礦也具一定規模。

民俗文化

在文化上,會稽山因時期不同可以剝離出四個文化層面,而且其歷史愈早,文化愈古,其價值和意義也愈為重大。
會稽山文化的底層或源頭,是大禹文化。傳說中大禹在此所行的會盟祭祀、婚姻、喪葬以及誅防風這五件大事,均與中國第一王朝夏朝的建立有關。4000 多年以來,大禹不僅以中華民族立國之祖的身份而受到歷代統治者的供奉祭祀,而且尤其以一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形象而受到廣大民眾的敬仰和愛戴。
會稽山文化的第二層,是越國文化。創建越國的于越部族的核心力量,就是從會稽山深處走出來的。越國早期的都邑,曾長期播遷於會稽山中。在整個春秋戰國時代,會稽山始終是越國軍事上的腹地堡壘、經濟上的生產基地和政治文化的宗教聖地。
會稽山文化的第三層,是宗教文化。從此視角,會稽山核心區可以進而劃分為三個亞區:其一是大禹陵、大禹廟,以祭禹為主要內容。祭禹歷來是國家禮典,因此這一區可視為“儒教”文化區。其二是香爐峰,為市區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山上寺院毗連,寶塔高聳,可視為佛教文化區。其三是宛委山若耶溪,歷史上分別為道教的第十洞天和第十七福地,是道教文化區。
會稽山文化中處於最上層者,為山水審美文化,通常稱作“山水風光”。此層形成於六朝,繁榮於唐宋。這裡是中國山水詩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代文人雅士所留下的眾多佳麗詩文,使稽山耶溪聲名遠播,從而成為“浙東唐詩之路”上的第一大山水風光景區內收如削,高4 米,平寬10 米。上有唐宋以來題記近30 幀.其中《 龍瑞宮記》 系唐代著名書法家賀知章的手跡,彌足珍貴。
從飛來石南下,有“禹穴”,道家尊之為“陽明洞”或“陽明洞天”。洞系一巨石,中裂為碑,闊不盈尺,深不知底。里人呼作“和合石”,尚不失本義。考其究竟,禹穴和全石實系同類事物,但{前者比後者起源更早。道教視此石為聖物,這是該教繼承和吸妒扮國原始文化成果的一個典型實例。
“去禹穴二十五步”,又有“禹井”, “謂禹穿鑿,故因名之”· 此井後來也為道教文化所覆蓋,稱“葛仙翁煉丹井”, “大如盆盂,其今深尺許,清泉湛然”。禹穴之側,昔有“陽明廬”。清康熙《 會稽縣誌》”載:“王文成守仁為刑部主事,時已告歸,結廬洞側,默坐三捧年,了悟心性,今故址猶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