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

才女

才女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為cái nǚ,指有才華的有學問的有智慧的女子;也指在某方面有突出才能的女子蔡文姬就是有名的才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才女
  • 外文名:Talented  woman 
  • 基本解釋:有才華的女子
  • 史筆千秋:班 昭
  • 名垂千古蔡文姬
  • 千古賢后長孫皇后
簡介,千古才女列表,千古才女簡介,班昭,蔡文姬,謝道韞,薛濤,魚玄機,李清照,花蕊夫人,朱淑真,黃道婆,秋瑾,

簡介

才女 (cái nǚ)
有才華的女子。
例句:她是個才女。
才華是比較廣義的,習慣上文學上有成就的人更容易被稱為才女。不僅僅指文學方面,只要在行業中有突出表現都可以稱之為才女。
歷史上有名的才女:鐘無艷李清照朱淑真謝道韞,近代的有張愛玲冰心林徽因蕭紅......

千古才女列表

她們是中國赫赫有名的女子,才華橫溢、德才兼備,令多少後人無比嚮往、敬仰!這些紅顏,真正揭示了一句話——誰說女子不如男
史筆千秋
班 昭
名垂千古
洛神傾世
甄宓(文昭甄皇后)
千古賢后
鳳儀高邁
愁思之文
左 棻
嶄絕清巧
“韓公”
清新流麗
政令天才
紅顏宰相
梅在深宮
江采苹(梅妃)
女學士
沉魚落雁
重義貞烈
道觀哀艷
出水芙蓉
傳說將軍
詞國俊傑
斷腸英女
紡織大師
因詩殞命
大雅大俗
風致翩翩
黃 峨
孤芳自憐
桃花恩怨
李香君
民間“神女”
太平狀元
傅善祥
第一太后
羋八子
競雄女俠
秋瑾

千古才女簡介

班昭

千古才女之班 昭
班昭(約49—約120),一名姬,字惠班,扶風安陵人(今陝西鹹陽),漢族。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曹世叔(名壽)妻,早寡。《後漢書·列女傳》有她的記載。因為《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竟,漢和帝詔就東觀續成之。數召入宮,令皇后貴人師事,號曰曹大家(gū)。有《女誡》七篇,集三卷。
東漢文學家,中國第一個女歷史學家。班昭是班彪之女,班固與班超之妹,曹世叔之妻。曹世叔早逝,漢和帝知她文章了得,召她入宮工作,人稱曹大家。兄長班固編纂《漢書》未竟而卒,班昭承其遺志,獨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與第六志〈天文志〉,《漢書》遂成。另外班昭還著有《女誡》。
班昭班昭
金星上的班昭隕石坑是以她的名字命名。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學淵源,尤擅文采。她的父親班彪是當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宮,教授皇后及諸貴人誦讀經史,宮中尊之為師。
清代女作家趙傅“東觀續史,賦頌並嫻”。
班昭十四歲嫁給同郡曹世叔為妻,所以人們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
以個性而論,曹世叔活潑外向,班昭則溫柔細膩,夫妻兩人頗能相互遷就,生活得十分美滿。

蔡文姬

千古才女之蔡文姬
蔡文姬(約177年~公元249年),名琰(音yǎn),字昭姬,漢族,東漢末年陳留(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學家。蔡文姬字昭姬,為避司馬昭的諱,改為文姬。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是當時大名鼎鼎的文學家和書法家,還精於天文數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摯友和老師。生在這樣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學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可惜東漢末年,社會動盪,蔡文姬被擄到了南匈奴,嫁給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賢王,飽嘗了異族異鄉異俗生活的痛苦,卻生兒育女。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想到恩師蔡邕對自己的教誨,用重金贖回了蔡文姬。文姬歸漢後,嫁給了董祀,並留下了動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悲憤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
蔡琰蔡琰
蔡文姬的一生是悲苦的,“回歸故土”與“母子團聚”都是美好的,人人應該享有,而她卻不能兩全。
蔡文姬也確實非常有才氣。在一次閒談中,曹操表示出很羨慕蔡文姬家中原來的藏書。蔡文姬告訴他原來家中所藏的四千卷書,幾經戰亂,已全部遺失時,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當聽到蔡文姬還能背出四百篇時,又大喜過望,於是蔡文姬憑記憶默寫出四百篇文章,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來,在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歷史上把“文姬歸漢”傳為美談。

謝道韞

千古才女之謝道韞
謝道韞(約376前後在世),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東晉女詩人。東晉後期打敗苻堅的百萬大軍的一代名將謝安之侄女,安西將軍謝奕之女,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二兒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公元399年王凝之為孫恩起義軍所殺,她一直寡居會稽。謝道韞識知精明,聰慧能辯,叔父謝安曾問她:“《毛詩》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安稱讚她有“雅人深致”。一次謝安召集兒女子侄講論文義,俄而大雪驟下,安問道:“白雪紛紛何所似?”安侄謝朗答:“撒鹽空中差可擬。”道韞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安大悅。這一詠雪名句,盛為人所傳誦。今存散文《論語贊》一篇和《泰山吟》(一作《登山》、《擬嵇中散詠松詩》二首。《擬嵇中散詠松詩》借歌詠松樹以抒發人生無常的感慨。
謝道韞謝道韞
謝道韞和丈夫王凝之有四子一女。四子是蘊之,平之,亨之,恩之。一女成人後嫁給庾氏。據《晉書"烈女傳》記載,謝道韞的子女在孫恩之亂中全部遇難,所以說,她雖出身名門,卻也命運多舛。
謝道韞《泰山吟》:
峨峨東嶽高,秀極沖青天。
岩中間虛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非復匠,雲構發自然。
器象爾何物,遂令我屢遷。
逝將宅斯宇,可以盡天年。

薛濤

千古才女之薛濤
薛濤(約768~832) 唐代女詩人,字洪度。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父薛鄖,仕宦入蜀,死後,妻女流寓蜀中。薛濤姿容美艷,性敏慧,8歲能詩,洞曉音律,多才藝,聲名傾動一時。德宗貞元(785~804)中,韋皋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召令賦詩侑酒,遂入樂籍。後袁滋、劉□、高崇文武元衡李夷簡王播段文昌杜元穎郭釗李德裕相繼鎮蜀,她都以歌伎而兼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韋皋曾擬奏請朝廷授以秘書省校書郎的官銜,格於舊例,未能實現,但人們往往稱之為“女校書”。後世稱歌伎為“校書”就是從她開始的。薛濤生年不詳。其卒年當在段文昌再度鎮蜀期間,即大和六年(832)至九年(835)之間。舊說她和高駢有交往,考高駢任四川節度,在僖宗乾符元年(874),時代遠不相及,顯誤。
薛濤薛濤
陝西省社會科學院董鄉哲早在幾年前就指出,薛濤享年達138年,是中國長壽女詩人之一。
薛濤和當時著名詩人元稹白居易張籍王建劉禹錫杜牧張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紅色的小彩箋,用以寫詩。後人仿製,稱為“薛濤箋”。晚年好作女道士裝束,建吟詩樓於碧雞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過晚年。王建《寄蜀中薛濤校書》詩稱道:“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里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
在唐代女詩人中,薛濤和李冶魚玄機最為著名。薛濤與劉采春,魚玄機,李冶,並稱唐朝四大女詩人。卓文君、薛濤、花蕊夫人黃娥並稱蜀中四大才女。薛濤的詩,不僅如世所傳誦的《送友人》、《題竹郎廟》等篇,以清詞麗句見長,還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關懷現實的作品。在封建時代婦女,特別是象她這一類型婦女中,是不可多得的。她曾到過接近吐蕃的松州,有《罰赴邊有懷上韋令公》詩,其第一首說:“聞說邊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將門下曲,唱與隴頭兒。”對防守邊疆士兵的艱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楊慎說它“有諷諭而不露,得詩人之妙”(《升庵詩話》)。《四庫全書總目》也認為她的《籌邊樓》“托意深遠”,“非尋常裙屐所及”。有《錦江集》5卷,今佚。《全唐詩》錄存其詩1卷。近人張蓬舟有《薛濤詩箋》。事跡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魚玄機

千古才女之魚玄機
魚玄機(844—866)唐末五代詩人,長安(今西安)鄠杜人,女,初名魚幼微,字蕙蘭。鹹通初(860)嫁於李億為妾,遂被棄。鹹通七年(866)進鹹宜觀出家,改名魚玄機,不久打死婢女綠翹,因“戕婢”事件,為京兆溫璋判殺一歲。
生平
唐會昌四年(844)出生於鄠杜,起名魚幼微。[1]
約五歲。約唐宣宗大中三年(849)遷下邽就學。[2]
約十歲。約唐宣宗大中八年(854)返回鄠杜,與溫庭筠相識。魚幼微作《賣殘牡丹》,溫庭筠作《題鄠杜郊居》、《春盡與友人入裴氏林探漁竿》。約十一歲。約宣宗大中九年(855)據《因話錄》載“大中九年沈詢侍郎以中書舍人知舉”。唐趙璘撰《因話錄》卷六《雲溪友議》卷八載:“潞州沈尚書詢,宣宗九載主春闈。”知沈詢在這年主持科考。又據《唐摭言》卷十三:“北山沈侍郎(詢)主文年,特召溫飛卿於簾前試之。”溫庭筠落第上千言出任方山尉。魚幼微作《早秋》,溫庭筠作《早秋山居》相和。
魚玄機魚玄機
十四歲。大中十二年春(858)李億狀元及第,崇真觀題詩,與李億相識,並嫁之。[3]
十四歲。大中十二年(冬)溫庭筠作《晚坐寄友人》,魚幼微作《冬夜寄溫飛卿》相和。
十四歲。大中十三年秋,魚幼微作《感懷寄人》,庭筠以《鄠郊別墅寄所知》相和。幼微再作《聞李端公垂釣回寄贈》、《贈鄰女》相贈。
十四歲。十三年冬(859),前往江陵。在路上作《春情寄子安》
十六歲。鹹通元年春(860)尋親江陵,作《光、威、裒姊妹三人少孤而始妍乃有是作…因次其韻》。該年秋作《江陵愁望寄子安》、《隔漢江寄子安》、《次韻西鄰新居兼乞酒》、《寄子安》、《酬李學士寄簟》。又作《寄飛卿》求助,溫庭筠寄《初秋寄友人》,魚幼微作《和友人次韻》相和。九月九日重陽日在荊州,等侯溫庭筠作《重陽阻雨》、《期友人阻雨不至》。
十七歲。鹹通二年春(861)作《賦得江邊柳(一作臨江樹)》、《情書(一作書情寄李子安)》、《暮春有感寄友人》。
十七歲。鹹通二年(861)年秋,幼微決定東遊。溫庭筠作《送人東遊》,幼微作《送別》相和。船行長江作《江行》、《過鄂州(今武昌)》。在武昌上岸作《遣懷》、《夏日山居》、《題隱霧亭》、《寄國香》。溫庭筠作《寄山中友人》,魚幼微作《和人次韻》相和,溫庭筠作《寄山中人》再和。尋親不成,幼微入道作《訪趙鍊師不遇》、《寄題鍊師》、《題任處士創資福寺》。
十八歲。鹹通三年(862)春,幼微返回長安,作《暮春即事》。此時先後收到溫庭筠所寄《渚宮晚春寄秦地友人》,《西江貽釣叟騫生(一作西江寄友人騫生)》。遂作《和友人次韻》。
十九歲。鹹通四年(863)在昭義節度府任職。[4]
二十三歲。鹹通八年(867)辭職回長安作《酬李郢夏日釣魚回見示》。秋天,適逢李億來長安,作《左名場自澤州至京,使人傳語》、《迎李近仁員外》。
二十四歲。鹹通九年(868)春,委託溫庭筠送李億回府,溫作《送李億東歸》。在鹹宜觀中作《和新及第悼亡詩二首》,溫庭筠作《和友人悼亡(一作喪歌姬)》相和。又作《代人悼亡》,溫庭筠作《和友人傷歌姬》相和。隨後因“詩文候教”被改名魚玄機,繼而因妒殺女婢綠翹被捕入獄作《獄中作》。獲救出獄後,改名虞有賢或魚又玄。
二十五歲。鹹通十年(869)初春,魚玄機作《送臥雲道士》,從此隱居虢州(今河南省靈寶市地區)苦讀詩書。
註:
[1}魚幼微《三用韻》“瀟湘期釣侶,鄠杜別家林。”韋莊(魚玄機)《鄠杜舊居二首》“阮鹹貧去田園盡,向秀歸來父老稀。”
[2]魚幼微《下邽感舊》“昔為童稚不知愁,竹馬閒乘繞縣游。曾為看花偷出郭,也因逃學暫登樓。”
[3]魚幼微《游崇真觀南樓,睹新及第題名處》後相識。待嫁作《寓言》,相繼作《打球作》懼棄《折楊柳》。
[4]魚幼微《寄劉尚書》、《愁思》。
作品
《魚玄機詩集》、《韋莊(魚玄機)詩集》、《和凝(魚玄機)詩集》、《香奩集》、《疑獄集》等。
錄詩四首:
《賦得江邊柳》(一作臨江樹):
翠色連荒岸,煙姿入遠樓。影鋪秋水面,花落釣人頭。
根老藏魚窟,枝低系客舟。蕭蕭風雨夜,驚夢復添愁。
《夏日山居》:
移得仙居此地來,花叢自遍不曾栽。庭前亞樹張衣桁,坐上新泉泛酒杯。
軒檻暗傳深竹徑,綺羅長擁亂書堆。閒乘畫舫吟明月,信任輕風吹卻回。
《江頭愁望寄子安》:
楓葉千枝復萬枝,江橋掩映暮帆遲,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
《折楊柳》:
朝朝送別泣花鈿,折盡春風楊柳煙。願得西山無樹木,免教人作淚懸懸。
《春情寄子安》:
山路欹斜石磴危,不愁行苦苦相思。冰銷遠澗憐清韻,雪遠寒峰想玉姿。
莫聽凡歌春病酒,休招閒客夜貪棋。如松匪石盟長在,比翼連襟會肯遲。
雖恨獨行冬盡日,終期相見月圓時。別君何物堪持贈,淚落晴光一首詩。

李清照

千古才女之李清照
李清照 (1084~約1155) 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詞人,漢族,山東濟南人,婉約詞宗。生於北宋元豐七年,山東章丘,逝於臨安,享年七十一歲。與濟南歷城人辛棄疾合稱“濟南二安”。其父李格非,北宋齊州歷城縣人,齊魯著名學者、散文家。母王氏,知書善文。夫趙明誠,為吏部侍郎趙挺之子,金石考據家。李清照早年生活優裕,工書能文,通曉音律。婚後與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整理,編寫了《金石錄》。其住所為“易安堂”,李清照也故自封為易安居士。中原淪陷後,與丈夫南流,過著顛沛流離、淒涼愁苦的生活。明誠病死,境遇孤苦。幼承家學,早有才名。以詞著名,兼工詩文,並著有詞論的李清照,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早年生活安定,詞作多寫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後,遭遇國家巨變,詞作多感慨身世飄零。她的詩文感時詠史,與詞風迥異。她還擅長書畫,兼通音律。現存詩文及詞為後人所輯,有《漱玉詞》等。主張“詞,當別具一家也”。而她寫的詞也獨具一格,稱“易安體”。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環形山的女性。李清照詞風婉約,她的藝術特徵表現在:
李清照李清照
⒈善於抒情造境。她善於把強烈的感情熔鑄在藝術形象里,造成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她還善於從描繪一段情節、一個思想曲折中,顯示出感人的意境來。
⒉造語淺顯新奇。李詞語言既淺顯自然,又新奇瑰麗,富於表現力。她的詞用典不多,卻善於運用口語、市井俗語,使詞寫得明白而家常。李詞的音節和諧,流轉如珠,富有音樂美。
“大河百代,眾浪齊奔,淘盡萬古英雄漢;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一隻(枝)女兒花。” 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稱詞家三李。(沈去矜)
清照以一婦人,而詞格乃抗軼周柳,雖篇帙無多,固不能不寶而存之,為詞家一大宗矣。(《四庫提要》)
李易安詞,獨辟門徑,居然可觀,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鑄語則多生造,婦人有此,可謂奇矣。(《白雨齋詞話》)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同上書)
少女時代的李清照,少女懷春;婚後的李清照,與丈夫卿卿我我;喪偶後的李清照,孤獨、寂寞、悲涼的度過下半生。喪偶後,李清照的詩詞大多悲涼悽慘。

花蕊夫人

中國古代十大才女之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後蜀孟昶的費貴妃,五代十國女詩人,青城(今都江堰市東南)人,也號花蕊夫人。幼能文,尤長於宮詞。得幸主孟昶,賜號花蕊夫人。其宮詞描寫的生活場景極為豐富,用語以濃艷為主,但也偶有清新樸實之作,如“三月櫻桃乍熟時,內人相引看紅枝。回頭索取黃金彈,繞樹藏身打雀兒”這一首,就寫得十分生動活潑,富有生活情趣;其《述國亡詩》亦頗受人稱道,實難得之才女也。詩一卷(《全唐詩》下卷第七百九十八)。
花蕊夫人花蕊夫人
熟諳中國歷史和古代文學的人都知道,自古才華和美貌在女子身上互不相容。李清照謝道蘊,面容只能稱的上是平凡;魚玄機薛濤,其文才和智慧卻又遠遠不及男兒。唯一例外的,是一個叫做花蕊夫人的女子——那個奇異的女子,美麗卻屏棄妖嬈,聰穎而博學強記,對如山的詩詞歌賦和紛繁複雜的君王世界,了解的一如俯視自己手心的紋路。

朱淑真

千古才女之朱淑真
朱淑真(約1131年前後在世),宋代女詞人,一作淑貞,號幽棲居士。朱淑真籍貫身世歷來說法不一,《四庫全書》中定其為“浙中海寧人”,一說“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安徽歙州(州治今安徽歙縣),南宋初年時在世,相傳為朱熹侄女。朱淑真生於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優裕。幼穎慧,博通經史,能文善畫,精曉音律,尤工詩詞。素有才女之稱。相傳因父母作主,嫁給一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婚後生活很不如意,抑鬱而終,其墓在杭州青芝塢。其生平,傳世載籍多記載為“自號幽棲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世居桃村。工詩,嫁為市井民妻,不得志歿”。幽棲居士之說,最早見清王士禎《池北偶談·朱淑真璇璣圖記》,學術界已斷為偽托;世居桃村,則不詳其說從來。此外各項均見宋魏仲恭《斷腸集序》,而據集中《春日書懷》“從宦東西不自由,親幃千里淚長流”可知,其夫亦曾仕宦。因此除錢唐人,出身宦家,生活不幸外,詩人生平今已難詳考。生前曾自編詩詞集(《寫懷二首》“孤窗鎮日無聊賴,編輯詩詞改抹看”),死後散佚。孝宗淳熙九年(一一八二)宛陵魏仲恭(端禮)輯為《斷腸集》十卷,未幾錢唐鄭元佐為之作注,並增輯後集七卷(一本把第七卷厘為兩卷,作八卷)。此外尚有《斷腸詞》一卷行世。
朱淑真朱淑真
朱淑真詩,以清汪氏藝芸書舍影元抄《新注朱淑真斷腸詩集》(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民國徐乃昌影元刻本(簡稱元刻本)、清光緒嘉惠堂刊《武林往哲遺著》本(簡稱武林本)、清抄本(藏北京圖書館)等。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相傳朱淑真作品為其父母焚毀,後人將其流傳在外的輯成《斷腸集》(詩)2卷,《斷腸詞》1卷及《璇璣圖記》,輾轉相傳,有多種版本。
其詩詞多抒寫個人愛情生活,早期筆調明快,文詞清婉,情致纏綿,後期則憂愁鬱悶,頗多幽怨之音,流於感傷,後世人稱之曰“紅艷詩人”。作品藝術上成就頗高,後世常與李清照相提並論。流傳頗廣的《生查子》:“……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一闋,長期以來被認為朱淑真所作,近來學術界認為實是歐陽修作。
朱淑真書畫造詣相當高,尤善描繪紅梅翠竹。明代著名畫家杜瓊在朱淑真的《梅竹圖》上曾題道:“觀其筆意詞語皆清婉,……誠閨中之秀,女流之傑者也。”明代大畫家沈周在《石田集·題朱淑真畫竹》中說:“繡閣新編寫斷腸,更分殘墨寫瀟湘。”由此可見,其能力非尋常深閨女子可比,當與李清照並駕齊驅。

黃道婆

千古才女之黃道婆
黃道婆(1245—1330年)元代棉紡織家。又名黃婆,黃母。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市華涇鎮)人。出身貧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壓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島),以道觀為家,勞動、生活在黎族姐妹中,並學會運用制棉工具和織崖州被的方法。元代元貞年間(1295—1296)重返故鄉,在松江府以東的烏泥涇鎮,教人制棉,傳授和推廣“捍(攪車,即軋棉機)、彈(彈棉弓)、紡(紡車)、織(織機)之具和“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織造技術。她所織的被褥巾帶,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粲然若寫”。由於烏泥涇和松江一帶人民迅速掌握了先進的織造技術,一時“烏泥涇被不脛而走,廣傳於大江南北”。當時的太倉、上海等縣都加以仿效。棉紡織品五光十色,呈現了空前盛況。黃道婆去世以後,松江府曾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稱。1330年卒。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順帝至元二年(1336),為她立祠,歲時享祀。後因戰亂,祠被毀。至正二十二年(1362)鄉人張守中重建並請王逢作詩紀念。明熹宗天啟六年(1626)張之象塑其像於寧國寺。清嘉慶年間,上海城內渡鶴樓西北小巷,立有小廟。黃道婆墓在上海縣華涇鎮北面的東灣村,於1957年重新修建並立有石碑。上海的南市區曾有先棉祠,建黃道婆禪院。上海豫院內,有清鹹豐時作為布業公所的跋織亭,供奉黃道婆為始祖。在黃道婆的故鄉烏泥涇,至今還傳頌著:“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二隻筒子二匹布”的歌謠。
黃道婆黃道婆

秋瑾

千古才女之秋 瑾
秋瑾(1875~1907),女,原名秋閨瑾,字璿卿(璇卿),又字競雄;號旦吾,又號鑑湖女俠。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出生於福建廈門。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性豪俠,習文練武,喜男裝。清光緒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鄉縣督銷總辦時,將秋瑾許配給今雙峰縣荷葉鄉神沖王廷鈞為妻。光緒二十二年,秋與王結婚。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大部分時間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沖,當著許多道喜的親友朗誦自作的《杞人憂》:“幽燕烽火幾時收,聞道中洋戰未休;膝室空懷憂國恨,誰將巾幗易兜鍪”,以表憂民憂國之心,受到當地人們的敬重。光緒二十六年(1900),王廷鈞納資為戶部主事,秋瑾隨王赴京。不久,因為八國聯軍入京之戰亂,又回到家鄉荷葉。次年在這裡生下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女)。光緒二十九年,王廷鈞再次去京復職,秋瑾攜女兒一同前往。翌年,毅然衝破封建家庭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先入日語講習所,繼入青山實踐女校。
秋瑾秋瑾
秋瑾在日期間,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和劉道一等組織十人會,創辦《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光緒三十一年歸國。春夏間,經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翌年歸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不久,任教於潯溪女校。同年秋冬間,為籌措創辦《中國女報》經費,回到荷葉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筆經費,並和家人訣別,聲明脫離家庭關係。其實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後,恐株連家庭,故有脫離家庭之舉,乃藉以掩人耳目。”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國女報》創刊。秋瑾撰文宣傳女解放主張提倡女權,宣傳革命。旋至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計畫回響萍瀏醴起義,未果。
光緒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學堂督辦。不久與徐錫麟分頭準備在浙江、安徽兩省同時舉事。聯絡浙江、上海軍隊和會黨,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因事泄,於7月13日在大通學堂被捕。7月15日從容就義於浙江紹興軒亭口。光緒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將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因清廷逼令遷移,其子王源德於宣統元年(1909年)秋將墓遷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長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經湘、浙兩省商定,迎送其遺骨至浙,復葬西湖原墓地。後人輯有《秋瑾集》。
孫中山和宋慶齡對秋瑾都有很高的評價。1912年12月9日孫中山致祭秋瑾墓,撰輓聯:“江戶矢丹忱,重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孫中山、宋慶齡游杭州,赴秋瑾墓憑弔,孫說:“光復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會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風秋雨愁煞人 ’之句,則傳誦不忘。”1942年7月宋慶齡在《中國婦女爭取自由的鬥爭》一文中稱讚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為《秋瑾烈士革命史跡》一書題名。1979年8月宋為紹興秋瑾紀念館題詞:“秋瑾工詩文,有‘秋風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馬攜槍,曾東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萬代傳俠名。”
1877年
11月8日(光緒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時生)生於福建閩侯。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早年學習經史、詩詞,善騎射。
父壽南曾任湖南郴州知州。
1896年
在湖南依父命嫁今雙峰縣荷葉鄉神沖富紳子王廷鈞。
1903年
王納資捐得戶部主事,隨王去北京居往。時值八國聯軍入侵後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機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敗,決心獻身救國事業。
1904年
7月衝破封建家庭束縛,自費留學日本。在東京入中國留學生會館所設日語講習所補習日文,常參加留學生大會和浙江、湖南同鄉會集會,登台演說革命救國和男女平權道理。在此期間,曾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作為開展婦女運動的團體;和劉道一、王時澤等十人結為秘密會,以秋瑾最終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鎖反抗清廷、恢復中原為宗旨。並創辦《白話報》,“鑑湖女俠秋瑾”署名,發表《致告中國二萬萬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宣傳反清革命,提倡男女平權。
秋,參加馮自由橫濱組織的三合會,受封為“白紙扇”(即軍師)。
1905年
在日語講習所畢業後,報名轉入東京青山實踐女校附設的清國女子速成師範專修科,隨即回國籌措繼續留學費用。歸國後,分別在上海、紹興會晤蔡元培、徐錫麟,並由徐介紹參加光復會。
7月,回到日本,不久入青山實踐女校學習。由馮自由介紹,在黃興寓所加入中國同盟會,會評議員和同盟會浙江省主盟人。在留日學習期間,她寫下了許多充滿強烈愛國思想和飽滿革命熱情的詩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願將生命作犧牲。”“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1906年
初,因抗議日本政府頒布取締留學生規則,憤而回國。先在紹興女學堂代課。
3月,往浙江湖州南潯鎮潯溪女校任教,發展該校主持教務的徐自華及學生徐雙韻等加入同盟會。暑假離職赴滬,與尹銳志、陳伯平等以“銳進學社”為名,聯繫敖嘉熊、呂熊祥等運動長江一帶會黨,準備起義。萍瀏醴起義發生後,她與同盟會會員楊卓林、胡瑛寧調元等謀在長江流域各省回響,並擔任浙江方面的發動工作。到杭州後,與將去安徽的徐錫麟約定,在皖、浙二省同時發動。此時她在杭州新軍中又發展了呂公望朱瑞等多人參加同盟會與光復會。不久,萍瀏醴起義失敗,接應起義事遂告停頓。
1907年
1月14日,在上海創刊《中國女報》。以“開通風氣,提倡女學,聯感情,結團體,並為他日創設中國婦人協會之基礎為宗旨”。並為該報寫了《發刊詞》,號召女界為“醒獅之前驅”,“文明之先導”。旋因母喪回紹興,又先後到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這時大通學堂無人負責,乃應邀以董事名義主持校務。遂以學堂為據點,繼續派人到浙省各處聯絡會黨,自己則往來杭、滬間,運動軍學兩界,準備起義。她秘密編制了光復軍制,並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華起義,處州回響,誘清軍離杭州出攻,然後由紹興渡江襲擊杭州,如不克,則回紹興,再經金華、處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錫麟呼應。原定7月6日起義,後改為19日。
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秋瑾被紹興坤士胡道南出賣。
7月10日,她已知徐失敗的訊息,但拒絕了要她離開紹興的一切勸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她遣散眾人,毅然留守大通學堂。14日下午,清軍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她堅不吐供,僅書“秋風秋雨愁煞人”以對。
7月15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
附:菩薩蠻(寄女伴)
秋瑾
寒風料峭侵窗戶,垂簾懶向迴廊步。
月色入高樓,相思兩處愁。
無邊家國事,併入雙蛾翠。
若遇早梅開,一枝應寄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