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學

中國公學

1906年4月10日(丙午年三月十七),中國公學在上海創辦。1906年2月,因大批留日學生返抵上海,沒有著落,留學生中的姚洪業 、孫鏡清等各方奔走,募集經費,在上海北四川路橫浜橋租民房為校舍,籌辦中國公學。兩江總督端方每月撥銀1000兩,派四品京堂鄭孝胥為監督。校務實際由王摶沙主持。革命黨人于右任馬君武、陳伯平等任教員。

中國公學不但歷史悠久,而且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師生中有不少人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如女英雄秋瑾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謬德潘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公學
  • 辦學時間:1906年4月10日(丙午年三月十七)
  • 辦學地址:上海北四川路橫浜橋租民房為校舍
  • 辦學經費:兩江總督端方每月撥銀1000兩
  • 學校監督:派四品京堂鄭孝胥為監督
  • 校務主持:王摶沙
  • 著名教師:革命黨人于右任、馬君武、陳伯平
公學簡介,創立,新公學,空前發展,公學學子,公學校歌,

公學簡介

創立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11月,為反對日本文部省頒布的《取締清國留日學生規則》,東京8000餘名中國留日學生罷課抗議,3000餘名留日學生退學回國。
中國公學校門中國公學校門
1906年2月,因大批留日學生返抵上海,沒有著落,留學生中的姚洪業、孫鏡清等各方奔走,募集經費,在上海北四川路橫浜橋租民房為校舍,籌辦中國公學,後遷至吳淞[今吳淞中學]。兩江總督端方每月撥銀1000兩,派四品京堂鄭孝胥為監督。校務由執行、評議兩部負責,推張邦傑、黃兆祥王敬芳為執行部幹事,譚心休、鐘右愚等為評議部議員姚宏業為庶務,彭施滌、黃宏憲等為舍監。校務實際由王摶沙主持。革命黨人于右任馬君武陳伯平李登輝等任教員。
1906年4月10日,中國公學在上海正式開學。開學後,共招學生318人,來自13個省。分大學班、中學班、師範速成班、理化專修班。清政府又撥吳淞炮台灣公地百餘畝作為建築基地,大清銀行借銀10萬兩作為建築費。1909年(清宣統元年),吳淞中國公學校舍在炮台灣落成。

新公學

中國新公學誕生於中國公學爭取共和鬥爭學潮之時。1908年9月,因為學潮,胡適隨一些激進同學離開公學,自辦新公學繼續學業,同時又兼了新公學低級班的英語教師、兼批改作文(饒樹人、楊杏佛、嚴莊、張奚若便是這時期他的學生)。退出老公學的學生自動捐款,加上社會資助、支持,租賃愛爾近路慶祥里作校舍,學生自己管理,(部分學生為之犧牲自己的學業),兢兢業業辦校,爭口氣讀好書。艱苦悲壯地支撐了一年多時間,終因經費拮据到十分嚴重的程度,難以為繼了。老公學雖然在吳淞造了新校舍,但生源貧乏,主動招呼新公學。後者藉以中國新公學這塊牌子在社會上有響亮的優勢,與老公學談判合併,160多人的新公學大部分學生回去了。1909年10月,中國新公學與中國公學合併。

空前發展

開辦不久,因經費不足,公學幾將解散。為喚起國人對公學的關注,姚宏業憤投黃浦江自盡。民國成立後,幸得孫中山、黃興扶持。此後,吳淞中國公學逐漸發展成包括文、法、商、理四院17系的綜合型大學,並增設了中學部。1915年,梁啓超任董事長。
上海中國公學中學部校址上海中國公學中學部校址
1915年,北京國民大學與上海吳淞中國公學合併,稱中國公學大學部。
1917年3月5日,北京中國公學大學部改名中國大學,學校遷入北京西單二龍坑鄭王府(後為新皮庫胡同乙12號)新址。同年,上海吳淞中國公學停辦。
1919年中學部恢復,王家襄任校長。
1921年張東蓀任教務長。1922年升為大學。
中國公學不用高中文憑就可以投考,錄取新生較寬。教學當中新開的選修課目很多,可謂兼容並蓄,學術自由,德日派、英美派都有一席之地。講授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國家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學說的都有,沒有什麼顧忌。這在當時的大學裡是別開生面的。但思想活躍的地方,容易發生紛爭,終於釀成衝突。
1931年,“一·二八”淞滬抗戰之前這個時期,為了中國應不應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問題,一年中發生了四次風潮,接連換了四個校長。
1932年,“一二八”之役,毀於日軍炮火,被迫停辦。
上海中國公學附屬中學教師工作室上海中國公學附屬中學教師工作室
1933年,師生撤退到法租界趙主教路(今五原路),借褚輔成辦的上海法學院教室複課,重新開辦,由熊克武任校長。
1936年,由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勒令停辦。
1937年,抗日戰爭期間,僅在重慶開設中學部。
1940年,重慶中國公學(中學部)[即中國公學附屬中學]停辦。
1949年2月,熊克武、但懋辛等在重慶組建中國公學。
1951年,中國公學與正陽法商學院等合併為重慶財經學院,次年併入西南人民革命大學

公學學子

胡適(1891.12.17—1962.2.24)1906年考入中國公學,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家、文學家、哲學家。
郭綱琳(1909~1937),1929年入中國公學,後參加左翼文學研究會,並任共青團上海滬西區委書記,由於叛徒出賣而被捕。雖經毒刑拷打,但她以對黨一貫忠貞的信念,在牢房裡寫下血書:“堅持立場,為革命而犧牲!擁護真理,為正義而流血!”最終被槍殺於雨花台,犧牲時年僅28歲。
馮友蘭(1895~1990),1912年冬入中國公學大學預科;後成為著名的哲學家、哲學史家、教育家,其學說與熊十力、金岳霖、賀麟一起被稱為現代新儒學的四大流派。
吳晗(1909~1969),1928年夏入中國公學;後成為著名的中國歷史學家、明史研究專家。
何其芳(1912~1977),1929年入中國公學預科;後成為著名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
陳沂(1912~2002),1929年入中國公學;後參加八路軍,成為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傑出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秀政治工作者。
上海中國公學附屬中學學生工作室上海中國公學附屬中學學生工作室
羅爾綱(1901~1997),1930年畢業於中國公學大學部中文系;後成為太平天國史與晚清兵制史的研究專家。
陳波兒(1907~1951),在中國公學讀書時投身左翼戲劇運動;後成為著名電影演員,主演《青春線》、《桃李劫》、《生死同心》、《八百壯士》等影片。
王瑩(1913~1974),1930年入中國公學;後成為著名電影演員,曾主演《女性的吶喊》、《鐵板紅淚錄》、《同仇》、《自由神》等影片。
杜宣(1914~2004),1931年考入中國公學大學部預料,1933年參加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後成為當代著名劇作家、散文家、國際文學活動家、詩人。
韓念龍(1910~2000),1934年畢業於中國公學大學部政治經濟系;解放後,歷任駐巴基斯坦、瑞典大使,外交部部長助理兼辦公廳主任,外交部副部長、顧問,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
1916年十年校慶紀念會 地點:江灣文治路1916年十年校慶紀念會 地點:江灣文治路
趙超構(1910~1992),1934年畢業於中國公學大學部;1944年訪問延安時,寫出了可與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相媲美的《延安一月》;此後,他創辦了新中國第一張晚報《新民晚報》;他生前手不停筆,以“林放”等筆名寫下新聞性雜文萬餘篇。
吳健雄(1912~1997),1929年入中國公學任教並學習,深受胡適先生的風範影響。後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獲博士學位;1944 年參加“曼哈頓計畫”(研製核子彈);1958 年當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1975 年,獲得美國總統福特在白宮授予她的代表美國最高科學榮譽的國家科學勳章,被譽為“核物理女皇”、“中國居里夫人”和“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1990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以她的名字命名一顆小行星。
江姐重慶中國公學附中校園留影江姐重慶中國公學附中校園留影
石西民(1912~1987),1931年,考入上海江南學院政治經濟系學習。九一八事變後,兩次參加上海學生赴南京抗日請願團和營救北平學生示威活動。次年2月,轉入中國公學。9月離滬北上,先後就讀於北平大學和民國大學。1965年2月,調任文化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1975年10月,任國家出版局局長。1980年出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秘書長、郭沫若著作編委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名譽所長。
郭虛中(1912-1971),1932年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部文史系畢業。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
江姐(1920—1949), 1936年考入重慶南岸中學,1938年12月,江姐考入重慶中國公學附屬中學讀高中。在中國公學停辦後,江姐按上級指示於1940年秋考入重慶中華職業學校會計班學習。
…… ……

公學校歌

1906年3月于右任作校歌歌詞,馬君武先生詞曲
“眾學生,勿彷徨,以爾身,為太陽,照爾祖國以爾光,爾一身,先自強。修道德,為堅壘;求知識,為快槍。
“眾學生,勿彷徨。爾能處之地位是大戰場。爾祖父,思羲黃,爾仇敵,環爾旁。欲救爾祖國亡,爾先自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