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潯鎮

南潯鎮

南潯鎮,隸屬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位於中國長三角城市群的中心腹地,太湖南岸,是浙江省湖州市接軌上海的東大門,也是湖州市南潯區委所在地。

南潯曾由南林和潯溪兩村組合而成,具有七千餘年悠久歷史,擁有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南潯古鎮景區”,擁有中國魅力名鎮、國家衛生鎮、江南六大古鎮之一等諸多榮譽稱號。

2009年,南潯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5.57億元。

截至2014年,全鎮轄51個村,14個社區。全鎮區域面積141.3平方公里,其中古鎮區2平方公里,人口總數13.74萬,全鎮有水路陸路海路鐵路四大運輸交通。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潯鎮
  • 外文名稱:Nanxun Town
  • 別名:南林、潯溪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51個村,14個社區
  • 政府駐地:南潯鎮人瑞路388號
  • 電話區號:0572
  • 郵政區碼:313009
  • 地理位置浙江省北部,湖州市南潯區東北部
  • 面積:141.3平方公里
  • 人口:13.74萬人(2014年)
  • 方言:吳語(太湖片)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小蓮莊、張石銘舊宅、張靜江故居等
  • 火車站湖州火車站
  • 車牌代碼:浙E
  • 榮譽:中國十佳古鎮等
  • 美食:桑葚酒,桑果乾,桔紅糕,繡花錦
  • 特產:輯里湖絲
  • 地區生產總值:195.57億人民幣(2009年)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景區熱度指數,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建設,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衛生,歷史文化,交通運輸,水路運輸,海上運輸,公路運輸,鐵路運輸,旅遊信息,旅遊時間,景點古蹟,民俗風情,小吃特產,著名人物,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據南潯境內發現的洪城、花城、上石等古文化遺址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氏族部落就在此繁衍生息。歷史上,南潯隸屬關係變化很大。
相傳夏禹治水,劃天下為九州,南潯轄域隸屬揚州。春秋戰國時期先後屬吳、越、楚。戊子年,周顯王三十六年,楚以此為春申君黃歇之封邑,始建菰城縣,南潯轄域隸屬菰城縣。
秦滅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會稽郡,下設烏程、由拳等縣,今區境屬烏程縣。西晉太康三年,分烏程縣東鄉置東遷縣,縣治在今舊館。南朝宋元徽四年,東遷縣改名東安縣,次年仍復名東遷縣。隋開皇九年東遷縣併入烏程縣。宋太平興國七年,分烏程縣東南15鄉置歸安縣。民國元年,烏程、歸安合併為吳興縣,今南潯轄域隸屬吳興縣
1949年5月2日,南潯解放,今南潯轄區隸屬吳興縣
1981年1月,撤消吳興縣,改稱湖州市。1983年7月,撤消嘉興地區,湖州市改為省轄市,建立城、郊兩區,南潯隸屬湖州市郊區。
1988年11月,撤消湖州市城、郊區建制,實行市管縣又直接領導原城、郊區所屬鄉鎮、街道的體制,南潯轄區各鎮直屬湖州市。
1993年9月,湖州市區下設城區、南潯區、菱湖區3個區。今轄區內南潯鎮、練市鎮雙林鎮善璉鎮舊館鎮屬南潯區;菱湖鎮和孚鎮千金鎮石淙鎮菱湖區。2003年1月,湖州市撤銷城區、南潯區、菱湖區三個區委、區管委會,設立吳興區、南潯區兩個市轄區。截止2015年南潯鎮隸屬南潯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全鎮轄51個村,14個社區,鎮政府駐地位與南潯鎮人瑞路與嘉業路交叉口附近。
潯東村
潯南村
硬長橋村
遼里村
遼西村
堰四村
沈莊洋村
潘港橋村
計家兜村
伍林村
施家浜村
和睦兜村
適溪村
英雄村
富強村
新安村
聖駕橋村
東遷村
東上林村
祜村
寶山村
戴家橋村
江蔣漾村
潯北村
李家河村
同心村
直港巷村
方丈港村
馬嘶村
庠上村
洋南村
馬腰村
橫街社區
百間樓社區
朱塢社區
遼里社區
遼西社區
夏家橋社區
馬腰社區
適園社區
東遷社區
鎮北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南潯鎮位於浙江省北部,湖州市東部,東與江蘇省震澤鎮七都鎮毗鄰。位於北緯30°52’~30°53’,東經120°25’~120°26’。屬太湖流域和杭嘉湖平原,居長江三角洲經濟區腹地。
南潯鎮是湖州市南潯區政府的所在地,地處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位於滬、寧、蘇、杭中心地帶,區域面積141.3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南潯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平原,地勢較低,平均海拔在5米以下。境內河流縱橫。地形平坦,僅有數座海拔百米以下的小山。

氣候

南潯鎮氣候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濕潤溫和,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年平均氣溫在15.5~C~16~C之間,1月氣溫最低,平均2.8~C~3.8℃;7月最高,平均28~C~28.3~C。年平均雨日142~155天,平均降水量在1050—1850毫米左右,平均濕度為78%左右,年平均風速為3.2米/秒左右,無霜期224—246天。年日照為45%,氣候溫和。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南潯境內土壤為江、海、湖泊沉積物,土壤分屬水稻土和潮土兩類,土地肥沃,適宜種植水稻和經濟類作物。南潯鎮全部土地總面積14097.11公頃。
湖桑湖桑

生物資源

南潯鎮植物以水稻、大麥、小麥、豆類、油菜,桑樹為主要植物資源,蔬菜作物水旱俱有,優良植物資源有南潯大頭菜,豆類作物以白扁豆為主。南潯鎮內動物種類繁多,魚類除了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外,還有鯉魚、鯿魚、鱖魚、鱸魚、銀魚、鰻鱺、汪丁、黑魚、鯽魚、泥鰍、河蟹、甲魚、黃鱔、河蝦等。無脊柱動物主要是家蠶。家畜中優良品種有湖羊、獺兔等。家禽主要有雞、鴨、鵝,優良品種有“溫氏雞”。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4年,總人口13.74萬。

民族

南潯鎮大部分為漢族,江浙民系為主,部分地區有少量官話民系村落,其他民族較少。

經濟建設

綜述

2009年,南潯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5.57億元,比2008年增長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1.1億元,同比增長12.5%;財政總收入18.17億元,比2008年增長8.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48億元,比2008年增長14.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2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836元,比2008年分別增長6.4%和9.2%。基本形成了木業、皮革、電機電纜、現代農業等主導優勢產業。

第一產業

南潯鎮農業以優質稻米、蔬果、特種水產、花卉苗木為主導產業,農業產業化初具規模,全鎮百畝以上規模基地100多個。
截至2009年,南潯鎮有3個植物蔬果觀光生態園和萬畝林業精品園、湖羊養殖示範園、馬嘶鱖魚生態養殖示範基地等大型農業基地。

第二產業

南潯鎮的木業已經涵蓋了家具、膠合板、地板、木線條等多個領域的各類木製品加工行業,初步形成了家具製造業、木地板製造業、膠合板製造業、木線條加工業等四大主導產業。木業地板類企業1000多家,從業人員近三萬人,實木地板產量占全國的2/3以上,2009年木業產值達到166.57億元。截至2009年,南潯鎮擁有企業477家,涉及製革、皮件、箱包、化工、拖鞋、皮鞋、手套等業務領域,年產值為29.5億元。有電梯、電機和電纜規模以上企業數13家,年產值達到19億元。

第三產業

南潯中心城區現代服務業項目建設進程加快,民生項目潯溪幼稚園異地遷建工程已接近尾聲。投資60億元的南潯旅遊渡假區征遷工作進行中。南潯建材市場年成交額80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5年,南潯鎮有高級中學1所,在校學生2094人;國中4所,在校學生3556人,校均規模88全鎮現有國中2所,分別是潯溪中學、橫街中學、錦繡中學。在職教職工176人,在校學生共2071人,其中省示範國中一所,即潯溪中學;國小3所,分別是實驗國小、潯溪國小(含鎮北國小)、橫街國小、錦繡國小,在職教職工277人,在校學生5437人;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在職教職工54人,在校學生共884人,民辦國小2所,分別是向陽國小、利民國小,在職教職工150人,在校學生共3888人;幼稚園6所,分別是中心幼稚園、潯溪幼稚園、新區幼稚園、橫街幼稚園、三長幼稚園、少兒輔導中心,在園幼兒3555人;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所。其中省一級幼稚園2所,分別為中心幼稚園、新區幼稚園。
南潯鎮

衛生

南潯鎮是國家衛生鎮,2007年村莊環境整治全面展開,村級公路全部實現黑色化; 2015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數為1545戶,共涉及5個行政村,其中施家浜村、橫街村、屯圩村為納管進廠3個,計家兜村、伍林村為自建終端管網2個。
南潯鎮

歷史文化

南潯鎮歷代名人較多,在全國有影響的潯藉專家、學者80多人,其中“兩院”院士9人。
南潯鎮
據《江南園林志》云:“以一鎮之地,而擁有五園,且皆為巨構,實江南所僅見”。南潯擁有眾多的人文景觀和名勝古蹟。如馳名中外的文化寶庫嘉業堂藏書樓;江南園林佳構小蓮莊;獨具江南風情的沿河居民建築群、明代百間樓;號稱“江南第一宅”的張石銘舊居和民國元老張靜江故居以及穎園、絲業會館和大小古橋等。由南潯商會改成的南潯史館已成為展示南潯歷史的對外宣傳視窗。
南潯鎮建於南宋淳佑季年(1252年),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昌盛,教育發達,名人輩出。據宋,明,清三朝統計,南潯籍進士41人,南潯鎮京官56人,明清兩代任全國各地州縣官57人。南宋至民國,在全國有影響的潯籍學者有80多人,故南潯有“詩書之綁”、“鎮志之綁”之美稱。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業堂藏書樓,江南園林藝巨構小蓮莊,中西合璧建築張氏舊宅,無不透視出深厚文化底蘊和濃厚的文化色彩。一鎮擁有8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士,250多名中高級職稱的教授、專家更為江南其他鄉鎮所罕見。

交通運輸

水路運輸

南潯鎮由頔塘河(長湖申航線)貫穿全鎮,與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嘉興、杭州、紹興、乍浦相聯結。長湖申航道為4級航道,在鎮內建有貨櫃內河運輸碼頭,700噸以下船舶可直航上海等各大港,水上運輸年吞吐量8000多萬噸。
南潯鎮

海上運輸

南潯鎮還與上海港,寧波北侖港,張家港等海上運輸大港口相連,進行進出口貿易活動。

公路運輸

318國道貫穿全鎮。
南潯鎮
申(上海)蘇(江蘇)浙(浙江)皖(安徽) 高速公路(滬渝高速)、申(上海)嘉(嘉興)湖(湖州)高速公路和練(練市)杭(杭州)高速公路,均於2008年建成通車,入口處距南潯鎮不足5公里。
東距乍(浦)嘉(興)蘇(州)高速公路(常台高速黎里出口)30公里。從南潯至蘇州50分鐘可以到達,距乍浦港1小時15分鐘可以到達。
南距滬杭甬高速公路45公里,到寧波北侖港為3小時。

鐵路運輸

南潯距華東鐵路第二大通道宣杭鐵路湖州站54公里,南往杭州,福建,北通山東,北京。
途徑南潯鎮的滬湖城際鐵路也進入規劃審批日程。

旅遊信息

旅遊時間

南潯的氣候與烏鎮西塘無多大區別。一年中最美的季節是春天與秋天。一天中最美的時候是清晨與傍晚。南潯四季分明。一般冬天太冷,避免冬天大雪天旅遊。夏天太熱,避免夏季正午時去南潯遊覽,日光直曬。最佳旅遊事件為3月到7月,9月到12月。

景點古蹟

天工桑園,建於2015年,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輯里湖絲”手工製作工藝,開始向各地遊客進行展示。天工桑園把非遺項目“輯里湖絲”跟古鎮旅遊結合起來。遊客可以欣賞輯里湖絲成品、觀看輯里湖絲製作的全過程,甚至還能自己動手參與輯里湖絲的製作,免費感受傳統工藝。另外,“天工桑園”還請來了輯里湖絲手工製作技藝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顧明琪,由他和“天工桑園”一起開發旅遊紀念品。
嘉業堂藏書樓系劉鏞孫劉承乾於1920年所建,該樓規模宏大,藏書豐富,原書樓與園林合為一體,以收藏古籍聞名,是中國近代著名的私家藏書樓之一。藏書樓掩映在園中,樓外有園,園中有池。順著荷葉形的蓮池前往,可見太湖石堆壘的假山,形如十二生肖。池的左右有“浣碧”、“障紅”兩亭,與池中孤島上的“明瑟”亭構成鼎立之勢。西南有一塊三米多高的“嘯石”,系南潯三大奇石之一。
百間樓一條彎彎的河道兩邊全是帶有廊檐的民居,這兒曾是明朝被罷黜的禮部尚書董份回鄉後給女眷們居住的地方,當初建成時約有100間樓房,故稱“百間樓”。
小蓮莊又稱“劉園”。是晚清光祿大夫劉鏞的私家花園及家廟,位於南潯鎮南柵萬古橋西,小蓮莊始建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於1924年建成,前後費時四十年,因慕元宋書畫家趙孟頫所建“蓮花莊”之名而名為“小蓮莊”。小蓮莊占地面積17399平方米,其中荷花池5267平方米,建築面積3809平方米。主要分外園和內園。外園以十畝荷池為中心。內園的主體是一座用太湖石堆砌的假山群。 2001年6月25日南潯小蓮莊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靜江故居位於南潯鎮東大街108號。系其父張寶善於清光緒24年(1898年)年而建,南潯“四象”之一。張靜江故居保持清代傳統三進五間式古建築風格,一進有一廳五室,每進之間各有天開,每進一堂便遞高一級,俗稱步步高升。整座建築為典型的江南豪門大宅風格,荷花池。廳堂門楣上面的雕花為門雕,全部用方磚雕刻,其“有容乃大”四字系周夢坡所書。2001年張氏建築群被列入中國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潯鎮
張石銘故居位於湖州市南潯鎮西街,又稱懿德堂,面臨南市河(潯溪),坐西朝東,建於1899年(清光緒二十五年)——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是清末民初張鈞衡(字石銘)的私家住宅。房屋高敞宏偉,有大廳三進和西式樓房等50多間,占地面積3936.8平方米。以其規模宏大、雕刻精美、建築風格中西合璧而著稱。1989年3月,張家懿德堂被列為湖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南潯張氏舊宅建築群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惠宮是南潯鎮知名的道觀,俗稱張王廟,始建於北宋英宗治平年間,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建觀歷史長於建鎮歷史。廣惠宮也曾稱三清殿。本為祠山神廟。據鎮志載,廣惠宮“宋時止一殿,奉祠山神像”,“為道流香火之所”。儘管數百年來其構建布局幾經“調整”,但主體仍是祠山大帝行宮。廣惠宮於2003年上半年重建,是南潯古鎮一處道教建築遺存。
劉氏梯號又稱紅房子崇德堂,(又稱劉氏梯號,俗稱紅房子),是南潯“四象”之首劉鏞的三子劉安(字淵叔,號梯青)的居處。劉梯青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從錢氏購地築宅,於同年冬破土,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竣工。崇德堂整座建築由南、中、北三部分組成。中部建築以傳統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廳、堂、樓、廂為主體;南、北部中式建築融入西歐羅馬式建築。
南潯史館南潯史館原為南潯商會舊址,始建於1926年,為三進中西合壁建築風格的建築物。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左右,現為市級文保單位。前進為五開間門廳、二進為會議大廳。三進為中式木結構二層樓房、木質廊柱花窗。鎮史館全景館綜合概括了建鎮以來747年中南潯的歷史變遷。
求恕里是嘉業堂藏書樓主人劉承乾於1930年所建別墅。劉承乾在上海儲書之所名“求恕齋”,南潯別墅稱“求恕里”。 1920年劉承乾建嘉業堂藏書樓。求恕里屬於典型中西合璧的建築,整個結構是以門房、甬道、西洋門樓、卷門、庭院和獨立的樓廳相結合的。
南潯文園南潯文園與小蓮莊、嘉業堂藏書樓毗鄰。文園總占面積34364.7平方米,展廳面積2011.9平方米。內建有“三館一廊”,園中還置有再現近代江南水鄉的傳統農業和民俗風貌的農家樂園,小小天安門等多個景點。文園老人休閒、兒童遊樂、購物旅遊的新景點和教育的新基地。
南潯穎園是南潯俗稱“八牛”之一清朝陳熊的住宅花園,位於湖州市南潯區南潯古鎮便民街的皇御河畔,占地11.07畝,始建於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於光緒六年(公元1875年)落成,系南潯鎮文物保護單位。解放後,穎園幾經修繕,主要建築保存完好。
廣惠橋廣惠橋位於鎮絲業會館附近,橫跨南市河,相傳元末張士誠起義後到此占廣惠宮為行宮,橋在廣惠宮前,故得名,因張士誠為無末農民起義領袖,此橋又稱張王廟橋。廣惠橋為單孔石拱。其始建年代已失考,清嘉慶五年(1800年)重修。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橋長18米,寬3.3,拱矢高13米,上下各有踏步24級,拱卷石採用縱聯分節並列砌置法。1989年3月,被列為湖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通津橋通津橋位於東大街古運河上,是過去南潯鎮中心,是十字形水系的交叉點。該橋建於宋代(年代己失考),為單孔石拱橋。原名潯溪橋,後改名通津橋,俗稱“大橋”。清嘉慶三年(1798年)重建,鹹豐五年(1855年),七年(1857年)整修,同治五年(1866年)又修。橋長28米,寬4米,跨度14米,拱矢高7.6米,上下各有踏步33級,為南潯眾橋之首。拱卷石採用縱聯分節並列砌置法。明清時期,通津橋畔成為繁華的絲市。橋南面有一條小街名叫絲行垛,素以經營蠶絲業著稱,曾是歷史上“輯里湖絲”的集散中心。1989年3月被列為湖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輯里湖絲館南潯輯里湖絲館是進中西合璧式建築,占地950平方米。歷史上為南潯商會,由南潯商會會長梅屐中等人於1926年發起建造,解放後一直是南潯鎮政府所在地,1998年10月鎮政府搬遷,作為南潯史館。2010年上半年改建為南潯輯里湖絲館。該館共分五個展廳,通過大量詳實的歷史資料和實物實景,配以多媒體聲光影像技術,全面展示了南潯與世博的歷史淵源和南潯文化。

民俗風情

賀歲拜年,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舊稱“過年”,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前一日名除夕,俗稱“大年夜”,合家團聚吃“年夜飯”。新婦盛服向尊長獻鞋履,名“辭歲”,尊長給錢與新婦及孩童,名“壓歲錢”。當晚並有拜利事、接灶神等活動。初一晨起,開門放鞭炮煙花,焚香拜天神,名“接天”,次拜祖宗,再拜高堂,長幼循拜,然後會親朋、賀新歲,統稱“拜年”。近代已逐漸簡化,不再跪拜。初一都不會客,出門走“喜神方”,初二起親友互訪,至元宵乃罷。
南潯婚俗,每當南潯人婚嫁,因當地都以蠶絲業發家,家家都會以蠶絲被作為嫁禮。婚慶喝自家釀的桑果酒,米酒等。
元宵走橋,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俗稱“正月半”,南潯人有家家吃湯圓,表示團團圓圓的意思。還有各類娛樂公園場所舉行元宵猜謎等有趣的活動。
清明踏青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唐代以後與寒食節合而為一。祭祖掃墓、洗頭插花、踏青賞春,各地皆然。而南潯更有許多與養蠶相關的習俗,前一夕“清明夜”,做青團、裹粽子、設祭“禳白虎”,門前用石灰畫弓矢,以祈蠶,煮螺螄,以針挑食螺肉,名“挑青”。
端午吃粽,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亦稱“天中節”,家家裹粽子,親友互相饋贈,相傳此俗源於對屈原的紀念,古人都以“重五”為“毒氣橫溢,鬼魅活躍”的“惡日”。於是掛鐘馗圖、貼天師符,門前懸艾蒿、菖蒲、桃枝、大蒜以避邪,食黃魚、飲雄黃酒,乃至啖蛇蟲以毒攻毒,孩童穿戴虎形服飾,婦女剖繒為囊貯雄黃佩之以示強健。正午用蒼樹、白芷、鱉甲、芸香“打蚊煙”,牆邊屋角噴雄黃酒、撒生石灰水以驅蟲豸,凡此種種都帶有禳解的性質。
天貺曬蟲,農曆六月初六,時值盛夏烈日,南潯有諺稱“六月六,曬得鴨蛋熟”。是曝蟲曬霉的好時光,宋代曾定為“天貺的時節”,其原由是真宗皇帝趙桓的一個精心編造的夢話,後人覺得乏味,便把傳統的七月初七“曝書日”移了上來,讀書人家曬書籍,寺廟僧尼曬經卷,普通百姓曬衣物,是日牽貓狗浴於河的習俗,據說可避虱蛀,鎮人曬熱水為孩童洗澡,婦女於是日洗髮,而家家戶戶吃餛飩的習俗則是由混浴引申而來。
中元河燈,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南潯俗稱“七月半”,當日,道觀作齋醮薦福,佛寺行“盂蘭盆會”,釋道兩教共舉法事,民間則家家戶戶祭祀祖先,故又稱“鬼節”。南宋後已有中元夜入河燈的風俗流行,篾編紙糊的各式花形燈籠,燈中燃燭,下托木板,或用各色彩紙糊成船形,內裝少許燈草油類點燃,入夜到水邊或駕小船至河中擺放,佛徒為此乃“慈航普渡”,道徒稱這是“照冥引路”。

小吃特產

桑葚酒,南潯因蠶桑業發家,桑果是當地的特色水果,家家節日用來浸泡或釀造桑葚美酒。農家自釀的桑葚酒微甜而不澀。
桑果乾南潯桑果,又名桑葚,是水果中的極品,具有滋補、養身及補血之功效。不但可以改善女性手腳冰冷毛病,更有補血、強身、益肝、補腎、明目等功效。
桑葉茶,南潯桑葉品種繁多,家家戶戶自古以養蠶繅絲為生,所以桑葉也是當地比較古老的一種植物葉子,農家桑葉泡茶,清澈明亮,清香甘甜,鮮醇爽口!
香大頭菜大頭菜又名疙瘩萊,是芥菜的變種之一。產品遠銷京、津、滬、皖、閩、贛、鄂、粵和江、浙一帶,外銷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
諸老大粽子,歷來為湖州的傳統美食,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1989年,諸老大粽子參加商業部組織的全國首屆食品博覽會展評,獲“金鼎獎”和“部優產品”稱號。1998年,諸老大食品總廠,新增經銷點三百個,每天有四千隻粽子發往上海,此外還遠銷日本。2000年以來,諸老大粽子暢銷北京、上海、杭州、廣州等地。
橘紅糕,“野荸薺”橘紅糕是南潯傳統特產,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野荸薺”桔紅糕,軟而不粘,色澤桃紅,桔味醇正,香糯可口。
定勝糕,呈淡紅,鬆軟清香,入口甜糯。主要是將米粉放入定勝糕模型內,摁實,面上用刀刮平,上籠用旺火蒸20分鐘,至糕面結攏成熟取出,翻扣在案板上即成。
臭豆腐乾,民間諺云:“臭南潯,辣烏鎮”, 一般吃法有兩種:一種是臭豆腐乾用油煎,拌上甜蔥醬、蔥末等佐料即可食用;另一種是臭豆腐乾放入蔥、醬、薑末等佐料,隔水清燉,即成清燉臭豆腐乾。臭豆腐乾雖有臭氣,但吃起來香,其味甚佳。
雙交面,在泰安橋堍,頗負盛名的交頭面,交頭有滷汁、牛肉、白雞、素絲、雪菜等十餘種,尤以雙交面(又叫酥肉爆魚在)為上品。狀元樓、五福樓等麵店均有出售。
南潯鎮
繡花錦菜,外形與普通青菜相似,只是菜莖稍細,菜葉的邊緣有細細的鋸齒形,葉面上的脈胳富有一種曲線美。此菜只長在南潯方圓十里之內,十里之外這種菜就變種,有形而無香。
熏豆茶南潯人口對熏豆茶有特別嗜好,自古至今,其俗不改。熏豆加少些茶葉、醃桔皮、炒芝麻和鹹丁香蘿蔔乾,用開水沖泡即成熏豆茶。其味清香可口,其色紅綠黃白相間。春節期間,南潯鄉下人家都喜歡以此茶款等客人。
風枵南潯人稱鑊糍(即糯米鍋巴)為風枵,風枵加白糖沖開水叫風枵湯。俗稱“和氣湯”,因風枵浮在水面而諧音“浮起”而名。春節期間用風枵湯待客,在農村一帶盛行。
桔紅糕“野荸薺”桔紅糕是傳統的冬季時令產品,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品嘗“野荸薺”桔紅羔,軟而不粘,色澤桃紅,桔味醇正,香糯可口。
輯里湖絲,又稱“輯里絲”,以“白、勻、細、圓、韌”享雀中外,是絲中極品,因產於南潯鎮輯里村而得名。據史料記載,清康熙時、明萬曆年間,輯里絲就聞名暇爾。清康熙時織造的九件皇袍,就是指名選取輯里絲作經線製成的。近代南潯有被稱為“四象八牛七十條金黃狗”的近百餘家絲商巨富,俱系因此致富。南潯旅遊公司檔案室,還保存著兩卷60年前惟一沒有售出的輯里湖絲,質地仍鮮艷如初。
蠶絲被,南潯的家家戶戶靠養蠶為生,蠶繭可用於做蠶絲被,蠶絲棉襖等,幾乎在南潯家家戶戶嫁娶都要有蠶絲被做嫁妝,俗稱狀元包!

著名人物

經濟,邢賡星、顧福昌張頌賢、金 桐、陳煦元、劉 鏞、龐雲鏳、梅履中、劉錦藻周慶雲周佩箴
科技姚克方金開英張乃鳳、史敏言、徐舜壽
文化龐元濟王文濡張鈞衡蔣汝藻錢雲鶴、金 城、劉承乾、張乃驥、張善琨、徐 遲、張 珩、劉旭滄沈亞威丁是娥
英烈張新華

城市榮譽

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貢獻獎
中國十佳古鎮
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
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單位
全國文明鎮
浙江省教育強鎮
浙江省科普示範鎮
浙江省生態鎮
浙江省首批體育強鎮
國家衛生鎮
全國環境優美鄉鎮
全國千強鎮
全國村鎮建設先進鎮
全國民眾體育先進集體
長三角最具投資價值縣市
浙江省百強鎮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浙江省森林城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