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發布
2016年1月8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印發《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實施意見》。
檔案全文
成都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實施意見
成府發〔2016〕1號
各區(市)縣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有關單位:
一、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一)總體要求。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為核心,著力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生產方式、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緊緊圍繞都市現代農業定位,加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打造創新高效、標準品牌、生態安全、開放合作、幸福共享“五大新型現代農業”,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動農業發展向高效益、高質量轉變,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二)主要目標。力爭到2020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取得實質進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發展,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農業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水平不斷提升,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業現代化步伐明顯加快,實現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高標準建成農村全面小康。全市農業增加值年均增幅達到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達到9%,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率達到70%。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安全保供原則。堅守耕地紅線和菜糧安全底線,強化農業保供功能區建設,加強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切實增強“菜籃子”、“米袋子”生產能力,夯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基礎。
(二)堅持適度規模經營原則。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產前、產中、產後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能力,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三)堅持全產業鏈發展原則。遵循各產業發展規律,積極運用工業化的理念發展農業,構建集育種育苗、標準化生產、規模基地建設和農產品收儲、運輸、加工、銷售等於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體系,促進產業鏈增值收益更多惠及產地、惠及農民。
(四)堅持產業融合發展原則。準確把握社會化分工與資源融合集中“兩個趨勢”,跳出農業抓農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大力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產業,促進農工貿有機結合、農旅文複合發展。
(五)堅持開放合作原則。大力實施“全域開放”戰略,加快農業對內、對外“雙向開放”,推動招商引資“引進來”和出口貿易“走出去”並舉,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加強與友好城市的合作交流,進一步構建內外聯動的大開放格局。
(六)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注重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綠色發展,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和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依據,推進種植養殖業協調發展,大力推進生態循環農業建設,著力形成農業資源永續利用新格局。
三、重點任務
(一)打造創新高效型農業,不斷提升農業產出效益。
1. 推動農業創新創業。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進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三權”改革,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套用。研究出台激勵農業創新創業政策措施,深入實施“創業天府”行動計畫,搭建農業創新創業平台。力爭到2020年,建設現代農業創新創業園區50個、農業科技創新轉化平台50個。
2. 推動智慧農業發展。大力推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運用,鼓勵發展農業智慧型設施,加強現代農機、先進設施裝備建設,加快建設“智慧動監”、“智慧農資”等信息化套用和管理系統,推動農業規模生產智慧型化、經營信息化。力爭到2020年,全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0%,農業信息化普及率達到80%。
3. 推動高端農業發展。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高產高效高附加值的高端農業,突出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現代種業,加快農產品加工園區、種業園區和種子種苗(種畜禽)繁育中心建設。力爭到2020年,全市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1800億元、現代種業產值突破100億元。
(二)打造標準品牌型農業,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4. 強化標準化基地建設。實施都市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園區、帶)建設提升工程,加快建設集中連片基地,大力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規模基地建設標準化種植園區和養殖場。力爭到2020年,全市標準化種植基地面積比重達到80%、建成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850個。
5. 強化標準化生產管理認證。實施農業標準化提升工程,健全與現代農業相適應的標準體系。全面推進貫標工作,分產業抓好基地建設、生產規程、產品分級、冷藏運輸、包裝銷售等標準的落實。大力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率先組織標準化生產管理、開展標準化認證。力爭到2020年,全市“三品一標”認證超過1400個。
6. 推動農業品牌化建設。構建“市級公用品牌+縣級區域品牌+企業自主品牌”的現代農業品牌體系,重點創建市級“天府品牌”,著力扶持一批知名的縣級區域品牌和企業自主名牌。強化品牌宣傳推廣,讓“天府糧”、“成都味”走向世界。力爭到2020年,國家級品牌達到110個。
(三)打造生態安全型農業,加快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7. 強化農業資源保護。實施高標準農田提升行動計畫,強化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加強稻田、林地、濕地、江河、湖泊等農業資源保護,強化農業水源涵養、降溫降塵等生態功能,為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提供更大的環境容量。力爭到2020年,全市高標準農田面積比重達到75%。
8. 推動農業生態建設。大力發展節水型農業,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積極推廣多種形式的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模式,推動畜禽養殖廢棄物、農作物秸稈、農用殘留地膜基本實現資源化利用。力爭到2020年,全市農業灌溉水利用係數提升到0.57,化肥、農藥有效利用率達到40%,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5%,農膜回收率達到80%,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占比達到35%。
9. 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全面推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創建工作,層層建立政府農產品質量安全目標管理責任制。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能力提升行動,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加快推進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溯源體系建設。加強對農業投入品監管,加大執法檢查力度,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探索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黑名單”制度,確保城鄉居民“舌尖上的安全”。
(四)打造開放合作型農業,提升現代農業國際化水平。
10. 強化農業對外開放。研究制定農業對外合作支持政策,加強重大項目“引進來”,鼓勵和支持具備條件的農業企業以生產加工、倉儲物流、國際貿易、區域合作為切入點,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等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關係,加強與友好城市的農業合作與互訪交流,積極推動優勢龍頭企業、優勢品牌和特色農產品“走出去”。
11. 加強多領域合作交流。擴大農業合作範圍,堅持用工業成果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改造農業、用信息技術提升農業,推動農業與工業、科技、信息等領域的多層次技術交流合作,提升現代農業生產水平、經營水平和管理水平。
12. 加強農業區域合作。繼續深化與國內重點城市、省內市州的區域合作,做強做響成都國際都市現代農業博覽會,充分利用農業投資對接會、洽談會等活動,加強在農業技術引進及集成示範、現代種養殖業、現代農業合作示範基地(園區、帶)建設、農業人才交流等領域的合作交流,推動互利共贏。
(五)打造幸福共享型農業,推動城鄉居民共享發展成果。
13. 推動產業融合發展。著力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推進原料生產、精深加工、電子商務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產加銷服一條龍、農工貿旅一體化”。力爭到2020年,全市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210億元。
14. 推動產村融合發展。以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為載體,建設完善幸福美麗新村,推進特色農業與特色新村、特色山水、特色民俗有機融合,促進現代農業與新村建設、精準扶貧的有機結合,以新村帶產業、產業促新村,帶動農民持續增收,讓廣大民眾在現代農業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力爭到2020年,全市基本完成幸福美麗新村建設。
15. 推動美麗田園建設。深入挖掘田園農耕、民俗生活、農事生產等文化內涵,打造田園化景觀化的現代休閒農業景區,將田園變公園、農區變景區、農房變客房,打造一批旅遊特色村、精品民宿和創客小鎮,積極申報創建國家4A、5A級景區,推動鄉村旅遊提檔升級,讓城鄉居民共享農業農村發展成果。力爭到2020年,全市鄉村旅遊收入突破500億元,積極創建5A級景區1個。
四、保障措施
(一)構建農村改革支撐體系。推動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穩步推進農地“三權分置”,紮實抓好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試點、承包經營權自願有償退出試點等改革試點,完善農村生產要素交易平台,充分運用產權改革成果,著力破解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制約。
(二)構建菜糧生產保供支撐體系。編制完善都市現代農業功能區規劃,因地制宜科學劃定並建設一批菜糧生產功能區,強化保供責任,健全格線化管理和掛牌保護制度。制定最佳化政策激勵措施,加大財政涉農項目資金向菜糧功能區傾斜力度,加強糧食烘乾設施、蔬菜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倉儲冷鏈設施等建設,大力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菜糧功能區建設。
(三)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撐體系。實施“百企千社萬戶”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工程,重點扶持100家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000家機制完善、運行規範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10000戶經營規模適度、產業特色明顯的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力爭到2020年,全市銷售收入過百億的龍頭企業達到8家,農民合作社輻射帶動農戶超過50萬戶,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規模經營面積達到全市耕地50%以上。
(四)構建農業人才支撐體系。制定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畫方案,最佳化人才引進、培育、扶助、激勵、服務機制,著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業科技、經營管理、品牌行銷、信息技術等專業技術人才,夯實現代農業發展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力爭到2020年,全市培養各類專業技術人才7000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萬人,其中農業職業經理人2萬人。
(五)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撐體系。完善農業公益性服務政府保障機制,推進基層農業綜合服務站規範化建設,提升農業公益性服務水平。大力培育發展農資配送、農機租賃、植保作業、勞務服務等各類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支持供銷合作社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構建產前、產中、產後全程社會化服務體系。力爭到2020年,全市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到5000家。
(六)構建扶持政策支撐體系。持續加大財政支農資金投入力度,強化涉農財政資金整合,改進農業投入方式和補貼辦法,積極探索支農資金“補”改“投”機制,提高農業財政投入的精準性。鼓勵開展農村產權抵押融資試點,完善農村土地流轉的風險防範機制,引導社會資金投入農業領域。進一步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範圍和覆蓋面,建立健全農業風險分擔機制,鼓勵涉農商業性保險創新,加快構建覆蓋農業從業人員、農業生產機具、農作物等的現代農業保險體系。
成都市人民政府
2016年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