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後而獲罪,沉井與後事,死因之謎,其他史料,《故宮周刊》,死後哀榮,盜墓疑案,人物評價,正面評價,負面評價,軼事典故,家族成員,冊文,相關詩。,百鍊盦,聲聲慢,金明池詠運算元,相關史籍,書籍,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滿洲
鑲紅旗人,人們一般習慣按她曾獲封的珍妃來稱呼她,為清朝
光緒皇帝的僅有的兩個妃嬪之一。
珍妃生於光緒二年二月初三,為原任戶部右侍郎長敘之女。長敘有三子、五女。長子、次子、長女、次女、三女均為原配妻子所生;三子、四女、五女皆為妾生。四女就是後來的
瑾妃,五女就是珍妃。
珍妃與其姐
瑾妃自幼隨伯父
長善在廣州長大。廣州將軍
長善雖為武將,卻喜攬交
文人墨客,他曾聘
文廷式教習兩位侄女讀書。文廷式乃一代名士,後連榜高中得為
榜眼。
廣州是五口通商的最主要口岸城市,開放最早,與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接觸最早最多,受影響也最大,思想較內地開放許多。加之
長善本人廣交名人雅士,其中多具有先進思想的著名人物,這些都對
珍妃的思想和個性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再者,他的兩位長兄
志銳、
志鈞也都是思想比較開明的人物,她的母親也很開通,整個家庭對她的薰陶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珍妃祖父乃陝甘總督裕泰,其父長敘曾任戶部右侍郎,其伯父長善乃廣州將軍,10歲與姊姊隨同北返北京。1889年珍妃兩姊妹被入選宮中,13歲被封為珍嬪。
珍妃白皙無瑕,五官清秀俊美,而且聰明伶俐,性格開朗。
瑾妃稍遜於其妹,但也稱得上美人。光緒十四年(1889年)十月初五,珍妃兩姊妹被入選宮中,
慈禧太后選定其弟(
副都統桂祥)的女兒
葉赫那拉氏(即
隆裕皇后)為光緒帝之後,同時封13歲的她為珍嬪,15歲的姐姐封為瑾嬪(
嬪為八等后妃中的第五等,次於皇后、皇貴妃、貴妃、妃)。
十月二十九日因忤逆太后以及被認定習尚浮華不尊家法,與瑾妃一起降為貴人。據說在降珍、瑾二妃為
貴人的前一天,光緒帝在給
慈禧請安時,
慈禧鐵青著臉,不理睬他,光緒帝竟在地上跪了兩個多小時。最後慈禧惡狠狠地說:“瑾妃、珍妃的事,你不管,我來管。不能讓她們破壞家法,干預朝政。下去吧!”
根據清宮檔案記載,證實珍妃在十月二十八日這天遭到了“褫衣廷杖”,即扒去衣服打。皇妃遭此懲處,這在有清一代是極為罕見的。
翁同龢曾在慈禧面前為珍、瑾二妃求情,建議緩辦,但遭到拒絕。結果,不僅珍妃受到懲處,連
瑾妃也受到妹妹的牽連。
被牽連的不止
瑾妃一人。十一月初二日,
慈禧再降
懿旨,將珍妃手下的太監高萬枝處死。在這樁事件中,先後受到株連的珍妃手下的太監還有永祿、宣五、王長泰、聶德平等數十人,有的被發配充軍,有的被秘密處死,有的被立斃杖下。就連伺候珍妃的白姓宮女也被驅逐出宮。
光緒二十一年恢復妃號。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初,
八國聯軍集結兵力進攻北京,慈禧太后挾持光緒帝慌忙出逃。行前,命太監將幽禁於北三所
壽藥房中的珍妃喚出,使其推入位於
寧壽宮後貞順門的井中溺亡。當時,珍妃年僅24歲。
《
國聞備乘》:光緒大婚之後,與皇后不甚親睦,而與
瑾妃相處漠漠。惟珍妃生性乖巧、討人歡喜,工翰墨,善棋,日侍皇帝左右,與帝共食飲共樂,德宗尤寵愛之。
後而獲罪
光緒為何喜歡珍妃,一方面是因為珍妃年齡尚小,活潑可愛,閱歷較淺所以毫無心計,另一方面是因為珍妃
崇尚西學,對朝中之事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與光緒帝的維新思想不謀而合“德宗尤寵愛之,與皇后不甚親睦。”(《
國聞備乘》)
唐海沂《我的兩位姑母—珍妃、瑾妃》記載“白大姐說,隆裕為了報復,就和
李蓮英及珍妃宮內的太監勾結起來,把一隻男人靴子放在珍妃的宮裡,妄圖污衊她有姦情。為了這件事白大姐也受過拷打。後來又因珍妃有一件衣服的料子和經常進宮演戲的一個戲子的衣料一樣(據說戲子的衣料是光緒送的),隆裕抓著這件事又大作文章,致使珍妃遭受廷杖(扒開衣服,用塗有黃油漆的竹竿打)。"其中白大姐為珍妃身邊的宮人,所說值得重視。
而皇后對於珍妃打擊後來也得到了太后的支持,由於珍妃的一些新潮思想如照相機事件等也引起了慈禧的反感,終於又一次引發了挨打事件,此次見於
小德張過繼孫子張仲忱根據記憶其祖父的口述所輯《我的祖父小德張》光緒成年大婚時,老祖宗作主,把她娘家的內侄女
隆裕立為皇后。這正是光緒內心最不滿的大事,婚後對隆裕皇后就非常冷淡,對珍妃極為寵愛。珍妃聰明、伶俐,有才學,也會哄人,討光緒的喜歡,老祖宗看見後特別生氣。光緒經常臨幸珍妃宮,
隆裕皇后就氣肚子,向老祖宗訴苦,說珍妃不好。“除正宮
隆裕皇后及珍妃外,還有瑾妃。珍妃與
瑾妃是親姐妹,以珍妃長的漂亮,有學問,最得光緒寵愛,每日形影不離。光緒曾用庫存的珍珠、翡翠為珍妃串制珍珠旗袍一件,在陽光下,光彩奪目。有一天二人在御花園散步,正在玩賞高興時,被老祖宗撞見,珍妃來不及換衣服了,老祖宗大怒道:‘好哇!連我都沒捨得用這么多珍珠串珠袍,你一個妃子竟敢這樣做。想當皇后怎么著,誰封的?皇帝也太寵你了!’光緒和珍妃馬上跪在地上叩頭,請罪。老祖宗立即叫隨身的崔玉貴二總管給扒下來。回宮後還打了珍妃30竹竿子。小德張所談到珍妃此次珍珠串珠袍事件細節和其他材料如德齡的《
瀛台泣血記》中珍珠串珠袍事件能吻合,所以此事不能以傳說看待,並且有可能是有史可據的珍妃二次獲罪受杖的記載。
珍妃還很大方,對宮中太監時有賞賜,太監們得些小恩小惠,也都竭力奉承這位“小主兒”。時間一長,這位“小主兒”也被捧得有點不知所以,漸漸失去自我節制。
清宮有制,皇后每年例銀不過千兩,遞減至
妃這一級別,每年僅300兩,
嬪為200兩。珍妃用度不足,又不會節省,虧空日甚。
野史傳言,其有過
賣官鬻爵的拙劣行跡。
光緒當年十月二十九日下旨:“朕欽奉慈禧……
皇太后懿旨,本朝家法嚴明,凡在宮闈,從不敢幹預朝政。瑾妃、珍妃承侍
掖廷,向稱淑慎……乃近來習尚浮華,屢有乞請之事,皇帝深慮漸不可長。據實面陳,若不量予儆戒,恐左右近侍藉以為夤緣蒙蔽之階,患有不可勝防者。瑾妃、珍妃均著降為貴人(第七等),以示薄懲,而肅內政。”雖瑾珍二妃俱責受罰,但重點在珍妃。於是珍妃被施以"
褫衣廷杖"的酷刑(褫衣廷杖,意為脫去衣服直接對肉體施刑),這一刑罰主要針對朝中大臣,在此之前還沒有過對
嬪妃施刑的先例。慈禧太后對珍妃下此毒手,是希望藉此來警告此時帶領著帝黨大臣和後黨關於
甲午戰爭之戰中戰與和的問題產生巨大分歧展開口水戰的光緒帝。
此事同樣見於唐海沂《我的兩位姑母——珍妃、瑾妃》記載“珍妃、文廷式、志銳的行動引起了主和派的忌恨,加之
文廷式、
志銳又奏過
李鴻章一本,因此李鴻章授意其心腹——御史
楊崇伊,反奏“文廷式企圖支持珍妃奪嫡,取代
隆裕皇后;反對慈禧聽政,支持
光緒皇帝自主朝綱。”這樣,慈禧恨透了文廷式、志銳和珍妃。她本來就想廢掉珍妃,正無碴兒可找,藉此機會正可解心頭之恨。就下旨以“交通宮闈,擾亂朝綱”的罪名,將文廷式革職,趕出毓慶宮,永不錄用;志銳從禮部侍郎被貶職,出任
烏里雅蘇台(蒙古境內,距
烏蘭巴托正西1800里)參贊大臣。珍妃之事也把姐姐
瑾妃牽連進去,姐妹雙雙受了廷杖,二妃從貴妃降為貴人。”
此次珍妃挨打,應發生於光緒二十年十月二十八日,學界注意到珍妃脈案奇怪記載,,太醫張仲元脈案記載:“抽搐氣閉,牙關緊閉”、“人事不醒,周身筋脈顫動”、“惡寒發燒,周身筋脈疼痛”,這些現象只能以受過廷杖解釋。
另外光緒帝在1894年曾杖責過慈禧太后寵監
李蓮英,慈禧太后杖責珍妃,從某些方面來說,也是為了私憤。
1898年,
戊戌變法失敗,光緒帝被幽禁,作為為光緒帝發展了不少維新人才(如
文廷式,
志銳)的珍妃受到牽連,再次被施以褫衣廷杖,並幽閉於
鐘粹宮後的北三所。
《
故宮通覽》中說珍妃被囚禁的這個小院原是明代奶媽養老居留的地方,珍妃入住後,正門被牢牢關上,打上內務府的十字封條,珍妃住在北房三間最西頭的一間,屋門從外面倒鎖著,吃飯、洗臉等均由下人從一扇活窗中端進遞出。珍妃所食為普通下人的飯,平時不準與人說話。逢年過節或每月初一、十五,這些別人高興的日子,看守她的一位老太監就代表
慈禧對她進行訓斥。訓斥在午飯時進行,老太監指著珍妃的鼻子列數罪狀,珍妃得跪著聽訓。訓斥結束,珍妃還必須向上叩頭謝恩,她每天只許上一次廁所。
沉井與後事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7月20日,
八國聯軍兵臨北京城下。
慈禧決定攜帶光緒等一行人出走西安。此時,大家都換了百姓布衣聚在
寧壽宮後殿的樂壽堂,慈禧忽感觸前事,出珍妃於牢院。以“珍妃年輕貌美,必遭洋人侮辱,愧對列祖列宗。”等藉口,強詞帶走珍妃不便,留下又恐其年輕惹出是非,因命太監將樂壽堂前的井蓋打開,要珍妃自盡,珍妃不肯死。眾人遂令太監將珍妃推入井中,年僅二十五歲。執行此命的是慈禧的領班太監
崔玉貴和宮女
王德環。
主流史學界認為珍妃的死因是因為支持光緒進行戊戌變法,向慈禧爭奪最高權力而觸怒了慈禧太后,但部分史學家認為,珍妃主要因多次違反宮闈禁忌,賣官受賄,再加上清德宗對她情有獨鐘,冷落了慈禧的親侄女
隆裕皇后,最終落得被殺害的下場。
1901年春,清廷與八國聯軍講和,
慈禧、
光緒等準備還朝。
慈禧見珍妃所投之井依然如故,便命人將屍骨打撈出來,裝殮入棺,葬於阜成門外恩濟莊太監公墓南面的宮女墓地。並企圖以“貞烈殉節”的名義掩世人耳口,並為此將珍妃追封為珍
貴妃。太后死後,
載灃將珍妃的死因從“投井自殺”改為“被崔玉貴投入井中溺死”。
光緒和
慈禧先後去世,
宣統(
溥儀)繼位,隆裕皇太后聽政,再將珍妃追封為恪順皇貴妃。而後民國四年(1915年),其姊瑾妃(時為兼祧皇考瑾貴妃)將珍妃遷葬光緒
崇陵妃園寢,並在
珍妃井北側的門房為她布置了一個小靈堂以供奉珍妃的牌位,靈堂上懸掛一額紙匾,上書“精衛通誠”,頌揚珍妃對清德宗的一片真情。
死因之謎
有關珍妃之死,《清史稿》採納珍妃殉節跳井說,由於此時是當時清朝遺老們主持下修訂,自然傾向於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父親
愛新覺羅·載灃的看法,認為是珍妃殉節跳井,而非慈禧下令殺害。由於該書具有準正史地位,自然引起了廣泛爭議。
在《愛新覺羅·毓歡》一書談道了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父親,愛新覺羅·載灃對珍妃死時的看法。
載灃對珍妃畏死曾長跪求免的說法,嗤之以鼻,他說:“高傲的珍妃絕非那種苟且偷生的人。同時他又指責了崔太監將珍妃裹氈,因為太監動手裹氈,勢必要接觸“玉體”,而這是與‘禮’不合的。所以高傲的珍妃只能是殉節跳井,甚至載灃對於部分民國鴛鴦蝴蝶派學者詢問珍妃遭受杖責一事,也以太監不能接觸“玉體”來反駁,所以此種說法從情理上一度也成為對於慈禧下令殺害珍妃說一種看似有力的反駁。
載灃解放後仍然堅持太監不能接觸“玉體”說法,也獲得了解放後部分史學工作者信服,但是隨著大量史料出現,史學工作者發現事情並不簡單,首先是晚清宮女何榮兒《
宮女談往錄》的出現,打破了太監不能接觸“玉體”的說法,實際上《宮女談往錄》“不許打臉”條明確寫到當時宮女刑罰不許打臉,"老太后讓隆裕主子打珍小主嘴巴,那是給珍小主最大的羞辱,連下等奴才都不如(宮裡稱皇后叫主子,稱妃子叫小主)",這竟然隱含了掌嘴才是最大羞辱,而宮女平時刑罰卻是與宮外常識顛倒,正是以杖責為常事,在該書“腳上鞋兒四寸羅,朱唇輕點一櫻多”條明確寫到“清宮的宮女是嚴格要求樸素的,除去正月和萬壽節(十月)外,平常是不許穿紅和抹胭脂。誰要打扮得妖里妖氣,說不定要挨竹板子。挨竹板子,疼是小事,丟人是大事,讓執法的太監把衣服一扒,褲子褪下來,一點情面不留,露著白屁股(內廷的規矩,挨打,是要肉直接挨到板子的,不許墊中衣),趴在廊廡的滴水下,一五一十地挨打,打死也不許出聲(跟太監挨打不同,太監挨打不脫中衣,要大聲求饒),挺大的大姑娘,臊也得臊死。所以我們的打扮都是淡妝淡抹。”
由此史學工作者們恍然大悟,
慈禧正是將珍妃等同於宮女進行了
杖責,
褫衣廷杖確實是事實,這也和其他史料說法相合,而那根正先生的《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更是轉述隆裕的說法,珍妃遭到廷杖後掉了孩子並從此終身不孕,這都是清宮檔案絕不可能出現情節,所以載灃應該是為慈禧回護,所謂太監不能接觸“玉體”根本無法成立,由此史學界大多開始贊同是慈禧指示親信太監崔玉貴推其入井的,但是細節方面卻不是很清楚,關於這一點,有三部書都曾經進行過比較詳細描述。
《宮女談往錄》
作者改編自崔玉貴的描述:
“逃跑是在光緒二十六年,即庚子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的早晨,也就是俗話說——鬧義和團的那一年。”老宮女一邊回憶,一邊慢慢地說,“雖然這事已經過了40多年,大致我還能記得。
“我記得,頭一天,那是七月二十日的下午,睡醒午覺的時候。——我相信記得很清楚。老太后在屋子裡睡午覺,宮裡靜悄悄的,像往常一樣,沒有任何出逃的跡象。這天正巧是我當差。
“我還要絮叨幾句。這一年是我第二次回到宮裡來,太后對我格外開恩,所以我特別小心,不爭寵,不拔尖,死心塌地伺候老太后。宮裡變樣了,春苓子、小翠已經離開宮了,老夥伴只剩下小娟子。小娟子不知替我說了多少好話,老太后才點頭讓我回宮來,當然不是她一個人的力量,所以我對小娟子也特別感激。說句實在話,我心甘情願聽小娟子的調遣,因為她聰明、直爽,沒有歪心眼。那時她是宮裡的大拿(掌事兒的),我是她的副手。
“在宮裡頭我們只知道腳尖前的一點小事,其他大事絲毫也不知道。老太后有好多天不到園子裡去了,和往常不大一樣。到二十日前兩三天,聽小太監告訴我們,得力的太監在
順貞門里,御花園兩邊,都扛著槍戒備起來了。問為什麼,說也不說。我們也風聞外頭鬧二毛子(教民),但誰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小娟子暗地裡囑咐我,這幾天要格外留神,看老太后整天板著臉,一絲笑容也沒有,嘴角向左邊歪得更厲害了,這是心裡頭憋著氣的象徵,不定幾時爆炸。當侍女的,都提心弔膽,小心侍侯,免得碰到點子上自找倒霉。“那一天下午,我和往常一樣,陪侍在寢宮裡,背靠寢宮的西牆坐在金磚的地上,面對著門口。這是侍寢的規矩。老太后頭朝西睡,我離老太后的龍也就只有二尺遠。在老太后寢宮裡當差是不許沒有人樣子的,要恭恭敬敬地盤著腿,眯著眼,伸著耳朵,凝神屏氣地傾聽著帳子裡的聲音。……
“突然,老太后坐起來了,撩開帳子。平常撩帳子的事是侍女乾的,今天很意外,嚇了我一跳。我趕緊拍暗號,招呼其他的人。老太后匆匆洗完臉,煙也沒吸,一杯奉上的冰鎮鳳梨也沒吃,一聲沒吩咐,逕自走出了
樂壽堂(這是宮裡的樂壽堂,在外東路,是老太后當時居住的地方,不是頤和園的
樂壽堂),就往北走。我匆忙地跟著。我心裡有點發毛,急忙暗地裡去通知小娟子。小娟子也跑來了,我們跟隨太后走到西廊子中間,老太后說:“你們不用伺候。”這是老太后午睡醒來的第一句話。我們眼看著老太后自個往北走,快下台階的時候,見有個太監請跪安,和老太后說話。這個太監也沒陪著老太后走,他背向著我們,瞧著老太后單身進了頤和軒。
“農曆七月的天氣,午後悶熱悶熱的,大約有半個多時辰(1個多小時),老太后由
頤和軒出來了,鐵青著臉皮,一句話也不說。我們是在廊子上迎老太后回來的。
“其實,就在這一天,這個時候,這個地點,老太后賜死了珍妃,她讓人把珍妃推到頤和軒後邊井裡去了。我們當時並不知道,晚上便有人偷偷地傳說。後來雖然知道了,我們更不敢多說一句話。
“我所知道的事就是這些。
“時間悄悄地流逝,人世不斷地喧騰,經過改朝換代,到了民國初年,我們說話都沒有什麼忌諱的時候,有一年正月,崔玉貴到我家來串門,閒談起這件事,他還有些憤憤不平,說老太后對他虧心,耍鬼花樣。我把當時崔玉貴和我說的情況,大致給描繪一下。也不見得全是原話了,讓我慢慢地想,慢慢地說。
“崔玉貴,我們叫他崔回事的,不稱崔總管,免得和李蓮英李總管之名重複。他在辛丑迴鑾以後,被攆出宮,一直住在鼓樓後邊一個廟裡。廟裡住著好多出宮的太監。他覺得在這裡住著方便,不受拘束。這也就是崔玉貴為人還不錯的明證——他當過二總管,如果當初他虧待了太監,決不敢在這裡住,舌頭底下壓死人,大傢伙罵也把他罵跑了,可他能在太監堆里住下去,足見他的人緣是很好的。他一直沒有家眷,過著單身生活,所以也沒有牽掛。經常的活動是起早貪黑地練武,摔打(鍛鍊)自己的身子。
“我那時住在北池子孟公府,梳頭劉的後人住在奶子府中間,桂公爺(桂祥,老太后的娘家兄弟)住在大方家胡同西口裡頭。崔玉貴是桂公爺的乾兒子,也就是隆裕皇后的乾兄弟,所以他在宮裡很紅,因為有桂公爺做靠山。按太監的行話說,叫鑽桂公爺的褲襠。他到桂公爺家來來往往,要經過我們兩家門口。民國以來,崔玉貴是個戀舊的人,過年過節都到桂公爺家裡照個面,雖然桂公爺不在世了,但他不願意落下個‘人在人情在,人死兩丟開’的話柄。為了表示不忘舊,他常常是先直接到桂公爺家去,由大方家胡同出來時就遛達遛達。他是練武的人,不愛坐車。他順路先到奶子府劉家,歇歇腿兒,就來到我家,這是他必經之路。也常在我家吃便飯,他和老劉(劉太監,老宮女的‘丈夫’)從前都一起伺候過光緒爺(戊戌前,老太后派崔去監視過光緒),又都是冀南的小同鄉(崔是河間人,劉是寧晉人),人不親土親,再說,同是一個籠子裡出來的,坐在一起也有話說。他飯量大,嘴饞,又是北方人,愛吃山東菜,40多歲的人了,一大盤紅燒海參小膀蹄,吃得盤光碗淨,然後抹抹嘴唇,笑著說‘我又可以三天不吃飯了。’接茬跟老劉拉起鄉談來,說‘咱們冀南不是有句俗話嗎,叫吃一席,飽一集,一集是五天,我說三天還說少了呢!’老劉說,‘您當過壽膳房總管,什麼好的沒吃過。’他說,‘那時吃著揪心,這時吃著舒心。’
“他是個爽快人,辦事講究乾淨利索,也有些搶陽鬥勝的味兒,好逞能露臉。當時在宮裡年紀又輕,所以宮裡的小太監背後管他叫小羅成。但他是個陽面上的人,絕不使陰損壞。因此太監都怕他,但不提防他。他也比較有骨氣。他和李蓮英面和心不和,自從被攆出宮以後,他從沒求過李蓮英。就是他的徒弟,有名的小德張,可以說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在隆裕時代紅得發紫,他也從不張口。用他自己的話說,‘時運不濟,抱著胳臂一忍,誰也不求’,很有冀南人的倔勁。他常到後門橋估衣店裡去喝茶。這家估衣店是專收買宮裡東西的,掌柜的把他當聖人看待,但他從來也不花他們的錢。從後門橋往東南,不太遠,就是大佛寺,榮壽公主的府就在那兒,內里熟人很多,但他從不登她的門兒。
“他好打扮成武
教師爺模樣。正月到我家來,頭上戴一頂海龍拔針的軟胎帽子,毛茸茸的活像蒙古獵人。一瞧就知道是大內的東西。海龍是比水獺還要大的海獸,皮毛比水獺不知要高貴多少倍。這種海獸不到大雪以後皮毛上不長銀針,必須到了節氣,銀針才長出來。厚厚的油黑髮亮的絨毛,長出一層三寸來長像雪一樣的銀針,只有海參崴進貢,別處是沒有的,宮裡叫‘(崴)子貨’。他穿著黑緞團龍暗花的馬褂,前胸後背各是一副團龍,不到民國是不許穿的,兩寸高的紫貂領子,俗話說‘金頂朝珠掛紫貂’,過去不是入過翰林院的人,是不許穿紫貂的。領子向外微微地翻著,一大片毛露在外頭,這叫出鋒的領子。襯著一件深湖色的木機春綢的皮袍,應時當令的銀狐嗉筒子,前後擺襟清清楚楚地露著圓圓的狐肷。銀狐嗉是銀狐脖子底下的毛,狐狸身上以這兒的毛最長,但又最輕。狐狸前腋下有兩個旋渦,也是毛最厚最好看的地方,割下來做成像錢一樣的圓圈,這叫做狐肷。穿狐嗉並不算多高貴,穿狐嗉而帶狐肷,那穿狐皮衣服就算到家了。他下身是玄色春綢棉褲,褲腳往後一抿,用兩根藍飄帶一系,腳底下一雙兩道梁的滿幫雲頭的粉底大緞子棉鞋。往上身一看,很神氣,往下身一看,很匪氣,這大概也足可以代表崔玉貴的為人了吧。他常常自嘲地說:‘我是猴坐金鑾殿,把我擺多高貴的地位,也不會是人樣子。’穿著王爺的打扮,搖搖擺擺在大街上步行,這在北京城崔玉貴可能是獨一份了。
“崔玉貴也確實是好樣的:將近50歲的人了,腰不塌,背不駝,臉膛紅撲撲的,兩個太陽穴鼓著,跟其他的太監就是不一樣。他常在嘴邊上的話:‘我活著就活個痛快!’別的太監到40歲開外早成了彎勾大蝦米啦。他對自己管得很嚴,不吸菸不喝酒,左手經常握著一個淺紅瑪瑙的鼻煙壺,右手拇指上套著個
翡翠搬指(也寫作班指,原八旗勇士拉硬弓時特意用皮套把拇指保護起來,以後成為武士特殊裝飾)。他說:‘用這搬指管著我,免得我右手管閒事。’練武的人能管住自己的手,是很不容易的。
“我在這裡再添幾句閒話。當太監的妻子是很不容易的,因為太監心毒,沒度量,嫉心最強,又心眼多,而且盡歪心眼。老劉平常絕不讓我跟男人說話,更不許我上街,也不許我走親戚串街坊。我就像在盒子裡生活一樣,只有崔玉貴來了,我們能坐在一起談談話。一來是他知道我們底細,二來老劉佩服他。我們倆都尊敬地管他叫崔大叔,他也大馬金刀地管我叫侄媳婦。就這樣,我們談起了老太后出走前後的事。
“他憤憤地把鼻煙壺往桌子上一拍,說:‘老太后虧心。那時候累得我腳不沾地。外頭鬧二毛子,第一件事是把護衛內宮的事交給我了。我黑夜白天得不到覺睡,萬一有了疏忽,我是掉腦袋的罪。第二件事,我是內廷回事的頭兒,外頭又亂糟糟,一天叫起(召見大臣)不知有多少遍。外頭軍機處的事,我要奏上去,裡頭的話我要傳出去,我又是老太后的耳朵,又是老太后的嘴,里里外外地跑,一件事砸了鍋,腦袋就得搬家,越忙越得沉住氣,一個人能多大的精氣神?七月二十日那天中午,我想乘著老太后傳膳的機會,傳完膳老太后有片刻嗽口吸菸的時間,就在這時候請膳牌子最合適(膳牌子是在太后或皇上吃飯時,軍機處的牌子上寫好請求進見的人名,由內廷總管用盤子盛好呈上,聽憑太后、皇上安排見誰不見誰)。牌子是薄薄的竹片,約五寸多長,三分之一用綠漆漆了頂部,三分之二用粉塗白了,寫上請求進見的官職。也俗稱綠頭牌子。這是我細心的地方,當著老太后的面把膳牌請走,心明眼亮,免得有麻煩。這是我份內的差事,我特別小心。就在這時候,老太后吩咐我,說要在未正時刻召見珍妃,讓她在頤和軒候駕,派我去傳旨。’說到這,崔玉貴激動起來了,高喉嚨大嗓門地嚷著。
“‘我就犯嘀咕了,召見妃子例來是兩個人的差事,單獨一個人不能領妃子出宮,這是宮廷的規矩。我想應該找一個人陪著,免得出錯。樂壽堂這片地方,派差事的事歸陳全福管,我雖然奉了懿旨,但水大也不能漫過船去,我應該找陳全福商量一下。陳全福畢竟是個老當差的,有經驗,他對我說:這差事既然吩咐您一個人辦,您就不要敲鑼打鼓,但又不能沒規矩,而今在頤和軒管事的是王德環,您可以約他一塊去,名正言順,因為老太后點了頤和軒的名了,將來也有話說。我想他說的在理。
“‘
景祺閣北頭有一個單獨的小院,名東北三所,正門一直關著。上邊有內務府的十字封條,人進出走西邊的腰子門。我們去的時候,門也關著,一切都是靜悄悄的。我們敲開了門,告訴守門的一個老太監,請珍小主接旨。
“‘這裡就是所謂的
冷宮。我是第一次到這裡來,也是這輩子最末一回。後來我跟多年的老太監打聽,東北三所和南三所,這都是明朝奶母養老的地方。奶母有了功,老了,不忍打發出去,就在這些地方住,並不荒涼。珍妃住北房三間最西頭的屋子,屋門由外倒鎖著,窗戶有一扇是活的,吃飯、洗臉都是由下人從窗戶遞進去,同下人不許交談。沒人交談,這是最苦悶的事。吃的是普通下人的飯。一天有兩次倒馬桶。由兩個老太監輪流監視,這兩個老太監無疑都是老太后的人。最苦的是遇到節日、忌日、初一、十五,老太監還要奉旨申斥,這是由老太監代表老太后,列數珍妃的罪過,指著鼻子、臉申斥,讓珍妃跪在地下敬聽,指定申斥是在吃午飯的時間舉行。申斥完了以後,珍妃必須向上叩首謝恩。這是最嚴厲的家法了。別人都在愉快地過節日,而她卻在受折磨。試想,在吃飯以前,跪著聽完申斥,還要磕頭謝恩,這能吃得下飯嗎?珍妃在接旨以前,是不願意蓬頭垢面見我們的,必須給她留下一段梳理工夫。由東北三所出來,經一段路才能到
頤和軒。我在前邊引路,王德環在後邊伺候。我們伺候主子向例不許走甬路中間,一前一後在甬路旁邊走。小主一個人走在甬路中間,一張清水臉兒,頭上兩把頭摘去了兩邊的絡子,淡青色的綢子長旗袍,腳底下是普通的墨綠色的緞鞋(不許穿蓮花底),這是一幅戴罪的妃嬪的裝束。她始終一言不發,大概她也很清楚,等待她的不會是什麼幸運的事。
“到了頤和軒,老太后已經端坐在那裡了。我進前請跪安復旨,說珍小主奉旨到。我用眼一瞧,頤和軒里一個侍女也沒有,空落落的只有老太后一個人坐在那裡,我很奇怪。
珍小主進前叩頭,道吉祥,完了,就一直跪在地下,低頭聽訓。這時屋子靜得掉地下一根針都能聽得清楚。
老太后直截了當地說:‘洋人要打進城裡來了。外頭亂糟糟,誰也保不定怎么樣,萬一受到了污辱,那就丟盡了皇家的臉,也對不起列祖列宗,你應當明白。’話說得很堅決。老太后下巴揚著,眼連瞧也不瞧珍妃,靜等回話。
珍妃愣了一下說:‘我明白,不曾給祖宗丟人。’
太后說:‘你年輕,容易惹事!我們要避一避,帶你走不方便。’珍妃說:‘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鎮京師,維持大局。’
就這幾句話戳了老太后的心窩子了,老太后馬上把臉一翻,大聲呵斥說:‘你死在臨頭,還敢胡說。’
珍妃說:‘我沒有應死的罪!’
老太后說:‘不管你有罪沒罪,也得死!’
珍妃說:‘我要見皇上一面。皇上沒讓我死!’
太后說:‘皇上也救不了你。把她扔到
井裡頭去。來人哪!’
就這樣,我和王德環一起連揪帶推,把珍妃推到
順貞門內的井裡。珍妃自始至終嚷著要見皇上!最後大聲喊:‘皇上,來世再報恩啦!’
“‘我敢說,這是老太后深思熟慮要除掉珍妃,並不是在逃跑前,心慌意亂,匆匆忙忙,一生氣,下令把她推下井的。
“‘我不會忘掉那一段事,那是我一生經歷的最慘的一段往事。回想過去,很佩服25歲的珍妃,說出話來比刀子都鋒利,死在臨頭,一點也不打顫——“我罪不該死!”“皇上沒讓我死!”“你們愛逃跑不逃跑,但皇帝不應該跑!”——這三句話說得多在理,噎得老太后一句話也回答不上來,只能耍蠻。在冷宮裡待了三年之久的人,能說出這樣的話,真是了不起。
“‘你們知道,我是提前由西安回來的。把老太后迎回宮裡來,不到三天,老太后就把我攆出宮來了。老太后說,她當時並沒有把珍妃推到井裡的心,只在氣頭上說,不聽話就把她扔到井裡去,是崔玉貴逞能硬把珍妃扔下去的,所以看見崔就生氣、傷心。因此她把我硬攆出宮來。後來桂公爺說,哪個廟裡沒有屈死鬼呢!聽了這話,我還能說什麼呢?自從西安回來後,老太后對洋人就變了脾氣了,不是當初見了洋人,讓洋人硬磕頭的時候了,而是學會了見了洋人的公使夫人笑著臉,拉拉手了。把珍妃推到井裡的事,洋人是都知道的,為了轉轉面子,就將罪扣在我的頭上了。這就是老太后虧心的地方。說她虧心並沒有說她對我狠心,到底還留我一條小命,如果要拿我抵償,我又有什麼辦法呢?想起來,我也後怕。自從離開宮以後,再也不敢沾宮的邊,我怕把小命搭上。聽桂公爺說,攆我出宮,是
榮壽公主給出的主意,這個主更不好惹。’崔玉貴的話就說到這兒。
《晚清宮廷生活》
“聽說珍妃被害的事已經有很多人寫過。我們過去同人中一位叫王祥的是親眼看見珍妃被丟到井裡去的。以下是王祥在幾年前對我講的話:
王祥那個時候才二十幾歲,他清楚的記得,庚子年七月二十日,宮裡亂七八糟的,
西太后和光緒皇上都改變了裝束,就要逃出宮了。就在這當兒,她親自率領
瑾妃和御前首領太監崔玉貴,王德環到了
寧壽宮,把珍妃從三所(囚禁珍妃的住所)里提了出來。珍妃在這裡不知道已經受了多少折磨。她被提到西太后跟前,我們從門縫裡看到她,戰戰兢兢,憔悴的樣兒。
西太后究竟同她說了些什麼,王祥沒有聽見。後來在場的太監們傳說,西太后對她說,太后同皇上就要離京了,本來想帶她走,但是兵荒馬亂的年月,萬一出了什麼事,丟了皇家的體面,就對不住祖宗了,讓她趕快自盡。還聽太監們傳說,珍妃對西太后說,皇上應該留在北京,但是還沒等珍妃說明道理,西太后就冷笑了一聲,搶白她說,“你死在眼前,還胡主張什麼。”
這些傳說是不是實情,王祥說不能判斷。當時王祥從門縫裡只看到珍妃跪在西太后面前,哀求留她一條活命,口裡不斷呼叫“
皇爸爸,皇爸爸,饒恕奴才吧!以後不再作錯事了!......”西太后氣狠狠地呼喝:“你死去吧!"
在場的人,有的眼裡流著淚,像木雞似得呆站著。大概誰也不忍下手。光緒和瑾妃也眼淚汪汪的。
西太后怕時間耽擱久了,就接連著喊叫,快點動手。崔玉貴走上前去,把珍妃扯過去,連挾帶提地把她丟到井裡去。
珍妃臨危前,王祥還聽到她呼喚“李安達,李安達!”安達是對太監的尊稱。這是珍妃呼喚李蓮英,求他救救她。
西太后就是這樣殘酷地把珍妃害了。”
而一位舊宮監唐冠卿在故宮博物院周刊的“珍妃專號”里則說:“聞珍妃至,請安畢,並祝老祖宗吉樣。後曰:‘現在還成話么?義和拳搗亂,洋人進京,怎么辦呢?’繼語音漸微,噥噥莫辨,忽聞大聲曰:‘我們娘兒們跳井吧!’妃哭求恩典,且雲未犯重大罪名。後曰:‘不管有無罪名,難道留我們遭洋人毒手么?你先下去,我也下去!’妃叩首哀懇,旋聞後呼玉桂(即崔玉貴),桂謂妃曰:‘請主兒遵旨吧!’妃曰:‘汝何亦逼迫我耶?’桂曰:‘主兒下去,我才下去呢!’妃怒曰:‘汝不配!’忽聞後疾呼曰:‘把她扔下去吧!’遂有掙扭之聲,繼而怦然一響,想珍妃已墮井矣!”
這三段資料雖然在細節方面大有不同,可在慈禧處死珍妃的理由上卻十分一致,那就是以時局紛亂為藉口將她推入井的,這應該是珍妃之死的一個真相。
1901年春清廷與
八國聯軍媾和,慈禧、光緒等準備還朝。慈禧卻天天做著珍貴妃要來取她命的噩夢,無奈,回到宮中後,便命人將屍骨被打撈出來,裝殮入棺,葬於
阜成門外
恩濟莊的宮女墓地,並企圖以“貞烈殉節”的名義掩世人耳口。
民國二年(1913年),其姊瑾妃(時為兼祧皇考瑾貴妃)將珍妃遷葬光緒崇陵妃園寢,並為她修建了一個小靈堂以供奉珍妃的牌位,靈堂上懸掛一額紙匾,上書“精衛通誠”,頌揚珍妃對光緒的一片真情。珍妃的無畏精神和高尚品格,通過珍妃非常相似像女娃幻化為精衛,講述了善良的珍妃與懦弱的光緒這對戀人寓意中華民族,堅韌頑強的偉大品格。珍妃的姐姐瑾妃的結局比她的妹妹強多了。光緒二十六年七月,瑾妃隨慈禧也逃出了京城,一年多以後才返回皇宮。光緒帝死後,宣統帝溥儀尊封她為皇考瑾貴妃。
《國聞備乘》
“珍妃因庚子避亂,孝欽命數宮人以布囊盛之投入井中溺死,此人所共知,無可疑也。”
其他史料
《我的祖父小德張》也提到珍妃之死。
文中寫到:當宮中得悉八國聯軍已攻到
廊坊時,一片混亂。李總管命隨駕太監全部換上便裝。老祖宗(慈禧太后)也來到
御花園旁。在
養性齋前,換上了便裝。各宮妃嬪陸續到來,光緒皇上也從
瀛台過來,換上了青衣小帽。
這時,老祖宗讓把珍妃叫來,讓她換好衣服一齊走。不大一會兒,珍妃披散著頭髮,穿著旗袍跑過來了。老祖宗大怒說:“到這時候,你還裝模作樣,洋人進來,你活得了嗎?趕緊換衣服走!”珍妃說:“皇阿媽,奴才面出天花,身染重病,兩腿酸軟,實在走不了,讓我出宮回娘家避難去吧!”老祖宗仍叫她走,珍妃跪在地上還是不走。老祖宗回過身來大喊一聲,叫崔玉貴把她扔進井裡,崔玉貴立即把珍妃扶起來,不幾步就是那口井,頭朝下就給扔了下去,隨即便把井口堵上了。
《故宮周刊》
1924年
馮玉祥發動“
北京政變”,將末代皇帝溥儀逐出紫禁城。同年國立北平
故宮博物院宣告成立,昔日供一人獨享的秘殿寶笈,正式向民眾開放。為了傳承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讓這些稀世珍寶傳播更加廣泛,在院長易培基的倡導下,故宮的工作者人員開始拓印古器、影印字畫,並出版了印刷精美的專刊《故宮月刊》。由於博物院經費奇缺,不能連續支付昂貴的出版費。於是,1929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在成立4周年之際,《故宮周刊》問世了。
《故宮周刊》由故宮博物院編輯出版,首任主編吳景洲。
《故宮周刊》第30期曾出版了“珍妃專號”,這是畫刊的惟一專刊。畫刊編輯為了求真求信,多方查訪當時還在世的故宮太監宮女等人,結果查訪到了白姓、劉姓的兩位宮女和當年的太監唐冠卿。但白姓宮女早年曾為珍妃之侍女,在珍妃被慈禧責罰幽禁之後即被逐出宮,故而對於珍妃被幽禁以後的事跡並無所知,投井之事亦只是得之傳聞。劉姓宮女的出宮時間在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五月,其時尚未發生義和團之亂,對珍妃投井之事亦只是得之傳聞。但唐冠卿自稱不僅目睹了珍妃之死,而且還聽到了慈禧與珍妃的對話。為此,畫刊對他作了專訪,並將談話記錄公之於眾。其內容是:
“庚子七月十九日聯軍入京,宮中驚惕萬狀。總管崔玉桂率快槍隊60人守蹈和門,予亦率40人守樂壽堂。時甫過午,予在後門休憩,突觀慈禧後自內出,身後並無人隨侍,私揣將赴頤和軒,遂趨前扶持。乃至樂壽堂右,後竟循西廊行。予頗驚愕,啟曰:‘老佛爺何處去?’曰:‘汝勿須問,隨余行可也。’及抵角門轉彎處,遽曰:‘汝可在頤和軒廊上守候,如有人窺視,槍擊毋恤。’予方駭異間,崔玉桂來,扶後出角門西去。竊意將或殉難也,然而亦未敢啟問。少頃,聞珍妃至,請安畢,並祝老祖宗吉祥。後曰:‘現在還成話嗎?義和團搗亂,洋人進京,怎么辦呢?’繼語言漸微,噥噥莫辨。忽聞大聲曰:‘我們娘兒們跳井吧!’妃哭求恩典,且雲未犯重大罪名。後曰:‘不管有無罪名,難道留我們遭洋人毒手么?你先下去,我也下去。’妃叩首哀懇,旋聞後呼玉桂。桂謂妃曰:‘請主兒遵旨吧!’妃曰:‘汝何亦逼迫我耶?’桂曰:‘主兒下去,我還下去呢。’妃怒曰:‘汝不配!’予聆至此,已木立神痴,不知所措。忽聞後疾呼曰:‘把她扔下去吧!’遂有掙扭之聲,繼而砰然一響,想珍妃已墮井矣。斯時,光緒帝居養心殿,尚未之知也。後玉桂疽發背死。”
“珍妃專號”中還曾附有一張根據唐冠卿的證詞所繪製的《珍妃最後幽禁處及投井經過路線圖》,此圖上標明了慈禧與珍妃對話地點和唐冠卿所處的位置。於是,有人在此圖中找出了唐冠卿談話的破綻:慈禧與珍妃對話地點與唐冠卿受命把風的頤和軒外角門轉彎處相距甚遠,以這樣的距離,他怎有可能聽到他的證詞中所提到的慈禧、珍妃及崔玉貴三人的對話呢?
由此,“珍妃專號”中記錄的珍妃之死,也因遭到置疑而成為一家之言,珍妃之死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死後哀榮
珍妃被慈禧太后表面上追封為
皇貴妃,卻讓珍妃娘家人打撈珍妃遺體,草草下葬在宮女墓地,10多年後,她姐姐瑾妃做了太妃,統領後宮,才把她葬回她原本就該葬的地方——
崇陵妃園寢。
1913年,珍妃的靈樞被移至清西陵的梁格莊行宮側殿暫安。
光緒的崇陵是1909年溥儀登基後才開始修。直到1912年,隆裕太后替宣統發布退位詔書時,崇陵基礎工程都尚未過半。清政府一倒台,1912年整個工程又停工了一年。
1913年,民國政府接手了崇陵的修葺工程。根據《優待清室條件》第五款:“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
“宜統五年(1913年)十月初三掃欽奉諭旨: 珍貴妃金棺現在梁格莊行宮暫安, 擬於十一月十六日申時恭請珍貴妃金棺安奉寢園, 珍貴妃金棺奉安位次在園寢西寶圈。”
宣統十三年十七日(1921年4月24日)“欽奉諭旨:追惟珍貴妃,溫恭夙著,允宜加崇位號,應謹加謚曰:
恪順皇貴妃,一切應行典禮,該衙門察例舉行。欽此。”
盜墓疑案
珍妃死後30年,在她入葬的崇陵妃園寢內,竟發生了一起盜墓案。
1938年11月初,在河北
易縣的
清西陵附近,有一個村落名為華北村。村裡有個叫鄂士臣的漢子,他與同村有個叫關友仁的密謀,想乾一番盜墓的大事,他倆分別找到了幾個盜墓的老手。集合了8個人,找了幾支槍,湊了20多發子彈,還準備了鐵鎬、鐵鍬、斧子、手鋸、鋼桿等掘土起磚的工具,一道去盜光緒皇帝的妃子墓。
光緒皇帝總共一後二妃。他的妃子墓叫崇陵妃園寢。在園寢里,有兩個墳頭,分別埋葬著瑾妃與珍妃。鄂士臣率領匪徒們進入了陵園,匪徒們使用炸藥,連點了三炮,炸開了地宮的口子,隨即匪徒們用斧子將棺槨砍出了一個洞。“棺槨里的珍妃屍體尚未腐爛成一堆枯骨,只見她頭戴朝冠,身穿朝服,手裡拿著玉石,腰間掛著錦囊,身邊放著如意。臉上的皮肉尚存,五官依稀可辨,尤其是那雙半閉微睜的眼睛,照迷信的說法是受盡冤屈而死,死不瞑目。”
這一段文字是
河北省政協文史資料集《
夜盜珍妃墓》一文中描寫珍妃墓被盜時的情景。該文中還有一段寫1901年慈禧太后從西安回京後,派人打撈珍妃遺體時的情景:
“1901年11月,慈禧等人從西安回北京,為了掩人耳目,對外宣稱,珍妃為了免遭洋人污辱而投井自殺,並給珍妃恢復名譽,將珍妃冊封為貴妃。慈禧還下旨,要珍妃家人來打撈珍妃遺體。珍妃遺體在井內泡了一年半有餘,井口又小,怎么也撈不上來。慈禧大怒,要對全家問罪,志錡(珍妃之弟)嚇得魂不附體,急忙擺上香案,燒香磕頭,求姐姐顯靈開恩,救全家性命。結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把遺體撈上來,已是慘不忍睹。志錡含淚將姐姐一條曲著的腿捋直,然後草草埋在北京西直門外田村。”
《
夜盜珍妃墓》文中,前後矛盾重重,珍妃死後一年半,屍體從井裡打撈上來,已令人慘不忍睹,而在37年後的盜墓時所見,臉上皮肉尚存、五官依稀可辨。實在讓人難以置信,這是同一個人。筆者想來盜墓賊所見的應該是真實情景,因此可判斷盜墓時所見的應該是瑾妃而不是珍妃。
人物評價
正面評價
在中國五千年的漫長歷史中,珍妃是唯一一個接受西方思想,敢於和宮廷封建禮教相抗衡,擁有過人的膽識和意志的嬪妃。她生性耿直,不會討好權貴,不喜歡宮廷中的種種規矩。珍妃喜歡西方的照相術已讓慈禧有所不滿,又無視宮中禮儀,有時與
慈禧太后的意見產生分歧,竟敢當面頂撞。並且珍妃的得寵導致了慈禧太后侄女隆裕皇后的失寵,這使慈禧和珍妃間的隔閡越來越深。於她是漸漸成為慈禧的眼中釘,肉中刺,於是"妃漸失慈禧歡,但尚未有若何變"的一幕上演了。這也為她悲慘的未來埋下了伏筆
商衍瀛先生根據
信修明太監所述《
珍妃之死》一文撰下《珍妃其人》。該文詳細記述了珍妃其人其事,言之鑿鑿;再根據光緒進士、吏部主事、御史
胡思敬的《
國聞備乘》(1924),多處涉及珍妃一案細末,與《珍妃之死》相映參證,當屬可信。
德齡在《瀛台泣血記》中記載,光緒帝幾乎每天都召幸珍嬪,每隔三四天還到珍嬪的景仁宮去一次。聰明的珍嬪了解光緒帝處境的艱難、內心的苦楚,對他非常理解和同情。珍嬪是一位多情善良的少女,千方百計地溫存體貼關愛光緒帝,竭盡一切使自己的夫君感到溫馨和快樂。珍妃“貌既端莊,性尤機警”,又由於出生於文化官宦家庭,受家庭的薰陶,自幼就“頗通文史”,琴棋書畫無所不能。更為可貴的是,她“寫得一手好字,能左右同時寫字,也能作畫”。
負面評價
據《
宮女談往錄》記載,有老宮女這樣回憶珍妃:提起珍妃來,她並不是塊美玉,更不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物。她也弄過權,賣過官。在清末歷史上,除慈禧外,珍妃就是最具傳奇色彩、最受人矚目的妃子了。雖然她只活了短短25年,但至今人們依然對她的故事津津樂道。在世人心目中,珍妃一直是一個因幫助光緒變法維新而遭慈禧嫉恨,繼而被打入冷宮最終慘死的犧牲品,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正面形象。不管是著書立說的文人,還是民間百姓,都對珍妃與光緒的愛情抱以同情,對慈禧的霸道與殘忍進行鞭撻。然而,歷史真相卻並非如此簡單。在全國政協《文史資料選輯》第92輯里,清末名流商衍瀛撰寫的《珍妃其人》,卻給了我們一個不同的珍妃----一個因賣官而與慈禧結怨,並因此被囚的珍妃。
清朝晚期,賣官鬻爵不僅是公開的秘密,甚至已經合法化。當時的捐納制度,實際上就是賣官,以解決朝廷財政的緊張。據記載,珍妃見慈禧、李蓮英各為自己的私利巧立名目,大肆賣官,肆無忌憚。於是,為了解決自己手頭緊的問題,藉助受光緒帝寵愛的優勢,也乾起賣官的事來。比如,為一個叫耿九的人謀取了廣東海關道的肥缺,為魯伯陽謀取了上海道的肥缺等。不管怎么說,珍妃在這件事上確實有把柄抓在慈禧手上,於是背上了“干預國政”的罪名。
軼事典故
珍妃很喜歡照相。
照相術於清朝晚期傳入中國,卻被因循守舊的頑固人物視為“西洋淫巧之物”,甚至有人認為照相能攝去人的魂魄,傷神損壽。然而年僅十幾歲的珍妃卻偏偏迷上了照相術,她托人買來照相機,不僅在自己的寢宮景仁宮,而且在皇帝的養心殿以及她經常去的其他地方,“不拘姿勢,任意裝束”地拍照,可謂花樣翻新。她不僅自己照,還給別人照,同時她還教太監照。她把照相作為自己生活中的一大樂趣,可惜珍妃所拍的照片一張也沒能留傳下來。據說珍妃還暗中指使一個姓戴的太監在東華門外開設了一個照相館。此事被皇后探知,上報慈禧,照相館被查封,戴姓太監被打死。珍妃很愛美,好打扮,喜歡追新潮,經常做各式新款服裝。她尤其愛女扮男裝,穿戴男子的冠服,有時還穿上光緒帝的龍袍戲耍。按宮中規矩,妃子不能乘八人轎,只能坐四人轎。據清宮劉姓宮女講,光緒帝特意賞給珍妃一乘八人轎。一次珍妃乘坐時,被慈禧知道了,勃然大怒,命人將轎摔毀。
有一次,光緒從庫房取了一千顆珍珠,珍妃將它們做成了一件珍珠披肩。此事被皇后得知,上報給了慈禧,不過,慈禧好像沒有多大的反應,這件事以珍妃把披肩拆了,將珍珠原數奉還而告終。
家族成員
冊文
珍嬪冊文:
朕惟勤宣椒掖。賴淑範以襄猷。彩煥芝泥。沛殊恩而錫命。徽音克副。茂典宜膺。爾他他喇氏。巽順宅心。謙和表度。贊璇宮之德化。允卜宜家。翊珩佩之儀型。端資治內。茲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皇太后懿旨。冊封爾為珍嬪。爾其紫庭奉職。無忘寵眷之隆。彤管揚輝。永迓鴻庥之集。欽哉。
珍妃冊文:
維
光緒二十一年,歲次
乙未,十一月
丁酉朔,越十二日
戊申。皇帝制曰:朕惟位備六宮,椒掖佐肅雍之化;教遵四德,蘭闈彰柔順之儀。寅承久協於珩璜,由命宜照大典策。爾珍嬪他他喇氏,安貞賦性,溫惠宅心。敬慎毋違克贊內朝之治;恪恭弗懈上承聖母之歡。幸逢稱慶於宮闈;仰荷推恩於嬪御。慈承懿旨,封爾為珍妃,尚其祗鷹象服,用襄坤德之含章;式迓鴻庥。長介春暉之純。欽哉。
相關詩。
清宮詞
清宮詞珍妃
殘枝未零落,映日有暉光。
溝水空留恨,霓裳枉斷腸。
何如澤畔草,猶得宿鴛鴦。
珍妃冷宮寄光緒
世人能有幾多愁,成敗取捨屆時休。
唯有伊人思君淚,流到天涯無盡頭!
百鍊盦
予於庚子歲暮,在閩海長門軍次,得友人張蟄父運魁書。言聯軍入都,軍民怪狀,及兩宮西幸,珍妃殉國諸異聞。嗣復陸續鈔寄,一時留都諸文人詩詞,多隱約其辭,實則慈禧令人擠珍妃墮井也。
按:妃姓他他拉氏,為總督裕泰之女孫,侍郎長敘之女,瑾妃之同懷妹。生光緒二年丙子,十四年選為珍嬪,二十年晉珍妃,二十六年死於宮井,年僅二十五。二十七年,清德宗還京,追晉為珍貴妃。妃姊妹皆文道希女弟子,昆弟中如:志銳,
志鈞,志錡,均一時聞人。戊戌之案,深為慈禧所惡。
予與友人蛻園賃屋城西,即妃為入宮時妝閣也。往往於槐陰竹下,飫(音“玉”,飽)聞當日軼聞瑣事,蓋德宗之變法,妃時有以贊助之,一時有殉國之說,殆為尊者諱耳。
茲將當時流傳詩詞,於妃有關者,撮錄於後,僅得十之一二,余則付蠹鼠之吻矣
聲聲慢
鳴蟄頹戚,吹蝶空枝,飄蓬人意相憐。一片離魂,斜陽搖夢成煙。香溝舊題紅處,拼禁女憔悴年年。寒信急,又神宮淒奏,分付哀弦。終古巢鸞元飛,正飛霜金井,拋斷纏綿。舞起迥風,才知恩怨無端。天陰洞庭波闊,夜沈沈淚恨湘鉉(*)。搖落事,向空山休問杜鵑。【*註:鉉-音“絢”古代橫貫鼎耳用以扛鼎的器具】
金明池詠運算元
忽涌飛塵驚掠面,恂水佩風襟,舊情難問,芳時換,哀蟬曲破,花夢短。野鴛睡穩,裊香菸復道垂楊。望太乙仙舟,歸期難準,泣露歌盤,飄零鉛淚,捎共銅仙偷搵。
坳折西風絲寸寸,漫覓罪仙漿,碧筒深引。霓裳舞,今宵疊偏,盤淚影。明朝吹盡,盡相思,太液秋容,但墮粉空房,石鱗沈恨,怕玉井峰頭,月昏煙淡,翠被余香愁損。
李亦元《湘君》
青楓江上古今情,錦瑟微聞嗚咽聲。遼海鶴歸應有恨,鼎戶龍雲總無名。
珠簾隔雨香猶在,銅輦經秋夢亦成。天寶舊人零落盡,隴鶴辛苦說華清
《庚子落葉詞》
(其一)甄宮一夕滄秦璽,疏勒千年出漢泉。鳳尾檀槽陪玉椀,龍文瓔珞殉金鈿。
文鸞去日紅為淚,輕燕仙時紫作煙。十月帝城飛木葉,更於何處聽哀蟬。
(其二)赤闌回合翠滄漪,帝子精誠化鳥歸。重璧招魂傷穆滿,漸台持節召真妃。
清明寒食年年憶,城郭人民事事非。湘瑟流哀彈別鵠,寒魚哀雁盡驚飛。
(其三)銀床玉露冷金鋪,碧化長虹轉鹿盧。姑惡聲聲啼苦竹,子規夜夜叫蒼梧。
破家叵耐
雲昭訓,殉國爭憐李寶符。料得佩環歸月下,滿身星斗泣紅蕖。
(其四)朱雀烏衣巷戰場,白龍魚服出邊牆。鷗波亭外風光慘,魚藻宮中歲月長。
水殿可憐珠婉轉,冰綃贏得玉淒涼。君王莫問三生事,滿驛梨花繞佛堂。
(其五)王母轉籌擁桂旗,闔門宣謝肯教遲。漢家法度天難問,敵國文明佛不如。
十宅少人簪白奈,六宮同日策青騾。王娘胡上粘天草,只托微波殺卷施。
(其六)天文正策王良馬,地絡先摧蜀後蛇。太液來自函聖澤,水仙從古是名家。
蕙蘭悼影傷瓊樹,河漢回心濕洚紗。狄女也憐人薄命,繞攔爭掛相生花。
(其七)十海停歌山罷舞,芙蓉獵獵鯉魚風。璇台戰鼓驚朱鷺,瑤席新香割綠熊。
魂魄暗依秦風輦,聖明終屬晉蛟宮。
景陽樓下胭脂水,神岳秋毫事不同。
(其八)簾外曉風吹碧桃,未央殿前咽秦簫。
石華廣袖誰曾覽,沉水奇香定未燒。
荷露有情拋粉淚,凌波無賴學纖腰。雲袍枉繡留仙褶,白石青泉任寂寥。
(其九)姊弟雙飛侍望仙,鳳闈原自賜恩偏。賞花處處陪銅輦,鬥草朝朝費玉錢。
秦苑綠蕪催夕照,梁園春雪億年華。姓名只合埋青史,何水何山認慕田。
(其十)裊裊靈風起綠萍,幽憐明滅掩春星。白楊徑斷聞山鳥,紅藕行竦度冷螢。
山驛夢回悲羽檄,水亭愁思接丹青。鸞輿縱返填橋鵲,咫尺黃姑隔畫屏。
(其十一)鶴匝山花蔓鏡台,魚燈汞海落妝梅。三泉縱涸悲寧寨,五勝空成恨未灰。
福海生平愁似墨,泰陵迥望繡成堆。如何齊女門前冢,惟有寒鴉啄冷苔。
(其十二)橫汾天子家何在,姑射山人雪未消。悔海萬重應化石,柔鄉三尺不同潮。
青羊頷底憐珠襟,白馬橋頭吊翠翹。八節四時佳麗夕,倩魂休上繡漪橋。
相關史籍
恪順皇貴妃,他他拉氏,端康皇貴妃女弟。同選,為珍嬪。進珍妃。以忤太后,諭責其習尚奢華,屢有乞請,降貴人。逾年,仍封珍妃。二十六年,太后出巡,沈於井。二十七年,上還京師。追進皇貴妃。葬西直門外,移祔崇陵。追進尊封。
《清實錄·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
書籍
《一個美國人眼中的晚清宮廷》
《我的祖父小德張》
《晚晴宮廷見聞錄》
《光緒末日傳奇》
《御香縹緲記》德齡
影視形象
年份 | 電視劇/電影 | 飾演者 |
---|
1928 | 《清宮秘史》 | |
1948 | | |
1952 | | |
1964 | | |
1970 | 《清宮怨》 | 慧茵 |
1970 | 《清宮殘夢》 | 李璇 |
1975 | | |
1976 | | |
1975 | | |
1981 | | |
1982 | | |
1984 | | |
1985 | | |
1989 | | |
1991 | | |
1991 | | |
1992 | | |
1993 | | |
1995 | | 陳穎映 |
1997 | | |
1998 | | |
1998 | | |
1999 | 《翁同龢》 | |
2002 | | |
2003 | | |
2003 | | |
2006 | | |
2007 | | |
2008 | | |
2010 | | |
2010 | | |
2011 | | |
2013 | | |
201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