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隨著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數學研究中心也由法國移至德國。除1825年創刊的《純粹與套用數學雜誌》(Journal für diefeine und angenandte Mathematik)外, 1869年又創刊發行了《數學年鑑》(Mathematische Annalen).70年代,雖然哥廷根繼C.F.高斯(Gauss)、P.G.L.狄利克雷(Dirichlet)和G.F.B.黎曼(Riemann)之後處於相對低潮,但柏林卻由於E.E.庫默爾(Kummer)、K.T.W.魏爾斯特拉斯(Weierstrass)、L.克羅內克(Kronecker)等人而比較繁榮.處於這樣一種良好的研究氛圍中,弗羅貝尼烏斯撰寫了一系列比較優秀的數學論文。1874年,他被聘為柏林大學副教授,第二年又成為瑞士蘇黎世高等工業學校(Eidgeenssische Polytechnikum)教授。1876年,弗羅貝尼烏斯與A.萊曼(Lehmann)結婚。
19世紀末20世紀初,受J.W.R.戴德金(Dedekind)來信的鼓舞,弗羅貝尼烏斯開始創立和發展群論中最系統和最本質的部分——有限群的表示理論。作為群表示論的開端,他對於有限群中n個變數的線性代換理論產生重大影響,這一理論的所有重要方面最終由弗羅貝尼烏斯和舒爾共同完成。群表示論就是用具體的線性群(矩陣群)來描述群的理論.其核心是群特徵標理論。弗羅貝尼烏斯發表的與這一論題相聯繫的論文有“群特徵標”(ber die Gruppencharaktere,1896),“論有限群線性代換”(ber die Darstellungder endlichen Gruppen durch lineareSubstitutionen,1897,1899),“關於群特徵的結構”(ber dieKomposition der Charaktere einer Gruppe,1899),以及與舒爾合作的“論實有限群”(ber die reellen Darstellungen der end-lichen Gruppen,1906)等。
在發表於1896年的三篇文章“可交換矩陣”(ber vertausch-bare Matrizen)、“群特徵標”和“群行列式的素因子”(ber diePrimfaktoren der Gruppendeterminante)中,弗羅貝尼烏斯建立了有限群特徵論的基礎,解決了戴德金提出的非阿貝爾群的群行列式分解問題。
在“群與其子群特徵之間的關係”(ber Relationen zwischenden Charakteren einer Gruppe und denen iher Untergruppen,1898)一文中,弗羅貝尼烏斯對群G的特徵和G的子群H的特徵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深刻的分析,他正確地認識到了解這一關係對於表示和特徵的實際計算非常重要.在這篇文章中,弗羅貝尼烏斯給出誘導類函式的定義:φg(g)=
與弗羅貝尼烏斯同時,英國數學家W.伯恩賽德(Burnside)也獨立發展了表示論和特徵的方法。他的《有限階群論》(Theoryof groups of finite order,1897)的第二版(1911)是群論的經典著作之一,在這本書中他表達了對弗羅貝尼烏斯的感謝:“有限階群作為線性變換的表示論主要由弗羅貝尼烏斯教授創立,而同源的群特徵理論完全由他創立”。20世紀20年代,A.E.諾特(No-ether)強調了“模”這一代數結構的重要性,她將代數結構和群表示論融合為一,推進了這兩個分支的發展.後來,R.D.布勞爾(Brauer)深化群表示論的研究,引進模表示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