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廣西壯族自治區居住著
壯族、漢族、瑤族、苗族等12個民族。由於歷史、地域、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原因,形成廣西壯族自治區內使用著多種的少數民族語言和
漢語方言,各語言使用區域參差交錯,語言之間相互
滲透和影響的格局。其中兩個漢語方言與一個少數民族語言(官話、粵語、
壯語),三分天下。
廣西壯族自治區能說或能聽懂漢語方言的人口約3000萬。據1982年統計,廣西漢族人口2000多萬。少數民族中許多人也用各種漢語方言作為交流的工具。廣西方言種類之多,可以堪稱
中國第一。
西南官話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
官話方言屬西南次方言,就是人們常說的
西南官話。西南官話於明代傳入廣西,主要通行於以柳州、桂林為中心的桂中桂北地區,所以在廣西人又把西南官話俗稱為“
桂柳話”。西南官話大約的使用人口1500萬(含大量第二語言、雙母語和部分移民,說明西南官話的強勢,讓不是西南官話的人大量使用西南官話)。
西南官話作為強勢方言對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少數民族語言及桂北平話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廣西北部越來越通用。
流行於
桂林市、
柳州市、
河池市、
來賓市。在桂林地區、柳州地區的通行大部分縣市,以及在河池地區、
來賓市的市區,百色市部分分布。除桂林市及附近地區地區外,其他地區以柳州官話為標準音,內部差別不大。
廣西人民廣播電台長期開辦以柳州官話為標準的播音節目。
西南官話是明朝傅友德、沐英等人平蜀征滇之後大量士兵進入廣西戍守或屯田帶來的。壯族人把說西南官話的人稱為“軍人”,把西南官話稱為“軍話”,也間接證明廣西的西南官話與軍事活動有關。
①桂林官話
桂林話屬漢語官話方言的西南官話。主要流行於桂林市(含郊縣)及桂北一些地區,使用人口80多萬。鼻化韻的的鼻音成份明顯比柳州官話濃,聲母中n與I不分,辭彙有特點,如“熱水”稱為“ [ai
35]水”(“ lái 水”) 。
②柳州官話
柳州話屬漢語官話方言的
西南官話之一。流行地域及影響相當廣泛(見西南官話)。以柳州市(人口60多萬)為代表,語言主要特徵是音系簡單,辭彙與語法上古今、南北兼收並蓄,並以
通用語為主,明顯特徵是有鼻化韻、夾雜
入聲(
喉塞音)塞音尾(廣泛流行於其它地區的沒有入聲
韻尾)。主意系統排列為:聲母16個
韻母36 個,聲調4個。
粵語
廣西的漢語中流行最廣的一種方言,俗稱
白話,使用人口2000萬以上(含第二語言)。分布在廣西南部,特別是主要集中於桂東南和沿海。以桂東北的
賀州至憑祥為
分界線。線的東南主要說粵語,占廣西壯族自治區總面積的30%;線的另一側說粵語的不多,分布也較分散。其中廣府片、欽廉片的欽州粵語部分有更多的共同點,與
廣州話相近,互能聽懂,這兩片主要分布城鎮和圩鎮及其附近,大概是明清之際珠三角人大量入遷後逐漸形成的。欽廉片和勾漏片多分布在農村或者中小城鎮,在歷史積累以及演變過程中,受影響較小。其中勾漏片音系複雜,因此其流通度不高,與廣州話相異較大。
廣府片
以
梧州話作代表,語音系統聲母21個,
韻母56個,聲調8個。
邕潯片
與廣府話比較相近,能互相聽懂。主要流行於
邕州、
潯州兩岸交通便利的城鎮,如南寧市及
邕寧縣、
橫縣、
桂平市、
平南縣、
崇左市、
寧明縣、
龍州縣、
憑祥市、
扶綏縣、
百色市、
田東縣等城區縣城及部分下屬鎮上、
柳州市部分地區。以南寧市、桂平市為代表點。但是由於自八十年代後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加上南寧市政府的語言文化政策是削弱地方方言改而推廣國語,南寧市區內南寧話的使用人口大幅度下降,
南寧白話使用人口銳減到不足二成。邕潯粵語的代表性口音實際上已遷移到古稱“潯州”的桂平市下屬鄉鎮。也有相當多人憂慮南寧白話事實上已經變成了死語。
主要特點:
①有舌尖元音[ɿ]或[ɥ],如南寧、桂平是[ɿ],平南是[ɥ],都只跟[ts-]組聲母相拼。
(通俗點就是聽起來像國語zi,ci,si的音)。
②部分有邊擦音[ɬ]或其變體齒間音[θ],例如心,新。桂平街、平南街無。
勾漏片
勾漏片粵語是廣西漢語方言中形成最早的。歷史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區界一帶曾存在一個權威的漢語方言。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在原秦置桂林、象郡、南海3郡的基礎上,重新調整了行政區:置
南海、
蒼梧、
鬱林、
合浦、
交趾、
九真、
日南、
儋耳、
朱崖9郡,並於公元前106年置交趾刺史部,總領各郡。
交趾刺史部的治所在蒼梧
廣信(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以及廣東封開縣)。現梧州市,就是當時新設9州的行政中心,是本地區的首府。直到公元217年,孫權才將嶺南的政治中心從蒼梧廣信遷到南海的
番禺(今廣州市)。廣信300多年間作為嶺南政治中心的地位,使兩廣交界一帶形成了一個權威的漢語方言——廣信方言。勾漏片粵語就是古代廣信方言的直接後裔,儘管今天它已被廣府片、邕潯片粵語所侵蝕,但它的特點仍頑強地保留下來了。如古幫([p])、端([t])二母分別讀濁音、[d],精([ts])、清([tsh])、從([dz])、邪([z])各母分別讀塞音[t]、[th]或[d]等。以玉林話為例,“補”讀[bu]、“碓”讀[dui]、“蕉”讀[diu]、“秋”讀[thau]、“前”讀[tin]、“寺”讀[ti]。
主要特點:
①有漢語中極為少見的[b]、[d]
全濁聲母或
內爆濁聲母。
②精清與端透合流。這是勾漏片粵語的普遍特點。
③古濁聲母不論平仄都不送氣。
④有邊
擦音(或齒間音)。
⑤多數有
連續變調。
勾漏粵語的代表有
貴港話、
玉林話、博白話(
地佬話)、北流話、藤縣話、蒙山話、六萬山話(主要通行於浦北縣境內的東北部地區,在地理上與博白相鄰,與博白話是同為一片不同的稱呼。)
欽廉片
主要特點是:
①沒有撮口呼[y]。(即國語的ü)
②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和塞擦音的字基本送氣。
③有邊擦音[ɬ]。
聲調數有7-8個。
從內部差別來說, 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小片:
①欽州粵語,包括通行於北海市區及近郊的
北海話, 合浦東部南康一帶的合浦話, 欽州市區及郊區一帶的欽州話, 以及防城縣一帶的防城話。這幾種話之間雖然有些分歧, 但內部的一致性還是很大的。主要分布城鎮、縣城,受廣府影響嚴重,與下面幾種話有所距離。
②
廉州話,包括今合浦縣大部分地區, 欽州市東南部跟合浦縣相鄰的那麗等鄉鎮。其中合浦南部, 北海市附近以及涸洲島上所說的廉州話和合浦其他地方的廉州話也略有不同。
③
靈山話,主要通行於北部靈山縣境內。欽州市北部、東北部的一些鄉鎮也說靈山話。
④小江話,主要通行於浦北(舊稱小江)縣境內的中部地區。
平話
名稱古代即有,涵義至今不明,屬漢語何種方言尚無定論,到了唐宋時期,平話成為廣西比較統一使用的公共通用語。據《宋史》及族鐠載,
平話居民祖先是宋代從山東隨狄青南征廣西屯駐下來的。
平話主要使用於中國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北各地和湖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毗連的道縣、
寧遠、
藍山和通道侗族自治縣等十多個縣的集鎮和部分農村中。俗稱蔗園話、
賓陽話、土拐話、百姓話、打土談、橫塘話、楊美話、津頭話、亭子話、沙井話、客話、六甲話、都話、土話、民家話、村話、鸕鶿話、白聲等。分桂南和桂北兩片。以桂林市郊縣、永福縣、南寧市郊縣平話居民較集中。從臨桂縣沿鐵路到南寧市、
橫縣,以及邕江上游、右江沿岸,沿途水陸交通要道附近,都散居著
平話居民。以柳州市為界,分為桂北平話和桂南平話,兩者差異較大,互相聽不懂。桂南平話與勾漏粵語有較大的一致性,其語音特點沒有一條能夠將兩者劃開。桂北平話自身內部分歧也大,且受作為強勢方言的西南官話對桂北平話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桂南片包括南寧市郊區及賓陽、橫縣、上林、馬山等縣,欽州市浦北縣,崇左市的扶綏、寧明、龍州等縣的一些集鎮和村莊,百色市郊區及平果、田東、田陽等縣的一些集鎮和村莊。柳州市柳江、柳城、融水、融安、三江及河池市羅城等縣(自治縣)的百姓話與桂南平話比較接近,也可歸入桂南平話。桂北片包括桂林市郊區及周邊的臨桂、靈川、永福、龍勝等縣,賀州市八步區及富川、鐘山等縣。
桂南平話主要使用於
賓陽、
邕寧、
橫縣、
貴港、
上林、
馬山等縣和南寧市郊區以及
左江、右江流域的一些集鎮和部分村莊中。桂北平話語音系統與
西南官話、桂北
湘方言、
客家語、粵語、
閩方言均不象,混合程度高,通用程度低。桂南平話在語音、辭彙及語法等方面受粵語影響較大,內部差異不大,王力曾認為應屬粵語。以南寧市
亭子平話為代表的桂南平話語音系統聲母22個,
韻母43個。
桂北平話主要使用於桂林市郊區和
臨桂、
靈川、
永福、
龍勝、
富川、
鐘山、
賀縣、
融安、
融水、
羅城、
柳江、
柳城等地的集鎮和村莊中。桂南平話內部的一致性比較大。在桂北平話中,融安、融水、羅城、柳江、柳城的平話比較一致,它們跟桂南平話也比較接近,以聲調為例,融安平話六個舒聲調中有五個調的
調值分別與桂南片的心墟平話相同或相近似;而
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龍勝等地的平話因受
湘方言和
西南官話的影響,跟融安、柳城等及桂南平話的語音差別比較大,最顯著的是入聲韻的塞音
韻尾[-p-t-k]消失,變成開尾韻母,原來的入聲調或自成
調類,或併入其他舒聲調。請比較下列
心墟、
賓陽等四處
平話的聲調,並拿
南寧白話和
廣州話作為參照。
從調類、調值的異同情況來看,雲南
富寧縣的平話跟桂南平話基本相同,而湖南南部的平話則與桂北靈川等地的平話相近。因此,平話方言可以分為下列三片:
2.融柳平話,包括桂北的臨桂(五通和
兩江等地區)、融安、融水、柳城、
羅城、
柳江等地的平話。
3.靈龍平話,包括桂北的靈川、龍勝、富川、賀縣、鐘山和湖南的南部各縣的平話。融柳平話和靈龍平話在《中國語言地圖集》里,都叫“桂北平話”。使用平話的人,其民族成分絕大多數都是漢族,但
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縣泗水和江底一帶的部分
紅瑤和
富川縣的
平地瑤均已放棄了自己的
母語而改用平話。南寧市西部和
邕寧縣部分地區的壯族,羅城黃金、
龍岸一帶的壯族、
仫佬族和湖南
通道縣的侗族也有不少人兼通附近的
平話,連他們的民歌也多用平話來編唱。平話在各地的自稱不大一致,南寧市郊區、邕寧、
平果、桂北的臨桂和湖南的
寧遠、
道縣、通道等地自稱平話;融安、融水、羅城、
柳江、柳城一帶自稱百姓話。
此外,在雲南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
富寧縣等地也有一部分人使用平話。關於使用平話的人口,之前的數據都說明使用平話的人口大約200多萬人。這個估計數字顯然偏低了。根據我們的最新調查材料,三地區的使用
平話人數遠超200多萬人這個數字。在
廣西壯族自治區,以平話為
母語的約有數百萬人之多。
客家語
概況
客家語是廣西漢族中第三大方言,分布相當廣泛。在
陸川南部、博白南部、浦北南部、合浦、
防城港、欽州、
靈山、貴港、賓陽、
賀州(原賀縣)、
昭平等縣市,客家語是當地的主要交際語言。其內部差別不大,互能聽懂,語音系統受粵語影響較複雜,與梅州市區(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的梅州話差異較大,辭彙和語法與國語大體相同。
廣西壯族自治區客家語使用人口約500萬左右。
歷史與分布
客家語分布的地區如此廣大,是與
客家人千百年來一次又一次地遷徙有很大的關係。客家人雖然屢遭戰亂、饑荒、械鬥等劫難,但仍能勇往直前,興家立業。客家人一般以家庭、氏族為單位聚集而居,保持著客家人的文化風俗習慣,發揚勤勞樸素、勇於開拓、團結奮進的精神。客家人經常外出謀生,四處闖蕩,他們身處異鄉,勢單力薄,必須加強內部的團結,而語言就是維持內部團結的最好手段。正如客家
祖訓所說:“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他們把不講客家語看成是忘本叛祖的行為,婚姻習俗,往往以是否會講客家語為
前題,語言對婚姻起了“
鵲橋”的作用。也正是如此,使
客家人的後代頑強地保留
客家語而世代相傳。即使到了非
客家地區,甚至海外異國也是如此。
分類
1、梅州聲(話)
梅州,古稱
嘉應州。廣西壯族自治區
客家人很多來自嘉應的
五華,這些人操純正的長樂(五華)口音。其語音有一個特點,就是有一些字,如田、米飯、筷子、樹、草、河、多、少、古典等的讀音與現行的國語相同。據張春雲先生考:這支人從梅州地區輾轉到賀縣、
鐘山、
平樂、荔浦、蒙山等縣。今賀縣的桂嶺、蓮塘、賀街、鵝塘、八步、黃田、沙田北半部,步頭、黃洞;鐘山縣的西灣、望高、英家、羊頭;
平樂縣的
源頭鎮及荔浦、
蒙山縣的
客家人均屬這一支。
2、河婆聲
另一支來自河婆(今
揭西縣)一帶,人數次之。
梅州話和河婆話基本上一致,只是個別字詞讀音有些小差異。如稱筷子(或筷條)為“箸”,痛叫“疾”,飯讀“p澚n”。操河婆話的,今
昭平縣全境的客家人;賀縣的
公會鎮、
沙田鎮的南半部、大平等其他一些鄉鎮;
蒼梧沙頭鎮,均屬這一支。
3、河源聲
再另一支河源客家聲。這支河源聲來自
河源市,人數較少。其口音融入了當地
白話方言,故與
梅州話的差別較大。清
鹹豐年間,他們離開河源從珠江口溯
西江轉溯
賀江而在
賀縣、
鐘山縣擇地而居。故今賀州市的
仁義鎮、
信都鎮的鐘氏、廖氏,鐘山縣立頭鄉的李氏,賀縣的
黃田、
蓮塘、鵝塘、
沙田等鄉鎮均有河源客家聲。其姓氏有李、包、鄒、周、張、徐等。
特徵
2、古曉,匣母的合字,多變讀[f-],如:輝、懷、花、回。
3、部分古非、敷、奉
母字,口語中念重唇音聲母[p-],[pʰ-],保留了古語特點,如:飛、斧、肥。
4、古見組聲母
細音今讀大都保持
舌根音及
喉音[k-],[kʰ-]、[h-],如:基、記、九的聲母是[k-],“希、喜”的聲母為[h-]。
5、大都有唇濁擦音聲母[v-],如:物、碗、威、灣、還。
1、來源差異主要表現在古詞語的沿用,方言的創新和外來語的借用上。
有一部分古詞語在客家語方言的日常口語中是普遍使用的,但在國語中一般只出現在
書面語里或作詞素使用,日常口語則不同。如:索(繩子),禾(稻穀),烏(黑),飢(餓),朝(早晨),晝(中午),沸(沸騰)。
另一部分是客家語獨自保留的古詞語,如:銃(鳥槍),炎(烤),該[kʰai44](擔、挑),晡(下午或傍晚)。
從方言創新看,有一些方言詞語是由於反映本
方言區獨特的自然環境、歷史狀況、風俗習慣、土特產以及不同的造詞習慣形成的。如:春(蛋),豬紅、豬旺(豬血),
長生板、大料(棺材),頭那(腦袋),婿郎(女婿),目汁(眼淚),睡目(睡覺),舌嘛(舌頭),
食朝(吃早餐),
食晝(吃午飯)。
從吸收其他方言或借用外來語看,如吸收“岩”(剛剛、合得來、合適),靚(漂亮、美好),嚦(聰明,能幹),論準(糊塗,不靈便,不得體),車大炮(吹牛)。
有些借用來自英語的,如:波(球),波珠(軸承的滾珠)。
從對外國傳入的物品名稱加“番”“洋”字,如:番茄(西紅柿),洋燭(蠟燭),洋樓(樓房)。
2、從辭彙意義的差異看,有些是同義異形的,如:叫(哭),面(臉),熱頭(太陽),
火蛇(閃電),心舅(媳婦),狗虱(跳蚤),翠目睡(打瞌睡),伯姆(伯母),家官(公公),家娘(婆婆)。
有些是同形異義的,如:古典
客家語指故事。打靶,國語指按一定規則對設定的目標進行射擊,而客家語是指槍斃。
有些是詞形相同,但意義範圍大小不同。如:唇,國語指人或某些動物口的周圍的肌肉組織,客家語除了具有這層意義外,還有器物的口和邊緣的含意,如:鍋唇、桌唇、河唇。燒,國語有使東西著火,加熱使物體起變化的意義,而客家語除上述意義外,還有柴火,如割燒,熱等意義。吹,國語除了有合攏嘴唇,用力出氣,吹氣演奏,氣流柔風等流動的意義,還有誇口,破裂或不成功等意義,而客家語只有前一部分的意義。客家語用光字的地方,國語則用亮或明,如:月光(月亮),天光(天亮或天明)。
另從詞法功能上的差異看,
客家語一詞多義較多,如客家語的鼻字,除作名詞(鼻孔)外,還作動詞(聞、嗅)。愛,除作動詞(喜愛)用外,還作
助動詞(要)用。燒,除作動詞(燃燒)外,還可作形容詞(暖和)和名詞(柴火)。最後從修詞的褒貶,感情色彩看,客家語的男性老人稱老人家,或老伯,貶稱老貨,或老傢伙,國語稱老頭兒,貶稱老頭子。
3、構詞差異主要表現在詞素次序,重疊式,附加式和單複音詞等方面的不同上,如詞素次序不同。客家語說緊要,國語則說要緊。塵灰(灰塵),
鬧熱(熱鬧),牛公(公牛),人客(客人)等;從詞的重疊看,如:碗碗(每一碗),間間(每一間);附加式和單複音詞不同。親屬的稱呼,
客家語是不用重疊的方式,而是用前綴十單音稱謂的方式來稱呼,如:阿公(公公),阿伯(伯伯),老弟(弟弟),老妹(妹妹)等。中心詞在後,前加修飾性的重疊音,如:熬熬條(大聲地不停吼叫),釘釘企(筆直地立著)。
語法方面除上述構詞方面的差異外,還有其它方面的差異:
1、
人稱代名詞的領
屬格可以通過變韻調和加“既”(個)的方法來表示,如:
2、特殊疑問代名詞:脈個(什麼),滿人(誰) 樣般(怎么樣) 做脈個(乾什麼) 等。
名動詞 人 歌 衣服 被子 星 田 葉 飯 走
4、
雙賓語的位置比較靈活,如:涯畀渠一件衫(我給他一件衣服)涯畀一件衫渠(意同上)其他通過變調的方式來表示近指和遠指等,在客家歌謠中都有較靈活的運用。
其他方言
湘語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
湘語主要分布在桂北
全州、
灌陽、資源、
興安4個縣,在賀州等地還零星分布著人數不多的湘語方言島。在內部差異不大,彼此可通話。使用人口150萬左右。俗稱“
湖南話”、“湘語”。歷史上,這幾個縣曾先後隸屬長沙郡、零陵郡、湖廣地區,直到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和二十八年(1395年)才改隸為廣西桂林府。嚴格說來,4個縣原本隸屬湖南,後來才劃歸廣西的,廣西的湘方言是因為這幾個縣行政區劃的改變而歸入廣西。廣西的湘方言屬老派湘方言,語音上突出的特點是古全濁音聲母保留濁音讀法,保留中古全濁聲母約80%。保留《廣韻》聲母分清濁的格局,也顯示出中古濁聲母的分化情況。以全州湘語為代表。聲母24個,其中
全濁聲母7個,分別是[b]、[d]、[g]、[ʣ]、[z]、[ʥ]、[ʑ],韻母34個,聲調4個。如全州話“爬”、“度”、“曹”分別讀[ba]、[du]、[dzau]。辭彙上也有一些方言詞,如“日頭火”(太陽)、“邋遢水”(髒水)、“紅毛泥”(水泥)、“麥根豆”(豌豆)、“冰棒大人”(媒人)等。
全州年輕人與老年人所說的湘語稍不相同。年輕人所說的湘語與
桂林話、國語相似之處頗多,老年人所說的湘語與桂林話、國語相似之處比較少。廣西境內湘語對桂北平話也有影響。
閩語
(閩南話)
此地的閩方言屬漢語
閩方言閩南次方言,又稱福建話。方言居民祖籍多在福建南部
漳州府,進入廣西已有500多年,現主要分布在
西江上游各支流兩岸及
南流江兩岸的
平南縣、
藤縣、桂平縣、
蒼梧縣、柳州市、賀縣、羅城縣、
來賓縣、
邕寧縣、博白縣、
陸川縣、
玉林市、
北流縣等地,並散居桂林地區、河池地區、百色地區、欽州地區各縣市,使用人口約30萬。有的保留得較為完整,有的已被周邊的其他漢語方言同化。內部差異不大,基本上能互相聽懂。音系複雜,
鼻音重,有鼻冠音聲母mb、清鼻音聲母h 。以平南上渡鄉閩南話為代表,語言系統排列為:
聲母18個、
韻母63個、
聲調10個。如平南上渡閩方言“襪”讀[boi],“眉”讀[bi],“墨”讀[bak];國語zh聲母部分字讀[t],如“豬”讀[ti],“侄”讀[tit]。有一些方言詞,如“厝”(屋)、“伊”(他)、“生理”(生意)、“困希望”(做夢)等。廣西閩方言與福建廈門話大致可以通話。
其他相關內容
方言文化生態
民族多元文化的載體
廣西壯族自治區語言的複雜局面是歷史形成的,是幾千年來各族人民不斷交流、融合的結果。早在先秦遠古時代,壯族先民就形成了自己的語言。如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範圍內以壯族為主的壯語人口約1550萬,分為南、北兩個
方言區。回溯春秋時代,楚國的勢力達到
南海,漢語言進入廣西,中原民族與廣西的百越民族開始了歷史開創性的文化對接。第一次高峰是秦漢時期實現首次中華
大一統,設立桂林、象、南海三郡,徵發百萬軍民戍守南疆,形成廣西最早的獨立的
漢語方言———
平話。到了唐宋時期,平話成為廣西各民族比較統一使用的公共通用語。廣西農村的粵語就是在平話的基礎上形成的。
此後歷朝戍邊政策的需要,或者改朝換代的社會大動亂時期,大批漢、瑤、苗等民族遷徙、定居廣西,各種方言得到極大的豐富、交融。元明之際,特別是貴州布政司的設立,
西南官話即古
柳州話取代平話成為廣西的公共通用語,局部流通於桂中和桂北,清代形成
桂林話。大量移民遷入是明清時期,人口來源主要是廣東和福建,帶來了粵語、
閩語、
客家語。而在桂北的全州、資源、灌陽等地,保持了較多的
湘語特色。
“中國的吉普賽人”——瑤族從隋唐時期逐漸進入廣西,
瑤語是中國最複雜的民族語言之一,有勉語、布努語、拉珈語三個語支。宋元時期苗族遷入廣西,苗族支系之多,為中國少數民族之最,有
黔東、湘西、川黔滇三個語支。苗瑤不同支系的語言不同,即使在同一支系內部,語言也有很大的差異。元朝,回族遷入;明清時期,
仫佬、
毛南族形成,水、京、
仡佬族遷入,達到民族語言與
漢語方言第二次接觸、融合的高峰。在幾千年的發展演變中,漢語方言深深地影響著各少數民族的語言,少數民族的語言也影響著漢語方言。
方言,是各民族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每一種方言都承載了所屬民族的文化淵源、變遷和思想價值體系。語言學、社會學、歷史學、
民族學、人類學等社會科學學科以方言作為研究的重要切入點,方言是破解古文字、地名、民間文學、民歌、地方戲劇等
文化事象的密碼,往往能令許多疑難問題迎刃而解。
客家人對自己
母語的保存意識較強,以
客家語為榮,小孩子在家中必須用客家語交流,因此廣西客家語內部具有較強的一致性,各地客家語可以相互通話,這是研究客家人獨特文化傳承機制的突破口。
方言與國語的“對話”
各色方言畢竟是幾千年封閉自然經濟的產物。社會在變遷,改革開放在持續深化,資訊時代把人與人的距離拉近,人們的交際範圍不斷拓展,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繫加強,社會的客觀發展要求推廣國語,實現順暢交流,構建和諧社會。
20世紀80年代以來,廣西國語普及的速度和質量前所未有。自治區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因地制宜,確立了“分階段、分區域、分層次”的“推普”工作思路,採取先中心城市後向縣城及偏遠地區鋪開;先抓視窗行業,然後全面輻射;先抓教師和師範畢業生及公務員的“推普”測試,然後再擴展到各行各業的做法。每年9月的“全國推廣國語宣傳周”,如今已是第八屆;以國語為工作語言的人員需接受國語水平測試。通過這些基本措施,我區“推普”工作規範化、標準化、制度化建設取得突破性的實質進展。
正確認識和處理推廣國語和民族語言的關係,國家法律法規給予了明確的指引。《憲法》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國語”、“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通用語言文字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義務教育法》等均對語言文字、民族語言文字的規範使用有具體規定。
方言在“推普”潮流中保持著自己應有的語言和文化地位。語言沒有優劣、尊卑的分別,推廣國語是使人們具備雙語的能力,在會說方言的基礎上,還要會說國語。推廣國語不是簡單地“統一”語言,更不是要消滅方言,而是實現語言的主體性與多樣性的和諧統一。
適度的方言發展空間
廣西作為一個民族自治區,大約80%的人是雙語者。依據國家的法律和民族政策,廣西實施
雙語制,既使用少數民族語言,也同時使用全國通用的漢語和
漢語方言。雙語現象和雙語制體現著民族平等、團結和互助的國家民族政策,有利於民族的發展。
方言是
方言區的人們繼承母文化、感情溝通的工具,少數民族語言是少數民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可或缺的憑藉。曾幾何時,
雪村一首《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帶著“
俺們那嘎”的東北味傳唱大江南北,它的流行,得益於方言的揉入。一些網民自發成立方言網站、錄製方言歌曲,“壯族線上”網站就是典型代表,民間宣傳和保護方言的合法合理行為,值得尊重。不少旅遊景區,能夠用少數民族語言哼上幾首山歌、民歌是導遊的必修課,這能拉近遊客與少數民族風俗的距離……方言與文化傳播的關係,不是為了推廣方言,擴大方言的流通範圍,而是發揮方言具有生動、鮮明、靈活的
語言表現力,更好地挖掘地方文化、
鄉土文化的魅力,使之更容易被大眾文化所理解、所接受。方言需要適度的發展空間,過分炒作方言、抬高方言的地位,或者貶損方言,使之低級趣味化的行為,都必須反對和制止。
方言文化
方言是指一個地方的語言,不一定是沒有文字的語言,廣西有十幾個少數民族方言的種類實是甚多,在廣西的每一個小區域都分布著好幾種不同的方言,方言在廣西已成了一種不可多得的文化,但這種方言文化正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沒落。
一提到壯族,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壯族人就一定會說
壯話,非也!據老一代前輩們說,連他們都不會說壯語,甚至連壯族的服裝都沒有穿過,更不用說會唱
劉三姐的
山歌了。方言。可想而知,一個偌大的廣西該會有多少種的方言的存在啊!
至於粵語,一般廣西與廣東大多數漢族人都會說粵語,不過廣西人與廣東人說的粵語是有所差異的,廣西稱粵語為
白話,把粵語更簡單化,更通俗了。
方言是一個民族是代表,它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縮影,但往往也會給後代帶來一種無形的後遺症。學校的老師都是用當地的方言來教書的,苦得我說的國語,依然帶有很濃的廣西方言,例來廣西人說的國語在外人看來一向是二流的,但願未來的人不會重走這樣的老路。
方言在某一個時期確實是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一種文化,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方言有一天會將被退出歷史的舞台,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遺產。
兩分天下 六音匯雜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漢語方言,基本上是
西南官話桂柳話和粵語白話兩分天下的格局。憑藉著在官場及文教方面的優勢,西南官話桂柳話成為桂北、桂中和部分桂西的強勢方言,因使用人數居廣西漢族第二,但通用性是全廣西第一
。它不僅是官話人之間的交際用語,而且在廣西北部是官話人與其他漢族支系之間的交際用語,還是在廣西北部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及少數民族之間的族際語,。而粵語,憑藉著在商業和的優勢地位,成為桂東的強勢方言。在西南官話與粵語交匯的地區,如右江流域、柳江流域,甚至出現西南官話、粵語和少數民族語言職能分工的現象。如西南官話用於政府機關,粵語用於集市,而壯語則用於壯族人之間的交流。
相對於西南官話和粵語,平話的使用已顯出衰微的態勢。根據張均如、梁敏兩先生的研究,西南官話和粵語進入廣西之前,平話方言曾是廣西的權威方言,是廣西南北各地漢族人以及漢族人與土著民族之間的主要交際用語,當然也是當時官場和文教商業上的用語。而這兩種方言進入廣西之後,平話方言的分布區域被它們侵蝕,桂南平話和桂北平話之間失去了聯繫而各自發展,造成今天的桂南片和桂北片之間內部一致性差,使用範圍逐步萎縮的局面。
客家人對語言傳承十分重視,自古有“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之說。在客家人聚居區,客家方言成為支系內部的交際用語自不必說。散居在桂北和桂西的客家人,遷入二三百年仍使用客家方言是尋常的事,以至於在桂北和桂西一帶形成星羅棋布的客家“方言島”。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客家方言曾是太平天國的“國語”。太平軍及隨軍男女以廣西籍客家人為主體,客家方言居“國語”的地位,太平天國的文書多用客家方言。如“丁冬”(喧鬧)、“乃埋”(提攜幫助)、“大伯公”(土地神)、“手指甲”(喻小事)、“安名”(起名字)、“打生打死”(死去活來)、“自把自為”(自作主張)等詞語都見於太平天國的文書。
湘方言和閩南方言,由於分布範圍狹小,其交際功能多限於本支系漢族人之間。而且由於受到強勢方言的影響,使用的範圍也呈萎縮之勢。
讀懂廣西千年歷史開採漢語方言富礦
廣西的語言富礦得天獨厚。開採這座語言富礦,至少有四個方面的意義:一,為廣西推普工作服務。通過研究廣西漢語方言,找出方言與國語之間的對應關係,可以指導方言區人民事半功倍地學好國語。二,通過研究廣西漢語方言,可以為漢語史研究提供鮮活的材料。三,廣西是語言接觸十分頻繁的自治區,深入研究廣西的語言關係,可以促進語言接觸理論的研究。四,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廣西漢語方言承載了廣西各支系漢族豐富多彩的文化,加強對廣西漢語方言所承載的非物質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可以為文化廣西的建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