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現狀
近些年不少有文化
良知和歷史
責任感的專家學者已把關注的目光集中在傳統古村落的考證、測繪與搶救性保護上,取得了不少的
功績,值得世人
敬佩和尊重!然而這僅僅是
滄海一粟,中國鄉土文化實在是太
博大、太久遠、太豐富了!尚未引起人的關注或熟視無睹的領域也實在太廣闊,而相當多的鄉土文化
遺存(包括物質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或正面臨著被摧毀、被遺忘的
絕境。
不少有識之士的
呼籲似乎起的作用
微乎其微!
急功近利的建設性破壞行為仍在大行其道,暢通無阻!鄉土文化仍舊無法擺脫弱勢文化的地位!如何有效
遏制這一事態的發展,關係如何保住我們鄉土文化的根基的大問題,
政策建議
在當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我認為鑑於情況危急,必須從以下方面採取對策:
建立正確的“鄉土文化觀”
鄉土文化是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發展的精神寄託和智慧結晶,是區別於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徵,是民族凝聚力和進取心的真正動因!
鄉土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非物質的都是不可替代的無價之寶!對鄉土文化的保護和延承也必須覆蓋物質的、非物質的各個領域,而且保護始終是第一位的,即使要利用它發展旅遊等產業也要突出“保護第一”的原則。對鄉土文化最有效的保護是積極的全方位的延承。所謂“積極的延承”指的是:既要繼承鄉土文化傳統的東西,也要適應現代生活需求創造新的東西;既要保護好原生態鄉土文化,又要創造新生態鄉土文化。所謂“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既要延承鄉土文化的“文脈”,也要有選擇地沿承作為鄉土文化載體的“人脈”,既要延承鄉土文化的物質表象(即“形似”),也要注意延承鄉土文化的精神內涵。(即“神似”)。特別不要忽視某些宗教及
家族文化因素在鄉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其旺盛的生命力、感召力成為維繫人們世代延續
和諧共生、善待蒼生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心靈託付。這一點在時下的中國廣大農村是要特別關注並給予妥善的鄉土保護政策。
加強全民的鄉土文化保護意識
除了從事鄉土文化保護的專業部門、專家、規劃工作者等,要把普及鄉土文化保護與延承的教育作為一項全民素質教育內容,常抓不懈。特別是廣大農民和第一線的基層幹部更要進行此項教育,某種程度上失去鄉土文化比失去土地更嚴重,等於是斷了農村的“根”!鄉土文化淵遠流傳,正如央視7套的紀錄節目《鄉土》所傳遞的理念:“鄉而不俗,土而不粗。”國內大中小企業,亦有責任去宣揚鄉土文化,正如雲南鄉土公社這一基於鄉土文化而建立的有機農產品網站。
要在國家《
文物保護法》實施的同時,及時研究制定國家或地方《鄉土文化保護法》或法規,作為規範此類行為的法律依據。
專門編制鄉土文化保護規劃
不論是否列入歷史文化名村,在編制新農村規劃中都應有鄉土文化保護專項,其內容可涉及歷史沿革、民俗風情、
傳說故事、古建遺存、名人傳記、村規民約、家族
族譜、
傳統技藝、
古樹名木等諸多方面。對未有效進行此項規劃工作的新農村規劃可實行“一票否決制”。歷史文化名村除了要進行傳統建築
風貌保護外,還應挖掘其精神文化內涵,進行深層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延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