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綜合概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社會事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城鎮建設,歷史文化,風景名勝,金子嶺,華夏第一榕,月亮山,溶洞,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三國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由富川縣分置平樂縣,以今縣城北平樂溪(樂水)取名,縣治在今附城鄉糖榨村,為始安郡第三縣至晉不變。
唐武德四年(621年)分始安郡,在平樂縣地設樂州,平樂縣屬之。是年分平樂縣走馬坪置沙亭縣。州治今附城鄉南洲村。武德八年(625年)樂州刺史江齊賢將州治、縣治同時徙今縣城。
貞觀八年(634年)樂州改為昭州(據縣城西昭崗潭取名)。
宋先屬廣南路,後屬廣南西路。
開寶五年(971年)撤永平縣入平樂縣。
元大德五年(1301年)昭州更名平樂升為府,平樂縣屬之。
民國元年(1912年),平樂縣直屬平樂府,民國二年六月(1913年)廢府,平樂縣屬灕江道,民國三年六月(1914年),灕江道更名桂林道,平樂縣仍屬之。
民國十五年十月(1926年)廢道設區,平樂縣屬平樂民團區(實際實行為民國十九年冬至二十一年五月)。
民國二十一年四月六日(1932年)桂林民團區並轄平樂民團區及其9個縣。
民國二十二年十月(1933年)分設平樂民團區。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改民團區為行政監督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改行政監督區為行政督察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 ,平樂縣屬之。
1949年12月6日平樂縣解放,屬平樂行政專員公署。
1951年8月,公署駐地從八步遷平樂鎮,同時平樂縣治地遷二塘鎮。
1958年7月,平樂專區撤銷,平樂縣劃歸桂林專區管轄,中共平樂縣委、縣人民委員會回遷平樂鎮。
2000年,平樂縣轄6個鎮、5個鄉、1個民族鄉。
1996年,平樂縣轄6個鎮、6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平樂鎮、沙子鎮、二塘鎮、張家鎮、同安鎮、源頭鎮、福興鄉、陽安鄉、青龍鄉、橋亭鄉、長灘鄉、大發瑤族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平樂縣總人口394575人。其中:平樂鎮59619人,二塘鎮63992人,沙子鎮40067人,同安鎮43708人,張家鎮40140人,源頭鎮45366人,福興鄉17505人,陽安鄉22573人,青龍鄉17489人,橋亭鄉15224人,長灘鄉11267人,大發瑤族鄉17625人。
2003年平樂縣行政區劃(根據當年廣西行政區劃代碼整理)
100 平樂鎮 轄大街羅漢街、中華雙十街、正西正北街、下關東泉街、新安安良街、新興半邊街6個社區;龍窩、南洲、馬渭、龍練、金山、月城、水源、大塘、同樂、南佛、寶沙、江口、中華、太平14個行政村。
101 二塘鎮 轄二塘街社區;里渡、二塘、茶林、沙沖、樂塘、謝家、高橋、和平、大水、矮山、甄山、大展、新華、周塘、燕塘、九龍、馬家、牛角18個行政村。
102 沙子鎮 轄沙子街社區;保和、圍梓、維新、沙子、安隆、義和、治平、保全、安全、協中10個行政村。
103 同安鎮 轄同安街社區居委;旺塘、仁塘、屯塘、李家、華山、大里、同安、桃村、平山、沙江、妙貝、回龍12個行政村。
104 張家鎮 轄張家街、榕津街2個社區;湖洋、朝仙、釣魚、燕水、泮田、老埠、水山、張家、古龍、榕津、老鴉、香花12個行政村。
105 源頭鎮 轄源頭街社區;啟善、源頭、坭塘、金華、玄武、山口、下壩、朱山、螺山、木林、金井、高龍、九洞、義洞、蘭洞、古營、蓮塘17個行政村。
200 福興鄉 轄潮水、上游、上盆、高埠、民安、民益、江右、江左、密山渡9個行政村。
201 陽安鄉 轄古端、陽安、雙合、石面山、陶村、平口、加東、雷峰、久宜、善福10個行政村。
202 青龍鄉 轄大剛、青龍、豆地、馬田、平地、郡塘、蓮塘、平西8個行政村。
203 橋亭鄉 轄橋亭街社區;六衝、橋亭、顯堆、蒼源、人和、平石、仁德、上堡8個行政村。
204 長灘鄉 轄 長灘街社區;桃林、長灘、裕豐、湖塘、龍田、六合6個行政村。
205 大發瑤族鄉 轄黃龍、大發、蒼板、印山、塘沖、四沖、福瑤、廣運、大田、巴江10個行政村。
2005年7月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5]190號)同意撤銷福興鄉、長灘鄉,整建制併入平樂鎮,平樂鎮政府駐地不變(8月實施)。調整後,平樂縣轄6個鎮、4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平樂鎮、二塘鎮、沙子鎮、同安鎮、張家鎮、源頭鎮、陽安鄉、青龍鄉、橋亭鄉、大發瑤族鄉。
行政區劃
2005年8月,撤銷福興鄉、長灘鄉,整建制併入平樂鎮。截至2015年底,平樂縣轄6個鎮、3個鄉、1個民族鄉:平樂鎮、沙子鎮、二塘鎮、張家鎮、同安鎮、源頭鎮、陽安鄉、青龍鄉、橋亭鄉、大發瑤族自治鄉。縣人民政府駐平樂鎮中華街45號。
平樂鎮 轄:大街羅漢街、中華雙十街、正西正北街、下關東泉街、新安安良街、新興半邊街6個社區居委會;龍窩、南洲、馬渭、龍練、金山、月城、水源、大塘、同樂、南佛、寶沙、江口、中華、太平14個村委會。
二塘鎮 轄:二塘街社區居委會;里渡、二塘、茶林、沙沖、樂塘、謝家、高橋、和平、大水、矮山、甄山、大展、新華、周塘、燕塘、九龍、馬家、牛角18個村委會。
沙子鎮 轄:沙子街社區居委會;保和、圍梓、維新、沙子、安隆、義和、治平、保全、安全、協中10個村委會。
同安鎮 轄:同安街社區居委;旺塘、仁塘、屯塘、李家、華山、大里、同安、桃村、平山、沙江、妙貝、回龍12個村委會。
張家鎮 轄:張家街、榕津街2個社區居委會;湖洋、朝仙、釣魚、燕水、泮田、老埠、水山、張家、古龍、榕津、老鴉、香花12個村委會。
源頭鎮 轄:源頭街社區居委會;啟善、源頭、坭塘、金華、玄武、山口、下壩、朱山、螺山、木林、金井、高龍、九洞、義洞、蘭洞、古營、蓮塘17個村委會。
福興鄉 轄:潮水、上游、上盆、高埠、民安、民益、江右、江左、密山渡9個村委會。
陽安鄉 轄:古端、陽安、雙合、石面山、陶村、平口、加東、雷峰、久宜、善福10個村委會。
青龍鄉 轄:大剛、青龍、豆地、馬田、平地、郡塘、蓮塘、平西8個村委會。
橋亭鄉 轄:橋亭街社區居委會;六衝、橋亭、顯堆、蒼源、人和、平石、仁德、上堡8個村委會。
長灘鄉 轄:長灘街社區居委會;桃林、長灘、裕豐、湖塘、龍田、六合6個村委會。
大發鄉(大發瑤族自治鄉) 轄:黃龍、大發、蒼板、印山、塘沖、四沖、福瑤、廣運、大田、巴江10個村委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平樂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東北部,桂林地區東南部,在東經110°34′一111°02′,北緯24°16′一24°53′之間。縣境東臨鐘山縣,南接昭平縣,西靠荔浦縣,西北毗鄰陽朔縣,東北連恭城縣。陸路距桂林市118公里。 縣境南北縱長71公里,東西橫跨49公里, 面積1919.34平方公里。 縣城設於平樂鎮。荔江、
灕江、茶江匯於縣城西面,稱
桂江。桂江自西北向西南縱貫全境。桂林至梧州的公路自西北向東南穿越出境,梧州至柳州公路經縣城向西出境。
地貌
平樂縣境內地貌為中低山、丘陵和岩溶一體。東、南及西南山脈環繞,屬
南嶺之一的都龐嶺分支。東部山脈呈南北走向。主峰石榴界為境內最高點,海拔1372.1米。山脈下為一南北走向的平原,並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形成東南高,西北低的地貌形態。西南部山脈向南蜿蜒。
主峰龍河嶺,海拔1149.6米。北部和中部為峰叢,峰林谷地,窪地和溶蝕平原等岩溶區及丘陵區。蓮花山山脈自二塘鎮南部的謝家向西南延伸。蓮花山主峰海拔953.4米。大扒鄉黃龍的灘底村附近的河面為最底點,海拔72米。境內地貌按形態可分為丘陵、平原、台地、山地等類型。
氣候
平樂縣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短夏長,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達310天以上。年均日照時間1414-2094小時之間,年平均氣溫19.9℃,年均降雨量1355-1865毫米之間。
氣候特點:日照時間長,氣溫高,熱量充足,雨量較充沛,乾濕明顯。春夏多雨,常造成山洪泛濫;秋冬降水量驟減,則又出現乾旱現象。全年無霜期長,具有短酷熱的桂南氣候兼冬寒微雪的桂北氣候。
境內太陽輻射強,光能資源豐富,全年太陽輻射為105718卡/㎝2。7~9月是太陽輻射量最多的季節,其中7月是全年最高值,達14015卡/㎝2。5~10月總輻射量68971卡/㎝2,占全年總量的65%。1958~1989年年平均日照1658.8小時,日照的年際變化大。
平樂縣1957~1989年年平均溫度19.9℃,最高年為20.45℃(出現在1963年),最低年為19.05℃(出現在1984年);歷年月平均最低溫度在1月(9.4℃),月平均最高溫度在7月(28.3℃)。極端最高氣溫39.4℃(出現在1971年7月22日),極端最低氣溫一4.1℃(出現在1963年1月15日)。因縣內地勢南部高,森林草地覆蓋面大,北部低平,森林覆蓋差,所以溫度的分布規律是自南向北逐漸升高,年平均氣溫,南部的源頭一帶為19.3℃,中部的同安至西部平樂鎮一帶為19.7~19.9℃,北部的沙子一帶為20.2℃。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平樂縣境內土地按1990年全縣平均每人僅7.35畝,每人平均占有耕地0.89畝。全縣土地面積2879010畝,其中山地、丘陵為21351192畝,占總面積的74.16%;可利用土地為2542570畝,占總面積的88.31%,其中已利用面積,占總面積75.78%。據1990年統計,全縣耕地346808畝,占總面積的12.05%。在土地面積中,可作林業用地的1630500畝,占總面積的56.63%;可利用尚未利用的林業用地332728畝,占總面積的11.55%;可開墾而未開墾的荒地7964畝,為總面積的0.27%。這些荒地多處在人口稀少或水利條件較差的邊遠山區。城鄉、工礦、道路用地6594畝,占0.23%。1990年土地利用現狀:耕地346808畝,城鎮村及工礦用地62080.38畝,交通用地18933.60畝,水域71212.12畝,未利用土地1108237.19畝。
水資源
平樂縣年平均降水量1357.5毫米,最高年1927.3毫米。
灕江、茶江、荔江、榕津河、東江、西江和同安河等7條主要河流共長275.9公里(其中過境河流灕江、茶江、荔江共長123.5公里,流量117.1億立方米)。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為20.48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0.02萬千瓦。至1980年,開發1.13萬千瓦,占可開發量的11.28%。到1990年止,開發2.08萬千瓦,占可開發量的20.76%。
平樂縣河流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主要過境河流有灕江、
恭城河(又名茶江),
荔浦河。灕江經陽朔由縣西北入境,恭城河、荔浦河分別由恭城、荔浦流來,經縣東北、西部入境,三江在縣城匯入桂江。
平樂縣主要內河為
榕津河,分別由同安河、東江、西江3條支流匯合而成。主流東江河發源於源頭鎮的金井、木林的中低山區,由南向北流經陽安、青龍、張家、二塘至沙子匯入恭城河,在沙子地段因受地形地貌影響折轉由北向南流,經福興、附城於平樂鎮注入
桂江。為平樂縣的主要水能基地。此外尚有小河26條,集雨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小河有14條,總長533.33公里,河網密度0.28公里/平方公里。
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大扒、源頭、青龍、橋亭的交匯地帶的砂、頁岩中,其儲量為1.8273億立方米,孔隙水分布在河谷的沖積層中及其山前地帶的沖積層中(儲量不明)。岩溶水是縣境內儲量較大的地下水,以井泉、暗河、岩溶湖的方式排泄於地表。
礦產資源
自1958~1987年,先後有地質勘探隊等20多個單位到平樂縣普查勘探,發現有礦藏30種,分別是:
磁鐵礦、境鐵礦、赤鐵礦、錳、鈷、
鎳、鈦鐵、
鋯英石、銅、銻、汞、鎢、錫、鋁、金、稀土、鈮鉭、水晶、鉀長石、白雲石、石灰石、重疊石、高嶺土、磷、
矽灰石、花崗岩、大理石、煤、
泥炭、礦泉水等。
植物資源
據1985年林業區劃資料統計,平樂縣境內常見的喬灌木樹種有50餘科,百餘種。喬木樹種以松科、殼斗科、
樟科、
木蘭科等為主。灌木多由雜竹、
繼木、
桃金孃、
黃荊等組成。主要有木類25種、竹類13種、果類12種、茶類7種、藥類191種、花草類96種。花草類中的草本花類46種,木本花類28種、觀葉類22種。
動物資源
平樂縣境內的獸類19種,鳥類30種。僅桂江河魚72種 (按有鱗魚和無鱗魚分,有鱗魚類48種、無鱗魚類24種)。
人口民族
人口
據平樂舊志記載,明嘉靖元年(1522年),平樂縣有991戶,3586人,戶均3.61人。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全縣有1187戶,3855人,其中男2377人,女1478人,戶均3.24人。
清嘉慶十年(1805年),全縣有23099戶,138025人。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全縣有26965戶,152515人。民國二十三年,全縣1346村(街)共26569戶,159011人,其中男性86787人,女性72224人,盧均6人。民國三十六年末,有31595戶。172665人,戶均5.4人。1949年末41850戶,199351人,戶均4.73人。
解放後至1990年,平樂縣進行過四次人口普查。1953年6月30日,24時為中國第一次人口普查登記時間,全縣總戶數為45239戶,207488人,戶均4.59人,比1949年末增加8137人,增長4.08%。
1964年7月1日零時為第二次中國人口普查登記時間,普查表明全縣總戶數49941戶,230494人,戶均4.62人,比第一次人口普查時增加23006人,增長11.09%。
1982年7月1日零時第三次中國人口普查,全縣共有63738戶,344919入,戶均5.41人,比1964年人口普查增加114425人,增長49.64%,比1949年增長57.40%。
1990年7月1日零時,中國進行第四次人口普查,全縣的普查結果為:共7453戶,其中家庭79138戶,集體戶315戶,家庭戶人口387733人,戶均4.9人。全縣總人口391679人。1990年年末總人口403769人,比1949年增加204418人,增長102.54%。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平樂縣有總人口418501人,常住人口370455人。
民族
經濟概況
綜合概述
2015年,平樂縣地區生產總值101.96億元,是2010年的1.7倍,年均增長8.6%;人均生產總值26402元,是2010年的1.9倍,年均增長7.9%;財政收入4.70億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長12.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30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長10.5%;農民人均純收入9810元,是2010年的1.9倍,年均增長14.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7.49億元,是2010年的2.3倍,年均增長18.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5.71億元,是2010年的2.6倍,年均增長28.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32億元,是2010年的1.7倍,年均增長13.9%。
第一產業
平樂縣主要農產品和土特產品有大米、花生、苧麻、
石崖茶、
水鹽菜、
茨菇、木耳、香菇、沙田柚、柿餅、柑橙、板栗、葡萄等。特產以
月柿、
沙田柚、柑橙、苧麻、
馬蹄、西紅柿為大宗,素有“月柿之鄉”的稱譽。
2015年,平樂縣榮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試點單位,建成國家級示範合作社4家,區級示範合作社11家,帶動農戶3.4萬戶,創建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範區2個,農民人均純收入9810元,農業增加值由2010年的22.12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39億元,年均增長5.6%。
第二產業
2015年,平樂縣工業集中區入園企業62家,企業累計完成投資近20億元,工業產值67億元,占全縣工業產值的65.2%。實現稅金8202萬元,占全縣工業稅收收入的66.1%。全縣工業總產值103.57億元,工業增加值30.81億元。
2015年,平樂縣總投資1000萬元以上重大項目388項,總投資258億元,累計完成投資92億元。招商引資實施項目191個,項目計畫總投資115.64億元,區外到位資金114.99億元,實際利用外資達到855萬美元。
第三產業
1990年,平樂縣社會商品純購進總值7490萬元、商品純銷售總值12219萬元,分別是1949年的139倍和19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3102萬元,是1949年的17倍。其中社會商品零售額11112萬元、農民對非農業居民零售額1990萬元。社會商品零售額中,按銷售對象及用途分, 售給居民生活資料占67.32%、售給社會集團占4.48%、售給農村及農民生產資料占28.20%,按銷售行業分,商業占86.65%、飲食業占5.39%、工業零售額占5.05%、其他行業占2.91%;按經濟體制分,國營占27.58%、集體占40.53%、個體占31.89%。
2015年,平樂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32億元,是2010年的1.7倍,年均增長13.9%。接待旅客41萬人次,比2014年增長14.71%,旅遊總收入3.90億元,比2014年增長22.64%。
交通
平樂縣縣內交通四通八達,距南寧352公里,距桂林市區85公里,距廣州356公里,是桂林、
柳州、
廣州三地間的交通樞紐,也是
廣西、
雲南、
貴州出入粵、湘兩省的交通要塞之地。323線國道及三條省道縱貫全縣南北,
桂梧高速公路橫穿境內5個鄉鎮,並設有3 個進出通道口。同時還擁有桂北唯一的黃金水道桂江,可通航300噸級的船舶,上連湖南,下達廣州,是溝通珠江——灕江水系的主要內陸航道。
社會事業
教育
2012年,平樂縣有完小33所,教學點60個,在校小學生人24830人;公辦幼稚園7所,民辦幼稚園97所,在園幼兒17211人;有國中13所,在校生10015人;有示範性高中1所,民族高級中學1所,高完中1所,在校高中生4906人,有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所(和桂林市高新技校聯辦),在校學生1266人。
2012年,平樂縣有專任教師2417人。其中國小專任教師1307人,師生比為1:19;國中專任教師668人,師生比為1:15;普通高中專任教師377人,師生比為1:13.01;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師65人,師生比為1:19.5。
2015年,平樂縣投入1.08億元,改建中國小校27所。2016年平樂縣高考取得一本上線203人,二本以上1018人,二本以上上線率達62.88%。
衛生
據清康熙五十五年版《平樂縣誌》 載,清初縣內設有醫學。民國初年,平樂慈善會設有醫士,給民眾贈醫藥、種牛痘,舉辦中醫和西法產科傳習所。民國24年始有縣立醫院。民國26年有省立平樂醫院和衛生事務所。但設施簡陋,天花、霍亂、流腦等急性傳染病連年不斷。
解放後,衛生事業費從1952年的3萬元(已換新版人民幣)增至1990年的121萬元。先後建立了縣人民醫院、中醫院、精神病院、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站、藥品檢驗所、衛生學校等醫療衛生機構。至1990年,全縣13個鄉(鎮)均建有衛生院,141個行政村(街)建有衛生所(70年代為合作醫療室),鄉村醫療點335個,廠礦學校醫務室18個, 形成了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保健網。至1990年全縣共有醫療衛生人員837人,其中技術人員675人。 有鄉村醫生、 衛生員405人, 接生員270人。到1990年底有各種大、中型醫療衛生設備600多台(件)。能開展B超等物理和化學檢查;可進行開顱、開胸、微型血管吻合、斷肢再植、肝肺葉切除、心臟修術等外科手術;能診斷治療肝、肺、膽、胰、心血管、腦血管等內科疾病。中西醫結合治療搶救金、銀環蛇傷病例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並進入國際水平。
1951年後未發生過
天花、
霍亂等病。1972年後根治了瘧疾,1989年後乙腦、痢疾、傷寒、副傷寒、百日咳等病得到了控制。
2014年縣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三家公立醫院患者自負比例與上年同比下降2.82%,三家公立醫院運藥品實行零差率銷售給患者直接減少醫藥費876.24萬元。全縣新農合參合率98.51%,完成任務數102.61%。應籌資金為13886.496萬元,到位資金13886.496萬元,基金到位率100%。全年享受新農合補償378361人次。
社會保障
2015年,平樂縣新農合參合率97.80%,城鄉居民
養老保險參保率90%。享受低保43.45萬人次,發放城鄉低保資金6217萬元,實施城鄉醫療救助幫扶特困民眾1.2萬人次,支出救助資金1243.2萬元,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56109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新增人數5018人。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300套,城鎮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基本實現應保盡保。推進精準扶貧,對31個貧困村、10127戶共35954名貧困對象建檔立卡。
城鎮建設
2015年,平樂縣累計投入公路水路交通建設資金7.16億元。其中,投資2977萬元,完成福興至沙子、釣魚至青龍四級公路擴改工程;投資7000萬元,建設桂江二橋至潮水公路;投資1.58億元,開工建設通行政村水泥路項目45個,總里程281公里,全縣行政村公路通暢率95.52%,比“十一五”期間增長47.02%;投資2789萬元,完成新建橋樑、危橋改造、渡改橋項目8個;投資2494萬元,完成連通工程項目26個,里程54.9公里;投資68萬元,完成便民候車亭項目18個;投資4217萬元,開展印山旅遊碼頭、同樂汽車站、月城客運站項目建設;投資125萬元,完成便民碼頭、便民候船亭項目14個。
歷史文化
平樂縣境內民間藝術有
戲曲、
曲藝、書畫、工藝、雜技及其他幾大類。戲曲有
桂劇、
彩調、歌舞劇等;曲藝有
文場、
漁鼓、零零落、
蓮花鬧、
快板、
順口溜、玩字等;工藝有
烙花、竹木刻等;雜技及其他有
舞龍、
舞獅、調牌燈、
頂馬、踩高蹺、魔術、故事台、鑼鼓棚、劃龍船、敲鑼鼓挖地、長鼓舞、師公舞、秧歌舞、腰鼓舞等。
平樂縣縣境民間流傳的歌謠,大致分為山歌、壽歌(亦稱孝歌)、兒歌(童謠)、喊鏑歌等。山歌主要分布在大扒瑤族鄉和橋亭、長灘、附城、二塘、張家等鄉(鎮)的山區。其內容有情歌、生活歌、勞動歌。
情歌,一般在山嶺上單唱或者對唱,歌詞以四句為一首,即興而出,沒有腳本,調式簡單,上下句結構。單唱多為敘情,對唱多為愛戀。有用瑤話唱的,有用土話唱的,多數用平樂官話唱。
壽歌,在全縣各鄉(鎮)均有,是在家屋靈前哭唱,歌詞亦以四句為一首,上下旬結構,每句後面有一個拖音,上句的拖音是:“嗚哼、噦哩咧”! 下旬的拖音為“噦哩、噦哩、噦哩咧”。其內容主要是頌揚死者生前的為人與功德。
兒歌(童謠)遍及全縣城鄉,其內容分為兩部份:一是兒童們在房前屋後做遊戲時唱的;一是帶小孩的老人哄小孩睡覺時唱的。一般是一段有趣味的且為兒童易記的歌詞。
喊鏑歌為船民在撐船上灘或者拉縴時唱的歌謠,歌詞為即興而起,前有“哎依呀格咧”引歌,接著看見什麼就唱什麼,句子長短不一,唱時帶有強烈的號子風味。
1985~1987年在收集、整理、彙編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中,在縣境部份鄉(鎮)村莊共收得3000餘首。
風景名勝
平樂縣歷史悠久,境內居住著不少民族,主要旅遊資源有
平樂溫泉、冷水石景苑、榕津千年古榕群及千年古街、桂江風景區、
灕江風景區、茶江風景區、印山亭、令公廟、金山迎仙洞、粉岩、朝天岩、青龍月亮山、源頭月亮山等。
金子嶺
金子嶺位於灕江、荔江、茶江匯合處,與平樂縣城相對高度約600米。金子嶺觀景閣建築風格為南派大翹角多角式樓閣建築,建設採用鋼筋混凝土現代建築材料,仿明清時代大木結構手法製作,主閣樓總高度44.83米,外觀結構為五層,內部結構為九層,總建築面積為2134.05平方米,其中底層建築面積為813.43平方米。
華夏第一榕
榕津泰有“十榕八桂九井十三塘,一渡兩河三上岸”之美稱。榕津千年古椿群其主幹需十五人方能合抱,奇特之處在於粗壯的氣根形成了幾道能通小汽車的奇特拱門組合。
榕津千年古街建於宋代,古街長200米,寬3米,保留較為完整,古街內木樓飛檐,青磚素瓦,雕龍刻鳳之古蹟隨處可見。古街內有充分體現崇榕文化的媽祖廟,另外還有古戲台占戲院、三神宮、紫竹仙宮以及廣東會館等,榕津是中國四大劇種之一的桂劇發祥地,中國戲劇界一直流傳著"中國桂劇在桂林、桂林桂劇自平樂,平樂桂劇源榕津之說,至今,榕津桂劇團還保存著一面“廣西第一鑼”。因為該鑼質地優良,由高純度黃銅打制,響聲清脆悠揚,一擊其鑼聲長達數十秒鐘。
月亮山
月亮山位於桂林市平樂縣源頭鎮境內,地處玄武村委西北部,因其形狀近似弧月而得名。月亮山風光古樸素雅,山頭上有一個天然的大石拱,兩面貫通,遠看酷似天上明月高掛。從不同的角度變換觀看,此洞形狀也不斷變化。
溶洞
朝天岩:位於平樂縣二塘鎮樂塘村南面,距二塘鎮約4千米。岩洞在石山半山腰,距地面約60米,由於洞口寬敞朝天而得名。為廳堂式洞穴。
著名人物
林鳴皋(1892~1969年),原名林遠明,曾用名林鶴翔,二塘馬家新車坪村人。參加編寫了《廣西常見疾病中醫治療學》,選編了《函授學員醫案》、《桂平縣驗方秘方》等書;研製了小兒躋風雄麝散和巴豆酒等藥,他在整理和挖掘中醫學術方面作出了貢獻,1959年廣西中醫專科學校授予他特等勞模稱號,被譽為該校五位名老中醫之一。
廖夢樵(1902~1927年),字仲麟,化名伍仲迪,平樂縣平樂鎮人,曾任中國共產黨廣西 地委書記,是中共早期在廣西的領導人之一。
張一氣(1878~1951年) ,原名張鴻鈞,平樂縣源頭九洞村人。他歷任廣西省人民協商委員會副主席、廣西省人民政府委員、廣西省人民政府人民監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還先後兼任過清算廣西省反動統治罪行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救濟總會廣西分會副主席、廣西土改工作委員會委員、廣西復員委員會委員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