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菇

茨菇

茨菇為澤瀉科多年生沼澤草本, 原產我國東南部, 性喜溫暖濕潤及富合有機質的肥沃土壤;生長期長, 要求通風透光, 不耐霜凍, 生育周期200~210天, 冬季地上部枯死, 以球莖在土中越冬。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茨菇
  • 拉丁學名:Sagittaria sagittifolia
  • 別稱:芽菇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澤瀉目
  • :澤瀉科
  • :慈姑屬
形態特徵,主要價值,栽培技術,1 育苗,2 苗期管理,3 大田移栽,4 大田管理,5 防病治蟲,6 採收,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辛辣氣味;根狀莖匍匐,生有許多肉質、直徑1~2.5毫米的鬚根。葉厚紙質或薄革質,卵形或闊卵狀近心形,長10~20厘米,寬 6~12厘米,頂端漸尖至短尖,基部深心形,後裂片耳狀,通常向後直伸,頂端鈍或圓,有時微尖,常有斑塊,疏被糙伏毛,下面脈上被短柔毛;葉柄長10~ 30厘米。早春開花,常 1~2朵腋生,具短根莖;鬚根較粗壯。稈成疏叢,直立,高60-100cm,基部徑約2mm。葉鞘平滑無毛;葉舌膜質,長2-4mm;葉片線狀披針形,並具長達10cm的長柄,上面無毛,下面具有細長疣毛。圓錐化序卵圓形,長9-15cm,寬4-5cm,分權近於輪生,細弱,枝腋間疏具軟毛,下部長褐露且無毛,下面具有疣毛。圓錐花序卵圓形,長9-15cm,寬4-5cm,分枝近於輪生,細弱,枝腋間疏具軟毛,下部長裸露且光滑無毛,通常僅於近稱端處有1節面而含2小穗;有時具有2-3節,稀可每節具1小穗,節處膨大具髯毛;穗軸節間及小穗柄有時具纖毛;小穗長5-6.5mm,灰綠色,基部具髯毛;全草略呈捲縮狀。根莖短,下簇生數條至10餘條細根,肉質,長5~12厘米,直徑約2毫米,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麵粉質。葉基生, 2~4片,具長柄;葉片卵形或闊卵狀心形,厚紙質,長7~15厘米,基部寬5~10厘米,葉邊緣微內卷,頂端漸尖,基部裂開呈耳垂狀,極叉開;葉面青褐色至棕褐色,常有灰斑塊,葉背色較淺;葉脈網狀較疏。有柔毛。間見葉腋殘留乾燥花 1~2朵。氣辛香、味辛辣麻舌,微苦。

主要價值

茨菇每百克球莖含澱粉60克、蛋白質5.6克、碳水化合物25.7克、磷260毫克及其他礦物質和維生素等。其球莖可食用, 且營養豐富, 價值高, 可煮食、炒食和制澱粉。茨菇是一種天然蔬菜,亦可人工種植。現代營養學認為茨菇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鉀、鈣以及食物纖維,蛋白質也較多。
茨菇茨菇

栽培技術

1 育苗

1.1 種芽選擇
為培育壯苗, 應選擇具有本品種特性, 充分成熟, 大小適中, 光澤好, 無損傷, 頂芽粗短彎曲的優質球莖, 用手掰下或用刀削下頂芽, 適當攤晾, 等表面乾燥後作為種用頂芽。折芽一般在入冬前進行較為適宜, 此時傷口在貯藏期間充分癒合, 插播以後髮根快, 出苗早, 而且整齊。頂芽粗0.6-1厘米比較好。我縣一般在清明前後取出留種用的頂芽, 放入乾淨的籮筐內, 上面蓋上濕稻草保持濕潤, 見乾時適當灑水, 晴天放在陽光下取暖, 保持溫度在15℃以上, 經過10-15天, 頂芽開始萌芽即可插播。
1.2 秧田選擇
育苗秧田宜選擇背風、向陽、肥沃的稻田。整田時施足基肥, 以農家肥或綠肥為主, 每畝施1500-200公斤為宜。帶水耕耙, 水深保持深耕20-30厘米, 做到田平泥化。耙犁平整後用長繩隔出1.3-1.6米寬的長條苗池。為方便苗期管理, 相鄰的倆個苗池中間留出30-40厘米寬的過道。
1.3 插播頂芽
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旬, 當日平均氣溫上升到15℃以上時, 插播頂芽。每畝育苗田需用頂芽120-180公斤左右。插播時田間保持土壤濕潤, 將頂芽尖朝上插入泥土中, 插播深度一般要求頂芽從下向上的第三節位插入泥中1.5—2厘米, 插播的株行距規格為10×10厘米。如果種芽大小不一, 應將大小頂芽分開插播, 保證幼苗生長均勻一致, 方便秧田進行統一管理。

2 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主要包括茨菇萌芽生長期和旺盛生長期倆個階段的管理。
2.1 茨菇萌芽生長期
茨菇萌芽生長期從頂芽出芽開始到抽伸正常葉片結束, 大約經歷20-25天, 這段時間幼苗生長速度慢, 主要是靠頂芽中貯藏的養分供應植株生長, 從土壤中吸收的養分很少, 需肥量不多。因此萌芽生長期的管理以淺水勤灌以少施施肥為主。茨菇萌芽生長期最適宜溫度在15-20℃之間。如果遇到晚霜時, 當天夜間苗田應灌滿10厘米左右的深水保溫防凍, 第二天排水淺灌, 水深3厘米左右。
2.2 茨菇旺盛生長期
從植株抽伸出箭頭形定型葉開始, 茨菇進入旺盛生長期。茨菇的旺盛生長期分為倆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抽伸定型葉開始到往大田移栽結束為茨菇的旺盛生長前期;第二個階段是從移栽定植到植株葉腋抽伸匍匐莖, 新葉抽伸明顯轉慢結束, 是茨菇旺盛生長的中後期, 整個旺盛生長期大約經歷100-120天。當幼苗長出2-3片定型葉時, 追施一次苗肥, 每畝施N、P、k三元複合肥60千克, 保證幼苗健壯生長, 如果幼苗長勢較弱, 可再追施一次苗肥, 用法和用量與第一次相同。當氣溫超過25℃時, 水位應當加深到6-10厘米, 防止乾燥, 影響幼苗生長。

3 大田移栽

幼苗在生長過程中不斷抽伸出匍匐莖, 隨著氣溫的升高和幼苗生長速度的加快, 地下匍匐莖逐漸發育成為很多分株, 當分株長出4-5片定型葉, 也就是幼苗高35-40厘米時, 是茨菇往大田移栽的最佳時期。
3.1 移栽前準備
茨菇栽培應選擇灌溉方便, 土壤耕作層在20-30厘米, 土壤肥沃、結構鬆散、質地疏鬆、富含有機質的水田, 土壤酸鹼度微酸或中性比較適宜。栽培茨菇要求精細整地, 灌水深耕。翻犁耙平後灌水泡曬, 嘔田10天左右, 使土壤充分熟化。施足基肥是奪取茨菇高產的一個重要措施。一般結合整田每畝施入農家肥2000-3000千克、尿素15-20千克、過磷酸鈣30-40千克、硫酸鉀25-30千克作基肥。
3.2 起苗移栽
最適宜的移栽期是8月下旬至9月初, 因為此時移栽可有效避開晚霜和冬雪。茨菇起苗前用鐮刀將幼苗上部莖葉三分之一割去, 留高25-30厘米, 將苗連根拔起, 摘除外圍老化的葉片和葉柄, 保留中央心葉和3-4個葉柄, 這樣既可以防止秧苗移栽後的頭重腳輕根底淺, 遇到風吹雨打植株動搖浮起, 也可以減少茨菇葉片的水分蒸發, 促進茨菇早活棵。茨菇要求淺水栽插, 一般水深保持3—6厘米, 定植行距40-45厘米, 株距25厘米, 每畝定植2800-3000株。栽插時要隨手將根旁的泥土填平, 使苗穩定在土中, 栽插後2-3天, 要及時進行查苗補缺, 如果有被風吹起的倒苗, 要重新栽插, 有缺苗的要及時補栽。

4 大田管理

主要包括旺盛生長中後期和結球期兩個階段的管理。
4.1 旺盛生長中後期
茨菇定植10-15天后活棵。當定植後的茨菇抽伸2-3片葉時, 進行第一次勻田除草工作, 並及時追施第一次定苗肥, 每畝追施碳酸氫銨30千克, 尿素10千克。水肥管理以淺水勤灌, 嚴防乾旱為主。栽植前期保持3-6厘米淺水, 在茨菇整個大田生長期, 每隔15-20天應勻田一次, 直到抽伸匍匐莖為止, 通常需要勻田2-4次。結合勻田捺葉是茨菇旺盛生長中後期管理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 既能增加土壤肥力, 又有利於通風透光, 還可以防止由於葉片過多而在高溫條件下抽伸匍匐莖, 結出小球莖。捺葉時將老葉連同葉柄一起摘除, 塞入植株旁的泥土中, 只留中央的4-5片新生葉。
4.2 結球期管理
10月下旬, 氣溫下降到20℃以下時, 茨菇葉片不再抽生, 地上部分停止生長, 養分向地下部分集中, 地下匍匐莖抽生15-25天后, 末端開始膨大形成球莖, 茨菇進入結球期。茨菇結球期從茨菇結球開始到球莖全部成熟進入休眠期結束, 大約經歷50-60天, 是茨菇形成經濟產量的重要時期。進入結球期就不能下田勻田除草捺葉了, 否則會采傷球莖, 造成減產。這時應當及時追施一次重肥, 做到N、P、K配合施用, 一般每畝施尿素20-25千克、氯化鉀10-15千克過磷酸鈣10-15千克。這次施肥不當可以促進球莖增大增重, 而且可以明顯提高球莖的品質和耐貯性。結球初期為促進球莖健壯生長, 水層要保持8-10厘米, 在球莖膨大期, 水層可以落淺到3-5厘米, 採收前保持土壤濕潤即可。

5 防病治蟲

茨菇的主要病蟲害是蚜蟲和害黑粉病。茨菇幼苗期容易發生茨菇連管溢蚜, 它主要危害嫩葉, 集中吸食汁液, 造成新葉捲縮, 植株生長不良。一般在發生初期, 用40%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交替噴霧防治。幼苗在生長過程中適當的除草勻田, 也可以有效防治茨菇連溢管蚜的發生。
茨菇整個生長期容易發生黑粉病, 嚴重時造成植株大面積枯死:苗期可噴酒1:1:200波爾多液預防黑粉病, 大田期發病可用20%粉銹靈每畝30—4O毫升兌水噴霧防治。

6 採收

當茨菇地上部分枯死後的10-15天為最佳採收期。採收前10天左右排乾田水, 用手摳挖地下球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