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山縣

鐘山縣

鐘山縣位於廣西東北部,轄10個鎮和2個瑤族鄉,縣人民政府駐鐘山鎮,行政區域面積1483平方公里。2008年末人口42萬,其中農村人口37萬。主要旅遊景區(點)有荷塘十里畫廊花山尋夢之旅--花山風景區、大田古戲台、蓮花古戲台、狀元峰石龍石橋、龍道古民居等,其中荷塘十里畫廊為廣西農業旅遊示範點。全年接待遊客31萬人次。

鐘山縣主要旅遊景區(點)有荷塘十里畫廊花山尋夢之旅-花山風景區、大田古戲台、蓮花古戲台、狀元峰石龍石橋、龍道古民居等,其中荷塘十里畫廊為廣西農業旅遊示範點。

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

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鐘山縣
  • 外文名稱:Zhongshan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 廣西壯族自治區 賀州市
  • 下轄地區:鐘山鎮、回龍鎮、石龍鎮
  • 政府駐地:鐘山鎮
  • 電話區號:0774
  • 郵政區碼:542600
  • 地理位置:廣西東部
  • 面積:1483平方公里
  • 人口:42萬人(2008年)
  • 方言:粵語-勾漏片-鐘山話、桂林話、客家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十里荷塘風光、蓮花古戲台、碧水岩、古村恩榮石牌坊、丹霞觀
  • 火車站:鐘山站
  • 車牌代碼:桂J
  • 特產:沙糖桔、春烤菸
  • 行政代碼:451122
歷史,地理,位置,氣候,資源,土地資源,動物資源,礦物資源,區劃,人口,經濟,農業,工業,交通,教育,文化場所,縣文化館,鐘山樂園,鄉鎮文化站(文化中心),農村文化室(農民樂園),文物古蹟,合掌石摩崖石刻,小鐘山摩崖石刻,碧雲岩摩崖石刻,平蠻封地碑,大虞宗祠記事碑,英家起義遺址,中共廣西省工委遺址,中共廣西省工委招待所舊址,旅遊,荷塘風景區,古鎮英家,大田戲台,

歷史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公元前214年置南海郡,鐘山地屬南海郡。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南海趙佗擊並象郡、桂林郡。自立為南越王,縣地屬南越國
新世紀廣場新世紀廣場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平南越,置富川縣,治設鐘山。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隸交趾刺史部蒼梧郡,東漢建安八年(203年)隸交州蒼梧郡。
三國時期屬吳,黃武五年(226年),分蒼梧置臨賀郡,縣域屑荊州臨賀郡地。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平吳,劃始安、臨賀郡隸廣州、縣域屬廣州臨賀郡地。永嘉元年(307年),以臨賀、始安、興安三郡為湘州,縣域屬湘州臨賀郡地。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改臨賀郡為臨慶郡,縣域屬湘州臨慶郡地。泰始六年(470年),改臨慶郡為臨慶國(封國),縣域屬臨慶國地。齊建元二年(480年),臨慶國復為臨賀郡,縣域屬之。梁天監元年(502年)。縣域屬湘州臨賀郡地,普通元年(520年),縣域仍屬臨賀郡地,大同六年(540年),置靜州梁壽郡龍平縣,縣西南部屬龍平縣地。陳太建年間(569~581年),在富川縣南(今鐘山境內)置綏越縣,隋省入富川。
隋開皇年間(581~600年)縣域隸桂州臨賀郡。大業元年(605年)縣域屬楊州始安郡。
唐貞觀元年(627年)置道,縣域隸嶺南道桂州,後隸廣州。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分富州之龍平縣置思勤縣(治今鐘山縣清塘鄉唐村)屬富州。天寶二年(743年),富川縣更名富水縣,乾元元年(758年),復名富川縣。鹹通三年(862年),嶺南分東、西道,縣域先屬嶺南東道廣管,後屬嶺南西道桂管賀州、富川地。
五代時期,後梁開平二年(908年),湖南節度使馬殷攻占桂州,割據嶺南,自稱楚國,縣域
屬楚國賀州,富州地。後漢乾佑元年(948年),南漢並楚,縣域屬南漢富州、賀州地。
宋開寶四年(971年),縣域屬廣南路。五年(972年),縣域西部之思勤縣省入龍平縣隸昭州。至道三年(997年),廣南路分東、西兩路,縣域西南屬廣南西路昭州,其餘屬廣南東路賀州。
大觀二年(1108年)賀州割屬廣南西路,境域屬廣南西路賀州、昭州地。元初,縣域屬廣南西路賀州、昭州地;元貞元年(1295年),廣南西路隸湖廣行中書省廣西兩江道,縣域屬廣西兩江道賀州,平樂府地。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廣西兩江道改為廣西行中書省,縣域屑廣西行中書省賀州,平樂府地。
明洪武九年(1376年)屬賀州,十年(1377年)改屑潯州府,後屬平樂府。二十九年(1396年)十一月,富川縣治從鐘山遷至今富陽鎮,鐘山始名鐘山鎮,置邊蓬寨巡檢司。萬曆四年(1576年)析富川之二五/都(今縣南部)入昭平縣,均屬平樂府。
順治十二年(南明桂王永歷九年,,即1655年),縣域屬平樂府。道光十四年(1834年),平樂理苗通判移至鐘山。
民國5年10月,經民國政府總統核准,析富川縣之鐘山鎮區、昭平縣之防字區、樂字區合併設立鐘山縣。12月,省府委北流馮汝翼來鍾籌備縣治。民國6年(1917)6月,省府始委湖南徐世鐸來任鐘山縣知事。鐘山縣隸廣西省桂林道。民國19年屬平樂民團區。民國21年4月,屬桂林民團區。民國22年10月,屬平樂民團區。民國23年3月屬平樂行政監察區。民國29年4月屬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公署。民國31年3月至38年11月屬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公署。
建國後仍稱鐘山縣,屬廣西省平樂專區。1953年4月,經政務院批准,撤銷富川、鐘山2個縣,合併置富鍾縣,屬平樂專區。1958年7月,改屬梧州專區。1961年7月,富川與鐘山分治。1962年3月,國務院決定,恢復設定鐘山縣,屬梧州地區行政公署。1997年3月,屬賀州地區行政公署。2002年11月2日起屬賀州市至今未變。
1996年,鐘山縣面積1861平方千米,人口約42.8萬人。轄15個鎮、2個民族鄉:鐘山鎮、西灣鎮、望高鎮、城廂鎮、羊頭鎮、回龍鎮、同古鎮、石龍鎮、鳳翔鎮、珊瑚鎮、公安鎮、紅花鎮、燕塘鎮、清塘鎮、英家鎮、花山瑤族鄉、兩安瑤族鄉。縣政府駐鐘山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鐘山縣總人口460021人。其中:鐘山鎮43271人,城廂鎮41992人,西灣鎮24255人,望高鎮32206人,羊頭鎮37181人,回龍鎮35655人,石龍鎮25940人,鳳翔鎮25473人,珊瑚鎮16196人,同古鎮23770人,公安鎮45421人,英家鎮14165人,清塘鎮28988人,燕塘鎮22382人,紅花鎮20530人,花山瑤族鄉7644人,兩安瑤族鄉14952人。
2002年6月18日,國務院(國函[2002]51號)批准同意將西灣鎮劃歸賀州市八步區管轄。2002年12月3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2]250號)同意鐘山縣燕塘鎮政府駐地從燕塘街遷移至張屋村委會。
2003年,鐘山縣轄14個鎮、2個民族鄉:鐘山鎮、城廂鎮、望高鎮、羊頭鎮、回龍鎮、石龍鎮、鳳翔鎮、珊瑚鎮、同古鎮、公安鎮、英家鎮、清塘鎮、燕塘鎮、紅花鎮、花山瑤族鄉、兩安瑤族鄉。
2005年6月1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5]170號)同意調整鐘山縣部分鄉鎮的行政區劃:撤銷城廂鎮,整建制併入鐘山鎮,鐘山鎮政府駐原城廂鎮河東路;撤銷英家鎮,整建制併入清塘鎮,清塘鎮政府駐地不變。
調整後,全縣轄12個鎮、2個民族鄉:鐘山鎮、望高鎮、羊頭鎮、回龍鎮、石龍鎮、鳳翔鎮、珊瑚鎮、同古鎮、公安鎮、清塘鎮、燕塘鎮、紅花鎮、花山瑤族鄉、兩安瑤族鄉。
2007年,將望高、羊頭2鎮劃歸平桂管理區管理。鐘山縣實際管轄10個鎮、2個民族鄉。

地理

位置

鐘山縣
鐘山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東經110°58′~111°31′、北緯24°17′~24°46′之間,全境在北回歸線以北。地處萌渚嶺、都龐嶺余脈西南,富江下游流域。東鄰賀縣,南界昭平,西接平樂、恭城、北靠富川與湖南省江華縣。縣治鐘山鎮,陸路距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525公里,距梧州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地梧州市209公里,距桂林市178公里。縣域橫距從最東的望高鄉新聯村公所光明水庫尾沖槽至最西的清塘鄉南妙村公所天堂山57.63公里,縱距從最南的珊瑚鎮龍潭水庫南面的界南沖頂至最北的兩安鄉大桶山頂54.08公里。全縣總面積為1861.77平方公里。

氣候

鐘山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由於處在熱帶與亞熱帶季風氣候過渡地帶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兼有兩者的氣候特徵,但偏向於大陸性氣候(陸性率K=58.6),形成了鐘山縣獨有的“光熱豐富,雨量充沛,溫涼合度,寒暑適宜。夏長春短,季節分明;夏澇秋旱,雨水不均。春遲秋早,冬季霜雪;雨熱同季,冬乾春濕”的氣候特點。以連續5天平均氣溫劃分四季,平均氣溫≤10℃為冬季,≥22℃為夏季,10~22℃之間為春、秋季。
鐘山縣荷塘十里畫廊鐘山縣荷塘十里畫廊

資源

土地資源

根據1980年地普查:全縣土地面積1861.77公里,折合2792655畝。其中廣西壯族自治區鐘山農場、中央屬企業平桂礦務局、國營花山林場等單位占地72.68平方公里,折合109020畝;縣屬範圍1789.09平方公里,折合2683635畝。
1980年,全縣進行農業區劃調查,土地利用情況是:耕地382238畝(其中水田265216畝、旱地117022畝),占總面積的13.69%;園地9813畝,占總面積的0.35%;林地1178613畝,占總面積的42.21%;牧地198386畝,占總面積的7.11%;荒地589364畝(其中宜農荒地73847畝,宜林荒地102630畝,宜牧荒地412887畝),占總面積的21.10%;水域60432畝(其中河流33000畝,水庫27432畝),占總面積的2.16%;城鄉居民用地74012畝(其中城鎮2668畝,村莊71344畝),占總面積的2.65%;工礦用地4750畝,占總面積的0.17%;交通用地12685畝,占總面積的0.45%;難利用土地(裸岩)282362畝,占總面積10.11%。
鐘山土地資源的特點是:山地多平原少。根據土地普查資料統計,全縣山地面積1871718畝,占總面積的67.02;平原面積769058畝,占總面積的27.5%。可開發的耕地資源少,僅有宜農荒地73847畝,占總面積的2.64%。

動物資源

境內野生動物尚末作過系統詳細的普查,現將常見的分類簡述如下:
獸類
主要分布在縣境東北、西北、南部的崇山峻岭之間。解放前虎、豹出沒頻繁、傷害人畜。解放後。60年代於城廂、羊頭等地曾發生虎患,有三個小孩被叼,其中有兩人虎口餘生。70至80年代虎患少見。隨著森林的砍伐,人們對野生動物的濫捕,因而使上述很多動物大量減少,有的甚至已經絕種,由於鼠的天敵被消滅,故家鼠特別繁盛,鼠患日益嚴重。
魚類
按1983年調查,縣境內魚類有6目19科共40多種。主要品種有:鰻鱺(白鱔)、草魚、青魚(烏草)、鱤魚、大鱗鱲、赤眼鱒、南方馬口魚、大眼紅鮁、翅嘴紅鮁、鯿、銀鏢魚(蘭刀)、光倒刺巴、倒刺巴、紅彩光唇巴、桂華鯪、南方白甲魚、麥穗魚(禾稿公)、蛻鉤、鯉魚、鯽魚、鰱魚(扁魚)、鱅魚(大頭魚)、白河刺鱘鰟鮍、花鰍、泥鰍、平鰍、鬍子鮎(塘拐魚)、灰鮎、黃顙魚、黃鱔、斑鱖、大眼鱖(桂花魚)、叉尾鬥魚(菩薩魚)、斑鱧(生魚)、刺鰍等。
鐘山魚類以養殖為主,主要品種是草魚、鰱魚、鱅魚、鯉魚。1987年產量達75.64萬公斤。江河自然魚類以鯉魚、鯽魚、泥鰍為多,1987年捕撈量6.63萬公斤。名貴淡水食用魚類有鱖、又名桂花魚或桂魚俗稱桂花魚。硬骨魚綱、鱸形目、鱸科。體側扁、長約20公分左右、重0.5~1公斤不等。體褐色或欖褐色,具有不規則的暗棕色斑點、口裂寬、下頷突出、齒銳利、性兇猛,捕食水中魚蝦為生。體被圓鱗、鱗片細小,其肉細緻、味道鮮美。分布在縣境富江河道。
介貝類
水魚(鱉)、山瑞、烏龜、鷹嘴龜、螃蟹、蝦、蚌、田螺、石螺、福壽螺。
爬行類
因蛇經濟價值不斷提高,捕捉人多,金包蛇、銀包蛇、眼鏡蛇逐年減少。
蛙類
田蛙、山蛙、青蛙、蟾蜍、三角蛙、上樹蛙等。
昆蟲類
蠶、蟬、螢、蜂、蜘蛛、蜻蜓、蝴蝶、蟋蟀、螳螂、蟻、蚱蜢、蜈蚣、天牛、冬蟲、蝸牛等。

礦物資源

鐘山礦物資源豐富,品種較多。據國家多次普查勘探,金屬礦有錫、鎢、銻、錳、鐵、鋅、鈾、鈮、鉭、鉛、銅、鉬、鈹、硼、鈦、汞、鉀長石、獨居石等,以錫、鎢、銻為最;非金屬礦有煤、大理石、水晶、石灰石、花崗岩、砒霜、磷、粘土、稀土等。以煤、大理石儲量較多。詳見礦業章。

區劃

鐘山縣下轄鐘山鎮回龍鎮石龍鎮鳳翔鎮珊瑚鎮同古鎮公安鎮燕塘鎮清塘鎮紅花鎮10個鎮,花山瑤族鄉兩安瑤族鄉2個瑤族鄉。縣委、縣政府所在地——鐘山鎮,面積45平方公里,距賀州市53公里、廣州市356公里、梧州市200公里、桂林市176公里。
2002年,將西灣鎮劃歸賀州市八步區管轄。
2005年,鐘山縣撤銷2個鎮。撤銷城廂鎮,整建制併入鐘山鎮,鎮政府駐原城廂鎮河東路;撤銷英家鎮,整建制併入清塘鎮,鎮政府駐地不變
2007年,將望高鎮羊頭鎮劃歸平桂管理區管轄。

人口

解放前,戰亂頻繁,人民生活貧困,醫療衛生條件差,疾病流行,人口發展緩慢。民國16年(1927年),全縣22408戶,82681人。民國20年至36年,人口總數在14~18萬之間。其中民國33~36年由於自然災害等原因,人口逐年減少。民國38年全縣人口191049人,比民國16年增加108368人,22年間人口僧長1.3倍,平均每年增加4926人,年均遞增38.8‰。解放後,人民安居樂業,生活逐步提高,醫療衛生條件改善,除1960年至1961年國民經濟困難時期人口減少外,全縣人口逐年迅速增長。1965年人口總數又略高於1958年的人口總數。1966年至1981年,平均每年遞增6272人,年遞增率20‰。1982年後,縣委和縣人民政府把計畫生育當作基本國策來抓,人口增長速度有所下降,人口自然增長率從1982年的17.53‰降自1987年的7.13‰,下降了10.40個千分點。全縣人口從1952年的196123人發展到1987年的387092人,35年間增長了近一倍,比1949年增長1.03倍,平均每年增加5456人,年均遞增18.80‰。

經濟

農業

鐘山縣貌鐘山縣貌
鐘山縣農業歷來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糧食作物又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有花生、甘蔗、木薯、烤菸等。
解放前,全縣60%以上的耕地為占總戶數不到10%的地主富農所占有,而占總戶數80%以上的貧農、中農僅約占耕地的1/3。加上國民黨縣政府不重視農業生產,農村經濟長期處於單一的自然經濟狀態,栽培技術墨守陳規,農業生產條件改善緩慢,水旱災頻盈,民國時期糧食常年畝產僅有110公斤左右。1949年,全縣水稻種植37.04萬畝,總產量4386.53萬公斤,畝產118公斤;糧食總產量4838.44萬公斤。
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實行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為改善生產條件,黨和政府組織人民民眾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興修水利,推廣各種農業技術,使生產力不斷得到發展,生產水平逐步提高。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在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的同時,發展多種經營,使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發展。1983年,全縣水稻總產量達到13900.46萬公斤,畝產293.5公斤,糧食總產量達14485.76萬公斤,比1978年分別增長32%、42.82%和29.46%。
1987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9302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比1978年增長28.26%,9年間平均年遞增2.8%,占社會總產值的31.39,%。在農林牧副漁五業中,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58.5%,林業占5.36%,畜牧業占18.09%,副業占16.96%,漁業占1.09%。是年,糧食總產量為13607.38萬公斤,其中水稻產量13086.45萬公斤,占糧食總產量的96.17%,畝產294.6公斤。水稻總產、畝產分別比1952年增長1.47倍和1.31倍。1950年至1987年的38年中,糧食總產量平均每年遞增3.04%,人均有糧由1949年的250公斤增至352公斤。
2017年10月,鐘山縣入選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

工業

縣城工業縣城工業
民國22年(1933年),縣人周白玉在鐘山鎮開辦織布工場,有木質織布機10餘架,從業人員20人,為縣內工業生產之始。民國31年,縣政府辦起報社1家,從業人員3人;造紙廠1家,資本15萬元,從業人員3人。民國32年,全縣有造紙、鐵器製造、釀酒、榨油、編席等手工工業共68家145人。
1949年12月,鐘山縣人民政府接管民國縣政府報社,改名鐘山文具印刷社。1952年2月,鐘山鎮辦起合群車縫社1戶,為聯戶辦企業。11月,縣人民政府在縣城東門辦起火力發電廠,有員工3人。當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03.40萬元(按52年不變價計算),其中,國營工業3.40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3.29%;手工業100萬元,占96.71%。
1953年冬,縣政府在縣城興建國營大米加工廠。1955年,鐘山鎮個體手工業者聯合興辦鐵、木器修配社。1956年9新建投產的國營工業企業有鐘山酒廠、食品廠2家。全縣工業總產值275.47萬元(按52年不變價計算),其中,國營工業144.19萬元,占52.34%;手工業131.28萬元,占47.66%。1958年“大躍進”,在“左”的錯誤思想指導下,全縣(含富川)抽調10萬餘人組成“鋼鐵兵團”,土法上馬,大煉鋼鐵。相繼在富陽、古城、城廂、望高、羅舊、同古、紅花、公安、英家、珊瑚、牛廟等地建立起“鋼鐵基地”11個,小高爐541座,各種燒炭窯2.95萬個。投資15.29萬元,新建富鍾煉鐵廠、八步嶺鎢礦、富鍾農械廠、沙坪造紙廠4個廠礦。各公社也興建了一批農機具廠。當年,全縣工業總產值396.43萬元(不含富川,按1957年不變價計算),比1956年增長43.9%。但是,由於這些廠礦是在資源未明、資金不足、又無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的條件下盲目上馬的,產品質量低劣。後來,除沙坪造紙廠、縣農械廠以外,其餘在1959年和1962年先後被迫下馬。1962年冬,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在關閉1958年以來盲目上馬的一些企業的同時,投資新建縣玻璃廠。經過調整,1965年全縣國營工業企業12個,從業人員1026人,集體工業企業上升到27個107人。工業總產值為333.88萬元(按1957年不變價計算),比1958年減少了15.78%。
1966年起,強調以糧為綱,把農村工副業當作資本主義批判,社隊企業發展緩慢。新建的國營工業企業有鐘山麻紡廠、農藥廠、燈泡廠。到1970年,全縣國營工業企業14個,從業人員862人,集體工業企業36個,從業人員137人。全縣工業總產值548.38萬元(按1957不變價計算),其中,國營工業265.31萬元,占48.38%;集體工業283.07萬元,占51.62%。
1971年以後,大興“五小”(小水泥、小農藥、小化肥、小農機、小鋼鐵)工業,新建投產的縣辦國營工業有縣糖廠、氮肥廠、捲菸廠、汽車修理廠。1976年,加強發展副業生產和恢復社隊企業,社隊工業企業逐漸增多。1978年,全縣有國營工業企業24個,從業人員2620人;集體工業企業80個,從業人員798人。工業總產值2731.30萬元(按1970年不變價計算),其中國營工業為1873.29萬元,占68.59%;集體工業858.01萬元,占31.41%。
1979年10月,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關閉縣食品公司酒廠、交通局修理廠、縣糖廠3個國營工業企業及一批“五小”工業企業,新建投產的國營工業企業有大理石建材廠、水電施工隊。經過調整,1983年,全縣國營工業企業23個,從業人員2728人,集體工業企業70個980人,全縣工業總產值4374.63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
1984年,陸續創建投產的國營工業企業有鐘山古龍電站、縣飼料公司。1986年,中外合資企業鐘山偉成製衣廠開業。社隊工業企業由過去的社辦(鄉辦)、隊辦(村辦)發展到聯戶辦、戶辦。1987年,全縣國營工業企業25個,從業人員3327人;縣屬集體工業企業7個,286人;獨立核算的鄉(鎮)工業企業41個,1026人;中外合營工業1個,76人。全縣工業總產值15191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比1983年增長2.47倍。在工業總產值中,國營工業12793萬元,占84.22%;二輕集體工業779萬元,占5.13%;城鎮私營、個體工業227萬元,占1.49%;鄉鎮辦工業809萬元,占5.33%;村辦工業12萬元,占0.08%農村聯戶辦工業207萬元,占1.36%;農村個體戶辦工業241萬元,占1.59%;中外合資工業121萬元,占0.80%。1987年全縣26個工業行業主要工業產品有35個,較大宗的有鎢精礦、錫精礦、原煤、機製糖、機製紙、日用陶瓷、飲料酒、捲菸、水泥、大理石板材(詳見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表)。按總產值所占比重順序排列,菸草加工業占57.3%,居首位;其他依次是有色金屬採選業占21.44%,建築材料採選業占3.48%,食品工業占2.99%,電力生產供應業占2.51%,造紙業占1.67%,煤炭採選業占1.51%,化學工業占1.40%,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占1.27%。其餘如木材、自來水生產、飲料、飼料、紡織、縫紉、家俱製造、印刷、美術品製造、橡膠製造、塑膠製造、黑色金屬冶煉、金屬製品、機械工業等產值,占1%以下。經濟效益亦有提高,縣屬20個獨立核算工業企業,有18個盈利,魏利總額為546萬元;虧損企業有食品廠、陶瓷廠,共虧損34萬元。

交通

秦代至清朝,縣內陸路交通只有驛道和大路。
據民國19年(1930年)統計,全縣有公路11條,總長160.3公里。其中:可通汽車的有8條,124.3公里,占總里程的77.54%,多是晴天可通車,雨天路面泥濘車只好停駛。還有3條,共36公里,只有路坯,不通汽車,牛車、馬車、人力木輪車可通行。解放前,鐘山縣有少量汽車運輸。大部分運輸靠肩挑、牛車、馬車、人力木輪車。水路,有上至富川縣古城,下至賀縣八步、廣東開封、廣州的富江航道。還有從本縣英家經昭平,上至平樂、陽朔、桂林,下至梧州的思勤江航道,通木帆船。由於運量小,速度慢,有些河段灘多水急,道窄彎多,水路交通難以發展。解放後,縣人民政府大力發展陸路交通建設。至1987年,全縣已建公路30條,總長320.6公里。其中幹線公路134公里,占總長的41.80%;支線公路186.6公里,占總長的58.20%。架設大、中、小型橋樑56座,總長1994.6米。全縣基本上形成公路交通網,實現了各鄉(鎮)有班車通行,村村通車,大宗物資出入,實現了機動車化。公路的覆蓋率達100%,公路密度達到每萬人有8.28公里。水運方面,由於開採錫礦泥沙淤塞河道,加上攔江築壩,修水庫,建電站。富江、思勤江等已不能通航,全縣已無水路運輸。

教育

鐘山鎮為古富川縣治所在地,歷史久遠,惜其間鐘山境內教育的興衰情況無資料文字可考。民國6年(1917年)置縣前有國小23所,置縣後,新學普遍興起。1949年鐘山解放前夕,全縣有國小246所,在校學生14853人,教師413人,國中1所,在校學生150人,教師20人。
解放後,黨和政府重視教育,全縣的教育事業迅速發展。1950年有國小246所,巨校學生4482人,國中1所,在校學生300人。1956年開始辦高中,在校學生107人。同年有國中3所,在校學生1231人,國小318所,在校學生22308人。1966年,全縣國小370所,在校學生38124人,教師960人;國中2所,在校學生1080人,教師92人;高中1所,在校學生193人,教師11人。1966年6月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全縣教育事業遭到嚴重摧殘。教育質量普遍下降。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發展,至1986年,全縣適齡兒童的入學率、普及率、鞏固率、畢業率均在95%以上,達到自治區要求。獲得普及五年義務教育合格證書。同年,基本掃除全縣青壯年文盲,實現基本無盲縣。1987年,全縣國小474所,在校學生46064人教師2116人,國中20所,在校學生7204人,教師588人;高中1所,在校學生1104人,教師99人,還有職業中學、教師進修學校、農機技術學校、文化技術中心校、衛生學校。前後維修新建校舍30.22萬平方米,改善了辦學條件,是自治區第二個實現“校校無危房”的縣。
1950~1987年,全縣培養國小畢業生153860人。國中畢業生50702人,高中畢業生15965人。向中等專業學校輸送學生1516人(1977年以前未統計),向高等院校輸送學生922人。

文化場所

縣文化館

1950年,縣人民政府設文教科,從教育系統抽調4名教師組成文化小組,負責組織開展全縣文化活動。
1953年,富鍾縣文化館成立,配幹部職工10人,館址設在東樂街7號,有辦公室、宿舍及活動場地約1200平方米。館內設文物、圖書、電影、農村文藝輔導、縣城文化等組。主要開展圖書借閱、舉辦各種文藝學習班、編寫文藝刊物、組織業餘文藝會演及節目文體娛樂活動,組建農村俱樂部、蒐集整理民間文藝作品等。
1961年7月,鐘山、富川分治。原富鍾縣文化館改稱鐘山縣文化館。“文化大革命”期間,縣文化館先後歸屬縣革命委員會文化宣傳革命領導小組、縣革命委員會毛澤東思想宣傳站以及縣革命委員會文教小組領導。
1976年,文物組及圖書組先後從縣文化館分出,單獨成立縣文物隊、縣圖書館。
1979年,縣人民政府撥款8萬元,在縣城南路興建縣文化館、縣文物隊、縣圖書館共有的文化大樓1座,總面積1200平方米,縣文化館約占有面積500平方米。1980年6月文物改稱縣文物管理所。
1987年7月,縣文化館由南路文化大樓遷至鐘山樂園(縣城文化中心)內。辦公樓約有面積650平方米左右(包括展覽活動廳200平方米)。有工作人員17人,設創作組、美術組、音樂組、舞蹈組、社文組、財會組、辦公室、圖書閱覽室。

鐘山樂園

鐘山樂園於1986年5月在縣城北路南端破土興建。翌年7月1日第一期工程竣工並正式開放使用。一座4層鋼筋水泥結構的文化活動大樓,有室內活動面積1940平方米。設舞廳、茶座、電視錄像、桌球、哈哈鏡、電子遊戲等遊樂活動廳室。室外活動面積6150平方米。活動設施有溜冰場、賽車、小火車、影劇場、露天舞台、文化長廊以及露天茶座、兒童樂園等。1987年,鐘山樂園有工作人員34人,設經理1人。

鄉鎮文化站(文化中心)

1958年,富鍾縣曾在富陽鎮成立一個國營文化站。但限於諸種原因,建立起來不久,便停止活動,自行解散。1978年冬,公社文化站相繼建立。1987年,全縣有望高、羊頭、城廂、公安、鳳翔、石龍、回龍、同古、清塘、燕塘、兩安、花山、紅花以及鐘山鎮、珊瑚鎮等15個鄉鎮建立起文化站,其中有石龍、回龍、羊頭、望高、燕塘、清塘、鳳翔等7個鄉鎮還建立了初具規模的文化中心。全縣配備文化專乾16人。總計有活動面積20647平方米。鄉鎮文化站室內活動設施一般有圖書借閱、科技講座、娛樂室、錄像放映室、遊藝室、展覽室、畫廊、照相館、桌球室、音樂舞廳、文化招待所、棋類室等。另外,還有6個鄉鎮文化站(文化中心)的影劇院擁有座位7250個。室外設施有:燈光球場、羽毛球場、旱冰場、露天劇場、籃球場、圩亭舞台、牆報欄、街心公園等。鄉鎮文化站(文化中心)活動能堅持經常化和制度化,凡重大節日,皆組織舞龍舞獅、文藝演出、書畫展覽、遊園活動以及體育比賽等。清塘鄉和兩安瑤族鄉文化站接受縣民委的委託,分別於1986年、1987年舉辦了鐘山縣首屆“三月三”歌節以及“盤王節”等盛大活動。

農村文化室(農民樂園)

1953年,富鍾縣第一個農村俱樂部在大橋區三客塘村的陶經妹互助組建立,隨後農村俱樂部發展迅速。至1955年,全縣農村俱樂部發展到146個,有成員1229人。由於當時一些村莊不考慮條件而勉強倉促建立,因此,難以鞏固。有些俱樂部開展活動不久,便自行解散。至1957年,全縣農村俱樂部僅有110個,其中有的未能堅持正常開展活動。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許多文化藝術作品被當作毒草批判,農村俱樂部隨之停止活動。
1978年,開始建立農村文化室。至1987年,全縣已建立農村文化室85個。其中有城廂鄉木枝塘文化室和羅家洞文化室、鳳翔鄉鳳翔街文化室、英家鄉木窩村文化室、清塘鄉康平塘沖文化室、鐘山鎮新里村文化室等辦得較好,都有固定的活動場所,有一定的文化設施。城廂鄉木枝塘文化室除正常開展文體活動外,還發動青年成立助耕隊,幫助困難戶耕種及修路等公益活動,深得民眾讚賞。1983年被梧州地區授予“先進青年之家”稱號,1984年得到自治區表彰。1986年被鐘山縣委授予“先進青年之家”稱號。鳳翔街文化室有650平方米的活動場地,有彩電、圖書及戲劇服裝、道具等設施,由幾位熱心文化事業的老人義務管理,堅持定期開放,正常活動。還有3畝魚塘和1畝水田為勞作基地,年收入在700至1000元。鳳翔街文化室還經常聘請有關人員舉辦政治、法制、農技等方面知識講座。1986年後連年被評為地、縣精神文明先進單位。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的文化生活需要不斷增長。農民民眾集資興辦農民樂園的積極性不斷提高。至1987年,已有望高鄉立頭村、石龍鄉黎塘村、燕塘鄉玉坡村、兩安鄉蓬花村興辦起4個農民樂園。共有活動面積4000多平方米。農民樂園內設圖書、棋藝、廣播、電視等室以及籃球場、電影場等。除電影外,其餘均為無償服務。農民可在每天業餘飯後到農民樂園去參加各種娛樂動。賀州本地話是鐘山的主要語言。小部分外地人使用桂林話。

文物古蹟

合掌石摩崖石刻

合掌石摩崖石刻位於城廂鄉白馬村南100米,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馬山東麓兩石相合如掌,俗稱合掌石。宋元符三年(1100年)富川王瑞禮重刻唐蘇口撰《隋富川列女蔣氏家西觀寺碑》於其上。刻面高0.76米,寬0.67米,刻1200餘字,豎行、楷書、邊飾忍冬紋帶。蔣氏(?~607年),南朝嶺南酋帥鍾士雄之母,因勸子歸隋,封安樂縣君,傳死葬白馬山。碑文已收入正史隋書列傳。

小鐘山摩崖石刻

小鐘山摩崖石刻位於鐘山鎮城廂街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縣名勝之一。歷代遊人留下的題詠等摩崖石刻5處。其中有元至順三年題刻的《農元帥平瑤復縣治》、《復治岩》,明嘉靖十六年冬富陽知縣徐參謹題書的《狀元峰》三字。民國10年盧世標撰文張廷輔書的《中樓記》和抗日時期興業縣梁存適題刻的抗日救國五言詩等。除抗日詩為草書外,其餘均為楷書。

碧雲岩摩崖石刻

碧雲岩摩崖石刻位於鐘山鎮東南1.5公里大岩山。歷代遊客眾多,留有宋至民國摩崖石刻11題。其中有宋靖康元年(1126年)蔣夔、乾道五年(1169年)趙善政的游岩題詩題記,民國9年(1920年)夏知事唐南傑題的“碧雲岩”三大字及題詩。均陰刻,楷、行兼備,以“碧雲岩”三字最大,字高1米,寬0.85米,楷書。宋人刻於洞上,遠望分明。現存石刻除個別被敲擊已無法辨認外,多數尚好,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百蠻遵道》摩崖石刻位於英家鄉英家街尾觀音山東麓思勤江故道旁,明萬曆二十五年(1595年)鐫刻於岸邊崖石上。刻面高90厘米,寬50厘米,正中雙線陰刻,楷書“百蠻遵道”四個大字,字徑23厘米,上款“□□四屯秧家寺營土司□□□……”下款“萬曆歲次乙未孟春月吉日勒石”。明代廣西瑤、壯、苗等族人民起義遍布全省,持續二百餘年,波及湘、粵鄰省。明王朝在進行軍事殘酷鎮壓的同時,極力推行以夷制夷土司制度,開闢水陸航道,迫使各地瑤壯苗民歸順。石刻反映了這一史實,此石刻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蠻封地碑

平蠻封地碑位於公安鄉塘貝村西1公里的丹霞觀。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刻立。方形,高86厘米,寬63厘米,豎行楷書,陰刻,23行600餘字。碑文記述洪武二十三年七月花山峒歐奎、秦鹿、夔雅樂率苗、瑤、壯民起義,鍾益奉調抵花山征剿。歷征三年,至洪武二十五年六月平息。封富川縣額外守御所正千戶,子孫世襲花山瑤壯苗夷等處境內屯田,山嶺即給該軍耕種的史實。

大虞宗祠記事碑

大虞宗祠記事碑位於石龍鄉大虞村宗祠內。清光緒元年(1875年)刻立。碑由兩塊組成,高1.32米,長1.54米,豎行楷書,陰刻,1969字。鍾傑、鍾濂撰文,並書丹。碑文記述了太平天國將領陳金剛部從廣東進廣西據賀縣後向鐘山挺進圍攻大虞村的經過等史實。此碑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出土文物縣文物所收藏的文物有漢代的陶俑、坐俑、灶、屋、井、罐、奩、簋、筤,鐵器有釜、鼎、鍤、劍、匕首、戟,石器有斧、鉞、戈、簇等,銅器有銅鏡、五銖(漢代)、銅礁壺、銅碗以及唐代的開元、貞觀錢幣,共1200件。

英家起義遺址

英家起義遺址位於英家鄉油榨峒村西500米白岩塘。1947年6月5日,中共桂東地下組織根據中共廣西省工委橫縣會議精神,當晚9時於白岩塘泉公廟東側全體武裝人員集中宣布起義,在吳贊之的指揮下取得了襲擊英家鄉公所開倉濟貧的勝利。泉公廟為單間小廟,已毀。1985年縣委、縣政府於英家大橋頭建築六角形攢尖頂鋼筋水泥結構紀念亭一座,占地面積100平方米。亭內立高2米,寬1.4米紀念碑,記述起義簡介、烈士芳名,在泉公廟舊址立紀念碑、碑高1.85米、寬1.6米、厚0.7米。

中共廣西省工委遺址

中共廣西省工委遺址位於燕塘鄉白沙井村平八公路南側。1942年桂林“七·九”事變後,中共廣西省工委於同年10月轉移到鐘山縣白沙井,在村後樹林裡搭茅棚作省工委機關駐地。解放後茅棚已無存。1985年在舊址東南10餘米修建八角重檐攢尖頂紀念亭一座,占地面積261平方米,亭邊長1.09米,通高2.08米,.鋼筋水泥結構。亭內正中立正方掛形黑色大理石紀念碑。

中共廣西省工委招待所舊址

中共廣西省工委招待所舊址位於燕塘鄉白沙井村600米的馬頭山岩洞。1942年省工委機關轉移到白沙井後,各地前來匯報、請示正作的同志,均接待到白沙井村後馬頭山山腰一岩洞內住宿。洞口距地面15米,高寬各約13米,洞深25米,寬15米,向北。1985年縣政府撥款於洞口修建六角形攢尖頂鋼筋水泥結構紀念亭一座。紀念亭占地面積12.25平方米,亭內立白色大理石《馬頭山岩碑記》一座。
中共廣西省工委隱蔽處位於燕塘鄉童子島村西南牛峒。1943年冬,省工委書記錢興和秘書鄒冰以及工作員吳贊之與當地農民莫娩叔等以租地開荒為名轉移到牛峒,以開荒種地、割草打石燒石灰掩護革命活動。原住房已毀,石灰窖尚存。1985年縣委、縣政府撥款在牛峒建牌樓立紀念碑。牌樓占地面積56.8平方米。

旅遊

鐘山縣旅遊資源類型主要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大類,十三亞類共53個景點,有碧水岩、荷塘風光、大田和蓮花古戲台、花山水庫、狀元峰、石龍石橋等風光和名勝古蹟。

荷塘風景區

位於縣城西邊18公里,國道323線旁,公安鎮內。群山中有數個荷塘,每逢盛夏初秋,池塘中嫵媚的荷花競放與威武的民眾峰相互映襯。景區延綿十數里,風景如畫,亦別稱為“荷塘十里畫廊”,其中景區中心更有一座人像形石——公婆山
鐘山荷塘鐘山荷塘

古鎮英家

大田戲台大田戲台
古鎮英家位於古道思勤江西岸,宋末明初開始有街,清康乾時期為鼎盛時期,有原始店鋪近兩百間,其中大檔鋪就有好幾間。古鎮三面靠山,一面臨水,山中洞多林茂,在後山東麓有新石器人類遺址一洞天岩,有明萬曆時期石刻“百蠻遵道”碑。該鎮街前是近百畝連片池塘,不遠處是思勤江河,河的兩岸是人民公社時期築起的河堤,上游是水泥橋,橋頭有英家起義紀念亭,下游有近百米長的古老木板橋。
在英家七甲街背有始建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英家起義地址——粵東會館,大門石匾額是“粵東會館”四個陽刻楷書,字型非常厚重,石匾額上是畫工精細的大幅山水人物彩畫。英家粵東會館在民國時期曾是國民黨的糧倉,1947年6月,由廣西區工委領導的英家起義,在這裡開倉濟貧,數千擔穀子一夜之間成為方圓百姓鼎中之食,因此英家粵東會館成為英家起義重要地址,2000年被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會館曾是《酒是故鄉醇》電視劇張府的景地。

大田戲台

位於鐘山縣城西面公安鎮大田村,距縣城約十公里,此戲台建於清光緒四年(即1878年),為磚、石、木結構,呈凸字形,通高10餘米,由前台和後台組成,前台面寬6.37米,深5.5米;後台寬10.12米,深3.6米;基高1.8米。整座戲台青石青磚,雕工極為精美圓潤,八柱樑構架,八角藻井復頂,鼓石墊柱,青磚砌牆,青石為基,基旁雕以八仙賀壽,鑿雙龍以戲珠,台上鏤兩虎以扶角,嵌二獅以呈瑞,後屏風飾以山川樓閣,彩鳳仙鶴等木雕。1981年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代建築古代建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