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公路,鐵路,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化藝術,醫療衛生,體育事業,歷史文化,名勝古蹟,文化遺產,旅遊,著名人物,古代,近現代,特產名吃,土特產品,美食名吃,
建制沿革
西漢,置觀縣,觀縣、陽平縣、東武陽縣均屬東郡。新莽,觀縣更名為觀治縣。東漢,觀治縣更名為衛國縣;建安十七年(212年),衛國縣、東武陽縣改屬
魏郡。
曹魏,東武陽縣移治於朝城(今朝城鎮西),陽平縣由東郡改屬冀州
陽平郡。黃初二年(221年),衛國縣、東武陽縣改屬陽平郡。黃初七年(226年),陽平縣改為陽平國。太和六年(233年),陽平國復為陽平縣。
西晉太康元年至三年間(280—282年),陽平縣屬
司州陽平郡。永嘉(307—312年)後,陽平縣併入
樂平縣。(樂平縣,戰國時魏國置
清縣,魏晉時期改為樂平縣,故城在今聊城西、堂邑東南)西晉時期,衛國縣改稱衛縣,陽平縣、東武陽縣、衛縣均屬陽平郡。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復置陽平縣,東武陽縣改為
武陽縣。
北齊,廢樂平縣,陽平縣改為樂平縣,廢武陽縣。
北周,復置武陽縣,析樂平縣北境置
莘亭縣,又置昌樂郡,衛國縣屬之;建德六年(577年),置
武陽郡,轄樂平縣、莘亭縣、武陽縣,郡治樂平縣;大象二年(580年),置魏州,武陽郡、昌樂郡屬之。
隋開皇初年,廢武陽郡、昌樂郡,樂平縣、莘亭縣、武陽縣、衛國縣屬魏州。開皇六年(586年),樂平縣復名陽平縣;衛國縣改為
觀城縣,縣治位於今
清豐縣城南5公里;復置
元城縣(西漢置,治所在今河北大名縣東,北齊廢),治所移駐今莘縣西南、朝城東北。開皇八年(588年),陽平縣改稱
清邑縣。開皇十六年(596年),置
莘州,清邑縣、莘亭縣、武陽縣屬之;析臨黃縣置河上縣,縣治設於觀城鎮東北河牧城。大業二年(606年),廢莘州;清邑縣更名為莘縣,“莘縣”之名始於此;廢莘亭縣,併入莘縣;廢河上縣,併入臨黃縣。大業三年(607年),廢魏州,復置武陽郡,治所設在莘縣,莘縣、武陽縣、觀城縣均屬武陽郡。隋末,
瓦崗軍李密的
魏政權將武陽郡改為前魏州,莘縣、武陽縣、觀城縣屬之。
唐武德元年(618年),前魏州屬
宇文化及許國,復為武陽郡,治所設於武陽縣。武德二年(619年),武陽郡屬
竇建德夏國,將武陽郡改為前魏州,莘縣、武陽縣屬之;觀城縣劃歸
黎州。武德四年(621年),前魏州屬唐,觀城縣還屬前魏州,同年又劃歸
澶州;析前魏州復置莘州,州治設在莘縣,莘縣、武陽縣屬之;析莘縣北部置莘亭縣,屬
博州。武德五年(622年),廢莘亭縣,併入莘縣。貞觀元年(627年),廢莘州、澶州,莘縣、武陽縣、觀城縣復屬前魏州。貞觀十七年(643年),廢武陽縣,其地劃屬莘縣、臨黃縣;廢觀城縣,其地劃屬
昌樂縣、臨黃縣;廢元城縣,併入
貴鄉縣。龍朔二年(662年),前魏州改為後冀州。鹹亨三年(672年),後冀州改為魏州。永昌元年(689年),析莘縣、臨黃縣置武聖縣,治所設在故武陽城(今朝城鎮孟莊孟窪)。開元七年(719年),武聖縣更名為朝城縣。天寶元年(742年),魏州改為魏郡,莘縣、朝城縣屬之。天寶十五年(756年)、乾元二年(759年)、寶應元年(762年),魏郡、魏州之名又三度更易,終定為魏州,莘縣、朝城縣屬之未變。大曆七年(772年),析昌樂縣、臨黃縣(一說析
頓丘縣)復置觀城縣,治所設於舊觀城店(今清豐縣紙房鄉),屬澶州。天祐三年(906年),朝城縣更名為武陽縣。
後唐同光元年(923年),魏州升為
興唐府,武陽縣復名朝城縣,莘縣、朝城縣屬興唐府。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興唐府改為廣晉府,莘縣、朝城縣屬之。
後漢乾祐元年(948年),廣晉府改為
大名府,莘縣、朝城縣屬之。
北宋建立後,莘縣、朝城縣屬
河北東路大名府,觀城縣屬河北東路澶州。雍熙四年(987年),廢臨黃縣,其地併入觀城縣。明道二年(1033年),朝城縣治所遷至社婆村。皇祐元年(1049年),廢觀城縣,其地劃屬
濮陽縣、頓丘縣。皇祐四年(1052年),復置觀城縣,縣治設於水北鎮(今觀城鎮)。崇寧四年(1105年),朝城縣劃歸澶州。崇寧五年(1106年),澶州升為開德府,觀城縣、朝城縣屬之。
金天會八年(1130年),開德府降為澶州,觀城縣、朝城縣屬之。天會十五年(1137年),置
大名府路,大名府、澶州屬之。皇統四年(1144年),澶州改為
開州,觀城縣、朝城縣屬之。海陵王在位年間(1149—1161年),朝城縣劃歸大名府。
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後,莘縣由大名府劃歸
博州路。至元五年(1268年),朝城縣、觀城縣由開州劃歸
濮州。至元十三年(1276年),博州路改為
東昌路,莘縣屬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東昌路改為
東昌府,莘縣屬之;置山東行省,東昌府、濮州屬之。洪武二年(1369年),濮州改隸東昌府。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後,濮州所轄的朝城縣、觀城縣、
范縣被廢,不久即復置。至此,莘縣直屬東昌府,朝城縣、觀城縣、范縣屬東昌府濮州。洪武九年(1376年),山東行省改為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東昌府屬之。洪武十三年(1380年)【一說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范縣舊縣城因水患遷至古城(今莘縣古城鎮)。
清雍正七年(1729年),濮州由東昌府轄州升為直隸州,轄范縣、觀城縣、朝城縣。雍正十三年(1735年),
濮州直隸州降格為濮州,屬曹州府,范縣、觀城縣、朝城縣屬
曹州府濮州。莘縣屬東昌府未變。在省與府、直隸州之間還有一級“道”的準行政建制,到晚清,東昌府屬
濟東泰武臨道,曹州府屬
兗沂曹濟道。
民國二年(1913年)1月,廢除府、州建制,確認“道”為一級行政區劃;置濟西道,莘縣、觀城縣、朝城縣、范縣屬之。
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廢東臨道,設立東昌道、曹濮道。莘縣屬東昌道,觀城縣、朝城縣、范縣屬曹濮道。
民國十七年(1928年)5月,廢東昌道、曹濮道,莘縣、觀城縣、朝城縣、范縣直屬山東省。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0月,設立山東省第六督察區,莘縣、觀城縣、朝城縣、范縣屬之。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9月,建立莘縣抗日民主政府,屬
魯西行政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2月,觀城縣、朝城縣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屬魯西行政區魯西北專區;4月,莘縣屬魯西北專區;10月,析朝城縣西北部置
朝北縣,屬魯西北專區;11月,魯西北專區改稱第三專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7月,魯西行政區和冀魯豫行政區合併為冀魯豫第三專區,莘縣、觀城縣、朝城縣屬之;9月,冀魯豫第三專區改為晉冀魯豫邊區第18專區;12月,在范縣、壽張、朝城、陽穀交界地區建立範壽朝陽邊區(縣級),屬冀魯豫第二(運西)專區。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7月,在莘縣南部、朝城北部毗鄰地區設立縣級莘朝邊辦事處,屬冀魯豫行政區第三(魯西北)專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月,觀城縣與朝城縣合併為
觀朝縣;7月,莘縣與朝北縣合併為莘朝縣,屬冀南行政區第七(魯西北)專區,觀朝縣屬
晉冀魯豫邊區第17專區,莘朝邊辦事處改為
南峰縣;11月,撤銷范壽朝陽邊區,轄區分別歸原屬各縣。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5月,恢復朝城縣建制;秋季,撤銷觀朝縣,恢復觀城縣建制。
附日偽行政區劃: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春,設立魯北道、魯西道,莘縣屬魯北道,朝城縣、觀城縣、范縣屬魯西道。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6月,撤銷魯北道、魯西道,設立東臨道、曹州道,其中莘縣屬東臨道,觀城縣、朝城縣、范縣屬曹州道。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5月,撤銷莘朝縣,恢復莘縣建置,屬冀魯豫行政區第七(魯西北)專區;劃出朝北地區,與元城縣合併設立元朝縣;觀城縣、朝城縣屬冀魯豫第八專區;撤銷南峰縣,轄區劃回莘縣、朝城縣。同年9月,朝城縣更名為南峰縣,朝城縣、觀城縣冀魯豫行政區第二(運西)專區。10月,莘縣屬冀南行政區第一專區(亦稱魯西北專區、臨清專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6月,縣級抗日民主政府改稱民主政府;11月,南峰縣、觀城縣屬冀魯豫第八(濮陽)專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9月,南峰縣、觀城縣屬冀魯豫第九(濮范)專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秋,元朝縣、觀城縣民主政府改為人民政府。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南峰縣復名朝城縣;8月,撤銷元朝縣,朝北部分劃歸莘縣,冀南第一專區撤銷,莘縣改屬
平原省聊城專區;10月,朝城縣、觀城縣劃歸平原省
濮陽專區。建國後,莘縣、朝城縣民主政府改稱人民政府。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莘縣、朝城縣、觀城縣劃歸山東省聊城專區。
1953年8月,觀城縣、朝城縣合併為觀朝縣(1952年7月國務院批准)。
1956年3月,撤銷觀朝縣,原觀朝縣轄區北部劃歸莘縣,南部劃歸范縣,東北部劃歸
壽張縣。
1958年12月,撤銷莘縣,其行政區域分別劃歸
冠縣和范縣。
1961年7月,恢復莘縣建置,行政區域與1958年12月撤縣前相同。
1964年4月,范縣劃歸河南省,其金堤以北行政區域(含范縣舊城)劃入莘縣。
1967年3月,聊城專區改為
聊城地區,莘縣屬聊城地區。
1997年8月,撤銷聊城地區,設立地級
聊城市,莘縣屬聊城市。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莘縣轄4個街道、20個鎮,共1154個行政村。
街道、鎮、鄉 | 行政區劃代碼 | 行政區域面積 (平方公里)
| 常住人口(人) | 所轄行政村數 |
---|
| 371522001
| 31.09
| 25992
| 30
|
| 371522002
| 44.77
| 33112
| 36
|
| 371522003
| 36.51
| 30791
| 39
|
| 371522004
| 41.54
| 62025
| 44
|
| 371522101
| 82.76
| 53620
| 51
|
| 371522102
| 71.18
| 53785
| 97
|
| 371522103
| 65.37
| 38405
| 56
|
| 371522104
| 74.95
| 52180
| 67
|
| 371522105
| 60.47
| 41378
| 47
|
| 371522106
| 60.15
| 46880
| 44
|
| 371522107
| 80.29
| 41962
| 69
|
| 371522109
| 46.52
| 39270
| 34
|
| 371522110
| 51.04
| 30211
| 42
|
| 371522112
| 87.03
| 49154
| 41
|
| 371522112
| 81.20
| 57536
| 58
|
| 371522113
| 45.55
| 33370
| 35
|
| 371522114
| 67.68
| 51380
| 65
|
| 371522115
| 65.68
| 40908
| 33
|
| 371522116
| 59.19
| 47495
| 64
|
| 371522117
| 71.45
| 35865
| 25
|
| 371522118
| 47.81
| 28098
| 45
|
| 371522119
| 55.63
| 39798
| 45
|
| 371522120
| 51.15
| 32078
| 54
|
| 371522121
| 41.04
| 22088
| 33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莘縣位於
山東省西部,
聊城市西南端,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東與
陽穀縣以
金線河為界,東北鄰
東昌府區,西與
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以及
河南省濮陽市
南樂縣、
清豐縣相連,南與河南省濮陽市
范縣、
濮陽縣接壤,北鄰
冠縣。縣境介於北緯35°48′—36° 25′,東經115°20′—115°43′之間。據2010年土地詳查數據,縣境東至東魯街道朱家莊村東南,西至古雲鎮西池村西南,最寬39.97公里;南至古雲鎮高堤口村東南,北至魏莊鎮邵淨莊村北,最長75.6公里;總面積1420平方公里,比原來認定的1387.74平方公里多28.2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莘縣屬
黃泛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海拔35.7—49米,西南高,東北低,南北地面坡降1/6000,東西坡降1/4000。由於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泛濫,泥沙堆積,形成了高中有窪、窪中有崗的微地貌,主要由河灘高地、沙質河槽地、緩平坡地、河間淺平窪地、河道決口扇形地等組成。
微地貌類型 | 海拔(米) | 面積(平方公里)
| 占總面積比例 | 主要分布區域 |
---|
河灘高地
| 38〜49
| 491.07
| 35.4%
| 西南大沙河、秦皇堤以南及西北馬頰河兩岸
|
沙質河槽地
| 36〜40;43〜45
| 119.59
| 8.6%
| 大沙河、金堤河沿線及鴻雁渠的丈八段以上兩側
|
緩平坡地
| 37〜44
| 685.90
| 49.4%
| 徒駭河流域的絕大部分鄉鎮
|
河間淺平窪地
| 36〜37
| 45.78
| 3.3%
| 單廟、十八里舖、朝城、舍利寺
|
背河槽狀窪地
| 37〜38
| 28.59
| 2.1%
| 馬頰河下游兩岸,呈帶狀
|
決口扇形地
| 41
| 16.81
| 1.2%
| 徒駭河沿岸
|
氣候
莘縣屬暖溫帶半乾旱季風型
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乾濕季明顯,雨熱同季。春季回暖迅速,風大,光照充足,輻射強,常出現乾旱;夏季炎熱多雨,降水集中,易出現水澇;秋季氣溫劇降,輻射減弱,溫和涼爽,降水減少,易出現秋旱;冬季寒冷千燥,雨雪稀少。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氣溫明顯升高,降水明顯減少,極端天氣增多。
氣象指標 | 1954—1987年 | 1988—2010年 |
---|
年平均氣溫 | 13.2℃ | 13.4℃ |
---|
極端最高氣溫 | 41.7℃ | 41.8℃ |
---|
極端最低氣溫 | -22.7℃ | -20.0℃ |
---|
年平均降水量 | 572.4毫米 | 501.9毫米 |
---|
年平均日照時數 | 2480.2小時 | 2231.1小時 |
---|
年平均風速 | 3.3米/秒 | 2.7米/秒 |
---|
水文
古代遠古時期,今莘縣境域屬
黃河流域漯(tà)川水系。漯川(
漯水)約形成於公元前21世紀初,黃河流至大邳(今河南省濬縣東南)一分為二,北側為幹流,南側即為漯川,經今濮陽、范縣、莘縣、聊城、臨邑、濱州入海。自夏禹至金代的三千多年間,黃河下游多次決口改道,有6次流經今莘縣境域,累計1600多年,其中多次為奪漯入海。武周久視元年(700年)開疏馬頰河,自此漸屬海河流域。開元十四年(726年),黃河決龍窩形成的龍窩河為境內徒駭河源頭前身。後梁貞明二年(916年)疏浚漯水,築通道,為老金線河的基礎。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黃河在魏郡決口,衝出二股河,分黃水行馬頰河。金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決口,改道為經淮河入海,漯水絕流,莘縣自此不再臨黃。金、元、明代逐步形成金堤河,屬黃河流域;其餘大部屬海河流域。
現代
縣域以北金堤為界,以北占縣域總面積97%的區域屬海河流域,以南的3%屬於黃河流域。境內主要有金堤河、徒駭河、馬頰河、金線河等河流和道口乾渠、東池乾渠、仲子廟乾渠、俎店乾溝、范莘乾溝等溝渠。金堤河、徒駭河、馬頰河為省際河道,自西南向東北斜穿而過;其中金堤河屬黃河水系,徒駭河、馬頰河屬海河水系。
金堤河源於河南省滑縣耿兒莊,在古雲鎮高堤口村(北金堤樁號39+ 936)入境,經古雲、大張家、櫻桃園、古城,於仲子廟(北金堤樁號73+604)入陽穀縣境,在河南省台前縣張莊入黃河。境內長33.668公里,流域面積37.7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42.88億立方米(范縣水文站數據)。
徒駭河源於古雲鎮文明寨村東,向東北流經大張家、觀城、櫻桃園、王莊集、張寨、妹冢、董杜莊、俎店、十八里舖、燕塔、莘州、東魯、莘亭14個鎮、街道,有新金線河、俎店渠、范莘乾溝等19條支流匯入,至莘亭街道李鳳桃村入陽穀縣境,最終注入渤海。境內長68公里,流域面積1059平方公里。
馬頰河源於濮陽市金堤閘,至冢北溝入口處入境,境內有鴻雁渠、辛莊溝、阮莊溝、道莊溝、沙姑廟溝5條支溝注入,自魏莊、河店兩鎮與冠縣交界處流出,最終注入渤海。境內長31.5公里,流域面積291平方公里。
金線河由古柯澤演變而成。發源於櫻桃園村西、道口乾渠東岸,經櫻桃園、柿子園、朝城、徐莊4個鎮,至東魯街道李鳳桃入徒駭河,全長47.6公里,總流域面積519平方公里,境內221平方公里。 仁義村以上為莘縣內河,以下為莘縣、陽穀兩縣界河;仲子廟乾渠至仁義村段稱新金線河,由仁義村入金線河。
自然資源
水資源
莘縣多年平均
水資源總量6.7711億立方米,可利用量3.2329億立方米。境內的水資源分為地表水和地下水兩部分。地表水主要來源於境內的降水徑流、過境河道徑流和彭樓引黃入境客水,多年平均水資源量5.1695億立方米,可利用量1.8919億立方米;地下水主要來源於降水、河道及坑塘入滲補給和灌溉回歸等,多年平均水資源量1.6016億立方米,可利用量1.441億立方米。
水資源類型 | 多年平均水資源量 (億立方米)
| 可利用量 (億立方米)
|
---|
地表水 | 降水徑流量 | 0.6345 | 0.1869 |
過境河道徑流量 | 3.3350 | 0.6850 |
引黃調水量 | 1.2000 | 1.0200 |
合計 | 5.1695 | 1.8919 |
地下水 | 1.6016 | 1.4410 |
總計 | 6.7711 | 3.2329 |
土地資源
2010年,莘縣土地總面積14.2萬公頃,其中已利用土地14.17萬公頃,未利用土地0.03萬公頃。
土地利用類型 | 面積(萬公頃) | 占總面積比例 |
---|
耕地 | 9.33 | 65.7% |
設施農用地 | 0.09 | 0.63% |
園地 | 0.15 | 1.05% |
林地 | 1.46 | 10.28% |
居民點及工礦用地 | 2.18 | 15.35% |
交通運輸用地 | 0.50 | 3.5% |
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 | 0.49 | 3.45% |
礦產資源
20世紀80年代初,地質勘探發現莘縣境內有豐富的
石油、
天然氣、
岩鹽資源。石油儲量近3000萬噸,天然氣儲量10億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古雲鎮、大張家鎮;岩鹽儲量300億噸,主要分布在古雲鎮。
人口民族
人口
年份 | 總戶數 | 總人口 | 非農業人口 | 自然增長率 |
---|
1950年 | 111274
| 465479
| 19235
| ——
|
1960年
| 120971
| 494884
| 17054
| ——
|
1970年
| 138077
| 608022
| 11063
| 21.30‰
|
1980年
| 160882
| 723963
| 21626
| 7.27‰
|
1990年
| 209115
| 887745
| 65273
| 9.15‰
|
2000年
| 253835
| 952862
| 71010
| 3.48‰
|
2010年
| 303019
| 1020623
| 123217
| 7.37‰
|
截至2012年,莘縣總戶數309229戶,戶籍人口1006625人,其中男性522492人,女性484133人;非農業人口208641人。
民族
經濟
綜述
經聊城市統計局統一核算並反饋,2019年莘縣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據為213.21億元,比上年增長5.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65.76億元,增長1.9%;第二產業增加值為36.43億元,增長8.6%;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11.02億元,增長6.5%。三次產業結構由31.9:17.3:50.8調整為30.8:17.1:52.1。根據第四次經濟普查結果,聊城市統計局對2018年莘縣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據進行修訂,修訂後的2018年全縣生產總值為19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63.4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為34.4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01.13億元。
第一產業
莘縣是農業大縣、蔬菜大縣,常年瓜菜菌播種面積90萬畝,其中冬暖式大棚26萬座、大中小拱棚19萬畝,食用菌栽培面積600萬平方米,瓜菜菌總產360多萬噸;擁有無公害、綠色和有機三品認證品牌38個。形成了以燕店、河店、魏莊等鄉鎮為主的香瓜生產基地,常年種植面積8萬畝,產量達到40萬噸,是全國最大的香瓜生產基地;以朝城、徐莊、王莊集等鄉鎮為主的雙孢菇、草菇基地,栽培面積350萬平方米,年產8萬噸;以董杜莊、俎店、妹冢等鄉鎮為主的西瓜基地,種植面積6萬畝,年產36萬噸;以王莊集、櫻桃園等鄉鎮為主的山藥基地,種植面積2萬畝,年產6萬噸;以大王寨、張魯、王奉等鄉鎮為主的富硒蘋果、黃金梨、葡萄等果品基地,種植面積2萬畝,年產優質水果7萬噸;以莘亭、朝城、古城等鄉鎮為主的大蒜、圓蔥、香菜等露地菜基地,年種植面積4萬畝。莘縣是畜禽養殖大縣,全縣常年出欄小肉食雞6億隻,規模全國最大;生豬年出欄110萬頭,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畜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82家,註冊商標42個。
2015年,莘縣糧食生產實現“十三連增”,達到“噸糧縣”標準,總產穩定在20億斤以上,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瓜菜播種面積達到97萬畝,食用菌栽培面積達到600萬平方米,總產470萬噸,被評為中國蔬菜第一縣;年出欄生豬達到125萬頭、小肉食雞達到2.2億隻,被評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新增標準化瓜菜菌基地84處,標準化規模養殖場241處,合作社796家,家庭農場101家,“三品一標”品牌127個,認證面積達到65萬畝。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38家。在全市率先建成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平台和農產品質檢中心。在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設立了莘縣蔬菜專銷區,開通了對北京首農集團等高端客戶的配送直供。莘縣綠色瓜菜菌種植科技園區被命名為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
第二產業
2015年,莘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29家,比2010年增加98家;完成主營業務收入823.2億元,利稅79.1億元,利潤48.8億元。實繳稅金過500萬元的企業有10家,其中過千萬元的企業4家。156家工業企業新上二次創業項目186個,累計完成投資187億元。工業用電量13萬千瓦時,比2010年增長72.3%。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39.9億元。新增中國馳名商標1個、山東著名商標13個、山東名牌產品1個。
第三產業
2014年,莘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3.65億元,比2013年增長12.7%;進出口總額6878萬美元,下降15.6%,其中出口4198萬美元。A級及以上旅遊景區1家,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180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99.07億元,比2013年增長9.5%。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完成110.6億元。
交通
公路
莘縣境內有2條高速公路、5條省道。
德商高速公路自東昌府區進入莘縣境內,設莘縣、莘縣南、古城3個互通立互動通立交,在馮姚村西南設莘縣停車區,向西南止於魯豫界;雙向四車道,設計速度120公里/小時,路基寬度28米。莘縣至南樂(魯豫界)高速公路始於北徐莊村南的德商高速公路150公里+400米處,向西至西段屯村南的徒駭河東岸與河南省南林高速公路豫魯界至南樂段相接,路線全長18.264公里,全封閉、全立交,雙向四車道,設計速度120公里/小時,路基寬度28米,設互通式立交2處,分離式立交5處,服務區1處。
316省道(東營—莘縣)境內長5.4公里。259省道(臨清—商丘)由冠縣界入境,經河店、莘亭、燕塔、莘州、十八里舖、妹冢、朝城、柿子園、櫻桃園至范縣界,境內長46.7公里。260省道(臨西—觀城)由冠縣界入境(與333省道重合3.9公里),經大王寨、張魯、董杜莊、張寨、王莊集、櫻桃園等鎮,到終點觀城鎮,境內長66.5公里。333省道(蒙陰—館陶)由陽穀界入境,經莘州、東魯、莘亭、燕店、魏莊、大王寨,境內長34公里。324省道(齊河—南樂)由南樂界入境,經張寨、朝城、徐莊,境內長18.99公里。
鐵路
規劃中的
鄭濟高速鐵路途經莘縣,擬在縣城西側或南側設高鐵站1座。
規劃建設的古雲鐵路貨運專用線是古雲經濟開發區的專用鐵路,規劃自晉豫魯鐵路通道
范縣站引出,上跨金堤河、古櫻路、金線河,轉向化工園區東側古雲貨場站。線路全長12.2公里,共建車站2座(范縣、古雲),線路所1個。鐵路建成運營後,主要承擔園區石油化工、鋼鐵和其他大宗物資的運輸,預計年貨運量1200萬噸,營運收入1.5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4年,莘縣有幼稚園280所,在園幼兒4.7萬人;國小216所,在校生8.07萬人;普通中學34所,在校生4.98萬人;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0.45萬人。高考本科上線人數連續15年居全市首位,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達到87%以上,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8個百分點。2014年考取本科生3487人,專科生1688人,中專生100餘人(不含職業中專)。
文化藝術
2014年,莘縣有博物館1個,檔案館1個,公共圖書館1所,文化館1個,農村文化大院1154個。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均達到100%。2014年放映公益電影13800場,送戲下鄉600場。建設了莘縣
文化館、圖書館、
博物館並免費對外開放,實現了縣鄉村三級文化網路全覆蓋。莘縣城區有線電視用戶12500餘戶,寬頻用戶20戶;農村有線電視用戶10萬餘戶。民間文藝有獅、龍燈、花船、轉閣等,多在春節期間表演;
墜子、
大鼓書、
嗩吶演奏等在鄉間常有活動。
醫療衛生
2014年,莘縣有衛生機構887個,其中醫院、衛生院3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I個。各類衛生機構共有床位2797張,衛生技術人員2800人。
莘縣人民醫院為
二級甲等醫院,2014年門診病人1320475人次,各種疫苗接種覆蓋率90%以上。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體育事業
2014年,莘縣有體育館1座,新增民眾體育健身活動場地5.4萬平方米。全年參加市級及以上體育比賽共獲獎牌4枚。普遍開展的體育項目有桌球、田徑、武術、籃球、排球、氣功、太極拳、太極劍、門球、檯球等。先後培養出的知名運動員有桌球世界冠軍劉偉、國家男排主力二傳手王超群、全國皮艇女子第二名王鳳芹、山東省第16屆運動會女子舉重冠軍陳平,第20屆亞洲田徑錦標賽女子400米冠軍趙艷霞等。莘縣
體育館位於職業中專體校校區內,2014年建成並向所有市民以及校內學生免費開放。
歷史文化
莘縣地近
中原,歷史上
溝壑縱橫,交通便利,物產豐富,為兵家王侯“
逐鹿”,“
問鼎”必爭之地,發生在中原地帶的重大戰事,境內或作主戰場,或被裹挾其中。戰國時期的孫臏與龐涓馬陵之戰,三國時期曹操,臧洪等東武陽(今朝城)之戰,十六國時期趙王石勒與晉將苟睎陽平(今莘城)之戰,五代時期晉王李克用與梁將劉郇莘縣之戰以及清代愉林軍,邱莘教反清起義等著名戰役戰鬥均發生在境內。
名勝古蹟
燕塔 莘縣燕塔坐落於莘縣縣城中心,是一座存放
高僧骨灰的
佛塔,因塔上棲息一種體型較大的鐵皮燕子而稱其為“
燕塔”。建於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竣工於金天眷二年(1139年)。為樓閣式十三層平面八角型磚塔,塔底層東西長23米,南北長22米,高40多米。塔有四門,入北門可攀至頂部,南門內有一尊石雕女神像。塔內藏有五部北宋刻本《妙法蓮花經》,一部寫本《陀羅尼經》,一個精緻的小銀塔和一具石函(棺)。小銀塔用銀質薄片砸合而成,造型優美,玲瓏剔透。石函內有水,水上漂浮著銀質薄片船,水內有舍利子。歷史上多被用作軍事瞭望台。1968年遭拆毀。2006年重建,為8面13層,通高90米,重建修造了地宮。第13層修蓮花寶頂,寶頂下是4尊面向東西南北的四面佛,4面佛周圍是18羅漢。13層外廊牆壁設計了108個佛龕。佛龕對面的牆壁上是4大菩薩壁畫。一座具有古典特色的古塔巍峨聳立在縣城中心地帶。
莘縣文廟
莘縣
文廟,又稱孔廟,是尊祀孔子的地方,坐落在縣城商業街東段,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1990年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占地面積2439平方米,現存大成殿、仿古廂房、泮池、狀元橋,百年藤柏古樹,清雍正四年《聖訓》碑,乾隆二十年《平定準葛爾告成太學碑》,《重修莘縣文廟紀銘》碑。大成殿面闊5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式,木柱和梁架為元末明初的楊作物,是山東省現存古代建築中較少見的。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徒駭河濕地公園
徒駭河濕地公園,自縣城東橡膠壩至縣城西南後王樓橋,全長7公里,效益面積45平方公里,具有防洪排澇、調水灌溉、蓄水補源、改善地下水質等多種功能。集休閒、旅遊、生態保護、環境最佳化於一體,是全省唯一的由水利系統投資興建,被山東省水利廳命名的水利風景區。公園北側有孔繁森廣場,南側有張海迪廣場。
武陽城
朝城,古為顓頊地,192年,曹植出生於東武陽,即今朝城鎮西南角熊馬莊、南關一帶。漢朝為武陽縣;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改東武陽為武陽縣,不久廢武陽縣。故址在今治所在今山東莘縣莘城鎮南。唐朝開元年間改為朝城縣。解放後先後屬於觀朝縣、范縣。1956年屬莘縣,為朝城區。1971年改為朝城公社,1984年設鎮。朝城鎮孟窪村有市級重點保護文物齊桓公會盟台。
莘縣董杜莊西瓜博物館
位於莘縣
董杜莊鎮,是集現代農業科技研發、瓜菜新品種示範推廣、觀光採摘於一體的綜合性農業博覽園。
三槐堂 三槐堂是宋朝一代名相
王旦家族的宗祠,坐落在莘縣套廟王莊村。史載王旦的父親王佑官至
兵部侍郎,曾在院中親手植槐三棵,後其次子王旦做了
宰相,後輩子侄多經科舉步入仕途,僅在宋史中有傳的就有11人之多。三槐王氏自王佑起,至今已有48世,其後裔散居在全國各地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
伊尹耕莘處
伊尹耕莘處位於莘縣莘亭鎮大里王村西。莘亭,始建於漢代,後亭廢基存,清康熙55年東昌知府程光珠書“莘亭伊尹耕處”,題曰:“
堯舜之道,畎畝之中,聖作物睹,龍雲虎風。”令知縣劉蕭勒石立碑,重修莘亭,亭東側有伊尹廟。
伊尹生活在夏殷之間,他協助成湯打敗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荒淫暴虐的國君
夏桀,廢夏立商,後又輔佐外丙、中壬為王,曾放逐太甲,“攝行政當國”,直至太甲悔過。大文豪蘇軾稱讚他是“行之天下不以為驚”和“臨大事而不亂”的古之君子。據《孟子》記載,伊尹相商前曾躬耕於有莘之野,後來莘縣城北之地一度被稱為“伊田”。
朝城清真寺
朝城清真寺位於莘縣
朝城鎮北街路西,是魯西地區大型的清真寺之一,現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朝城清真寺坐西朝東,占地約二畝,建築面積540平方米,寬敞明靜,曲欄環繞。據寺內《修繕紀要》載,大殿飾以伊斯蘭教象徵和平的綠色為主色調,球體部分飾以金黃色調,該寺始建於明代,清康熙年間重修。寺院由大門、過廳、大殿組成,主體建築為大殿。
寺院大門為塔樓式,進大門為一對廳,對廳後為大殿,旁為沐浴室2間,住室2間,講堂3間。大殿為重檐歇山,方磚漫頂,勾連搭式灰瓦。瓦脊飾十二生肖和新月,有彩繪雕刻,圖像姿態生動。大殿建於高台上,面闊3間,總面積200平方米,由卷棚、串堂殿及後殿組成,古樸雄偉、雕樑畫棟。磚牆硬山,有楹柱12根,三梁起架。該殿是一處古典伊斯蘭宗教建築,反映了明清時期的宗教文化特色,是朝城一帶回民進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1937年,大殿北山曾遭日本炮彈轟擊,至今修補痕跡清晰可見。1963年和1985年兩次修繕。
寺院由大門、過廳、講堂、水房、住室和禮拜殿組成。大殿由卷棚、串堂殿及後殿組成。卷棚內正面懸有“認主獨一”“道之大原”“萬化一元”和側面“開元故交”磚牆、硬山,勾連搭灰瓦,頂脊飾十二生肖和新月,整個大殿由三梁九檀架起,為歇山雙檐磚木結構,有彩繪、雕刻,圖象姿態生動,是本縣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一處古典伊斯蘭宗教式建築,反映了明清時期的文化、宗教特色。系市級文物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大門面示三進,石木結構,大木起脊,重檐歇山,斗拱起架,飛檐翅角,宏偉壯觀,為全省清真寺大門第一例。
孟窪漢墓遺址 孟窪漢墓遺址位於朝城鎮孟莊村北,占地面積5625平方米。2006年5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漢墓壁畫內容生動形象,場面宏大,繪畫技藝嫻熟,保存完整,迄今為止在山東省所僅見,在全國少有。
古城鐘亭
此鐘原存於
古城鎮(原
范縣縣城)東門內,系文殊寺的鎮寺之寶,後寺毀鐘存。此鐘系金章宗承安四年(1199年)製造,至今已有800年歷史。鐘通高 2.9米,唇徑 1.77米,唇周 5.56米,重 4000公斤。雖經千年鏽蝕,鐘上的八卦紋飾和界格仍十分清晰,“皇帝萬歲”、“重臣千秋”、“常轉”、“國泰民安”四組大字幾乎毫髮無損。此鐘歷史之悠久、匠藝水平之高、保存之完整、形制之碩大,均為省內罕見。2002年,古城鎮政府築台建亭,重懸古鐘。
秦皇堤
俗稱秦堤,歷經2000餘年,其位置西起莘縣觀城鎮郭海和櫻桃園鎮田河之間,向東依次經過莘縣櫻桃園鎮、古城鎮、朝城,與
金錢河平行,一堤一河,成為莘縣和陽穀的自然縣界。展現原貌的遺址只有長約4000餘米。2008年莘縣人民政府將秦皇堤遺址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立碑建亭。
十字坡
十字坡遺址位於
櫻桃園鎮駐地南約2華里處,莘縣和河南省范縣交界處,相傳是《
水滸傳》中菜園子
張青和母夜叉
孫二娘開店、結交江湖好漢的地方。據說,孫二娘娘家在櫻桃園,婆家住在張青營。十字坡、櫻桃園、張青營三足鼎立,相距不遠。幾百年來,民間藝人在這一帶串鄉演出,都忌諱說唱《武松打店》以及《水滸》中有關孫二娘賣“人肉包子”的故事。十字坡有一座大橋,站在橋頭,可以飽覽金堤河上的秀麗景色。1958年以前,有龜座“十字坡”殘碑。2011年莘縣人民政府在遺址立碑建亭。
野豬林
野豬林位於莘縣
觀城鎮郭海村北,相傳是《水滸傳》中好漢
林沖由汴京發配至滄州途中化險為夷,絕處逢生之處。
北宋時期,野豬林經常有野獸出沒,很多人在此喪生。《水滸傳》第八回中寫道:“枯曼層層如再腳,喬枝鬱郁似雲頭,不知天日何年照,惟有冤魂不斷愁。”據《觀城縣誌》載,野豬林村東是
徒駭河,村西是
馬頰河。這兩條河都是傳說中大禹治水時疏通治理的較大的河流,村北有三溝(於溝、王溝、馬溝),村南有三廟(紅廟、朱廟、雙廟),地形較為複雜。2011年莘縣人民政府在遺址立碑建亭。
太子冢
太子冢位於莘縣
十八里舖鎮太子張莊村旁,是春秋時衛國太子伋和他弟弟壽的合葬墓,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高10米多,占地10畝多。據載,
衛宣公曾納太子伋的妻子宣姜為妾,後生兩子壽和朔。宣姜為讓自己的兒子繼位,派人在莘野殺伋。壽聽此事,為救伋,將伋灌醉,自己代兄前往,結果誤被伏兵殺死。等伋甦醒後趕往莘野擬說明真相,結果也被殺害。當地百姓感懷兩人義烈,將其合葬,名曰太子冢。
琉璃井
琉璃井位於觀城鎮琉璃井村,井筒上半截全是青磚砌成,水面上下部分為硬如石滑如鏡的琉璃疙瘩。每有物體擊水,便發出銅鐘般的嗡嗡聲。大旱之年,其他水井皆乾涸見底,唯有此井水量不減。
唐槐
唐槐位於莘縣丈櫻公路畢屯路段(
董杜莊鎮),為明代洪武年間,距今600餘年的歷史。董杜莊鎮將此樹列為該鎮“三景”之一。2006年莘縣文化局下發檔案將此樹公布為莘縣古樹名木之一加以保護。同年,莘縣文物管理所為此樹掛牌保護,並建立保護組織,簽訂保護協定,制定保護計畫。
馬陵道古戰場遺址
馬陵道古戰場遺址位於莘縣
大張家鎮馬陵村和
櫻桃園鎮道口村之間。戰國時期著名的齊魏
馬陵之戰,就發生在這裡。馬陵、道口兩村相距6公里,皆順河流向建屋,村中房屋、胡同、道路無一不斜,且拐彎甚多,極為曲致。至今進村後仍極易使人迷失方向。當年著名軍事家孫臏就是充分利用了這些有利條件,伏兵於馬陵道旁,一舉打敗了驕縱的魏兵,魏軍主將龐涓自殺。
2005年5月,大張家鎮政府在遺址建起古馬陵之戰遺址紀念館,占地 6000平方米,館內布置古馬陵之戰作戰過程展示圖,並收藏有許多與孫臏有關的歷史資料,是國內研究
孫臏的重要基地,現為聊城市文物保護單位。
韓氏墓地石刻群
韓氏墓地石刻群於董杜莊鎮梁丕營村北200米,是唐末魏博節度使
韓允中及其父韓國昌墓葬神道石刻群。韓國昌碑刻於唐鹹通十三年(公元872年),韓允中碑刻於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至今均已1130多年。原墓葬坐北朝南,文革中被平。現存石刻有韓允中墓碑、韓國昌神道碑、墓表、豕、羊、馬、武士俑。1992年6月,韓氏墓地石刻群被山東省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仙鶴湖水利風景區
仙鶴湖水利風景區是在彭樓引黃沉沙池的基礎上修建而成,因該地在春秋時期為衛國國君養鶴之地,故命名仙鶴湖。占地4000畝,其中濕地占總面積的80%,植物以蘆葦、蒲草為主,幾十種野生水禽和候鳥在此棲息繁殖。
馬西林場
馬西林場位於莘縣西北部,
馬頰河以西,地處
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場區南北長6公里,東西寬1.2公里,經營總面積10912.9畝,有林地面積9000畝,森林覆蓋率達90%,場區內氣候屬溫帶亞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生態區是依1982年世界糧食計畫署投資2000萬美元援建2606項目林為基礎,開發建設的生態旅遊區。
魯西第一黨支部舊址陳列館
“魯西第一黨支部”位於魯豫邊界、聊城最西南端鄉村---
莘縣古雲鎮徐莊村, 1929年——1933年期間,山東省委連續多次遭受敵人的嚴重破壞, 致使1933年以後3年之久的時間裡山東地方黨組織與中央失去聯繫,中央沒有設立山東省委。1935年冬,在古雲鎮徐莊村,山東地方黨組織臨時負責人趙健民和
黎玉會面,從而和上級黨組織接上了關係,建立黨支部。戰爭年代,徐莊村被稱為“八路村”“烈士村”、享有平原“小延安”之美譽,並著有《徐莊黨旗紅》一書。由原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張全景題詞為“魯西第一支部,徐莊黨支部”,占地4萬平方米、主展館占地1200平方米、兩層建築、首次以平面水做成大型地圖。2015年5月,列入
西柏坡紅色旅遊聯盟。
冀南區黨委舊址
冀南區黨委舊址位於山東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村。
宋任窮是開國
上將,曾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中組部部長、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中顧委副主任,是從魯西北走出的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宋任窮舊居暨冀南區黨委舊址修復工程占地近20畝,分為宋任窮在楊莊主要光輝事跡主展室、宋任窮舊居、冀南區黨委和冀南軍區司令部展室,還有冀南高幹會議、冀南軍區兵工廠和後方醫院、冀南銀行和魯西銀行展室。另外,還有抗戰地道、烈士墓群等。2011年,宋任窮舊居暨冀南區黨委舊址被列為“魯西黨性教育基地”、“聊城市黨史教育基地”、“莘縣黨史教育示範基地”、“莘縣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基地”。
冀魯豫區黨委舊址
冀魯豫區黨委舊址暨中共中央冀魯豫(平原)分局舊址位於大張鎮紅廟村。抗日戰爭後期,紅廟村是冀魯豫期冀魯豫邊區黨委、中共中央冀魯豫(平原)分局所在地。冀魯豫邊區是當時全國最大也是唯一一個平原抗日根據地,被譽為“鋼鐵濮范觀、華北小延安”,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
劉少奇等部分中央、部委領導人曾在這裡活動、戰鬥過。根據八路軍總部與中共北方局的決定,1941年6月28日至7月5日,中共魯西和冀魯豫兩區黨委在觀城縣紅廟村召開高幹會議,宣布從7月1日起,魯西和冀魯豫兩區合併為冀魯豫邊區,黨政軍機關設在紅廟,黃敬、宋任窮等邊區主要領導帶領黨政軍機關常駐紅廟村。1942年9月劉少奇到達紅廟村。1943年111月26日至1944年1月13日,冀魯豫中央分局在紅廟村召開邊區高幹會議。在紅廟村,冀魯豫邊區首腦機關的舊貌仍部分可見。
莘縣革命歷史紀念館暨蘇村阻擊戰紀念館
莘縣革命歷史紀念館暨蘇村阻擊戰紀念館位於大張寨鄉蘇村東。1941年1月,日偽軍1萬多人對魯西北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蕩,楊勇、
段君毅、
蘇振華率
魯西軍區機關跳出敵人合擊圈,轉移到馬集一帶,日軍尾隨而來,為掩護軍區機關向徒駭河以西轉移,特三營九連、十連130多人阻擊日軍1000多人,達8個小時之久,擊斃日軍300多人,我方倖存不足10人。戰鬥結束後,軍區機關和當地民眾把陣亡人員合葬在蘇村。2004年,莘縣人民政府重修烈士墓,並立紀念碑。
2011年,對烈士墓地進行擴建,改建為莘縣革命歷史紀念館暨蘇村阻擊戰陳列館。工程總投資800萬元,占地30畝,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2012年10月建成並對外開放。
馬本齋烈士陵園
馬本齋烈士陵園位於
張魯鎮南1公里處,占地10畝。1944年2月,冀魯豫軍區三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著名的回族抗日英雄馬本齋病逝後,安葬於此。當地政府和民眾立碑、築亭、植樹,修建了“馬本齋烈士陵園”。1954年,烈士靈柩移至石家莊華北烈士陵園。1985年在烈士原葬處重建。陵園主要建築有穹形大門、六角形紀念亭、烈士墓和烈士紀念祠堂。阿拉伯式穹形園門,門額“馬本齋烈士陵園”漢字由烈士之子馬國超所書,阿拉伯文為配字,由原回民支隊教長蔡永清阿訇書。六角形紀念亭,高14米,占地64平方米,單檐結構,琉璃瓦覆頂。亭中立有烈士紀念碑。紀念祠堂內安放著烈士的半身漢白玉雕像。
馬本齋紀念館位於馬本齋烈士陵園東側,占地20餘畝,分上、下兩層,其中主館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伊斯蘭建築風格。展示了馬本齋烈士生平、英勇事跡,用聲、光、電技術重現馬本齋生前一幕幕、一個個激烈戰鬥場面,以及當時所使用的槍械等場景。
魯西北革命烈士陵園
又名
丈八烈士陵園,位於莘縣大王寨鄉東丈八村西北隅。陵園建於1945年,座北朝南,占地約百畝,是聊城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陵園坐北朝南,由門樓、紀念碑、紀念室組成,門樓為古典式建築。紀念塔高18米,四面八角,樓閣式建築,建築面積100平方米。二層塔壁八面石碑刻有冀魯豫邊區領導人親書的碑文和925位烈士的英名錄。頂尖處是一顆巨型紅五星,用舊碑改刻的八面紀念碑均鑲嵌在第一層,南面碑上刻有“革命烈士紀念塔”七個紅漆大字,其他碑上分別刻著《魯西北烈士陵園紀念碑》碑文、《魯西北軍民抗戰八年簡表》、《克復莘縣城記》、《肖張史三烈士傳略》,另三塊碑刻是莘縣、冠縣、臨清、武訓、館陶、永智六縣和外籍925位烈士英名錄。園中北首是魯西北全體黨政軍民1945年敬修的
肖永智、
張炳元、
史欽琛等烈士陵23座。2015年5月,列入
西柏坡紅色旅遊聯盟。
耿樓烈士陵園
耿樓烈士陵園位於莘縣王奉鎮後耿樓村。陵園坐北朝南,占地15畝,陵園主體建築包括正門、兩座紀念堂、廣場、紀念碑和圓拱形的陵墓;廣場北有25座烈士墓地。革命烈士紀念碑坐落在廣場中央,上書“革命烈士紀念碑”7個大字。紀念碑周圍是一塊四方形的廣場。紀念堂建造在陵園兩旁,陳列著戰鬥遺物等。
耿樓村是朝北抗日根據地的中心村之一。1940年6月,八路軍一二九師新八旅二十二團政治委員史欽琛帶領二營300餘人在耿樓一帶開展游擊戰。6月25日拂曉,與敵周旋了一夜的二營來到耿樓,正準備修築工事時,從聊城、冠縣出動的800餘日軍和1200餘偽軍突然來襲。敵人的步兵、騎兵和炮兵在10餘輛坦克的配合下,很快對耿樓形成包圍態勢。二營官兵頑強應戰,由村頭阻擊戰轉為巷戰、院落戰、肉搏戰。戰鬥持續7個多小時,擊斃日偽軍200餘人。二營指戰員除100餘人突圍外,團政治委員史欽琛等128名指戰員壯烈犧牲,被安葬於耿樓村東。
西寺烈士陵園
西寺烈士陵園位於莘縣王奉鎮西寺村。陵園坐北朝南,占地18畝;園內通道兩側由烈士墓組成,其中日本投誠士兵原廣見的墓碑,上書“國際友人原廣”七個大字。墓旁四周有松柏圍繞,莊嚴肅穆。紀念堂建造在正門兩旁,形成遙相呼應之勢,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為廳堂式混合建築,門口上懸“西寺抗日烈士紀念館”牌匾。裡面陳列著烈士的事跡、遺物等。革命烈士紀念碑坐落在陵園的中央,上刻“革命烈士紀念碑”7個大字,金光閃耀。
王奉處於冀魯兩省交界處,抗日戰爭時期是朝北抗日根據地的縱深地區,地形複雜,葦多林密。加之黨的工作基礎雄厚,成為魯西北和冀南的抗日指揮中心。這裡建有炸彈所、後方醫院、被服廠、造紙廠、印刷廠、鞋廠、糧站、銀行、肥皂廠等,各種軍需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有力地保障了抗日後勤供應。從1939年至1945年的6年間,包括反戰日兵原廣見在內的許多八路軍傷病員犧牲並安葬在這裡。
冀南區烈士陵園
冀南區烈士陵園位於山東莘縣
大王寨鎮楊莊村。冀南區黨政軍機關進入楊莊後,發動民眾,開展鬥爭,先後有103名傷病員犧牲後在這裡安葬,後來陸續遷走一部分,有56名烈士安葬長眠於此。宋任窮舊居暨冀南區黨委舊址修復工程占地近20畝。由開國大將陳賡之子
陳知建題寫碑名的“冀南抗日根據地烈士紀念碑”矗立在陵園中央。
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準備會議舊址
劉鄧大軍強度黃河準備會議舊址位於
櫻桃園鎮東耿王村。1942年11月--12月,冀魯豫邊區高級幹部會議在觀城縣紅廟村、耿王村舉行。邊區黨委書記黃敬根據
劉少奇和北方局一系列指示的精神,做了題為《邊區的形勢和任務》的報告,明確提出了當前的工作方針和任務。這次會議,是扭轉邊區形勢的關鍵性會議,標誌著邊區黨的指導思想的重大轉變。1947年,
劉鄧大軍強渡黃河,
劉伯承率領指揮部人員駐紮在櫻桃園鎮東耿王村,共居住月余,在東耿王村召開了強渡黃河強的準備會議,對強渡黃河戰役進行了詳細安排部署,並且在當地留下了很多佳話。
冀魯豫軍區舊址暨朱德舊居
冀魯豫軍區舊址位於
柿子園鄉楊行村。楊行村(原觀城縣十王廟村)位於柿子園鄉西南部,就是在這片平凡的土地上,留下來
朱德總司令、潘復生書記等許多老一輩革命家的足跡。
1948年5月20日,受毛澤東主席的重託,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在
華東野戰軍司令員
陳毅、副司令員栗裕陪同下,到達冀魯豫軍區駐地觀城縣十王廟村(今柿子園鄉楊行村),視察在這裡進行新式整軍運動的華東野戰軍和冀魯豫區黨委工作。當晚居住在該村,聽取了他們的工作匯報,並做了重要指示。次日下午,在楊行村南的一片小樹林裡,冀魯豫區黨委、軍區召開機關幹部大會。朱總司令詳細講述了解放戰爭取得的重大勝利,指出,已進入決戰的關鍵時刻,希望冀魯豫邊區的黨政軍民搞好土改、整黨、擴軍、支前,以奪取更大的勝利。會後,朱德總司令離開十王廟村,返回
西柏坡。
文化遺產
莘縣溫莊火獅子
“
火獅子”舞因獅毛由點燃的火捻組成,演出時通身躥火星而得名。火獅子原來在農民祭春求雨時活動,僅在農曆二月二(“龍抬頭”日)晚上表演,其時正是“月黑頭”,暗夜裡表演火獅子,只見萬點火星閃爍,蔚為奇觀,因受到道具的制約,火獅子表演的時間很短,一般十分鐘左右,因而,民間有“二月二月老娘一會兒就走,東街的火獅子不撐時候”的歇後語。
據老藝人徐汗濱(生於1907年)講,莘縣東街的火獅子是從十八里舖鄉鞠屯村學來的,從第一代老藝人康萬錄算起,到1965年最後表演的任宗路(生於1935年)已經流傳了五代。後來傳到溫莊村,至今只有溫莊村的火獅子傳演不衰。
火獅子造型奇特,每隻火獅子的獅毛是由三千六百支火捻組成,造型共分頭、身、尾三大部分。獅頭用竹片、細鐵絲、細麻繩組成,然後在竹片上鑽眼插火捻,口舌耳鼻眼眉等也均以竹片和鐵絲、火捻製成。火獅子的裝扮是表演者先身披濕麻袋,外穿捻子外衣,卸袋的關鍵就在連線前後身子的梭子,梭子必須一拉就開,如果梭子扣解不開,就會引火燒身。
表演時,觀眾只看到由細碎的火星勾勒出的威武高大的獅子形象,卻看不見舞獅子的人。當火獅子追逐跳躍時,渾身星光閃閃。火星不停地抖落,在其晃肩抖毛時,通身火星四濺,順著風勢,忽明忽暗,火星閃爍。火獅子的效果關鍵在於道具,過去為了保密,每年演出完就將道具全部燒掉,來年重新製作,給舞獅子的人著裝時,外人不許觀看,更不外傳。
莘縣張魯回族秧歌
張魯回族
秧歌是莘縣
張魯鎮一帶回族民眾獨具特色的民間秧歌。張魯回族秧歌源遠流長,已有近百年的歷史,20世紀初,這一自娛自樂的民間舞蹈形式已在回族聚集地張魯鎮初具規模。抗日戰爭年代隨父輩闖關東的抗聯老戰士楊其富,在吸取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回到山東老家張魯,結合本地傳統秧歌表演形式,創研出了極富民族特色的回族秧歌,成為當地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表演形式。主要用於節慶期間廣大回民慶祝豐收而舉辦的娛樂活動。
主要有扇子秧歌、豐收秧歌、舞龍燈化妝秧歌等。老藝人們巧妙地運用道具如扇子、手帕、長綢、彩帶、花棍等進行演出,極大地增強了藝術感染力。人物多種多樣,多以戲劇人物及神話人物為典型,內容豐富多彩,尤以現實人物為表演對象,動作滑稽,風趣幽默,舞態灑脫,姿態優美,極富民族特色,深受廣大民眾歡迎。
莘縣河店西郭泥塑
河店鎮西郭泥塑源遠流長,已有近百年的歷史。20世紀20年代,河南民間藝人孟三逃荒到西郭村,靠捏制泥塑維持生計,後來全村百姓學會,此手藝代代傳承下來。西郭泥塑用紅土經滲水、脫坯、鋪底、繪色製成。造型簡練概括、大膽誇張,不刻意追求形體的逼真,多著意於情態傳神,富有生動情趣和餘味無窮的裝飾效果。題材主要有拓制泥娃娃和葦哨小公雞。西郭泥塑的人物形象受明清以來戲曲人物描繪方法的影響,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泥娃娃主要是民間傳說和戲劇中的人物:彌勒佛、送子觀音、蘇三起解、嫦娥奔月、武松打虎、臥冰求鯉、劉庸判案、梁山伯與祝英台等。表現喜慶熱烈的內容,象徵平安吉祥,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理解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充分體現了魯西民間傳統習俗。西郭的泥塑工藝品曾參展于山東省民間泥塑藝術展覽會。人民畫報1992年第4期整版版面刊載西郭泥塑的照片。
旅遊
著名人物
古代
姓名 | 榮譽/成就 | 姓名 | 榮譽/成就 |
| 商朝開國宰相 | | 唐高祖時右相 |
| 唐高宗時宰相 | | 唐文宗時宰相 |
| 宋真宗時宰相 | | 宋真宗時宰相 |
竇謹 | 北魏都官尚書 | | 度支尚書 |
| 北宋兵部尚書 | | 北宋刑部尚書 |
| 北宋吏部尚書 | | 明代兵部尚書 |
| 曹操麾下右將軍 | | 孫權麾下右將軍 |
| 北宋上將軍 | 李世威 | 清代貴州大定總兵 |
| 北魏名醫 | | 南宋外交家 |
| 西晉著名術士 | | 呂布帳下謀士 |
近現代
姓名
| 榮譽/成就 | 姓名 | 榮譽/成就 |
| 抗日回族英雄 | | 全國勞動模範 |
| | | 原農業機械部部長 |
| | 劉偉 | |
| | | |
| 原農業機械部副部長 | | |
特產名吃
土特產品
1994年,莘縣開始引進種植香瓜。1996年建成國家級香瓜生產基地,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發展研究部、中國農學會特產專業委員會、中國特產報社授予“中國香瓜之鄉”稱號。莘縣所產香瓜有40餘種,分黃、白、綠、網紋四大類,外形美觀,表皮堅韌,香甜爽口。
雙孢菇營養豐富,有“植物肉”之稱,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和礦物質等,藥用價值高。1995年,莘縣引進種植雙孢菇。1996年莘縣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發展研究部、中國農學會特產專業委員會、中國特產報社授予“中國雙孢菇之鄉”稱號。此後莘縣成為江北最大的雙孢菇生產縣。
小食肉雞
20世紀90年代初,莘縣利用
羅曼蛋雞母本與雙A肉雞父本雜交培育出小食肉雞,俗稱“817肉雞”。817肉雞具有生長周期短、個頭小、抗病能力強、肉質好等特點。2008年全縣形成7個主要養殖區、160餘個專業養殖村。2009年,莘縣被中國特產之鄉暨組織宣傳委員會命名為“中國小食肉雞之鄉”稱號。
此外,莘縣的名優農產品還有董杜莊西瓜、張寨韭菜、魯西黃牛等,名優工業產品有雁賓特釀、特種鋼等。
美食名吃
傳說夏末商初,精於烹飪技術的伊尹曾躬耕於有莘之野。他以精美的菜餚取悅商湯,進而以做菜作比喻,闡述治理天下的道理,得到商湯重用,成就助湯滅夏大業,是中國烹飪鼻祖。至今莘縣民間仍有以伊尹之名命名的“伊餅”、“伊面”等小吃。莘縣依託伊尹文化,相繼舉辦了伊尹美食廚藝大賽、伊尹文化美食節等活動。
莘縣傳統名吃分為麵食、菜餚、湯三大類。麵食類共有20餘種,主要有康園肉餅、張魯燒麥、熗面壯饃、朝城千層餅、古城肉鍋餅(鴛鴦餅)、朝城混湯餃、酥燒餅、伊尹空心面、古城灌湯包、朝城水餃、白馬廟糕點、大糖、大麻花、饊子、八批果子、蒸棗糜、古雲高饃等;菜類有30餘種,比較著名的有
荸薺丸子、范氏燒鴿、糖醋鯉魚、相府鮑魚、八印肘子、四喜丸子、琉璃丸子、燒羊肉、燒牛尾、炸藕合、豆神等;傳統湯類主要有豆沫、胡辣湯、鮮珍湯、翡翠湯、水轟雞蛋等。
除傳統名吃外,還有依據消費者需求,用名牌瓜、菜、菌做主要原料,由名廚加工製作的地方風味名吃,主要有琉璃香瓜、素炒三菇、清炒雞腿菇、菜心白靈菇、茶樹菇炒海腸、椒鹽姬菇、一品杏鮑菇烙、菇老大蘑菇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