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

格致

格致,是中國古代認識論的一個命題。指窮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識。最早見於《禮記。大學》。宋以後的儒者對“格物致知”的解釋頗多分歧。程朱學派朱熹認為物心同理,欲明心中之理,不能僅靠反省,而應以格物為方法。近代亦稱基礎科學為格致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格致
  • 外文名:study the phenomena of nat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 拼音:gé zhì
  • 注音:ㄍㄜˊ ㄓㄧˋ
詞語概念,基本解釋,基本含義,引證解釋,格致中學,

詞語概念

基本解釋

1. [study the phenomena of nat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格物致知”的略語,考察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禮記·大學》
2. 清朝末年講西學的人用它做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的總稱。
在這學堂里,我才知道世上還有所謂格致,算學,地理,歷史,繪圖和體操。——《吶喊》自序

基本含義

"格物致知":《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格物致知"一詞出自《大學》。格,至也。物,猶事也。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哲學概念。北宋朱熹認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盡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這是朱子對"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確的表述。
窮盡萬物之理後,心中所具之理方能顯示出來。他的“格物”,包括讀書思辨、道德修養。陸王學派認為“格物致知”純然是內心的事。明清之際王夫之提出和程朱陸王不同的見解,認為“格物”應以考察外物為主,“致知”應以心官思辨為主,二者相輔相成,清顏元則強調欲求真知,必須實做其事,肯定行先於知。
到了近代中國開始洋務運動之後,西方科學大規模傳入中國,在西式學堂開設的課程中出現了格致。格致相當於科學課,專門教授近代自然科學,主要是物理學和化學。因為自然科學通過實驗手段取得對客觀事物的理性認識,這個方法和中國古代哲學的格致很類似,所以清末把科學課取名格致。一些中西兼備的學校也認為格致這個名字能體現中國文化與西方自然科學的結合,所以採用格致作為校名。

引證解釋

1. 風格氣韻。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 昌花 寫生逼真,而筆法輭俗,殊無古人格致。”《朱子語類》卷七八:“況先 漢 文章重厚有力量,今《大序》格致極輕,疑是 晉 宋 間文章。”
2. “格物致知”的略語。
金履祥 《告魯齋先生諡文》:“稟剛明高大之操,躬格致服行之學。” 明 張寧 《方洲雜言》:“世之有量者,無不自識中來。此格致之功,所以先於誠正也。”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義理無盡,心思亦無盡。人苟能格致,不患其窮也。”
3. 清 末對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的統稱。
鄭觀應 《盛世危言·教養》:“故西人廣求格致,以為教養之方。” 章炳麟 《論承用“維新”二字之荒謬》:“其最可嗤鄙者,則有‘格致’二字。格致者何? 日本 所謂物理學也。” 魯迅 《自序》:“在這學堂里,我才知道世上還有所謂格致、算學、地理、歷史、繪圖和體操。”

格致中學

簡介
格致中學,是上海市重點中學。
歷史
格致中學是我國近代科學和教育的先驅——徐壽先生(1818-1884)創辦的中國第一所培養科技人才的新型學堂,於1874年籌建,1876年建成。徐壽先生愛祖國、愛科學、畢生探索我國近代實業振興、科學救國 和教育發展之路,他那為國為民的愛國思想,艱苦奮鬥的務實精神,崇尚真理的科學態度,成為格致中學百年發展的文化傳統和精神源泉。現在,格致中學已經跨入其自身發展歷史上的第三個世紀(即21世紀),徐壽先生為格致中學奠定的“科學”和“愛國”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具有了新的社會意義和時代特徵,並不斷得到發揚光大。
其它學校
同名學校還有 福州格致中學 台灣格致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