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行政區劃
平邑縣,後齊廢,開皇十六年又置。大業初置武陽郡,並省平邑縣入焉。有愜山。
繁水縣:舊曰昌樂,置昌樂郡。東魏郡廢,後周又置。舊有魏城縣,後齊廢。開皇初廢郡,六年置縣,曰繁水。大業初廢昌樂縣入焉。
魏縣:後齊廢,開皇六年復。十六年析置漳陰縣,大業初省入焉。
莘縣:舊曰陽平,後齊改曰樂平。開皇六年復曰陽平,八年改曰清邑,十六年置莘州。大業初州廢,改縣名莘,又廢莘亭縣入焉。後周置武陽郡焉,開皇初廢。
頓丘縣:後齊省,開皇六年置。又有舊陰安縣,後齊廢。
臨黃縣:後魏置,後齊省,開皇六年復,十六年分置河上縣,大業初省入焉。
館陶縣:舊置毛州,大業初州廢。又有舊陽平郡,開皇初廢。
冠氏縣:開皇六年置。聊城舊置南冀州及平原郡,未幾,州廢。開皇初郡廢。十六年置博州,大業初州廢。
典籍記載
舊唐書
志第十九 地理二
魏州雄,漢魏郡
元城縣之地。後魏天平二年,分館陶西界,於今州西北三十里古趙城置貴鄉縣。後周建德七年,以趙城卑濕,東南移三十里,就孔思集寺為貴鄉縣。大象二年,於縣置魏州。隋改名武陽郡。武德四年,平竇建德,復為魏州。又分置漳陰縣,領貴鄉、昌樂、元城、莘、武陽、臨黃、觀城、頓丘、繁水、魏、冠氏、館陶、漳陰十三縣。
元和郡縣圖志
卷第十六
◎河北道一
《
禹貢》冀、兗二州之域。在夏為觀扈之國。春秋時為晉地。按沙麓崩,在今元城東南四十里是。戰國時為衛、魏二國地。秦滅魏,置東郡,滅趙,置邯鄲郡。漢高祖使韓信定河北,以秦邯鄲郡之南部東郡之邊縣置魏郡,即今元城縣是也。後漢封曹操為魏王,理鄴。前燕慕容都鄴,其魏郡並理於鄴中也。後魏於今州理置貴鄉郡,尋省。周宣帝大象二年,又於貴鄉郡東界置魏州。隋煬帝大業三年,罷州為
武陽郡。隋亂陷賊,武德四年討平竇建德,改置魏州。其年又陷劉黑闥,五年平黑闥,置總管府,七年改為都督府,貞觀六年罷都督,復為州。
太平寰宇記
卷五十四
宋 樂史 撰
河北道三
魏州
魏州。魏郡,今理大名、元城二城。《禹貢》兗、冀二州之域。在夏,即為觀扈之國,星分畢昂。春秋為晉地,戰國為衛、魏二國之境。秦滅魏,置東郡;滅趙,置邯鄲郡。漢高祖使韓信定河北,以秦邯鄲郡之南部,並東郡之邊縣,置魏郡,即今元城縣地是也。後漢,封曹操為魏王,理鄴。自漢至魏晉,郡皆在鄴。前燕慕容暐都鄴,於今州理置貴鄉郡,尋省。周靜帝大象二年,又於貴鄉郡之東界置魏州。隋大業三年,罷州,為武陽郡。唐武德四年,平竇建德,復為魏州。又分置漳陰郡,領貴鄉、昌樂、元城、莘、武陽、臨黃、觀城、頓丘、繁水、魏、冠氏、館陶、漳陰十三縣。
文獻通考
卷三百十七 輿地考三
隋代
武陽郡十四縣(貴鄉 元城 繁水 魏 莘 頓邱 觀城 臨黃 武陽 武水館陶 堂氏 冠氏 聊城)
讀史方輿紀要
卷十六
北直七
大名府《
禹貢》兗州之域。夏為觀扈之國。春秋晉地。戰國屬魏。秦屬東郡。漢屬魏郡時郡治鄴。後漢因之按建安十七年,割河內、東郡、巨鹿、廣平、趙國十四縣以益魏郡。十八年,分置東、西都尉。時魏為曹操封國也。三國魏分置陽平郡。黃初二年,以魏郡東部為陽平郡治元城。晉因之。宋亦為陽平郡,後魏因之治館陶。後周末,置魏州治貴鄉縣。隋初因之。大業初,改為
武陽郡。隋末,李密改為魏州。尋為竇建德所據。唐武德四年,復為魏州置總管府,尋改為都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