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人口,經濟概況,綜合,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醫療事業,科技事業,社會保障,風景名勝,著名人物,地方榮譽,地方特產,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
魏文侯七年,魏文侯得到了鄴地。至其子魏武侯時,將鄴作為別都。魏武侯今大名縣境內一塊屬地作為其公子元的食邑。
漢高祖十二年因該地曾是魏地,所以以些鄴地為中心設立魏郡。又因今大名一帶曾是魏公子元的食邑,所以建縣時以
元城縣名之。
西漢後期漢宣帝在位時,元城縣委粟里少女
王政君被選入後宮,許配給太子。
三國時期
魏文帝黃初二年元城縣成為陽平郡的郡治所在。
東晉及十六國時期前燕建熙元年從元城縣劃出西部地方建貴鄉縣。
東魏天平二年,分
館陶西界復置貴鄉縣。此時,元城、貴鄉、
魏縣均屬魏尹。
隋開皇六年元城縣、魏縣從貴鄉縣分出復置,並從元城縣分出一部分設馬陵縣,均屬魏州。
唐武則天聖歷二年分貴鄉縣復置元城縣,貴鄉、元城、魏縣均屬魏州。
唐乾元元年,復改為魏州。
唐建中三年,
田悅改魏州為大名府,這也是“大名”被用作地名之始。
唐光元年三月,升魏州為東京興唐府,改貴鄉縣為
廣晉縣。
唐光三年改東京興唐府鄴都魏州。
後晉天福二年七月,改興唐府為廣晉府,改興唐縣為元城縣。
北宋初期,承襲前制。稍後,元城縣、大名縣、魏縣先屬
河北路,後屬
河北東路大名府,稱之為“北京”。
紹聖二年復置大名縣。金時期大名縣、元城縣屬大名路大名府。
元至元二年,省元城縣入大名縣,不久復置元城縣。
明大名縣、元城縣屬中書省大名府。
洪武十五年二月復置。
清初承襲明制。清順治十六年,大名縣、元城縣屬直隸行省大名府。
乾隆二十三年,省魏縣,306個村歸大名,31個村歸元城。
民國年間,大名縣、元城縣屬直隸冀南道。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政府潰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3月,山東省朝城縣的
張魯、王奉兩個區併入元城縣,元城縣改為元朝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7月,劃城區及周圍建大名市。此時,市、縣分設,屬冀南三專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降大名市為縣轄市。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改為
城關區,同時廢元朝縣,將元朝縣的張魯、王奉兩個區劃歸山東
莘縣,其餘全部併入大名,此時大名縣屬
河北省邯鄲專區。
1958年10月,廢魏縣入大名縣。
1961年5月,恢復邯鄲專區,大名仍屬之。
1961年6月,魏縣從大名分出復置。
1970年,邯鄲專區改稱
邯鄲地區、市合併,稱邯鄲市,大名縣屬邯鄲市至今。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名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位於東經114°58′11″~115°28′28″,北緯36°05′07″~36°30′10″之間。東與山東省冠縣、莘縣毗鄰,南與河南省南樂縣相連,西與魏縣交界,西北與廣平縣為鄰,北與館陶縣接壤。東西長45.45公里,南北寬37.58公里。縣治駐大名鎮,北距省會石家莊247公里,西北距邯鄲市73公里,西南距河南省安陽市92公里,南距河南省濮陽市75公里,東距山東省聊城市92公里,東北距山東省臨清市101公里。大名縣總面積為1052.98平方公里。
地貌
大名縣坐落於華北大平原南端,屬掩埋古河道的壤質土沖積平原。海拔最高點是王村鄉田固村為49.29米,最低點是漳、衛河匯流處南側39.8米,高差9.49米;坡降比約為1:4000。以衛河為界,衛西為漳河沖積扇的邊緣,土質粘重。衛東是由黃河沖積物形成的,土質以沙為主。大名縣因系河流沖積平原,所以大平小不平,微地貌複雜。但平原是構成大名地貌的主體,占總面積的90%以上。
氣候
大名縣屬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總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季同季,無霜期長,乾寒同期。即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宜人,冬季寒冷少雪。全年的主導風向為南風,其次是北風,出現東風、西風的機會較少。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3年,土地總面積1580828.1畝。其中耕地1146296.1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2.5%;園地63986.7畝,占土地總面積的4.05%;林地87745.5畝,占土地總面積的5.55%;其它農用地55105.1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49%;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83435.6畝,占土地總面積的11.61%;交通用地8687.4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55%;水利設施用地7740.7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49%。未利用土地14282.3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9%。其它土地13548.4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86%。
水資源
2013年,大名縣歷年平均降水量為504.9毫米。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份,平均降水量為307.1毫米;冬季12-2月降水稀少,以雪為主,平均為16.1毫米;而春秋兩季的降水量變化較大且不穩定。年降水量在300-800毫米的,占85.2%。降水頻率在83%以上的降水量在700毫米以下,降水頻率在73%以上的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
生物資源
人口
2012年,大名縣總人口8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71468人;男性435755人,女性417674人,18歲以下207790人,18-35歲264928人,35-65歲273246人,60歲以上107465人。
經濟概況
綜合
2014年,大名縣生產總值完成103.9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9260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17691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12553萬元,人均生產總值12024萬元。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490194畝,總產量695282噸,人均糧食產量804公斤,糧食單產每畝467公斤,棉花總產量2912噸,人均肉類產量84.19公斤,大牲畜存欄88300頭,農牧漁總產值達59.2億元。
第一產業
2014年,大名縣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後,經營和核算單位由生產隊變成家庭,家庭年經濟總收入除去國家、集體提留,生產隊費用外,全部由自己支配。1983年,大名縣農村出現收入較高的重點戶、專業戶共3873戶,其中戶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有482戶,純收入在萬元以上的有47戶。大名縣農業戶數89703戶,農業人口42.085萬人,勞動力15.9265萬個,全年農業總收入1.3876億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607萬元。1990年大名縣農戶達到10.41萬戶,農業人口46.36萬人。農村經濟總收入4.2342億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8037億元。
第二產業
2014年,大名縣主要工業門類有:化學工業、機械工業、電子。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建材工業、
紡織工業、服裝工業、皮革加工工業、橡膠製品工業及文教、藝術用品製造工業等。大名縣工業生產穩步發展,自動化的大型設備引進使用,大名縣工業總產值由1963年的218萬元,增長為1977年的1735.75萬元。大名縣共有全民所有制的27家;集體所有制企業有114家。另有個體工業企業共96家。按工業性質劃分,輕工業72家,重工業69家。工業總產值3831萬元,為1958年的24倍,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2.4%,職工人數增加到7106人。大名縣工業總產值達15647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1.31%。共有全民所有制企業22家,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96家,鄉辦工業企業89家,職工人數達23184人。大名縣工業總產值20.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為258859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642033萬元。
第三產業
2014年,大名縣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295000萬元,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68897萬元。大名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0.02億元,同比增長32.7%。38個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36.8億元,列入市級的3個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3.8億元。精密機械零部件加工等13個項目建成或投入使用;眾喜水泥生產線等項目進展順利。引進項目29個,總投資109.8億元,開工項目26個,完成投資56.9億元,其中工業項目完成投資39.5億元。被省政府評為“全省招商引資工作先進縣”,獲得“全市招商引資先進縣一等獎和大項目獎”。
交通運輸
大名距離石家莊、濟南、鄭州三個省會城市均在200公里左右,1小時覆蓋人口1500萬人。地處中原經濟圈、環京津經濟圈、山東半島經濟圈三大“經濟圈”之間,市場輻射區域遼闊。邯濟鐵路過境建站,大廣高速、106國道、215省道縱穿南北,邯大高速、313省道橫貫東西,“一鐵兩高三線”。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0年,大名縣普通中學29處,在校生人數27104人,專任教師2531人,代課教師185人;國小205處,在校生人數93743人,專任教師3825人,代課教師299人;幼稚園123處,在校幼兒21657人,專任教師218人,代課教師291人。其中,大名第一中學為市重點中學。爭取到校安工程資金3252萬元,建設校安工程項目學校17所。
醫療事業
2010年,大名縣醫院總數達27處,床位總數1429張,醫療衛生工作人員達1224人。
科技事業
2010年,大名縣衛生技術人員765人,其他技術人員233人,管理人員75人。
社會保障
2011年,大名縣新增城鎮就業6000人、失業再就業1800人,安置“4050”人員實現再就業600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1萬人。城、鄉低保標準每月分別提高50元和32元。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每月人均增加154元,新農保累計發放60周歲以上農民養老金6482萬元。
風景名勝
| 臥龍槐 臥龍槐位於縣城內西街中段路北側,是明代兵,工兩部尚書劉遵憲後花園門前所栽,距今約五百年。劉遵憲、原籍西未莊鄉劉軍莊人,明萬曆三十二年進士,後任朝遷要職,告老還鄉後,在縣城西街購置宅院居住,當時路南為住宅區,有大型建築藏書樓等,路北為宗祠、花園賞玩之所,占地面積約為15000平方米,現已建為民宅。劉姓後人現傳至二十世上下,古槐區周圍和劉軍莊仍居有其後人。古槐歷經風雨滄桑,做為古城發展之見證,現仍枝葉茂盛,尤為獨特之處,是東端平伸一枝,酷似龍型,頭部有枝角上促,嘴眼明顯,栩栩如生,遊客多慕名而來,嘆而觀止,真乃冀南第一古槐也。1983年大名縣人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大鐵鐘 錢於明萬曆年間,原在縣城內道前街關帝廟拜殿內懸掛,鐘為鐵質,系一次鑄造成型,全高2.49米,口徑1.47米,厚度0.08米,總重量為3.06噸,鐘鈕為二龍相交之龍鈕,鈕高0.60米,鐘身項部有八個孔,下沿為波浪狀闊口,鐘體鑄有多種紋飾,自上而下分別為捲去紋,纏枝蓮,忍冬花以及八卦紋飾。鐘身中部分別相對“皇帝萬歲”“臣宰千秋”八個大字。1987年移至縣招待所院內,1995年在天池公園內懸掛。2002年移至大名縣石刻博物館建亭懸掛保管,1983年大名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
| 大隕石 原位於縣城北關大名師範南端董家花園內,體積約為13立方米,重量5.73噸,呈不規則狀,一面有孔,形似太湖石,《資治通鑑》有隕石落於大名的記載,但是否此石,尚無考究。1987年至縣招待所院內,1995年在天池公署擺放參觀,2002年遷至大名縣石刻博物館院內建亭保管。1983年大名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
| 大名縣石刻博物館 大名縣石刻博物館占地15畝,AA級景點。現有石刻200多件,有中國最大的古碑“五禮記碑”,大名石刻藝術源遠流長,早在8000年前,磁山先民就創造了石磨盤、石磨棒等原始石刻藝術形態。邯鄲境內至今還保留著彌足珍貴的漢代“群臣上醻”和“趙國易陽南界”刻石。北朝時期鄴城一度成為中國北方的佛教中心,留下了南北響堂石窟和眾多的單體石造像,創造了佛教造像藝術的“北齊樣式”,對隋唐以後造像藝術影響深遠。 |
| 何弘敬墓 何弘敬墓志銘為中國已出土中最大唐代墓志銘。墓誌有蓋均為青石質。志蓋呈頂式,頂面邊長0.96-1.00米,底邊長1.88-1.96米,厚0.88米。頂面正中篆刻25字“唐故魏博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中書令贈大師廬江何公墓志銘”。四周有四殺浮雕獸面及四神,四殺交角處浮雕牛,馬等動物。雕工精美、神態生動。四側邊雕刻波浪,圖案簡煉,線條流暢。墓誌為正方形,邊長1.95米,厚0.53米。表石四側邊的中部雕刻花卉,供養人,上下雕刻波浪,花瓣,墓誌鐫楷書60行,滿行58字,共3800字。 |
| 大名府古城遺蹟 大名府古城遺蹟位於現城東北5-12華里一帶,以大街、雙台村為中心,現在的東門口、南門口、鐵視窗、北門口四村是故城的東、南、西、北四大城門舊址,分外城和內皇城(也稱宮城),外城周長48里,占地面積36平方公里,內城周長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大名府幫城始建於前燕建熙元年(公元360年),明洪武三十四年(公元1401)年,毀於漳衛洪泛。一九九二年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00六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大名天主教堂 大名天主教堂位於大名縣城內東街,始建於1918年,1921年12月竣工,是河北省現存最雄偉壯麗的聖堂之一。建築面積約1440平方米,為鐘樓和禮拜堂一體的哥德式建築,平面呈十字形,建築材料為磚、石、木。鐘樓位於整個建築的北端,樓高46米,樓上三面各嵌有一直徑1.42米大鐘,正門上方3米處的供龕內雕刻有聖母抱耶穌玉石像,像兩側刻有對聯:“欲識其寵請看懷中所抱,要知厥能試觀掌上所持”,橫批“寵愛之母保障大名”。 |
| 朱熹寫經碑 朱熹寫經碑,又名“朱子太極石刻”,位於大名縣石刻博物館內,原碑書於南宋乾道丁亥(1167年)年,朱熹撰文書丹蔡元定刻,行書窠字型。立於常州府,即現湖南長沙市,元仁宗延祐己未(1319年)廢毀。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大名府督學畿南按照南宋傳下的“原碑”拓片重新翻刻“朱熹寫經碑”,最初鑲嵌於大名府學“明倫堂”大殿山牆上,1986年遷至今址。碑砂石質,高1.8米,寬2.9米,厚0.3米,重4.2噸,座為豐槽角基。明代畿南重新翻刻並立,碑文摘錄《易經》里一段文字,概括了宇宙間變化原理,共111資,每字16厘米×13厘米見方。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馬文操神道碑 馬文操神道碑立於後晉天福六年(941年),原位於大名縣寺莊村西,後移於大名縣石刻博物館內。青石質地,碑首、身為一體,原座已失。現通高3.40米,寬1米,厚0.36米,為龍首碑。碑首高1.17米,寬1米,厚0.36米。碑首陽面題額篆刻“大晉故贈秘書兼馬公神道碑”,3行4字排列。碑身陽面行書碑文,總計3390餘字,為晉高祖石敬塘令賈緯為馬文操撰文,高廷矩書丹立碑,主要刻記馬文操生平、家世及大晉對其家庭後人的冊封,碑文字型如行雲流水,有很高的書法價值。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著名人物
地方榮譽
2013年大名縣被譽為“中國麵粉之都”、“中國花生之鄉”、“中國小磨香油之鄉”,“中國食品工業強縣”,“中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等稱號。
地方特產
| 草編 大名縣的草編,以天然、優質的小麥莛稈等天然原料,經過精心選料、拔莛、浸泡、掐辮等十幾道複雜的工序編織而成的。經技術人員的巧妙設計和工人的精心加工,編制出潔白、柔韌、光亮的各種草帽、草藍、草盒、草墊、地席、茶墊等。 |
| 小磨香油 小磨香油大名府小磨香油始創於清光緒年間,以芝麻為原料,用石質小磨和獨特的傳統技藝加工而成,品味純正,居食用油之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