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典籍記載,魏書,北周地理志,隋書,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讀史方輿紀要,大清一統志,
建置沿革
東漢樂昌縣廢。
北魏永安元年(528年)置昌樂郡(治昌樂城)。
東魏孝靜帝天平年間昌樂郡廢。
北周於昌樂縣復置昌樂郡。
隋大業初年,省昌樂縣入繁水縣(治今南樂縣北四十里)。
唐武德五年(622年),復置昌樂縣。
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九月,為避河患,敕令南樂縣東遷今城,即今南樂縣城。
行政區劃
昌樂縣(今河南南樂縣西北)
貴鄉縣(今河北大名縣東)
衛國縣(今河南清豐縣東南)
典籍記載
魏書
卷一百六上 志第五◎地形二上
司州
魏尹
北周地理志
昌樂郡(治昌樂)
後魏置昌樂郡,東魏廢郡,北周復置。《魏書》:昌樂,永安元年置昌樂郡。天平中罷郡。《隋書·地理志》:繁水,舊曰昌樂,置昌樂郡。東魏郡廢,後周又置。北周任昌樂郡守者見大唐太子少保潁川定公韓仲良之碑:父紹,周昌樂郡守。封昌樂郡者見《辨證論》十代奉佛篇:周太保柱國大將軍吳武公尉遲安,父柱國大將軍長樂公,夫人尚昌樂大長穆公主。按吳武公尉遲安,當作吳武公尉遲綱。
隋書
卷三十
貴鄉東魏置。又有平邑縣,後齊廢,開皇十六年又置。大業初置武陽郡,並省平邑縣入焉。有愜山。元城後齊廢。開皇六年復,又置馬陵縣,大業初廢入焉。有沙麓山。繁水舊曰昌樂,置昌樂郡。東魏郡廢,後周又置。舊有魏城縣,後齊廢。開皇初廢郡,六年置縣,曰繁水。大業初廢昌樂縣入焉。
元和郡縣圖志
卷第十六
河北道
河北道
貴鄉縣,望。三十。郭下。管西界。本漢元城縣地,後魏孝文帝分置貴鄉縣,屬昌樂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魏州。大業三年,改屬武陽郡。
太平寰宇記
南樂縣南十五里舊三十鄊今七鄊本漢舊縣屬東郡後魏孝文於舊漢昌樂城置昌樂郡及昌樂縣周武帝改屬魏郡隋罷郡改屬魏州今改名南樂
讀史方輿紀要
南樂縣府東南四十里。東至山東朝城七十里,北至山東冠縣百十五里,東南至山東觀城縣五十里,西至內黃縣七十里。漢置樂昌縣,屬東郡。高后封張敖子壽為侯邑。又宣帝封王武為樂昌侯,邑於此。後漢省。後魏太和二十一年,復分魏縣置昌樂縣,屬魏郡。永安初,置昌樂郡治焉。東魏天平中,罷郡。後周復置郡。隋初郡廢,縣屬魏州。大業初,省入繁水縣。唐武德初,復置,屬魏州。五代唐諱昌,改曰南樂,屬興唐府。宋仍屬大名府。崇寧五年,改屬澶州。金還隸大名府。元因之。
大清一統志
卷二十二
大名府
大名府
古蹟
昌樂故城【在南樂縣西北,《魏書·地形志》:昌樂縣太和二十一年分魏置。《元和郡縣誌》:縣北至魏州五十里。本漢舊縣,屬東郡,後漢省,後魏孝文帝於漢舊城置昌樂郡及昌樂縣,周武徳改屬魏郡,隋屬魏州。《舊唐書·地理志》:昌樂縣,晉置,屬陽平郡,後魏置昌州,今縣西古城是也,隋廢昌樂縣入繁水,武徳五年復置,隸魏州,今治所武徳六年築。《明統志》:五代唐改昌樂為南樂。《名勝志》昌樂故城在今治西北三十五里,俗訛為昌意城,謂黃帝子昌意所築。按《水經注》以昌樂為即漢東郡屬縣。《元和郡縣誌》□之舊唐志又以為晉置,而晉志不載,各書參錯不一。今考《漢志》,本作樂昌,名既不同,且地在黃河西,亦非東郡之界,疑本魏縣地,惟地形志足據,諸書之說,恐皆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