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楚條約

尼布楚條約

尼布楚條約(《尼布楚議界條約》)俄方稱《涅爾琴斯克條約》,是中國清朝俄羅斯帝國之間簽定的第一份邊界條約。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中國”作為主權國家的國際條約。

1689年8月22日,兩國在尼布楚開始會談。清朝使團重要成員有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都統一等公佟國綱等,俄羅斯使團由御前大臣戈洛文、伊拉托木斯克總督符拉索夫率領。同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俄歷1689年8月21日),索額圖與戈洛文在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

《尼布楚條約》以滿、俄和拉丁文三種文字簽訂。條約劃分了中俄兩國東部邊界,從法律上確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屬於中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尼布楚條約》
  • 外文名稱:英語:Treaty of Nerchinsk俄語:нерчинский договор 
  • 別名:《涅爾琴斯克條約》
  • 所屬地區:西以額爾古納河為界,南屬中國,北屬俄國
  • 地理位置: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
  • 簽訂時間:1689年9月7日
  • 簽訂雙方:中國(清朝)、俄羅斯帝國
  • 簽訂地點:尼布楚(今涅爾琴斯克)
  • 簽訂代表:清朝:索額圖,俄羅斯:戈洛文
  • 官方語言拉丁文滿文俄文、蒙文、漢文
簽訂背景,主要內容,簽訂經過,輾轉周折,劍拔弩張,握手言和,文字版本,版本概況,版本差異,漢文譯本,後續事件,中俄交往,蠶食鯨吞,影響,評價,爭議,條約性質,待議地區,“內鬼”疑雲,

簽訂背景

從16世紀後期沙皇伊凡四世時開始,俄羅斯開始對西伯利亞遠東的擴張殖民過程。
雅克薩之戰雅克薩之戰
1636年(明崇禎九年,後金天聰十年;清崇德元年)俄羅斯人到達鄂霍次克海,征服了西伯利亞。這個地區成為了俄羅斯人的殖民地。
從17世紀中葉起,沙俄侵略軍越過外興安嶺,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燒毀村莊,殺掠人民,搶奪糧食和貂皮。
當俄羅斯的勢力接近清朝的中國時,便發生了軍事衝突。
1652年(清順治九年),俄國人東入黑龍江,“駐防寧古塔(今黑龍江省海林縣章京海色率所部擊之,戰於烏扎拉村”。這是中俄之間第一場戰鬥。
1657年(順治十四年),俄羅斯帝國派正規軍在尼布楚河石勒喀河合流處建立了雅克薩城尼布楚城。之後中俄之間發生多次外交和軍事上的衝突。
中俄雅克薩之戰中俄雅克薩之戰
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亂”後,派將軍朋春5月22日從璦琿起兵三千人,5月25日攻入雅克薩。之後清軍撤軍而俄軍捲土重來。
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清軍兩千再攻雅克薩並圍城。經過幾個月的戰鬥,俄軍首領托爾布津被擊斃,俄軍傷亡慘重,雅克薩城指日可下。這就迫使沙皇政府“乞撤雅克薩之圍”,並派戈洛文為大使,前來中國舉行邊界談判,11月,清政府為表示談判誠意,宣布無條件停火,停止攻城。

主要內容

中俄《尼布楚條約》條約規定:外興安嶺以南、格爾必齊河和額爾古納河以東至海的整個黑龍江流域,烏蘇里江流域的土地,全部屬於中國;外興安嶺與烏第河之間的地區,暫行存放,留待以後再議;凡一、二人越界捕獵或盜竊,立即械繫,送回本國處罰,凡數十人結夥,持械越界、殺人掠奪者,捕拿送回本國,處以死刑;兩國人民持有護照者,可以過界往來互市;訂約以前的逃人不必遣返,訂約以後,兩國不收逃犯。俄國人在雅克薩所建城障,應立即拆除,在此居住的俄國人,應全部遷回本土。《尼布楚條約》的內容,曾用滿文、漢文、蒙文、俄文和拉丁文五種文字刻成了界碑。這個條約明確劃分了中俄兩國的東西邊界,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沙俄同意把入侵雅克薩的軍隊撤回,清朝同意把貝加爾湖以東原屬中國的尼布楚部分土地讓給俄國。

簽訂經過

輾轉周折

1686年1月,俄方談判外交使團組成。2月5日從莫斯科啟程,衛兵多達500人,270車彈藥糧草,在路過托博爾斯克時,又增哥薩克騎兵、步兵、火槍手、龍騎兵1400人以上,總人數超過2000人,四分之三為軍事人員。
尼布楚條約
據《清實錄》記載,1688年4月,中國也組成了對俄談判小組名單,由領侍衛大臣索額圖、都統公舅舅佟國剛、尚書阿喇尼、左都御史馬齊、護軍統領馬喇等人組成,隨其出發,前往尼布楚的衛戍人員,有八旗前鋒兵200人,護軍400人,火器營兵200人。康熙欽定,其“忠貞可靠和足資信賴”的宮中耶穌會士,葡萄牙裔的徐日升(Thomas Pereira,1645-1708)和法裔的張誠(Gerbillon Jean Franois,1654-1707)隨團前往。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清政府在商討與沙俄談判方針時,索額圖提出:“察鄂羅斯所據尼布楚,本系我茂明安部遊牧之所,雅克薩系我達呼兒總管倍勒兒故墟,原非羅剎所有,亦非兩界隙地也。”“尼布楚、雅克薩、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一河一溪皆屬我地,不可棄之於鄂羅斯”。他認為:如果沙俄能歸還逃人,承認尼布楚、雅克薩、黑龍江是清朝領土,即“與之畫疆分界,貿易往來。否則,臣當即還,不與彼議和矣”。康熙帝同意這一談判方針,遂命索額圖佟國綱出發,前往色冷格,與沙俄使臣戈洛文談判。六月,索額圖等使臣行至喀爾喀地方,正值準噶爾領袖噶爾丹大舉侵犯喀爾喀蒙古,道路被阻,便退回了北京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經中俄兩國代表重新商定,談判地點改在尼布楚。5月30日,康索額圖等人在出發前向康熙帝奏陳:“尼布潮(楚)、雅克薩既系我屬所居地,臣等請如前議,以尼布潮為界,此內諸地均歸我朝。”康熙帝熙喻示談判底線,第一,尼布楚、雅克薩、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的一江一河,皆為中國之地,不能拱手送給俄國人。第二,俄國必須遣返將叛逃的達斡爾族首領根特布爾。但考慮到噶爾丹正在進攻喀爾喀,希望儘早與沙俄劃定國界,騰出手來對付噶爾丹,故又指示:“今以尼布潮為界,則鄂羅斯遣使貿易無棲托之所,勢難相通。爾等初議時,仍當以尼布潮為界。彼使者若懇求尼布潮,可即以額爾古納為界。”康熙帝為此作出了重大讓步。
此後,索額圖率領包括傳教士徐日升張誠在內的清朝使團啟程前往尼布楚,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跋涉,1689年7月31日,中國使團先於俄國人抵達尼布楚對面,據《張誠日記》描述,先行抵達的中國水軍將艦船停泊江邊,水兵在岸上安營紮寨,計有3000餘人,與中國外交使團同時抵達的陸軍約有1400人,加上索額圖的親兵800人和夫役,差不多有9000-10000人,還有駱駝3000-4000頭,馬15000匹等。
8月18日,戈洛文率領俄國使團抵達尼布楚,第二天,戈洛文差人面見索額圖,要求,第一,談判的地點由俄方擬定,第二,談判時,雙方所配備的警衛人員各不得超過300人。20日,中方代表同意俄方選定地點和警衛人數,但強調,警衛人員除除佩刀之外,不得攜帶任何武器。中俄達成協定,中俄代表各自攜帶260名佩刀警衛入場,雙方士兵相互搜查,防止暗藏其他兵器,之後他們後退一定距離布列崗哨。但後來,戈洛文自己在《出使報告》中承認,俄方派出的警衛中有哥薩克火槍兵,他們雖然未持槍枝,卻身藏數枚殺手榴彈。戈洛文還命令,留在尼布楚城裡的士兵,在談判期間,每日子彈上膛,刺刀出鞘,嚴陣以待。

劍拔弩張

中俄代表團正式談判是從1689年8 月22 日至9月7 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八日至二十四日)舉行。十六天中,雙方代表坐在一起談判只有前兩天和最後一天,其餘都是會下個別商議。
8月22日(七月初八),中俄尼布楚劃界談判,在兩座緊連在一起的大帳篷里開始,這座帳篷距離雙方的駐地距離均等,為5華里。第一天談判,開局便火藥味十足,戈洛文譴責中國突然發兵俄羅斯,挑起邊境事端。中方欽差大臣索額圖,則歷數俄國入侵中國的犯罪行徑,正告戈洛文,雅克薩、貝加爾湖以東以及蒙古等全部領土,自古屬於中國。雙方第一天,都未亮出底牌,而是反覆旁敲側擊,相互深淺,探查簽約底線。
8月23日,兩國代表繼續會晤,戈洛文提出以黑龍江為界,河北劃歸俄國,河南歸屬於中國。索額圖駁斥他說,黑龍江兩岸皆為中國領土,俄國強占領了中國土地,他要求俄國歸還尼布楚和雅克薩等地。他另提出以勒拿河和貝加爾湖作為國界。戈洛文對此極力反對和詆毀。幾經爭執,戈洛文僅表示願把邊界劃到牛滿河,索額圖就急於說出應以尼布楚為界,讓一大步。而對方仍不接受,談判陷入危機。中方提出的劃分俄國新占領的西伯利亞與毗鄰的喀爾喀之間的邊界問題,戈洛文則藉口沙皇並無指示,且喀爾喀已為噶爾丹占領,清朝無資格與俄國談判此問題,予以拒絕。由於俄國的這一態度,清方不得不放棄與俄國談判清俄中段邊界的打算。噶爾丹入侵喀爾喀雖然使清政府在尼布楚談判中處境被動,但俄方也並非沒有不利之處。首先是俄國在西伯利亞兵力不足,其次喀爾喀部大量南遷,使俄國看到蒙古的人心所向。
8月24日,兩國談判的氣氛進一步惡化。戈洛文繼續自己的外交攻勢,他見中方反對他的劃界方案,他一邊繼續反對中方的建議,一邊採取欲擒故縱法,宣稱休會,希望兩國代表簽署“散會聲明書”,但遭到中方拒絕後,戈洛文又下令增派300名俄國火槍手,加強尼布楚城防,同時送信給雅克薩哥薩克,命其備戰並搶收的莊稼。
8月25日和26日,索額圖派耶穌會士張誠見戈洛文,告知中方再次讓步,即以石勒喀河的格爾必齊河為界。27日,徐日升也見了戈洛文,俄國人表示,即使中方如此讓步,俄國人依舊不願放棄雅克薩,徐日升拂袖而去。當日,索額圖下令對岸沿江待命的清軍渡河,一面封鎖尼布楚,一面出兵500人重新包圍雅克薩,且毀掉哥薩克城外的莊稼。
這時,尼布楚周圍的布里亞特和溫科特等族居民,不堪忍受沙皇的統治,爆發了抵抗俄軍的起義。大約有600一700喀爾喀蒙古人對俄國占領下的尼布楚發動了進攻,欲投奔清政府使團,尼布楚周圍的布里亞特人由於不堪忍受沙皇的殘暴統治,紛紛起義,並要求與清朝使團聯合進攻尼布楚。

握手言和

索額圖的軍事調遣和地方部族起義,終於讓戈洛文坐不住了,他既擔心與中國再發生戰爭,更害怕談判破裂,回莫斯科交不了差。8月27日當夜,俄國使者代表再來中國營地探查虛實,8月28日,張誠應戈洛文之邀,前往尼布楚城內與俄方主要代表見面,俄方表示,他們基本同意中方的劃界建議。再加上俄國為奪取黑海出海口正與奧斯曼帝國作戰,也不能兼顧東方。以上因素促使戈洛文不再猶豫,自8月30日至9月2日之間,中俄談判代表依舊不見面,雙邊信息由各自的助理轉達。
清朝代表與俄羅斯代表簽訂尼布楚條約清朝代表與俄羅斯代表簽訂尼布楚條約
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俄歷1689年8月21日),中俄雙方舉行隆重的簽字儀式,索額圖和戈洛文先在條約上籤字、蓋章,然後宣讀誓詞,相互交換條約。這個條約就是《尼布楚議界條約》。為表示慶賀,雙方互贈禮品,還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尼布楚條約》是中國與外國劃定邊界的第一個近代主權國家間的條約。簽訂這個條約的中國政府是清朝,但使用的國名是中國。比如中國首席代表索額圖的全銜是:“中國大聖皇帝(dulimbai gurun i enduringge hūwangdi)欽差分界大臣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就是說,他是中國皇帝欽差,行使中國主權。《尼布楚條約》對疆界劃分與兩國人民歸屬的稱謂,使用的是“中國”與“中國人”來稱呼。這是以國際條約的形式第一次將“中國”作為主權國家的專稱。條約有滿文、俄文、拉丁文三種文本,以拉丁文為準,並勒石立碑。碑文用滿、漢、俄、蒙、拉丁五種文字刻成。

文字版本

版本概況

拉丁文本(會議原本)
當時會議上中俄雙方各用拉丁文繕寫條約,共同簽字蓋章,互相交換,這一文本是由中方繕寫交給俄方的一份。下有中國政府七個談判代表的滿文簽字,蓋有“鎮守黑龍江等處地方將軍”的印章。俄方代表則按西方習慣,用蠟油蓋章。所以俄方蓋章處只剩下兩團污跡,圖章已看不清楚。條約全文共有六條。
1689尼布楚條約中方繕寫的正式拉丁文本1689尼布楚條約中方繕寫的正式拉丁文本
滿文本(會議原本)
這是會議上由中方繕寫交給俄方的文本,有中方簽字蓋章,但無俄方簽字蓋章。全文共八條,比正式文本多兩條,正式文本的第一條,在滿文本中分成第一、第二條;正式文本中第二條在滿文本中分成第三、四條。
俄文本(會議原本)
這是會議上俄方繕寫的文本,有俄方簽字,但無中方的簽字和印章。共六條,分段和正式文本亦有差異,正式文本的第一、二條,在俄文本中分作第一、二、三、六條,而正式文本中第三、六條,在俄文本中卻被省略歸併了,故俄文本仍為六條。
以上《尼布楚條約》原件所用拉丁文、俄文、滿文文本,載俄國外交部整理的《俄華條約集》。(Сборник договоров России сКитаем. 1689-1881 гг.)
清實錄著錄漢文本
這是會議後,清政府根據滿文本譯出的,載於《清康熙實錄》,卷一四三,第16至17頁。《平定羅剎方略》、《大清一統志》等書所載均為實錄本,共七條,譯成漢文時省略了烏第河未定界一段和滿文本中第八條“永遠和好之處,奉行不得違誤”等語。
徐元文漢文本
《尼布楚條約》簽訂後的第二年,清政府準備樹立界碑,用漢、滿、蒙、拉丁、俄五種文字將條約刻在碑上。刻碑漢文是由大學士徐元文根據《實錄本》潤色寫定,前有徐元文所寫序言。《清朝通志》《清朝經世文編》《中俄約章會要》所載即為徐元文漢文本,共六條,其中《實錄本》的第七條被合併於第五條中。
漢文本漢文本
西清漢文本
19世紀初,西清從黑龍江當地人處得到一個條約的滿文本,據以譯成漢文,載於西清著《黑龍江外紀》一書中,共八條,內容與滿文本符合。
徐日升文本
耶穌會傳教士葡萄牙人徐日升擔任中俄談判中的譯員。他在日記中用拉丁文記錄了條約全文,共六條,與正式的拉丁文本幾乎完全相同,僅正式文本第三條下半段遣還逃亡者的規定,在徐日升文本中寫入第四條的上半段。
張誠法文本
談判中另一譯員、法國傳教士張誠在日記中用法文記錄了條約全文。共七條,與徐日升文本相近,但徐本中的第四條,在張本中分為兩條。

版本差異

關於額爾古納河一段。俄文本中有額爾古納“河源”字樣,正式的拉丁文本和其他文本里都沒有,應以正式文本為準。
《尼布楚條約》滿文本《尼布楚條約》滿文本
關於烏第河一段,正式拉丁文本中寫作“惟界於興安嶺與烏第河之間諸川流及土地,應如何分劃,今尚未決”;滿文本寫作“惟烏第河以南,興安嶺以北中間所有地方河溪暫行存放”;俄文本寫作“俄國所屬烏第河和大清國所屬靠近阿穆爾河之山嶺之間。所有入海河流及其間一切土地,因欽差全權大臣未得劃分此等土地之沙皇旨意,應暫行存放”;徐日升文本和張誠文本與正式拉丁文本相同;西清文本與滿文本相同,《實錄本》、徐元文漢文本則沒有未定界的規定。尋繹文意,除俄文本中把烏第河說成“俄國所屬”,據為俄國所有,並無根據外,其它文本和正式的拉丁文本實際上是並不矛盾的。正式文本中無“以南”、“以北”的字樣,是籠統的寫法,而滿文本是詳細的寫法,更具體指明了這片未定界的位置,至於《實錄本》和徐元文漢文本,則是在譯成漢文時省略了這一條。應當指出,清政府是一直承認這片土地是未定界,它在1727年的《中俄恰克圖界約》中公開地申明了這點。
關於刻碑一段。正式拉丁文本規定以漢、俄、拉丁文刻碑,作為永久性的界標。俄文本中僅說:中國方面“如若在國境建立碑碣,刻寫條文,以資紀念,亦可任便辦理。”
關於譯名,由於各種文本用不同的文字寫成,因此譯名出現了差異。如拉丁文本和滿文本中的薩哈連烏拉,在漢文本中作黑龍江、俄文本中作石勒喀河;又如滿文本、漢文本中的石大興安嶺,在拉丁文本、俄文本、法文本中作石山。這一類差異不會對條約的解釋產生任何誤解。
比較各種文本的差異,可以約略地看出條約文字形成的整個過程,以及中俄雙方在條約最後寫定以前,仍在就個別問題和條約的分段、順序方面進行爭執。當中俄雙方在談判中就條約基本內容和邊界走向達成協定以後,兩國代表團各自用滿文和俄文起草了條約的草稿,這是滿文本和俄文本的由來。關於邊界的劃分和雅克薩的歸屬,是談判的主要問題,因此,滿文本和俄文本的第一、二、三條都首先反映了這一談判的主要內容,第四條以下,雖然大體上亦有協定,但並沒有進行充分討論。滿文本和俄文本的差異,反映了兩國代表團在談判中強調的重點不同:中國方面,著重於防止俄國的再次入侵,所以滿文本中把今後不得越界入侵的規定,突出地單獨列在前面,而俄文本中這一規定卻歸併在最後一條內;俄國方面不肯交出根特木兒的家族,它又把商業利益看得非常重要,所以把不索還訂約以前逃人及兩國來往貿易的規定列在最前面。這種分段和排列順序的差異,反映了兩國的要求和強調重點不同。正式的拉丁文本是在滿文和俄文本的基礎上產生的,但並不是單純的譯本,而是進一步談判、妥協的結果,是最後形成的定本。它和滿文本、俄文本都不完全相同。個別問題上的爭執已經消除,而在分條、順序方面則照顧了中俄雙方的提法。如禁止越界入侵的規定,照顧中方的寫法,不把這個規定單獨列條,而歸併在第二條內。又如,不索還訂約以前的逃人和兩國往來貿易的規定雖按照俄文本的寫法,單獨列條,但並沒有放在優先的順序上。
條約簽訂中俄邊境線條約簽訂中俄邊境線
正式的拉丁文本是在滿文本和俄文本的基礎上,雙方經過爭論和進一步妥協,然後修改、潤色,最後寫定的文本。這個文本的全部內容,以至分條,順序、措詞都是兩代表國共同同意的。由於會談的最後階段,對於條約文字的修改、潤色、寫定很倉促,正式文本寫定以後,雙方並沒有把原來起草的滿文稿本和俄文稿本再和正式文本逐條逐字地核正改定,或者只作了大體上的修改就作為會議上的副本而彼此交換。所以,這三種文本雖然在基本內容上是一致的,而個別問題以及分條、順序、措詞上存在著差異。
考察了《尼布楚條約》的各種文本的差異及其產生的原因,可以得出如下意見:
(一)儘管《尼布楚條約》的各種文本存在著差異,但拉丁文本是最後的定本,是經過兩國代表團簽字互換的正式文本,具有充分的法律效力,各種文本中的一切差異都應以正式的拉丁文本為準。
(二)《尼布楚條約》各種文本中的內容及規定的邊界線走向是明確的,並且也是一致的。差異僅在於個別細節及條約的分條、順序、譯名、措詞上,但不會對條約的基本內容和邊界走向產生任何誤解。

漢文譯本

大清皇帝欽差分界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索額圖,內大臣一等公都統舅舅佟國綱,都統朗談,都統班達爾善,鎮守黑龍江等處將軍薩布素,護軍統領瑪喇,理藩院侍郎溫達;俄羅斯國統治大俄、小俄、白俄暨東、西、北各方疆土世襲獨裁天佑君主約翰·阿列克歇耶維赤及彼得·阿列克歇耶維赤欽差勃良斯克總督御前大臣費岳多·鄂斯塔斐耶維赤·烏拉索夫,總主教謝門·克爾尼次克,於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兩國使臣會於尼布楚城附近,為約束兩國獵者越境縱獵、互殺、劫奪滋生事端,並明定中俄兩國邊界,以期永久和好起見,特協定條款如下:
尼布楚條約
一、以流入黑龍江之綽爾納河,即韃靼語所稱烏倫穆河,近之格爾必齊河為兩國之界。格爾必齊河發源處為石大興安嶺此嶺直達于海,亦為兩國之界:凡嶺南一帶土地及流入黑龍江小諸川,應歸中國管轄;其嶺北一帶土地及川流,應歸俄國個轄:惟界於興安嶺與烏第河之間諸川流及土地應如何分劃,今未決,此事須待兩國使臣各歸本國,詳細查明之後,或遣專使 或用文牘,始能定之:又流入黑龍江之額爾古納河亦為兩國之 界:河以南諸地,盡屬中國;河以北諸地,盡屬俄國。凡在額爾 古納河南岸之墨里勒克河口諸房舍,應悉遷移於北岸
二,俄人在亞克薩所建城障,應即盡行除毀。俄民之居此者,應悉贊其物用.盡數遷入俄境 兩國獵戶人等,不論因何事故,不得擅越已定邊界。若有一、二 下賤之人,或因捕獵,或因盜竊,擅自越界者,立即械 擊,遣送各該國境內官吏,審知案情,當即依法處罰。若十數 越境相聚,或持械捕猜,或殺人劫略,並須報聞兩國皇帝,依罪 處以死刑既不以少數人民犯禁面備戰,更不以是而至流血 。
三、此約訂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水作罷論自兩國水好已 定之日起,嗣後有逃廣者,各不收納,並應械擊遣還
四、現在俄民之在中國或華民之在俄國者,悉聽如舊
五、自和約已定之日起,凡兩國人民持有護照者,俱得過界來往,並許其貿易互市。
六、和好已定,兩國永敦睦誼,自來邊境一切爭執永予廢除,倘各嚴守約章,爭端無自而起。
兩國欽使各將繕定約文籤押蓋章,並各存正副二本
此約將以華、俄、拉丁諸文刊之於石,而置於兩國邊界,以作永久界碑。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俄歷一九六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後續事件

中俄交往

1690年清將領巴海曾帶兵巡視外興安嶺和勒拿河以南地區, 併到雅庫次克即俄東西伯利亞統治中心見戈羅文(《尼布楚條約》俄代表),面告其勒拿河與烏第河地區為大清國土,勿騷擾滋事。《尼布楚條約》簽訂後二三十年里,俄國人在此地區小心翼翼,17世紀末18世紀初,比利時人托馬斯繪製的韃靼地圖表明勒拿河與今外興安嶺南支間東至大海的地區列為未定地區。
1693年,俄國派使節赴北京覲見要求通商,由於其使節行三拜九叩禮,康熙皇帝非常高興,特準俄國在北京建“俄館”,每三年可以派200人商隊入京逗留80天,其他國家不得享受此待遇。

蠶食鯨吞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的訂立,使中國東北邊疆獲得了一個較長久的安寧。但是,俄國從來沒有放棄侵占黑龍江地區的野心。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後不久,沙皇彼得一世就叫嚷:“俄國必須占領涅瓦河口、頓河口和黑龍江口”,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公然要把奪取黑龍江作為俄國“遠東政策的中心”,沙皇尼古拉一世上台後,發誓要“實現他的高祖父和祖母的遺志”。在沙皇的旨意下,俄國軍政界“收復黑龍江”的叫囂日甚一日。最後,1858年的《璦琿條約》和1860年的《北京條約》取代《尼布楚條約》,確立了俄國和中國的疆界,雅克薩城也最終為俄羅斯割占。
俄國割占中國東北領土示意圖俄國割占中國東北領土示意圖

影響

《尼布楚條約》以近代主權國家之間的條約形式,從法律上確定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中國對其享有充分的主權。(而非古代粗淺的勢力範圍劃分,是受國際法和國際公約保護的領土主權)這遏止了俄國繼續向南擴張,維護了中國領土主權完整。來自西方的國際法在《尼布楚條約》的談判和簽訂的過程中發揮了作用;儘管如此,國際法學說在中國卻並沒有得到進一步的探討,直到林則徐組織翻譯西方國際法著作、尤其是丁韙良出版《萬國公法》之後。
外興安嶺外興安嶺
根據此條約,俄國全部占領黑龍江流域的陰謀破產,但與大清帝國建立了貿易關係。此後中俄兩國東段邊境地區相對穩定,兩國人民和平往來,貿易得到很大的發展。

評價

尼古拉·班特什-卡緬斯基(Н.Бантыш-Каменский):假若戈洛文遵照陛下諭令趕赴邊境前去阿爾巴津,中國人就未必敢逼近涅爾琴斯克,因而就可望以阿爾巴津為界。對這一延誤,儘管他百般辯解,也不能辭其咎。
中俄邊界地圖中俄邊界地圖
張之洞:前代黷武之朝殘民以逞,本朝武功無過康熙、乾隆兩朝,其時逞其兵力,何求不得?然雅克薩既下而界碑定,恰克圖交犯而商市開,越南來朝而即赦其罪,浩罕畏威而不利其土······是曰戢兵,仁政十二也。
加斯東·加恩(G. Cahen):尼布楚條約的後果不久就清楚地顯現出來了:中國方面是消滅了厄魯特人,俄國方面則是發展了對華貿易。
蔣廷黻:《尼布楚條約》在我國方面所注重的是劃界,在俄國方面所注重的是通商。雙方均達到了目的,故此約得實行一百六十餘年。照這約,不但黑龍江、吉林及遼寧三省完全是中國的領土,即現今俄屬阿穆爾省及濱海省也是我國的領土。······吾國當時所以能得此成績,一則因為俄國彼時在遠東國力之不足,關於遠東地理知識之缺乏及積極開拓疆土之不感需要;一則因為康熙帝處置此事之得法,軍事上有充分之準備,而外交上又替俄國留了餘地。其結果不但保存了偌大的疆土,且康熙朝我國在外蒙古的軍事曾未一次受俄國的牽制。"以往所有的爭執,無論其性質如何,今以後永遠忘記不計。"這是條文的第三款。這一層完全做到了:中、俄兩民族曾未因17世紀的衝突而懷舊怨。關於將來,此約雖未永久有效,基督徒雖亦不計"無所不能的上帝"的監誓而不守信,但確立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和好及友誼的基礎。在國際條約中,《尼布楚條約》算得一個有悠久光榮歷史的。
呂思勉:此約俄人認為系用兵力迫脅而成,心懷不服,而中國對邊陲,又不能實力經營,遂伏下鹹豐時戊午、庚申兩約的禍根。
蔡東藩:至若尼布楚議和,清史上稱為最榮譽之條約,實則俄兵遠來,勢孤而弱,清軍近發,勢盛而強。此約之成,寧非強弱不同之再證乎?然彭春再出,窮年累月,不能破一雅克薩土壘。索額圖原議不諧,終至讓步,俄之強已可知已。
郭廷以:這是一次對等的談判,是一個平等的條約,遏止了俄人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保全了完整的東北達一百六十年。固然是俄人為時勢所限,在東亞的力量不足,中國正當盛世,但康熙的應付得宜,所關亦大。不過尼布楚地區則未克保有。
納羅奇尼茨基等《遠東國際關係史》:尼布楚條約是清朝通過種種威脅,並通過派出為數眾多的軍隊事先非法占領俄國領土而強加給俄國的。條約的條款反映了十七世紀清帝國在遠東對俄國的軍事優勢。······沙皇政府以重大讓步——這些讓步俄國認為是暫時的——為代價,制止了清帝國對東西伯利亞的進一步侵略。
戴逸:《尼布楚條約》保障了中國東北邊境一百多年的安定和平,為清王朝後來平定西北、西南地區的叛亂提供了穩定富饒的大後方,對於清朝的發展和繁榮、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現,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和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尼布楚條約》是中俄兩國在平等的談判基礎上所訂的第一個條約,其內容基本上體現了兩國政府規定的原則,尤其是對俄國更有利,不僅因此得以牢固占有西伯利亞,而且獲得了同中國通商的權利。當然由於劃分了中俄東段國界,從法律上肯定了中國對黑龍江與烏蘇里江流域的主權,在遏制沙俄侵略上也是有深遠意義的。
柏楊:①這是一個重要的條約,使中、俄得到和解,為中、俄兩國帶來一百七十年的和平,跟十一世紀中國與遼帝國澶州和解帶來一百一十四年的和平同樣重要。俄國對遙遠的東方固然力不從心,而中國如果長期從事於東北荒涼寒冷地區的戰爭,也將精疲力盡。②當時中國的力量,事實上只能到黑龍江北岸,還伸展不到外興安嶺和鄂霍次克海。俄國向南侵略,是由冰雪荒原,進入流奶與蠻之地,永不會自動停止。而中國不然,漢人那時仍以遼東半島為主要範圍,有耕種不完的肥沃土壤,滿洲人則爭先恐後入關去當中國的主人,沒有人傻到從流奶與蜜之地,投身到冰雪荒原。這可從對雅克薩城的處理上看得出來,中國人把它焚毀而退,俄國人卻把它當作寶貝,建了又建。所以,《尼布楚條約》對俄國是一種阻堵,對中國是一種保衛。
亨利·特魯瓦亞:瓦西里·戈利琴又在一個新的領域——即外交領域遭到失敗。他與中國簽訂的涅爾琴斯克條約規定,把黑龍江兩岸割讓給這個大國。這樣,俄國三十多年來擁有的這條完全可以航行的西伯利亞河流便歸了中國人,形成了兩個國家的新邊界線。在克里姆林宮很少有人了解這種割讓在戰略上具有的危險性。不管怎樣,了解談判進程的索菲亞,幾乎未把此事放在心上。
斯塔夫里阿諾斯(Leften S. Stavrianos):①《尼布楚條約》是中國與歐洲一大國簽訂的第一份條約;由於中國代表團有耶穌會會士任譯員,條約用拉丁語擬定。邊界確立在沿阿穆爾河以北的外興安嶺一線上,所以,俄羅斯人不得不完全地從有爭議的流域地區撤走······以後170年中,俄羅斯人一直遵守條約規定,停留在阿穆爾河流域以外的地區。②邊界確立在沿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一線上,所以,俄羅斯人不得不完全地從有爭議流域地區撤走。作為回報,俄羅斯人被授予商業特權;兩國臣民可以自由地越過邊界、不受干涉地從事賣買。以後發展起來的貿易是由商隊從事的,它包括了黃金和羊皮;俄羅斯人用黃金和毛皮交換茶葉。正是從中國人那裡,俄羅斯人獲得了日後成為其民族飲料的東西。俄羅斯人很快就成為甚至比英國人更愛喝茶的人。“

爭議

條約性質

後世圍繞條約是否為平等條約以及若為不平等條約、究竟對中俄雙方何者更不平等,存在爭議。
中國方面,聞一多在他的《七子之歌》的詩序中認為《尼布楚條約》是失地條約:“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後喪失之土地,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於《邶風》之七子……”1930年北平文化學社印行的《中國國恥地理》一書中也曾認為尼布楚條約為不平等條約。更多的學者認為《尼布楚條約》是經過平等協商訂立的平等條約,不過仍會指出中國在領土問題上作出了讓步;至於讓步範圍,或曰“尼布楚地區”(或“額爾古納河以西尼布楚以東”),或曰“貝加爾湖以東、勒拿河以南、額爾古納河以北、額爾必齊河以西”,等等。但侯楊方則認為,當時在尼布楚地區遊牧的是蒙古布里亞特部落,他們在當時並不屬於清朝,清朝也從未對當地實行過有效統治,因而談不上清朝割讓了領土給俄羅斯,而且條約簽訂時,喀爾喀蒙古也不屬於清朝。
俄羅斯(包括中蘇交惡時期)的部分評論認為,《尼布楚條約》對俄國並不平等。例如納羅奇尼茨基等所著《遠東國際關係史》稱《尼布楚條約》使“阿穆爾地區”被“從俄國分割出去”,又如蘇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編輯的《十七世紀俄中關係》(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 XVII веке),就將雅克薩之戰稱為中方對沙俄的武裝侵略,並稱《尼布楚條約》是被強加給沙俄的,還試圖否定《尼布楚條約》在簽訂後的法律效力,從而為《璦琿條約》等進行辯護。中國研究者對此嚴加批駁。也有蘇聯學者評論稱該約是“俄國外交的重大勝利”,或稱中俄為簽訂《尼布楚條約》進行的談判是“正式的平等的談判”並鞏固和擴大了兩國人民的和睦關係,而後來推翻《尼布楚條約》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等則是帶有侵略性或不平等性的條約。

待議地區

關於烏第河未定界(“待議地區”)的範圍與該河南北地區的清俄邊界問題,國內外學者有十種以上的不同見解。
《尼布楚條約》待議區的範圍《尼布楚條約》待議區的範圍
其中,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以及余繩武主編《沙俄侵華史》中均把“烏第河待議地區”劃定為烏第河以南、外興安嶺以北的區域。與此不同,學者劉遠圖在《早期中俄東段邊界研究》中提出,外興安嶺在烏第河河源處分為兩支,分別位於烏第河的南側和北側,其中北支為諾斯山(又稱“諾薩山”、“諾茲山”,Noz或Noss);《尼布楚條約》的拉丁文本確定的待議地區,是指這南北兩支脈之間,而不是烏第河與外興安嶺南支之間;至於滿文本所描述的,則包含諾斯山脈以北地區,還要遠大於前者(而中方的主張之所以在拉丁文本中被限縮,則與耶穌會士的受賄有關);而前述《中國歷史地圖集》等繪製的,則是俄方文本中的主張。此後,學界既有支持此觀點或事實上與之觀點相同者,也仍有贊同《中國歷史地圖集》等的標繪而反對劉說者。

“內鬼”疑雲

1980年,有研究者發文指出協助中方訂立《尼布楚條約》的兩位耶穌會士(張誠和徐日升)有收受俄方禮物、出賣中方利益的行為。後來更有人撰文將葡萄牙人和法國人稱為“內鬼”,稱他們“將康熙所定的中方底牌和盤托出”,後又多次為俄國提供談判情報,使俄國最終贏得土地的願望如願以償。
其他研究者則指出,耶穌會士彌補了中方代表索額圖等人對國際法掌握的不足,促使《尼布楚條約》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成功締結,並起到了中俄之間斡旋人的重要作用,康熙帝也對他們的工作表示滿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