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清(清代官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西清,字研齋,滿洲鑲藍旗人,西林覺羅氏。系清康熙、雍正朝重臣鄂爾泰曾孫。

基本介紹

  • 本名:西清
  • 字號:研齋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滿洲人
自幼從師讀書,精通滿語,漢學造詣亦很深。嘉慶十一年(1806年),西清從京師(今北京)經盛京(今瀋陽)、吉林到齊齊哈爾,任黑龍江將軍衙門銀庫主事。是年秋,買草舍五楹,從初來時寄寓的萬壽寺遷入新居。不久,復移住於由官收買的流人龔光瓚舊宅,因院有野草一叢,入秋結實如紅豆,故名所居為“紅豆山房”。
西清抵任不久,又接兼管義學之職,後復受命兼管稅課。嘉慶十三年有盜馬案,歷時七個月未得定讞。將軍派他與果德興複審,他們在城隍廟乘夜鞫訊,未及天明,主犯招供,案遂得結。
西清在教授義學時,與土著多所接觸,並對各族語言有一定的研究。他認為“習漢書者,《三字經》、《千字文》外,例讀《百家姓》、《名賢集》,於《論》、《孟》、《學》、《庸》略能上口即止。間有治一經、誦古文數首者,又皆徒事佔畢,不求甚解。是以通者絕少,第能句讀部檄,得其大旨,則群起而指為人才。”是為“英俊者所以不能有成”的本源。又嘗見當地人家有內版經史等書及郡邑諸志,皆散失斷爛不可收拾。深感“崔氏顯時,子弟知習漢文,故其家多書,後式微,書亦散亂”。而發出“再閱十年,不知又居何等,此亦不獨塞上為然”的喟嘆。對語言問題,他認為“土人於滿語,滿洲為生知,先天之學也;漢軍等部為學知,後天之學也。然以京都人視之,土(人)皆生知之。蓋京都人語,文而散;土人語,質而煉。京都人峨冠博帶,有矜持心;土人大長矛,無造作氣。此為官話、鄉談所以辨歟。”對其他少數民族語言,他尤具見解:“索倫語多類滿洲,達呼爾語多類蒙古,聽之既熟,覺其中皆雜漢語。”並贊同《龍沙紀略》中的說法:“達呼里,索倫屬。語音與蒙古稍異,間雜漢語,當是元代軍民府之遺。”因通達滿語,曾據當地人收藏的滿文本《中俄尼布楚條約》譯成漢文。研究者認為他的譯文忠實於滿文,是勝於《清聖祖實錄》所載和其他譯本的文獻。
西清在齊齊哈爾時,廣交文學之士,與流人劉鳳誥程煐情好猶深。嘉慶十四年(1807年),黑龍江將軍觀明調任烏里雅蘇台,商民為建生祠於大悲庵,西清請程煐代為作記。他們都是詩人,“武地談文”,在過從中多有唱和酬答之舉。程瑛曾賦詩讚揚西清的才華與氣質:“手挽天河才雋上,胸吞雲夢氣縱橫。”劉鳳誥有《贈西研齋主政》詩,說西清清貧得“灰堆菜瓮飽三口,狗馬雞車寒一身。”西清亦有《次金門少宰見贈韻》的和作。嫩江之濱普恩寺前原有野亭,而此亭只有額而無名,且日漸圮廢,西清為之捐俸重修,名之為“海粟亭”,自為題記與舊額並懸亭中。友人笑說:“一亭之費,一季俸也,盍名秋俸亭?”時齊齊哈爾對判處死刑的囚犯,行刑極為殘酷,絞死之後,還要將其膂折斷。有識之士斥之為等於腰斬,西清有詩道:“盛世不聞腰斬律,莫教泉路怨非刑。”予以諫止。
西清每於公暇,嘗檢署中典籍、公牘、輿圖,或出遇村民野老講地方風土掌故,必駐足聽,歸而一一錄之。最后綜理所得,條分縷敘,寫成《黑龍江外記》八卷,由是齊齊哈爾並黑龍江山川、建置、城堡、台站、天時、職官、兵防貢賦、風俗、物產與流徙、謫籍、人物等藉可考見。而將《黑龍江輿圖略》列於卷首,是圖納六城、二嶺、三江、二池以及道路、台站於尺幅,並記注入關出塞里程,使閱者一目了然。評者謂其“善擇政暇,博搜土風”,“撫燕山舊衛之輿圖,本遼東三省之地誌”,“判不妄下,語豈徒作”,“體務見大,事取傳信”。可謂知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