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西路為花園區,由最南面的
衍祺門進入,一共四進院落,四進院落布局不同,各具風貌,各有一番境界。
寧壽宮區幾乎是乾隆朝
宮殿建築的精華薈萃大院,
乾隆皇帝在此有限區域力圖集中他一生中最得意的宮殿建構,殿閣樓台亭齋軒館無不具備,而在寧壽宮院落中徜徉,我們也能由宮殿而感受到
太上皇弘曆的人生和心境。寧壽宮位於
皇極殿後,建於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為寧壽宮後殿,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將前殿建為皇極殿,原匾額移至後殿,遂改稱後殿為“寧壽宮”。
宮殿構造
寧壽宮建於單層
石台基之上,台與
皇極殿相接,四周以黃綠琉璃磚圍砌透風燈籠矮牆。宮
面闊7間,進深3間,單檐
歇山式頂。檐廊柱枋間為鏤空
雲龍套環,枋下雲龍
雀替,皆飾渾金,堂皇富麗。內外檐裝修及室內間隔、陳設皆仿
坤寧宮。東次間開門,置光面板門兩扇,上為雙交四椀亮子,門左右下砌檻牆,上安
直欞吊搭窗。余各間均為檻牆、直欞吊搭窗。每間上部各安雙交四椀橫披窗3扇。後檐明、次間為門,每道門雙交四椀菱花??扇4扇,余各間砌牆。室內吊頂鏃花蝙蝠圓壽字
天花。迎門一間後檐設一小室,內置煮肉鍋灶。西側3間敞通,安木榻大炕,設有
薩滿教神位及跳神用法器,為祭祀之所。東側兩間相連為臥室,後檐設
仙樓,東山牆辟門,可通廡房。寧壽宮兩側建廡房及南轉角與東西
兩廡相連,兩廡各9間,均於南數第3、6間開門。殿後左右各有一座磚砌的方形煙囪,上安銅頂,為寧壽宮灶房及室內煙道所用。改建後的寧壽宮成為
紫禁城內除
坤寧宮以外的另一處體現
滿族風俗的重要建築。
養性殿藻井寧壽簡介
乾隆皇帝《寧壽宮銘》補記稱:“
盛京大政殿後曰
清寧宮,祖宗時祀神之所,祭畢,召王公大臣進內食祭肉。國初定鼎
燕京,則於
乾清宮後殿
坤寧宮行祀神禮,一如清寧宮之制,至今仍循舊章。余將來歸政時,自當移坤寧宮所奉之神位、神竿於寧壽宮,仍依現在祀神之禮。”說明了寧壽宮改造的原因。
![寧壽宮 寧壽宮](/img/8/519/nBnaugjY0cTZ0cTN0UDZkNjM5AzYkNGM3UmM5EjYkhjZkVWN4EGNzAjNkV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寧壽宮 寧壽宮](/img/8/519/nBnaugjY0cTZ0cTN0UDZkNjM5AzYkNGM3UmM5EjYkhjZkVWN4EGNzAjNkV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現為故宮博物院文物陳列室。
乾隆建宮
故宮博院
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25年10月10日,至今已有85個春秋。此前
故宮稱為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居所。
紫禁城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從開始興建到今天走過了600多年的風雨歷程。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這座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根據當時臨時政府擬定的《
清室優待條件》,
遜帝溥儀卻被允許“暫居宮禁”,即紫禁城後部的
內廷。當時的政府決定,將熱河行宮(即
承德避暑山莊)和
瀋陽故宮的文物移至故宮前半部的外朝部分,於1914年成立了
古物陳列所。
乾隆帝畫像當時,宮中大量文物丟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嚴重關注。1924年,馮玉祥發動
北京政變後,修改對清皇室優待條件,將
溥儀逐出
紫禁城,同時成立“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負責清理清皇室公、私財產及處理一切善後事宜。1925年9月29日,“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制訂並通過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設臨時董事會“協定全院重要事物”,由董事嚴修、
盧永祥、
蔡元培、
熊希齡、張學良、張璧、
莊蘊寬、
鹿鐘麟、
許世英、
梁士詒、
薛篤弼、
黃郛、范源濂、
胡若愚、
吳敬恆、李祖紳、李仲三、
汪大燮、
王正廷、
于右任、李煜瀛等21人組成。又設臨時理事會“執行全院事物”,有理事9人。下建古物館、圖書館。李煜瀛為臨時董事兼理事長,
易培基任古物館館長,陳垣任圖書館館長。
清理文物
“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曾對故宮文物逐宮逐室地進行了清點查收,事竣後整理刊印出《
故宮物品點查報告》共6編28冊,計有9.4萬餘個編號117萬餘件文物。據1925年公開出版的《清室善後委員會點查報告》一書所載,清代宮廷遺留下來的文物包括三代鼎彝、遠古玉器、唐宋元明之書法名畫、宋元陶瓷、琺瑯、漆器、
金銀器、
竹木牙角匏、金銅
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嬪服飾、衣料和家具等等。可謂金翠珠玉,奇珍異寶,天下財富,盡聚於此。除此之外,還有大量圖書典籍、文獻檔案。為此故宮博物院下設古物館、圖書館、文獻館,分別組織人力繼續對文物進行整理,並就宮內開闢展室,舉辦各種陳列,還編輯出版多種刊物,公開資料,進行宣傳。各項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人文薈萃,極一時之盛。
經過一年的緊張籌備,於1925年10月10日在
乾清門前廣場舉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禮,並通電全國,宣布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
在明清兩代的24位皇帝中,乾隆帝是眾多帝王中非常特殊的一位。他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南征北戰維護國家安定、纂修《四庫全書》、修建
三山五園,在紫禁城中還留下一座寧壽宮。乾隆帝姓愛新覺羅,名弘曆,是雍正帝諸子中最有才幹的一位,自小甚得其祖父康熙與父親雍正喜愛,康熙曾為其慎擇良師,進行多方面教育。一些清史學家認為,正因為康熙認為孫子弘曆的出眾,所以才傳位於其父雍正。弘曆即位前,封為寶親王,少年的他聰穎過人,能文能武,行事恩威並施,十分有才幹。雍正對他的寄予厚望,這在皇子中是無人可及的。早在雍正元年八月,弘曆就被以“秘建
皇儲”的方式立為皇太子。皇子弘時曾與之爭寵,卻被削除宗籍。但雍正接受康熙的教訓,不讓皇子參與政治,同樣弘曆登基前未曾參與過朝廷政事,也未曾出任過軍政要職,只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參與了苗疆
改土歸流的事物處理。雍正帝駕崩,乾隆帝順利繼承皇位。
藏於故宮珍寶館的金甌永固杯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日,85歲的
乾隆皇帝,御圓明園
勤政殿,召見皇子皇孫、王公大臣,宣示立皇十五子
嘉親王顒琰為皇太子,以明年為嗣皇帝嘉慶元年,屆期歸政。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乾隆帝御太和殿,舉行
內禪大禮,授璽。顒琰即皇帝位,尊弘曆為太上皇帝,
訓政。由
禮部鴻臚寺官詣天安門城樓上,恭宣嘉慶
欽奉太上皇帝傳位詔書,
金鳳頒詔,宣示天下。乾隆在位既長,享年又高。在中國歷史上,享年80歲以上高齡的皇帝只有5人。
建寧壽宮
為退位之後能夠安享晚年,乾隆帝特別修建寧壽宮。寧壽宮中最有特色的是花園,
寧壽宮花園(後稱
乾隆花園)位於
北京故宮寧壽宮區的西北角,建於乾隆三十六年到四十一年(1771—1776),共用6年時間才完成。花園南北長160米,東西寬37米,占地面積5920平方米,建築布局精巧,組合得體,是宮廷花園的典範之作。花園分為四進院落,結構緊湊、靈活,空間轉換,曲直相間,氣氛各異。花園中的主要建築物有
古華軒、旭輝亭、
抑齋、
遂初堂、
竹香館、
萃賞樓、
延趣樓、
三友軒、
聳秀亭、
碧螺亭、
符望閣、
玉粹軒、
倦勤齋等。園內共有建築物二十幾座,類型豐富,大小相襯,因地制宜,在平面和立面上採用了非對稱的處理,在制度嚴謹的禁宮之中,尤其顯得靈巧、新穎。
園內主體建築古華軒,坐北居中,山石亭台,構成一個自然院落。西面
禊賞亭抱廈中設“流杯渠”,仿王羲之蘭亭曲水流觴,頗有雅趣。遂初堂是典型的
三合院。
垂花門內,僅立幾塊湖石為景,環境幽雅別致。萃賞樓為
卷棚歇山頂的兩層樓,滿院山石,聳秀亭居高臨下,挺拔秀麗,
三友軒深藏山塢。最後一進,居中為園內最為崇高、華美的
符望閣,以整座山石圍其前院,又用廡廊聯繫閣後齋館,形成不同的景致和趣味。符望閣前山主峰上有
碧螺亭,是個五柱五脊梅花形小亭,形狀別致,圖案全用梅花,且色彩豐富,是極少見的亭式建築。
花園內的樓閣軒堂,不但在外觀上富麗堂皇,而且室內裝修也極為講究。花罩隔扇都用鏤雕、鑲嵌工藝。符望閣內裝修以
掐絲琺瑯為主,
延趣樓的嵌瓷片,粹賞樓的嵌
畫琺瑯,都有很高的工藝水準。三友軒內月亮門以竹編為地,紫藤雕梅,染玉作梅花、竹葉,象徵歲寒三友。
倦勤齋的裝修更精,掛檐以竹絲編嵌,鑲玉件,四周群板雕
百鹿圖,隔扇心用雙面透繡,處處精工細雕,令人嘆為觀止。
寧壽宮花園布局得體,山石樹木、亭台樓閣經營有緒。屋頂類型力求變化,色彩豐富,有黃、綠、藍、紫、翠藍等色,梁枋彩繪大量使用了
金線蘇式彩畫。中軸線布置有變化,後半部軸線略東移。總觀全園,其疊山的選石與疊置技巧,花木的藝術形象與配置,文化內涵的充實等等,均稱得上是皇家園林中,小巧玲瓏、精湛華麗的不朽之作。整座花園既有私家園林玲瓏秀巧的風貌,又與皇宮華貴富麗的氛圍相協調。
寧壽宮花園聳秀亭珍寶館藏
今天的寧壽宮已經成為故宮博物院的
珍寶館,面向公眾開放,成為中外遊客參觀故宮的必游之地。其中許多珍寶,讓人過目難忘。
金甌永固杯高12.5厘米,口徑8厘米,足高5厘米,用八成金製成;杯為圓形口,口邊刻有
回紋。杯口邊鑄有“金甌永固”、“乾隆年制”篆書;通體
鏨刻纏枝花卉,其上鑲嵌數十顆碩大珍珠,紅、藍寶石和粉色
碧璽。杯兩側為雙立夔耳,夔龍頭各嵌珍珠一顆;底部是三象首為足,外形呈鼎式,“金甌永固杯”是清宮內不多見的皇帝專用飲酒器。“金甌永固杯”寓意大清的疆土、政權永固。“金甌永固杯”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舉行開筆儀式時專用的。每當元旦(春節)凌晨子時,清帝在
養心殿明窗,把“金甌永固杯”放在
紫檀長案上,把
屠蘇酒注入杯內,親燃蠟燭,提起毛筆,書寫祈求江山社稷平安永固的吉語,所以“金甌永固杯”被清代皇帝視為珍貴的祖傳器物。金甌永固杯現在陳列在
養性殿,為遊客所津津樂道。
在
珍寶館的
樂壽堂後殿,陳列著大禹治水圖玉山。
大禹治水玉山高224厘米,寬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
玉雕作品,也是我國的國之瑰寶,由產自新疆和田的青玉製成。玉上雕有峻岭、瀑布、古木蒼松。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結隊的勞動者在開山治水。玉山正面中部山石處,刻乾隆帝陰文篆書“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十字方璽;背面上部陰刻乾隆帝《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御製詩,下部刻篆書“八徵耄念之寶”6字方璽。以剔地起突的雕琢法,巧妙地結合材料的原有形狀,靈活安排山水人物,在山巔浮雲處,還雕成一個金神帶著幾個雷公模樣的鬼怪,仿佛在開山爆破,使這件描寫現實的作品,具有了浪漫主義的色彩。玉山底座為嵌金絲山形褐色銅鑄座。此玉山由當時
兩淮鹽政所轄的揚州工匠雕鑿製成。大塊玉料從
新疆和田密勒塔山運到北京後,
乾隆皇帝欽定用內府藏宋人《
大禹治水圖》畫軸為稿本,由清宮
造辦處畫出大禹治水紙樣,由畫匠賈全在大玉上臨畫,再做成木樣發往揚州雕刻。大玉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發往揚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玉山雕成,共用6年時間。乾隆五十三年
乾隆帝又命宮中造辦處
如意館刻玉匠朱泰將乾隆御製詩和兩方寶璽印文刻制在玉山上。
故宮樂壽堂中的大禹治水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