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音閣

暢音閣

暢音閣,為清宮內廷演戲樓,全稱故宮寧壽宮暢音閣大戲樓,位於故宮博物院內養性殿東側,寧壽宮後區東路南端,座南面北,建築宏麗。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始建,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嘉慶七年(公元1802年)曾維修,二十二年於閣後(南)接蓋卷棚頂扮戲樓。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維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暢音閣
  • 外文名:Chang sound pavilion
  • 全稱:故宮寧壽宮暢音閣大戲樓
  • 位於:故宮博物院內養性殿東側
位置,用途,建築結構,建築特點,周圍環境,

位置

現存建築為嘉慶年間改建後的規制。暢音閣為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戲台,與京西頤和園內的德和園大戲樓(為仿暢音閣規制建造)、承德避暑山莊的清音閣大戲樓並稱清代三大戲樓。

用途

在中國古代,看戲是皇宮中的主要娛樂。每逢各種節日,如元旦、立春、上元、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除夕以及皇帝登極、帝後的生日等重大慶典,都要在宮中看戲。清代宮廷內演戲的地方有多處:太極殿與長春宮之間有一座;西六宮北部重華宮一帶有漱芳齋戲台。而規模宏大的暢音閣,則專為重大節慶演戲時所用,在此演出的戲曲大多是歌舞昇平的吉祥神仙戲。據資料記載,清末西太后當政時期,凡遇節日,她總是要到暢音閣看戲,並由皇帝、皇后、妃、嬪、命婦以及王公大臣等陪同。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西太后五十歲生日時,為在暢音閣演戲給西太后看,僅購置戲服和道具的支出,就耗費白銀十一萬兩之多。
暢音閣大戲樓外觀暢音閣大戲樓外觀

建築結構

暢音閣三重檐,台基高1.2米,通高20.71m,總面積685.94平方米,卷棚歇山式頂,覆綠琉璃瓦黃琉璃瓦剪邊,一、二層檐覆黃琉璃瓦。閣面闊三間,進深三間,與南邊五開間扮戲樓相接,平面呈凸字形。上層檐下懸“暢音閣”匾,中層檐下懸“導和怡泰”匾,下層檐下懸“壺天宣豫”匾。內有上中下三層戲台,上層稱“福台”,中層稱“祿台”,下層稱“壽台”。
暢音閣大戲樓暢音閣大戲樓

建築特點

其中,壽台面積210㎡,台內不設立柱,採用抹角梁。台面後部設有4座樓梯,接平台,上樓梯可抵達祿台。壽台北、東、西三面明間的兩柱上方裝飾鬼臉卷草紋木雕彩繪匾,惟正(北)面掛聯:“動靜葉清音,知水仁山隨所會;春秋富佳日,鳳歌鸞舞適其機。”取自左思《招隱詩》:“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另外,陶淵明《移居》中也有“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台面中部下方設地井,地井內安裝有絞盤,平時用木版蓋著,蓋板可開合,可以根據戲劇的內容,把布景和人物從地下托出台面,造成從地下或水中鑽出來的戲劇效果,例如表演“地涌金蓮”一場戲,就是從台底下慢慢鑽出四朵大蓮花來,一朵蓮花上坐著一尊菩薩。台下地面四角各有窨井一眼,南邊中間有一眼水井,可為戲中表演噴水提供水源。
祿台、福台則均將前沿(北側)做為台面,使觀戲者抬頭便可看到。三層台設天井上下貫通,祿台、福台井口安設轆轤,下邊直對壽台地井,根據劇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員、道具等,例如上演仙女、神仙下凡的戲目時,用轆轤把幕景和演員從上面送下來,造成從天而降的戲劇效果。使用三層台的劇目不多,絕大多數只在壽台上表演,福台和祿台則只在一些神怪戲中才用。

周圍環境

台對面的閱是樓分為上下兩層,是皇帝和后妃看戲的地方。東西北三面都用兩層圈樓圍繞,宮女和大臣可以在兩側樓的廊下看戲。樓後則是慶壽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