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壽宮區是乾隆皇帝為自己退位之後準備的太上皇宮殿。在紫禁城內外東路,占據了東北部一大塊長方形的院落。全區也分前朝、後寢南北兩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然鑿玉寧壽宮
- 建成日期:清康熙二十八年
地理位置,宮殿構造,
地理位置
3寧壽宮前朝以皇極殿為重心,仿乾清宮的規制,前有皇極門、寧壽門。後有寧壽宮,仿坤寧宮的規制。
太上皇宮殿的後寢區可分為東、中、西三路:
東路由南至北依次為皇家內廷賞戲的暢音閣院落,清靜素雅的慶壽堂三進院落,寬闊舒展、精美雅致的景福宮,最後為梵華樓與佛日樓兩座佛樓。
中軸線一路自南至北依次為仿養心殿規制的養性殿,仿長春園淳化軒的樂壽堂,還有頤和軒和景祺閣以穿廊連為工字殿。
西路為花園區,由最南面的衍祺門進入,一共四進院落,四進院落布局不同,各具風貌,各有一番境界。
寧壽宮區幾乎是乾隆朝宮殿建築的精華薈萃大院,乾隆皇帝在此有限區域力圖集中他一生中最得意的宮殿建構,殿閣樓台亭齋軒館無不具備,而在寧壽宮院落中徜徉,我們也能由宮殿而感受到太上皇弘曆的人生和心境。寧壽宮位於皇極殿後,建於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為寧壽宮後殿,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將前殿建為皇極殿,原匾額移至後殿,遂改稱後殿為“寧壽宮”。
宮殿構造
寧壽宮建於單層石台基之上,台與皇極殿相接,四周以黃綠琉璃磚圍養性殿藻井砌透風燈籠矮牆。宮面闊7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式頂。檐廊柱枋間為鏤空雲龍套環,枋下雲龍雀替,皆飾渾金,堂皇富麗。內外檐裝修及室內間隔、陳設皆仿坤寧宮。東次間開門,置光面板門兩扇,上為雙交四椀亮子,門左右下砌檻牆,上安直欞吊搭窗。余各間均為檻牆、直欞吊搭窗。每間上部各安雙交四椀橫披窗3扇。後檐明、次間為門,每道門雙交四椀菱花??扇4扇,余各間砌牆。室內吊頂鏃花蝙蝠圓壽字天花。迎門一間後檐設一小室,內置煮肉鍋灶。西側3間敞通,安木榻大炕,設有薩滿教神位及跳神用法器,為祭祀之所。東側兩間相連為臥室,後檐設仙樓,東山牆辟門,可通廡房。寧壽宮兩側建廡房及南轉角與東西兩廡相連,兩廡各9間,均於南數第3、6間開門。殿後左右各有一座磚砌的方形煙囪,上安銅頂,為寧壽宮灶房及室內煙道所用。改建後的寧壽宮成為紫禁城內除坤寧宮以外的另一處體現滿族風俗的重要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