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工藝》是由林愛芳、呂海雪、梁嘉所著。《客家工藝》詳細地介紹了客家民間工藝,並於2015年8月13日出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家工藝
- 作者:林愛芳、呂海雪、梁嘉
-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8月
- 頁數:146 頁
- 定價:45 元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668-1372-5
《客家工藝》是由林愛芳、呂海雪、梁嘉所著。《客家工藝》詳細地介紹了客家民間工藝,並於2015年8月13日出版。
贛南客家圍屋主要有幾種建築工藝:一是金包銀砌築,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牆體,用磚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內牆體,用土坯或夯土壘築,如楊村烏石圍;二是河卵石石灰砌築,就地取材用河中均勻、質地較硬的河卵石拌以石灰漿砌築,如武當田心圍、臨塘三大門圍、汶龍村頭圍;三是三合土砌築,即傳統的乾打壘築牆辦法,用...
客家土樓營造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將依山傍水的山區地勢和中國古代“天人合一”聚族而居的優秀傳統文化、生活哲學巧妙地結合起來,是客家先民奉獻給世界的文化瑰寶。南靖土樓建築風格獨具特色,具有突出的文化、藝術、科學價值。福建土樓是世界上以生土夯築的大型建築,南靖土樓在傳承和創新傳統生土建築工藝的同時...
唐宋以來,尤其明代以來,北來南遷的漢民支系,在興寧落居成為主流人群的客家人,把中原先進的文化和遷徙途中江浙地區觀燈“鬧元宵”的民俗活動傳承下來,並加以發展,演變為省內和閩贛等地客屬人家特有的賞燈節日活動。興寧花燈起於元代,盛行於明、清、民國,歷經600多年,世代相傳,成為當地最有特色的民俗文化。2...
泥塑,即用粘土塑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藝,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梅縣區客家泥塑據文獻記載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2019年1月13日,客家泥塑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梅州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單。客家泥塑的創作一般要經過五個步驟:構思畫圖稿、選料練泥、塑形、著色以及燒制...
《客家工藝》是由林愛芳、呂海雪、梁嘉所著。《客家工藝》詳細地介紹了客家民間工藝,並於2015年8月13日出版。內容簡介 客家民間傳統工藝可謂是異彩紛呈,形式多樣,每一種都是客家民眾聰明才智的藝術結晶。本書詳細介紹了客家民間工藝,內容包括:五華石雕:“硬打硬”民性的物化形式;大埔青花瓷:“南國瓷鄉”的...
始興客家刺繡是始興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刺繡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韶關始興縣羅壩鎮就有一位始興客家刺繡工藝的傳承人池月妃,因對客家刺繡的熱愛,一直堅守傳承著客家刺繡這門古老繁複的手藝。始興客家刺繡也成功入選了第九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客家刺繡以其獨特的手工藝,鮮明的...
興國客家刺繡,是客家人節日裡喜慶的盛裝,也是客家女人心靈手巧的體現,是客家文化的傳承,是客家女孩出嫁時重要嫁妝。工藝特徵 興國客家刺繡繡法,將服主要使用了凹凸繡的技法,局部根據需求,還要用到平繡、珠繡、波紋繡、扣扣繡、珠繡等不同的技法。工藝流程 一件大型銀色降服,兩邊一起八個造型,左右各四個,繡...
19世紀中葉,遍及中國的太平天國起義使中國具有新石器時代風格的封建村社被打破,千千萬萬的百姓被迫背井離鄉,客家釀豆腐經過張其翧在花縣和洪秀全在天京的傳揚,才走出客家婦女的深閨,成為社會的財富和文化基礎。工藝特徵 “客家釀豆腐烹飪技藝”的主要特徵就是:天然純正。選料新鮮,純手工製作,不添加任何雜質。主要...
客家擂茶是寧化客家地區世代相傳的特色飲食,被譽為“客家飲食文化奇葩”。以時令青草藥、芝麻、炒米、炒豆等為原料製作而成,其製作工藝相傳已久,家喻戶曉。據考證,寧化擂茶在唐代就盛行。製作擂茶的工具主要是擂缽和擂持。擂缽為陶製,底小口大,內壁刻有條紋。擂持一般為樟樹等雜木製作而成。擂茶的主要原料有...
將樂擂茶是中國清水擂茶的一個代表,是客家擂茶文化的縮影,對於研究中國擂茶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在整個客家擂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傳承人物 謝武秀,1960年7月生於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福建客家擂茶製作工藝(將樂擂茶製作工藝)”第四批代表性傳承...
客家娘酒起源於何時,已難於考證。據清雍正八年(1730年)編纂的《連平州志》記載:“十一月冬至祭祖先,感一陽始生也,五鼓取溪泉水作酒,曰暑不變味。”可見,至遲在清初,娘酒已在連平一帶廣為流傳。工藝特徵 連平客家娘酒釀製以糯米、水為主要材料。需要大鍋、飯甑、磨籃、竹籮、瓦缸、酒罈等器具。在選料...
客家擂茶文化是漢族傳統飲食文化之一。擂茶屬於茶文化的一種,講究天然、質樸、和諧,符合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和禮儀規範,其製作方式古樸典雅,充分表現了客家人對中國漢族傳統文化之傳承。擂茶是客家人從中原向南方遷徙中留下的寶貴財富,是客家人最普通也是最隆重的一種待客禮儀,客家擂茶是保留下來的中國最古老的茶道之一...
客家紙雕藝術根源於客家傳統雕刻藝術與傳統剪紙鏤空藝術,最早起源於漢代的“金銀平脫技藝”,多以吉祥喜慶、福祿壽延、王福呈祥、子嗣延綿、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為主題,以一種新的視覺效果和藝術手法表現客家文化、紅色文化和宋城文化。工藝特徵 紙雕的主題大都是贛南客家建築和客家風俗,通過這些作品就能領略客家文化。
客家傳統木作技藝,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長校鎮傳統技藝,三明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長校木工產業由來已久,有近千年的歷史,古往今來,不斷繼承、發展和創新,蓬勃興旺。長校木工工藝分為大木工和小木工工藝兩類,其用途廣泛,涉及樓台館所、雕樑畫棟、勞動生產用具等。2020年3月9日,客家傳統木作技藝(清流長...
2021年8月,客家銀飾製作技藝入選第八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客家銀飾曾是客家人的婚、喪、壽、誕、年、時、節、慶中必不可少的“點睛”之物。客家銀飾種類繁多造型精美,文化內涵豐富,製作工藝獨特精湛,折射出客家人特有的生活習俗、思維方式和審美方式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審美價值。客家...
客家土陶工藝 客家土陶工藝於2022年12月7日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梅州市第十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編號Ⅷ-59-1)。
客家織帶 客家織帶是龍南市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手工技藝之一,其保護傳承彌足珍貴,人的作用至關重要。其次,織帶手工藝包含文化的傳承,守住傳統文化,才能守住民族之根。
客家人自在中原起,便掌握了各種製造和編織技術。從金銀銅鐵錫的冶煉加工,到泥木石草竹的藝術造型,都能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一代一代地傳承,並不斷發揚光大。竹編工藝,就是其中一朵瑰麗的奇葩。手編竹器,自古,為農村勞動人民日常生產、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像裝稻穀、大米、大豆、紅薯、芋頭的籮筐,盛...
2018年7月,清流長校鎮客家服飾技藝入選三明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史淵源 清流縣長校鎮客家服飾源於宋朝在此肇基的客家先民李氏家族。李氏先人把中原服飾文化帶到長校,並與長校當地土著風俗交融,形成了特有的長校客家服飾傳統工藝,之後隨著李氏後裔向外遷徙,長校客家服飾工藝也流傳到館前、四堡、里田...
客家服飾講究樸素實用,寬敞簡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藍、黑、白色最為流行,質地多為粗布,漂藍緞。寒暑服式無多大區別,只是暑天穿薄布,苧麻衣(俗稱“夏布”),冬天用厚布,自織夏布做帳,客家服飾她分為男裝和女裝。工藝特徵 男裝常見樣式有: (一)對襟短衫。其樣式上窄下寬,對襟衫,俗稱唐裝,式樣...
2021年8月,客家玉石雕刻技藝入選第八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贛州黃蠟石資源豐富,儲藏量大,品種繁多,質地優良,有“硬田黃”之稱。客家玉石雕刻以黃蠟石為主要原材料,合理運用其“質、色、皮”的優勢,並在汲取傳統的技法的基礎上,將自身的“心源”融入石材的自然“造化”之中,形成了構造巧妙...
與其他地方客家人不同的是,由於地處沿海地區,赤溪客家人除了保留傳統飲食習慣,還研製出了另外一種美食獨特的美食,用於入冬時補身。這種美食的名字叫糖糊。客家人都愛吃糖湖,製作技藝代代相傳,至21世紀初已經有100年歷史。工藝特徵 糖糊製作是純手工技藝,講究“擂”的功夫,擂得好,糖糊才能拉成線,不會斷...
釀造酒傳統釀造技藝(客家黃酒傳統釀造技藝),廣東省河源市源城區客家黃酒傳統釀造技藝,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13年11月12日,河源市源城區申報的釀造酒傳統釀造技藝 (客家黃酒傳統釀造技藝)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廣東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Ⅷ-21)。工藝特徵 客家黃酒是客家地區特產...
鶴城客家花生加工技藝一直在鶴城鎮當地延續下來,暮年的趙連生在南星村委會茅坪村口搭建鍋爐,製作鶴城客家花生。附近村民隨之效仿,紛紛搭建鍋爐,按照趙連生的配方製作鶴城客家花生。保護措施 鶴城客家花生加工者抓住經濟發展的機遇,遵循傳統工藝基礎上,深度專研花生種植和製作技術,精益求精,不斷改善花生的品質和口感;不...
全南藍巾帕屬純手工製作,屬群體性傳承,目前,全南中年以上的客家婦女大都熟悉或者了解其製作流程。藍巾帕製作工藝繁複,不僅需要有相當的女紅基礎,更加需要製作者三分的聰慧與七分的耐心。從棉花製成藍巾帕製作共有十二個步驟,分別為彈棉花、搓棉卷、紡棉紗、圈棉紗、染棉紗、漿線、卷棉紗、耕線、上機、撿花...
藝術的特點是1、顏色豐富;2、體積略大,壯觀;3、材料便宜,製作工藝相對繁複。製作方法 做粄 用麵粉仿照水果和花卉的形狀與顏色,做成栩栩如生。裝飾 選用盆景樹,然後把粄粘掛上去,不同顏色和形狀要合理分配,有足夠的觀賞性。民俗活動 一般用於祭祀、奉神,增加節日的氣氛。在普寧客家地區,十年大慶就會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