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宋元以來,贛南小亂大亂不斷,險惡的生存環境,促使了圍屋產生和發展。伴隨生存環境的劇烈變遷,贛南客家圍屋建築形式先後經歷了創始期、成熟期、極端期和衰落期,圍屋的營造技藝也發生了對應的變化。
贛南客家圍屋產生於明末清初。明後期至清前期,閩粵客家大量回遷入贛,建造圍屋。圍屋在贛南大量出現,並形成規模和特色是在清代中晚期。客家人受先祖士族門閥觀念的影響,加之本身的坎坷歷史,遂形成了一種講宗親、重家族的傳統。為了本姓宗族的利益,往往不惜身家性命而大動干戈,與外人結下世仇。因此,為了保家衛族,防止仇族的襲擊報復,他們需要像圍屋這樣有完善防衛功能的居所。
民國時期,由於現代文明的興起,交通和統治力度的好轉,土匪武裝和宗族勢力大大受到抑制,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此後人們便不再傾向建造圍屋了,新的圍屋也就少見了。
工藝特徵
綜述
贛南客家圍屋在防禦功能、建築材料、建築結構、建造技術等方面具有特色,其建築技藝、材料大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但每座圍屋的建築用材和建築工藝都有差別。
防禦特色
贛南客家圍屋最大的特點就是強烈的防禦功能,易守難攻,防匪、防盜、防宗族之間的械鬥。贛南客家圍屋集古代祠、家、堡於一體,具有鮮明防衛特徵的堅固民居,形象與廣州墓明器“塢堡”和鄂州出土的東吳“孫將軍門樓”十分相似。
贛南客家圍屋外牆一般厚1米,高三四層,四角構築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樣的碉堡。圍屋頂層設定排排槍眼炮孔。門牆特別加厚,門框皆用巨石製成,厚實的板門還包有鐵皮。板門後多設有閘門,閘門後還設重便門。門頂還設漏以防火攻。除少數大圍外,一般只設一孔圍門。圍屋項屋多為戰備用,並取牆內側2/3牆體作環形夾牆走廊貫通一氣,方便戰時人員走動。圍屋內掘有水井,多辟有糧草貯藏間,有的還用糯米粉、紅糖、蛋清混合在一起粉刷牆壁,久困缺糧,可剝下充飢。現存的贛南客家圍屋基本上都在拐角處設凸出牆面和屋頂瓦面的炮樓,以便消滅抵達牆根和屋頂之敵,大大減少防禦死角。牆基寬、厚、深,外牆身包磚,防水防火;個別使用條石,防撬防挖。牆面基本只開射擊孔和隙望口,不開窗,外窗材質均為磚,平面呈兩個漏斗底部相接狀,射擊角度更大。射口內側上窄下寬,利於保護狙擊手的安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射擊時的眩光。門多有兩三重,外包鐵皮,上留孔道滅火;圍內多有暗井備荒,個別圍屋還挖有環屋壕溝。
贛南客家圍屋絕大多數是方形,四角(少數在對稱兩角)都構築強固的碉樓。外牆為堅實的封閉體,遍布槍炮眼孔。外形森嚴冷峻,固若金湯。贛南客家圍屋不論是小到一邊只有三開間還是大至占地11畝多,同樣都具有堅固的防禦功能和宗族群居的親和性。方圍四周都是簡單的圍屋,一般都有兩三層,也有多至四層者,為懸挑外廊結構。較大圍子內部還建有祖廳;更大的則是多層的套圍。圍子外牆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磚構築的堅固牆體,厚度甚有達兩米者。內部糧倉、水井.排污道等等一應俱全。這種易守難攻的圍樓如同一個獨立王國、一座小城池。
建築材料
贛南客家圍屋外牆體多採用俗稱為“金包銀“的砌法,即1/3厚的外牆體用磚或石砌,2/3厚的內牆體則用土坯或夯土壘築;也有的外牆用三合土壘築而成,即用石灰、黃泥和沙,或石灰、黃泥和鵝卵石相拌築牆,有的還摻人桐油、紅糖、糯米漿等黏性物,此種圍屋牆體的堅韌耐久性毫不遜色於鋼筋混凝土牆。
建造結構
贛南客家圍屋形態豐富,尺度變化跨度大,有國字型、口字型、回字形和不規則形等多種形式。“口”字形除四周圍屋外,圍內別無房屋,此數量較少,規模也較小;“國“字形則在圍屋內,還建有一座帶祖堂的廳屋組合式主體建築,小者或一明二暗,但更多的是三堂兩橫中軸線對稱的廳屋組合式民居,大者面積近萬平方米。現存的圍屋平面大多為“國字形圍”和“口字形圍”方形圍屋,也有部分圓形、半圓形和不規則形的。在建築高度上,以兩三層居多,選址多位於盆地中央。
建造技術
因贛南客家人是由中原一帶遷居而來,贛南客家圍屋營造技藝沿襲了傳統的建築形式,“乾打壘”是主要的建築方式,黃土是主要的建築材料。 版築技術在南方的運用比較普遍,具體施工過程如下。首先將木板作為模具,然後在模具中填充適當濕度的黃土,最後用“杵”夯實堅固以成牆體。然後根據圍屋設計需要,層層加高牆體,直到牆體達到預期高度。
工藝流程
客家民居的營造大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每座贛南客家圍屋的建築用材和建築工藝都有差別。贛南客家圍屋主要有幾種建築工藝:一是金包銀砌築,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牆體,用磚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內牆體,用土坯或夯土壘築,如楊村烏石圍;二是河卵石石灰砌築,就地取材用河中均勻、質地較硬的河卵石拌以石灰漿砌築,如武當田心圍、臨塘三大門圍、汶龍村頭圍;三是三合土砌築,即傳統的乾打壘築牆辦法,用三合土(即石灰、黃泥、沙石)做泥,做泥是圍屋建造很關鍵的一道工序,做泥決定了整座圍屋工藝的質量等次與成敗,選用無腐植質的猙紅壤土,按比例再配以細河沙、田底層泥和老牆泥,配合做勻,然後潑水,反覆翻鋤均勻發酵。用泥需乾濕適宜,乾濕程度為泥一抓成團,丟出碰地即散最佳,此土謂之熟土。砌築時中間夾雞蛋大小的卵石,一版一版,版築而成,為加強三合土的硬度還用熬制後的桐油漆刷,如關西新圍、西昌圍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贛南客家圍屋依山就勢,布局合理,是客家人聰明才智的體現,不僅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也適應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注重分析地表、地勢、地形、地氣、土壤及方向,儘可能使宅基位於山靈水秀之處。圍屋與環境的結合,體現了建築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贛南客家圍屋建築中的設計理念,除了普遍具有的基本生活功能設計外,更突出的反映在宗親一家的向心設計、安全防衛設計、祈求興旺發達的風水設計等美學設計,融合了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
贛南客家圍屋,被稱為“東方古羅馬城堡”,見證著客家人從中原移民至贛南、修建圍屋以抵禦當地土匪的歷史。
傳承狀況
整個龍南掌握贛南客家圍屋營造技藝核心技術的少,而且年齡都偏大。在時代背景下,培養掌握贛南客家圍屋營造技藝的人比較難。贛南客家圍屋修繕危險係數大,加上社會大環境,年輕人不願守著老屋吃這個苦。
傳承人物
鐘彥鵬,男,漢族,2018年5月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名單,序號:05-2741。
李明華,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15年,龍南制定了贛南客家圍屋營造技藝保護計畫,建立了贛南圍屋營造技藝傳習所展示館。
2018年1月,龍南選派省級贛南客家圍屋營造技藝傳承人李明華到
北京大學參加了由文化部組織的非遺傳承人高級研修班培訓。
2018年4月,龍南博物館(別名:贛南圍屋博物館)建成,是中國唯一一個以客家圍屋為主題的特色博物館。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江西省龍南縣文化館獲得“客家民居營造技藝(贛南客家圍屋營造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客家民居營造技藝(贛南客家圍屋營造技藝)項目保護單位龍南市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2021年1月26日,“圍屋之變:關於中國傳統移民建築的對話”展在深圳雅昌藝術中心舉行。參展藝術家多次實地深入龍南,以龍南客家圍屋的建築為出發點,探討當今社會下的聚居方式,從而創作出與龍南圍屋建築及背後生活方式發生關係的當代藝術作品。它們重新詮釋了客家圍屋建築在國際範圍內的文化意義。
文化軼事
據《龍南縣誌》載:1938年9月15日,日軍3架轟炸機排列成品字形向楊村竄來,當飛機飛過楊村圩上空時,發現一幢贛南客家圍屋(
燕翼圍),誤認為是彈藥庫或軍事設施,於是在圍屋上空投下幾枚炸彈,炸毀民房10間楊村國小教室1間,炸死居民和學生共18人,而該幢贛南客家圍屋(燕翼圍)卻巍然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