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客家擂茶製作工藝(寧化客家擂茶製作工藝)

福建客家擂茶製作工藝(寧化客家擂茶製作工藝)

福建客家擂茶製作工藝(寧化客家擂茶製作工藝),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客家擂茶是寧化客家地區世代相傳的特色飲食,被譽為“客家飲食文化奇葩”。以時令青草藥、芝麻、炒米、炒豆等為原料製作而成,其製作工藝相傳已久,家喻戶曉。據考證,寧化擂茶在唐代就盛行。製作擂茶的工具主要是擂缽和擂持。擂缽為陶製,底小口大,內壁刻有條紋。擂持一般為樟樹等雜木製作而成。擂茶的主要原料有花生、粉皮、芝麻、綠豆、豬小腸及青草藥等。製作時,先將青草藥切碎,將花生、油、鹽等同時放入擂缽中搗成泥狀。粉皮、瘦肉、豬小腸等配料在鍋中煮熟後,放入缽中,用沸水沖泡,撒上蔥花、芹菜等香料即可。

2007年8月28日,“福建客家擂茶製作工藝(寧化客家擂茶製作工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7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建客家擂茶製作工藝(寧化客家擂茶製作工藝)
  • 批准時間:2007年8月28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三明市
  • 保護單位:寧化縣文化館
  • 項目編號:Ⅷ-72
歷史淵源,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寧化客家擂茶簡稱寧化擂茶。在隋唐之世,建縣之前寧化是一個偏僻、閉塞,人煙稀少的地方,由於森林茂密,氣溫濕熱,瘴氣與毒蟲、野獸時常威脅著人們的生產、生活。為了生存與發展,他們就地採集了一些具有藥理作用的青草藥,經洗淨、切碎、擂爛,製作成擂茶飲用,既能治病又能解渴,食療與茶飲兼而有之,從而使擂茶得以在客家地區流傳下來。

工藝流程

寧化客家擂茶製作工藝的工具:口徑約40厘米陶製擂缽一個,用樟木或油茶樹幹做的擂持一根。
寧化客家擂茶製作過程:首先要明確煎擂茶的目的與出發點,同時還要考慮季節、時令,確定用哪些青草藥,然後將青草藥切碎,並將其與茶葉、油、鹽等同時放入擂缽中,擂者坐下,雙腿夾住擂缽,手握擂持,頻頻擂搗、旋轉,要將擂缽內的東西擂成稀泥狀,稱之為“茶泥”。與此同時,鍋里燒水,各種配料,如花生仁、綠豆、赤豆、玉米、粉乾、瘦肉、豬小腸等數十種,有選擇地放入鍋中,煮熟後,再將擂好的“茶泥”倒入鍋中攪拌,再放入一些蔥花、芹菜等佐料,密閉片刻,於是這缽擂茶就完成了。
另外還有一種較為簡便的擂茶,只要幾片茶葉、加少許青草藥、油、鹽,擂成茶泥,用沸水沖泡即可飲用、治病。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寧化客家擂茶不但有解渴、治病的功效,也是聯絡親情,加強人際間情感交流的橋樑,早已成為寧化客家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現象。

傳承人物

江玫麗,漢族,三明市寧化縣人,1959年10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福建客家擂茶製作工藝(寧化客家擂茶製作工藝)”第一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江玫麗自幼受客家文化薰陶,對各類客家小吃的烹調及製作技藝產生濃厚興趣,並開始跟隨家人學習客家擂茶的基本製作方法。在此基礎上,江玫麗還虛心向老者、鄰里親朋以及擂茶製作高手請教,學習擂茶製作技藝。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江玫麗可一次性製作供100多人同時飲用的擂茶。除不斷提升自身製作技藝外,江玫麗還注重培養後繼人才和弘揚客家擂茶文化,常“以茶會友”,向眾多年輕人傳授擂茶製作心得與技巧,對寧化客家擂茶製作的傳承與弘揚起到一定作用。
福建客家擂茶製作工藝(寧化客家擂茶製作工藝)
江玫麗

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2018年6月9日,為提高市民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意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寧化縣在城區翠園廣場舉行了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集中展示了寧化世代傳承的非遺項目的文化內涵。木活字印刷、客家山歌、客家擂茶、延祥花燈會等非遺展演一一亮相。
2019年6月12日,由寧化縣文體和旅遊局、縣小吃辦主辦,縣文化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寧化縣首屆客家擂茶擂台賽在城區客家美食城八角樓廣場舉行。現場共35組、70名選手參加比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