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實施方案

《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實施方案》是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於2006年推進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的通知》(教基廳[2005]19號)《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基[2001]17號)《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教基[2003]6號)《關於進一步加強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的指導意見》(教基[2005]6號),結合安徽省實際制定的方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實施方案
  • 發布機關:安徽省教育廳
按照《教育部辦公廳關於2006年推進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的通知》(教基廳[2005]19號)要求,自2006年秋季起,我省普通高中學校全面進入新課程實驗。為了保證全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的順利進行,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基[2001]17號)、《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教基[2003]6號)和《關於進一步加強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的指導意見》(教基[2005]6號)精神,結合我省實際,特制訂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我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所確定的基礎教育培養目標,充分體現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質,即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充分體現時代要求,根據普通高中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以促進學生的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核心,全面、準確地實施普通高中課程。
立足我省實際,借鑑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有益經驗,積極穩妥地推進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努力構建特色鮮明、充滿活力的安徽普通高中新課程體系,使我省普通高中素質教育取得實質性進展,全面提高我省基礎教育的質量和水平,為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專門人才和創新人才奠定堅實基礎,為安徽跨越式發展和奮力崛起提供有力支持。
二、目標任務
(一)結合安徽實際,創造性地實施國家《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普通高中各科課程標準(實驗)》,積極探索普通高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努力構建具有安徽特色的普通高中新課程體系。
(二)提高新課程實施的水平,探索學校實施新課程的有效方式與途徑,為國家新課程的實施、推廣、完善和發展提供實踐經驗,為普通高中新課程的課程方案和學科課程標準的修訂完善提供實證性意見和客觀依據。
(三)構建我省高中課程建設與管理的有效機制,提高各級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高中學校建設與管理課程的能力,開發多樣化的課程資源,營造課程實施的交流平台。
(四)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推進普通高中課堂教學改革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探索與高中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制度,創建學校新的課程文化。
(五)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和新課程理念的發展性評價體系和教學水平監控體系,建立學生學業考試成績與綜合素質評定相結合的評價制度,探索建立與高中新課程相配套的高校招生考試改革方案。
(六)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師培訓和教學研究制度,促進全省普通高中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全省普通高中學校管理人員和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三、組織領導
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工作涉及面廣、影響面大、社會關注度高。因此,必須加強對新課程實驗工作的組織與領導。
(一)成立由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程藝同志為組長的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領導小組,負責研究制定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的重大政策,落實配套措施;指導全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胡平平副廳長兼任辦公室主任,基礎教育處處長李明陽、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闞智為副主任,辦公室具體處理日常工作。
全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中的重大改革報請省人民政府同意。
(二)建立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辦公會議制度。由省教育廳主要負責人或分管負責人定期召集,廳基教處、辦公室、人事處、計財處、高教處、職成處、中專(師範)處、督導辦、體衛藝處、省招辦、省教科所、省電教館和省裝備中心等處室和單位負責人為辦公會議成員。辦公會議研究制訂各項政策和保障措施,就重大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三)成立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專家指導組。指導組成員主要由我省有關高師院校、教科研機構的專家和基層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代表組成,在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領導小組領導下,進行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的理論研究,為行政決策提供諮詢,為全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的教師培訓等工作提供指導和專業支持。專家指導組辦公室設在省教科所,具體處理日常工作。
(四)各市、縣(市、區)都要建立在當地政府統籌領導下的、由職能部門組成的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領導機構和專家支持組織,明確職責,積極穩妥地推進高中新課程的實施。
(五)學校是新課程實驗的基地,省、市、縣三級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領導小組要加強對普通高中學校新課程實驗實施工作的指導。要充分調動學校和師生自主參與新課程實驗、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的積極性。要分別建立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聯繫學校,並組織好對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的過程評估,及時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及時反饋情況,總結經驗,獎勵先進,通過實驗使每一所學校逐步建立與高中新課程相適應的學校管理制度。
四、實施重點
我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的實施,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組織新課程實驗的教師培訓
1、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組織全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培訓,堅持“全員培訓”和“先培訓、後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原則,採取“統一規劃,集中培訓;分段實施,研訓一體”的方法,對普通高中校長、實驗教師、各級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教研員以及師範院校的相關人員、新課程實驗的培訓者分別進行通識培訓、學科課程標準培訓和學科教材培訓。
2、充分發揮國家、省級培訓的作用,積極開展市級、縣級培訓和校本培訓。將通識培訓、課程標準培訓、教材培訓緊密結合,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多樣化的培訓,使受培訓者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深刻領會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精神實質,逐步按照新課程理念進行學校管理和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3、最佳化整合各種培訓資源,高等師範院校、教育學院、教研部門要密切合作,各司其職,共同做好培訓、諮詢、指導等工作。
(二)加強新課程實驗的實施、建設與管理
1、每所普通高中都要成立學校課程指導委員會,統籌負責學校新課程的實施、管理與評估。學校課程指導委員會下設各學科課程小組,各學科課程小組提出本學科的開課方案(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開設的學科、模組、時間、任課教師,課程說明,以及選修課注意事項等),報學校課程指導委員會審定後實施。學校課程指導委員會在此基礎上編制學生選課指導手冊,指導和幫助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科學、合理地選課。
2、嚴格按照國家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規定的學習領域、科目和模組的要求實施課程,學校在按計畫開設好所有必修模組的同時,積極創造條件,制定開設選修課程的年度計畫,逐步開好各類選修課程。各普通高中要按課程方案的要求開齊必修課程。省級示範高中儘快做到開齊選修課程;其他學校三年內逐步達到這一要求。
3、提高認識,積極創造條件,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開設好技術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切實加強技術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定、實施、考核、評價及學生校外活動的管理,在保證課程開設的基礎上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保障活動課程的安全有效,防止活動課程學科化、課堂化的傾向,積極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
4、加強對實驗教材選用的指導與管理,統籌安排新課程實驗教材在全省的使用。編制《普通高中課程計畫指導意見》,提高學校實施課程、建設課程和管理課程的能力。積極引進、開發與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充分挖掘包括網路資源在內的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建立校際資源交流與共享機制,發揮課程資源的最大效能。
(三)推進課堂教學改革與學校教學管理制度建設。
1、以課堂教學改革為重點,積極探索新課程的教學改革,切實推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究知識的意義,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的組織管理方式、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
2、建立並逐步完善學生選課指導制度,促進基於模組的課堂教學改革。探索適應新課程需要的教學組織形式,逐步建立與新課程理念相適應的普通高中教學管理制度。
3、建立學生學分管理制度。學校要根據課程方案的學分要求形成學年學分分配表。遵循客觀、公正、透明的原則,嚴格學分認定的標準、程式,規範操作過程,嚴禁學分認定中的營私舞弊、弄虛作假行為。
4、校長是學校課程改革的第一責任人,應全面負責學校課程改革的實施。要根據新課程實施的需要,進行教師、場地、設備等學校現有人力和物力資源的重組和最佳化,充分發揮其效益,建立適應模組化教學特點的、行政班與教學班相結合的教學組織和管理新機制。
5、加強學校教研組織的建設與重組,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建立健全課程發展的專業諮詢、指導和進修體系。組織並引導教師及時解決新課程實驗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真正使新課程的實施過程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
(四)積極利用、開發課程資源
1、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多媒體教室等場地和設施設備,引進、開發與用好報刊、雜誌、電子音像教材、多媒體課件、網路課程等多樣性課程資源。因地制宜開發課程資源,努力與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結合,利用和爭取學校所在地的工廠、農村、部隊、社區、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社會資源和人力資源,為新課程實施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支撐。注重普通高中教育、職業技術教育與成人教育的融合與滲透。農村學校要結合農村建設和發展的實際,積極利用和開發課程資源。
2、積極利用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課程資源,努力形成學校的課程資源體系。建立省、市普通高中課程改革資源網,形成課程資源共享機制。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開發課程資源,逐步實現學校與社會教育資源接軌。
3、學校要在自主建設技術課程教室、購置技術課程教學設備的同時,積極與當地的職業技術院校、工業技術企業、農業技術企業聯合辦學,利用他們的師資和技術設備資源,落實技術課程教學。
(五)推進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
1、探索高中學生髮展性評價體系,建立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制定《普通高中實驗年級學生學業成績測試和學分認定指導意見》和《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手冊》,構建發展性的評價制度和科學有效的教學質量監測體系。
2、建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評價制度,全面、科學、準確地評價教師教學工作,將教師教學工作評價與教師專業發展評價統一起來。通過評價,促進教師提高實施、開發、創生課程的能力,發揮評價對實施新課程的促進作用,努力營造實施新課程的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
3、建立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的、學校自我評估與外部評估相結合的普通高中學校評估機制,使普通高中評估成為保障新課程實驗順利進行和推動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4、組織力量開展對新課程背景下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研究,制定《安徽省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方案》。
(六)加強新課程實驗的研究
1、成立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項目研究組,組織力量對普通高中課程改革中的各項工作開展專題研究,為我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決策提供服務。以教育科研促課程改革,及時將研究成果套用到高中新課程實驗。加強對高中學校實驗工作的理論指導和專業引領,努力解決全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難點和重點問題。
2、選擇全省各層次普通高中建立50個省、市共管的省級高中新課程實驗樣本學校,為全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提供成功經驗。
五、保障措施
為保證全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的順利實施,需要各方面在政策支持、經費投入、辦學條件、制度建設、師資培訓、專業指導、輿論宣傳等方面做好準備並提供有力保障。
(一)為保障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在我省的順利實施,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在調研的基礎上,把保障和促進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的各項政策制定好、落實好。省教育廳將定期交流各市有關信息,研究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和政策,共享資源和信息,推動各市實驗工作的協調發展。
(二)省教育廳每年安排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專項經費,用於高中新課程培訓、項目研究、課程資源的引進與開發、實驗推進等各項工作。各市、縣(區)和普通高中學校也要設立相應的新課程實驗工作專項經費。
(三)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按照學生實際人數和新課程教學的實際需要,指導和督促學校合理編班,從2006年秋季招收的新生開始,把每班的學額限定在56人以內;同時爭取人事部門的支持,按照學校實際班數和學生數,落實教師編制,為學校配備相應的教師。學校要有計畫地從工科院校、職業技術學院遴選優秀畢業生,通過教育科學和高中新課程培訓,充實高中技術課教師隊伍,以滿足技術課教學的需要。
(四)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按照新課程教學的實際需要,指導和支持普通高中加強師資、校舍、圖書、體育場館、器材設施、實驗儀器、電教設備等方面建設,不斷最佳化學校教育資源,努力使每所普通高中都能具備實施新課程方案所需的基本條件。
(五)要把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的培訓作為今後一個時期我省高中校長培訓和教師繼續教育的重點。制訂切實可行的培訓規劃,在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和培訓資源開發等方面改革創新,密切貼近基層實踐工作者的實際需要,加強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努力提高培訓質量。
(六)加強教研隊伍建設,實現教研重心下移,市一級要逐步建立起面向全體高中學校的教研網路,發揮業務指導作用,加強教研工作的協作與對口支援,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和教育質量較高地區以及樣本學校的示範作用。省教育廳將在省教科所設立教研網站,收集新課程實驗的有關信息,介紹改革動態,諮詢答疑,建立暢通的課程改革實驗信息溝通渠道。
(七)要重視和加強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項目的研究工作,針對我省高中新課程實驗開展研究,對課程改革實踐進行指導。高中學校要主動加強與各級教研機構和高等師範院校的聯繫,積極開展校本教研,形成自己的專業諮詢和專家指導隊伍。
(八)要建立對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的評估監控機制和專項督導制度,省教育廳制訂《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評估標準及評估方案》,市、縣教育行政部門要組織好對本地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的專項調研和階段評估。將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納入對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考核和對普通高中辦學水平評估,監控各地新課程實驗的進展情況,及時解決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及時反饋情況,總結經驗,獎勵先進,鞭策後進,確保每一所學校新課程實驗都能積極、穩妥、有序地進行。
(九)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向學生及其家長和全社會廣泛深入地宣傳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的目的、任務和意義。爭取社區、家長的積極配合,建立學校、家庭、社區有效參與課程實驗的新機制,形成領導重視,民眾理解,全社會對高中新課程實驗的廣泛理解與支持的環境,努力營造有利於新課程實驗的良好社會氛圍,確保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各項目標的實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