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發信息
安徽省教育廳關於印發《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方案》的通知
皖教基〔2020〕9號
各市教育局,廣德市、宿松縣教育局:
現將《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安徽省教育廳
2020年6月22日
(此件主動公開)
方案全文
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方案
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最佳化育人模式和深化課程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辦學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9〕29號)《教育部關於做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教基〔2018〕15號)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程)要求,現就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提出以下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充分發揮課程在學校育人環節中的核心作用,全面落實新課程新教材的理念和要求,引導普通高中高質量、多樣化、有特色發展,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加快建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提供支撐。
(二)基本原則
1.育人為本。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把科學的質量觀落實到教育教學全過程,打牢學生成長的共同基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發展需求,保障學生選課權利,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2.分類指導。堅持省級統籌、強化市縣保障、學校具體實施,充分考慮不同區域、學校辦學條件和教育教學實際,指導各地各校找準深化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的有機銜接路徑,保障每一所普通高中都能順利推進改革並取得實效。鼓勵學校在課程實施、教學組織管理、學生髮展指導和選修課程建設方面積極創新。
3.加強統籌。堅持把立德樹人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形成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類課程整體設計,既關注共同基礎課程學習,也關注選擇性課程學習,確保學生髮展需求、選課選考、課程安排以及考試評價的內在一致。
4.完善機制。建立健全組織領導、系統培訓、示範引領、監測督導等工作機制,完善經費投入、師資配置、專業研究、設施配備等保障機制,為新課程新教材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三)培養目標
普通高中課程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形成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養學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科學文化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自主發展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二、課程設定
(一)學制和課時
1.普通高中學制為三年。每學年52周,其中教學時間40周,社會實踐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節假日等)11周。每周35課時,每課時按45分鐘計。在保證科目教學時間總量不變的前提下,學校可根據教學實際需要,調整課堂教學時長,開展長短課時相結合的實踐探索。
2.每學年分兩學期,每學期是否分學段安排課程,由學校根據各學科課程標準結合實際需求自主確定。
3.學生通過18課時的科目內容學習可獲得1學分,科目教學時間安排一般為18課時的倍數。
(二)課程類別
普通高中課程由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課程構成。其中,必修、選擇性必修為國家課程,選修為校本課程。
1.必修課程,由國家根據學生全面發展需要設定,所有學生必須全部修習。
2.選擇性必修課程,由國家根據學生個性發展和升學考試需要設定。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的學生,必須在本類課程規定範圍內選擇相關科目修習;其他學生結合興趣愛好,也必須選擇部分科目內容修習,以滿足畢業學分的要求。
3.選修課程,由學校根據學生多樣化需求,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學科課程標準的建議以及學校辦學特色等開發設定,學生自主選擇修習。
(三)開設科目與學分
普通高中開設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學、技術(含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藝術(或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科目和綜合實踐活動、勞動等國家課程,以及校本課程。具體學分安排如下:
(四)科目安排
結合我省實際,必修課程統一安排,選擇性必修課程由學生根據高校專業科目指引、興趣愛好和畢業學分要求自主選擇,選修課程由學生自主選擇、學校結合實際安排。
外語包括英語、日語、俄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學校自主選擇第一外語語種。鼓勵學校創造條件開設第二外語。
技術包括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其必修內容分別按3學分設計模組。
音樂、美術,必修內容各為3學分,高一、高二年級應開齊必修學分要求的課程內容。
體育與健康的必修內容,必須在高中三學年持續開設,學校可提供模組供學生選擇。
綜合實踐活動包括研究性學習、黨團活動、軍訓、社會考察等,其中研究性學習須完成2個課題研究或項目設計,以開展跨學科研究為主。勞動課程中的志願服務,在課外時間進行,三年不少於40小時;其餘內容與通用技術的選擇性必修內容以及校本課程內容統籌。要因地制宜,科學安排綜合實踐活動和勞動課程,發揮綜合實踐活動和勞動教育在促進學生髮展中的獨特作用。
選修課程可以在各學期適當分散安排,鼓勵有條件學校在高一年級開始安排。各學校要確保高二全學年和高三學年第一學期,每個學生每周至少有2課時的選修課程學習時間。
除綜合實踐活動和勞動課程外,國家課程方案規定的其他學科必修課程內容為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範圍。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學六個選考科目的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範圍為必修和選擇性必修兩部分內容。選修課程的考核,由學校自主實施。
要結合有關學科課程以及選修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等落實愛國主義、公民道德、生態文明、民族團結、國防安全、法治和心理健康等專題教育要求。
(五)畢業學分要求
學生完成相應課程規定課時的學習並考試(考核)合格,即可獲得相應學分。
普通高中學生畢業學分最低要求為144學分,其中必修課程88學分;選擇性必修課程不少於42學分(其中參加高考的學生語文、數學、外語科目,以及選擇作為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的科目應修滿上限學分;對於不選考的科目,鼓勵學生結合興趣愛好選修部分模組);選修課程不少於14學分。
綜合實踐活動共8學分,包括研究性學習、黨團活動、軍訓、社會考察等,研究性學習6學分(完成2個課題研究或項目設計,以開展跨學科研究為主)。勞動共6學分,其中志願服務2學分,在課外時間進行,三年不少於40小時;其餘4學分內容與通用技術的選擇性必修內容以及校本課程內容統籌。
校本課程不少於14學分。其中,在必修和選擇性必修基礎上設計的學科拓展、提高類課程之外的課程不少於8學分。
三、課程實施與評價
(一)做好學校課程規劃
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制訂滿足學生髮展需要的課程實施方案。要發揮課程育人的作用,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中教育全過程。要突出思想政治課的關鍵地位,充分發揮各學科課程的德育功能。要重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促進學生髮展中的獨特作用,統籌課堂學習和課外實踐,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因地制宜,科學安排綜合實踐活動。要重視勞動教育,加強勞動教育在各學科教學中融合滲透,積極探索勞動課程實施的有效方法和路徑,使學生養成勞動習慣、掌握勞動本領、樹立熱愛勞動的品質。要充分挖掘課程資源,開發、開設好選修課程,逐步建立多樣化的校本課程群,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二)加強學校課程管理
要科學安排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類課程,嚴格按照科目設定和學分要求安排教學,不得增減科目教學時間總量和周課時總量。要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課程,特別是綜合實踐活動、勞動、信息技術、通用技術、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等課程。鼓勵各地各校因地制宜,組織區域或校際課程選修、線上課程修習,探索區域內和區域間學校的多方互動、資源共享,滿足學生選課選考及個性化學習需求。
(三)有序推進選課走班
各地要創新教學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探索建立行政班和教學班並存、大班教學與小班教學、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指導學校制訂選課走班指南。學校要在保證每個學生達到共同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分類分層設計可選擇的課程,滿足學生不同發展需要; 尊重學生的選課自主權,努力創造條件,儘可能地滿足學生的選課需求。開發課程安排信息管理系統,加大對班級編排、學生管理、教師調配、教學設施配置等方面的統籌力度,提高教學管理水平和資源使用效率,構建規範有序、科學高效的選課走班運行機制。
(四)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教育教學的研究與指導,要把培育學科核心素養和學生髮展核心素養貫穿整個教育過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方式方法,積極探索基於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等課堂教學,注重加強課題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性學習等跨學科綜合性教學。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
(五)加強學生髮展指導
學校要建立健全學生髮展指導制度,建立專兼結合的指導教師隊伍,注重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指導機制。通過學科教學滲透、開設指導課程、舉辦專題講座、開展職業體驗等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正確認識自我,更好地適應高中學習生活,處理好個人興趣特長與國家和社會需要的關係,提高選修課程、選考科目、報考專業和未來發展方向的自主選擇能力。
(六)完善考試評價制度
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學校學分認定的指導和管理,紮實推進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實施。學生修習的學分由學校認定,學校應制定學分認定具體辦法,學分認定應綜合考慮學生實際修習的課時、學習表現,並達到課程標準或相關檔案的要求。學校必須制定本校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利用全省中國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管理系統客觀地記錄學生各方面的突出表現,反映學生全面發展情況。校內評價或考試、學業水平考試應以課程方案、課程標準和相關檔案為依據。考試命題應注重緊密聯繫社會實際與學生生活經驗,強調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有利於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四、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地要成立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明確責任分工,加強統籌協調,結合實際制定本地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的工作方案報省教育廳備案。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周密部署,精心組織,有效銜接各項改革工作,穩妥有序推進。各學校要落實主體責任,做好實施工作。省教育廳將遴選一批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省級示範校,發揮示範引領作用,輻射帶動其他地區和薄弱學校做好課程教材實施工作。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各地要進一步加大教師編制統籌調配力度,根據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需要,科學核定普通高中教職工編制,配齊配足各學科教師和實驗員、圖書管理員等教輔人員,特別要滿足選課走班教學、指導學生髮展等方面的師資需求。結合實際改進教師獎懲機制,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創新教師培訓方式,重點提升教師新課程實施、學生髮展指導和走班教學管理能力。
(三)加強新課程新教材培訓
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制定新課程新教材培訓方案,落實全員培訓工作。確保於2020年8月底前完成高一年級各學科教師培訓工作,於2021年8月底前完成其他年級各學科教師培訓工作。在完成全員培訓的基礎上,各地各校要聚焦新課程實施重點難點開展專題培訓,確保各學科教師全面掌握新課程內涵和要求。學校要結合實際抓好新課程新教材校本研修。
(四)加大教科研指導力度
各級教科研部門要圍繞新課程實施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特別是對學科核心素養、學業質量標準在實踐中轉化落地等問題加強研究,深入學校、深入課堂、深入師生開展實踐研究,推動教學改革的深化。各地教研部門要積極探索區域聯合教研、校際聯合教研等多種教研工作機制創新,不斷提升教研工作的制度化和專業化水平,發揮好教研工作對深化課程改革的重要支撐作用。學校要健全校本教研製度,鼓勵和支持教師創新教學方式,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五)加強教學設施建設
根據課程實施需要,修訂完善普通高中教學設施設備、圖書資料等教育技術裝備標準,及時配備理化生新增儀器設備,改善教學環境和條件。配齊專用教室與場館,保障技術(含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藝術(或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勞動等課程及有關學科實驗的開設。鼓勵建設創新實驗室、社團活動室等。
(六)加強經費保障
各地要加大經費投入力度,滿足課程開發、教學研究、設施設備配置、資源建設、教師培訓與研修以及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等必要的經費需求。要加大對農村地區和薄弱學校經費投入傾斜力度,建立幫扶機制,確保每一所普通高中學校平穩有序實施新課程。
(七)加強督導監測
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對各地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執行情況、課程標準落實情況和教材使用情況進行監測評估,及時指導新課程實施工作。新課程新教材實施情況納入對市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考核中,各級教育督導部門要把實施情況納入責任督學掛牌督導,督導檢查結果作為普通高中學校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
(八)加強輿論宣傳
統籌做好新課程實施、新教材使用的宣傳工作,全面解讀政策措施,積極宣傳正確教育觀念和典型經驗案例,努力營造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良好氛圍。
附屬檔案
安徽省普通高中課程安排指導表
內容解讀
《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方案》政策解讀
近日,省教育廳印發了《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方案》(皖教基〔2020〕9號,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現就有關政策解讀如下。
一、《實施方案》的出台背景
2018年8月,教育部印發《關於做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教基〔2018〕15號),提出“2022年秋季開學,全國各省(區、市)均啟動實施新課程新教材,相關工作推進機制和保障機制進一步健全”的工作目標,並明確按照實事求是、積極穩妥、分步實施、自主申請的原則,從2019年秋季學期起,全國各省(區、市)分步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
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9〕29號)印發,提出“各省(區、市)要結合推進高考綜合改革,制定普通高中新課程實施方案,2022年前全面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安徽省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實施方案》(皖教工委〔2020〕31號)中也明確到2022年前,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全面使用新教材。
為貫徹落實國家及省有關檔案精神,有效促進課程、教材、教學、考試、評價、招生等有序銜接,結合國家和我省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總體部署,省教育廳在深入了解我省普通高中學校辦學條件實際,研究制定了《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方案》,經廣泛徵求各方意見並多輪修改完善後按程式經專家論證會、風險評估會及委廳合法性審查通過,經省教育廳廳長辦公會、省委教育工委會議審議通過後印發實施。
二、《實施方案》的基本原則
《實施方案》提出要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充分發揮課程在學校育人環節中的核心作用,全面落實新課程新教材的理念和要求。堅持育人為本、分類指導、加強統籌、完善機制的基本原則,指導各地各校找準深化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的有機銜接路徑,把科學的質量觀落實到教育教學全過程。
一是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打牢學生成長的共同基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二是堅持省級統籌、強化市縣保障、學校具體實施,充分考慮不同區域、學校辦學條件和教育教學實際,保障每一所普通高中都能順利推進改革並取得實效。
三是堅持把立德樹人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形成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類課程整體設計,確保學生髮展需求、選課選考、課程安排以及考試評價的內在一致。
四是建立健全組織領導、系統培訓、示範引領、監測督導等工作機制,完善經費投入、師資配置、專業研究、設施配備等保障機制,為新課程新教材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三、《實施方案》的培養目標
普通高中課程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形成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養學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科學文化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自主發展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四、《實施方案》的課程設定
根據《教育部關於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通知》(教材〔2020〕3號)檔案精神,《實施方案》明確了新課程的學制和課時、課程類別、開設科目與學分、科目安排等內容,有針對性地指導學校課程建設和實施,進一步加強了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課程的監測與管理。
一是學制和課時。普通高中學制為三年。每學年52周,其中教學時間40周,社會實踐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節假日等)11周。每周35課時,每課時按45分鐘計。每學年分兩學期。學生通過18課時的科目內容學習可獲得1學分,科目教學時間安排一般為18課時的倍數。
二是課程類別。普通高中課程由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課程構成。其中,必修、選擇性必修為國家課程,選修為校本課程。
三是開設科目與學分。普通高中開設語文、數學、外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學、技術(含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藝術(或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科目和綜合實踐活動、勞動等國家課程,以及校本課程。
四是科目安排。結合我省實際,必修課程統一安排,選擇性必修課程由學生根據高校專業科目指引、興趣愛好和畢業學分要求自主選擇,選修課程由學生自主選擇、學校結合實際安排。
五是畢業學分要求。學生完成相應課程規定課時的學習並考試(考核)合格,即可獲得相應學分,普通高中學生畢業學分最低要求為144學分。
五、《實施方案》的主要措施
《實施方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認真落實國家有關檔案精神的基礎上,結合我省教育教學實際和高考改革實際,提出六個方面的工作舉措。
一是做好學校課程規劃。各地要制訂滿足學生髮展需要的課程實施方案,發揮課程育人的作用。要突出思想政治課的關鍵地位,重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促進學生髮展中的獨特作用,統籌課堂學習和課外實踐,重視勞動教育。要充分挖掘課程資源,開發、開設好選修課程,逐步建立多樣化的校本課程群,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二是加強學校課程管理。要科學安排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類課程,嚴格按照科目設定和學分要求安排教學,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課程,不得增減科目教學時間總量和周課時總量。
三是有序推進選課走班。各地要創新教學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指導學校制訂選課走班指南。分類分層設計可選擇的課程,尊重學生的選課自主權,儘可能地滿足學生的選課需求。開發課程安排信息管理系統,提高教學管理水平和資源使用效率,構建規範有序、科學高效的選課走班運行機制。
四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各地要加強對教育教學的研究與指導,把培育學科核心素養和學生髮展核心素養貫穿整個教育過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五是加強學生髮展指導。學校要建立健全學生髮展指導制度,建立專兼結合的指導教師隊伍,注重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指導機制。
六是完善考試評價制度。各地要加強對學校學分認定的指導和管理,紮實推進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實施。學校必須制定本校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利用全省中國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管理系統客觀地記錄學生各方面的突出表現,反映學生全面發展情況。考試命題應注重緊密聯繫社會實際與學生生活經驗,強調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有利於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六、《實施方案》的組織保障
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是一項系統工程,為確保我省新課程新教材穩妥啟動實施,《實施方案》提出要加強組織領導,要求各地要成立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明確責任分工,加強統籌協調;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大教師編制統籌調配力度,科學核定普通高中教職工編制,配齊配足各學科教師,滿足選課走班教學、指導學生髮展等方面的師資需求;加強新課程新教材培訓,確保於2020年8月底前完成高一年級各學科教師培訓工作,於2021年8月底前完成其他年級各學科教師培訓工作;加大教科研指導力度,不斷提升教研工作的制度化和專業化水平,發揮好教研工作對深化課程改革的重要支撐作用;加強教學設施建設,及時配備理化生新增儀器設備,改善教學環境和條件;加強經費保障,加大經費投入力度,滿足課程開發、教學研究、設施設備配置、資源建設、教師培訓與研修以及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等必要的經費需求;加強督導監測,將新課程新教材實施情況納入對市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考核中;加強輿論宣傳,全面解讀政策措施,努力營造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