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於2004年3月2日印發的標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
  • 頒布時間:2004年3月2日
  • 發布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印發通知,標準全文,

印發通知

教育部關於印發《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的通知
教基〔2004〕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國小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的精神,大力推進教育創新,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現將《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印發給你們,請認真學習研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將與高中其它學科一道,於2004年秋季在部分省市進行實驗,參加課程實驗的地區要根據本地實際制訂課程實驗工作方案,組織好課程標準的學習和培訓工作,確保實驗工作順利進行。
二OO四年三月二日

標準全文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 (實驗)
第一部分 前言
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給人們的思想觀念帶來深刻影響;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使我國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這對高中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此,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著眼於當代社會發展和高中學生成長的需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
依據中央關於學校德育工作的有關檔案和《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及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制訂本課程標準。
一、課程性質
高中思想政治課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觀點教育,以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常識為基本內容,引導學生緊密結合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經歷探究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過程,領悟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切實提高參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逐步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終身發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
高中思想政治課與國中思想品德課和高校政治理論課相互銜接,與時事政策教育相互補充,與高中相關科目的教學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教育與把握時代特徵相統一
本課程要講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特別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密聯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與時俱進地充實和調整教學內容,體現當今世界和我國發展的時代特徵,顯示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強大力量。
(二)加強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導與注重學生成長的特點相結合
本課程要重視高中學生在心理、智力、體能等方面的發展潛力,針對其思想活動的多變性、可塑性等特點,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和各種生活關切的同時,恰當地採取釋疑解惑、循循善誘的方式,幫助他們認同正確的價值標準、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
(三)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組
本課程要立足於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於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於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組;在開設必修課程的同時,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套用性的選修課程,以滿足學生髮展的不同需要。
(四)強調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
本課程要引領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領域套用知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表現,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充滿教學民主的過程中,提高主動學習和發展的能力。
(五)建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機制
本課程要改變過分注重知識性和單一的紙筆測驗的評價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建立能夠激勵學生不斷進步的評價機制。既要考評學生掌握和運用相關知識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們的思想發生積極變化的過程,採用多種方式,全面反映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發展狀況。
三、課程設計思路
本課程採取模組式的組織形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各課程模組的內容相對獨立,實行學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共8個學分,設4個課程模組。
選修部分是學生自主選擇的課程,共12個學分,設6個課程模組。
各課程模組均為36學時,經考核合格,可獲2個學分。
課程模組的開設順序應根據學生的選擇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必修模組的學習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級完成。
本課程必修部分每周2學時,各課程模組的教學以一學期為單位。
必修課程
思想政治1
(經濟生活)
思想政治2
(政治生活)
思想政治3
(文化生活)
思想政治4
(生活與哲學)
必修課程圍繞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題設定三個模組,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常識為主要內容,設定生活與哲學模組。這四個課程模組的建構,貫徹了整體規劃國小、國中、高中階段德育課程體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題為基礎的系統聯繫,又體現內容目標的遞進層次。對應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常識,將成為本課程的重要內容。
選修課程
科學社會主義常識
經濟學
常識
國家和
國際組織常識
科學
思維
常識
生活中的法律常識
公民道德
與倫理
常識
選修課程是基於必修課程教學的延伸和擴展,是體現課程選擇性的主要環節。課程模組的設定,把先進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既著眼於學生升學的需要,又考慮到學生畢業後的就業需求;既體現本課程作為德育課程的特有性質,又反映本課程在人文與社會學習領域中的特有價值。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知道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常識;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具備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應有的自主、自立、自強的能力和態度;具有愛國主義、團隊精神和社會主義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分類目標
知識
知道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解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意義。
了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理解當代中國的公民道德建設和法制建設的基本要求。
獲得正確選擇人生髮展道路的相關知識。
能力
提高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面對實際問題,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的能力。
提高主動參與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
提高在社會生活中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關係的能力。
培養為未來生活而自主學習、選擇、探索的能力。
增強依法辦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
發展採用多種方法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收集、篩選社會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熱愛中國共產黨,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熱愛祖國,熱愛人民,關心祖國命運,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志向。
關注社會發展,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誠實守信,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民主法制觀念,培養公民意識。
熱愛集體,奉獻社會,關心他人,樂於助人,倡導團結友善的精神。
樂於學習,尊重科學,追求真理,具有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
熱愛生活,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熱愛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關注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培養世界眼光。
第三部分 內容標準
一、必修課程
思想政治1(經濟生活)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幫助學生認識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知道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各項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這箇中心;了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知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認識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經濟現象,獲得參與現代經濟生活的必要知識和技能,理解公平與效率的關係,珍惜誠信的價值,增強法律意識,培養進取精神,樹立科學發展觀。
內容目標
提示與建議
一、生活與消費
1.1解析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職能;解釋常見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錢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意義。
對商品交換中沒有貨幣會發生的困難進行分析,說明貨幣的作用。
以金銀、紙幣、賬面結算為例,歸納出貨幣的基本職能。
演示:使用支票、信用卡、外匯的情景。
討論:“金錢萬能”嗎?
1.2歸納影響商品價格變化的因素,理解價格變動的意義,評述商品和服務價格的變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供給和需求的變化影響商品價格的變化,而影響供求關係的因素有生產、地域、時間、文化等。
撰文:“街頭廣告面面觀”。
討論:“貨真價實”“物美價廉”“物以稀為貴”的涵義。
1.3描述幾種消費心理;比較消費行為的差異;辨析消費觀念的變化,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消費心理,如從眾心理、求異心理、追求時尚等;消費行為,如 “租賃消費”“貸款消費”等。
針對消費觀念的變化和衝突,討論“艱苦奮鬥精神的時代意義”。
主張“量入為出、理性選擇、轉變觀念”的意義。
二、投資與創業
2.4解析銀行存貸行為,比較商業保險、債券、股票的異同,解釋利潤、利息、股息等回報形式,說明不同的投資行為。
銀行貸款與儲蓄的計算;購買保險、債券、股票的回報與風險;利潤、利息、股息的產生。
不同的投資行為,都是追求價值的增值,都伴隨著一定的風險。
模仿:制訂一項家庭投資或貸款投資經營的方案。
2.5識別公司的不同類型,描述公司的經營表現與發展狀況,闡述銳意進取、誠實守信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價值。
圖解:股份有限公司與有限責任公司的異同。
依法註冊公司的基本條件;破產、兼併與聯合等現象反映公司的發展狀況。
經營表現:正面的事例,如加強管理、降低成本、重視研發、創立品牌等;反面的事例,如假冒偽劣、商業欺詐等。
2.6評析勞動者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案例;列舉幾種就業途徑和創業方式;樹立誠實勞動、合法經營、積極創業的觀念,確立正確的擇業觀。
一定數量勞動者的失業,在經濟發展中是難免的。
討論:“有活沒人乾,有人沒活乾”的現象,認同“行行出狀元”的價值取向。
講演:新型勞動者和創業者應有的素質。
活動:採集就業信息,調查市場需求,尋求各種就業途徑和創業方式。
三、收入與分配
3.7闡釋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解析“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
討論:不論什麼要素參與分配,是否都應該得到等量的報酬?
模仿:為一家公司設計合理的分配方案。
3.8評議一個由政府財政承擔的工程項目,說明政府的財政支出對大眾生活、經濟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政府財政支持的項目,如文化教育、公共服務、地方治安、社會保障、重大基礎設施和工程、應對突發災變等。
可評議影響國家經濟發展的特大型建設項目,也可評議影響公眾日常生活的公共設施。
3.9分析個人所得稅、增值稅等重要稅種;知道稅收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理解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徵收個人所得稅對調節收入的作用。
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偷稅、欠稅、騙稅、抗稅是違法行為。
公民的納稅意識,包含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兩方面意義。
四、面對市場經濟
4.10闡釋市場是配置資源的基礎,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規範市場秩序的重要性,闡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意義。
市場能指示生產什麼、生產多少、怎么生產。
討論:經濟生活中制定和遵守規則有什麼好處;信用在經濟生活中有什麼意義。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既可以發揮市場經濟的長處,又可以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4.11解析政府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發揮作用的典型事例,說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離不開國家的巨觀調控。
市場調節的作用不是萬能的,政府有必要採取適當手段矯正市場調節的弊端。
發展市場經濟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導、調控和監督管理等。
以某地經濟發展為主題,綜合考慮政府職能、市場開發、環境保護、資源利用、居民生活等,共同設計一個合理的發展方案。
4.12列舉實例,闡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
匯集事例:勾畫各種所有制經濟存在形式的輪廓和特徵,進而討論其作用和特點。
材料演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別是進入小康社會發展階段的基本國情。
設計展板:用當前經濟建設中的實例和資料,展示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
4.13描繪小康社會經濟建設的目標,闡明科學發展觀的涵義;說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例如,提高人均GDP,完善經濟體制,扭轉工農、城鄉、地區三大差別,以及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
討論: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
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進程對人們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的影響。
圖示: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航天技術等現代產業的興起和發展。
4.14評述遵循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典型案例,感受經濟全球化進程,明確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
生活中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有各種跨國企業的品牌,由此可以感受市場的全球開放性。
圍繞“引進來、走出去”的典型實例,討論如何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從正反兩方面,討論套用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典型案例。
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幫助學生認識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懂得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了解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意義、途徑和方式;理解國際競爭與合作對於我國發展的影響,進一步增強公民意識和國家觀念,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內容目標
提示與建議
一、公民的政治生活
1.1引述憲法對公民政治權利和義務的有關規定,說明公民有序參與政治生活的意義。
聯繫公民的政治權利和義務,觀察身邊的政治生活現象。
活動:從各種媒體的報導中,從對所在社區的考察中,收集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的積極表現。
討論:有序或無序參與政治生活的代價與後果。
1.2評述具體事例,比較不同選舉方式的特點;表達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選舉權利的正確態度。
民主選舉的意義,如代表民意、舉賢選能等。
針對直接選舉、間接選舉、等額選舉、差額選舉、競選的規則,評價、比較、權衡其利弊。
民主建設要與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相適應。
以“假如我是候選人”或“我這一票投給誰”為題,發表各自的見解。
1.3列舉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監督權利的渠道和方式,體會公民參與民主監督的責任和價值。
例如,向政府的信訪機構、人民代表反映情況,通過新聞媒體進行曝光等。
交流:觀看反映輿論監督的影視節目的感受。
活動:一次民主監督行動的參與過程。
1.4列舉當前公民參與決策的民主形式;對照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有關制度和法規,理解公民行使民主決策與管理權利的途徑和方式。
例如,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會公示制度、社會聽證制度、專家諮詢制度等。
模擬一次聽證會。
在調查本社區生活的基礎上,確定一個共同關注的問題,形成一項改進社區管理的建議。
二、為人民服務的政府
2.5列舉生活中的實例,評議政府履行職責的表現;說明政府部門和公職人員依法行使職權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和作用。
例如,交通管理、公共設施的修建、市場管理、社會治安、環境保護等。
討論:根據自己或家人的感受,對本地政府行使各項職權的表現排序,並發表各自的看法。
演示:公民在生活中依法尋求國家機關幫助。
2.6評價一項加強對政府權力進行監督的改革措施,說明政府的權力不能濫用,行使權力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願望。
撰文:針對決策、執行和監督等環節,選擇政務公開、質詢、民主評議等措施,闡明對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的意義。
討論:“政府的權威從何而來”或“有權威的權力與沒有權威的權力的區別”。
三、建 設 社 會 主 義 政 治 文 明
3.7引述憲法規定,明確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說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專政是我國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政體。
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一府兩院”是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
撰文:“假如我是人大代表”。內容涉及人大代表的產生及職責,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和活動原則,人民民主的真實性、廣泛性。
3.8闡釋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明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
匯集歷史和現實資料印證: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講座: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關係。
多黨合作的政治基礎、基本方針、根本活動準則。
3.9闡明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理解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的深遠意義。
資料演示: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表現。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體現了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
採用多種活動方式,發掘本地資源,講述當代共產黨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事例。
3.10闡述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國的基本宗教政策。
用各民族互助的實例,說明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我國社會主義時期處理民族關係的基本原則;表達全國人民珍惜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的願望。
結合《民族區域自治法》有關自治權的規定,用實例說明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
正確理解和把握憲法規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3.11概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綜合有關資料和事例,說明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和支持人民掌握國家的權力,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保證人民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
綜合有關資料和事例說明: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四、當代國際社會
4.12知道國際社會由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構成;確認主權國家的權利和義務;說明我國在國際社會中是負責任的國家。
人口、領土、政權、主權是構成主權國家的基本要素。
演示:我國在聯合國的作用。
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4.13評述國家之間合作、競爭與衝突的實例,印證國家利益是決定國際關係的主要因素,說明我國在國際關係中必須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
例如:中美關係、中日關係、中俄關係發展變化的實例。
在影響國際關係的各種因素中,國家利益是最重要的。
以“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維護自己國家利益”為主題,舉辦一次演講或講座。
4.14引述有關資料,表明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展示世界多極化趨勢和國際競爭的特點;闡明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新的表現、恐怖主義危害上升的有關事例。
相關事例:在世界多極化進程中的歐盟。
當代國際競爭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
匯集資料:反映我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的外交成就。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幫助學生認識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認同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懂得文化傳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創新的意義,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正確對待各種文化現象,辨識落後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投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內容目標
提示與建議
一、文化與生活
1.1觀察不同區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階層的文化生活,體察廣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
資料演示:都市文化生活、鄉鎮文化生活、邊遠地區文化生活等,展現了文化在精神生活中的印記。
日常生活的環境,如校園、社區、網路等,體現著生活環境的文化價值。
文化生活具有不同於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的特殊性。
1.2評述文化生活對人們交往方式、思維方式和生產方式的影響,說明現代社會中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意義。
請學生推薦對自己最具影響力的文化活動或文藝形式,如報刊圖書、音像製品、電影電視、文化娛樂、藝術品、文化旅遊等。
調查:當地文化產業及文化消費的狀況。
資料演示: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1.3 賞析優秀文化產品,感悟積極向上的文化生活對於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的意義,確信其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
講座:某一文化作品的鑑賞或解讀。
請學生推薦自己所鐘愛的文化作品,並說明理由,分享積極向上的文化體驗。
辯論:以“網咖文化的兩面性”為主題。
討論:“物質富有,精神貧困”;“物質貧困,精神富有”,“物質、精神都富有”。
二、文化傳承與創新
2.4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闡述繼承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道理。
討論:如何看待傳統習俗的價值。
從古籍文獻中摘錄一些至今仍被頻繁引用的傳統道德格言,討論: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在今天的作用。
設計展板:我國一些建築、藝術、服飾等風格和形式的變遷體現著傳統與現代結合之美。
2.5 匯集實例,說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和發展的重要根源,闡述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
例如,西方文藝復興的作品、近代世界經典名著、前蘇聯著名作家和我國 “新文化運動”中的作品等。
點評:時代精神的融入對文化創新的意義。
文化創造者在文化創新中的作用和責任。
2.6賞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展現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確認文化多樣性的價值,樹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觀念。
資料演示:各民族傳統節日各具民族文化韻味。
從理解和尊重多種文化的角度,討論多元文化存在的意義。
討論或撰文: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為主題。
2.7評析國際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闡明世界範圍內各種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發展和創新的重要途徑。
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期交融,對現代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資料演示:中國文化對世界文明的推動。
撰文:“不同文明間的借鑑、交流和融合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偉大動力。”
討論: “文化虛無主義”和“文化拿來主義”的片面性。
2.8列舉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方式,評估它們各自的特點;理解傳媒技術的進步,以及教育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對文化傳承具有深刻的影響。
文化傳播有多種途徑;傳播和借鑑對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討論:“現代信息技術對文化傳承的影響”。
教育具有選擇、整理、傳遞、保存、改造和創造文化的重要功能;教育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對文化傳承具有深遠影響。
演示:學習型社會的特點。
三、文化與民族精神
3.9運用中華文化發展的典型事例,說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講座: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
演示:一些古代文明的相繼衰落、中斷、湮滅;海外華人的民族情結的資料等。
考察或參觀:以體現民族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的文化為題,如生產工藝、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建築工程等。
3.10辨析中華文化的區域特徵,說明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展現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重要標識。
演示:語言、文字、風俗等資料。
我國各民族地區的不同文化樣式反映著各自的歷史、地緣因素。
文化心理、文化傳統、思想情感的認同,體現著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彰顯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識。
3.11歸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的表現,理解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弘揚民族精神的意義。
中華民族歷來以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著稱於世,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結晶。
長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鋒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非典”精神等,顯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時代特點和偉大力量。
討論或撰文:“我看民族精神的偉大力量”。
四、發展先進文化
4.12辨析落後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現,把握大眾文化的豐富內涵,認識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各種負面的文化現象,如宣揚暴力、色情、頹廢思想、偽科學,以及封建文化的各種表現等。
辯論:流行文化作品和經典文化作品的價值。
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避免文化發展的誤區。
4.13列舉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事例,說明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解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例如,“五個一工程”等獎項;“希望工程”等活動。
參加一項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創建活動。
提交一份本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的調查報告。
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對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意義。
4.14引述公民基本道德規範,評析文化修養與思想道德修養的關係,說明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
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是我國公民的基本道德規範。
討論:面對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衝突,如何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討論:提高文化修養對提升思想品德素養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4(生活與哲學)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幫助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學習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正確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發展,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能夠在社會生活中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行為選擇,樹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內容目標
提示與建議
一、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1.1思考日常生活富有哲理的事例,感悟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能夠開啟人的智慧。
生活和學習中有許多蘊涵哲學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學並不神秘。
許多充滿智慧、富有哲理的故事,表明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
1.2援引經典作家的言論,說明對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學;解釋哲學的基本問題。
古今中外許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論,表達著各自的哲學思想,反映了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爭辯、形上學與辯證法的不同。
思維與存在,物質與意識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匯集資料:哲學的基本問題與生活息息相關。
1.3分析實例,說明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明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人類認識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例如,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對當時社會歷史發展的作用;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對近代西方社會進步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開啟了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事業。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都是時代的產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理論。
二、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2.4辨析實例,說明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闡述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意義。
例如,有神論與無神論的爭辯,尊重規律或違背規律的事例,從中得出物質世界和客觀規律都是客觀存在的結論。
從社會物質生產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來解釋世界,認識社會發展規律。
探討客觀世界,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
2.5 解析客觀規律是可以認識和掌握的事例,印證人們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地把握客觀規律。
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的事物,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
討論:以“精神不是萬能的,但沒有精神是萬萬不行的”為題。包括精神狀態對學習和生活的影響,精神狀態與發揮潛能的關係,主觀努力與客觀條件、客觀規律的關係。
2.6列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揭示實踐在發現真理、檢驗真理、發展真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確信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
例如,過去人類探索自然和社會的歷程,當前尚未破解的自然之謎和新出現的社會問題。
討論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和檢驗標準。
追求真理的信念與堅持實踐標準相統一,就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
撰文:《實踐論》讀後感。
三、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3.7觀察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領會世界是普遍聯繫的,學會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解析事物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嘗試用系統最佳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演示: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實例。如生物鏈的存在,病毒的出現與人口密度、生活習慣、環境之間的關係。
策劃一個項目:如學習生活中的課程組合、經濟生活中的資源配置,用系統最佳化的觀點和方法制定實施方案,並說明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的道理。
3.8剖析自然界與社會生活中的實例,領會世界是永恆發展的,學會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例如,生產工具的演變,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等。
針對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闡發可持續發展的哲學依據。
撰文:用哲學觀點,闡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3.9運用生活中的事例,說明事物自身“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義,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解決問題抓住主要矛盾。
“禍福相倚”與“得失轉化”的有關事例,揭示了對立統一關係。
用“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討論生活中的實例,並說明其普遍意義。
“牽牛要牽牛鼻子”蘊涵著抓主要矛盾的觀點。
“對症下藥” “因地制宜”等蘊涵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觀點。
撰文:《矛盾論》讀後感。
3.10列舉多方面的創新表現和成果,辯證地說明批判性思維在創新過程中的作用,闡釋解放思想的重要意義。
生活中有許多實例表明迷信權威的危害和獨立思考的價值。
收集以批判性思維獲得創新成果的事例。
討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辯證關係,及其對開拓創新的意義。
四、價值判斷與行為選擇
4.11識別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表現,說明價值判斷的意義,理解價值觀對人們行為的導向作用。
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是人們行為選擇的前提和基礎。
以校訓、班徽的制定為例,可說明價值判斷在人們的行為選擇中的作用。
討論:報刊媒體中關於事實陳述和觀點陳述的內容。
4.12 剖析生活實例,說明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時間、地點、條件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價值判斷;領悟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調查:了解不同的人對某項改革措施的不同反應,用哲學觀點探討其原因。
從不同歷史時期人物的言論中,探究影響其價值判斷的因素。
4.13剖析價值衝突的實例;體驗價值比較、鑑別、選擇的過程;認同人民的利益為最高價值標準,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例如,競爭與友情,關愛與懲罰,傳統與時尚等。
討論:選擇解決某項公共問題的不同方案,應遵循的價值準則,可採取的策略與方法。
人民民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要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和標準。
4.14探尋實現人生價值的條件和途徑,闡明生活的意義,理解只有對社會做出貢獻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人生。
講評:一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勞動者的生活軌跡。
講演:面對人生旅途中挫折與成功、曲折與前進、機遇與挑戰的選擇。
人生理想的實現與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實現人生價值的條件需要每個人去創造。
撰寫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小論文。
註:
內容目標:採用不同的行為動詞規範學習行為和表現,表達內容標準的過程性和結果性兩種要求。行為主體是學生。
提示與建議:針對“內容目標”的實施,提供相應的內容和路徑,是可選擇、供參照的建議。運用主體是教師。
二、選修課程
科學社會主義常識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在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共產黨高舉的旗幟,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幟。青年學生應該懂得:自從《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科學社會主義就成為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也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最新發展。
1.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
1.1 對照19世紀初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言論,闡明《共產黨宣言》是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的標誌。
1.2 引述馬克思和恩格斯從事革命活動的史實,說明他們合著的《共產黨宣言》是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旗幟。
2.社會主義從理論到現實
2.3 分析20世紀初的時代背景,理解列寧領導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抓住歷史機遇的典範。
2.4 運用有關資料,說明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是一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創舉。
3.社會主義是億萬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
3.5 分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特點,明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途是社會主義。
3.6 簡述從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勝利歷程,理解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
4.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篇章
4.7 評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確認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
4.8 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說明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的意義。
5.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共產黨的旗幟
5.9 闡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內容,明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
5.10 圍繞“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闡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5.11 結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闡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活動建議】
1.摘錄《共產黨宣言》中的著名論斷,辦一期板報。
2.觀看有關十月革命的影視資料片,就十月革命爆發的歷史必然性,以及列寧如何把握住歷史機遇、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交流各自的感想。
3.選讀:《改造我們的學習》《新民主主義論》。
4.觀看有關鄧小平的影視資料片,結合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成就,就鄧小平理論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新發展,舉辦研討會。
5.引用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典型事例,以“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為題,舉辦演講會。
6.撰寫論文: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
經濟學常識
在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經濟學面對的問題、研究的任務有所不同,經濟學的原理和方法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以近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脈絡為線索,結合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條件,有選擇地了解一些關於市場經濟的理論與觀點,評析這些理論建樹對當時經濟、社會產生的影響,有助於初步認識什麼是經濟學,把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的精髓,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過程,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
1.古典經濟學巨匠的理論遺產
1.1簡述斯密所處時代市場經濟發展的特點,闡釋 “看不見的手”的作用。
1.2簡述李嘉圖有關國際貿易中“比較成本”的理論觀點。
2.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立
2.3簡述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主要過程,了解馬克思創立政治經濟學的重大貢獻。
2.4 理解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理論的重大意義。
3.走進現代市場經濟
3.5運用“羅斯福新政”在經濟活動方面的重要實例,解釋“凱恩斯革命”的涵義。
3.6了解西方國家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模式。
4.社會主義與市場關係的初期探討
4.7了解列寧提出的“新經濟政策”,闡釋列寧對社會主義與市場關係的有關論述。
4.8 聯繫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實踐,理解毛澤東《論十大關係》的主要觀點。
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
5.9 闡釋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重要創新及其意義。
5.10 了解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歷程
5.11 理解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意義。
【活動建議】
1. 選擇兩位有世界影響的經濟學家,從個人經歷、所處時代、主要貢獻等方面進行比較。
2. 以“馬克思被西方媒體評選為千年思想家”為題,收集相關資料,製作一期紀念板報或展板。
3. 確定一個當前生活中常見的經濟現象,看經濟學家是怎樣解釋或說明它的,嘗試運用一些經濟辭彙或術語,進行一次討論。
4. 針對一個有重大影響的經濟事件,如“亞洲金融風暴”,共同收集、整理各方面資料和評論,就其發生的緣由,歸納幾條見解。
5. 選擇兩個市場經濟的不同模式,收集有關資料,設計直觀的圖示,呈現它們各自的特點。
6. 以“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為題,邀請有關專家,舉辦一場講座。
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
從我國國情出發,同時借鑑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這是我國政治建設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維護世界多樣性和發展模式多樣化,提倡各種文明、不同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彼此尊重,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這是我國發展對外關係的明確主張。因此,著眼於“三個面向”,較為具體地了解西方主要國家的特點和問題,進一步明確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特點和優勢,知道幾個在國際社會中有重要影響的國際組織,有助於培養世界眼光和國家觀念。
1.各具特點的國家形式和國際組織
1.1 比較專制政體與民主政體的區別,說明政體與國體是形式與內容的關係,理解國家管理形式的多樣性。
1.2 比較單一制與聯邦制的區別,理解國家形式既包括政權組織形式,又包括國家結構形式。
1.3 引述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組織迅猛發展的資料,說明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
2.“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國和法國為例
2.4 簡述英國議會被稱為“議會之母”的緣由,了解英王在國家生活中的角色,明確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性質。
2.5 簡述法國總統、內閣、議會的產生及其職權,比較法國民主共和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
3.“兩黨制”“聯邦制”“三權分立”——以美國為例
3.6 評述“驢象之爭”的典故,結合實例,揭示美國兩黨制的實質。
3.7 了解美國聯邦制的特點。
3.8 簡述美國是實行“三權分立”的典型國家,分析“三權分立”制的實質。
4.“民主集中制”: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原則
4.9 歸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職權,理解我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4.10 分析我國國家權力機關和人民的關係、國家權力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係、中央和地方的關係,闡述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和活動原則。
4.11 比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西方議會民主制度的特點,說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好制度。
5.日益重要的國際組織——以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和歐洲聯盟為例
5.12 列舉聯合國的主要機構及其活動,闡釋聯合國憲章所倡導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
5.13 評析聯合國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闡述中國在聯合國的地位和作用。
5.14 解析世界貿易組織被稱為“經濟聯合國”的緣由,舉例說明世界貿易組織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中的角色和作用。
5.15 概述歐洲聯盟的誕生和發展,解析歐洲聯盟在世界多極化進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活動建議】
1.選擇當前西方國家發生的某一引人注目的政治事件,收集並採用相關報導,對其政體運行的問題進行討論。
2.結合歷史教學的內容,並自行匯集、整理相關資料,共同探究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西方議會民主制度的本質區別。
3.以剖析“三權分立”、多黨制的實質為題,舉辦一場討論會。
4.針對一個當前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收集有關報導,評析聯合國的作用。
5.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按不同類別,匯集中國在各種國際組織中的活動資料,以“活躍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國”為題,舉辦一個展示活動。
6.收集有關資料,撰寫小論文,評析歐洲聯盟在國際事務中“用一個聲音講話”的追求和意義。
科學思維常識
人類活動是具有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人們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過程中發展著自己的思維能力,不斷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無論從事什麼工作,無論面對什麼機遇和挑戰,每一個人都應該學會科學的思維,這就需要遵循邏輯思維的要求,把握辯證思維的方法,培養創新思維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這樣才能事業有成,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共同創造我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
1.學會科學的思維
1.1 描述常見的思維活動,概括思維的基本形式和特徵。
1.2 評述學習和生活中的事例,表達學會科學思維的意義。
2.遵循邏輯思維的要求
2.3 剖析具體的概念,理解明確概念內涵和外延的基本要求。
2.4 結合具體的判斷活動,學會正確地運用判斷。
2.5 結合具體的認識對象,把握歸納、類比推理的方法。
2.6 結合具體的推理過程,說明演繹推理要遵守邏輯規則。
3.把握辯證思維的方法
3.7 結合某一認識對象,解析認識經由“感性具體—思維抽象—思維具體”的途徑。
3.8 把握複雜事物的過程,辯證地說明有效運用分析綜合方法的意義和作用。
3.9 剖析某一具體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說明認識不斷深化的歷程。
4.培養創新思維的能力
4.10 引述科學家發明創造的事例,說明直覺、想像、靈感在創新思維中的作用。
4.11 剖析具體事例,歸納求異思維與求同思維的特點和功能。
4.12 引述正反兩方面的事例,解析逆向思維的積極作用。
【活動建議】
1.論文:收集近年來出現的新名詞,剖析其內涵和外延,就此寫篇議論文,在全班交流。
2.練習:根據直言推理的基本規則,找出幾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推理錯誤。
3.辨析:“如果我們只有一個主意,那么沒有比這個主意更危險的了。”
4.論辯:遵守思維規則與思維創新的關係。
5.嘗試用“頭腦風暴法”等創新方法和技巧思考問題。
生活中的法律常識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的發展,人們的相互交往和聯繫必然要出現許多新變化,生活中的摩擦、矛盾、糾紛也會日益增多。人們幾乎在每一個生活領域中,都會不同程度地面臨一些法律問題。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中,每個人都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依法履行自己的義務,依法規範自己的行為。只有知法、守法、用法、護法,把法律作為自己行為選擇的準繩,依法律己、依法做事,才能有效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切實把握髮展的機會,真正成為生活的主人。
1. 民事權利與義務
1.1 引述人身權、財產權的有關法規及其具體表現,解析城鄉生活中維護各項民事權利的典型案例。
1.2 列舉日常生活中依法維護權利、承擔責任的事例,說明既要依法維護自己的權利,也要尊重他人享有的合法權利。
2.信守契約與違約
2.3 列舉解決各種民事糾紛的事例,表明契約是當事人確定彼此的權利義務所達成的一種協定,評述簽訂契約在當前人們生活中的普遍意義。
2.4 解析簽訂債務契約的權利和義務,列舉履行債務契約正反兩方面的案例,明確信守契約的重要意義。
2.5 列舉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說明違反契約應依法承擔的違約責任。
3.就業與創業
3.6 敘述求職、應聘的各種方式和程式,歸納依法簽訂勞動契約的基本要素,評議成功就業的經驗。
3.7 引述從業勞動者的合法權利與義務,評議僱主和雇員發生爭議的案例,說明就業者依法維權的途徑和方式。
3.8 引述規範市場競爭的法律條款,評述經營者和消費者各自的關切,說明依法經營對成功創業的意義。
4.婚姻與家庭
4.9 概述確定婚姻關係的法律程式,結合正反兩方面的案例,解析夫妻之間的財產關係及其他方面的權利與義務。
4.10 列舉父母子女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針對虐待、遺棄、家庭暴力等問題,解析規範家庭關係的法律條款。
5.法律救助
5.11 剖析典型案例,理解司法調節、行政複議在解決權益糾紛中的作用。
5.12 歸納公民的訴訟權利,了解行政、民事、刑事訴訟的基本程式。
5.13 評述具體案例中的證詞和證據,確認舉證對於訴訟成敗的意義和作用。
5.14 概述律師的職責和作用,解析被告人享有辯護權利的意義和作用。
【活動建議】
1.選擇土地承包經營、宅基地、農村集體土地、城市房屋、相鄰地等案例,討論城鄉有關土地占有、使用方面的權利與義務問題。
2.針對侵犯名譽權、隱私權的案例,討論如何依法維護人格權。
3.引用正反兩方面的案例,比較有效契約和無效契約;針對履行契約中發生糾紛的案例,模擬一場法庭辯論。
4.調查、收集當前青年戀愛和婚姻的行為觀念,對照相關法規,對其觀點和行為進行評估。
5.分析幾例常見的民事糾紛案件,如物業管理、鄰里關係、僱主與雇員關係等,參照有關法規,做出自己的裁定。
6.創設有關案情的情境,推選幾位同學,試寫一份控告或投訴書,演示投訴和訴訟程式,並在全班進行評議。
公民道德與倫理常識
現代科技和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著社會生活,對公民道德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同時出現的新的倫理問題,如經濟、科技、環境倫理等,也需要認真面對。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探討新的倫理問題,不僅是貫徹以德治國,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而且有助於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1.公民道德建設的內容與要求
1.1列舉人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的事例,說明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都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
1.2列舉不同職業道德規範,評判履行職業道德中的矛盾,概括職業道德的一般要求,說明職業道德是所有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
1.3列舉反映夫妻、長幼、鄰里之間關係的事例,說明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
1.4評析公民道德建設中繼承傳統美德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借鑑國外道德建設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文明成果的典型範例。
1.5歸納我國公民基本道德規範,說明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闡述把先進性要求和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的意義。
2.辨析現代經濟活動中的倫理要求
2.6解釋市場經濟中自願交往和交換的契約、信用關係,辨析欺詐行為的代價與後果,明確誠實守信的價值。
2.7評述當前經濟生活中的競爭,樹立“注重效率、維護公平”的價值觀念。
2.8描述職業活動和職業精神在經濟生活中的表現,理解提供真實、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是職業倫理的基本要求。
3.面對科技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倫理衝突
3.9評述科技發展與觀念更新的關係,領會科技進步對於促進思想道德建設的積極意義。
3.10列舉科技成果的運用是一把雙刃劍的事例,如核能開發、基因工程等,探究如何進行科學研究、套用科技成果是合乎道德的。
3.11了解在生命科學與技術方面正在取得的進展,如試管嬰兒、代孕技術、克隆技術等,評析由此而產生的倫理衝突。
3.12 了解在計算機與網路科技上正在取得的進展,列舉信息選擇與網路空間的虛擬性所產生的問題,探討對網路管理者與使用者的基本道德規範。
4.解決環境問題中的倫理困惑
4.13考察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相互影響的過程,印證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係,理解調整人與自然的關係日益成為重要的倫理問題。
4.14列舉自然資源短缺的突出表現,說明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從倫理意義上解釋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4.15列舉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全球性問題的事例,評議世界共同應對環境問題所做的努力和存在的爭議。
【活動建議】
1.收集突發“非典”時期的有關報導,共同歸納面臨危難時的道德與不道德行為,明確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原則與重點。
2.模擬不同職業工作中發生糾紛的情景,扮演職業活動中的不同角色,如醫生與患者、司售人員與乘客、公務員與民眾等,探討面對糾紛時恪守職業道德的行為表現。
3.圍繞兩種命題:一種是“參與”的公平,一種是“結果”的公平,收集生活中注重效率與維護社會公平相協調的事例。
4.選擇一些當前存在的倫理矛盾和衝突,收集有關資料,分成正反兩方進行辯論。
第四部分 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一)注意學科知識與生活主題相結合
要恰當運用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等學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觀點、原理融入生活題材之中;結合套用性常識,圍繞學生關注的社會生活問題組織教學,全面落實課程目標。同時還要注意內容目標中有關過程性目標與結果性目標的陳述,在教學中準確把握內容標準的要求。
(二)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採用靈活的教學策略
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必須重視在教學活動中靈活運用教學策略;把教師主導的“目標—策略—評價”的過程與學生經歷的“活動—體驗—表現”的過程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範例分析中展示觀點,在價值衝突中識別觀點,在比較鑑別中確認觀點,在探究活動中提煉觀點;進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認同、確信正確價值標準的能力。
(三)強化實踐環節,豐富教學內容
要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社區服務、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教學內容可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學生關注的、有意義的題材;時事政策教育、黨團活動、班級活動等也要與課堂教學建立互補關係;從而使課程的實施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形成網路式的教學系統,以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社會參與的能力。
(四)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
在明確基本標準的前提下,要結合相關內容,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選擇空間和交流機會,能夠從各自的特長和關切出發,主動經歷觀察、操作、討論、質疑、探究的過程,富有個性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以利於培養求真務實的態度和創新精神。
二、評價建議
  本課程評價要貫徹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及《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國小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對課程的組織實施和教學效果進行監控,使評價成為促進學生髮展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
(一)評價要求
1.把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評價放在突出位置。評價要全面、客觀地記錄和描述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發展狀況,注重考查學生的行為,特別關注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表現。
2.強調學生既是評價對象,也是評價主體。應重視學生參與評價,包括教與學兩個方面。要採用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意識,發展自我評價能力。如對學生在集體生活中的各種表現,各自不同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效果,都可提供相應的自我評價的機會和要求。
3.對學生的能力發展給予肯定性評價。如學生的溝通、合作、表達能力,蒐集與篩選多種社會信息、辨識社會現象、透視社會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持續學習的能力等,都要注重從積極的方面、用發展的眼光給予評價。
4.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學業的完成,需要經歷必要的過程;思想政治素質的狀況,更要在一定的過程中表現。終結性評價應建立在形成性評價的基礎上,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才能保證評價的真實、準確、全面。
5.採取多種學習評價方式。考試,包括結業和升學考試,作為高中學習成績的重要評價方式,應注重考評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真實能力,在提供多種題型的同時,倡導綜合的、開放的題型。而對學生思想政治表現的評價,要更為關注其發展和進步的動態過程,採取更為靈活的方式,如談話觀察、描述性評語、項目評議、學生自評與互評、個人成長記錄等。
6.採用開放的教學評價方式。對教師的教學評價,要有利於激發教師不斷進取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要有助於提高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做出良好的行為表現,保持對本課程教學工作的熱情和信心。開放式的教學評價,就是要採取以教師自我評價為主,學生、同事、學校領導、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方式;特別要關注教師是否認同並完成本課程教學目標,是否尊重學生的自主發展和人格完善,而不能以學生考試成績作為唯一標準。
(二)評價內容
1.對知識目標的評價。既包括理論觀點和原理,又包括套用性知識及其操作規範。要注重考評學生對知識意義的實際理解和把握。要注意“內容標準”對有關概念、原理、觀點、方法等內容目標的陳述,使用不同的行為動詞在不同意義上表達了對相關知識評價的不同要求。
2.對能力目標的評價。主要伴隨著相應的活動展開,根據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進行動態的、綜合的、有側重的評價。既包括學習能力的評價,又包括實踐能力的評價;既要注重對理論觀點、原理的運用能力進行考評,又要強調對“動腦”思維、“動手”操作的能力進行評估。
3.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評價。評價既要堅持正確的價值標準,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表現,關注學生情感和態度變化的趨向。評價主要依據學生在課程實施中參與各類活動的行為表現,以及學生對當前社會現象和問題所表達的關切、所持有的觀點。
三、教科書編寫建議
(一)鮮明地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要求
教科書的編寫要用明確的語言表達思想政治的要求,突出課程的政治性與思想性,處理好知識性與思想性的關係,知識點的選擇要為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服務。在注重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鼓勵學生自主進行價值判斷、克服說教式和成人化傾向的同時,鮮明地為學生提供基本價值標準,有力地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學習。
(二)把握內容標準的要求與編寫教科書的關係
教科書的編寫要遵循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中國小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暫行辦法》的基本精神,以本《課程標準》為依據,表達課程改革的基本追求,反映高中階段教育的特點,體現德育課程的基本要求。同時,要考慮城鄉差異和地區差異,按照內容標準的規範和規則,參照有關提示和建議,創造性地編寫有特色、高水平的教科書。
(三)發掘教科書引領教學活動的功能
教科書要從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出發,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遵循學生的生理、心理及認知發展規律,儘可能提供多種活動設計,引導學生主動蒐集資料、尋找答案、澄清概念、領會知識的意義,發揮教科書主動、積極引領教學活動的功能。
(四)滿足不同層次和類別學生使用的需要
教科書素材的選擇和運用,既要貼近學生生活,又要反映當代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的新成果;既要有利於教師進行創造性的教學,又要有利於促進學生髮揮各自的潛能;既要表達教學的基本要求和標準,又應提供自主思考、交流、感悟、活動的機會和空間,從而適應不同層次和類型學生髮展的需求。
(五)倡導聯繫生活實際、活潑生動的呈現方式
教科書基本內容的表述,要注重語言文字的規範性、可讀性,板式設計的可視性。在此基礎上,應力求引用現實生活中有意義、有價值的案例和問題,採用能夠啟迪思維的活動設計,以利於在吸引學生閱讀的同時,促進教學互動、合作探究。
四、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建議
課程資源是課程設計、編制、實施和評價等整個課程發展過程中可資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
(一)豐富、拓展課程資源
文字與音像資源。最主要的資源是思想政治教科書,其他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哲學等各類社會科學,以及時事政治等方面的報刊、書籍、圖片、錄音、錄像、影視作品等,也是思想政治課程的重要資源。
人力資源。思想政治課教師是最重要的人力課程資源,教師的素質狀況決定了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範圍和程度。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同時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人力資源還包括家長及其他社會各界人士。
實踐活動資源。廣義的實踐活動包括課堂討論、辯論、演示等,也包括課堂外的參觀、調查、訪談等。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自然和人文景觀、教育基地等,都是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一部分。
信息化資源。利用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收集網上資源,包括文字資料、多媒體資料、教學課件等。
(二)主動開發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不會自動進入教學領域,需要能動地去尋找、認識、選擇和運用。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僅是特定部門和人員的專業行為,更是教師主導的活動。
自主開發。教師在課程資源的開發中要發揮主體作用,認真學習和領會課程的目標和內容;分析課程資源開發與課程目標實現的關係,評估課程資源的特點及其價值;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和利用課程資源。
特色開發。學校要從具體的地域特點、學校特點、教師特點、學生特點出發,發揮各自的優勢,使課程資源的開發呈現出多樣性、豐富性、獨特性,有效實現特色開發。
共同開發。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要充分發揮全體師生的作用,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共同收集、處理、展示課程資源,有效利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