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兒童營養

學齡前兒童營養

學齡前兒童生長速度略低於3歲前,但仍屬於迅速增長階段,該年齡段兒童活潑好動,消耗量大。他們對熱能和各種營養素的需要量按每千克體重計高於成人,應注意平衡膳食。注意食物品種的選擇和變換,如葷素搭配、粗糧和細糧的交替使用。食物的軟硬適中,溫度要適宜,色香味形要能引起兒童的興趣,以促進食慾,並與其消化能力相適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學齡前兒童的營養
  • 時間段:3~6歲
  • 營養特點:營養需求高
  • 膳食特點:合理膳食、增加粗糧
  • 常見問題:不良飲食習慣、缺素症
學齡前兒童的生理特點,學齡前兒童的營養需要,學齡前兒童的飲食特點,學齡前兒童的膳食,學齡前兒童的膳食原則,學齡前兒童的膳食安排,
學齡前兒童指的是3~6歲的兒童,這一時期兒童的活動能力和範圍增加,除了遵循幼兒膳食原則外,食物的份量要增加並逐漸讓孩子進食一些粗糧類食物,引導孩子養成良好、衛生的飲食習慣。

學齡前兒童的生理特點

1.身高、體重的穩步增長
3~6歲的學齡前兒童(pre—school children)體格發育速度減慢,但仍保持穩步地增長,每年身高增長約5~7cm,體重增長約2kg,神經細胞的分化已基本完成,但腦細胞體積的增大及神經纖維的髓鞘化仍繼續進行。足夠的能量和營養素的供給是其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每日營養素供給量,能量為1300~1700kcal,蛋白質為45~609,鈣為800mg,鐵為12mg,鋅為9~12mg,維生素A為400~500p對也,其他營養素推薦供給量參見中國營養學會制訂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
2.消化功能發育特點
3~6歲兒童咀嚼及消化功能仍有限,不能與成人相比,其膳食應特別烹製,不能過早進食家庭成人膳食。如家長或托幼機構不能適宜地供給質地柔軟、營養素含量豐富的食物,會導致營養素攝人不足。
3. 肝糖原儲存較少,活潑好動,易於飢餓。
4. 這一時期主要的營養問題是缺鐵性貧血維生素A、鋅的缺乏及農村地區的蛋白質一能量攝入不足。

學齡前兒童的營養需要

1. 熱能、蛋白質
學齡前兒童正在生長發育期,活動能力和活動量均增大,熱能消耗增多,其需要量仍相對高於成人。男、女兒童4歲時熱能供給量分別為6.1MJ(1450kcal)及5.9MJ(1400kcal),6歲時分別增至7.1MJ(1700kcal)及6.7MJ(1600kcal)。與幼兒相似,也應注意到熱能需要的個體差異。既要防止熱能攝入不足,也要防止攝入過多發生肥胖症。學齡前兒童的肌肉發育較快,再加上內臟器官增長、酶和激素等合成機能的成熟,均需要大量蛋白質,每日應供給的蛋白質含量為45~55g。
2. 礦物質、維生素
充足的鈣與維生素D的供給不僅能影響學齡前兒童骨路增長和骨貉硬度的增加,而且與恆牙的健康有關。因為此階段的兒童雖乳牙已出齊,恆牙要在6歲左右開始長出,但其鈣化過程卻早在出牙前開始,所以鈣和維生素D的營養狀況是很重要的。我國學齡前兒童的鈣供給量為800mg,已與成人的要求一致。在鐵和鋅的營養方面主要是注意選擇含量高、吸收利用好的食物來供給。兒童維生素A及核黃素往往因食物關係而易攝入偏低,應予以注意。

學齡前兒童的飲食特點

1. 尚未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衛生習慣
此期兒童進餐時常表現注意力分散,邊吃邊玩,進餐時問延長,並由此引起食物攝入不足而致營養素缺乏,並可因衛生習慣不好而引起腸道寄生蟲或腸道傳染病,進而導致營養不良
2. 該期兒童的主要營養問題
農村學齡兒童中除蛋白質、能量攝人不足是突出的營養問題外,缺鐵性貧血維生素A缺乏、鋅缺乏也是不可忽視的營養問題;在城市,由於經濟發展、物質豐富,兒童的蛋白質、熱能營養不良發生率已逐漸下降,但因精製食品、西式快餐及兒童不良飲食習慣等原因微量元素如鐵、鋅及維生素的缺乏尤其是亞臨床缺乏則越來越突出。

學齡前兒童的膳食

學齡前兒童的膳食原則

(1)食物多樣,合理搭配:各種食物所含的營養素的種類及數量各不相同,只有攝取多種食物,才有可能獲得機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從小培養兒童不挑食、不偏食的習慣非常重要。每日除主食外,應保證一定量的乳製品的攝人,同時,供給一定量的優質蛋白質,如魚、肉、蛋等。還應攝取適量的蔬菜及水果。
(2)合理烹調:學齡前兒童的咀嚼功能及胃腸道的消化功能均不完善,故不宜進食與成人相同的食物,需單獨烹製。食物加工應切細、煮軟,並注意色香味,烹製中應避免過鹹,避免使用辛辣調味品等。
(3)合理安排餐次:由於胃容量小,一日三餐不能滿足機體對能量及各種營養素的需要,可在兩餐之間增加點心。但應避免因零食、甜食攝入過多而影響正餐。
(4)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學齡前兒童活潑好動,模仿能力強,是形成各種生活習慣的關鍵時期,故應注意培養好的飲食和衛生習慣。

學齡前兒童的膳食安排

學齡前兒童的胃腸消化功能尚未發育完全,而其營養素需要量相對又高於成人,如果與成年人進食完全相同的食物,可能導致熱能營養素攝入不足。此外這階段兒童易興奮,注意力不集中而無心用餐,可使進食量不足;但有時由於活動量時大時小,其進食量也會隨之經常有波動。此階段兒童模仿能力增加,易受父母飲食習慣影響,偏食、擇食常於此階段形成。據調查城區學齡前兒童的膳食結構普通存在過分求質求精,出現一些不合理狀況,如脂肪多、糖類少,動物蛋白多、植物蛋白少,水果多、蔬菜少等,由此不能獲得平衡膳食,一般鈣、維生素A、B攝入偏低。因此應保證幼兒有充分戶外活動時間,以促進食慾、能攝入必要的營養素,同時在膳食組成及烹調加工方法上要注意調整、改進。
在各類食品中,蔬菜一般最易為兒童所不喜歡,但卻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不是水果所能替代的。要注意蔬菜的烹調加工,使之色、香、味俱全而促進食慾,此外不能有太粗硬的纖維,要易於咀嚼。每日膳食應輪流選用一定量的乳、肉、蛋、豆類等優質蛋白質食物。純糖食物不宜多吃,這往往是兒童食慾下降的重要原因,並且也易引起齲齒;要避免油炸、油膩、刺激性強的食物。
鑒於學齡前兒童對營養的需要,建議每日供給200~300 ml牛奶,一個雞蛋,100 g無骨魚肉或禽肉、或瘦豬肉及適量的豆製品,150 g蔬菜和適量水果,穀類已取代乳類成為主食,每口約需150~200 g。精白米軟飯逐漸轉變成普通米飯、麵條及糕點。並建議每周進食一次富含鐵的豬肝或豬血,每周進食一次富含碘、鋅的海產品。為調整其營養需要和消化能力有限的矛盾,建議每日的食物通過三餐二點制供給,並需單獨製作。在較貧困的農村要充分利用大豆資源來解決兒童的蛋白質營養問題。每Lt至少供給25~50 g大豆製品,以提供約20 g的蛋白質。
學齡前兒童健康飲食行為的培養不僅關係其營養狀況,更與成年後的健康密切相關。此期兒童智力發育逐漸趨於完善,具有一定的求知慾,家長應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及衛生習慣。這一時期是終生飲食習慣開始形成的階段,因而食物要多樣化,鼓勵、引導進食各種不同食物,培養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飲食習慣。注意飲食定時,除三餐外加一次點心。此外還要培養兒童清潔的衛生習慣,避免因為寄生蟲病造成營養不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