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商(子夏)

卜商

子夏一般指本詞條

卜商(公元前507年—前400年),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南陽郡溫邑(今河南溫縣黃莊鎮卜楊門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名列“孔門七十二賢”和“孔門十哲”之一,尊稱“卜子”。

子夏個性陰鬱勇武,好與賢己者處,求學於孔子,以“文學”著稱。曾任莒父縣令,提出“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思想,主張“做官取信於民,然後才能使民效勞”。孔子去世後,面對孔門喪亂,子夏前往魏國教學育人,收取李悝吳起為弟子,被魏文侯尊為師傅。子夏不像顏回曾參一樣嚴守孔子之道,而是一位頗有經世傾向的思想家。他不再關注“克己復禮”,而是與時俱進的當世之政,提出一套延展儒家正統政治觀點的政治及歷史理論

周安王二年(公元前400年),去世,歸葬於溫縣,從祀於孔廟,追封魏侯。

基本介紹

  • 別名:卜子夏
  • :子夏
  • 所處時代:春秋末期
  • 民族族群華夏族
  • 出生地:晉國溫地(今河南溫縣)
  • 出生日期:公元前 507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 400年
  • 主要成就:相傳《詩》《春秋》等書,均由他傳授下來
  • 本名:卜商
  • 弟 子:李悝/吳起/段乾木/田子方/公羊高/穀梁赤/禽滑厘/魏文侯(魏斯)
  • 姓氏:姒姓卜氏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主要成就,子夏易傳,全面繼承孔子,史料記載,家譜記載,親屬成員,人物評價,學術爭議,墓地,

人物生平

子夏(公元前507—前400年),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後亦稱“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晉國溫人(今河南溫縣)(另有魏人、衛人二說,近人錢穆考定,溫為魏所滅,衛為魏之誤,故生二說),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是孔子後期學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學著稱,被孔子許為其“文學”科的高才生。
子夏為學時,因常有獨到見解而得到孔子的讚許,如其問《詩經》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一句,孔子答以“繪事後素”,他立即得出“禮後乎”(即禮樂產生在仁義之後)的結論,孔子贊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詩》已矣。” (《論語·八佾》)
但孔子認為子夏在遵循仁和禮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誡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
子夏才氣過人,《論語》中保留了他的許多著名的格言。
如:“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百工居其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卜商
卜商立像
孔子去世後,子夏至魏國西河(濟水、黃河間)講學,還做過崇尚儒學的魏文侯的老師。
“如田子方、段乾木、吳起、禽滑厘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 (《史記·儒林列傳》)。
近人有以為子夏思想中具有“法家精神”,韓非子稱“儒分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為將之視為法家(見郭沫若《十批判書》子夏像)。
子夏晚年,因喪子而哭之失明,離群索居。
唐玄宗時,被追封為“魏侯”,宋代時又加封為“河東公”。

個人作品

魏王冢中的《歸藏》應來自於子夏之徒所傳習者。

主要成就

子夏易傳

史載孔子弟子卜子夏傳《易》,並有著作《子夏易傳》傳世。
對子夏易學的一些問題,學者存有爭議。如:《子夏易傳》作者是卜子夏還是漢人韓嬰
本文對古籍所記載初步考察《子夏易傳》確有古《易》面貌,確為卜子夏,韓嬰不是的;
另一方面,子夏既熟知《易》之中的“象數”、“卦氣”等仲尼古義,又能秉承仲尼古義所創發的“觀其德”,並以哲學“新義”深入的契會,顯現的反映出子夏易學秉承“古義”,兼容“新義”的思想特色。子夏於諸經也皆有鑽研,各有所側重。
他尤善於《詩》《》,曾作《詩大序》;他也研習《尚書》,但不如他經;他擅長《易》理,今傳孔子《易傳》很可能出於子夏的傳述;他於禮學則長於喪服研究,撰有《喪服傳》;於《春秋》學,發揮《春秋》微言大義的《公》《谷》二傳都出於子夏的傳授。子夏修習儒經,擅長發掘經文的微言大義。孔子“述而不作”,他整理編訂六經,寄寓了自己的思想主張,子夏所傳經學,對弘揚孔子學說起了關鍵作用。

全面繼承孔子

孔子的高徒子夏,在孔子去世後的六七十年間,辦學成就與影響無疑是最大的。子夏的教育思想在全面繼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礎上,又在教育目的論、教學過程論、學習和借鑑歷史、慎交益友等方面有發展創新,是上承孔子、下啟荀子和《大學》、《中庸》等光輝篇章的重要一環。

史料記載

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
子夏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孔子曰:“商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貢問:“師與商孰賢?”子曰:“師也過,商(卜商)也不及。”“然則師愈與?”曰:“過猶不及。”
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其子死,哭之失明。(《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家譜記載

子夏家貧,跟隨孔子游列國,後為莒父宰,孔子死後曾擁護有子,之後離開魯國傳播儒學,之後前往西河教學,晚年喪子失明。李悝吳起、魏文侯皆其門人。

親屬成員

長支
(一)卜子長支家譜
1世卜商(字子夏,故又稱卜子夏):長子卜芹、次子卜泮(巨野支祖)
2世 卜芹
3世 卜大本
4世 卜元吉
5世 卜號:長子卜日祥、次子卜日禎卜式的祖父)
6世 卜日祥
7世 卜君:長子卜賜福、次子卜賜祉、第三子卜賜祿、第四子卜賜瑞
8世 卜賜福:長子卜應、次子卜選、第三子卜茂
9世 卜應
10世 卜志:長子卜美、次子卜經、第三子卜懿
11世 卜美:長子卜潘、次子卜屏
12世 卜潘:長子卜孝思(無後)、次子卜孝則
13世 卜孝則
14世 卜於遠:長子卜繼宗、次子卜繼先
15世 卜繼宗:長子卜璋、次子卜機、第三子卜璜
16世 卜璋
17世卜東也(一作“卜東”)
18世 卜欽:長子卜震、次子卜坎、第三子卜乾
19世 卜震:長子卜順、次子卜巽、第三子卜任
20世 卜順
21世 卜思
22世 卜息習:長子卜賢、次子卜德
23世 卜賢
24世 卜鬥成
25世 卜宿:長子卜思敬、次子卜思義
26世 卜思敬:長子卜洛汝(無後)、次子卜涇渭
27世 卜涇渭
28世 卜回:長子卜國傳、次子卜國禎
29世 卜國傳:長子卜軍、次子卜師
30世 卜軍
31世 卜資
32世 卜爾允:長子卜占魁、次子卜應魁
33世 卜占魁
34世 卜游:長子卜朝柱、次子卜朝樹
35世 卜朝柱:長子卜銓、次子卜監
36世 卜銓:長子卜邊、次子卜邇
37世 卜邊:長子卜五倫、次子卜建倫、第三子卜敦倫
38世 卜五倫
39世 卜浩然:長子卜屯、次子卜晉、第三子卜謙
40世 卜屯
41世 卜津
42世 卜易有
43世 卜現:長子卜登高、次子卜登魁
44世 卜登高
45世 卜兩青
46世 卜述:長子卜三聘、次子卜三仕
47世 卜三聘
48世 卜季
49世 卜器
50世 卜長春
51世 卜照
52世 卜立邦:長子卜墳[由山東東昌府(今聊城市)遷至豐縣]、次子卜典[夏邑支祖]、第三子卜謨[夏邑支祖]
53世 卜墳:長子卜彥才、次子卜彥忠
54世卜彥才:長子卜吉、次子卜志
54世卜彥忠:長子卜雲、次子卜海(無後)
55世 卜吉:長子卜從禮、次子卜從義、第三子卜良友
55世卜志:長子卜完、次子卜蘭(無後)
56世卜從禮:生一子卜俊
55世 卜云:生一子卜奉
56世卜俊卜從禮之子,無後
56世 卜從義:長子卜倫(無後)、次子卜聰[遷居沛邑卜家灣(今山東省濟寧微山縣)]、第三子卜臻(無後)
56世 卜良友:長子卜仲[承接大宗譜]、次子卜盤、第三子卜清
56世 卜完:長子卜宣[魚台支祖]、次子卜掄、第三子卜升
56世 卜奉:卜雲之子
57世 卜愷:卜奉之子
57世 卜月:卜宣之子
58世 卜景占:卜月長子
58世 卜景治:卜月次子
58世 卜景節:卜月第三子
58世 卜景淮:卜月第四子
59世 卜希顏:卜景節長子
59世 卜希堯:卜景節次子
60世 卜念真:卜希堯長子
60世 卜從真:卜希堯次子
61世 卜文桂:卜念真長子,遷居魚台
61世 卜折桂:卜念真次子,遷居魚台
61世 卜攀桂:卜念真第三子,遷居魚台
61世 卜良桂:卜念真第四子,遷居魚台
61世 卜秋桂:卜念真第五子,遷居魚台
注釋】或因戰亂,或因家族衰微,卜子長支世系至此失載
次支
(二)卜子次支家譜(巨野支譜
1世卜商(字子夏,故又稱卜子夏):長子卜芹、次子卜判(一作卜泮巨野縣卜氏始祖
2世卜判(字子決)
3世 卜哲:長子卜能智、次子卜能明
4世 卜能智
5世 卜丕
6世 卜晃:長子卜式、次子卜法
7世 卜式(字子憐):長子卜彪、次子卜䖑
8世 卜彪(字伯雲):長子卜可久、次子卜可大、第三子卜可立
9世 卜可久:長子卜思孝、次子卜思忠
10世 卜思孝:長子卜安維、次子卜國忠
11世 卜安維(字匡公):長子卜世隆、次子卜世祿
12世 卜世隆(字子盛):長子卜忠、次子卜剛
13世 卜忠
14世 卜階(字象升):長子卜守約、次子卜守正
15世 卜守約(字學曾):長子卜契、次子卜錫
16世 卜契:長子卜鹹、次子卜良、第三子卜康
17世 卜鹹(字先恆):長子卜興邦、次子卜安邦
18世 卜興邦(字大業):長子卜仁、次子卜旃、第三子卜施
19世 卜仁(字善長):長子卜良弼、次子卜良玉
20世 卜良弼(一作卜弼):宋代卜姓入杭始祖,世居山東巨野縣,於宋嘉定七年(1214年)授任上杭縣知縣,創基於上杭勝運里太古村:長子卜修己、次子卜修德
21世 卜修己(字敬直)
22世 卜紹(字述之):長子卜殷、次子卜貴
23世 卜殷
24世 卜暨
25世 卜文蔚:長子卜叔卿、次子卜叔封
26世 卜叔卿:長子卜世祚、次子卜世立
27世 卜世祚:長子卜玘、次子卜玖
28世 卜玘
29世 卜之才(字藎臣)
30世 卜大中:長子卜秉義、次子卜秉彝
31世 卜秉義(字崇正):長子卜長言、次子卜善言
32世 卜長言
33世 卜繼(字承先):長子卜光廷、次子卜光贊
34世 卜光廷
35世 卜鯨(字潛齋)
36世 卜記
37世 卜章
38世 卜洪諫:長子卜令演、次子卜令嚴[宗子]、第三子卜令威
39世 卜令嚴(字子肅)
40世 卜紹文
41世 卜友
42世 卜師孔
43世 卜中正
44世 卜大逵
45世 卜庸
46世 卜得善
47世 卜克寬
48世 卜碩
49世 卜旭升
50世 卜新志:長子卜運、次子卜連
51世 卜運(一作“卜連”)
52世 卜初衛
53世 卜從吉:長子卜居廣、次子卜居敬[宗子]
54世 卜居敬(字者昌),其子卜文可[日照支祖]
55世 卜文可:長子卜有為、次子卜克為
56世 卜有為
57世 卜用
58世 卜心以
59世卜日本+此字打不出來
60世 卜品金
61世卜加民:明朝崇禎八年,山東提學準給衣頂主奉祀事
62世卜景星:清朝康熙三年,入巨野縣庠生
63世卜年昌:康熙七年,山東提學準給衣頂主奉祀事;至康熙十八年,入巨野縣庠生,後為翰林院五經博士
64世卜尊賢:字衍德,康熙五十一年,衍聖公準給衣頂主奉祀事;至康熙五十九年,巡撫部院李援例具題,嗣準禮部咨開奉旨,授為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生二子:卜科、卜美
65世卜科:乾隆八年,衍聖公咨準禮部考授世職,無嗣,以胞弟卜美長子卜玉柱為宗子
66世卜玉柱:乾隆十七年,衍聖公咨準禮部考授世職
67世卜國華:乾隆五十三年,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68世卜心端:自幼失音,未襲
69世卜先立:字廣運,號德譜,嘉慶十七年,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70世卜昭灼:鹹豐年間,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卜子奉祀官
71世卜憲章:光緒年間,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民國三年改為奉祀官
72世卜慶德
73世卜繁林:1958年,舉家遷東北
注釋1:關於“卜式”這個人物,《豐縣卜氏族譜》與《巨野卜氏族譜》的記載有異:前者記載為“卜日禎之孫”,後者記載為“卜晃之子,卜丕之孫”,孰是孰非,尚待考證。
注釋2:據《大浦卜氏族譜》記載,卜弼創基於上杭勝運里,傳六世至卜寧茂,卜寧茂又遷居今梅州市梅縣區松源鎮旗坑;卜寧茂之孫卜德清又遷至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官坪,洪武年間,卜德清支派又遷至溪南(今梅州市梅縣區松口鎮松南),其後,該支後人卜仕雄又遷居梅州大浦。因此支派世系缺失,所記載的內容是否真實,還需進一步考證。
翰林院五經博士
64代 卜尊賢:字衍德,康熙51年衍聖公準給衣頂主奉祀事。至康熙59年巡撫部院李援例具題,嗣準禮部咨開奉旨,授為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生二子:卜科、卜美
65代 卜科:乾隆8年衍聖公咨準禮部考授世職,無嗣,以胞弟卜美長子卜玉柱為宗子
66代 卜玉柱:乾隆17年衍聖公咨準禮部考授世職
67代 卜國華:乾隆53年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68代 卜心端:自幼失音,未襲
69代 卜先立:字廣運,號德譜,嘉慶17年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70代 卜昭灼:鹹豐年間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卜子奉祀官
71代 卜憲章:光緒年間承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民國3年改為奉祀官
72代 卜慶功:北京大學歷史系碩士
73代 卜繁林:1958年舉家遷東北,後嗣下落未明。

人物評價

活了一百多歲的卜商先哲,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在傳播儒家學說上,獨立形成子夏氏一派,成為孔門弟子中有深遠影響的重要人物。他一生中博學篤志,傳授五經,後世治五經的學者,大都認為他們的學說托之於卜商的傳授;他不但學識淵博,整理和傳播古代文獻有著傑出的貢獻,他更重視躬行實踐,講究道德修養,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為後人留下良好的形象;他晚年西河講學,離群索居,繼承孔子的未竟事業,活到老,學到老。
卜商(子夏)
卜商塑像
《史記·孔子世家》:“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肯定其文學能力。
子夏的生活較為清寒。《說苑·雜言》稱他為人“甚短於財”;《荀子·大略》則說“子夏家貧,衣若懸鶉”。但這也造就了他的孤獨傲慢和堅強勇敢的性格特徵,他說:“君子漸於饑寒,而志不僻;銙於五兵,而辭不懾;臨大事,不忘昔席之言。”
別人勸他出仕以改變處境,他表示不願去爭蠅頭小利,以免“爭利如蚤甲而喪其掌”,子夏表示:“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復見。”
孔門弟子的不同特徵,連齊國晏嬰都有耳聞,《晏子春秋·內篇問上》記晏嬰曰:“臣聞仲尼居處情倦,廉隅不正,則季次原憲侍;氣鬱而疾,意志不通,則仲由、卜商侍;德不盛,行不厚,則顏回、騫、雍侍。”與顏回等人在一起可以積德行善,而與子路、子夏在一起,則可以免於“氣鬱而疾,意志不通”。在這裡子夏為人爽直,無所畏懼的特徵被突出地體現出來。
子夏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交友時有一定的選擇,所以孔子預言自己去世後子夏會更進步。《說苑·雜言》記孔子曰:“丘死之後,商也日益,賜也日損。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還說(悅)不如己者。”子夏與子貢(端木賜)不同,子夏與比自己強的人交往,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這正是自己不斷進步的前提。《說苑》這裡的說法應當是可信的,《論語》中的一段記載正可以作為佐證。
子張》記曰: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於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拒人也?”
論衡·知實》引《孟子》曰:“子夏、子游、子張,得聖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騫、顏淵,具體而微。”然後評論說:“六子在其世,皆有聖人之才,或頗有而不具,或備有而不明,然皆稱聖人,聖人可勉成也。”子夏有聖人一體而不具,與顏淵等人還有一些區別。《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記有子貢對子夏的評論:“學以深,厲以斷,送迎必敬,上友下交,銀手如斷,是卜商之行也。”這基本概括了子夏的為人性格特徵。
子夏曾經收徒授學,所收門徒可能為數不少。《後漢書》卷四十四《徐防傳》注引《史記》曰:“孔子沒,子夏居西河,教弟子三百人,為魏文侯師。”《論語·子張》中記有“子夏之門人”與子張的對話,《墨子·耕柱》也有關於“子夏之徒”的記載。子夏在魏時所收弟子可能為數不少,《世本》之《秦本·姓氏篇》稱“魏有子伯先,子夏門人,居西河”;《史記·儒林列傳》則記曰:“自孔子卒後……子路居衛,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如田子方段乾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為王者師。是時,獨魏文侯好學。”這裡是說田子方、段乾木、吳起、禽滑釐都跟從子夏等人學習。《呂氏春秋·尊師》則具體指出了“段乾木學於子夏”。有學者誤解《史記·儒林列傳》的記載,稱田子方、吳起、禽猾釐皆為子夏弟子,不妥。
子夏的晚年是孤獨的,他因喪子而雙目失明,《禮記·檀弓上》等說他過著“離群而索居”的生活。
漢代以來,學者大多認為,儒家的經學最初主要是從子夏一系傳授下來的,如東徐防說過:“《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自子夏。” (《後漢書·徐防傳》)這裡就認為,“六經”中的大部分是來自子夏的傳授。南宋洪邁,在其《容齋隨筆》中敘述得更為具體,其云:“孔子弟子,惟子夏於諸經獨有書。雖傳記雜言未可盡信,然要為與他人不同矣。於《易》則有《傳》。於《詩》則有《序》。而《毛詩》之學,一云:子夏授高行子,四傳而至小毛公,一云:子夏傳曾申,五傳而至大毛公。於《禮》則有《儀禮·喪服》一篇,馬融王肅諸儒多為之訓說。於《春秋》所云‘不能贊一辭’,蓋亦嘗從事於斯矣。公羊高實受之於子夏。轂梁赤者,《風俗通》亦云子夏門人。於《論語》,則鄭康成以為仲弓。子夏所撰定也。”洪邁之說雖未必每事皆實,但學者一般以為亦非無稽之談。

學術爭議

《墨子·耕柱》子夏之徒問於子墨子曰:“君子有斗乎?”子墨子曰:“君子無斗。”子夏之徒曰:“狗豨猶有斗,惡有士而無斗矣?”子墨子曰:“傷矣哉!言則稱於湯文,行則譬於狗豨,傷矣哉!”

墓地

子夏墓根據各地記載有:山東省菏澤市卜堌都(現菏澤市牡丹區萬福辦事處丁莊附近卜固里)、河南溫縣林召鄉卜楊門村、河南省獲嘉縣鄧莊村、山西省河津市辛封村等四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