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王肅是
王朗的長子,出身於
會稽郡(治今江蘇蘇州)。他十八歲時,跟從大儒
宋忠學習《
太玄》,還為《太玄》做註解。
太和二年(228年),王朗去世,王肅世襲其蘭陵侯爵位。
屢議朝政
太和四年(230年),
大司馬曹真率軍伐蜀漢,王肅上疏勸阻,正逢秋雨連綿,
棧道斷絕,加上太尉
華歆也上疏諫止,曹真等於是撤軍。王肅又上疏說:“應該遵循舊禮,為已經去世的大臣發喪,並向宗廟進獻果品。”這些事都得以施行。王肅又上疏陳述
為政之本,認為應該裁撤、合併多餘的官員,減少不急需的俸祿,停止不必要的費用,又建議恢復古代五日一朝的制度。
青龍二年(234年),山陽公
劉協去世,王肅上疏認為應該給其“
皇”的諡號,
魏明帝沒有同意,
追謚其為漢孝獻皇帝。王肅後來以散騎常侍身份兼任
秘書監及崇文觀
祭酒。
景初(237年—239年)年間,明帝大修宮室,使得百姓負擔沉重,無法專心從事農業生產,而服役沒有期限,刑罰過於隨意。王肅上書勸諫明帝,又認為可以擯棄在鳥獸上花費的那些糧草人力。
明帝還曾與王肅討論東漢白馬令
李雲給
漢桓帝的上疏,王肅認為李雲的言辭雖然有些偏激,但漢桓帝殺李雲也是不寬容的表現,並不正確。還談及
司馬遷,明帝認為司馬遷受宮刑後心懷怨恨寫《
史記》詆毀
漢武帝,而王肅認為司馬遷是良史之才,是漢武帝自己看完
漢景帝和自己的本紀後深懷怨恨,而不是司馬遷。
歷職內外
正始元年(240年),王肅出任
廣平太守。後因
公事被征還,任
議郎。不久,轉任
侍中,又遷任
太常。當時大將軍
曹爽專權,重用
何晏、
鄧颺等。王肅曾與太尉
蔣濟、大司農
桓范談論到時政,王肅嚴肅的說:“這些人(指何晏等)與
弘恭、
石顯是同類,還值得稱道嗎?”曹爽聽說後,就告戒何晏人等說:“你們都應該謹慎些!
公卿們已經把你們比作前代的惡人了。”王肅後來因為祭祀宗廟時有誤被罷免,後任
光祿勛。
嘉平四年(252年),當時有兩條一尺長的魚,躍上
武庫的屋頂,很多人認為這是吉祥的徵兆。王肅說:“魚應該生活在水中,現在卻在屋頂上,這是有甲麟的動物失去他們賴以生存的地方。難道是戍邊將領要有失敗的事故嗎?”不久,果然有
東關之戰的失敗。後改任
河南尹。
攻心為上
嘉平六年(254年),
司馬師廢曹芳,以王肅
持節兼任
太常,護送
法駕在
元城迎接高貴鄉公
曹髦。同年,有一股白氣穿過天空,司馬師向王肅詢問發生這一現象的緣故,王肅回答說:“這是
蚩尤的旗,東南方將會有叛亂。您如果親身安撫百姓,那天下就會安定歸服,那叛亂就會先滅亡。”
正元二年(255年)春,鎮東將軍
毌丘儉、揚州刺史
文欽舉兵叛亂,司馬師問計於王肅,王肅認為淮南將士的家屬都在內地,所以只要迅速派兵阻擋他們前進,就能使其軍隊土崩瓦解。司馬師採用了王肅的計策,最終擊敗了毌丘儉和文欽,平定了叛亂。
卒後哀榮
甘露元年(256年),王肅去世,終年六十二歲。他的
門生有數百人為其送葬。朝廷追贈
衛將軍,
諡號景侯。由其子
王惲世襲蘭陵侯爵位,王惲去世後,無子,封國因世襲斷絕被撤銷。
景元四年(263年),朝廷又封王肅子
王恂為蘭陵侯。
鹹熙元年(264年),開建
五等爵制,因為王肅在前朝功勳卓著,於是改封王恂為丞
縣子。
主要成就
思想主張
王肅不僅在經典的注釋上與鄭學針鋒相對,並取得官方學術地位。同時,為了進一步表明自己的思想觀點,也為他的思想確立理論根據,他借“聖人”孔子及其子孫之口,偽造《
孔叢子》、《
聖證論》。這些言論雖然大多出自前人之書,看似抄錄,卻有不少改動,有許多他自己的話。他用聖人的話來立論,是儒家經典地位尊崇形式下的一種手段;是借聖人之口說自己想說的話。
他在《
孔子家語》及《孔叢子》中,從各個不同角度來論述治國思想、方法,以及用人等重大問題。而在尊崇孔子儒學的名義下,把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包含進去,成為新時代新思想的融合體,這也是王肅在學術上壓倒鄭玄,能夠列於學官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反映出經學向玄學過渡的時代思想特色。
王肅除了注釋經典,偽造《孔叢子》之外,他在政治生涯中,還針對時事,頻頻向統治者建議,又表現出儒家入世的積極態度。王肅的學術活動不僅使人們懷疑鄭玄經學的權威性,更影響了
王弼、
何晏等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他從統治階級的利益出發,為維護傳統的儒家學說,把道家的天道觀和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融合到儒家中來,反映出漢魏之際的儒學向道家學說靠攏,可以說是學術風氣轉變的先導。
政治主張
王肅曾以散騎常侍領秘書監近十年。當時魏武帝曹操置秘書令,由
少府統管,此體制對發展圖書事業多有不便,他出任秘書監一職後,上表認為:秘書職相比尚書、御史、謁者
三台更為親近君主,中書郎地位在尚書丞、尚書郎上,秘書郎就應該在尚書郎下,否則應該在侍御史之下;秘書郎俸祿都是四百石,升職應該等同於尚書郎,外出就應該任郡太守,這是陛下尊崇儒術的聖旨也。自王肅為秘書監後,才不屬少府管理,提高了秘書監的地位,以致後世稱此職為為美職。
王肅一生仕宦,為帝王近臣,身居廟堂之高,言路通天,多有奏議,屢屢議政獻策於內廷,為魏政權建設功績頗顯。其治國安邦的一系列政治主張,如“輕徭役”、“安百姓”、“慎刑罰”、“重信用”、“倡節儉”、“簡宮室”等等,既是當時社會狀況所必需,也體現了王肅對孔子思想的繼承,促進了國家的穩定和發展。這些主張,對東漢末遭受戰亂、陷於民不聊生境地的老百姓是有益的,在一定程度上對社會安定起到了作用。
個人作品
《隋書·經籍志》著錄王肅作品二十餘種,一百九十餘卷,皆佚。
馬國翰《
玉函山房輯佚書》輯錄其佚作有:《周易王氏注》、《禮記王氏注》、《尚書王氏注》各二卷,《周易王氏音》、《毛詩義駁》、《毛詩奏事》、《毛詩問難》、《喪服經傳王氏注》、《王氏喪服要記》、《春秋左傳王氏注》、《論語王氏義說》、《孝經王氏解》、《聖證論》、《王子正論》各一卷,《毛詩王氏注》四卷,總計十五種二十一卷。此外,還有《孔子家語》,其注本今傳。還有議論朝廷的典制、郊祀、宗廟、輕重等的作品共百餘篇。
另《
全三國文》也記載王肅曾為《書》、《詩》、《論語》、《三禮》、《左氏春秋傳》作註解,還撰定其父王朗所作的《易傳》,在官方都得到推行。還有《聖證論》十二卷,《政論》十卷,文集五卷。
《全三國文》還收錄有《格虎賦》、《請為大司馬曹真臨吊表》、《奉詔為瑞表》、《論秘書丞郎表》、《秘書不應屬少府表》、《表》、《賀瑞應表》、《諫征蜀疏》、《陳政本疏》、《請山陽公稱皇配謚疏》、《上疏請恤役平刑》、《祭議》、《又奏》、《議祀圓丘方澤宜宮縣樂八佾舞》、《又議》、《郊廟樂舞議》、《告瑞祀天宜以地配議》、《祀社議》、《祀五郊六宗及厲殃議》、《已遷主諱議》、《諸王國相宜為國王服斬衰議》、《王侯在喪襲爵議》、《吊
陳群母議》、《臘議》、《答尚書難》、《答劉氏弟子問》、《答尚書訪》、《答武竺訪》、《廣平太守下教問張臻家》、《與廣陵太守書》、《孔子家語解序》、《宗廟頌》、《賀正儀》、《納徵辭》、《家誡》。
人物評價
司馬懿:且盧子家(
盧毓)、王子雍繼踵此郡,使世不乏賢。
裴松之:
劉寔以為肅方於事上而好下佞己,此一反也。性嗜榮貴而不求苟合,此二反也。吝惜財物而治身不穢,此三反也。
葉適:肅大臣子,以學問自負。論事有稽據,立朝明始末。指晏輩為恭、顯,亦其理也。肅既自守如此,則其出處不應草草。若以晏(
何晏)輩附從
曹爽為邪,而以身從司馬父子為正,恐未可也。齊王(
曹芳)見廢,肅以太常迎高貴公(
曹髦),是時
司馬師簒事定矣。彼亦以為是耶?甘露元年,肅死,去高貴公見殺,亦不遠。使肅再遇此事,未知又當如何?然則何其明於知爽,而昧於師、昭?故自漢魏以來,不以廢興存亡之際考士,而信其自許為正人者,余不知也。
陳元靚:子雍秉彝,凜然正色。遠斈多聞,能窮先識。益厚增高,崇儒尚德。介圭追榮,丹書載飾。
王夫之:“青龍、景初之際,禍胎已伏,蓋岌岌焉,無有慮此為叡言者,豈魏之無直臣哉?叡之營土木、多內寵、求神仙、察細務、濫刑賞也,舊臣則有
陳群、
辛毗、
蔣濟,大僚則有
高堂隆、
高柔、
楊阜、
杜恕、
陳矯、
衛覬、王肅、
孫禮、
衛臻,小臣則有
董尋、
張茂,極言無諱,不避喪亡之謗詛,至於叩棺待死以求伸;叡雖包容勿罪,而諸臣之觸威以抒忠也,果有身首不恤之忱。”
軼事典故
王肅六十二歲時得重病,醫生都說治不好,王肅的夫人問他有什麼遺言。王肅說:“建平(指著名
相師朱建平)曾說我會活到七十多歲,官位至
三公,現在都還沒達到,有什麼擔憂的呢!”可是王肅最終還是去世了。
後世地位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
唐太宗詔令歷代先賢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王肅。此後歷代王肅亦配享孔廟。
親屬成員
父母
妻子
子女
女兒
王氏,南陽太守蒯欽之妻,有一女蒯氏為司馬炎姨妹,嫁伏波將軍
孫秀。
兒子
孫輩
孫子
王士文,王虔子,封安壽亭侯,官至南中郎將。
王康,王虔子,有重名。
王隆,王虔子,亦有重名。
外孫
外孫女
曾孫
玄孫
六世孫
史料記載
墓葬紀念
文學形象
在小說《
三國演義》中,王肅形象大致與正史相同。為魏國
太尉,正元二年,鎮東將軍毌丘儉謀反,王肅為大將軍司馬師謀劃計策。司馬師死後,其弟司馬昭掌權,魏帝曹髦命司馬昭暫屯許昌,但司馬昭卻起兵還屯洛水南。曹髦大驚,王肅認為可以給其官爵來使其安心。曹髦於是命王肅持詔封司馬昭為大將軍、錄尚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