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縣(郯城)

郯城縣

郯城一般指本詞條

郯城縣位於山東省東南部、臨沂市南部,地處魯蘇交界,為山東南大門、齊魯之通衢,是齊魯大地與江淮地區交往的重要交通要道,為魯南“咽喉”之地,是“中國銀杏之鄉”和“中國杞柳之鄉”。

郯城縣境東西最大橫距41.9公里,南北最大縱距62.3公里,地跨北緯34°22′—34°56′,東經118°05′—118°31′。南部臨近隴海鐵路,為江蘇省邳州、新沂、東海三市縣所環繞,北半部與臨沂市臨沭、河東、羅莊、蒼山四縣區接壤。總面積1189平方公里,約占山東省面積的0.77%。

截至2011年,全縣下轄1個街道辦事處、12個鄉鎮、1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人口97萬人。

郯城縣是國家列為的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規劃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優秀生態旅遊縣、中國綠色名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山東省園林城市等稱號,素有“魯南糧倉”之稱。2014年,郯城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57.2億元。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質,地貌,河流,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藥材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農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貿易,社會事業,醫藥衛生,文化事業,教育,科技,城建,城市公交,歷史文化,旅遊資源,交通條件,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特產小吃,著名人物,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郯城建置,始於郯國。其建成公元前十一世紀。
山東省 郯城市 古地名:臧山東省 郯城市 古地名:臧
戰國時期,周威烈王八年(公元前418年),郯國為越所滅,其境入越。
周顯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滅越後,其地又歸楚。直至統一六國,郯國之名不復存在。
秦行郡縣制。境地先屬薛郡後為東海郡且郡治所在地,並在楚漢間有一短暫時期亦稱郯郡。屬秦末增置十郡之一。其轄境北近臨沂,南至長江以北的揚州秦州,東瀕東海,西南到洪澤湖一帶,為本縣建置盛期之一。
承秦制。郯為縣、郡和徐州刺史部治所。
王莽代漢,東海郡地一度成沂平郡。
南北朝時期,本縣建置更趨複雜。先是三國黃初年間(220—226年),東海郡稱東海國郯縣隸屬關係仍舊。但,徐州刺史部治所,自郯移設彭城(今江蘇徐州)。初,復稱東海郡,郯縣屬之。晉惠帝時,又改稱東海國。
,改郡為州。開皇初,郯郡廢,郯縣隸泗州大業三年(607年),又改州為郡,泗州改稱下邳郡,郯縣又隸下邳。
武德元年(618年),又行州縣。武德四年(621年),郯縣屬泗州。貞觀元年(627年),省入下邳,稱郯城鄉。“郯城”作為政區名,始見於此。元和間(806—820年),復置縣時,遂以鄉名為縣名,稱郯城縣。而後又省入臨沂縣,仍稱郯城,隸屬河南道沂州
郯城縣自唐後期省入臨沂縣,歷經五代十國直至前期,未再復縣,其縣原治所稱“郯城”。在此長約500年的時期內,境域所屬,隨臨沂縣而易。
元末,郯城縣復置。
明代,郯城縣隸山東布政司兗州府沂州。下轄政區為4鄉45社。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兗州府之沂州劃歸直隸州。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為府,郯城縣隸沂州府。其下轄政區,清前期為4鄉32社;中後期為4鄉45社。
民國二年(1913年),裁府置道,郯城縣隸濟寧道,下轄5區48保。民國十四年(1925年),山東省由四道改為十一道,郯城縣屬琅琊道,轄區依舊。民國十七年(1928年),道廢,郯城縣直屬山東省政府,其轄區改為5區44鄉。民國二十七年(1936年),郯城縣隸屬山東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區更為7區45鄉。翌年,其轄區又為5區45鄉。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春),日本侵略軍侵占郯城。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1月,八路軍一一五師解放郯西之馬頭鎮。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月,又攻克郯城。與此同時,郯城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隸屬魯南行政專員公署。同年10月底,郯城復為日軍侵占。民國三十年(1941年)2月,由於形勢變化,縣政府撤銷。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4月,馬陵辦事處(縣級政權)建立,隸濱海專署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郯城大捷後,馬陵辦事處改稱郯城縣人民政府,隸屬關係未變。同年10月,縣政府隸屬濱海專署二行署。此間民國三十年至民國三十三年(1941—1944年),根據鬥爭形勢需要,在郯城縣東部及西部增置了臨沭趙鎛蒼山)二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4月,郯城縣人民政府隸屬濱海行署二專署,下轄10區2鎮。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2月,郯城縣為國民黨占領,人民政府政區同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國民黨政府政區按民國初年設定,後改為23鄉2鎮。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8日,郯城縣全境解放,隸屬魯中南行署第六專署。1950年5月隸屬臨沂專區公署。1956年1月,郯城縣人民政府改稱郯城縣人民委員會。1968年2月,又改名為郯城縣革命委員會。1981年6月,復名為郯城縣人民政府,隸屬臨沂地區行政公署。
1994年12月至今,隸屬山東省臨沂市

行政區劃

1994年11月10日,撤銷楊集鄉黃山鄉,設立楊集鎮黃山鎮
2017年郯城縣行政區劃圖2017年郯城縣行政區劃圖
1995年12月18日,撤銷高峰頭鄉、廟山鄉,設立高峰頭鎮廟山鎮
1996年7月3日,撤銷港上鄉沙墩鄉,設立港上鎮沙墩鎮(魯政函民字[1996]32號)。
1997年6月4日,司家鄉更名為清泉鄉(魯政函民字[1997]25號)。
2000年,郯城縣轄11個鎮、11個鄉。
2000年12月29日,撤銷十里鄉、歸義鄉,將其併入郯城鎮;撤銷大尚莊鄉,將其行政區域併入紅花鄉;撤銷清泉鄉,將其併入泉源鄉;撤銷高冊鄉,將其併入馬頭鎮。即郯城縣由11個鎮、11個鄉調整為11個鎮、6個鄉:郯城鎮(歸義鄉、十里鄉)、馬頭鎮(高冊鄉)、重坊鎮、李莊鎮、褚墩鎮、楊集鎮、高峰頭鎮、廟山鎮、黃山鎮、港上鎮、沙墩鎮、勝利鄉、新村鄉、花園鄉、紅花鄉(大尚莊鄉)、泉源鄉(清泉鄉)、歸昌鄉。(括弧內的為被撤併的鄉鎮)
2011年3月,原轄褚墩鎮、黃山鎮劃歸臨沂市羅莊區管轄;
街景街景
2011年8月,撤銷李莊鎮沙墩鎮,合併成立新的李莊鎮;
2011年8月,撤消新村鄉,設立新村銀杏產業開發區;經過鄉鎮整改合併後,郯城縣轄1個街道(郯城街道)9個鎮(馬頭鎮、李莊鎮、重坊鎮楊集鎮、廟山鎮、港上鎮勝利鎮高峰頭鎮紅花鎮)3個鄉(花園鄉、歸昌鄉、泉源鄉)2個開發區(郯城經濟開發區、新村銀杏產業開發區)。

地理環境

地質

郯城縣地處沂蒙山南麓,當沂沭河斷裂帶南延部分。斷裂帶東側兩條斷裂:昌邑——大店斷裂、安丘——莒南斷裂,均較清晰明顯;西側兩條斷裂:唐郚 ——葛溝斷裂、沂水——湯頭斷裂,則隱伏於第四系復蓋層下,並向西南延伸。這四條斷裂走向基本平行通過縣境,構成大型北北東向構造帶。這一構造帶晚期新構造活動中又被北西西向斷裂所切錯,致使區域地質更趨複雜。
郯城麥坡地震斷裂帶遺址郯城麥坡地震斷裂帶遺址

地貌

郯城縣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南部、臨郯蒼平原腹心地帶,地勢北高南低,地面平均比降為二千五百分之一,海拔26~58米。山區面積183.3平方公里,占郯城縣總面積的14.1%,主要分布於東部馬陵山一帶,其次是西北部零星殘孤山丘。
郯城馬陵山之戰遺址郯城馬陵山之戰遺址

河流

境內河流屬淮河流域沂河、沭河、中運河水系,流向多為自北向南,均為季節性河流,郯城縣主要河道45條,全長620.7公里。沂河沭河縱貫縣境,為過境主要河道。其次還有分沂入沭水道、五里河、新涑河、武河、武河行洪道等;蘇魯邊界出境河道有老墨河白馬河沙溝河、浪清河、郯新河、柳溝河、黃墩河、黃泥溝等。基本具備承接客水、排泄內澇的功能。

氣候

縣境屬暖溫帶季風區,四季分明,雨熱同季。依照氣候學上之物候現象和氣溫變化劃分四季,各季不等長。冬季最長153天,夏季次之92天,秋季最短57天,春季為63天。冬季寒冷少雨,為半乾旱氣候,夏季炎熱多雨,為濕潤性氣候,春秋季為溫暖宜人的半濕潤氣候。但隨著地球大氣趨於變暖和污染加劇,縣內氣溫增高,降水減少,日照率降低。年平均氣溫一般在13.1~13.7℃之間,南部高於北部。氣溫的變化明顯。縣內降水量的特點是南部多於北部,中部最少。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1999年調查,郯城縣土地總面積為196.8萬畝,其中農用地面積139.3萬畝,占郯城縣土地總面積的71%。在農用地中,耕地面積120.2萬畝,人均1.4畝,園地面積12.0萬畝,人均占有0.08畝。非農用地面積57.5萬畝,占郯城縣土地總面積的29%。

水資源

境內水資源豐富。降水為地表水的主要來源,年降水量比較充沛集中。汛期易發生洪澇,而春秋又常出現乾旱天氣。河川徑流量季節變化大,過境水的利用量較小。地下水資源比較豐富,富集程度很不均勻。

礦產資源

郯城縣因其在大地構造上的特殊地位,地層比較齊全,構造十分複雜,擁有得天獨厚的成礦條件,礦產資源豐富。據資料統計,金屬礦有鐵礦,非金屬礦有煤、金剛石、重晶石、石灰岩、建築黃沙、建築石材等。
鐵礦:境內鐵礦主要集中在縣境中部十里鄉小埠嶺一帶,故名“小埠嶺鐵礦”。截至2010年,該礦C級儲量為162.8萬噸,開採品位平均50%,最高可達64%。另有東北方向距該礦一公里處的馬屯礦區,儲量為18.5萬噸。上述兩區內礦石皆屬自熔性磁鐵礦,具有品位高、熔點低、有害成分少、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埋藏淺、易開採等優點。
金剛石:為境內代表礦種之一。截至2013年底,中國已發現的四顆特大金剛石中,有二顆出自郯城縣境內。一顆是1981年8月在縣內金剛石礦所發現,重124.27克拉,在四大鑽石中位居第三,取名“陳埠2號”;另一顆是1937年秋天在李莊鎮金雞嶺發現,重281.25克拉,為中國鑽石之最,比位居第二的“常林鑽石”幾乎重一倍。

生物資源

境內生物資源豐富,除人工栽培植物和人工飼養的動物外,野生生物資源種類繁多,且有較強的適應性。
動物:截至2010年,縣境內動物有600餘種,主要有魚類、爬行類、鳥類、獸類和昆蟲類。隨著人口的增長,農藥的大量使用以及無計畫的捕殺,野生動物日漸減少,有的已經絕跡或接近絕跡。
植物:縣內植物種類繁多。截至2010年,郯城縣高等植物有121科764種,其中野生植物89科660種,栽培植物104種。各類植物中,林木樹種中以楊、柳、槐多見,銀杏、板栗最具代表性;藥材有毛莨等百餘種。小麥、水稻、玉米則為境內主要栽培植物。
郯城銀杏林郯城銀杏林

藥材資源

境內中藥材資源豐富,截至2010年,境內出產中藥材300餘種,以植物性藥材為多,動物性藥材和礦物性藥材種類不多,產量也較小。
植物性藥材:羊蹄(土大黃)、天門冬、太子參、牛膝、白芷、何首烏、地榆、防風、黃芩、葛根、山藥、百部、百合、半夏、香附、茅根、元胡、杜仲、遠志棗仁、柏子仁、芫條花、柴胡、丹參、桔梗、蒼耳、茵陳、鵝不食草、瓜蔞、兔絲子、紫蘇、薏芯仁等。
動物性藥材:土元、地龍、金蠍、刺蝟皮、桑螵蛸、蟬蛻、蜂房、夜明砂、蛇蛻、僵蠶等。
礦物性藥材:雲母、鐘乳石、硃砂、代赤者石、磁石、青蒙石等。

人口民族

人口

1959年,郯城縣總人口即達47.93萬人;1969年,郯城縣總人口為63.16萬人;1979年,郯城縣總人口增至74.86萬人;1989年,郯城縣總人更達85.09萬人;1999年,郯城縣總人口已達96.45萬人。建國50年,本縣淨增人口55.09萬人,淨增率達136.5%。此人口數字為建國前186年間所增人口的16.8倍。若以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數字338770人計算,郯城縣1953—1999年46年間,即淨增人口57.58萬,淨增率148.1%,更為建國前186年間所增人口的17.2倍。1497.6降至1312平方公里。
街頭小品街頭小品
2010年,郯城縣總人口92萬人。2011年,郯城縣總人口92.7萬人。人口分布密度:從空間分布看,與山河相間之地貌特點一致,呈隨山河走向疏密分布之特點。 馬陵山綿延東境南北60餘公里,約占郯城縣總面積12%,此山區為縣內人口密度最小地區,沂沭河川流縣地腹心40~60公里不等,其幹流兩岸1公里之內為縣人口最為稠密區,山河之間或兩河之間澇窪地區,其人口密度介於二者之間。 從性別構成比來看,郯城縣男女性別比為106.19:100。
2012年年末,郯城縣總戶數25.9萬戶,總人口94.1萬人,非農業人口23.3萬人,男性48.5萬人,女性45.6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6.4:100。出生人口9733人,其中男性5328人,女性440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6.15‰。

民族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漢族548233人,占總人口的99.52%;回族2648人,占0.48%;其它有壯族6人,朝鮮族4人,滿族2人,哈尼族1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漢族764884人,占總人口的99.54%,比1964年普查增長39.40%,年均增長1.86%;回族3481人,占0.45%,比上次普查增加31.46%,年均增長1.53%;其它民族為滿族13人、壯族5人、朝鮮族4人、蒙古族1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郯城縣有17個民族。其中漢族871079人,占99.52%;比1982年普查增長13.88%;回族4094人,占0.46%,比1982年普查增長16%;其它民族為蒙古族7人,朝鮮族3人、苗族11人、藏族2人、彝族10人、壯族7人、布依族4人、滿族22人,侗族1人、瑤族2人,白族2人,哈尼族3人,傣族1人,傈僳族1人,土族1人。
2011年,郯城縣漢族占99.54%;回族占0.45%;其它民族為滿族、壯族、朝鮮族、蒙古族。

經濟

郯城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產小麥、玉米、水稻等,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瘦肉豬生產基地縣。是銀杏、板栗、琅琊草、蔥蒜姜椒等優質基地。郯城縣為全國四大銀杏產區之一,有“天下銀杏第一縣”的美譽。縣內定植銀杏700萬株,其中百年以上大樹2.8萬株,年產銀杏200萬公斤,銀杏生產已成為郯城縣經濟的支柱產業。工業已形成了包括化工、造紙、機械、煤炭、建材、紡織、食品、印刷等行業的生產體系。
城市夜景城市夜景
2010年,郯城縣生產總值達到190.4億元,與2009年相比增長13%,其中一產增加值23.9億元,增長3.6%;二產增加值92.5億元,增長13%;三產增加值74.7億元,增長15.2%;三次產業比例調整到12.2:48.6:39.2。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370.5億元,增長25.05%,實現增加值82.8億元,增長16.6%;固定資產投資達到84.8億元,增長24.6 %;地方財政收入5.63億元,增長16.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3億元,增長19.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55元,增長11.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708元,增長14.9%。
2012年,郯城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14.84億元,與2011年相比增長11.5%。其中,一產增加值23.52億元,增長4.3%;二產增加值100.74億元,增長9.5%;三產增加值90.58億元,增長15.9%;三次產業比例調整到10.9:46.9:42.2。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75.2億元,增長18.7%;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09.4億元,增長22.8 %;地方財政收入6.39億元,增長1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8.8億元,增長14.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96元,增長1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069元,增長13.85%。

農業

2005年,郯城縣糧食總產61.92萬噸,增長23.5%,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新增銀杏綠化覆蓋面積6萬畝、杞柳5000畝、琅琊草2000畝,無公害蔬菜12萬畝。農業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523家,農業龍頭企業248家,其中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分別達到2家和12家。各項支農政策全面落實。降低農業稅2個百分點,農民減負2437萬元。發放糧食直補資金和良種、農機具購置補貼1526萬元。實施“百萬農戶致富”工程,發放貼息貸款1.46億元,扶持致富項目7.4萬個。
2012年,郯城縣糧食總產量76.1萬噸,單產515.5公斤,第8次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年畜牧業發展良好,豬存欄35.8萬頭,出欄51.5萬頭,肉類產量達到5萬噸。

工業

2005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90.3億元、增長71.7%;利稅11.49億元、增長82.52%;稅收2.8億元、增長36%;完成工業總投入26.7億元,新上投資過500萬元的項目126個,其中過億元的7個;有5家企業實現稅收過千萬元,其中恆通化工1.53億元;郯城縣工業產值利稅率達12.7%,高出全市5個百分點,萬元GDP能耗降低6.2個百分點。累計投入7440萬元,其中財政資金750萬元。新發展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企業產值比重達到24.8%,提高了13個百分點。郯城縣新增省級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3個、總數達到8個,有60家企業通過山東省QS質量安全認證,20家企業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德興食品公司標準化示範項目通過國家級驗收。順利完成了縣紙板廠、黃山煤礦改制工作。
2012年,郯城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244家,虧損企業2家。工業總產值377億元,增長19.1%,其中輕工業173家,實現產值245.3億元,增長18.6%;重工業71家,實現產值131.2億元,增長19.8%。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75.2億元,增長18.7%。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83.4億元,比上年增長18.1%;工業耗電量13.33億千瓦時,增長27.8%。高新企業比重上升,全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88.1億元,占規模工業企業生產總值比重23.37%,同比提高0.95個百分點。新凱電子被評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仁和製藥、博士樂液壓被評為臨沂市企業技術中心。244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2家為國有,145家為股份合作經濟,14家為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其它經濟成分為82家。民營工業企業產值367.6億元,增長19.2%。三大主導產業全年實現產值280.7億元,增長17.6%,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4.5%。全年新建55個招商項目中有45個屬於三大主導產業。郯城縣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共17家,虧損企業2家,有工作量的建築業企業15家,簽訂契約額6.86億元,完成建築業總產值6億元,同比增長15.6%;完成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2萬平方米,實現營業收入4.3億元,營業利潤6960萬元。全年建築行業平均從業人員2023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511人,持證上崗人員987人。

固定資產投資

2005年,郯城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5.9億元,增長44.8%。工業總投入26.7億元億元,新上和技改投資過500萬元的項目126個,其中過億元的7個。2004年確定的工業重點項目已全部建成投產。縣啤酒廠由河南金星集團成功重組,總投資3億元,建設年產20萬噸規模。
2012年,郯城縣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在建項目266個,完成投資額104.3億元;房地產完成投資額4.8億元,合計109.4億元,同比增長22.8%。按行業構成劃分:一產項目8個,完成投資額1.75億元;二產項目144個,完成投資額65.6億元;三產項目114個,完成投資額41.85億元,其中房地產完成投資4.8億元。房地產企業投資完成4.8億元,同比減少3.3%。銷售面積為28萬平方米,銷售金額為9.2億元,每平方均價3283元,同比分別增長29.1%、61.4%、25%。

貿易

2005年,郯城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06億元,增長17.5%。城鄉消費品市場同步發展。教育、旅遊、住房、計算機等消費成為新的市場增長點。新建一批專業市場和超市,福隆購物中心等市場相繼建成營業。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實現新的突破。全年實際到位縣外資金22億元,引進過億元項目7個,過千萬元項目35個,順億高爾夫球製品、山東金星啤酒、天郯花生加工等一批重點項目進展順利。全年實際利用外資1822萬美元、增長46%;進出口總額6332萬美元、增長14%;加工貿易完成570萬美元、增長88%。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3家,新增外貿經營權企業21家,外經貿企業總數達到93家。
2012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8.8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其中,企業實現77.7億元,增長18%。按行業劃分,批發行業實現銷售額87.9億元,下降15.03%;零售行業實現銷售額69.3億元,增長19.25%;住宿行業實現銷售額0.84億元,增長17.2%;餐飲行業實現銷售額9.8億元,增長20.3%。城市市場實現批發零售額65億元,增長14.8%;農村市場實現零售額23.9億元,增長14.6%。按經濟成份劃分,公有制經濟實現銷售收入15.1億元,增長15.1%;非公有制經濟實現銷售收入73.7億元,增長14.7%。教育文化娛樂用品增長速度較快,達到64%,遠遠快於食品、衣著等溫飽型消費支出的增長;全年小型汽車新掛牌8301輛,比2011年增長近2000輛。

社會事業

醫藥衛生

截至2005年,郯城縣有醫療衛生機構32處,其中縣級醫院3處(縣第一人民醫院、縣第二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衛生防疫機構3處(衛生防疫站、結核病防治所、皮膚病防治站),縣級婦幼保健機構1處(婦幼保健院),鄉(鎮)衛生院21處,私立醫院5處(寬仁醫院、新汪醫院、現代醫院、新華醫院、博愛醫院),從業人員82人,實有病床100張。廠礦學校衛生室 20處,從業人員67人。
2012年,郯城縣全縣參加新農合人數75.60萬人,行政村覆蓋率100%,參合率100%,住院報銷比例70%-95%,報銷封頂線由2011年的8萬元提高到12萬元。全縣公立醫院26個,其中縣直醫院6個,鄉鎮醫院20個。縣直醫院在崗職工1334人,其中執業醫師405人,註冊護士552人,實有床位886張;鄉鎮醫院在崗職工762人,其中醫師155人,護士155人,實有床位697張;民營醫院14個,在崗職工430人,其中醫師97人,護士124人,實有床位268張。

文化事業

截至2005年,縣城有文化館歌舞廳一處,圖書館一處,藏書量達7.5萬冊,縣城中心影劇院一處,可容納觀眾750人,民辦娛樂場所一座。鄉鎮有文化站17個,鄉鎮文化中心11處,農村文化室780個,鄉鎮電影隊17個,郯城縣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古墓遺址保護點105處。郯城縣有調頻電視發射台1座300瓦,其中鄉鎮2座各20瓦,鄉鎮有17處廣播站,有線電視台1座。2005年,被評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省科普工作示範縣”。被評為“全省社會文化先進縣”。實現了村村通廣播電視目標。

教育

截至2011年,郯城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10處,其中國小162處,國中25處,普通高中4處,職業學校5處,鄉鎮成人教育中心校13處,縣教師進修學校1處,在校中小學生93869人,在職教職工8742人。
2012年,全縣在校學生(不包括幼稚園)9.3萬人,教職工(不包括幼教)8828人,進修學校教職工59人,聾啞學校教職工52人;全縣各鄉鎮中心幼稚園(包括部分私立)在園幼兒數29685人,幼教職工2286人。2012年高考本科進線3450人,進線率67.17%,比2011年提高6.7個百分點;其中一榜本科進線2390人,重點進線700人。全市文科、理科、藝體類第一名均在郯城縣,5名學生分別被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高校錄取。
高校:郯城電大、郯城教師進修學校
中學:郯城一中郯城二中、郯城三中、郯城美澳學校郯城綜合高中、郯城高考補習學校.郯城實驗中學山東省郯城縣育才中學、郯城街道辦事處初級中學、銀河中學、郯城歐美外語中學、大唐學府中學部、郯城未名中學、楊集中學、馬頭一中、馬頭二中、郯城街道辦事處第二初級中學(小埠嶺中學)、勝利中學港上中學、沙墩中學、廟山中學、紅花一中、紅花二中、郯城四中、郯城五中、歸義中學、重坊一中、新村中學、花園中學、高峰頭中學
國小:郯城一小郯城二小、郯城三小、郯城街道中心國小(原名向陽國小)、東莊樹華希望國小、大唐學府國小部、郯城歐美外語國小
特殊教育:郯城聾啞學校、魯南少林文武學校、郯城羅榮桓紅軍國小、郯城縣歸昌魯能希望國小
職業教育:郯城縣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魯南職業中專、英才職業中專鄉鎮學校

科技

到1999年底,郯城縣各系統專業技術人員共28526人,其中高級職稱者566人,中級職稱者4997人,初級職稱者22963人。 郯城縣農村各級、各類社會化科技服務組織達813個,其中鄉級126個,村級652個,占郯城縣871個行政村的75.2%。從業人員5852人。1991年10月,成立了“郯城縣技術市場管理辦公室”,由科委主管其業務。是年,對郯城縣所有技術貿易機構進行排查、摸底,凡不符合條件者取銷其經營活動。對技術水平、辦公場所、資金額度等達到標準的35家,頒發“技貿許可證”,予以認定。同時,積極引導、培植新發展技貿機構15家。至1993年底,郯城縣有技貿機構52家,從業人員600餘人,年交易額307.5萬元。至1999年底,郯城縣有技貿機構80家,其中全民47家、集體16家、個體17家,從業人員達1100人。

城建

2005年,全年縣城建設總投資近6億元,拆遷面積21萬平方米,建設面積49萬平方米。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了郯東路、人民路和建設路綜合改造、古城路東段建設、城區道路亮化、排水系統治理、新區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工程,開工建設了城區污水處理廠。全年共硬化道路37.1萬平方米,鋪設管網4.2萬米;新增綠化面積3.8萬平方米;新安裝路燈2015桿、總數達到3020桿。深入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市容市貌有了較大改觀。成立永安計程車公司,改善了城區客運秩序。在村鎮建設方面,累計投入2.3億元,突出抓好綠化、美化、淨化和基礎設施建設,增強了城鎮輻射帶動能力。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市級文明城市”。

城市公交

1路:勝利—天宇門業
郯城公交郯城公交
勝利鎮政府—沂河大橋—愛國村—高爐村—開發區管委—恆通化工—大圩溝—恆通化工北門—利民小區—歐美學校—新醫院—尚城嘉園—官路口—汽車站—巡警大隊—林業局—美澳學校—郯子公園—郵政局—銀都廣場—交通局—皇亭閣—郯城二中—新榮建材—農業局—錦繡嘉園—四方家居—遠通汽貿—運管處—舜傑站—博士樂—天宇門業
2路:沭河橋—馬頭
沭河橋—東城社區—政務大廳南門—政務大廳西門—新實驗中學南門—葛莊—文體中心—移動公司—縣政府—電視台—中國人壽—銀都廣場—三聯家電—新國美—人民廣場—宇大步行街—衛生局—龍泉新村—貴都大酒店—國際商貿城—工業路—魯南紙業—恆通化工—第二運輸公司—開發區—高圩子—崔莊—劉樓—馬頭中學—仿古街—交警三中隊—振興橋—南門口—南新莊—馬頭交管所—沂河管理站—京滬高速出口
7路:東方御景—英莊
東方御景—東城社區北—政務大廳—新實驗中學—國家電網公安局國稅局—街道辦—檀都北門—天澤華府—汽車站—巡警大隊—交警大隊—中國銀行林業局—美澳學校—郯子公園郵政局—商業廣場—交通局—皇亭閣—郯城二中—新榮建材—種子公司—皇亭華府—廢舊鋼材市場—路燈所—環衛所—吳莊東站—吳莊站—大唐學府—英莊
4路:汽車站—橡膠壩—汽車站(環線)
汽車站—官路口—商城嘉園—新醫院—北老城—郯城一中—職教中心—北關小區—萬客隆超市—婚姻登記處—老醫院—中央商城—民政局東—建設銀行建設局—人社局—麗景華都—糧食局家和超市—鹽業公司—富民小區—花苑小區—東關小區—國土局銀杏莊園—火車站—龍門前—前龍門—後龍門—濱河橡膠壩—遊樂園—沭河大橋—新教育體育局—國家電網—公安局—國稅局—街道辦—檀都北門—天澤華府—汽車站
6路:汽車站—人民廣場—汽車站(環線)
汽車站—巡警大隊—墨泉小區—檀都小區—後八廟—新美澳—新源供熱—移動公司—縣政府—清真樓—電視台—中國人壽臨商銀行—銀都廣場—商業廣場—園中園—福隆超市—人民廣場—宇大步行街—老醫院—婚姻登記處—萬客隆超市—北關小區—職教中心—郯城一中—北老城—新醫院—商城嘉園—官路口—汽車站
10路:汽車站—郯城街道中學—汽車站(環線)
汽車站—天澤華府—檢察院—財政局—公安局—武裝部—移動公司—國土局—東關小區—花苑小區—富民小區—鹽業公司—家和超市糧食局—麗景華都—郯城街道中學—恆通汽貿—恆通化工南門—魯南紙業—農商銀行—郁頂新村—新醫院—汽車站

歷史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魯南五大調
魯南五大調活躍在以郯城馬頭為中心遍及整個魯東南,甚至傳到魯北廣饒等地的一種民間曲調。因集中流行於郯城、馬頭一帶,故又稱“郯馬調”,也稱“淮調”、“五大調”。它的旋律婉轉圓韻,節奏平實徐緩,歌詞高雅雋永,多以敘事的形式,謳歌自然風光和人際情誼。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海孝婦
孝婦傳說的源頭是《漢書》。
郯城木旋玩具
郯城木旋玩具是一種民間藝術,它的題材內容、藝術形式都是為適應農村特點而產生的,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在圖案設計上,多取材於神話、民間故事、歷史故事等,具有造型精巧、形象逼真、色彩艷麗、誇張傳神等特點,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反映了一個地區的文化認同和價值歸屬,對於研究當地乃至中原地區風土人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其內容最初取材於民間傳說和民間故事,在圖案的設計上,既有兒童喜愛的花紋,又有成人視為吉祥如意的龍鳳圖案,有著童稚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折射出人類發展的足跡。
郯城縣木版年畫
郯城木版年畫的集中產地勝利鄉沙沃村,在縣城西南15公里的沂河北岸,是郯城木版年畫的發源地。郯城木版年畫起源於200多年前,一位濰坊年畫藝人逃荒至郯城縣勝利鄉沙沃村,恰值年關將近,饑寒交迫之際,他就解下隨身攜帶的木刻雕版,拓印年畫出換取食物。不料,這些色澤艷麗搶眼、極具渲染喜慶氣氛功能的年畫一經面市就獲得熱烈的歡迎,不僅生意紅火,沙沃村村民更是傾村前來拜師學藝。在原有的基礎上,沙沃村人結合本地的地域特徵,一代代推陳出新,很快就把沙沃村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木版年畫專業村。在鼎盛時期,沙沃村曾有過“家家點染,戶戶丹青”的紅火場面,是蘇北、魯南的最大年畫集散地。
柳編工藝製品
白柳,民間民眾俗稱白柳條,又稱條子。 白柳的種植和編制工藝品生產,主要分布在沂、沭河兩岸的李莊、黃山、沙墩、廟山、高峰頭等鄉鎮。農民有著種植白柳的習慣。其傳統柳編製品,主要編織簸箕、針線筐、條箱等農家日常生活必需品,當地生產柳,當地加工,當地銷售。自1972年郯城縣工藝美術總廠開始生產柳編工藝品。郯城縣種植白柳條5萬多畝,年產白柳條近3000萬斤,為農業創匯進一步開發柳編工藝品生產打下了堅強基礎。郯城縣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柳編工藝品出口生產基地,1999年3月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杞柳之鄉”。
膏像工藝製品
郯城縣(郯城一般指本詞條)
石膏像:是將水與石膏按1:1.8左右的比例稀釋後倒在模具中,待石膏完。全乾後脫模所形成的玩具。石膏像製品主要產於港上鎮付橋村
郯城方言
屬北方話,據調查,本縣大體上有北中南三種口音。語音有明顯差異,辭彙也有細微的差別,語法方面基本一致。郯城縣政府所在地郯城鎮系郯國故城舊址,為郯城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可以代表郯城方言。

旅遊資源

東海孝婦冢西漢年間,位於城東外環路旁,墳冢高五、六米,周長80米 ,占地近半畝,至今保存完好。在孝婦冢的墓前有石碑兩座,一個是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所立,另一個是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所建。墓碑上有“萬古流芳”四個大字,墓碑上依稀刻有“大清光緒”的年號,碑文可辨。
郯城縣(郯城一般指本詞條)
望海樓景區:在城東南15公里處,位於紅花鄉大尚莊村東南約2.5公里的山頂上,是一座高大的石峰,巨石錯疊,形如石樓。據傳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出訪郯國時,曾與郯國國君郯子到此登樓望海,觀看日出,後稱為孔子登臨處--望海樓。
郯城縣(郯城一般指本詞條)
齊魏馬陵之戰戰址:在山東郯城縣馬陵山。齊魏馬陵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41年,是軍事家孫臏指揮齊國軍隊以少勝多,一舉殲滅龐涓所率魏國十萬大軍的著名戰役。
郯城縣(郯城一般指本詞條)
馬陵山景區:馬陵山為沂蒙山余脈,南北走向,海拔在80至180米之間,地形條件與史料上關於馬陵之戰的描寫相吻合。馬陵山一帶還出土了大量銅箭頭和青銅兵器。此外,沿馬陵山一帶還有很多地名、村名都與齊魏馬陵之戰有關。如:孫臏養馬的馬場,齊軍射龐涓的社子,龐涓中伏地之獨龍澗,也稱龐涓溝,龐涓一次上馬石、二次上馬石,魏軍卸甲之卸甲營,龐涓自殺的恨谷崖等。
郯城縣(郯城一般指本詞條)
紅石崖風景區:位於郯城西南四十五華里沂河岸邊。崖下河水滔滔,崖壁陡峭,其土色殷,堅硬如石;崖上樹木參天,陰翳蔽日。其中有一棵雄銀杏樹,高37.5米,胸圍7.1米,為西漢永光年間所植。已在此修建了“銀杏古梅園”,占地百畝。
郯城縣(郯城一般指本詞條)
郯國故城遺址:在縣城城北,為漢代所建的徐州城,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縣城周圍有於公墓、史大奈墓、廟山漢墓群等景點。
郯城縣(郯城一般指本詞條)
於公墓座落在縣城西約300米處,西距西外環150米,北鄰魯南紙業集團駐地南牆。該墓東西寬100米,南北長140米,中心封土高7米。墓前有“清康熙”三十九年郯城知縣趙節重立石碑一幢,碑文為“漢於公墓”。該墓現保存較完整,於1978年12月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於公墓於公墓
清泉寺位於郯城東北15公里馬陵山東坡,泉源鄉司家村西北1.5公里半山處。該寺南北長31米,東西寬20.5米,占地近1畝。大殿3間,單歇式建築,依山順勢,座北面南,殿後為紅石山包,後壁以山崖為牆,露出部位高約1米,前牆1米向上和山牆是青磚結構。大殿中間靠後設一神壇,壇上坐1.5米高泥塑佛像,壇四角有“四大接力神”,以扛壇狀支撐。佛像前有阿”、“伽葉”兩尊泥像相對而立,其底座是低於主像壇0.2米的泥台,主像兩側塑有十八羅漢像,神態表情各不相同,膚色服飾因人而異,有的骨瘦如柴,有的肚大腰圓,栩栩如生。寺院建築和東西廊房全系紅石,屋宇是山紅草繕頂,文革期間被毀。存明萬曆五年重修雲門寺記”石碑1幢,古銀杏樹1株。
銀杏節:2015年11月8日,中國郯城第三節銀杏節暨銀杏產品交易會在山東郯城縣開幕。深秋時節,郯城縣內萬畝銀杏林一片金黃,成為了妝點秋末初冬的一抹亮色。郯城縣300年以上古銀杏樹2萬餘棵,占全國的40%以上;銀杏種植面積發展到30萬畝,定植銀杏1400萬株,年產優質銀杏果400萬公斤,銀杏葉1000萬公斤,銀杏種植規模、銀杏葉產量、定植株數位居全國四大銀杏產區之首,銀杏產業年產值超過20億元。銀杏作為臨沂的“市樹”,也是郯城的第一金字招牌和重要名片。自1992至今,郯城縣共舉辦過6次銀杏主題節慶盛會。2009年“郯城銀杏”地理標誌註冊成功,“郯城銀杏”品牌影響力逐步增強。郯城縣內樹齡最長的一棵銀杏樹齡已達3000餘年,粗壯的樹幹需要6、7個成年挽手才能合抱住。郯城當地人將此樹稱之為“老神樹”,前來參觀和祈福的遊人絡繹不絕。
郯城縣(郯城一般指本詞條)

交通條件

鐵路

距哈長鐵路(哈爾濱到浙江的長興)郯城火車站4公里、距隴海鐵路新沂站20公里、距兗石鐵路臨沂站40公里。

公路

京滬高速公路郯城出口3公里、距310國道(連雲港到霍爾果斯)10公里、距205國道(山海關到廣州)2公里。

機場

郯城至臨沂機場連雲港機場各50公里,距徐州機場110公里。

港口

連雲港港日照港各100公里,青島港300公里。

特產小吃

郯城琅琊草編製品
烤牌烤牌
琅琊草俗稱黃草, 是用京夂的葉子加工而成。
清泉寺優質礦泉水
產於郯城縣馬陵山的深山密林中。這裡谷深林茂,風景秀麗。 礦泉水從古清泉寺附近紅色岩石的裂隙中湧出,清徹透明,口味甘冽。屬低礦化度重碳酸鈣優質天然飲用礦泉水,可與嶗山礦泉水媲美,可作為瓶裝礦泉水和配製飲料用水進行長期穩定的開發。
沂蒙煎餅
煎餅,是沂蒙山區民間傳統家常主食,從使用的原料方面分類,又可分成麥子煎餅、玉米煎餅、小米煎餅、高粱煎餅、地瓜煎餅等,不同的烙制工具,不同的原料,其味道也各不相同。烙好的煎餅薄如紙,摺疊成卷,即可食用。經過晾乾,疊成長方,可存放半月到一個月之久而不變質。
郯城板栗
板栗是郯城名特產品,是全國板栗重點產區之一,已有數百年歷史。板栗稱之"木本糧食",素有"鐵桿莊稼"的美譽,栗子味道甘美、香甜,營養價值高。
郯城銀杏
銀杏俗稱白果,是郯城名特產,栽培歷史悠久,是種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遺植物之一,有活化石之稱,是我國特有的珍貴樹種。據清朝乾隆二十八年編纂的縣誌中,銀杏被列為重要特產載入"果之屬",在"中國主要樹種造林技術" 一書里也有記載。
郯城馬頭吊爐烤牌(潮牌)
吊爐烤牌,因製作時用吊爐烘烤,故而得名。它兩面焦黃,正面撒滿芝麻,香味四溢,酥脆可口,配其油鹽、花椒、蔥花等佐料。
糝,又名“肉粥”,其主要原料是母雞肉和麥米、麵粉、輔以蔥、姜、鹽、醬油、胡椒粉、味素、五香粉、香油、醋等佐料,工藝精細複雜,是山東臨沂一帶的一種傳統名吃。《說苑·雜言》中有“七日不食,黎羹不糝”的記載。《禮記·內則》稱:“糝,取牛、羊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這裡所說的“糝”,頗類今糝。
黑鹹菜(辣疙瘩)
辣疙瘩、碩頭菜、雪裡紅、蘿蔔纓或者蘿蔔、地瓜和洋姜等入缸內醃製,菜鹽比為10:1,加足水,漫過菜即可。過完陰曆正月即可撈出晾曬至乾,俗稱掛鹵。這時將缸內菜汁濾出去渣,入鍋內煮開殺菌盛出。大鍋內底部反扣一大瓷盤,後放花生米或黃豆適量,再把乾鹹菜擺放其上,後把菜汁倒入,如不夠,可加涼開水。大火煮開小火煳,經一晝夜煳制,就煳出又黑又香的黑鹹菜來了。將其裝入洗盡晾乾的罐盆內,倒入熟油封頂,用蓋子或塑膠布紮緊封存。食用時,勿用手拿,不可沾生水,以防發霉長毛,可用乾淨筷子夾出即可。
鹽豆子
鹽豆,俗稱“老鹽豆”有叫“臭鹽豆”,在超市有售名曰梅花豆。是魯南地區每家每戶,在冬閒時,用自家地里收穫的黃豆,醃製出辣嫩可口的小菜。
高樁饃饃
高樁饃饃,是馬頭鎮的又一小吃。它質白面軟,很有筋骨,從外面揭開一層皮,可連續不斷一直揭到里心。吃到嘴裡鬆軟筋道,甜度適中,只有雞蛋粗細,高約15公分左右,故得此名。
莊戶沫水
最主要口味和特點:蔬菜原汁原味,清香四溢。一年四季皆可製作食用。是一種純天然的綠色保健食品。含磷脂是一種天然營養活性劑,是聰明大腦的重要物質。磷脂還可增加。主要材料構成:當地產黃豆、花生米,以及當地出產的山野菜、蔬菜等。豆沫的製作方法:先將豆子和花生米碾成粉或糝子,或磨成糊。具體地說,就是添水燒開,然後將洗淨切好的菜放入鍋中,再撈出濾水放在一邊。然後將豆沫糊或糝子糊添水燒開至滾沸,然後再放入準備好的菜,放少許鹽,根據個人口味而定。根據要求,可以製作成稠的,用筷子叨食;也可製作成稀的,用小勺舀著吃。
涼粉
涼粉,漢族食品。流行於全國各地。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稱北宋時汴梁已有“細索涼粉”。製作方法:將綠豆粉泡好攪成糊狀,水燒至將開,加入白礬並倒入已備好的綠豆糊,放涼即成。白色透明、呈水晶狀。調以醬油、醋、芥茉而食。
油茶
油茶是臨沂人民的傳統小吃,宋朝末年油茶從西部回族傳到沂州之地,為半流汁食品,宜早食。馬頭供銷食品廠生產的油茶質量上乘。製法:麵粉炒熟呈淺黃色,花生仁、瓜子仁、核桃仁、芝麻炒酥碾碎,蔥姜切絲用花生油炸酥;炒麵加蔥薑絲、花生油、香油搓勻再下其它各料拌勻即成。食法:油茶放碗,加入白糖,沸水沖拌成稠粥狀即成。
醃韭菜花
韭花又名韭菜花,是秋天裡韭白上生出的白色花簇,多在欲開未開時採摘,磨碎後醃製成醬食用,農家多稱之為“韭菜花”。
韭花的製作方法大都是磨碎成醬狀,磨製過程中加辣椒似乎也是古法,元人耶律楚材《鹿尾》詩道;“韭菜酷辣同蔥薤,芥屑差辛類桂姜。”不加辣椒似乎不會“酷辣。”

著名人物

郯子:已姓,子爵,春秋是郯國國君。
后蒼:(生卒年不詳)字近君,東海郯人。西漢宣帝時博士,官至少府。著名經學家。
於定國:(前111—前40)字曼倩,西漢時東海郡郯人。漢宣帝時丞相,封平西侯。
劉虞:(?-193)字伯安,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
王朗:(153—228)字景興。三國時期魏國大臣。
何承天:(370—447)南朝宋無神論思想家、天文學家、政治家,歷官衡陽內史、御史中丞等。
鮑照:(約415—470)南朝宋文學家,著有《鮑參軍集》。
徐陵:(507—583)字孝穆,南北朝時期梁陳間著名文學家。
張景華:(1482—1555)字時美,號白溪,明山東郯人。
劉之言:(1906—1933)馬頭鎮人,魯南地區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史人。1933年在“蒼山暴動”中犧牲。
徐熙媛大S):台灣著名藝人。
徐熙娣(小S):台灣著名的主持人。
彭艷:郯城縣王卸村人;現為上海大學無人艇工程研究院院長,海洋智慧型無人系統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常務主任,上海智慧型無人艇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岩岩:中國摔跤運動員 國際鍵將 世界冠軍。
張九華:武術家、技擊家。
釋延魯:俗名林清華;少林寺四大金剛之一。
魯冰:中國當代童話作家。代表作《小鳥快飛》。
韓浩月:中文網路知名寫手,資深文化評論人,代表作《愛如病毒,喜歡潛伏》 。
魏建玲:筆名靈子。現任《國際商報·財富周刊》主編、商務金融網總編輯。主要著作:《沂蒙情思》;《影響我的60訪談》。
江文湛:郯城縣郯城鎮人;擅長中國畫。現為西安中國畫院副院長,一級美術師。
張金蘭:郯城縣花園鄉三捷莊人;著名柳琴戲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協會會員。
劉原生:郯城縣郯城鎮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
劉振亞:郯城縣歸昌鄉人;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黨組書記;電氣工程碩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宋法棠:郯城縣花園鄉宋窯村人;原山東省委副書記、副省長;原黑龍江省省長、省委書記
張玉台:郯城縣馬頭鎮大圩溝村人;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朱振民:郯城縣李莊鎮朱莊村人。
孔憲鐸:郯城縣李莊鎮李莊二村人;孔子第72代孫。
孔祥智: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黨委書記兼副院長。
朱平:新希望教育集團黨委書記(副國家級),郯城鎮人,中國公務員之父。

城市榮譽

中國杞柳之鄉
中國銀杏之鄉
中國樂器之鄉
全國綠化先進單位
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
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
中國優秀生態旅遊縣
中國男裝加工名城
山東省園林城市
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國家園林縣城
參考資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