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鄉

泉源鄉

泉源鄉位於郯城縣東北部,鄉政府駐地泉源頭村距縣城20公里。該鄉東臨江蘇省東海縣,西靠廟山鎮李莊鎮,南連郯城街道,北依臨沭縣。地理位置優越,郯城至臨沭的市級公路貫穿南北,西到205國道8公里。全鄉總面積115.9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2萬畝。人口63231人(201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泉源鄉
  • 外文名稱:The Town Of Quanyuan
  • 別名:泉頭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山東省郯城縣
  • 下轄地區:城子村、南毛村等
  • 政府駐地:泉源頭村
  • 電話區號:0539
  • 郵政區碼:276114
  • 地理位置:魯南
  • 面積:115.93平方公里 
  • 人口:63231人(2017) 
  • 方言:郯城方言
  • 氣候條件:暖溫帶季風區半濕潤大陸性氣候
  • 著名景點:清泉寺、馬陵古戰場遺址等
  • 機場:臨沂機場
  • 火車站:郯城火車站
  • 車牌代碼:魯Q
簡介,歷史沿革,區劃地理,泉源歷史,泉源經濟,旅遊景點,

簡介

全鄉總面積115.9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2萬畝。人口共63231人(2017)。主產小麥、玉米、花生、地瓜。經濟作物以桑蠶、黃煙、棉花、林果、西瓜、大蒜為主。礦產資源主要有重晶石、瑩石等,其中重晶石、瑩石儲量達500萬噸。2004年全鄉農業總產值1.95億元,工業總產值2.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3056元。馬陵山橫穿泉源。全鄉總面積117.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2萬畝。總面積11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2萬畝。地勢東高西低,東部是馬陵山區,西部為平原地帶。

歷史沿革

泉源鄉 是山東省歷史文化村鎮,泉源鄉後城村、前城村,是本鄉建村歷史最早的村莊。據考證該處系春秋時古邑遺址。(此古邑為春秋時古國,系魯附庸。)該遺址前、後分立二村,稱前城、後城;次之卸甲營村和社子村,卸甲營村傳說戰國時,孫臏於此擒住龐涓,卸下盔甲,安營休息而得此名。
摩崖石刻摩崖石刻
社子孫臏率兵於此萬箭射死龐涓,建村時得名射子,後訛化為社子;再次泉源頭村,據載為唐代在此建村;稍後姜橋村,相傳此處原有一座石橋,北宋初期姜姓人來此建村,故名姜橋;再後集東 相傳南宋時,秦姓來此建村,稱秦莊後改現名;桑寨村,相傳,南宋末桑姓來此立村。北毛村據傳元朝末期,毛姓遷此立村,得名毛家。後毛姓一支南遷,另立新村,以北毛 南毛區分。餘下村莊為明朝至清中期建村。

區劃地理

泉源鄉共轄34個行政村(60個自然村):北夾埠村、東夾埠村、翁屯村、大馬莊村、紀莊村、南毛村、小王莊村、宋五湖村、李五湖村、長埠嶺村、郭寨村、大王莊村、集子村、裂莊村、黃圈村、社子村、南夾埠新村、石泉村、柳溝村、房莊村、班莊村、段宅村、邵湖村、毛家寨村、西五湖村、泉南村、泉源頭新村、尚寺村、泉東村、富康新村、長埠村、清泉村、王家新村、城子村。
沭河伴馬陵山穿境南下,是境內主要河流。白馬河位於西部平原,屬季節河。跑馬嶺水庫位於境內馬陵山區,屬中型水庫。泉源鄉名勝古蹟甚多,其中以歷史悠久的馬陵山龐涓溝(獨龍澗)古道最為有名,是山東省歷史文化村鎮之一。

泉源歷史

馬陵古戰場
公元前341年齊魏馬陵之戰,據考證核心戰址在今郯城縣泉源鄉馬陵山區獨龍澗。清康熙《沂州志》載:“馬陵山在州東九十里,與郯城接,狀如奔馬,直抵宿遷……齊伐魏,孫子勝龐涓於此。”這裡地形複雜,地勢險要,山嶺溝澗縱橫,可伏兵數十萬。馬陵道有山頂道、山澗道、河谷道之分。山頂道是一條南北古道,南通吳、越、楚,北達、燕、。馬陵山區至今仍保留有古道遺蹟,在馬陵山區古道沿線,與齊魏馬陵之戰有關的地名、村名有數十處。其中獨龍澗溝內道路彎曲,路兩旁懸崖峭壁,谷深林密。當年孫臏施計射殺龐涓於此澗,又名龐涓溝。
龐涓溝龐涓溝
該溝內與孫、龐大戰有關的地名很多,有孫臏營壘、伏兵崖、恨古崖等戰場遺蹟。其中較有名的為卸甲營村,相傳是龐涓中箭死後,孫臏在此安營,士兵卸甲休整而得名。卸甲營村東臨沭河,河東是王家村,1979年在該村附近出土過一些古銅箭頭等。卸甲營村西南,是四圍山和穆柯寨,地勢險要,也有不少古銅箭頭出土。從卸甲營村向南約7公里,便是著名的“禹鑿山口”,相傳山口為夏禹治水而鑿,沭水流到這裡折向西轉,兩岸懸崖陡壁,林木叢生,風光秀麗。山口東南是古寨村。當年孫臏利用減灶法,誘敵深入,在此把鍋灶減到最少,所安的營寨就在古寨村。1972年修跑馬嶺水庫時,曾挖出數百個鍋灶坑和許多三棱青銅箭頭。沿古寨向南,經大賢莊、官莊、蘆窩、上河,直到蘇魯交界的嶂蒼村,山嶺連綿起伏達30多公里,但山路尚為平坦,是孫龐鬥智的馬陵古道南段。
古柏化石
1991年12月,有村民在馬陵山東坡地表下80公分石層內發現一柏樹化石。化石沒有根系和枝葉,為一棵較完整的樹幹,長3.6米,直徑35~45公分,呈棕紅、棕黃、黑色。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鑑別,其年代為中生代上白堊紀,距今約7萬年。系目前華東地區發現的最大的一株古樹化石,對研究我國中生代地理氣候變化具有重要價值。
出土文物
龐涓溝(獨龍澗)附近馬陵山區及古道,出土了大量的與齊魏馬陵之戰相關的文物。這些文物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兵器與鍋灶炕,二是墓葬。大量的出土文物是重要的證據。1958年,在修黑龍潭水庫時,出土了400—500枚銅箭頭,孫塘村出土了銅箭頭200餘枚。1972年修跑馬嶺水庫時,挖出數百個鍋灶炕和若干枚三棱銅箭頭,以後在清泉寺又出土了幾十個鍋灶炕和數千枚銅箭頭、三棱式銅簇,並在大尚莊出土一把完整的青銅劍,卸甲營村出土一柄斷劍,泉源鄉出土一件銅刺。這些兵器據考古學家鑑定均為戰國時的青銅兵器。尤以獨龍澗處出土的箭頭多而集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尚莊出土一件帶銘文的銅戈,名曰:“谷氏左”。據先秦史專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考證認為,該戈是魏軍的兵器,年代也與馬陵之戰相合,而其他地方的馬陵則無一件出土文物與文獻相印證。這不僅與《史記》記述完全相符,而且證明這裡確曾發生過一場大規模的戰爭。附近的樣山,山頂有龐涓墓,墓下,山前古有“安子廟”,傳系孫殯念與龐涓同學為龐而建。廟北還有一無字紅石古碑。
馬陵古道碑馬陵古道碑

泉源經濟

工商業
工業: 2000~2004年,全鄉新建項目13個,建成了500萬元以上限額企業3個,其中,浙江李子園牛奶加工集團投資500萬元,年加工牛奶12000噸,實現產值2500萬元。東源食品公司投資550萬元,形成日宰殺生豬200頭的生產能力,填補了鄉內無限額企業的空白。全鄉完成企業總產值4.5億元,年遞增17.4%,實現利稅4480萬元,年遞增10.3%,私營企業56戶,從業人員3800餘人。
2000年以來,全鄉完成招商引資6300萬元,通過租賃、改制新增5個投資超過100萬元的企業,超過50萬元的企業4個。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3.1億元,同比增加25%。八達麵粉企業集團投資250萬元,新上大型麵粉機,年加工麵粉3萬噸,年收入200萬元。馬陵新型包裝材料廠投資300萬元,日產瓦棱紙20噸,年產值500萬元。
個體私營經濟: 2000~2002年,全鄉共有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400家,從業人員5000人,實現總投資3500萬元,增加值1.8億元,實現利稅1.1億元。2003~2004年,鄉黨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規定,從建設手續辦理、稅收優惠、場地使用等方面放寬政策,最佳化環境,全鄉湧現出草柳編、花生、地瓜加工、板皮、照明器材加工、棉花收購、掛毯編織、肉食雞、蛋雞養殖、特色產業種養加工等30多個專業村,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到960家,從業人員12000多人,完成產值2.8億元,實現利稅3000萬元。
泉源柳編泉源柳編
商業、飲食服務業: 2004年全鄉共有商業企業8家,比2000年增加5家,從業人員40人,實現利潤50萬元。2000年全鄉共有飲食服務業40多處,從業人員180人,年營業額800多萬元。2004年全鄉飲食業發展到100多處,從業人員400人,年營業額2000萬元。
建築、運輸業: 2000年,全鄉有鄉辦建築企業1處,從業人員20多人,年建築產值500萬元。2004年,1處建築企業的從業人員達50人,45個建築工程隊,年建築安裝產值2000萬元。
2000年全鄉個體運輸戶達160戶,從業人員200人,到2004年全鄉個體運輸戶發展到300多戶,從業人員550多人,有汽車130輛,拖拉機280多台,年產值1300多萬元。
農林牧業
農業: 全鄉共有糧田面積7.2萬畝,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地瓜、大豆等。隨著種植結構的不斷調整,優良品種和科學技術的推廣,一些低產作物逐步被淘汰,複種指數不斷提高,2004年農業總產值達1.95億元,比2000年增長112%,糧食單產達到948公斤,總產達4.7萬噸。
2000年以來,該鄉依靠自然優勢,大力調整農業內部結構,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擴大高效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大力發展高效養殖業,做大做強了桑蠶、黃煙、棉花、林果、畜牧五大支柱產業,分別成為全縣最大的生產基地。
該鄉本著“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自2002年以來,大搞山區開發,先後進行了毛家流域、班莊流域、集子流域、裂莊—後寺流域總計10平方公里的綜合治理,投資600萬元,治山造地4000餘畝,建中(Ⅱ)型水庫1座。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2004年全鄉累計發展養蠶大棚120個,黃煙大棚30個,舉辦各種培訓班60餘期,重點傳授推廣了大棚養蠶、黃煙生產、瓜套棉、果樹品種改良、奶牛等實用技術。
林業: 2004年全鄉有林地面積3000畝,用材林2000畝,防護林5000畝,經濟林6000畝,“四旁”植樹38萬株,林木覆蓋率40%。地梗地堰綠化100%,用材林有楊樹,綠化樹有松樹,經濟樹種有銀杏、蘋果、板栗、桃、山楂、李子等。2004年全鄉果品總量達2000噸。
泉源板栗林泉源板栗林
2000~2004年全鄉共採伐用材林6000立方米。
畜牧業: 該鄉依據山多地廣、飼草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牛、羊、生豬養殖。2004年末,黃牛存欄2.8萬頭,羊2.5萬隻,生豬3.2萬頭,是全縣最大的畜牧養殖基地。同時在全鄉大力發展奶牛養殖,奶牛存欄最高達1500餘頭。先後建起了大型養殖小區20個,發展畜牧養殖專業村16個,培養養殖專業戶200餘家。積極發展山雞、娃娃魚、甲魚等特色養殖,加大科學飼養推廣力度,畜牧養殖經濟效益不斷提高,2004年全鄉畜牧業收入達到7000萬元,人均1430元。
水利: 2000~2002年,圍繞東部山區綜合開發和西部平原抗旱治澇,全鄉累計投入資金800萬元,投工200萬個,開發荒山5000畝,造地4000畝,堵截山溝30條,興建中小型水庫41座,配套塘壩60餘座,修建改建橋樑3座,開挖大口井32眼,小口井48眼,機井3眼,新建600畝節水澆灌工程一處,整修鄉村道路和農田生產路、清理排水溝、治溝2萬米。
2003~2004年,全鄉投資340萬元,對後寺、裂莊、後班莊、南毛、楊莊五大流域進行治理,治山造地6000畝,增加耕地4000畝,興建小(Ⅱ)型水庫5座,配套橋涵閘32座,修建道路7000米。開挖大口井28眼,小口井53眼。全鄉有24個村戶戶通上自來水。

旅遊景點

玉皇頂奶奶廟
馬陵山頂峰原有1座玉皇頂奶奶廟。據史料記載,唐代這裡建有白雲庵一座,1668年大地震時倒塌。清乾隆年間重建並更名為奶奶廟,祭“疹痘娘娘”諸神。廟內原有歷代青石碑30餘座,“天池”清泉1處。每年陰曆四月初八逢廟會20餘天,百里之外的鄉民甚至南京、上海、北京、西安等地商賈雲集在此,進行物資交流,燒香祈福。經過戰亂,奶奶廟遺址變成了約5000平方米的山頂平地,平地上殘存著南北條帶狀數堆磚石廢墟,一塊殘碑。
清泉寺
清泉寺位於泉源鄉馬陵山東坡,現清泉寺國家森林公園駐地。原名雲門寺,南北長31米,東西寬20.5米,占地近1畝。大殿3間,單歇式建築,依山順勢,坐北面南,殿後為紅石山包,後壁以山崖為牆,露出部位高約1米,前牆1米向上和山牆是青磚結構。大殿中間靠後設一神壇,壇上坐有5米高泥塑佛像,壇四角有“四大接力神”,以扛壇狀支撐。佛像前有“阿難”、“伽葉”兩尊泥塑像相對而立,其底座是低於主像壇0.2米的泥台,主像兩側塑有十八羅漢像,神態各不相同,膚色服飾因人而異。該寺“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僅存明萬曆五年“重修雲門寺記”石碑1幢,古銀杏樹1株。上世紀九十年代已修復,重現當時風彩。
九道灣林場
九道灣林場位於泉源鄉境內,涉及九道灣(林場)、九道灣(村)、集子、裂莊等村,東與臨沭縣相鄰,西到毛家寨林場,南至穆坷寨村北五棵松,北至集子村北箭眼石。依據原來的九道灣林場,建設11930畝生態林場,栽植樹種主要為:蘋果、柿子、山楂、核桃、金銀花等經濟林,山頂土層薄地塊栽植側柏等生態林。已建有休閒、採摘、餐飲等設施。
馬陵古戰場公園
齊魏馬陵之戰古戰場遺址公園位於泉源鄉馬陵山核心區龐涓溝,是公元前341年齊魏馬陵之戰決戰地。2001年,馬陵古戰場被中國軍事科學院定為中國古代軍事科學教研基地。古戰場遺址公園於2010年6月份開始總體規劃,2011年3月初開工建設,總面積2085畝。已建成或正在建景點:濱水廣場、孫子孫臏紀念園、馬陵之戰博物館、百將書法碑林廣場、誘敵景觀廊道、木棧道、孫臏指揮台等。龐涓溝為馬陵戰場核心區域,名勝古蹟眾多,也是該公園的核心區域。
毛家寨林場
毛家寨林場位於泉源鄉,涉及卸甲營、桑莊、、翁屯等20個村,南於郯城鎮陵坡村搭界,東到清泉寺林場,北至後段宅東山,西至為馬陵山山體西側。建設面積14074畝的生態林場,山體平均高度不高,坡度基本平緩,土層較厚,按照規劃主要栽植柿子、桃樹、蘋果、山楂、金銀花等經濟樹種,部分土層厚度較大地塊,種植楊樹。已建有休閒、採摘、餐飲、度假等設施。
清泉寺國家森林公園
清泉寺林場國家森林公園 ,原為國有清泉寺林場處馬陵山中部,泉源鄉轄區內,屬低山陵區。土壤為棕壤,平均土層厚度少於30厘米。於1957年建場,經營面積為12640畝,有林地面積為12400畝,全部為生態公益林,活立木蓄積10萬立方米。1993年被批准成為省級國家森林公園。 清泉寺等景點坐落其中,旅遊設施較完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