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司馬遷撰寫的儒生傳記。也是一部簡明的儒學發展史。載於《史記》卷六十一。
篇中勾勒了自先秦孔子至漢武帝時期的儒學傳授系統,以及儒家五經即《周易》、《書》、《詩》、《禮》、《春秋》的傳授系統,描述了漢興至武帝時期儒道互黜的史實,記載了儒學代表人物的事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史記·儒林列傳
- 作者:司馬遷
- 出處:《史記》
西漢司馬遷撰寫的儒生傳記。也是一部簡明的儒學發展史。載於《史記》卷六十一。
篇中勾勒了自先秦孔子至漢武帝時期的儒學傳授系統,以及儒家五經即《周易》、《書》、《詩》、《禮》、《春秋》的傳授系統,描述了漢興至武帝時期儒道互黜的史實,記載了儒學代表人物的事跡。
伏生、申培公、趙綰、王臧、公孫弘、董仲舒等人立傳,而以董仲舒的傳最為詳盡,且評價最高。歷史地位 《史記·儒林列傳》既是司馬遷儒學思想的反映,也是司馬遷對儒道諸家思想的文化價值的評判體現,更是儒學發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儒林傳》是《漢書》的第八十八卷。作者班固在司馬遷所著《史記·儒林列傳》的基礎上對西漢時期儒家的興衰、經學的發展,儒生的活動和經籍的傳授等做了更為翔實的記述。班固認為,六藝(六經)之文是王教之典籍,是先聖明天道,正人倫...
履雖新不為冠,出自《史記·儒林列傳》。【成語】:履雖新不為冠 【拼音】:lǚ suī xīn bù wéi guān 【簡拼】:lsxbwg 【解釋】:鞋子雖新也不能當帽子用。舊時比喻君臣、貴賤有別,不可混同。【出處】:《史記·儒林列傳...
行常帶經,漢語成語,拼音是xíng cháng dài jīng,意思是走路時經常攜帶經書,形容熱心求學,苦讀不倦,出自《史記·儒林列傳》。成語出處 《史記·儒林列傳》行常帶經,止息則誦習之。成語用法 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例句 我...
另外,孔子號稱“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 ( 《史記·孔子世家》 ) ,弟子七十二賢散游諸侯, “大者為師傅卿相, 小者友教士大夫” ( 《史記·儒林列傳》 ) ,門徒遍及衛、陳、楚、魏、齊、魯諸國,使儒學傳習輾轉,影響擴...
講誦,漢語詞語,讀音jiǎng sòng,講授誦讀。出自《史記·儒林列傳》。出處 出自《史記·儒林列傳》:“ 董仲舒 , 廣川人也。以治《春秋》, 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漢書》卷五十六《...
下帷,拼音是xià wéi,漢語詞語,意思是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指教書;引申指閉門苦讀;原指漢代董仲舒下帷講學,三年不看窗外這件事。出自《史記·儒林列傳》。解釋 1、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指教書。2、引申指閉門苦讀。3、原指漢代...
西狩是是指魯哀公十四年在大野狩獵獲的麒麟,是傳說中的神獸,出自《左傳·哀公十四年》,《史記·儒林列傳》和《重贈盧諶》也都有記載。釋義 相傳魯哀公 十四年在大野狩獵獲麒麟。出處 《左傳·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
”(《史記·儒林列傳》)高堂生授《禮》,先以《士禮》十七授蕭奮,蕭奮授孟卿,孟卿授后蒼,后蒼授戴德、戴聖叔侄。二戴對禮學造詣尤深,所編《大、小戴禮》影響深遠,而其說皆“源於魯郡之高堂生”(《史記·儒林列傳》)。
《史記·儒林列傳》說:“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此處所說術士即儒生,《說文》釋“儒”為“術士”。侯生、盧生即是儒生通方術者。儒生又稱儒士 《莊子·田子方》引魯哀公說:“魯多儒士。”《莊子·天下篇》...
如《史記·儒林列傳》曰:“言《禮》自魯高堂生”“諸學者多言《禮》,而魯高堂生最本。《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於今獨有《士禮》,高堂生能言之。”《漢書·儒林傳·孟喜》:“父號孟卿 ,...
《史記·儒林列傳》記孔子十一世孫孔安國家傳本,比今文多“逸書”十餘篇。《漢書·藝文志》所說的“中古文”,劉向用以校《今文尚書》三家經文。《漢書·儒林傳》成帝時張霸獻“百兩篇”,當時以中古文相校,發現它是偽造的,...
當時儒術與黃老之術之間的對立,反映在政治上亦甚尖銳,《史記·儒林列傳》載:“竇太后好老子書,召轅固生問老子書,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書乎?乃使固入圈刺豕。”轅固生指老子書為家人言,家人指僕役之...
《史記·儒林列傳》上說,楚漢相爭時,劉邦“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第一次厄運,但這種野蠻措施並沒有也不能阻止住詩書禮樂的流傳。西漢的史學家司馬遷,說他自己親眼看到...
《史記·儒林列傳》:“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晁錯往受之。”《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宜命掌故悉奏其儀而覽焉。”南朝 陳徐陵《勸進梁元帝表》:“久應旁求掌故,諮詢天官,斟酌繁昌,經營高邑。
《史記·儒林列傳》:“﹝ 申公 ﹞退居家教……弟子自遠方至受業者百餘人, 申公 獨以《詩》經為訓以教,無傳。” 司馬貞 索隱:“謂 申公 不作《詩》傳,但教授。”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杯》:“ 盾 ( 趙盾 )不...
史記·秦始皇本紀》)。至漢孝惠帝,始除挾書令。文帝時,傳《書》者只有伏生一人。據《史記·儒林列傳》載:“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又說:“孝文帝時,欲...
“如田子方、段乾木、吳起、禽滑厘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 (《史記·儒林列傳》)。近人有以為子夏思想中具有“法家精神”,韓非子稱“儒分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為將之視為法家(見郭沫若《十批判書》子夏像)。子夏晚年,...
漢武帝所立的五經博士,據《史記·儒林列傳》載:“言《詩》於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於燕則韓太傅;言《尚書》,自濟南伏生;言《禮》,自魯高堂生;言《易》,自葘川田生;言《春秋》,於齊魯自胡毋生,於趙自董仲舒。...
《史記·封禪書》:“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史記·禮書》:“今上即位,招致儒術之士,令共定儀,十餘年不就。”《史記·儒林列傳》:“後陵遲以至於始皇,天下並爭於戰國,儒術既絀焉,然齊魯之間,學者獨不廢也。”《...
約法三章(拼音:yuē fǎ sān zhā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約法三章”原指約定三條法律;後泛指約好或訂立簡單的條款相互遵守。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成語出處 西漢·...
(見《史記·儒林列傳》)為防止借效法湯、武而予篡弒者以藉口,宋儒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引王勉說:“斯言也,惟在下者有湯、武之仁,而在上者有桀、紂之暴則可。不然,是未免於篡弒之罪也。”(《孟子集注》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