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建設體育強國的重要時期。為進一步提高全市人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加快體育強市和健康天水建設,根據國家《體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甘肅省體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天水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天政發〔2021〕18號),結合天水市體育事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一)主要成效
“十三五”時期,天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體育工作,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民眾體育、競技體育、青少年體育、體育產業等取得長足進展,覆蓋城鄉的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基本完成了“十三五”確定的目標任務,為“十四五”體育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全民健身蓬勃發展。深入貫徹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印發《天水市全民健身實施計畫(2016—2020年)》《天水市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實施意見》等檔案,為全民健身活動的順利有序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政策保障。民眾體育活動廣泛開展,城鄉居民身體素質普遍增強,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為88%,獲得三級以上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證書的人數達到6800多人,累計培訓門球、氣排球、足球、信鴿、游泳、武術等項目裁判員500人次。全民健身組織網路更加健全,成立市級單項體育協會24個,縣(區)級單項體育協會47個、國民體質監測中心及輔導站8個,全民健身站點265個,法人體育社團在體育社會組織的比例達到80%。“十三五”期間,全市體育人口達到150多萬人,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到全市人口39.4%,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17平方米。
——競技體育實力提升。運動項目布局進一步最佳化,重點項目競爭力不斷提升,綜合實力穩中有進。積極組隊參加國際國內比賽,在國際比賽中共獲得7金7銀7銅,在國內比賽中共獲得53金51銀42銅;在甘肅省第十四屆運動會上,獲65金、43銀、39銅,金牌總數和團體總分均列全省第二;在甘肅省青少年錦標賽上,獲114金、87銀、80銅;在甘肅省第十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四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獲33金、37銀、31銅,團體總分和金牌數位列全省第二;在全省第九屆少數民族運動會上,獲一等獎4個、二等獎35個、三等獎44個。成功舉辦和承辦天水市冬季殘疾人青少年田徑錦標賽、兩屆“天水杯”游泳比賽及水上芭蕾表演賽、“我愛足球”中國足球民間爭霸賽天水賽區比賽,以及射箭、龍舟、腳踏車、武術、桌球等特色體育品牌賽事。競技體育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共培養國家級健將1人、一級運動員17人、二級運動員281人、二級裁判員838人,退役運動員在農村中國小任教87人。
——青少年體育健康發展。充分發揮青少年體育組織引領示範作用,發展各級各類青少年體育俱樂部99個;現有體育傳統項目學校58所,其中國家級1所,省級14所,市級43所;成立省級青少年戶外體育營地2個。高度重視青少年體育訓練,科學選材育才,市體校輸送至國家集訓隊學生6名,輸送至省體工隊、省體校學生158名,訓練比賽成績顯著。青少年陽光體育及武術進校園等活動深入開展。“十三五”期間,各縣區積極舉辦中學生運動會、校園足球“市長杯”足球比賽等青少年賽事活動,積極參加全國、全省、全市各類體育賽事活動、冬夏令營活動,年均參與青少年達10萬人次。積極開展武術、足球、籃球、圍棋、空竹、冰雪運動等體育項目進校園活動,年均參與學生達18萬人次。
——體育產業不斷壯大。體育產業政策措施不斷完善,制定了《天水市體育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建立了全市體育產業資料庫及項目庫,11個項目進入全省體育產業項目庫。體育產業與文化、旅遊、醫療、養老、網際網路等領域的互動融合不斷加深,體育產業布局逐步最佳化,質量與消費水平持續提高。打造了青鵑山體育休閒公園、麥積山滑雪場、天水瑞達體育器材設施有限公司等知名體育企業。“十三五”期間,體育產業總產值達31.04億元,占全市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為0.097%。其中,體育彩票累計完成銷售額7億元、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額16.96億元、體育企業營業收入3.83億元、品牌賽事活動1.25億元、健身俱樂部0.5億元、體育用品銷售收入1.5億元。
——體育場地設施增加較快。天水市體育中心項目建成並投入使用,占地436畝,建築面積10.5萬平方米,建成“一場兩館一校一中心”,成為全市承辦體育賽事和大型文化娛樂活動、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的重要陣地。改造、改建了一批老舊廠房、倉庫作為體育健身場地,秦州區改建南山體育場,麥積區、武山縣、秦安縣體育館建成並投入使用。截止“十三五”末,全市共建成市級體育中心1個,縣區級體育中心5個,占縣區總數72%;鄉鎮綜合文體站113個,占鄉鎮總數100%;鄉鎮和社區體育健身中心86個,行政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1865個,占全市2491個行政村總數的75 %;籠式足球場52個、拼裝式游泳池2個、全民健身路徑工程175套。全市現有各類體育場地、場館5816個。
——體育扶貧成效顯著。貫徹落實《體育扶貧工程的三年行動計畫》,召開了全省體育扶貧天水現場會,深入推進公共體育設施扶貧、體育賽事扶貧、體育彩票扶貧、體育明星扶貧、體育綜合體扶貧、體育企業扶貧六大行動。聚焦全市29個掛牌督戰村,配齊配全村民健身設施。全市體育系統140名幹部投身體育幫扶,助力全市脫貧攻堅。
(二)存在問題
總結回顧“十三五”期間體育工作,雖取得了較大成績,但與全市人民民眾對美好體育生活的需要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還不健全,“六邊工程”建設還不均衡,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大;體育設施人均數量仍然偏低,重建輕管的問題仍然存在,社會力量參與不夠,體育社會組織發展仍需規範。競技體育業餘訓練點建設不足,優勢項目提升空間有限,基礎項目和“三大球”整體水平仍然較低;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體育賽事較少,體育賽事活動社會化運行機制不夠完善。體育產業規模小、業態單一,體育產業發展質量不高,與文化、旅遊、教育、科技等融合程度不深,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不充足,產業缺乏市場活力。有經驗的體育場館運營、賽事組織服務、專業設備維護等專、兼職體育管理服務人員缺乏,高水平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和教練員存在結構性短缺,體校生源數量較低,質量不高,體校融合長效機制有待健全。體育經費投入不足,全社會興辦體育的體制機制還不健全。
(三)面臨機遇
——黨中央高度重視體育事業。“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黨中央更加重視體育事業,把發展體育事業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體育工作,專門主持召開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提出體育工作“四個重要”的新定位、作出“9個方面工作”的新部署,首次從國家發展戰略和全局高度,賦予體育事業新的定位和獨特價值。
——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黨和國家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滿足人民民眾對美好體育生活需要,提高人民民眾健康水平,提出建設體育強國戰略和健康中國戰略,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了建設體育強國、健康中國的遠景目標。“十四五”時期,將進一步營造崇尚運動、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圍,推動體育融入生活,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培育健康綠色生活方式,增強人民民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有效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積極有序開展體育工作,對於增強人民健康水平,實現體育與健康教育深度融合,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體育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要求體育加快創新發展,體育產業作為新興產業、綠色產業、健康產業、朝陽產業,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點。國家提出要把體育產業打造成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市委市政府提出深入實施“健康天水 2030”戰略,大力發展民眾體育,促進體育與文化、旅遊、教育、科技醫療等加快融合。體育事業助力鄉村振興、助推全市經濟轉型升級,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體育工作的重要論述,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建設的決策部署,充分發揮體育在助推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圍繞建設體育強市目標,堅持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體育,以體育設施建設為基礎,以民眾體育為引領,以競技體育為抓手,以體育產業為支撐,以體育改革為動力,以體育文化為核心,著力解決體育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大力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不斷滿足全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全面建成天水絲綢之路體育健身長廊,推進民眾體育、青少年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開創全市體育發展新局面。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對體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體育治理各領域、各環節,牢牢把握體育改革發展政治方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育強國之路。
——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大力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體育,始終將人民作為發展體育事業的主體,把滿足人民健身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體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進人民福祉,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堅持改革創新。加快改革步伐,更新發展理念,轉變政府職能,創新服務方式,營造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市場在體育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積極培育社會力量參與體育發展,構建上下貫通、橫向聯繫、運轉有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全市體育發展新格局。
——堅持依法治體。創新普法形式,推進法制宣傳教育,營造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強化法治理念,堅持依法決策、依法行政、嚴格執法,把體育發展納入法治軌道。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堅持全市體育工作一盤棋,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三)發展目標
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根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總體部署、全省和全市“十四五”規劃發展要求,貫徹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目標和健康中國2030戰略,深化體育重點領域改革,促進民眾體育、競技體育、青少年體育、體育產業等各領域均衡發展,加快推進體育強市建設。
——體育改革創新全面深化。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建立健全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體育發展新機制,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明顯提升。
——全民健身實現新發展。構建市、縣、鄉鎮、行政村四級較為完善的全民健身設施網路。到2025年,縣(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15分鐘健身圈基本建成。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到40%以上,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比例達到91%以上。
——競技體育開創新局面。競技精品賽事影響力逐步擴大,競技體育項目布局科學合理,體育多元化發展模式基本形成。優勢項目保持領先水平,金牌榜、獎牌榜穩中有升。“三大球、三小球”與基礎大項等逐步均衡發展,普及率和參與率顯著提升。
——青少年體育呈現新活力。體教融合深入推進,後備人才培養機制不斷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活動更加廣泛,公共體育服務水平不斷提升,青少年身體素養進一步提高,健康狀況明顯改善。
——體育產業實現新突破。建成隴東南地區體育產業帶核心區,體育+深度推進,體育市場主體多元發展,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加豐富,體育消費結構更為合理。到2025年,全市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40億元,體育彩票銷售額逐年增加。
——體育設施建設成規模。全面推進天水絲綢之路體育健身長廊“四個一”提升工程建設,市、縣級公共體育場、體育館或全民健身中心實現全覆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平方米。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功能改造、機制改革,所有權和運營權分離,運營管理能力提升。
——體育文化影響更深遠。服務“一帶一路”,助力鄉村振興,地方體育文化和中華體育精神傳承發揚,體育文化交流不斷加強。
(四)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
到2035年,形成政府主導有力、社會規範有序、市場充滿活力、人民積極參與、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公共服務完善、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體育發展新格局,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現代化。全民健身更親民、更便利、更普及,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到45%以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5平方米,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超過92%;青少年體育服務體系更加健全,身體素養顯著提升,健康狀況明顯改善;競技體育實現更好、更快發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運動項目,實現不同項目間的均衡發展,綜合實力和影響力大幅提升;體育產業更大、更強,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體育行業競爭力顯著增強;體育文化感召力、影響力、凝聚力不斷提高,中華體育精神傳承發揚;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體育在政府與民間交流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基本建成體育綜合實力強、在國內有影響力的體育強市。三、重點任務
(一)構建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1. 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制定天水市《關於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民眾體育的實施意見》,啟動健身設施現狀調查,對接鄉村振興規劃,摸清健身設施建設短板,實施天水市《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五年行動計畫》。利用體育彩票公益金、政府專項資金,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兜底線,因地制宜實施城鎮和農村體育基礎設施補短板工程。增加城市舉步可就的體育健身設施,形成類型豐富、功能完善的體育健身設施服務網路,完善高品質的5—10—15分鐘健身圈。協調有關部門,盤活城市空間沿山、沿河公益性建設用地資源,實施天水全民健身設施精品工程,突出以天水市體育中心為重點的體育地標建設和沿藉河風情線、南北兩山體育休閒景觀帶建設,打造公共體育設施示範區。在新建小區和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城中村改造中建設全民健身設施,開放社區文化體育中心、社區公共運動場,到2025年實現社區市民健身中心全覆蓋。樹立“智慧健身”理念,打造智慧型健身路徑、智慧型健身步道、智慧型體育公園,在城市社區建設8個體育公園、16條健身步道、3個全民健身中心、2條腳踏車騎行賽道、1條步行騎行綜合道、2條登山步道,以智慧化為導向,促進體育設施提檔升級。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投資建設健身設施。堅持全民健身設施建設貼近民眾、經濟實用、迅達便利,增加應急避難(險)功能設定。
2. 廣泛開展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建立民眾性競賽活動體系和激勵機制,探索多元主體辦賽機制,打造具有天水特色的全民健身精品賽事。開展民眾喜聞樂見的體育賽事活動,因地制宜推廣籃球、排球、羽毛球、桌球、太極拳、山地腳踏車、釣魚等形式多樣、方便民眾參與的全民健身活動。豐富社區體育賽事活動,開展趣味運動會,打造線上與線下比賽相結合、全社會參與、多項目覆蓋、多層級聯動的社區運動會,提升市民體育項目參與率。鼓勵各縣區發揮優勢引進或培育地方特色賽事活動,有條件的縣區力爭培育1項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體育旅遊精品賽事,加快形成“一市多品、一地一品”的賽事格局。開展青少年、農民、職工、婦女、老年人全民健身活動,推行《國家體育鍛鍊標準》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社會組織和社會力量開展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支持體育俱樂部承辦社區體育賽事。
3. 加快全民健身組織隊伍建設。加強體育社會組織建設力度,實現縣級及以上體育總會全覆蓋。以體育總會為龍頭,構建體育總會、單項協會、人群體育協會、健身團體相結合的全民健身組織架構。發展民眾身邊的體育社會組織,並逐步向鄉村街道社區延伸覆蓋。發揮體育社會組織在政府、市場、社會之間的管理、服務、協調、監督等作用,提升體育社會組織承接民眾體育賽事服務和場館運營服務的能力水平。培養發展民眾體育所需的組織、管理、研究、健身指導、志願服務、宣傳推廣等人才隊伍。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裁判員、基層健身輔導員等基層體育骨幹隊伍建設,不斷提高人員業務素質。到2025年,體育社會組織“4+X”(即體育總會、老年人體育協會、社會體育指導員、農民體育協會+各類單項體育協會)模式基本成型,各類協會得到全面發展,全市各級體育社團總數達到80個。
4. 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大國民體質監測站(點)建設力度,構建市、縣(區)、鄉鎮(街道)三級國民體質監測網路,完善國民體質監測、科學健身諮詢、民眾體育現狀調查制度。定期開展公益國民體質測定與科學健身指導活動,將國民體質監測指標納入社會發展綜合統計指標。加強與衛生健康部門合作,建立社區醫院與社區體育中心的信息共享機制,針對慢性疾病,制定科學運動處方,推動“體醫融合”。挖掘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民族傳統運動功法在健身、養生、康複方面的獨特價值,加強推廣運用。對接國家社區體育活動管理服務系統,向社會提供健身設施查詢預訂、社會體育指導員諮詢、體育培訓報名等服務。搭建居家健身服務平台,開發居家健身運動新方法,通過“網際網路+”提供個性化的居家健身指導服務。
5. 完善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助力鄉村振興,推進城鄉一體化體育設施建設,在鄉鎮(街道)重點建設全民健身廣場、體育健身中心、社會足球場、籃球場、健身步道等項目,建設626個行政村農民健身工程、50個社會足球場、40個鄉鎮和社區體育健身中心,實現農村體育健身工程全覆蓋。加快創新農民體育賽事組織機制,通過體育、旅遊、文化融合發展,打造一批“農”字號的體育特色品牌賽事、健身活動,推動鄉土賽事常態化。培育基層體育組織網路,來促進和引領民眾參加體育健身運動。推動“體育+”特色村建設。
(二)提升競技體育綜合實力
1. 做好賽事工作
做好重大賽事的備戰參賽工作。紮實做好2021年全運會、2022年甘肅省第十五屆運動會、2023年全國第三屆青年運動會、2024年全國第五屆城市運動會的備戰參賽工作,力爭取得優異成績。組隊參加國際國內各項競技體育賽事,做好備戰參賽工作,完成參賽任務。精心籌備好天水市第五屆運動會,確保運動會圓滿成功。
積極舉辦承辦申辦各類賽事。積極舉辦田徑、武術、跆拳道、籃球、足球、排球、桌球、射箭等市級體育賽事。積極申請承辦省級體育賽事,每年爭取申辦3至4項,力爭為2026年申辦全省第十六屆省運會打好基礎。積極申辦國家級體育賽事和國際級體育賽事,提升申辦賽事的能力和水平,擴大申辦賽事的影響力。
2. 全面推動“三大球”振興發展。積極探索“三大球”發展道路,構建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三大球”訓練、競賽和後備人才培養體系,加強省內外交流與合作,強化科技助力,提高“三大球”訓練、競賽的科學化水平,挖掘“三大球”項目文化,提高全市人民的認知度和參與度。
3. 培育優勢項目。堅持優勢項目保持優勢,潛優勢項目加快發展,基礎項目和集體球類項目水平穩步提高。重點培育射擊、田徑、武術、腳踏車等奪金大項,繼續培育摔跤、柔道、跆拳道、拳擊等奪金的優勢項目。
4. 加強科學訓練。積極探索構建科學合理的訓練體系,建設優秀運動隊複合型訓練團隊。打造能征善戰、作風優良的一流隊伍。採取有力措施恢復和擴大基層業訓網點。改善訓練競賽基礎設施條件,提高運動訓練基地的訓練、科研、醫療、教育和保障水平。
5. 完善運動員退役保障機制。落實競技體育人才流動制度,激勵運動員職業化發展。落實優秀運動員進入高校學習、自主創業優惠政策,做好退役運動員就業安置工作。健全運動員競賽獎勵機制,完善運動員文化教育、傷病醫療保障機制。
6. 堅決推進反興奮劑鬥爭。加強對運動隊、學校和俱樂部反興奮劑工作的宣傳和指導力度,全面貫徹實施《反興奮劑條例》《反興奮劑管理辦法》,加大興奮劑監測、檢查和懲處力度,強化拿道德的金牌、風格的金牌、乾淨的金牌意識,堅決做到興奮劑問題“零出現”“零容忍”。
(三)建立創新性青少年體育新格局
1. 促進體教融合發展。協助教育部門面向全體學生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實現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開展校園體育活動,保障學校體育課和學生課外鍛鍊實踐,保證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幫助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支持社會力量進入學校,豐富學校體育活動,加強青少年學生軍訓。以球類等為重點項目,建立中小學生聯賽制度。支持優秀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建立高水平運動隊。全面推動基礎業餘訓練進學校,幫助中國小廣泛建立各類運動俱樂部,建立健全體教共管的業餘訓練新體系。將體育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範圍,納入中考計分科目,科學確定並逐步提高分值。聯合教育部門共同制定在校學生的運動水平等級認證標準,共同評定。完善學校體育教學、訓練和競賽體系,支持學校與體育部門建立運動員共同培養機制。制定優秀退役運動員進校園擔任體育教師和教練員制度。制定在大中國小校設立專兼職教練員崗位制度。完善體育師資培訓制度。加快體育傳統特色學校評定工作,提高體育傳統特色學校運動水平。
2. 加強社區青少年體育。將社區青少年體育納入全民健身、社區發展範圍,以社區青少年體育為突破口補齊家庭體育、社區體育的短板,實現青少年體育教育從單向化向多維化發展。加強社區青少年體育運動設施的建設,每個小區健身設施配備滑梯、鞦韆架、攀爬架等青少年體育設施,有條件的小區安裝小型籃球、足球、桌球場地,配備青少年兒童小籃球架。聯合青少年社會組織開展體育培訓免費走進社區活動,帶動社區青少年體育活動的普及。重點為社區低保戶、殘疾戶、特殊困難戶、留守兒童等特殊青少年兒童開展免費體育培訓活動。
3. 促進青少年體育社會組織發展。加強對青少年體育社會組織的專業化指導,提高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的辦訓質量,形成一批有品牌、有特色的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資金補貼等方式,引導和鼓勵俱樂部承接青少年體育賽事活動。鼓勵青少年體育社會組織積極推廣武術、摔跤、棋類、射藝、五禽操、舞龍舞獅等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和“冰雪運動”項目進校園活動。建立綜合性的青少年校外體育活動中心,選拔師資力量雄厚、訓練水平較高的青少年體育社會組織進入青少年校外體育活動中心,保證青少年學生校外鍛鍊時間和質量。
4. 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整合學校比賽、U系列比賽等各級各類青少年體育賽事,建立國小、國中、高中分學段,縣級、市級跨區域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利用課餘時間組織校內比賽、周末組織校際比賽、假期組織跨區域比賽。採取全員參與和青少年競技體育相結合的方式舉辦學校運動會,完善學校體育教學、訓練和競賽體系,支持學校與體育部門建立運動員共同培養機制。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形成2個省級以上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品牌賽事活動。引進專業教練員、退役運動員、體育培訓機構等為學校體育課外訓練和競賽提供指導。
(四)推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1. 深化體育產業融合發展。促進體育與文化、旅遊、教育、養老、健康、傳媒、科技、商貿、網際網路、金融、農林、水利、會展、房地產等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完善體育全產業鏈條。加快體旅融合發展,引導有條件的旅遊景區增設體驗類健身休閒項目,支持旅行社設計開發打造精品體育旅遊線路,鼓勵縣區打造運動休閒特色小鎮。推動體醫融合發展,推廣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運動健康服務,開發康養類服務項目,打造隴東南健身型養老中心。大力發展“網際網路+體育”,培育數字型育、線上健身、線上培訓、網路課堂等新業態,支持體育用品製造企業研製生產智慧型化產品,推動體育場館智慧型化、數位化運營,促進體育賽事、產品和服務線上線下高效融合。
2. 豐富健身休閒產品供給。推動登山、路跑、徒步、足球、籃球、桌球、羽毛球、檯球、網球、廣場舞、釣魚等健身休閒運動項目廣泛開展。引導極限運動、電子競技、輪滑等新興運動項目健康發展。開展森林探秘體驗、射箭、赤足溯溪、定向越野、漂流、農耕等綠色體育運動。挖掘民俗體育資源,舉辦全市民俗體育大會,打造伏羲、姜維武術、龍舟、射箭等為代表的本土特色民俗體育節慶活動。
3. 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實關於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和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政策,指導經營類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推動天水瑞達體育器材設施有限公司等加快發展,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體育用品製造銷售企業。鼓勵基層成立更多單項體育協會,發揮行業協會在引導體育產業布局和拓展業務領域等方面的指導、協調、服務、監督作用。鼓勵社會體育俱樂部依託經營性體育場所、體校、學校、公共體育場館、運動訓練基地以及其它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等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和項目培訓。支持市內職業技術院校建設體育產業創新創業教育服務平台,促進企業、學校、金融機構有效對接。支持縣區設立各類體育產業孵化平台,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體育產業眾創空間。支持退役運動員、體育院校畢業生、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等積極參與體育創新創業。鼓勵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學校等廣泛舉辦各類體育比賽,積極開拓體育競賽表演市場,形成職業體育競賽表演、品牌大賽表演、社會體育、地方傳統體育競賽表演相協調的發展格局。支持發展體育培訓、諮詢和中介服務業,到2025年,全市扶持發展10家以上體育培訓、策劃、諮詢、行銷、救護、傳媒等體育服務型骨幹企業。
4. 推動體育產業集聚發展。落實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建設要求,依託麥積山風景名勝區、南郭寺大景區建設和天水市青鵑山體育休閒公園、運動休閒小鎮等,打造一批運轉良好、帶動能力強的體育產業示範基地、示範單位和示範項目。利用天水市體育中心等體育場館附屬設施和閒置用地,融合周邊地產、公園綠地等資源,構建集健身服務、場館運營、商貿休閒、競賽表演、會展培訓等為一體的城市體育服務綜合體。推動健身休閒設施與住宅、文化、商業、娛樂等綜合開發,打造健身休閒服務綜合體。
5. 促進體育消費市場繁榮。爭創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普及體育運動知識,倡導健康消費理念,廣泛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培育夜間體育賽事經濟,增強體育消費粘性。持續推動體育用品消費,有效拓展體育健身、體育觀賽、體育培訓、體育旅遊等消費新空間。加快推進體育產品和服務生產、傳播、消費的數位化、網路化進程,拓展新媒體體育消費。創新體育消費支付產品,推動體育消費便利化。建立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工作機制,鼓勵各地採取發放消費券、舉辦體育消費節促進體育消費。推動市場主體進行資源整合、業態疊合、消費場景提升、商業模式創新,開展精準服務和定製服務,做精做深體驗消費。
6. 大力拓展體育彩票市場。加強公益宣傳力度,提高市場行銷水平,促進體育彩票銷售。科學調整彩票網點布局,加大網點基礎建設,方便市民投注。重視彩票衍生產品開發利用,努力培育新的增長點。貫徹《彩票管理條例》,加強體彩市場監管,堅決打擊和取締各種以有獎銷售或抽獎方式變相發行彩票行為。加強體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和績效評價,強化風險防控和技術保障。力爭2025年全市體育彩票銷售年增長率達到30%。
(五)創新體育場地建管模式
1. 加快推進公共體育場地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公益屬性和智慧型化發展方向,制定《天水市體育設施空間布局規劃》,進一步完善市、縣區、街道(鄉鎮)、居委會(村)四級體育設施網路。適應城市高質量發展、市民高品質生活,科學規劃布局和建設一批體育場地設施。到2025年,市級建成1場2館1中心(即體育場、體育館、游泳館、全民健身中心),每個縣區建成2場1館1中心(即體育場、健身廣場、體育館、全民健身中心)。每個縣至少建成1個社會標準足球場。每個鄉鎮(街道)建成不少於開展4個體育項目的綜合健身場館。對農村體育設施維修改造和提檔升級,實現場地硬化、塑化、亮化和美化。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健身房建設。完善以市大型體育場館為主體、以縣(區)場館設施為支撐、以社區和農村體育健身場所為基礎的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網路體系,逐步實現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加快推進天水市體育中心“運動員村”、秦州區體育館、南山體育場“方艙醫院”、麥積區橋南體育場、甘谷縣體育綜合場館、清水縣體育館等重點體育項目建設,打造天水承辦重大賽事的體育場館群。鼓勵體育場館與文化旅遊機構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體育場館競賽表演、健身休閒、體育培訓、體育會展、體育旅遊、醫養康復、文創服務等業態融合發展的作用,構建城市體育服務綜合體。
2. 推動公共體育設施開放利用。加大資金補助力度,推進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滿足民眾基本健身需求。創造條件推進機關、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面向社會開放。推動有條件的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在課後和節假日面向公眾有序開放。利用財政資金和體彩公益金支持建設的體育惠民工程、室外健身場地,落實屬地管理維護和安全監管責任制,保證公共體育設施正常開放免費使用。
3. 推進體育場館智慧化管理。完善信息服務系統,運用網際網路、物聯網、雲計算等信息技術,推進體育場館活動預定、信息發布、經營服務、統計等工作信息化,實現場館活動舉辦主體和活動參與者之間的信息共享。探索體育場館健身消費“一卡通”模式,提高民眾的參與性和互動性。積極打造全市健身場館設施查詢、健身交通地圖、公共體育設施遠程監管與報修、全民健身活動信息、社會體育指導員和體育志願者服務等內容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平台,建立全民健身信息服務網路,逐步普及二維碼、網際網路、手機APP等多元化終端服務,切實為民眾健身提供方便。
(六)全面深化體育改革
1. 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推動體育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不斷深化體育領域“放管服”改革。深化體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對取消、下放、轉移的審批事項,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對確需保留的市級體育行政審批事項形成目錄清單,規範程式,提高透明度。把適宜由市場和社會承擔的公共體育服務事項,按照法定方式和程式,交由具備條件的社會組織和事業單位承擔。推進行政審批標準化建設,建立健全項目審批《業務手冊》和《辦事指南》。完善體育行政執法制度,建立體育部門法律顧問制度。進一步加大體育部門政府信息公開力度。推動健康關口前移,建立體育和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建立大體育管理體制,注重與文化、教育、旅遊、綠化、衛生、科技、商業和金融等方面的跨界融合,制定融合發展行動計畫。加大網路平台建設,統一規劃建設天水市公共體育服務平台,加快建設天水市體育局官方網站,發揮體育部門入口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新聞發布、信息政策公開、文化宣傳等功能。
2. 創新體育社會組織管理。圍繞體育社會組織“實體化、社會化、規範化、專業化”發展路子,進一步提升體育社會組織發展水平。加強對社會組織的監督力度,引導體育行業協會發揮自律功能,落實體育社會組織等級評估獎勵政策。加強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堅持黨對體育社會組織的領導,確保社會組織發展的正確政治方向。推動和支持體育志願服務組織發展,開展體育志願服務標準化建設。完善體育社會組織“4+X”模式,發揮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社會組織在創新基層體育治理中的作用。大力發展體育俱樂部實體。完善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機制,促進社會組織在提供公共服務中發揮更大作用。實現到2025年體育社會組織制度改革基本到位,各項管理制度相對成熟,體育社團與行政機關全面脫鉤,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運轉協調、制衡有效、依法自治的管理體制。
3. 最佳化體育發展環境。牢固樹立法治思維,加強普法宣傳教育,全面落實依法治體,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水平,把體育工作納入依法運行的軌道。進一步完善體育產業、體育市場和體育競賽管理等方面的行政規範性檔案,健全體育法規和制度體系,引導和規範體育市場主體行為,依法對體育市場進行監督管理,營造公開、公平的體育市場準入環境。開展“體育陽光工程”,使各項職權陽光操作、規範運行。繼續加大體育行政執法力度,加強對高危險性體育項目行政許可專項管理,完善對體育競賽和公共體育設施的監管,維護好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為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協調發展提供良好環境。
(七)促進體育文化繁榮發展
1. 大力弘揚體育文化精神。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體育精神,總結天水體育精神,精心培育和發展體育公益、慈善和志願服務文化。總結天水體育發展成績和經驗,挖掘先進單位和個人的典型事跡,講好天水體育故事。深入總結和豐富天水體育精神,充分發揮體育文化在鄉村振興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凝心聚力的積極作用。廣泛開展體育工作者“體育下鄉”等主題活動,豐富基層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依託各級融媒體中心建好體育融媒體平台,構建體育全媒體傳播格局。組織開展體育知識講座、體育文化展示、體育志願服務、冠軍進校園等活動,讓體育走進民眾、融入生活。宣傳表彰體育先進典型,開展“最美天水體育人”評選活動。
2. 傳承傳統體育文化。組織開展體育類影視、文學、美術、攝影、動漫創作和評選,支持有條件的體育單項協會編撰體育志,打造項目文化節。開展天水傳統體育文化和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普查、整理和研究工作,積極推動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建立天水市民間體育文化資料庫,建設天水市網上體育博物館。推廣民間傳統體育項目,開展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和進校園活動,加強對民間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人的命名和扶持。鼓勵和支持各地開展體育民俗活動,將其作為全民健身活動的組成部分。加強體育文物、文獻、檔案徵集、展示、研究利用工作。加強體育科研和智庫建設,挖掘運動項目文化。
3. 強化體育宣傳和輿論引導。加大體育宣傳力度,大力宣傳中華體育精神和奧林匹克精神,為體育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輿論支持、精神動力和文化條件。落實意識形態責任制,加強體育宣傳隊伍建設,建立新聞發布制度。充分利用每年8月8日全民健身日等時間節點,發揮報刊、電視、網路等媒體優勢,構建融媒體宣傳平台,採取多種形式,普及體育知識,讓“健康中國、體育強國”戰略和“我運動、我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轉化成全體市民的自覺行動。
4. 加強體育文化交流。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體育文化交流合作,落實中華武術“走出去”戰略,拓展對外交流項目。積極參與政府間的人文交流活動,重點深化與省內城市、關中城市群、成渝雙城經濟圈以及友好城市的體育文化交流。依託公祭伏羲大典,開展與港澳台地區和海外華僑華人的體育文化交流,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加強黨對體育發展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體育治理各領域、各環節。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優勢和政治優勢,加大對賽事舉辦、賽風賽紀、器材採購等重點領域的正風肅紀,為我市體育改革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參與的“大體育”發展格局。建立由市政府統籌,發展改革、體育、財政、教育、公安等多部門為主體,調動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社會團體及各行各業參與的體育發展工作協調機制,構建管辦分離、內外聯動、各司其職、靈活高效的體育發展新模式。
(二)完善政策措施。在人才引進、設施建設、體育投資等各方面制定各類優惠政策,完善體育發展政策體系。將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納入市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各具體規劃,在國家土地政策允許範圍內,合理安排體育用地,規劃建設民眾體育設施、競技體育設施和體育賽事場館。住宅區在規劃建設時,要預留並保證公共體育設施用地,配套建設民眾健身相關設施。新建居民區和社區要規範配套相關健身設施,按室內人均建築面積不低於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於0.3平方米執行,並與住宅區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社會力量興辦體育設施,在用地方面給予支持。完善健身消費政策,支持體育彩票銷售,安排一定比例體育彩票公益金等財政資金,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發放消費券等方式,提高民眾的體育消費意願。企業從事文化體育業按6%稅率(符合免稅優惠條件的按3%徵收率)計征增值稅。體育場館自用的房產和土地,享受有關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優惠。體育場館等健身場所的水、電、氣、熱價格按不高於一般工業標準執行。
(三)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體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按照《體育法》把體育事業經費、體育基本建設資金及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資金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和基本建設投資計畫。落實人均1元的全民健身經費。加強對體育彩票公益金的管理和使用,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範圍用於體育事業發展。探索和建立多渠道的體育經費投入機制,鼓勵和支持社會、企業和個人採取贊助、合作和單獨投資等多種形式發展體育事業。建立健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對體育企業給予信貸支持,尤其是中長期信貸支持,並在國家允許的貸款利率浮動幅度內給予一定的利率優惠。積極推進銀體合作,鼓勵金融機構開發與體育相關的保險、信託等金融創新產品,鼓勵保險公司圍繞健身休閒和體育賽事推出多樣化保險產品。
(四)加強人才建設。把體育人才列入全市人才計畫,抓住人才培養、引進、使用三個環節,完善體育人才引進、培養、激勵和保障制度。注重德才兼備,堅持以能力、實績和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標準,建立天水市體育人才資料庫。加強體育系統人才梯隊建設,拓寬教練員、運動員職業發展通道。重點培養引進高端複合型體育經營管理、體育創意設計、體育中介、體育場館運營、賽事組織服務以及專業設備維護人員等市場急需的各類體育專業技術人才。加強體育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重點培養專業技能型社會體育指導員。加強現有體育服務業從業人員職業培訓,建立體育服務業從業人員資質認證制度,不斷提升從業人員素質和專業水平。加強體育職業教育,支持天水體育運動學校加強體育特色專業和優勢項目建設,創造條件申辦大專建制。持續推進“一統三單”優秀運動員安置政策的落實,完善運動員職業轉換社會扶持體系。加強全市體育系統行政幹部的教育培訓,加大幹部輪崗交流、上掛下派力度,不斷提高政策理論水平和崗位履職能力。
(五)抓好規劃落實。分解規劃目標任務,制定年度工作計畫,明確牽頭單位和工作責任,跟蹤分析規劃實施情況,建立完善指標動態調整機制,促進規劃順利實施。將規劃實施納入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制定相應的懲戒措施,做好督促檢查。實施規劃年度監督、中期評估和終期檢查制度,實施重點任務、重點項目和各縣區體育工作督查制度,確保規劃目標任務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