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天水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已經第87次天水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天水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1月10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水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1月10日
  • 發布單位:天水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科學規劃並有效實施“十四五”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對於推動天水市衛生健康事業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為加快推進“健康天水”建設,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民眾健康,依據《天水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甘肅省“十四五”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規劃》和《天水市推進健康天水行動實施方案》精神,編制《天水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一、規劃背景
(一)“十三五”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成就
“十三五”時期,全市衛生健康工作堅持發展改革創新,以建設“健康天水”為中心,以健康扶貧為抓手,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著力加強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衛生健康事業取得長足發展,“十三五”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衛生健康事業持續快速發展。全市衛生資源總量持續增長。2020年末,全市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500個,其中醫院116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 27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3355個,醫療機構床位數20312張。全市每千常住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執業(助理)醫師數和註冊護士數分別由2015年的3.89張、1.37人和1.24人增加到2020年的6.81張、2.21人和3.14人,醫療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全市居民健康水平顯著提升,人均預期壽命由2015年的74.17歲提高到75.2歲,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由2015年的4.45‰和5.52‰下降至2.29‰和3.34‰;2020年,孕產婦死亡率保持在10.23/10萬,婦幼健康核心指標均優於全省平均水平,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74.46%,重性精神病人規範化管理率93.8%。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縱深推進。以“三醫聯動”改革為重點,深入推進五項醫改制度建設。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推進,公立醫療機構全部取消藥品加成,全面落實藥品採購“兩票制”和高值醫用耗材陽光採購制度,同步調整醫療服務價格,藥品價格持續下降。市一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市中醫院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省級試點和甘谷縣區域綜合醫改省級試點工作紮實推進。持續推進以病種為基礎、醫保為槓桿的分級診療制度。深入推進基層衛生機構改革,全面推行績效工資制度,鄉村“一體化”管理有序推進。全面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全面實行基本醫保總額預付和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多元複合型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實現全覆蓋,民眾就醫負擔進一步減輕。
——健康扶貧任務全面完成。緊緊圍繞縣級醫院能力建設、“縣鄉一體,鄉村一體”機制建設、鄉村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三大主攻方向,全面完成健康扶貧任務。建設標準化村衛生室1301個,配備合格村醫3032人,行政村衛生室達到基本醫療有保障分類建設標準,全市常住人口萬人以上鄉鎮衛生院四項主要設備配備率達到100%,實現貧困人口看病有地方、有醫生的總體目標,全面完成脫貧攻堅底線性任務。全市7個縣級公立醫院全部通過二級甲等醫院評審。建設貧困縣縣級醫院重點專科(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和重症醫學科)14個,薄弱學科21個,實現縣級醫院重點專科、薄弱學科建設全覆蓋。各縣區實現了遠程醫療互聯互通,建成貧困縣危急救治中心23個。深入推進“組團式”幫扶和東西部協作,不斷提升貧困縣區醫療機構“造血”能力和服務能力。貧困人口大病專項救治覆蓋率達100%,慢病簽約管理率達99.39%。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完善組織領導、聯防聯控、醫療救治、物資保障等“四項機制”,構建了黨政主要領導統一指揮、“一辦九組”統籌推進、相關部門橫向協作、市縣鄉村縱向聯動、人民民眾共同參與的重大疫情應急管理大格局,探索形成了“聯合診斷、集中救治、中西結合、三級會診、營養支持、心理干預”的醫療救治工作機制與常態化聯防聯控機制,科學精準開展防控救治工作,有效遏制疫情擴散蔓延;全市未發生三代病例和社區傳播,實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治癒率100%,醫療機構零感染,二級及以上綜合醫療機構和疾控機構標準化核酸檢測實驗室全覆蓋。選派32名醫護人員馳援武漢、75名醫護骨幹赴蘭州新區開展歸國人員集中隔離篩查,並取得零感染、零擴散、零病亡的優異成績。
——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持續改善。全面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法定傳染病監測防控能力不斷提高,免疫規劃各項措施全面落實,全市各類常見傳染病發病率持續控制在較低水平。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精神衛生綜合管理試點、愛滋病綜合防治試點、結核病分級診療和綜合防治服務模式試點積極推進。持續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建立隴東南四市突發事件急救用血暨Rh陰性血液資源應急聯動機制,“120”急救調度網路全面建成。廣泛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全面開展健康素養與菸草流行監測項目和健康素養促進項目行動。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和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榮獲省級衛生城市7連冠。穩步推進婦幼健康服務體系和能力建設,出生缺陷綜合防治與防聾治聾體系逐步完善。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全面落實,服務覆蓋面和質量逐年穩步提高。2020年,全市孕產婦住院分娩率99.97%,新生兒疾病篩查率99.87%,均優於全國平均水平。
——醫療服務能力穩步提升。著力最佳化醫療服務鏈條,全面推進醫聯體建設,全市建立城市醫聯體3個、縣級醫共體7個、醫療專科聯盟3個。建成心電、影像、病理、檢驗和消毒供應中心等5個縣級區域醫學中心33個,婦產科、兒科、急診科、麻醉科等薄弱學科全部建成投入使用。積極實施醫療機構“千分制考核”以及二級綜合醫院等級評審,成立護理、重症醫學、麻醉醫學等25個臨床醫學質控中心,持續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安全。紮實推進與天津、上海、陝西等省市醫療衛生幫扶合作,不斷深化醫療衛生交流協作。加快推進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建成省、市、縣、鄉四級互聯互通信息平台。持續提高鄉村醫生待遇,落實全科醫生轉崗培訓與鄉村醫生培養培訓項目,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持續提升。2020年,全市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達1262.5萬人次,患者平均住院日9.1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達236.83萬人,城鄉居民電子檔案建檔率97.48%。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市婦幼保健院和市中心血站完成整體搬遷,武山縣中醫醫院康復樓、清水縣人民醫院住院樓和張家川縣人民醫院建成投入使用,民眾就醫環境和就醫體驗得到極大改善。
——中醫藥事業產業融合創新發展。積極實施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建成國家重點專科(中醫專業)5個、省級重點專科20個、市級重點專科38個。成功舉辦第二屆關中-天水經濟區中醫藥發展論壇。著力提升市縣級中醫藥服務水平,積極推動市縣醫療機構組建中醫醫療聯合體,5個縣級中醫醫院或綜合醫院加掛中西醫結合醫院牌子,6家縣級中醫院通過了二級甲等中醫醫院評審。持續加強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全市112個鄉鎮衛生院建成了中醫館,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以及鄉鎮衛生院、80%的村衛生室能夠開展中醫藥服務。積極實施名醫、名科工程,中醫學科帶頭人、高層次中醫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啟動實施甘肅伏羲醫藥武山縣中藥材標準化加工示範項目和天水岐黃藥業新廠建設等重點項目,積極推進道地藥材規範化綠色生產和標準化示範基地建設,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4.03萬畝,其中標準化種植面積達11.3萬畝,中醫藥產業初具規模。
——計畫生育服務管理轉型發展。全面兩孩政策有序實施,人口監測試點工作順利開展,計畫生育服務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計畫生育“三項制度”落實到位,二級以上醫療機構計生家庭就醫綠色通道全覆蓋,計生特殊家庭普遍得到權益維護、關懷照料和幫助扶持,家庭發展能力不斷提高。深入開展“新市民健康城市行”等一系列主題宣教活動,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各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積極推進流動人口健康示範點創建工作,流動人口管理水平不斷提升,連續5年高質量完成全市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工作。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正式啟動,托育機構登記與備案流程進一步規範。初步形成醫養結合試點服務網路,全市醫養結合機構8家,9個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開設了老年病科,所有醫療機構開通老年人就醫綠色通道。
(二)“十四五”時期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面臨的挑戰
回顧“十三五”衛生健康發展歷程,全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制約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和結構性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全市衛生資源總量相對不足、結構不盡合理、分布不夠均衡、優質資源匱乏,人力資源不足,基層醫療服務保障能力薄弱,醫療服務供需矛盾依然突出。醫療體系重點學科建設滯後,建設內涵不夠,難以滿足人民民眾不斷增長的多層次、多元化的衛生健康服務需求。公立醫院補償機制、人事薪酬制度等綜合改革還不完善,醫防融合協同發展還需進一步探索,“三醫聯動”改革還需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相對薄弱,重大傳染病防控形勢不容忽視,部分傳統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及新發傳染病威脅持續存在,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發病人數逐年上升,各種心理衛生問題持續增加,公共衛生管理體制機制與管理能力面臨挑戰。同時,“大健康、大衛生”理念還不夠深入,“人人參與、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衛生健康體系建設還未在全社會形成共識與合力,全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依然面臨嚴峻挑戰。——面臨的機遇
當前,衛生健康事業正處於多重發展機遇疊加期、融入新發展格局關鍵期,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健康中國”建設、鄉村振興戰略、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等,對於加快衛生健康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高質量發展,帶來重大機遇。特別是黨中央“健康中國”建設重大戰略部署,強調完善國民健康促進政策,織牢國家公共衛生防護網,為人民民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衛生健康服務體系改革政策將持續推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重點向公共衛生服務水平不高的西部地區傾斜,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衛生健康事業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同時,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倡議和關中平原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將進一步加快構建內外兼顧、多向並進的天水改革開放新格局,促進衛生健康消費與大健康產業成為供給側改革的有效經濟著力點。同時,人民民眾健康需求不斷增長、健康觀念持續轉變,對衛生健康服務需求逐步呈現出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發展趨勢,而5G、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在衛生健康服務領域的不斷深化套用,逐漸開啟全人群健康覆蓋、全生命過程干預、全天候個性服務的新型衛生健康服務模式,並將成為引領衛生健康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新引擎,為衛生健康事業快速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決貫徹新時代衛生健康工作方針,以“健康天水”建設為統領,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完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和提升服務能力為重點,以改革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為關鍵,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衛生健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推動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健康環境。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健康優先
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健康需求為導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最佳化要素配置和服務供給,補齊發展短板,創新服務模式,實現區域醫療衛生服務均衡發展,不斷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和效率。
——堅持預防為主,協調發展
牢固樹立“大健康”“大衛生”理念,堅持預防為主、醫防融合方針,加快推進公共衛生體系改革發展,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重大疫情救治體系,深入開展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推動衛生健康服務體系由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以注重個體服務向注重家庭和社會群體服務轉變,全面築牢人民健康防護網。
——堅持統籌協調,共享發展
踐行“把健康融於所有政策”的理念,促進醫療衛生機構持續協調與分工發展,統籌推進衛生健康體系建設。激勵居民參與衛生健康服務治理體系建設,推進健康服務治理體系現代化。最佳化衛生資源配置,發揮中心城市、縣城的綜合承載和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優質資源擴容下沉和均衡布局,逐步縮小城鄉和區域差異。
——堅持改革引領,創新發展
以深化醫改為引擎,以信息化為支撐,完善體制機制,創新管理模式,建立保持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衛生健康發展長效機制。最佳化人才隊伍結構,轉變服務方式,強化依法監管,提升服務質量,增強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活力。
——堅持政府主導,多元發展
突出政府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主導作用,發揮市場機制在非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領域的基礎性資源配置作用,充分調動社會力量辦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持續擴大並推進醫療資源最佳化配置,促進多層次、多元化有序競爭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發展。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建立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密切協作的全民健康服務體系、制度體系和治理體系。全市居民健康水平顯著提升,健康公平持續改善,健康環境不斷最佳化,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預防為主的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基本實現。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改革完善,重大疫情救治、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應急處置能力明顯增強,衛生健康保障水平穩步提高。
到2035年,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完善並充分發揮作用,健康優先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健康知識廣泛普及,健康環境持續改善,健康產業迅速發展。衛生資源保有量及其結構更加合理,衛生健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人民民眾健康需求得到有效滿足,健康水平大幅提升,主要健康指標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居民健康水平持續提高
全面普及健康科普知識,促進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知識與技能廣泛普及,全民健康素養水平穩步提高,城鄉居民健康差異進一步縮小。2025年,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5.6歲,居民健康素養水平≥23%,嬰兒死亡率≤6‰,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8‰,孕產婦死亡率≤17/10萬。
——健康服務能力持續改善和提升
持續加強重點專科建設,中醫藥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衛生健康服務模式有效轉變,居民健康服務能力和水平顯著提升。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數達到8張,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達2.7人,每千常住人口註冊護士數達4.2人。縣級醫療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20%的縣級醫院達到三級醫院服務能力。
——醫學人才培養和發展體系不斷健全
健全醫教協同機制建設,完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和人才使用激勵機制,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衛生健康事業,醫療衛生人才隊伍規模、結構與分布基本滿足城鄉人民民眾健康服務需求。到2025年,每萬人全科醫生數達到2.8人,衛生技術人員繼續醫學教育覆蓋率達到90%。
——公共衛生體系更加完善
建立能夠有效應對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應急救治體系,傳染病疫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早期監測、智慧型預警、快速反應、高效處置、綜合救治能力顯著提升,疾病預防控制能力明顯增強。
——老年健康服務體系趨於完善
基本形成覆蓋城鄉、規模適宜、功能合理、綜合連續的醫養結合服務網路,老年人老年病預防干預、家庭養老照料、社會管理、醫療救治、安寧療護等方面得到全面加強。2025年,全市三級綜合醫院全部設立老年醫學科,二級綜合醫院設老年醫學科比例≥50%;三級中醫醫院全部設定康復科,二級中醫醫院設定康復科比例達到85%;80%以上的綜合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和基層衛生機構建設成為老年友善醫療衛生機構。
——中醫藥事業實現新發展
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大力推進中醫藥科研創新,積極發揮中醫藥在維護健康中的優勢作用,做活“中醫藥+”新業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基本實現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六位一體”協調發展。
三、主要任務
(一)全面推進“健康天水”建設
堅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深入貫徹落實《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健康天水2030”規劃》和《天水市推進健康天水行動實施方案》,健全“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工作機制,建立公共政策健康風險管理工作機制和健康影響評價評估制度。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合作、全社會參與的全民健康素養促進長效機制和工作體系,健全健康促進政策體系和健康素養監測體系。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推動健康關口前移。深入實施“健康天水”17項重大行動、“健康中國行”“全民健康素養促進行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等,推動全民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引導民眾樹立“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的健康理念。建立完善健康科普專家庫,構建健康科普知識發布和傳播長效機制。深入推動愛國衛生運動,全面推進衛生城鎮創建和健康城市、健康村鎮建設,推進全市城鄉環境面貌全面改善。加強農村改廁技術指導,強化病媒生物防治。強化控煙措施,加大控煙宣傳教育。指導開展重大活動保障、重點疾病防控及重大自然災害後愛國衛生工作。
(二)全面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和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能力
健全公共衛生服務管理體系,拓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內容,預防和控制傳染病及慢性病發生和流行,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築牢築實公共衛生防護網。
1.加快推進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發展
全面深化公共衛生、疾病防控和醫療服務體系協同改革,加快“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規範、運轉高效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推進疾控體系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市、縣兩級疾控中心標準化建設,提升生物安全實驗室檢測能力,市疾控中心在建成標準化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的基礎上,配備移動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強化醫防融合,探索建立縣域內疾控機構、醫療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共同參與的醫防融合服務模式。積極發揮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在傳染病防治中的優勢,推動傳染病救治中中西醫相互補充與協調發展。加強國家免疫規劃的規範化管理,加快推進數位化預防接種門診建設與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補償保險機制建設。加強重大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控防治,有效控制愛滋病傳播,持續推進“防、治、管”三位一體結核病防治體系建設,加強鼠疫、布病等動物源性傳染病和包蟲病監測,強化碘缺乏、大骨節病和氟中毒等地方病防治,控制和消除重點地方病危害。加強生活飲用水水質檢測監測能力建設,市疾控中心具備106項指標檢測能力,縣級疾控中心具備42項常規指標檢測能力。
2.不斷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系
建立穩定的公共衛生投入機制,按照平戰結合、分層分類、高效協作、中西醫並重的原則,構建分級分層分流的城市傳染病救治網路。加快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應急管理以及疫情監測和預警信息發布體制與執法機制,加強重特大疫情監測預警和風險評估。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制度,做到疫情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和集中救治。全面加強傳染病醫院(病區)建設、區域公共衛生醫學中心和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加快推進實施天水傳染病醫院改擴建項目,將市五院打造成為重症傳染病救治中心。加快縣區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傳染病區建設,全面提升縣級醫院救治能力。加大醫療機構標準化發熱門診建設,全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和有條件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定規範的發熱門診,嚴格控制院內感染。加強應急醫療救治場所儲備,完善急救站點網路,組建突發重大疫情快速反應隊伍,提升重大疫情現場處置、患者轉運和醫療救治能力等應急救援能力。
3.持續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
堅持常態化精準防控和局部應急處置有機結合,壓緊壓實“四方責任”,嚴格落實“四早”要求,堅持“人”“物”“環境”同防,全面落實入境人員閉環管控,嚴防聚集性疫情和散發病例傳播擴散。切實做好社區、農村地區、醫療機構和公共運輸等重點場所、重點環節疫情防控,加強哨點監測,強化發熱病人診療管理。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提升全民疫情防範意識,增強疫情防護能力。安全有序推進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
4.加強公共衛生應急處置能力建設
探索建立覆蓋市、縣、鄉、村四級醫療衛生機構的應急處置機制,實現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處置各環節無縫對接和協同配合,提高應急準備和處置能力。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綜合監測、快速檢測、風險評估和及時預警能力建設,提升突發事件衛生監測預警水平、應對能力和指揮效力。分級、分類組建醫療救援、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傷員轉運、血液供應、心理危機干預、核輻射和中毒處置等各類專業衛生應急隊伍。以市緊急醫療救援中心為依託,加快全市急救體系建設,構建“空地一體”的立體化醫療救援網路,實現全市急救業務運行的統一管理。建立完善無償獻血應急保障長效機制,加快推進血液管理信息互聯互通,探索建立“網際網路+無償獻血”服務模式,推動團體獻血和街頭流動無償獻血協調發展,確保突發重大事件和“淡季”血液保障。
5.強化慢性病防治和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完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共同參與的慢性病防、治、管“三位一體”工作機制。持續加強高血壓、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嚴重精神障礙等慢性“四病”綜合防控與全程管理,不斷完善慢病管理信息系統,拓寬慢病防控範圍。強化市三院和綜合醫院精神科建設,加快甘肅省強制醫療所、天水市癲癇醫療中心建設步伐。依託市三院開展基層社會心理服務人員培訓,推動社會心理服務向基層延伸。建立健全市縣(區)兩級綜合醫院精神科或心理諮詢門診服務,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村組)衛生室有1-2名人員從事精神衛生服務,重點提高抑鬱、焦慮、孤獨症等心理問題和常見精神障礙的篩查、識別、處置和治療能力。
6.完善食品安全標準和風險監測評估。認真貫徹落實食品安全法及實施條例,健全完善食品安全工作體系,提高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及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監督機構依法履職能力,保障城鄉居民“舌尖上的安全”。做好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與風險評估,持續開展食源性疾病、食品中化學污染物及有害因素、食源性致病菌、放射性污染物的監測評估。推動落實國民營養計畫,著力提高城鄉居民的營養健康水平。
7.推動婦幼健康服務高水平發展
加強婦幼健康服務體系建設與能力提升,全市90%的婦幼保健機構達到一級以上評審標準。落實母嬰安全五項制度,推廣婦幼保健機構開展中醫藥服務,開展孕產期保健和新生兒保健特色專科建設,全面提升危急重症孕產婦救治中心和新生兒救治中心救治能力。實行婦幼保健機構績效考核,推動婦幼保健機構體制機制創新。實施婦幼健康服務保障工程,不斷健全完善上下聯動、運轉高效的危重症孕產婦和新生兒會診、轉診服務網路。繼續實施婦幼健康重點項目,逐步擴大農村婦女宮頸癌和乳腺癌篩查項目覆蓋面,規範開展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農村婦女孕前和孕早期增補葉酸項目,全面落實預防愛滋病、梅毒、B肝等的母嬰傳播綜合干預措施。健全出生缺陷防治網路,推進出生缺陷三級預防。加強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機構能力建設,市級至少建成1家產前診斷機構,各縣區至少建成1家產前篩查機構,建立民政、衛健與醫保一體化出生缺陷防治保障運行機制,提高婚前、孕前檢查、產前篩查、新生兒疾病篩查等覆蓋面。加強出生醫學證明管理,推廣出生醫學證明電子證照套用。繼續開展0-6歲兒童健康管理,推廣擴大兒童早期發展服務,加強兒童眼保健和科學餵養諮詢指導。規範開展0-3歲托幼服務機構衛生保健和嬰幼兒養育專業指導。
8.持續做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推動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均等化,強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績效管理,持續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實效。積極推進電子健康檔案向個人開放,改善服務方式,提升居民感受度。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宣傳全面覆蓋城鄉社區和居民家庭。強化醫療機構公共衛生服務職能,促進醫療機構和公共衛生機構的緊密協作服務。
9.加強職業健康服務
持續開展重點職業病及危害因素監測,強化源頭防控,深化重點行業職業病危害專項治理。建立健全職業健康監護制度,將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申報、檢測和勞動者職業健康檢查、全員職業健康培訓、繳納工傷保險等納入職業健康監管執法內容。加強職業病防治宣傳教育,開展爭做“職業健康達人”活動,努力提升接觸職業病危害勞動者的職業病防護意識和能力。健全完善市縣兩級職業病防治技術支撐體系。到2025年底,接塵工齡不足5年的勞動者新發塵肺病報告例數占年度報告總例數的比例明顯下降。市、縣級職業病防治技術支撐能力基本達到《國家衛生健康委關於加強職業病防治技術支撐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推薦標準。
(三)持續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持續推進綜合醫改任務,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實施現代醫院管理,推進人事薪酬制度、全面預算管理等關鍵舉措落實落地,推動醫改縱深發展。
1.加快推進綜合醫改進程
持續深化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系統推進分級診療、現代醫院管理、全民醫保、藥品供應保障、綜合監管五項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改革,著力構建優質高效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緊密型醫聯體、縣域醫共體建設,發展專科聯盟、技術聯盟,促進優質資源縱向流動,推動診療水平同質化提升。完善醫保基金支付方式與醫保結算機制,推進以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多元複合式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落實分級診療制度,完善分級診療病種管理,探索推進區域總額預算管理。推進多元化辦醫,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服務領域,支持社會資本發展健康管理、專業護理、心理健康、母嬰照料和殘疾人護理等專業健康服務機構。
2.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
加強公立醫院主體地位,發揮公立醫院公益屬性。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強化體系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強化醫聯體格線化建設布局和規範化管理,促進公立醫院發展方式由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運行模式由粗放管理轉向精細化管理,資源配置由注重物質要素轉向更加注重人才技術要素,提高公立醫院管理質量、效率和人員的積極性。加強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和績效評價工作,將公立醫院管理費用占比降至10.49%以下,持續完善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機制。建立公立醫院總會計師制度,推進內部管理改革與全面預算管理制度。改革人事薪酬分配製度,落實醫院經營管理與薪酬分配自主權,貫徹落實“兩個允許”,提高績效工資在工資收入中的比重。
3.統籌推進衛生相關領域改革
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指導各級醫療機構全面配備、優先使用基本藥物,強化短缺藥品預警應對。以藥品帶量集中採購為突破口,探索推動藥品耗材採購與醫保支付聯動機制改革。完善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體系和信息公開制度,持續開展欺詐欺保專項治理,提高行業綜合監管水平。加快推動檢查檢驗結果互認,促進縣級醫院診療服務能力提升。加快發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服務,統籌推進衛生健康領域協同改革與發展。
4.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改革
全面落實行政、業務、人員、藥械、財務和績效考核“六統一”管理,提升鄉村一體化管理水平。轉變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模式,鼓勵社會辦醫機構發揮作用,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向提質增效轉變。全面落實基層醫療機構績效工資制度,改革鄉村醫生服務模式和激勵機制,落實和完善鄉村醫生補償、養老和培養培訓政策機制,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與服務積極性。到2025年,力爭全市鄉村醫生總體具備中專及以上學歷,逐步具備執業助理醫師及以上資格。
(四)推進醫療衛生服務高質量發展
統籌推進區域醫療衛生資源擴容與均衡布局發展,逐步建立功能齊全、適應民眾健康需求、符合經濟發展水平的市域醫療服務體系,著力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不斷滿足人民民眾多層次、多樣化衛生健康需求。
1.加快區域醫療中心建設
依託現有資源建設甘肅省南部區域醫療中心、區域公共衛生醫學中心和隴東南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形成臨床重點專科群,集中力量開展疑難危重症診斷治療技術攻關,實施高層次醫學人才培養,帶動全市醫療水平邁上新台階。依託市第一人民醫院建設甘肅省南部區域醫療中心,建立遠程危重症救治平台,打造數字醫療特色品牌,建設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科研、教學於一體,輻射隴南、平涼及甘南部分縣區的高水平省級區域醫療中心,構建“上下聯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區域醫療衛生服務新格局。依託市中醫醫院建設隴東南區域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充分利用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項目和“十四五”期間擬建的醫養分院,推進中醫醫院應急和救治能力建設,拓展中醫藥服務體系在隴東南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依託市第三人民醫院建設甘肅省東部片區精神衛生醫療中心,發揮市三院精神科、醫學心理科兩個“省級重點”學科的示範帶頭作用,形成我市精神衛生在甘肅省東部片區的品牌效應。
2.增強市級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實施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工程,最佳化現有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推進婦女兒童健康服務能力、職業病防治體系、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能力,以及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爭取在“十四五”末,完成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異地遷建,市一院三陽分院、天水市社會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和市婦幼保健院婦女兒童綜合保健樓等重點工程建設,推進市域範圍內形成功能較為齊全的醫療服務體系。加強市級公立醫院重點專科建設,支持市一院、市二院和市中醫醫院等醫療機構積極申報創建國家、省級重點專科,提高重點專科建設發展水平。加快推進醫院等級評審工作,以評促建,完善和落實醫院管理制度,“十四五”末,市級三級醫療機構達到8所以上,其中,市辦綜合性醫院3所(天水市一院、天水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天水市四院),中醫醫院1所(天水市中醫醫院),社會辦綜合性醫院1所(天水四0七醫院),專科醫院1所(天水市三院)。2022年,甘肅省天水傳染病醫院和市婦幼保健院力爭通過三級醫院評審。
3.強化縣級醫療服務能力
充分發揮縣域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龍頭作用,甘谷縣、清水縣依託縣人民醫院建成市級區域醫療中心,武山縣、秦安縣、張家川縣依託縣人民醫院建成縣域醫療服務中心,持續提升縣級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推動一批縣級醫院達到三級醫院服務能力。加快甘谷縣、秦安縣、武山縣人民醫院異地遷建建設步伐,積極改善兩區五縣中醫醫院、婦幼保健、疾控預防機構基礎設施條件,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持續推進縣域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創傷中心、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設,發揮縣域心電、檢驗、病理、影像、消毒供應等5個醫學中心作用,提升兒科、腫瘤、心腦血管、呼吸、消化和感染性疾病科等專科能力,加強急診急救、病理、麻醉、老年病、康復醫學、重症醫學等弱勢學科建設,提高縣域就診率。推進縣域醫學中心全面接入省級遠程醫學信息平台。落實城市公立醫院對口支援工作機制,完善三級醫院對口幫扶、東西部協作等長效機制。
4.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
堅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功能定位,著力改善基層醫療機構的基礎設施和設備條件,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匹配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社區醫院建設,在城鎮化進程中同步規劃建設或改造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每個街道應當設定一所由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高基層衛生機構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醫養結合和安寧療護全過程服務能力,充分發揮基層機構在衛生健康服務體系中的“網底”作用。加快遠程醫療在鄉村兩級的覆蓋和套用,實現“鄉檢查、縣診斷、鄉治療”。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和醫療康復服務能力。深入推進基層慢病醫防融合,著力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
5.推進多元化辦醫格局
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辦醫,支持向社會辦醫療機構購買醫療衛生服務,並鼓勵有實力的社會辦醫療機構承擔醫學類科研項目。精簡最佳化審批流程,提高準入審批效率,推動相關部門社會辦醫審批信息共享聯動機制建設。推進民營醫院內涵建設,監督並規範民營醫院醫療服務行為,保障醫療服務安全。
6.加強醫療質量管理
加強市縣級臨床醫學質控中心網路建設,充分發揮各專業質控中心質量管理作用。加強醫療服務綜合監管,建立醫療行為智慧型審核及臨床路徑管理系統,完善事前事中事後監管措施。積極推行醫療機構績效考核,加強醫德醫風和行業作風建設。加大對民營醫院醫療護理質量監管力度和執業行為的監督檢查。積極套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體系,提高醫療服務同質化水平。
(五)全面加強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
落實“引進一批”任務,探索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常態化培養機制,建成一支數量規模適宜、素質能力優良、結構分布合理的醫療衛生人才隊伍。
1.加強衛生健康人才引進
深入實施衛生健康“三個一批”人才計畫,推動建立市縣區域高層次人才項目計畫,打造高層次人才選拔培養使用梯隊。完善衛生健康行業高層次人才引進、使用與激勵政策,落實吸引急需緊缺和高層次人才政策措施,增強市域衛生人才在隴東南地區的競爭優勢。加強各級公立醫院、基層醫療衛生、疾病預防控制等機構編制配備,用活用好醫療衛生行業編制資源,推進醫療衛生單位編制管理方式改革。全面落實《關於加強和改進全省衛生健康人才引進工作的通知》精神,充分保障醫療衛生機構用人自主權,推動各級醫療衛生機構根據發展需要引進人才。完善訂單定向本科醫學生統籌培養和“縣管鄉用”辦法,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定向招聘各類項目人員為事業單位編制人員。解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長期人才不足問題,在急需緊缺人才引進上向基層和疾控機構適當傾斜。完善醫務人員在基層工作的薪酬、職稱等激勵機制,創造留人用人的良好環境。
2.強化衛生健康人才培養
完善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機制,探索建立以需定招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推進“網際網路+醫學教育”,擴大醫學繼續教育覆蓋面。鼓勵和支持醫療機構出台優惠政策措施,支持在職攻讀碩士、博士學位,通過分批選派優秀人才到省外進修學習、出國研修等方式,提高青年骨幹人才學術和業務水平。加大全市二級醫院護理學科人才隊伍建設。通過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全科醫生轉崗培訓、特崗全科醫生招聘、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和村醫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等多種方式,開展前瞻性人才培養培訓與人才崗位鍛鍊。通過東西部協作交流機制,以“傳幫帶”等形式提高受援單位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擴大全科、兒科等緊缺專業培訓規模。探索建立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複合型人才培養機制,培養一批防治結合型公共衛生人才隊伍。
(六)加快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多業態融合發展,提升區域中醫藥服務能力,推動中醫藥事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1.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
積極構建醫療機構全參與、城鄉居民全覆蓋、生命周期全服務,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於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加快實施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隴東南區域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以及縣級中醫院建設項目,提升中醫醫院應急救治能力。強化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中醫藥服務工作,推動基層中醫藥服務全覆蓋及提質增效。實施中醫臨床優勢培育工程和名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室等項目,做優做強國家、省、市、縣級中醫特色優勢專科建設。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建設中醫治未病中心。持續推進“西醫學中醫、中醫學經典”、中醫藥師承教育等,加強中西醫臨床協作水平。積極推進“網際網路+中醫藥健康服務”,大力發展網際網路中醫藥健康服務。推動中醫藥科研創新,開展防治重大、難治、罕見疾病和新發突發傳染病等臨床研究。建立健全中醫藥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工作機制,強化中西醫協同攻關,推廣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提升中醫藥公共衛生應急能力。
2.推進中醫藥產業融合發展
建立完善中醫藥產業發展協調機制,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和產業事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方案》,推進中醫藥產業發展專項行動計畫。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和中醫藥健康養老、健康旅遊,推動中醫藥健康服務多業態融合發展。做大做強中藥材種植、加工、流通等優勢特色產業,打造道地中藥材優勢產區。搶抓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示範區建設重大機遇,積極推動中藥材標準化示範基地建設、中藥材精深加工及流通體系建設、中醫藥產業協同創新、生物醫藥與中藥材產業扶貧協同發展。加快中成藥、中藥飲片、配方顆粒、中藥保健品、敷貼等產品研發生產,培育發展中藥及中成藥醫藥產業集群,推動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中醫藥文化傳播,積極回響“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醫藥開放合作發展。
(七)健全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
積極實施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建立完善涵蓋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等功能並相互銜接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
1.積極構建老年健康服務體系
加快推進天水康健康復養老中心等醫養結合項目建設,積極發展市、縣兩級醫養結合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安寧療護等醫療機構,推動全市二級以上綜合醫院開設老年醫學科,增加老年病床位數量。“十四五”期間,城區建設2-3個醫養結合醫療機構,各縣區至少分別建設1個醫養結合醫療機構,全市建成2個專業化護理服務機構。支持有條件的二級醫療機構向康復醫院、老年病專科醫院、護理院、安寧療護等老年專業醫療服務機構轉型發展。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提供醫養(康養)結合服務。支持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利用現有資源改擴建社區(鄉鎮)醫養中心。新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設定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病床和養老床位。推進醫養結合服務設施與民政、助殘等公共服務設施統籌布局與互補共享,引導醫療機構與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托老所、鄉鎮敬老院等社區養老機構“嵌入式”合作發展,持續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
2.著力提升老年健康服務水平
鼓勵醫療機構開展特色康復和療養服務項目,加強老年人群常見病、重點慢性病和老年痴呆症等的篩查干預、分類管理、健康指導。積極宣傳推廣適宜老年人的中醫養生保健方法,加強老年人自救互救衛生應急技能訓練。實施失能預防項目,降低老年人失能發生率。開展老年友善醫療衛生機構創建活動,推動醫療衛生機構為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巡診送藥等上門服務。實現所有醫療機構開設為老年人提供掛號、就醫等便利服務綠色通道,所有養老機構能夠以不同形式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積極實施國家級老年健康教育、老年人心理關愛試點項目。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功能,為老年人提供綜合、連續、協同、規範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支持天水師範學院等高校和職業院校開設與老年健康相關的專業課程,加快培養老年醫學人才。加強安寧療護機構標準化、規範化建設。
(八)加快推進衛生健康信息化建設發展
適應現代技術與衛生健康服務業深度融合趨向,著力推動“網際網路+衛生健康”服務創新發展。
1.著力推進信息化建設
積極推進5G技術、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醫療健康服務領域的創新套用,提升衛生健康信息化支撐水平。加快天水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設與套用,實現全域醫療衛生機構各類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和數據的交換共享,構建公共衛生大數據平台。加快“雙向轉診信息系統”和“甘肅省遠程醫學信息平台”套用,形成線上線下深度業務協同。規範推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服務創新發展,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預防、治療、康復和自主健康管理一體化的居民健康信息服務體系。紮實推進健康醫療大數據安全防護和監管機制建設,建立完善個人隱私信息保護制度。
2.加快推進智慧醫療服務發展
建設公立醫療機構5G專網,到2025年,全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實現高清視頻傳輸,提供遠程診療等全流程、全周期智慧醫療服務。積極發展網際網路醫院,到2025年,依託全市優質醫療資源建設2所以上網際網路醫院,為患者提供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複診、隨訪管理和遠程指導等線上醫療服務。全面加強以電子病歷為核心,醫院集成平台為支撐的醫院信息化建設,構建醫療、服務、管理“三位一體”的智慧醫院服務體系。建設遠程醫療區域中心,推進遠程影像、心電、檢驗等中心信息化套用,促進區域內醫療資源共享利用,實現基層檢查、上級診斷和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完善“健康甘肅”APP功能,全面推廣居民電子健康卡,在全市二級以上醫院全面開展分時段預約診療服務、智慧型導醫分診、智慧型支付與候診提醒等線上服務,為公眾提供覆蓋全生命周期的一體化電子健康管理服務。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社區醫院等探索套用信息化手段、可穿戴設備等開展面向轄區居民的慢病管理、康復訓練、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
(九)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積極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促進嬰幼兒照護事業發展,推動人口發展公共服務制度化、規範化和法制化。
1.積極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
依法實施三孩生育政策,推動生育政策與教育、假期、住房、就業支持等經濟社會配套政策有效銜接,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構建優質高效的計畫生育服務體系,持續開展宣傳教育、生殖健康諮詢、優生優育指導和流動人口服務等優生優育服務。建立健全計生特殊家庭扶助關懷制度,確保計生特殊家庭聯繫人制度、就醫綠色通道、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三個全覆蓋”。健全完善人口動態監測、研判與預警機制,加強部門間戶籍、婚姻、出生、死亡等數據互聯互通與共享套用。
2.積極促進嬰幼兒照護事業發展
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充分調動社會力量,按照標準和規範,在新建居住區規劃建設與常住人口規模相適應的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及配套安全設施,並與住宅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老城區和已建成居住區無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的,通過購置、置換、租賃等方式建設。鼓勵支持有條件的幼稚園開設托育班,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照護服務機構,支持用人單位與社區聯合,共同舉辦非營利性照護服務機構,到2025年,形成多元化、多樣化覆蓋城鄉的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加大對社會力量舉辦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用人單位內設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的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落實托育服務稅費優惠政策和用地支持政策,全面落實婚假、產假、護理假等規定,支持脫產照護嬰幼兒的父母重返工作崗位,為嬰幼兒家庭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開展婦幼保健、疾病防控等指導性服務,建設完善全面的嬰幼兒照護保障體系。加強嬰幼兒照護服務隊伍建設,規範照護服務機構註冊登記,落實備案管理,明確監管責任,積極開展嬰幼兒照護服務試點工作,到2025年,形成完善的全方位嬰幼兒照護服務管理體系。
(十)推進衛生健康法治建設
全面加強衛生健康綜合監管和執法監督兩大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法治建設工作制度、依法決策和合法性審核制度,全面推行法律顧問制度。全面貫徹落實《天水市改革完善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實施方案》,建立由衛生健康部門牽頭、有關部門參加的綜合監管協調機制,加強衛生健康全過程全行業監管。全面推廣“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機制建設,加快完善衛生健康系統監管體系。建立完善醫療衛生信用體系,積極開展信用監管等多元監管方式,強化醫療衛生機構依法執業主體責任。加大職業衛生監督執法能力,依法加強對學校、公共場所、飲用水、職業衛生和傳染病防治等公共衛生服務監管。切實加強公共衛生監督,推進公共場所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和衛生許可告知承諾制改革。全面加快衛生健康綜合監管信息化建設,加快推進線上監測等非現場執法模式。
(十一)推進健康扶貧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
統籌鞏固健康扶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持續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五年過渡期內保持健康扶貧政策總體穩定。開展三級醫院對口幫扶、深化縣域綜合醫改、農村低收入人口健康幫扶、重點地區重大疾病綜合防控、重點人群健康改善等五項行動,逐步完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建立鞏固健康扶貧成果的長效機制,對脫貧縣的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和合格醫生各項指標進行動態監測、跟蹤銷號,及時消除風險隱患。建立動態監測幫扶長效機制,確保民眾有地方看病、有合格醫生看病,合格醫生有能力看病,做到及時幫扶、動態清零。建立重點人群健康“有人管”的長效機制,做好老年人、孕產婦、兒童、重大疾病、慢性“四病”等重點人群健康管理,實現“應管儘管、應治盡治、應簽盡簽”。建立家庭應急自救互救長效機制,普及十種突發疾病應急自救方法。建立健康促進長效機制,聚焦重點地區、重點人群、重點疾病,深入推進健康鄉村建設。
(十二)加強黨的政治建設
認真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全面加強衛生健康系統黨的政治建設。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衛生健康工作的決策部署,促進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以黨建工作引領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加強公立醫院黨建工作,落實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提高公立醫院黨建工作質量。持續加強衛生健康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行風建設,健全完善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清單和醫德醫風考評制度,提升人民民眾看病就醫滿意度。從嚴落實“三重一大”決策機制和監督程式,緊盯關鍵領域和關鍵環節,杜絕違法違紀問題發生。持續整治醫療領域突出問題,重點查處醫務人員收受“紅包”、開單提成等突出問題,營造風清氣正的醫療衛生環境。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堅持健康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全面落實國家、省、市重大決策部署,分解落實國家、省、市重大任務、主要指標、重大項目,切實發揮規劃導向作用。各縣區、市直各醫療衛生單位要按照職責分工,將規劃確定的重點任務、重大項目、主要指標納入年度計畫,明確責任和進度要求,細化工作舉措,加強組織實施,確保指標任務順利實現。
(二)強化政策支撐
建立穩定的公共衛生事業投入保障機制。按規定落實政府對符合公立醫院區域衛生規劃的衛生健康體系基本建設、設備購置的投入政策。鼓勵支持社會資本依法進入,形成多方支持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新局面。將所有衛生健康服務機構基本建設納入本地國土空間規劃,並為未來發展預留空間。探索政府購買醫療服務、直接補助需方等多種投入方式,促進醫療衛生服務機制轉變和效率提高。制定規劃實施的配套政策檔案。
(三)強化宣傳引導
加強媒體宣傳、輿論監督、科學引導和典型報導,提高全社會對衛生健康事業的普遍認知,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大力宣傳黨和國家關於維護促進人民健康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方針政策,宣傳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意義。大力弘揚崇高職業精神和偉大抗疫精神,營造全社會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加強衛生健康文化建設,建設衛生健康文化宣傳基地和推廣平台,促進衛生健康文化大發展。
(四)強化監測評估
完善規劃監測評估機制,實施過程監督和階段性進展評估,強化監測評估結果套用。探索建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規劃實施進展情況第三方評估機制,增強規劃的約束力,提高監測評估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完善社會監督機制,鼓勵公眾積極參與規劃的實施和監督。強化激勵和問責機制,確保規劃有效實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