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

《天水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已經天水市政府同意,天水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1年12月17日印發.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水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
  • 頒布時間:2021年12月17日
  • 發布單位:天水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
“十四五”時期是我市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決策部署,宙慨艱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建設創新型天水的關鍵時期。《天水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依據《甘肅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天水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天政發〔2021〕18號)編制。
一、發展基礎
(一)“十三五”主要成就
“十三五”以來,全市科技創新工作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最佳化科技創新生態環境,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完善壯大區域科技創新體系,著力提升科技創新效能,全市科技發展總體水平有了較大提升,綜合科技進步指數位居全省前列,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1.區域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截止“十三五”末,全市有在建國家級企業重點實驗室1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1 家,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1個,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7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6家,省級姜妹頌只技術創新中心2家,省級科技創新型企業10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52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 3 家,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1個。技術轉移體系進一步完善,依託企業建成省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7家,建成天水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台,2020年技術市場成交額達到29.2億元。“雙創”平台建設邁出新步伐,全市建成國家級眾創空間1家,“星創天地”5家,省級孵化器3家,省級眾創空間4家,市級眾創空間16家,省級創新創業導師13人。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
2.創新對經濟轉型的支撐作用更加凸顯。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壯大以積體電路封裝、電工電器、先進裝備製造、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為主體的高新潤臘盛技術產業集群,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64家,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達到77.65%,居全省第一。充分發揮科技在脫貧攻堅中的技術引領、人才支撐、智力支持作用,截止“十三五”末,引進了各項請察類作物新品種526個,推廣新技術194項,取得市級以上農業科技成果310項,在小麥抗銹育種、航天育種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國內領先的科技創新成果,下派科技特派員1187名、“三區”人才403人,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村全覆蓋,不斷加強東西部科技協作,實施東西部協作項目24項、資金3653.83萬元,引進新品種20個、新技術4項。
3.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截止“十三五”末,共爭取國列科技項目16項,支持資金562萬元,省列科技計畫項目231項,支持資金12060萬元,組織實施市級以上科技項目873項,累計投入財政資金5988萬元,攻克了一大批核心關鍵技術,取得科技創新成果735項,1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56項科技成果獲得省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4項),2家企業榮獲省企業技術創新示範獎,173項成果獲得市科學技術獎,累計新增經濟效益50多億元,有力促進了企業技術創新和新產品研發,推動了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培育了新的經濟成長點。
4.科技合作交流開創新局面。不斷加強與關中平原城市群、成渝雙城經濟圈和“一帶一路”沿線城市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科技合作與交流,建立產、學、研各方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技術合作機制,促進重點領域開展技術交易和成果轉化。“十三五”期間,建成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4家,引進國外人才11人次,省級引才引智示範基地2家,先後有130多個單位與荷蘭、馬來西亞、上海交通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安理工大學等國內外150多家企業、院所簽訂了科技合作協定,組織實施科技合作項目達180多項。
5.科技創新生態環境趨於最佳化。制定出台了《天水市深糊市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關於改進加強市級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辦法》《天水市支持科技創新若干政策措施》《天水市激發創新活力強化科技引領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支持科技創新創業政策措施,推進了科技需求、技術研發、成果轉化融通貫通。科技創新投入穩步增長,市、縣區級財政科技經費支出占年度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例逐年提升,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戰鴉微企業技術研發經費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例超過3%,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為導向、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格局。注重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嫌葛微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截至2020年,累計培養選拔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71人,“甘肅省科技功臣”2人,“甘肅省優秀專家”33人,隴原工匠1人,甘肅省領軍人才31人,市級“科技功臣”6人,市級領軍人才92人,享受甘肅正高津貼人員73名。
(二)“十四五”科技創新面臨的機遇
“十四五”時期是天水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動力的支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為我市今後科技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標;黨和國家確立“一帶一路”、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關中平原城市群、西部陸海新通道等重大戰略,天水作為關中平原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各類科技創新政策疊加,為我市科技創新發展、擴大合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機遇;省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出台了《關於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強化科技引領的實施意見》,為我市深入實施科教興市戰略、人才強市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西部科技創新發展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也面臨新的挑戰:科技創新投入不足,區域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技創新平台較少,高質量科技人才不足等。立足新發展階段,必須主動適應創新發展大趨勢,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根本性轉變,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支撐。
二、“十四五”科技創新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科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動力,以生態產業為發力點,圍繞建強省域副中心城市,推動老工業基地走出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的要求,積極融入國內大循環、國際國內雙循環,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構建區域科技創新體系,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擴大科技開放合作,著力增強科技自立自強,提高科技創新供給質量,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打造甘肅省技術研發、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重要高地。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創新引領。強化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推動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產業創新等融合發展,更好發揮政府調節作用,構建現代科技創新治理體系。
2.堅持問題導向。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聚焦科技創新短板和弱項,緊盯科技成果轉化、高端人才集聚、自主創新能力提升、高新技術發展、區域創新體系完善等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重點環節,找準科技創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
3.堅持協同發展。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進一步拓存創增,挖掘創新潛力,推動傳統產業智慧型化、清潔化改造,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增強發展的整體性作用。
4.堅持服務民生。圍繞人民切身利益和緊迫需求,把科技創新與改善民生福祉相結合,發揮科技創新在人口健康、生態環境、公共安全、城鎮發展和社會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5.堅持開放合作。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引資、引才引智並舉,積極參與全球創新合作與競爭,在擴大開放中推進全面創新,打造面向“一帶一路”開放的創新共同體。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市省級以上創新平台達到35個以上(新增重點實驗室2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技術創新中心3個、新型研發機構3個),新增眾創空間20家以上,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個以上,引才引智基地3個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0家以上,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全社會R&D投入強度達到1.5%,規模以上企業R&D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達到3%以上,技術市場成交額達到38億元以上。綜合科技進步水平處於全省前列,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更加凸顯。
三、主要任務
(一)最佳化科技創新布局
立足天水市區位優勢、科技資源、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以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為目標,打造渭河流域(天水段)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創新帶,建設沿G30(天水段)科技走廊。以國家級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主體,依託華天科技、長城電工、東旭集團等重點企業,通過擴容提質,努力打造積體電路封裝測試產業聚集區、先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示範區。發揮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示範引領作用,發展農業高科技產業、支撐農業轉型升級,努力打造果菜畜藥高品質現代化特色農業先行區。以麥積山5A級大景區為核心,為文旅高質量發展提供多方面科技支撐,努力打造文旅農康融合發展試驗區。縣區圍繞實施“一縣一產業”工程,打造各具特色的科技創新基地,形成創新要素密集,功能錯位發展,產業合理布局的市域創新空間布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渝雙城經濟圈、關中平原城市群等進行科技人文交流,面向更高層次更廣範圍配置科技資源。
(二)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1.工業科技領域
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緊盯“新基建”重點領域,促進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轉變,培育發展積體電路封裝先進工具機製造為主體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實施企業自主創新產業化項目,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高科技企業,積極推進軍民融合,積極實施生態產業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推動關鍵領域和重點產業實現新突破,加強技術轉化套用和產業化。
(1)電子信息:依託華天電子、天光、華洋等骨幹企業,重點發展積體電路、電子元器件及電子專用設備、智慧型終端設備,提高積體電路封測配套能力。加大新一代半導體材料和元器件工藝技術研發,提升積體電路晶片設計製造、新型功率器件和積體電路封裝測試能力,延伸發展積體電路封測專用設備模具、高端引線框架、半導體封裝包裝材料等配套產品,加快積體電路封裝測試業發展,發展高端封裝技術和產品(FC、2.5D/3D、Sip)。跟蹤支持數模混合積體電路基礎研發能力建設,大力推進模擬及數模混合電路、微機電系統(MEMS)、射頻電路、新型存儲晶片等重要產品的研發製造。
(2)裝備製造:依託星火、鍛壓、風動等重點企業,開發推廣柔性加工單元、柔性製造系統,大力發展大型、智慧型、多軸、複合數控金切工具機、數控鍛壓工具機。套用5G+工業網際網路技術,研發超重型智慧型數控鍛壓工具機柔性生產線、大直縫埋弧焊管生產線MES系統、建立鍛壓設備遠程運維系統及運管平台、高端數控軌道車輪車軸專用加工設備,推進綠色智慧型、集成協同製造。針對航空航天、軍工、船舶、電力、電子信息設備、工程機械、農用機械、軌道交通、新能源裝備、石化裝備等重點領域的國內外需求,研發相應的高端數控工具機、融合複合材料製造設備、多軸聯動車銑複合加工中心,先進成形裝備及自動化生產線;研發生產大型非標準試驗設備。依託海林中科研發新一代高精度圓錐滾子軸承,開展汽車單元軸承智慧型化系列化開發與生產,利用5G+工業網際網路技術,建設高端軸承數位化生產線,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對高性能軸承及傳動部件的需求。
(3)電工電器:依託長開廠、二一三、電傳所等重點企業,研發生產高、中、低壓智慧型化輸配電系列產品,推進智慧型配電用電設備在高鐵、城市軌道交通、電動汽車和特種行業套用。推進新一代智慧型化輸配電裝備製造,推動智慧型型高中低壓開關設備、高效節能變壓器、中型水電成套設備、數字電纜光纜等設備和產品向智慧型、集約及綠色環保方向發展。開發“5”系列低壓電器元件、物聯網智慧型儀器儀表、智慧型鑽機裝備、數位化礦山、加速器電源、儲能系統及裝置、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智慧城市及其技術拓展產品和風電專用輸變電開關設備,風力發電機組控制系統及變流器技術等。在環保氣體絕緣開關設備、超高壓直流隔離開關、核電1E級開關設備、核電FC櫃專用互感器及系列絕緣件、軌道交通及船用開關設備及智慧型低壓電器、1000kV直流大截面架空裸導線、220kV高壓交聯電纜、新型鐵路及城市軌道交通行業電纜、大容量電力電子變流器等領域實現突破。
(4)生物醫藥:依託成紀藥業研發生產小容量注射劑、凍乾粉針劑、口服製劑等系列藥品及自動注射、自動溶藥、醫用防護用品、藥械組合、應急搶救等系列醫療器械;依託岐黃藥業、信誼天森研發系列中成藥,開展無公害中藥材GAP種植;依託華圓公司研製中藥制丸機、微波乾燥滅菌機、數粒瓶裝線一體機、大蜜丸成套流水線設備、滾筒乾燥機等系列製藥設備;依託東旭集團天水新材料產業園大力發展中性硼矽藥用玻璃管及制瓶。加強生物製品、中成藥、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醫療器械、康養保健等新產品研發。
(5)裝配式建築:依託甘肅省裝配式建築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支持建投綠色裝配和隴鼎鋼構等龍頭企業聯合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設高端分支機構或創新平台,建立適合天水區域特色的裝配式建築全生命周期科技攻關和成果推廣體系,構建先進科學的裝配式建築產業體系和人才梯隊體系。加快裝配式建築部品部件生產的先進技術推廣,推進建材構件標準化體系建設,以裝配式建築部品部件製造為重點發展新型建材業,打造裝配式建築產業化基地。加快綠色低碳新型牆體材料、防水材料、裝飾裝修材料、隔熱保溫材料、新型管材研發,支持裝配式建築建材生產型企業科學開發生產原料的非金屬礦山,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對資源再生型(建築垃圾無害化處理和科學利用)項目的推廣,發展資源再生型金屬及合金建材、輕型合金與陶瓷複合建材。
(6)新材料:依託鐵路電纜廠、天水西電合金等企業,重點發展高度鐵路用數位化信號電纜、電力電子器件用金屬複合材料的開發與產業化,耐磨耐熱耐腐蝕高壓合金電工觸頭研發;在電動汽車充電樁、光伏發電產品等新能源領域能夠攻克關鍵技術;依託鍛壓工具機重點研發LP板風電塔筒製造設備;依託東旭集團引進建設新材料、高端裝備研發機構,重點研發OLED載板、中硼藥用玻璃基地以及光電顯示材料。
(7)數據信息技術套用:依託電信公司、移動公司、聯通公司及甘肅睿陽科技等企業,發展面向特定行業領域和用戶群的大數據基礎服務平台、智慧型化監測分析系統;進行公共安全管理大數據服務平台、智慧型化物聯網企業級套用的研發建設,加快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廣套用,支持智慧型車間/生產線、數字工廠建設,推進研發設計數位化、裝備智慧型化、生產過程自動化和管理網路化,促進信息技術向各行業廣泛滲透與深度融合。發展新型顯示、積體電路、新一代信息通信、雲計算及大數據、網際網路及軟體服務、新一代信息技術服務業等行業。
2.農業科技領域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圍繞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和特色農業產業布局,大力發展現代絲路寒旱農業,著力引進試驗示範推廣一批先進實用技術,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農作物新品種,推進果品產業疊代升級、蔬菜產業提質增品、畜牧產業擴量增效、道地中藥材標準化提升“四大”工程,發展食用菌、花卉、苗木等特色產業,培育具有天水特色的高端“甘味”農產品,打造果菜畜藥高品質現代化特色農業先行區。
(1)現代種業:依託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神舟綠鵬公司、市農科所、市果樹所,加快分子育種、航天育種、生物系統的定向調控與創造系統套用技術等工廠化快速擴繁育苗技術的研發、引進、試驗、示範和推廣。圍繞小麥、馬鈴薯、玉米、油菜、蔬菜和小雜糧等主要農作物種植,開展優勢特色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與優良基因挖掘利用、新品種選育、規模化繁種、高效栽培技術、旱作栽培技術、農業生物技術、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農機農藝融合等技術的試驗研究與示範推廣。
(2)林果產業:依託麥積區、秦安縣、秦州區、甘谷縣渭河流域南北淺山區優質花牛蘋果、紅富士蘋果生產基地,秦州區藉河流域淺山川道區優質大櫻桃生產基地,秦安縣葫蘆河流域為主的淺山區優質鮮食蜜桃基地;麥積區渭河流域為主的淺山川道區優質鮮食葡萄和釀酒葡萄生產基地,秦安縣、甘谷縣、麥積區等淺山區優質花椒生產基地,清水縣、麥積區等林緣區優質早實核桃生產基地為主的六大果品基地,重點開展集雨節灌、水肥耦合、果園自然災害預防、病蟲害綠色防控、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集成與套用、果品采後處理、產地貯藏保鮮加工冷鏈物流等技術研究與套用。圍繞林木資源利用、新品種引進、生態系統修復等林業生態建設,開展國土綠化林木樹種的遺傳改良與新技術示範推廣。
(3)蔬菜產業:依託武山、甘谷渭河川道設施蔬菜,秦州、麥積兩區遠郊“菜籃子”,清水、張家川高原夏菜,山地旱作區夏秋蔬菜,麥積區工廠化和林緣區食用菌等“五大”蔬菜基地建設,重點開展集約化工廠化育苗、鋼架大棚多層覆蓋、一年多茬高產高效模式、田園清潔熟化還原、水肥一體化、輕減化栽培等蔬菜自動化、智慧農業技術研究推廣;支持蔬菜機械的引進、農產品加工與收儲運技術的研發和套用。
(4)畜牧產業:圍繞武山縣、甘谷縣、麥積區渭河流域生豬綠色產業帶,秦州區原種豬供應區,麥積區、甘谷縣、秦安縣良種蛋雞和肉雞規模禽養殖基地、張家川縣、清水縣肉牛養殖基地和羊產品精深加工、林緣區冷水魚養殖基地建設,重點發展現代畜禽種業、特種養殖,開展大牲畜凍配改良、常溫人工繁育技術研究、草食畜標準化飼養管理技術研究,全面推廣雜交優勢利用技術;研究優質飼料開發技術、飼料添加劑營養配合和使用技術,推廣糧改飼、人工種草、秸稈綜合利用和青貯飼料技術;加強農牧結合的生態養殖模式研究,開展規模化健康養殖全過程控制、產品質量檢測和可追溯、畜禽舍內外環境控制技術研究,完成規模畜禽場舍環境監測技術及評價系統;提升畜產品質量安全和風險控制、精深加工、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等方面的技術能力;研究推廣畜禽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引進推廣智慧畜牧業管理系統。
(5)特色產業:圍繞麥積區、秦州區、清水縣等林緣區 “中蜂養殖基地”,開展中蜂養殖、推廣中蜂過箱、新法飼養規範生產技術,健全蜂產品深加工和質量安全控制體系研究;圍繞清水半夏、甘谷黨參、秦州連翹、武山當歸、秦安款冬花、麥積金銀花、張家川柴胡等中藥材標準化示範基地建設,積極推廣“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等運行模式,實現中藥材從分散生產向組織化生產轉變,開展新品種引進、種質資源收集與利用、規模化繁種、高效栽培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的試驗研究與示範推廣。
(6)鄉村振興:立足當地資源稟賦,積極對接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特色優勢產業為核心增強農業發展的識別度,引導特色優質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實施“一縣一業”科技惠民示範工程,實施“一縣一產業”科技惠民示範工程,建立一批農業科技綜合試驗示範基地,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組裝配套推廣普及一批實用技術成果,培育發展一批農村科技新興產業;以農業科技園區、科研院所、科技特派員創業鏈和服務站、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等為載體,為科技特派員、農村中小微企業、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大學生等提供創業創意空間、創業實訓基地,構建科技諮詢、質量檢測、科技金融、創業培訓輔導等新型科技服務體系;繼續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進一步最佳化結構、強化管理、提高素質,建立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基地和培訓基地;開展東西部扶貧科技協作,加強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示範。
3.民生科技領域
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加強生態修復、安全生產、防災減災、食品安全、人口健康等重點民生領域先進適用技術引進吸收和推廣套用,滿足改善民生的科技需求。
(1)發展醫療健康普惠技術。重點發展心腦血管、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的診療先進技術、新冠肺炎等重大傳染病的監測防治適用技術、名老中醫經典名方傳承創新、治未病、慢性病中醫藥技術、醫養結合快速康復技術研究與套用,為構建普惠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提供科技支撐。
(2)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技術。重點發展渭河流域(天水段)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套用技術、大氣、水體、土壤污染控制與治理技術、城市污染監測及防治技術套用、農村城鎮生態環境改善技術套用,為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提供科技支撐。
(3)發展安全生產與消防安全高效技術。重點發展安全生產事故監測及防控技術套用、消防安全風險評估及預測預警技術套用、有毒有害危險化學品處理處置技術套用、重大自然災害監測及防控技術套用、職業病危害預防控制技術、食品質量安全與產品檢驗技術研究與套用,為形成保障型安全應急體系提供科技支撐。
(4)發展社會管理信息技術。圍繞建設智慧天水,重點發展數字醫療、遠程醫療、移動醫療技術套用,支持智慧養老管理服務平台、社會綜治維穩管理服務平台、智慧民生服務管理平台建設,為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提供科技支撐。
4.科技服務領域
進一步培育和壯大科技服務市場主體,積極爭創國家級、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組織認定一批市級眾創空間,推動科技服務向專業化、市場化發展。運用“網際網路+”統籌推進各類實驗室、工程中心、研發機構科學儀器設備設施和各類信息文獻資源面向社會開放共享。
(1)推進創新創業孵化載體建設。加快“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服務平台建設,開展科技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交流合作、科技項目論證、科技諮詢培訓等服務,推動創業企業入駐。實施科技服務業發展示範工程,積極創建省級引進國外人才智力示範基地,建立市級引進國外人才示範基地、國際合作基地。
(2)培育和壯大科技服務市場主體。加快推進研究開發、技術轉移、檢驗檢測認證、創業孵化、智慧財產權、科技諮詢、科技金融、科學技術普及等專業和綜合科技服務機構的專業化、市場化改革,提升科技服務業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壯大技術交易市場,加快社會化技術轉移機構發展,技術轉移提供智慧財產權、法律諮詢、資產評估、技術評價等專業服務,建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庫和科技成果信息數據發布平台。
(3)健全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引導各類創新主體和技術轉移機構聯合成立技術轉移聯盟,強化信息共享和業務合作。大力發展技術經紀、智慧財產權、檢驗檢測等科技創新服務,支持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等孵化機構到科研一線提供創新創業服務。加強創新服務人才培養,支持設定專職從事創新服務工作的創新型崗位,鼓勵專業技術人員從事創新服務。
(三)構建區域化高能級創新平台
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結合全省、全市產業發展優勢領域,在天水傾斜布局和規劃建設一批國家、省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技創新基地,開展具有重大引領作用的跨學科、大協同技術攻關,提升我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規模、技術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建立健全跨區域科技研發創新“內引外聯”合作機制,支持重點企業與西安交大、西北工大、長安大學、蘭州大學以及重慶豬八戒網路、蘭州科技大市場等省內外創新力量加強合作,聯合組建技術研發平台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圍繞電子信息電工電器、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等重點領域,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基地,加快天水協同科技創新研究院、榮程新智自然科學研究院西部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設,著力解決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的協同創新,加速技術、人才等創新資源集聚。加強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平台建設,著力培育和發展我市優勢產業領域各類技術交易市場、中介機構、科技服務機構、金融機構、法律服務機構,推進我市省級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建設和市場化專業化發展,力爭新認定一批省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爭取建設專業化國家技術轉移機構。
發展重點:
——依託華天、天光、華洋等重點企業,加大積體電路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設計能力,推進電子信息技術自主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力爭打造國家級電子信息研發創新平台。
——支持星火、海林、鍛壓、岷山、風動等機械製造類重點企業,建立工程技術研發機構,加大精密數控工具機、精密軸承、先進機械裝備、核能配套等產業鏈設計研發力度,打造西部高端智慧型裝備製造研發平台。
——支持甘肅電科院、長開廠、二一三、電傳所等企業,加大電工產品研發和檢測試驗創新力度,提高原始創新能力,打造隴東南電工電器研發創新平台。
——以東旭集團為核心,以新型光電顯示材料為帶動點,引進相關產業鏈和研發機構,增強新材料工藝技術創新能力,打造以光電顯示材料、特種金屬材料、陶瓷材料、高性能複合材料為支撐的新材料產業研發平台。
——支持中航天飛等企業加強與西飛、成飛等集團合作力度,圍繞航空維修保障、通用航空、航空部件製造、無人機等領域,建立完善航空航天產業技術研發平台。
——進一步加快現有國家級、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建設,鼓勵支持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積極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園區,武山縣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提升擴建,爭創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麥積區、秦安縣積極創建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加強與南京江寧台灣農民創業園等省內外農業科技園區合作交流,引進培育一批研發投入小、技術水平高、綜合效益好的農業創新型企業。以航天育種技術研發為核心,開展農業特色產業共性技術攻關,著力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建設具有競爭優勢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以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高等院校為重點,促進低成本、便利化、專業化、全要素、開放式眾創空間健康發展,引進創客空間、文創空間、創業咖啡等新型孵化模式,積極申報國家級專業化眾創空間、省級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科技孵化器,提升我市創業創新平台層次水平。辦好“創客中國”天水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組團參加國家、省級各類“雙創”大賽,為優秀創新項目和“雙創”新生力量搭建展示平台。
(四)強化科技人才智力支撐
堅持“人才第一資源”理念,以提高專業技術人員創新能力為核心,突出“高精尖缺”人才導向,加快創新型國內、國外人才智力引進,著力培養本土急需和緊缺人才,注重傑出青年科研人才培養。
1.大力推進引才引智。以“高精尖缺”為導向,加強我市重點領域高端人才的引進,瞄準裝備製造、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區塊鏈技術與信息產業、西北寒旱區生態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鄉村振興等,藉助國家引才引智示範基地、省級引智基地示範帶動作用,積極開展高端人才、實用人才的引進,實施一批引才引智重點項目,培養一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全方位合作,支持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等聘請海外科學家,柔性引進海內外創新創業團隊,建立院士工作站和海智基地,深入實施國際科技合作計畫,大力引進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人才。
2.積極培養本土人才。依託“甘肅省領軍人才”“西部之光”“隴原之光”“隴原青年創新創業人才扶持”“天水市領軍人才”計畫,培養一批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骨幹,加大激勵力度,穩步提高現有人才待遇水平。不斷加大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院士專家工作站、引智基地等科技創新平台支持力度,建設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團隊與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依託平台優勢加強本地人才培養。支持天水師範學院、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天水職教園區等最佳化教學和培養方案,建立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建立政校企一體化合作機制,加強一線創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3.強化人才激勵和服務。積極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落實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等激勵措施,貫徹落實好最佳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相關政策措施,加大對科研人員的薪酬激勵。積極為科研人員在子女入學、就醫服務等方面創設更好的工作生活環境。加快建立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績效評價體系,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員在崗創辦、領辦企業或到企業兼職,並參與相應的收入分配。探索人才異地合作交流制度,建立健全科研人才流動機制。建立人才信息共享機制,形成統一開放的人才信息交流平台。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行動,瞄準農村、社區、企業等創新發展需求,圍繞創新鏈、產業鏈,開展技術服務、產品開發和成果轉化,開展科技特派員團隊建設,努力構建“一縣一產業”“一縣一團隊(三區人才服務團隊)”的產業布局和人才支撐格局。
(五)最佳化科技創新生態環境
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完善科技治理體系,加快推進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推進政務服務一體化建設,不斷最佳化科技創新服務環境。
1.最佳化科研項目管理機制。改進科技項目管理制度,實施揭榜掛帥立項方式,採用定向組織、懸賞揭榜等科研項目組織模式,圍繞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產業發展卡脖子問題、社會應急突發問題發布項目指南,面向全社會揭榜招標。設立市級自籌資金科技計畫,支持開展面向科技前沿、面向我市經濟主戰場、面向我市重大科技需求的關鍵技術攻關,引導創新投入多元化,全力提升行業產業競爭力和綜合創新力,培養適合地方產業發展的科技人才。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加快構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台,探索建立天水科技要素交易市場,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完善科研誠信制度,將科研誠信建設落實到項目指南、立項評審、過程管理、結題驗收和監督評估等科技計畫管理全過程。
2.放活科研機構和人員科研自主權。激發科研人員創造性,切實減輕科研人員負擔,賦予科研人員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改革科研單位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分配機制,科研單位開展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諮詢、技術服務等活動取得的淨收入視同科研單位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可自行制定管理辦法,自主使用、自主分配。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加強科技項目績效評估,建立以質量、貢獻、績效為核心的評價機制。積極引導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充分發揮社會科技獎勵在激勵自主創新中的積極作用。加強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和保護,加強智慧財產權交易和運營服務,以完善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潛能。
3.健全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體系。積極構建政銀企擔溝通合作機制,加大實施專利商標質壓等金融工具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引入風險投資、天使基金等,建立完善覆蓋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信貸產品體系,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對科技型企業的直接融資作用。發揮天水市中小企業創業創新投資基金、甘肅金控天水融資擔保公司等政府創業引導基金的帶動作用,完善全鏈條的創業孵化載體建設,推動多元化科技型創新創業。
4.提升科學普及水平。充分利用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和網際網路等公共媒體、自媒體,創建以大眾傳媒為主體的網路化、立體化的科普宣傳體系,創新科普公共服務機制和方式,實現科學普及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利用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世界智慧財產權日、科技下鄉等各類活動,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普及科技知識,推廣科學技術。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監督體系。加強黨的領導,完善監督體系,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作出重大制度安排,推進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察監督統籌銜接,加強對規劃確定主要政策、重大任務落實的監督和監察。規劃實施自覺接受人大、審計和全社會監督,定期將規劃實施情況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向市政協通報。由市政府組織開展中期評估,專項規劃實施情況納入各級領導班子、領導幹部考核評價體系。
(二)突出協調聯動。建立市、縣區政府協調推進和部門聯動機制,加強對基層創新的指導和帶動。各縣、區科技管理部門要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聚集各類創新要素,最佳化創新創業環境,加強科技幹部隊伍建設,出台科技創新行動計畫工作方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責任人,因地制宜謀劃一批重大項目、建設一批重要平台、細化一批改革舉措,形成市縣區共同推動科技創新的新格局。
(三)強化政策落實。加強對國家和省、市科技創新政策的宣傳培訓,開展重大政策落實試點,建立政策落實督導體系,推進改革舉措的梯次實施和落實到位。搭建稅收等優惠政策落實信息共享平台,及時掌握創新政策落實情況。建立第三方評估機制,研究制定重大創新政策第三方評估實施意見,通過評估最佳化創新政策體系。
(四)加大資金投入。確保財政科技投入逐年增長,提高市、縣兩級本級財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到2025年力爭達到2%、1%以上。各類計畫項目優先支持具有研發能力的企業。積極運用財政後補助、間接投入等方式,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自主立項先行投入開展研發活動,開展重大產業關鍵共性技術、裝備和標準的研發攻關。充分發揮科技金融推動科技創新的槓桿作用,吸引社會資源投入創新,形成財政資金、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多方投入的新格局,擴大創新創業融資規模。
(五)開展監測評價。加強科技統計工作,建立科技創新指標監測體系,實行重點指標月報與季報制度。探索建立研發投入和財政科技投入快報制度,每年第一季度發布上年度市本級及各縣、區研發投入、技術成交額、財政科技投入數據。完善包括創新主體、創新投入、創新人才、創新成果、創新環境等指標在內的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指數,對各縣、區開展創新能力分析評價,發布年度評價報告。
(六)注重創新考核。將重點目標任務分解到各縣區政府和市直有關部門,市政府年終進行考核。將高新技術企業新增數量、地方財政科技投入情況、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技術契約成交額增長率等指標納入縣、區黨政領導班子年度考核體系,充分發揮科技創新考核的“指揮棒”作用,進一步激發縣區政府和市直相關部門狠抓科技創新的內生動力。
4.科技合作交流開創新局面。不斷加強與關中平原城市群、成渝雙城經濟圈和“一帶一路”沿線城市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科技合作與交流,建立產、學、研各方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技術合作機制,促進重點領域開展技術交易和成果轉化。“十三五”期間,建成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4家,引進國外人才11人次,省級引才引智示範基地2家,先後有130多個單位與荷蘭、馬來西亞、上海交通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安理工大學等國內外150多家企業、院所簽訂了科技合作協定,組織實施科技合作項目達180多項。
5.科技創新生態環境趨於最佳化。制定出台了《天水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關於改進加強市級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辦法》《天水市支持科技創新若干政策措施》《天水市激發創新活力強化科技引領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支持科技創新創業政策措施,推進了科技需求、技術研發、成果轉化融通貫通。科技創新投入穩步增長,市、縣區級財政科技經費支出占年度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例逐年提升,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研發經費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例超過3%,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入為導向、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格局。注重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截至2020年,累計培養選拔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家71人,“甘肅省科技功臣”2人,“甘肅省優秀專家”33人,隴原工匠1人,甘肅省領軍人才31人,市級“科技功臣”6人,市級領軍人才92人,享受甘肅正高津貼人員73名。
(二)“十四五”科技創新面臨的機遇
“十四五”時期是天水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動力的支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為我市今後科技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標;黨和國家確立“一帶一路”、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關中平原城市群、西部陸海新通道等重大戰略,天水作為關中平原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各類科技創新政策疊加,為我市科技創新發展、擴大合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機遇;省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出台了《關於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強化科技引領的實施意見》,為我市深入實施科教興市戰略、人才強市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西部科技創新發展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也面臨新的挑戰:科技創新投入不足,區域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技創新平台較少,高質量科技人才不足等。立足新發展階段,必須主動適應創新發展大趨勢,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根本性轉變,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支撐。
二、“十四五”科技創新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科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動力,以生態產業為發力點,圍繞建強省域副中心城市,推動老工業基地走出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的要求,積極融入國內大循環、國際國內雙循環,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構建區域科技創新體系,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擴大科技開放合作,著力增強科技自立自強,提高科技創新供給質量,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打造甘肅省技術研發、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重要高地。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創新引領。強化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推動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產業創新等融合發展,更好發揮政府調節作用,構建現代科技創新治理體系。
2.堅持問題導向。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聚焦科技創新短板和弱項,緊盯科技成果轉化、高端人才集聚、自主創新能力提升、高新技術發展、區域創新體系完善等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重點環節,找準科技創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
3.堅持協同發展。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進一步拓存創增,挖掘創新潛力,推動傳統產業智慧型化、清潔化改造,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增強發展的整體性作用。
4.堅持服務民生。圍繞人民切身利益和緊迫需求,把科技創新與改善民生福祉相結合,發揮科技創新在人口健康、生態環境、公共安全、城鎮發展和社會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5.堅持開放合作。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引資、引才引智並舉,積極參與全球創新合作與競爭,在擴大開放中推進全面創新,打造面向“一帶一路”開放的創新共同體。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市省級以上創新平台達到35個以上(新增重點實驗室2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技術創新中心3個、新型研發機構3個),新增眾創空間20家以上,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個以上,引才引智基地3個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0家以上,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全社會R&D投入強度達到1.5%,規模以上企業R&D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達到3%以上,技術市場成交額達到38億元以上。綜合科技進步水平處於全省前列,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更加凸顯。
三、主要任務
(一)最佳化科技創新布局
立足天水市區位優勢、科技資源、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以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為目標,打造渭河流域(天水段)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創新帶,建設沿G30(天水段)科技走廊。以國家級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主體,依託華天科技、長城電工、東旭集團等重點企業,通過擴容提質,努力打造積體電路封裝測試產業聚集區、先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示範區。發揮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示範引領作用,發展農業高科技產業、支撐農業轉型升級,努力打造果菜畜藥高品質現代化特色農業先行區。以麥積山5A級大景區為核心,為文旅高質量發展提供多方面科技支撐,努力打造文旅農康融合發展試驗區。縣區圍繞實施“一縣一產業”工程,打造各具特色的科技創新基地,形成創新要素密集,功能錯位發展,產業合理布局的市域創新空間布局。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渝雙城經濟圈、關中平原城市群等進行科技人文交流,面向更高層次更廣範圍配置科技資源。
(二)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1.工業科技領域
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緊盯“新基建”重點領域,促進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轉變,培育發展積體電路封裝先進工具機製造為主體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實施企業自主創新產業化項目,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高科技企業,積極推進軍民融合,積極實施生態產業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推動關鍵領域和重點產業實現新突破,加強技術轉化套用和產業化。
(1)電子信息:依託華天電子、天光、華洋等骨幹企業,重點發展積體電路、電子元器件及電子專用設備、智慧型終端設備,提高積體電路封測配套能力。加大新一代半導體材料和元器件工藝技術研發,提升積體電路晶片設計製造、新型功率器件和積體電路封裝測試能力,延伸發展積體電路封測專用設備模具、高端引線框架、半導體封裝包裝材料等配套產品,加快積體電路封裝測試業發展,發展高端封裝技術和產品(FC、2.5D/3D、Sip)。跟蹤支持數模混合積體電路基礎研發能力建設,大力推進模擬及數模混合電路、微機電系統(MEMS)、射頻電路、新型存儲晶片等重要產品的研發製造。
(2)裝備製造:依託星火、鍛壓、風動等重點企業,開發推廣柔性加工單元、柔性製造系統,大力發展大型、智慧型、多軸、複合數控金切工具機、數控鍛壓工具機。套用5G+工業網際網路技術,研發超重型智慧型數控鍛壓工具機柔性生產線、大直縫埋弧焊管生產線MES系統、建立鍛壓設備遠程運維系統及運管平台、高端數控軌道車輪車軸專用加工設備,推進綠色智慧型、集成協同製造。針對航空航天、軍工、船舶、電力、電子信息設備、工程機械、農用機械、軌道交通、新能源裝備、石化裝備等重點領域的國內外需求,研發相應的高端數控工具機、融合複合材料製造設備、多軸聯動車銑複合加工中心,先進成形裝備及自動化生產線;研發生產大型非標準試驗設備。依託海林中科研發新一代高精度圓錐滾子軸承,開展汽車單元軸承智慧型化系列化開發與生產,利用5G+工業網際網路技術,建設高端軸承數位化生產線,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對高性能軸承及傳動部件的需求。
(3)電工電器:依託長開廠、二一三、電傳所等重點企業,研發生產高、中、低壓智慧型化輸配電系列產品,推進智慧型配電用電設備在高鐵、城市軌道交通、電動汽車和特種行業套用。推進新一代智慧型化輸配電裝備製造,推動智慧型型高中低壓開關設備、高效節能變壓器、中型水電成套設備、數字電纜光纜等設備和產品向智慧型、集約及綠色環保方向發展。開發“5”系列低壓電器元件、物聯網智慧型儀器儀表、智慧型鑽機裝備、數位化礦山、加速器電源、儲能系統及裝置、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智慧城市及其技術拓展產品和風電專用輸變電開關設備,風力發電機組控制系統及變流器技術等。在環保氣體絕緣開關設備、超高壓直流隔離開關、核電1E級開關設備、核電FC櫃專用互感器及系列絕緣件、軌道交通及船用開關設備及智慧型低壓電器、1000kV直流大截面架空裸導線、220kV高壓交聯電纜、新型鐵路及城市軌道交通行業電纜、大容量電力電子變流器等領域實現突破。
(4)生物醫藥:依託成紀藥業研發生產小容量注射劑、凍乾粉針劑、口服製劑等系列藥品及自動注射、自動溶藥、醫用防護用品、藥械組合、應急搶救等系列醫療器械;依託岐黃藥業、信誼天森研發系列中成藥,開展無公害中藥材GAP種植;依託華圓公司研製中藥制丸機、微波乾燥滅菌機、數粒瓶裝線一體機、大蜜丸成套流水線設備、滾筒乾燥機等系列製藥設備;依託東旭集團天水新材料產業園大力發展中性硼矽藥用玻璃管及制瓶。加強生物製品、中成藥、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醫療器械、康養保健等新產品研發。
(5)裝配式建築:依託甘肅省裝配式建築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支持建投綠色裝配和隴鼎鋼構等龍頭企業聯合國內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設高端分支機構或創新平台,建立適合天水區域特色的裝配式建築全生命周期科技攻關和成果推廣體系,構建先進科學的裝配式建築產業體系和人才梯隊體系。加快裝配式建築部品部件生產的先進技術推廣,推進建材構件標準化體系建設,以裝配式建築部品部件製造為重點發展新型建材業,打造裝配式建築產業化基地。加快綠色低碳新型牆體材料、防水材料、裝飾裝修材料、隔熱保溫材料、新型管材研發,支持裝配式建築建材生產型企業科學開發生產原料的非金屬礦山,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對資源再生型(建築垃圾無害化處理和科學利用)項目的推廣,發展資源再生型金屬及合金建材、輕型合金與陶瓷複合建材。
(6)新材料:依託鐵路電纜廠、天水西電合金等企業,重點發展高度鐵路用數位化信號電纜、電力電子器件用金屬複合材料的開發與產業化,耐磨耐熱耐腐蝕高壓合金電工觸頭研發;在電動汽車充電樁、光伏發電產品等新能源領域能夠攻克關鍵技術;依託鍛壓工具機重點研發LP板風電塔筒製造設備;依託東旭集團引進建設新材料、高端裝備研發機構,重點研發OLED載板、中硼藥用玻璃基地以及光電顯示材料。
(7)數據信息技術套用:依託電信公司、移動公司、聯通公司及甘肅睿陽科技等企業,發展面向特定行業領域和用戶群的大數據基礎服務平台、智慧型化監測分析系統;進行公共安全管理大數據服務平台、智慧型化物聯網企業級套用的研發建設,加快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廣套用,支持智慧型車間/生產線、數字工廠建設,推進研發設計數位化、裝備智慧型化、生產過程自動化和管理網路化,促進信息技術向各行業廣泛滲透與深度融合。發展新型顯示、積體電路、新一代信息通信、雲計算及大數據、網際網路及軟體服務、新一代信息技術服務業等行業。
2.農業科技領域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圍繞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和特色農業產業布局,大力發展現代絲路寒旱農業,著力引進試驗示範推廣一批先進實用技術,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農作物新品種,推進果品產業疊代升級、蔬菜產業提質增品、畜牧產業擴量增效、道地中藥材標準化提升“四大”工程,發展食用菌、花卉、苗木等特色產業,培育具有天水特色的高端“甘味”農產品,打造果菜畜藥高品質現代化特色農業先行區。
(1)現代種業:依託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神舟綠鵬公司、市農科所、市果樹所,加快分子育種、航天育種、生物系統的定向調控與創造系統套用技術等工廠化快速擴繁育苗技術的研發、引進、試驗、示範和推廣。圍繞小麥、馬鈴薯、玉米、油菜、蔬菜和小雜糧等主要農作物種植,開展優勢特色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與優良基因挖掘利用、新品種選育、規模化繁種、高效栽培技術、旱作栽培技術、農業生物技術、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農機農藝融合等技術的試驗研究與示範推廣。
(2)林果產業:依託麥積區、秦安縣、秦州區、甘谷縣渭河流域南北淺山區優質花牛蘋果、紅富士蘋果生產基地,秦州區藉河流域淺山川道區優質大櫻桃生產基地,秦安縣葫蘆河流域為主的淺山區優質鮮食蜜桃基地;麥積區渭河流域為主的淺山川道區優質鮮食葡萄和釀酒葡萄生產基地,秦安縣、甘谷縣、麥積區等淺山區優質花椒生產基地,清水縣、麥積區等林緣區優質早實核桃生產基地為主的六大果品基地,重點開展集雨節灌、水肥耦合、果園自然災害預防、病蟲害綠色防控、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集成與套用、果品采後處理、產地貯藏保鮮加工冷鏈物流等技術研究與套用。圍繞林木資源利用、新品種引進、生態系統修復等林業生態建設,開展國土綠化林木樹種的遺傳改良與新技術示範推廣。
(3)蔬菜產業:依託武山、甘谷渭河川道設施蔬菜,秦州、麥積兩區遠郊“菜籃子”,清水、張家川高原夏菜,山地旱作區夏秋蔬菜,麥積區工廠化和林緣區食用菌等“五大”蔬菜基地建設,重點開展集約化工廠化育苗、鋼架大棚多層覆蓋、一年多茬高產高效模式、田園清潔熟化還原、水肥一體化、輕減化栽培等蔬菜自動化、智慧農業技術研究推廣;支持蔬菜機械的引進、農產品加工與收儲運技術的研發和套用。
(4)畜牧產業:圍繞武山縣、甘谷縣、麥積區渭河流域生豬綠色產業帶,秦州區原種豬供應區,麥積區、甘谷縣、秦安縣良種蛋雞和肉雞規模禽養殖基地、張家川縣、清水縣肉牛養殖基地和羊產品精深加工、林緣區冷水魚養殖基地建設,重點發展現代畜禽種業、特種養殖,開展大牲畜凍配改良、常溫人工繁育技術研究、草食畜標準化飼養管理技術研究,全面推廣雜交優勢利用技術;研究優質飼料開發技術、飼料添加劑營養配合和使用技術,推廣糧改飼、人工種草、秸稈綜合利用和青貯飼料技術;加強農牧結合的生態養殖模式研究,開展規模化健康養殖全過程控制、產品質量檢測和可追溯、畜禽舍內外環境控制技術研究,完成規模畜禽場舍環境監測技術及評價系統;提升畜產品質量安全和風險控制、精深加工、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等方面的技術能力;研究推廣畜禽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引進推廣智慧畜牧業管理系統。
(5)特色產業:圍繞麥積區、秦州區、清水縣等林緣區 “中蜂養殖基地”,開展中蜂養殖、推廣中蜂過箱、新法飼養規範生產技術,健全蜂產品深加工和質量安全控制體系研究;圍繞清水半夏、甘谷黨參、秦州連翹、武山當歸、秦安款冬花、麥積金銀花、張家川柴胡等中藥材標準化示範基地建設,積極推廣“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等運行模式,實現中藥材從分散生產向組織化生產轉變,開展新品種引進、種質資源收集與利用、規模化繁種、高效栽培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的試驗研究與示範推廣。
(6)鄉村振興:立足當地資源稟賦,積極對接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特色優勢產業為核心增強農業發展的識別度,引導特色優質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實施“一縣一業”科技惠民示範工程,實施“一縣一產業”科技惠民示範工程,建立一批農業科技綜合試驗示範基地,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組裝配套推廣普及一批實用技術成果,培育發展一批農村科技新興產業;以農業科技園區、科研院所、科技特派員創業鏈和服務站、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等為載體,為科技特派員、農村中小微企業、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大學生等提供創業創意空間、創業實訓基地,構建科技諮詢、質量檢測、科技金融、創業培訓輔導等新型科技服務體系;繼續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進一步最佳化結構、強化管理、提高素質,建立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基地和培訓基地;開展東西部扶貧科技協作,加強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示範。
3.民生科技領域
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加強生態修復、安全生產、防災減災、食品安全、人口健康等重點民生領域先進適用技術引進吸收和推廣套用,滿足改善民生的科技需求。
(1)發展醫療健康普惠技術。重點發展心腦血管、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的診療先進技術、新冠肺炎等重大傳染病的監測防治適用技術、名老中醫經典名方傳承創新、治未病、慢性病中醫藥技術、醫養結合快速康復技術研究與套用,為構建普惠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提供科技支撐。
(2)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技術。重點發展渭河流域(天水段)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套用技術、大氣、水體、土壤污染控制與治理技術、城市污染監測及防治技術套用、農村城鎮生態環境改善技術套用,為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提供科技支撐。
(3)發展安全生產與消防安全高效技術。重點發展安全生產事故監測及防控技術套用、消防安全風險評估及預測預警技術套用、有毒有害危險化學品處理處置技術套用、重大自然災害監測及防控技術套用、職業病危害預防控制技術、食品質量安全與產品檢驗技術研究與套用,為形成保障型安全應急體系提供科技支撐。
(4)發展社會管理信息技術。圍繞建設智慧天水,重點發展數字醫療、遠程醫療、移動醫療技術套用,支持智慧養老管理服務平台、社會綜治維穩管理服務平台、智慧民生服務管理平台建設,為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提供科技支撐。
4.科技服務領域
進一步培育和壯大科技服務市場主體,積極爭創國家級、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組織認定一批市級眾創空間,推動科技服務向專業化、市場化發展。運用“網際網路+”統籌推進各類實驗室、工程中心、研發機構科學儀器設備設施和各類信息文獻資源面向社會開放共享。
(1)推進創新創業孵化載體建設。加快“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服務平台建設,開展科技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交流合作、科技項目論證、科技諮詢培訓等服務,推動創業企業入駐。實施科技服務業發展示範工程,積極創建省級引進國外人才智力示範基地,建立市級引進國外人才示範基地、國際合作基地。
(2)培育和壯大科技服務市場主體。加快推進研究開發、技術轉移、檢驗檢測認證、創業孵化、智慧財產權、科技諮詢、科技金融、科學技術普及等專業和綜合科技服務機構的專業化、市場化改革,提升科技服務業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壯大技術交易市場,加快社會化技術轉移機構發展,技術轉移提供智慧財產權、法律諮詢、資產評估、技術評價等專業服務,建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庫和科技成果信息數據發布平台。
(3)健全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引導各類創新主體和技術轉移機構聯合成立技術轉移聯盟,強化信息共享和業務合作。大力發展技術經紀、智慧財產權、檢驗檢測等科技創新服務,支持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等孵化機構到科研一線提供創新創業服務。加強創新服務人才培養,支持設定專職從事創新服務工作的創新型崗位,鼓勵專業技術人員從事創新服務。
(三)構建區域化高能級創新平台
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結合全省、全市產業發展優勢領域,在天水傾斜布局和規劃建設一批國家、省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技創新基地,開展具有重大引領作用的跨學科、大協同技術攻關,提升我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規模、技術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建立健全跨區域科技研發創新“內引外聯”合作機制,支持重點企業與西安交大、西北工大、長安大學、蘭州大學以及重慶豬八戒網路、蘭州科技大市場等省內外創新力量加強合作,聯合組建技術研發平台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圍繞電子信息電工電器、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等重點領域,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基地,加快天水協同科技創新研究院、榮程新智自然科學研究院西部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設,著力解決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的協同創新,加速技術、人才等創新資源集聚。加強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平台建設,著力培育和發展我市優勢產業領域各類技術交易市場、中介機構、科技服務機構、金融機構、法律服務機構,推進我市省級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建設和市場化專業化發展,力爭新認定一批省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爭取建設專業化國家技術轉移機構。
發展重點:
——依託華天、天光、華洋等重點企業,加大積體電路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設計能力,推進電子信息技術自主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力爭打造國家級電子信息研發創新平台。
——支持星火、海林、鍛壓、岷山、風動等機械製造類重點企業,建立工程技術研發機構,加大精密數控工具機、精密軸承、先進機械裝備、核能配套等產業鏈設計研發力度,打造西部高端智慧型裝備製造研發平台。
——支持甘肅電科院、長開廠、二一三、電傳所等企業,加大電工產品研發和檢測試驗創新力度,提高原始創新能力,打造隴東南電工電器研發創新平台。
——以東旭集團為核心,以新型光電顯示材料為帶動點,引進相關產業鏈和研發機構,增強新材料工藝技術創新能力,打造以光電顯示材料、特種金屬材料、陶瓷材料、高性能複合材料為支撐的新材料產業研發平台。
——支持中航天飛等企業加強與西飛、成飛等集團合作力度,圍繞航空維修保障、通用航空、航空部件製造、無人機等領域,建立完善航空航天產業技術研發平台。
——進一步加快現有國家級、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建設,鼓勵支持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積極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園區,武山縣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提升擴建,爭創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麥積區、秦安縣積極創建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加強與南京江寧台灣農民創業園等省內外農業科技園區合作交流,引進培育一批研發投入小、技術水平高、綜合效益好的農業創新型企業。以航天育種技術研發為核心,開展農業特色產業共性技術攻關,著力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建設具有競爭優勢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以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高等院校為重點,促進低成本、便利化、專業化、全要素、開放式眾創空間健康發展,引進創客空間、文創空間、創業咖啡等新型孵化模式,積極申報國家級專業化眾創空間、省級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科技孵化器,提升我市創業創新平台層次水平。辦好“創客中國”天水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組團參加國家、省級各類“雙創”大賽,為優秀創新項目和“雙創”新生力量搭建展示平台。
(四)強化科技人才智力支撐
堅持“人才第一資源”理念,以提高專業技術人員創新能力為核心,突出“高精尖缺”人才導向,加快創新型國內、國外人才智力引進,著力培養本土急需和緊缺人才,注重傑出青年科研人才培養。
1.大力推進引才引智。以“高精尖缺”為導向,加強我市重點領域高端人才的引進,瞄準裝備製造、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區塊鏈技術與信息產業、西北寒旱區生態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鄉村振興等,藉助國家引才引智示範基地、省級引智基地示範帶動作用,積極開展高端人才、實用人才的引進,實施一批引才引智重點項目,培養一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全方位合作,支持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等聘請海外科學家,柔性引進海內外創新創業團隊,建立院士工作站和海智基地,深入實施國際科技合作計畫,大力引進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人才。
2.積極培養本土人才。依託“甘肅省領軍人才”“西部之光”“隴原之光”“隴原青年創新創業人才扶持”“天水市領軍人才”計畫,培養一批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骨幹,加大激勵力度,穩步提高現有人才待遇水平。不斷加大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院士專家工作站、引智基地等科技創新平台支持力度,建設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團隊與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依託平台優勢加強本地人才培養。支持天水師範學院、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天水職教園區等最佳化教學和培養方案,建立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建立政校企一體化合作機制,加強一線創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3.強化人才激勵和服務。積極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落實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等激勵措施,貫徹落實好最佳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相關政策措施,加大對科研人員的薪酬激勵。積極為科研人員在子女入學、就醫服務等方面創設更好的工作生活環境。加快建立以創新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績效評價體系,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員在崗創辦、領辦企業或到企業兼職,並參與相應的收入分配。探索人才異地合作交流制度,建立健全科研人才流動機制。建立人才信息共享機制,形成統一開放的人才信息交流平台。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行動,瞄準農村、社區、企業等創新發展需求,圍繞創新鏈、產業鏈,開展技術服務、產品開發和成果轉化,開展科技特派員團隊建設,努力構建“一縣一產業”“一縣一團隊(三區人才服務團隊)”的產業布局和人才支撐格局。
(五)最佳化科技創新生態環境
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完善科技治理體系,加快推進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推進政務服務一體化建設,不斷最佳化科技創新服務環境。
1.最佳化科研項目管理機制。改進科技項目管理制度,實施揭榜掛帥立項方式,採用定向組織、懸賞揭榜等科研項目組織模式,圍繞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產業發展卡脖子問題、社會應急突發問題發布項目指南,面向全社會揭榜招標。設立市級自籌資金科技計畫,支持開展面向科技前沿、面向我市經濟主戰場、面向我市重大科技需求的關鍵技術攻關,引導創新投入多元化,全力提升行業產業競爭力和綜合創新力,培養適合地方產業發展的科技人才。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加快構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台,探索建立天水科技要素交易市場,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完善科研誠信制度,將科研誠信建設落實到項目指南、立項評審、過程管理、結題驗收和監督評估等科技計畫管理全過程。
2.放活科研機構和人員科研自主權。激發科研人員創造性,切實減輕科研人員負擔,賦予科研人員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改革科研單位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分配機制,科研單位開展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諮詢、技術服務等活動取得的淨收入視同科研單位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可自行制定管理辦法,自主使用、自主分配。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加強科技項目績效評估,建立以質量、貢獻、績效為核心的評價機制。積極引導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充分發揮社會科技獎勵在激勵自主創新中的積極作用。加強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和保護,加強智慧財產權交易和運營服務,以完善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潛能。
3.健全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體系。積極構建政銀企擔溝通合作機制,加大實施專利商標質壓等金融工具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引入風險投資、天使基金等,建立完善覆蓋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信貸產品體系,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對科技型企業的直接融資作用。發揮天水市中小企業創業創新投資基金、甘肅金控天水融資擔保公司等政府創業引導基金的帶動作用,完善全鏈條的創業孵化載體建設,推動多元化科技型創新創業。
4.提升科學普及水平。充分利用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和網際網路等公共媒體、自媒體,創建以大眾傳媒為主體的網路化、立體化的科普宣傳體系,創新科普公共服務機制和方式,實現科學普及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利用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世界智慧財產權日、科技下鄉等各類活動,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普及科技知識,推廣科學技術。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監督體系。加強黨的領導,完善監督體系,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作出重大制度安排,推進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察監督統籌銜接,加強對規劃確定主要政策、重大任務落實的監督和監察。規劃實施自覺接受人大、審計和全社會監督,定期將規劃實施情況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向市政協通報。由市政府組織開展中期評估,專項規劃實施情況納入各級領導班子、領導幹部考核評價體系。
(二)突出協調聯動。建立市、縣區政府協調推進和部門聯動機制,加強對基層創新的指導和帶動。各縣、區科技管理部門要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聚集各類創新要素,最佳化創新創業環境,加強科技幹部隊伍建設,出台科技創新行動計畫工作方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責任人,因地制宜謀劃一批重大項目、建設一批重要平台、細化一批改革舉措,形成市縣區共同推動科技創新的新格局。
(三)強化政策落實。加強對國家和省、市科技創新政策的宣傳培訓,開展重大政策落實試點,建立政策落實督導體系,推進改革舉措的梯次實施和落實到位。搭建稅收等優惠政策落實信息共享平台,及時掌握創新政策落實情況。建立第三方評估機制,研究制定重大創新政策第三方評估實施意見,通過評估最佳化創新政策體系。
(四)加大資金投入。確保財政科技投入逐年增長,提高市、縣兩級本級財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到2025年力爭達到2%、1%以上。各類計畫項目優先支持具有研發能力的企業。積極運用財政後補助、間接投入等方式,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自主立項先行投入開展研發活動,開展重大產業關鍵共性技術、裝備和標準的研發攻關。充分發揮科技金融推動科技創新的槓桿作用,吸引社會資源投入創新,形成財政資金、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多方投入的新格局,擴大創新創業融資規模。
(五)開展監測評價。加強科技統計工作,建立科技創新指標監測體系,實行重點指標月報與季報制度。探索建立研發投入和財政科技投入快報制度,每年第一季度發布上年度市本級及各縣、區研發投入、技術成交額、財政科技投入數據。完善包括創新主體、創新投入、創新人才、創新成果、創新環境等指標在內的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指數,對各縣、區開展創新能力分析評價,發布年度評價報告。
(六)注重創新考核。將重點目標任務分解到各縣區政府和市直有關部門,市政府年終進行考核。將高新技術企業新增數量、地方財政科技投入情況、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技術契約成交額增長率等指標納入縣、區黨政領導班子年度考核體系,充分發揮科技創新考核的“指揮棒”作用,進一步激發縣區政府和市直相關部門狠抓科技創新的內生動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