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州“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已經臨夏回族自治州政府同意,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6月20日印發,請認真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夏州“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6月20日
- 發布單位: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
主要指標 | 單位 | 2020年 | 2025年目標 (預期) |
全社會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 | % | 0.28 | 0.3 |
規上企業R&D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的比重 | % | 0.84 | 0.9 |
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 | 件 | 0.3 | 0.35 |
技術市場契約成交額 | 億元 | 1.53 | 2.15 |
高新技術企業數 | 家 | 15 | 25 |
專欄4-1 文旅產業科技支撐點 |
1.加強臨夏州文旅產品技術創新中心建設。以現有臨夏職業學院掛牌成立的臨夏州文旅產品技術創新中心為基礎,推進動漫製作、視覺藝術、工藝設計等文化藝術創新和產品開發,打造創新創業和文創展售平台,挖掘潛力、提升內涵,爭創省級技術創新中心。 2.支持雲展覽、雲娛樂、線上演播、數字藝術、沉浸式體驗等新興業態的內容生成、定製消費、智慧服務和共治管理的關鍵技術套用。 3.支持演出場館、景區、度假區、休閒街區等文化和旅遊服務場所垃圾一體化、無害化處理和無障礙技術研究與套用。 4.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挖掘、傳播、創作技術研發,支持建設集創意、科技、旅遊為一體的文旅品牌。 5.融合文化創意、技術創新、傳承發展民族特需用品、手工地毯、民族刺繡、磚雕木雕等手工技藝,推進傳統工藝標準化研究及產業化。 |
專欄4-2 食品產業科技支撐點 |
1.適應城市化快節奏生活方式需要,以安全、健康、便捷、功能強為特徵,以方便食品、休閒食品為重點,研發牛羊肉熟食、罐裝食品、速凍食品、糕點餅乾、果汁飲品等新產品,盡力擴大市場占有份額,擴大產業規模。 2.適應消費升級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深入研究細分市場,通過優選配料、精進配方研發,開發嬰幼兒乳品、特種營養食品、藥食同源食品,提高食品加工的附加值和利潤率,滿足高品質生活的需求,打造臨夏食品品牌。 3.圍繞食品進口替代,以酪蛋白、乳清等食品添加劑為重點,加大在技術、工藝等方面的創新,套用高效提取、分離、改性、純化精製等關鍵技術,促進產品走向國際化,擴大我州食品出口。 4.拓展技術合作途徑,支持食品企業以共建、聯建等方式在臨設立食品研發中心、產業技術發展基地和食品產業創新創業基地。 |
專欄4-3 現代農業科技支撐點 |
1.強化農業基礎套用研究,支持農科院、農業技術推廣單位和涉農企業,開展良種繁育、土壤肥料、植物保護等科研攻關,採用傳統育種技術和基因編輯技術,重點開展種質資源挖掘利用與優異育種材料創製、新品種選育及配套技術,爭取選育一批食用菌、牛羊、玉米、馬鈴薯、蠶豆、花卉、林木等農業新品種,解決種質資源“卡脖子”問題。 2.支持設施農業、智慧農業發展,大力推廣套用種育苗工廠化、溫控智慧型化、水肥一體化、冷藏自動化等設備設施和先進技術,加快農業生產智慧型感知、智慧型預警、智慧型決策、智慧型分析、專家線上指導等數位化發展。 3.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積極推進綠色農業、觀光農業、循環農業等凸顯優勢的農業新業態,研究集成配套技術,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推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突出農產品全產業鏈研發,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打造一批知名度高、競爭力強的“甘味”知名農產品。 4.做優做強現代畜牧業,推進“優質飼料+牛羊養殖+畜污利用+高效農業”農牧一體化的生態畜牧業建設。發展高效節能養殖,推廣套用玉米全株青貯、食用菌基質、尾菜利用、糞污處理等資源化利用技術,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5.集成組裝一批先進實用技術,推進高原夏菜生產基地、中藥材生產基地、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食用菌產業園建設,提升農業發展質量。 6.支持鄉村振興先進技術裝備套用,引進推廣農田灌溉、清潔能源、電炕供暖、垃圾處理等適合鄉村生產生活的先進技術裝備,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民眾的生活水平。 |
專欄4-4 生物醫藥科技支撐點 |
1.發揮我州牛羊養殖產業優勢,推進生物產業發展,充分利用牛羊畜屠宰廢棄物,開展牛羊皮毛、骨頭、血液、內臟等畜屠宰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支持生物企業,研發分離提純、酶解發酵、合成製備等環節核心技術,開發多肽、補鈣、補曬、補鐵等系列產品,推進牛血白蛋白、SOD、氯化血紅素、膠原蛋白、羊肝和羊皮食用性活性多肽等廣泛套用於醫療保健生物製品的產業化。 2.利用我州中藥材產業發展獨特優勢,推進中藥材產業發展,支持醫藥企業加強與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和醫藥企業的合作,研究中藥材種植、提取、質量控制等環節關鍵技術,研發生產淫羊霍、當歸、黨參、黃芪、紫斑牡丹、啤特果等植物提取物和配方顆粒,延伸發展膳食配方飲片、保健茶、飲料、化妝品等產品。 |
專欄4-5 新材料新能源科技支撐點 |
1.推進新材料套用研究,強化院企校企合作,支持相關企業開展高純碳粉製備、碳納米管複合材料、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陶粒輕骨料混凝土磚雕生產材料等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力爭“十四五”期間取得重要進展。 2.加快新能源產業發展,開展生物質能、太陽能光伏光熱集成技術套用研究,可再生能源技術及裝備開發套用,節能建築技術及產品套用推廣。 3.深入挖掘臨夏磚雕資源,套用智慧型製造等先進技術,開展磚雕產品材料創新套用研究及產業化、新型仿古建築材料研發及產業化,推進磚雕產業提質增效。 |
專欄4-6 製造業科技支撐點 |
1.推進鑄鋼、鑄鐵、基礎件製造及建材等傳統製造業升級,支持永靖昌盛鑄鋼有限責任公司、甘肅希達金屬構造工程有限公司、永靖恆鵬機械製造公司等15家裝備製造加工企業套用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開展大型鑄件成型、風電鑄件、冶金冶煉設備、煉油化工配套零部件、3D列印等新產品、新技術研發。 2.支持新型建築材料、光伏發電板、開發裝飾材料等環保領域製造業綜合利用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促進優質、節能、環保建材產品發展。 3.助推招商引進企業,支持廣通國泰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車零配件、凱帝斯電梯製造等企業發展,引進上海、濟南等地區先進制造企業,壯大產業規模。 |
專欄4-7 現代服務業科技支撐點 |
1.積極培育科技服務新業態,加快推進研究開發、創業孵化、資源共享、科技諮詢等科技服務業發展,推動大眾創新創業;推動科研機構、技術轉移示範機構、眾創空間、孵化器等創新創業服務平台,面向市場開展中試技術熟化和技術轉移服務;鼓勵發展科技評估、項目管理、信息諮詢等科技諮詢服務業,支持競爭情報分析、技術預測等科技信息服務;積極爭取國家、省級檢測機構在臨夏設立分支機構,開展檢驗檢測服務,用好科技創新券,降低企業檢驗檢測成本。 2.智慧城市建設,促進5G與城市運營管理結合,推進環境監測、大數據分析、城市綜合治理等信息技術套用,推動智慧政務、智慧社區建設。 3.智慧醫療建設,推進5G與醫療領域的深度融合,促進遠程醫療、視頻探視、電子健康檔案等信息技術套用,打造智慧醫療和服務體系。 4.智慧教育建設,推進5G技術與教育融合,推進線上課堂、線上圖書館、智慧講台,推廣智慧錄播系統、電子書包等現代教育新模式。 5.智慧工廠建設,推進5G技術賦能三化改造,加快企業產品設計、製造、裝配、物流等各環節的信息水平,推進傳統工業生產向智慧工廠、智慧生產轉型升級,構建富有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
專欄5-1 生態環保科技支撐點 |
1.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實施一批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流域和岸線治理、供水保障、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的科技項目,積極推進臨夏州槐樹關水庫大壩安全運行及水土保持監測研究,爭取太子山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項目納入省上科技計畫項目盤子。 2.圍繞氣候環境與水資源變化、水源涵養、水質提升、監測評估等方面,重點支持水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水質分析檢測技術、水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工業企業水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污水廢水處理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究和先進適用技術轉化套用,提升水污染防治領域的技術水平。 3.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的研究,引進推廣土壤污染風險識別、土壤污染大範圍監測技術、土壤污染高效低成本修復技術等先進土壤風險管控技術;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技術模式研究,推廣套用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現代植保機械,減少土壤污染;推廣城鎮生活垃圾、餐廚垃圾、醫療垃圾、管溝污泥、工業廢物等的無害化處理技術。 4.科技支撐建設生態宜居城鄉環境,加強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和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引進示範路邊、山邊、水邊、林邊綠化美化亮化創新工程,不斷提升城鄉人居環境質量。 5.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大技術套用力度,加快推進傳統行業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加強廢舊物資和可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強度。 |
專欄5-2 公共安全科技支撐點 |
1.支持地質、氣象、火災等重大災害的監測評估技術,防災減災監測預警、應急救援集成技術研究與套用,支撐建立臨夏州自然災害頻發地區監測預警與風險防範、應急綜合管理等信息平台,有效提高防災減災救災的能力。 2.開展食品安全監控關鍵技術與設備研發,推廣食品安全應急與中毒控制技術、食品安全技術標準和檢驗檢疫安全保障技術。 3.提升公共安全監測預警、態勢研判、救援處置、綜合保障等關鍵技術水平,為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全面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科技支撐。 4.推進先進醫療儀器設備套用,不斷提高臨床診斷和治療水平;創新中西醫治療模式,推進中醫治療技術研究套用;圍繞傳染病防控重大戰略需求,在快速檢測產品、廣譜抗病毒藥物、應急醫療器械、防護裝備等方面,加強技術研發。 |
專欄5-3 科技治理關鍵點 |
1.建立完善以科技制度、政產學研結合、科技服務、科技金融等為重點構成的科技創新動力支撐體系,實現技術創新、知識創新與生產力實體性要素相互結合。 2.各類主體協同參與科技創新治理,建立多元化治理模式、多樣化治理結構,形成共建共治的科技創新生態體系。 3.系統謀劃重點領域重大項目布局,以形成共性技術和共性產品為牽引,推動優勢領域重大項目、重要基地、專項資金一體化部署。 4.加強科學普及,提高公眾科學素質,鼓勵各類創新主體面向公眾開放研發機構、生產設施或者展覽場所,提供更多的科普場所和科普載體;開展“申世”有關的地質、歷史文化、民族民俗等知識科普宣傳,營造濃厚的科技文化氛圍。 |
專欄6-1 科技賦能工程 |
1. 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圍繞牛羊肉加工、民族特需用品、乳製品、農產品加工、中醫藥生產、皮革毛紡、磚雕建材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關鍵技術,突出補鏈、強鏈,支持重點企業引進先進設備、套用先進技術、引進專業人才,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效率,打造高端化、精細化、引領性的拳頭產品,提高附加值和競爭力。立足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培植牛羊肉、乳製品、農產品加工、民族特需用品等產業,重點實施肉牛全產業鏈綠色技術創新與套用、特色藥食同源啤特果汁飲品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套用等科技項目;挖掘臨夏磚雕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濃厚的文化積澱,加快磚雕產業的深層次研發,重點解決磚雕原材料預處理技術等難題,推動磚雕與旅遊、文化、城鎮規劃建設、扶貧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打造綠色製革產業,開發無鉻鞣工藝、無灰鹼膨脹等清潔化生產工藝技術,推廣新型皮革塗飾劑等一體型材料的套用。 2.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圍繞產業政策導向,突出戰略合作、科技創新和培育骨幹,發展壯大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裝備製造等產業,以新的特色和優勢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並產生輻射帶動作用。 3.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聚焦農業結構調整攻堅戰,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圍繞“牛羊菜果薯藥菌花”等特色產業領域,深化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機械、新模式的研發和推廣,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供給質量,助推以廣河縣、東鄉縣、臨夏縣、積石山縣、臨夏市為主的牛羊產業集群,以和政縣、康樂縣、積石山縣、臨夏縣為重點的沿太子山麓食用菌產業帶,廣河縣為重點的“糧改飼”青貯飼草產業帶,康樂縣沿太子山麓、臨夏縣和積石山縣高寒陰濕區為主的中藥材產業,蘭郎公路沿線川塬灌區為主的蔬菜產業,以臨夏市為主的花卉產業發展。 |
專欄6-2 創新主體培育工程 |
1.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畫。圍繞現代農業、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領域,支持百益、安多、佳源牧業等企業提升創新能力,開展科技攻關,打造以甘肅臨夏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引領的現代農業產業;按照國家政策和產業導向,組建以甘肅華安生物科技集團為龍頭的甘肅省特色乳製品深加工產業創新聯合體,延伸上下游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推動協同創新、抱團發展;支持蘭亞、潤澤、廣晟等企業,加強鋁型材、鑄鋼、碳化矽等新型材料的研發;支持昌盛、希達金屬構造、凱帝斯電梯等企業強化裝備製造業的提檔升級,擴大規模。通過強化企業主體作用,提升創新能力,促使科技型企業到高新技術企業升級,到2025年,力爭全州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5家以上。 2.推進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按照打造民營經濟發展的繁榮區的目標,支持民營企業牽頭或參與從源頭創新到套用開發、從科技攻關到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從人才培養到科技服務能力建設的全鏈條創新活動,指導企業做好研發費用歸集,申報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收優惠政策,促進民營企業享受政策紅利、增強科技創新動力。 3.推進創新創業載體向實體經濟轉型。建立一批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開放式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等載體,把重點放在研究行業、研究市場方面,著力推動一批科技項目落地轉化,以實體經濟的發展壯大促進眾創空間轉型升級。 4.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利用省內外高校院所的創新資源和優勢,引導支持有條件的企業主動尋求科技合作,以華安酸水解酪蛋白國家唯一發明專利為依託,加強與長春金賽藥業、安徽安科公司及國內生物醫藥公司的合作,建設酸水解酪蛋白中試和成果轉化基地,將發明專利進行成果轉化;推進東鄉潤澤碳化矽公司與山東天岳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建設高純碳粉中試和成果轉化基地,形成長期的產業鏈、供應鏈關係。加強聯繫協調,對外推廣,爭取八八啤特果、燎原乳業、廣晟稀土、復興厚、養泰和等企業尋求嫁接合作。 5.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專注細分市場,通過技術最佳化、產品升級改造、新產品研發、設備升級、生產線技術改造等,培育一批主業突出、具有較強行業引領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專精特新”企業。 6.推進科技金融融合。積極推進“銀企”對接,充分利用好現有稅e通、政采貸、蘭銀鏈信等信貸產品和抵押、質押、留置、保證和定金等擔保抵押方式的同時,創新企業融資渠道,推進以專利權等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利用科技保險金融產品,為科技企業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活動提供風險保障、資金融通服務,探索開展科技成果轉化貸款風險補償、爭取引進風險投資基金,破解企業融資瓶頸,推動企業快速發展。 |
專欄6-3 創新平台打造工程 |
1. 加強工業園區建設。推進臨夏經濟開發區、廣河經濟開發區、東鄉經濟開發區、永靖工業園區建設,探索建設數字經濟產業園,集群網際網路服務、智慧金融、跨境電商等多種業態的智慧產業,培育認定一批省級智慧型工廠、數位化車間,實現集成熟化、示範展示、推廣套用緊密結合。 2.加強農業科技園區建設。以臨夏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為總攬,將臨夏縣、康樂縣、永靖縣、廣河縣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為推廣新技術高地、試驗新品種基地、展示新設施視窗。同時,將甘肅臨夏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爭取申報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 3.建設技術研發平台。建設牛羊種質資源研發中心、食用菌菌種研發中心,研究攻關“卡脖子”技術難題;提升蠶豆、乳製品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水平,充分挖掘潛力,爭取轉型為省級技術創新中心;充分利用我州皮革資源豐富的優勢,研究國內外皮革市場形勢,加強產學研合作,以廣河國富公司為依託爭創皮革深加工省級技術創新中心;建設臨夏州科技服務平台,整合統籌最佳化全州科技資源,實現信息渠道暢通、科技資源共享、成果交易服務、快捷申報項目,解決制約的瓶頸問題,提供一站式創新服務。 |
專欄6-4 科技成果轉化工程 |
1.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加強與蘭州科技大市場的互聯互通,以線上發布技術需求、成果展示以及線下實地對接的方式,常態化開展線上線下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組織化、專業化程度。培育技術轉移示範機構,建立以龍頭企業為會長單位、各類專家、企業組成的科技企業協會,搭建技術轉移平台。 2.轉化科技進步獎項。圍繞每年甘肅省科技進步獎和發明專利獎,爭取一批科技成果在我州轉移轉化。組織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採取“一事一議”的方式給予扶持,打通科技創新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的對接。 3.加強科技合作。搶抓沿海地區調整產業結構機遇,聚焦我州產業轉型升級的技術短板,積極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在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原創技術方面,通過科技合作、科技招商等方式,引進專利技術、科技成果、高新技術產品在我州落地轉化。 |
專欄6-5 科技人才建設工程 |
1.大力引進科技人才。貫徹落實州委《臨夏州人才助推產業發展“五大工程”實施意見》,圍繞重點行業、重點技術領域、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和優勢產業發展需要,積極引進材料工程、工業工程、生物工程等方面的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和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特別是從事套用技術研究開發的高技能、高層次人才和優秀的企業管理人才。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引導我州在外的高學歷、高層次人才帶著發明專利、帶著技術團隊回鄉創業,為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2.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選派符合條件的人員,重點圍繞鄉村振興和企業創新開展科技服務和成果轉化。爭取建立提供技術示範、成果轉化、技能培訓、人才培養、創新輔導的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示範基地,確保真正發揮作用。 3.加大企業人才培養力度。充分發揮企業培育人才的作用,通過校企聯合培養、交流鍛鍊等方式,培養一批支撐產業發展的專業人才、拔尖人才、領軍人才。發揚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深入推進科技創新人才團隊建設,吸引各類人才向重點企業和生產一線聚集。 4.加強科技宣傳培訓。把科技培訓作為提高農民科技水平、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的首要任務,廣泛開展科技活動周、科普之冬(春)、“三下鄉”等大型科普宣傳活動,圍繞食用菌、高原夏菜、牛羊養殖、設施農業生產、疫病防疫等重點,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大規模推廣農業先進實用技術,大力培育和提升“土專家”、“田秀才”等農村鄉土人才,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
專欄6-6 東西部協作示範工程 |
1.積極與“一帶一路”科技走廊、蘭西城市群(蘭白經濟圈)重要節點城市合作,加強與蘭州、定西、甘南、海東等市州互通交流,通過項目合作、產業協作、人才交流等方式,推動人才溝通、信息互通、資源共通,提高城市間創新資源融通質量,圍繞肉製品、乳製品、農產品加工等優勢領域,推動開展聯合研發、技術轉移與創新合作,協同推進新工藝、新產品開發關鍵技術突破和產業發展。 2.圍繞臨夏所需、濟南所能,推進東西部科技協作,廣泛凝練農作物種質資源創質、中藥材高效種植、食用菌菌種研發、耕地質量保護、生物醫藥製備、農業和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等方面技術需求,通過政府引智、企業引才方式,引進山東省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濟南果品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研究團隊,重點爭取實施農業優質種質資源引進及創新利用、道地中藥材種植及有效成分分析檢測、酪蛋白系列延伸產品研究及產業化等東西協作項目,助力農業、中藥材、生物醫藥等產業高質量發展。 3.聚焦電子信息企業極少的產業短板,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強與省內外科技企業的對接聯繫,幫助扶持科司特、東鄉潤澤碳化矽公司等科技企業提升生產工藝,深化對外合作。 4.加強科技人才交流,依託濟南市科技人才資源優勢,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每年組織科技人才和科技管理人員在濟南市舉辦2期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培訓班,不斷提升科技素養;對接濟南市科技管理部門,協調濟高校、科研院所組織農業、工業等方面的高層次科技人員帶項目、帶資金、帶技術到我州開展成果轉化和技術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