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平涼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已經平涼市政府同意,平涼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1月29日印發 ,請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涼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1月29日
  • 發布單位:平涼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
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創新型平涼建設,根據《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甘肅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甘政辦發〔2021〕90號)和《平涼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平涼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平政發〔2021〕20號),結合平涼市科技創新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基礎與形勢
(一)發展基礎。“十三五”期間,平涼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創新型平涼建設,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最佳化科技創新生態環境,完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效率,全市科技發展水平有了較大提升。企業主體地位日益強化。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17家,省級科技創新型企業達到10家,市級科技創新型企業達到30家,2020年新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71戶,培育小巨人企業1家,榮獲“甘肅省企業技術創新示範獎”1項,形成了創新型企業培育梯隊。創新平台建設有效推進。平涼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批覆建設,實現了全市國家級創新平台零的突破,平涼工業園區升級為甘肅平涼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備案國家“星創天地”8家,建成省級農業科技園區6個,省級技術創新中心1個,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1個,省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1個,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省級科普基地1個,省級創新型縣域1個,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個,省級眾創空間2個。科技項目建設成效顯著。共組織實施各類科技計畫項目222項,投入科技資金4919萬元。其中,爭取國家項目5項692萬元,省級項目132項3322萬元,實施市級項目90項905萬元。高溫高壓超大排量蒸汽疏水閥、快插式交流真空接觸器、“靜寧1號”新品種、蘋果矮化密植栽培技術示範與推廣、平涼紅牛繁育技術集成示範、馬鈴薯霧培法繁育技術引進示範等項目成為科技創新的標誌性工程。科技創新成果產出豐碩。全市技術契約成交總額累計達到32.12億元,登記省、市級科技成果104項,獲得授權專利1896件,其中有效發明專利96件。國家級和省級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達到7戶,榮獲甘肅省發明專利獎3項,“毫米波磁控管陰極製造工藝最佳化”成果榮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2020年全市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7萬名,擁有國家突出貢獻專家2名,甘肅省333科技人才、555創新人才10名,甘肅省優秀專家17名,甘肅省領軍人才3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44名。科技合作交流逐漸深化。通過“引進來、走出去”方式開展國際人才交流36人(次),引進國外先進設施與技術10餘項,精選優良示範品種17種。著力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科技合作,簽訂科技合作協定71份,組織實施科技合作項目26項。
(二)面臨形勢。
從國內外來看,以人工智慧、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發展,智慧型製造、“網際網路+”、低碳生產、複合材料等正在加速滲透融合,科技正在對全球產業體系、經濟發展方式、治理規則等產生深刻影響,我國已正式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並向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目標邁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科技創新的地位與責任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從全省來看,近年來,甘肅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方式,科技事業取得長足進步,科技對甘肅省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能力不斷增強。同時,“一帶一路”建設、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在甘肅交匯疊加,為科技創新支撐甘肅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機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從全市來看,平涼市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為今後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但總體來看,全市科技創新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是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在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上步伐不快,全市省級以上技術創新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少,機構專業化程度低,參與市場競爭、帶動產業發展的作用發揮不夠充分。二是科技創新投入不足。與全省平均水平相比,科技投入明顯偏低。全市利用財政資金撬動企業、社會資金投入還不夠,企業投入主體不突出,社會投入缺乏,金融投入渠道不暢,制約了科技創新成果的產出和效益。三是科技成果轉化運用不足。大多數企業對市場變化趨勢缺乏深入研究,新技術、新產品、新成果研發推廣力度不大,創新要素和生產要素不能有效組合,尤其是缺少自主技術和核心技術。四是科技創新人才不足。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行業分布不均勻,生產一線科技人才匱乏,企業技術人才特別是領軍人才非常稀缺。
綜上所述,“十四五”時期,平涼市科技發展既面臨著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平涼市要順應和把握新時代科技創新趨勢和要求,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主動對接國家和甘肅省發展戰略,高起點謀劃全市科技創新工作,加快實現動力轉變,使創新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首要驅動力,贏得創新發展更大空間。
二、思路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堅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按照全市發展思路和目標舉措,以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為引領,以科技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為根本動力,集聚優質創新資源,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方式,構築高效區域創新體系,實現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產業競爭力不斷提升、科技創新生態不斷最佳化、高水平科技創新供給不斷增加,為建設綠色開放興業安寧幸福新平涼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創新驅動、整體推進。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讓科技創新貫穿滲透到經濟、社會、民生各個領域。聚焦事關全局的關鍵核心領域和發展需求,建立以創新為主要引領與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促進全市實現跨越式高質量發展。
2.堅持問題導向、重點突破。把破解制約科技創新的突出問題作為發展的突破口,圍繞重點產業鏈發展,緊盯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端人才集聚、創新創業環境最佳化、區域創新體系完善等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重點環節,加大制度設計和政策創新力度,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3.堅持科技為民、成果共享。堅持科技進步造福人民、科技成果惠及百姓,把科技研發、科學普及與改善民生福祉結合起來,著力解決關係民生的重點科技問題,不斷強化公共服務,改善民生環境,保障民生安全,讓人民民眾共享更多的創新成果,提升全市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堅持改革創新、開放協同。突出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以改革促發展,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構建現代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引資引技引智並舉,在擴大開放中推進全面創新。充分調動社會各方積極性,深入推進政、產、學、研、用結合,在資金、技術、人才和項目等方面形成多元化融合的格局。
(三)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市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重點產業領域科技創新支撐能力明顯增強,科技資源配置更加最佳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更加深入,創新創業氛圍更加活躍,創新體系更加完善,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有較大提升。
1.科技創新綜合實力持續提升。科技投入力度持續加大,源頭創新與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持續提升,重點產業領域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明顯提升。到2025年,全市綜合科技進步水平在全省前進4個位次左右,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0.8%以上,市本級財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到2%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與營業收入之比達到1%以上,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0.24件以上。
2.產業技術創新水平不斷攀升。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更加完善,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在特色優勢領域形成競爭優勢。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0家以上,省級科技創新型企業達到50家以上,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占工業營業收入比重達到1.5%以上,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企業營業收入比重達到1.2%以上。
3.創新型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人才評價、引進、培養和使用機制更加完善,人才吸引力不斷增強,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高端人才和核心研發團隊不斷集聚。到2025年,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達到5人年,重點選拔培養60名首席專家和領軍人才,柔性引進100名國內外高端人才,挖掘培育1000名技術骨幹和青年創新人才。
4.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持續最佳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深入推進,科技創新政策體系日益健全,創新創業平台載體更加完善,各類創新創業活動得到有效支撐。到2025年,技術市場成交契約金額達到12.45億元以上,省級各類科技創新平台增加10家以上。
三、科技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
按照“做優特色、做強存量、做大增量”的產業提質增效目標,集聚各種創新要素和創新手段,重點圍繞煤炭分質轉化利用、平涼紅牛、靜寧蘋果、設施蔬菜、中醫中藥、綠色建材、智慧型製造、文旅康養、生態環保九大產業鏈開展技術攻關,研發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戰略產品,建設一批技術水平高、帶動性強的技術創新平台和產業化科技示範基地,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一)煤炭分質轉化利用。針對煤炭分質轉化利用的技術瓶頸問題,充分發揮華亭煤業集團公司、北京恆泰潔能科技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自身技術力量,同時加大與中科院、高等院校及設計院等合作,通過產學研合作攻關,自主研發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及新材料,加強先進適用技術的研發推廣,對現有企業技術和裝備進行升級改造,進一步提升企業整體技術水平,提高煤炭分質轉化利用效率。
(二)平涼紅牛。圍繞建設中國高品質肉牛高質量發展示範市,以打造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端肉牛品種為目標定位,在平涼紅牛新品種培育、繁育體系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飼草料基地建設、屠宰加工水平提升、市場行銷與品牌建設、安全保障、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加大科技支撐力度。
(三)靜寧蘋果。立足蘋果產業提質增效,以生產綠色、有機、安全、營養果品為方向,全力推廣套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農業遙感等新技術,建設一批智慧果園,實現節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疏花疏果、病蟲害防治、災害預警等智慧型化作業。推進技術研發中心、大數據平台中心建設,把科技成果、大數據運用融入到生產管理、加工物流和銷售全過程,提高果園機械化、現代化、科技化管理水平。
(四)設施蔬菜。以布局區域化、基地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產品綠色化為方向,擴大優質高原夏菜、設施蔬菜生產規模,加大新優特品種引進選育和示範推廣,積極發展綠色、無公害、有機蔬菜,為打造涇汭河川區國家級現代蔬菜產業園和建設甘肅東部重要的綠色蔬菜生產基地提供技術支撐。
(五)中醫中藥。打造皇甫謐中醫藥文化傳承與發展平台,重點在中醫中藥發展支撐體系建設、道地中藥材綠色標準化種植、現代中藥生產製造體系建設、中醫養生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中藥材全產業鏈質量溯源體系建設、皇甫謐針灸技術提升等方面開展攻關研究,延伸中醫中藥產業鏈,提高科技含量和經濟附加值,打響“養生平涼”品牌。
(六)智慧型製造、綠色建材。利用先進適用技術和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裝備製造和建材企業,著力提升產品質量,積極培育行業品牌,促進傳統產業提檔升級,培育“專精特新”工業小巨人。推進以高性能鑄鍛件、成套礦用裝備、成套電器裝備等一批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先進基礎工藝為方向的技術攻關項目,加強產業鏈科技信息情報跟蹤收集、研究利用,持續開展產業鏈專題信息精準推送服務,提升企業在產品功能、結構、形態及包裝等方面的創新能力,突破一批基礎性、關聯性、系統性的關鍵共性技術瓶頸,逐步加快數位化、自動化、智慧型化進程。
(七)文旅康養。依託崆峒山道源文化、古成紀伏羲文化、西王母遠古文化、皇甫謐醫學文化等資源優勢,開展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重大科學和技術研究,加快文化旅遊專有裝備研發,促進文化旅遊體驗、展示和科技深度融合,推動文化旅遊業創新升級。
(八)生態環保。以加強碳達峰、碳中和科技支撐,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重點,打造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發展清潔生產和節能環保技術,開展水體、土壤、城市大氣污染防治等關鍵技術研究,科技支撐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協調推進。
四、科技支撐民生持續改善
以科技保障改善民生為切入點,在鄉村振興、生命健康、公共安全、新型城鎮化等領域開展科技創新與綜合示範。加大民生科技計畫項目投入力度,持續推進科技惠民示範工程建設。
(一)鄉村振興。按照“一縣一園、一園多業、分縣創建、整市打造”的模式,把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產業基地打造成鄉村產業發展的產業集聚平台、投融資平台、創新創業平台和政策高地,統籌布局現代種養、加工物流、休閒觀光、科技研發等功能板塊。以鄉鎮為平台,建設一批主導產業突出,產業鏈條深度融合、產村產城一體、創新創業活躍、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帶動鄉村產業轉型升級。
(二)生命健康。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大科技需求,重點在重大疾病及遺傳性疾病防治、公共衛生防控、智慧醫療健康、健康產業等領域,加快醫療健康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的研發、推廣和科技成果套用,著力提升基礎醫學、疾病預防、養生保健等方面的科技水平。
(三)公共安全。圍繞生產安全、食品安全、衛生安全、自然災害監測與預警、突發事件處理等民生熱點問題,開展科技研究與新技術套用示範,利用現代技術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形成科學預測、有效防控與高效應急的公共安全技術體系。
(四)新型城鎮化。加強科技創新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支撐引領作用,堅持擴容提升和凸顯特色並重,加強城鎮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支撐,在激活產業節約用地、現代農業、保護生態、改善人居環境方面加強項目支撐和先進技術套用推廣。圍繞做強中心城市、做大縣城、做精小鎮,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產城深度融合。
五、重大項目引領科技創新
著眼於平涼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圍繞做大做強煤炭分質轉化利用、平涼紅牛、靜寧蘋果、設施蔬菜、中醫中藥、綠色建材、智慧型製造、文旅康養、生態環保九大產業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部署和謀劃一批重大科技項目,開展重點優勢產業鏈培育攻堅,促進優勢產業鏈由低端向高端邁進、由短鏈向長鏈延伸,為打造產業鏈暢通完善、產業配套齊全的產業集群、產業基地、領航企業和拳頭產品提供支撐。
六、最佳化科技創新生態環境
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圍繞體制機制、創新主體、投入體系、創新平台、人才隊伍、成果轉移轉化、智慧財產權、交流合作、創新創業等方面,進一步深化改革,提升科技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
(一)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實行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強化對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科學研究與共性技術研究套用項目的支持。改革科技項目管理機制,強化市級科技計畫項目績效管理,跟蹤推動省級科技計畫項目實施。開展“揭榜制”科研立項,採用定向組織、懸賞揭榜等模式,圍繞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產業發展卡脖子問題、社會應急突發問題,遴選出全市範圍內影響力大、帶動性強、套用面廣的科研項目,面向全社會招標揭榜。健全科研項目績效評價機制,完善市級評估諮詢專家資料庫,吸納省內外高水平專家入庫,建立專家信譽等級評價體系。賦予科研單位更大的經費自主權,允許科研單位自主分配科技成果轉化收入。
(二)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按照“創建一批、貯備一批、培育一批”的方式,每年遴選一大批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發展勢頭較好、符合國家重點支持的科技型企業,作為高新技術後備企業。進行精準精細扶持培育。支持和引導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各類國家、省、市科技計畫項目,促進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研發。圍繞煤炭分質轉化利用、平涼紅牛、靜寧蘋果、設施蔬菜、中醫中藥、文旅康養等特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及綠色建材、智慧型製造、生態環保等高新技術領域,鼓勵企業開展科研攻關,掌握一批核心技術,打造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企業和較強競爭力的自主品牌,形成科技創新型企業集群。大力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評價工作,支持中小微企業開展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開發研究,推動中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的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支持民營企業牽頭或參與從源頭創新到套用開發,從科技攻關到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從人才培養到科技服務能力建設的全鏈條創新活動。針對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共性技術問題,組織高校、科研單位與企業協同攻關。
(三)建立多元科技投入體系。加大市級財政科技投入預算,進一步健全完善財政支出的科研經費穩定增長機制。採取綜合性獎懲措施,對各縣(市、區)、平涼工業園區(高新區)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和本級財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2個指標進行重點考核,切實強化科技研發經費投入。積極組織申報國、省級科技項目,彌補資金和經費缺口。健全和完善對各類創新平台的獎補機制,將獎補資金納入市縣兩級財政預算。加強企業創新主體培育,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自主立項先行投入開展研發活動。對於中小微科技企業,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同期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進行獎補。統籌利用支持科技創新若干措施獎補資金等現有資金,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探索發展各類科技股權投資基金,通過政府引導、市場培育等方式,建立覆蓋種子期投資、天使投資、風險投資、併購重組投資的基金體系。鼓勵保險機構、政府融資擔保機構為科技企業提供保險、融資擔保業務,為促進技術轉移轉化提供更多金融產品服務。
(四)培育最佳化升級創新平台。以創建國家級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市為引領,高水平建設甘肅平涼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平涼紅牛主導產業創新區,建立國家級平涼紅牛種質培育中心。支持甘肅省科學院平涼分院和甘肅省智慧型終端光電產業研究院建立信創產業研究中心,打造西北信創產業發展先行示範區。推動平涼工業園區(高新區)加快建設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努力爭創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依託中煤集團、山能集團、華煤集團等企業,建設綠色煤化工技術創新中心。支持有條件的科技企業優先培育發展數字產業和智慧型製造研發機構。鼓勵甘肅醫學院、平涼職業技術學院組織開展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究。鼓勵企業、社會資本參與科研院所改革,共同組建公司法人性質的產業技術研究院、產業技術研發集團等新型研發機構及協同創新中心、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五)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堅持高端引領、整體開發,著眼用好現有人才,精準引進各類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儲備未來發展需要人才,完善普惠性與個性化相結合的人才政策體系,以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為重點,大力引進和集聚一批實用技術人才。鼓勵開展柔性引才引智,全面實施“百千萬崆峒英才”計畫,發揮專家工作站(室)等高層次人才技術引領作用,針對中高級人才“退休潮”制定相應的留聘、續聘辦法,通過“傳、幫、帶”培養接續人才。建立科技“人才池”制度。引導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符合條件的優秀人才向企業關鍵技術崗位流動,給予相關人才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引進急需專業技術人才。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賦予用人單位和創新主體更大自主權,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支持優秀科技人才創辦科技型企業。加大對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人才創新創業的激勵力度,對農村“田秀才”“土專家”建立財政補助機制,激勵、吸引更多本地人才投身農業產業技術服務。建立健全黨委聯繫服務專家機制,全面落實“隴原人才服務卡”制度,為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提供良好環境。
(六)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積極培育和發展各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構,鼓勵企業牽頭建設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與中試、驗證平台,提升中試熟化能力,構建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直通機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聯合企業設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門服務機構。大力發展“網際網路+”實驗室、工程中心、研發機構,鼓勵企業圍繞優勢專業領域建設專業化眾創空間和科技企業孵化器。積極申報認定國家級、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組織認定一批市級眾創空間。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在探索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成果評價、收益分配等方面先行先試。完善技術成果公開交易與監管體系。放寬收入分配限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科研單位領導人員作為科技成果主要完成人或對科技成果轉化作出重要貢獻的,可以享受科技成果轉化所得分成,獲得現金、股權或出資比例獎勵。
(七)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套用。加強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管理、保護和服務,引導支持市場主體創造和運用智慧財產權,以智慧財產權利益分享機制為紐帶,促進創新成果的智慧財產權化。開展智慧財產權綜合管理改革試點,加快智慧財產權權益分配改革,完善有利於激勵創新的智慧財產權歸屬制度,構建提升創新效率和效益的智慧財產權導向機制。廣泛開展智慧財產權宣傳和培訓,加大對智慧財產權的引導管理力度,持續加強智慧財產權試點示範單位的培育和專利人才培養。挖掘專利申請潛力,提高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進一步提升智慧財產權保護能力,加大專利行政執法力度,有效維護專利權人的合法權利。鼓勵企業對創新成果申報智慧財產權,支持企業專利技術產業化。對研發投入持續增長、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成果並形成良好經濟效益的企業加大扶持力度。
(八)加強科技領域交流合作。抓住平涼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關中平原城市群建設等戰略交匯地區的重大發展機遇,堅持“引進來、走出去”思路,主動承接產業和技術轉移,加強技術合作和交流。注重從技術、信息等方面,擴大雙向貿易和投資,全面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主帶動軸。鼓勵全市科技型龍頭企業加強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科技型企業的交流與合作。引導煤炭分質轉化利用、平涼紅牛、靜寧蘋果、設施蔬菜、中醫中藥、綠色建材、智慧型製造、文旅康養、生態環保的龍頭企業多元化開拓國際市場,持續提升合作交流水平。構建院地院企科技合作平台,以本地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為基礎,以項目為載體,以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創新中心為平台,建立平涼科技合作體系,加強信息交流和技術合作。
(九)營造科技創新創業氛圍。出台激發創新活力強化科技引領建設創新型平涼的政策檔案,完善服務體系和政策支撐體系,全面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情與活力。完善科研誠信體系,建立健全科技創新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體系,實行科研信用在各社會領域誠信信息共享共用,進行聯合激勵與懲戒。實施科研誠信承諾和審核制度,將簽訂科研誠信承諾書作為申報科研項目、創新平台、科技獎勵、重大人才工程的必要條件。支持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在基層一線或離職創辦企業。建立全市科技信息共享平台,著力推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創新科學普及理念及模式,向公眾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普及科學知識,引導全社會樹立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加強正面宣傳和輿論引導,調動和增強社會各方面落實規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倡導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理念,營造敢為人先、敢冒風險、寬容失敗的創新環境,培育創新意識,讓創新理念成為社會共識,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加強科普基地和場館建設,鼓勵各類創新主體面向公眾開放研發機構,為新技術、新成果提供更多的科普場所和載體。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對《規劃》實施工作的領導,把落實各項任務、提升創新能力真正擺到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強市、縣(市、區)、平涼工業園區(高新區)聯動,強化部門間的分工與協作,按照責任主體和工作職能,明確任務分工和工作要求,凝聚共識。堅持規劃的統一性和系統性,做好各項任務的分解和落實,共同推動規劃順利實施。
(二)強化配套銜接。加強與《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甘肅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和《平涼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平涼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以及有關專項規劃等的密切銜接,使其在政策實施、項目安排、制度創新、空間布局、時序安排等方面協調一致,強化對本規劃的支撐,確保規劃整體性和協調性。
(三)突出考核評價。加大創新改革和考核評估與督查力度,完善責任考核機制,將《規劃》所定目標任務納入年度績效考評範圍。及時開展中期評估和階段總結評估,對規劃實施效果作出綜合評價,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在監測評估的基礎上,根據科技創新最新進展和經濟社會需求新變化,對指標和任務部署及時進行動態調整,賦予《規劃》時代性、創造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