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公園城市“十四五”規劃

《天水市公園城市“十四五”規劃》已經2021年11月29日天水市政府第87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天水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1月24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水市公園城市“十四五”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1月24日
  • 發布單位:天水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以建設美好人居環境,積極構建分布合理、植物多樣、景觀優美、環境良好的城市綠地系統為目標,依據《天水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天政辦發〔2021〕18號),結合天水市城市綠化發展實際,編制本規劃。
一、公園城市發展基礎
(一)優越的自然條件,良好的生態本底
1.“十三五”取得的成績
天水主城區南北兩山森林覆蓋率高,現狀山水林田是天水構建“公園城市”的優良基礎。截止“十三五”末,建成區綠地率35.47%,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9.59%,森林覆蓋率36.45%,城市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75.6%,城市萬人擁有綜合性公園指數0.10,水體岸線自然化率81.25%。
2.天水市城市公園體系初具規模
天水市現狀公園主要集中分布在秦州區和麥積區,共有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遊園等各類公園綠地69個,面積684.56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9.8平方米。
3.城市綠道雛形已形成
我市綠道目前主要為濱水綠道,秦州區段現狀建設長度約18.6公里,集中在藉河北岸。麥積區段現狀建設長度約7.3公里,集中在渭河兩岸。兩區綠道主要為城區綠道,建設情況良好,設施有濱河步道、腳踏車專用道、健身場地、休閒驛站等。
(二)文化遺存眾多,人文資源豐富
規劃範圍內主要有3個文化片區(秦州古城、三陽川、麥積山歷史文化片區),其中包含2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胡家大莊村、街亭村)、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其他文物古蹟。
(三)生態環境狀況良好
2021年,全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345天,優良率94.5%,空氣品質綜合指數3.47,PM10平均濃度52微克/立方米,PM2.5平均濃度25微克/立方米,各項主要污染排放量持續下降,生態環境狀況良好。
二、公園城市發展機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創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共建“一帶一路”、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等重大決策部署的實施,為我市公園城市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四川成都時首次提出“公園城市”理念,並明確指出“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公園城市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城市表達,是城市文明的繼承創新,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價值歸依,具有極其豐富的時代內涵。我市公園城市建設將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著力建設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環境更美好的美麗天水,創新彰顯公園城市多元價值。我市作為渭河流域城市,依託自然生態和人文資源,做好公園城市項目謀劃,塑造“推窗見園、開門見山”的田園風光和大美公園城市形態。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水土流失和污染治理項目,積極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實施灘面整治、河道疏浚、水污染治理、生態修復及濕地建設、水生物保護、河湖自然聯通恢復等工程項目,共同推動上下游共建共享,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新高地。
三、公園城市發展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認真踐行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圍繞“一帶多心、軸向強化、組團發展、山水聯城”的空間布局,全面加強生態城市建設,持續提升城市綠化品質,著力完善基礎設施,創新最佳化發展軟環境,使城市發展在擴規模、提功能、保質量上邁出新步伐,著力打造環境優美、功能完善、生態宜居的公園城市。
(二)基本原則
1.生態文明引領原則
以引領功能產業、資源利用、文化景觀、生活服務等各方面發展,形成“綠色+”的新發展框架,實現城市格局更加最佳化、綠色空間和公共空間更加豐富、公共服務更加均衡、城市功能更加開放、城市形態更加優美、城鄉關係更加融合、產業發展更加綠色。
2.以人民為中心原則
公園城市理念將“城市的核心是人”作為價值取向,以“讓生活更美好”為使命方向,突出公園城市中的“公”字,做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融。突出人民屬性,以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為根本出發點。突出“服務所有人”,力爭滿足各類人群的個性化需求。公園城市建設工作關乎民生、連線民心,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將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滿意度和幸福感落到實處、落細、落小。
3.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原則
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城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體現山水林田湖城之間的合理配置和統籌最佳化,構築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一體性健康穩定生態系統。
4.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原則
公園城市理念將以人本作為規劃建設的邏輯起點,科學構建城市空間形態,提升城市宜居品質,注重生態建設,營造碧水藍天、森林環繞、綠樹成蔭的城鄉環境。加快產業轉型,大力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功能產業,實現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城市形態。
(三)“十四五”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為抓手,到2025年天水公園城市雛形基本形成,城市生態環境進一步提升,實現“山水環繞、錯落有致、城在園中、和諧秀美”的總體發展目標,將天水打造成為西北地區公園城市的典範。
“十四五”末,天水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2.2平方米以上,萬人擁有綜合公園指數大於等於0.12,城市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大於等於81%,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7%以上,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秦安和甘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宜小於8.0㎡/人,萬人擁有綜合公園指數不應小於0.02,城市建成區綠地率不應小於28%,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3%以上。清水縣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宜小於9.0㎡/人,萬人擁有綜合公園指數不應小於0.03,城市建成區綠地率不應小於35%,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宜小於6.0㎡/人,萬人擁有綜合公園指數不應小於0.02,城市建成區綠地率不應小於25%,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0%以上。武山縣等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宜小於8㎡/人,萬人擁有綜合公園指數不應小於0.02,城市建成區綠地率不應小於30%,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以上。
2.主要發展指標
(四)2035遠景目標
展望2035年,天水市通過公園城市的建設實現“綠水青山的生態價值、滿城皆園的景觀價值、錦繡山川的美學價值、特色凸顯的人文價值、產業綠色的經濟價值、宜居宜游的社會價值”六大價值目標。塑造生態環境優良,城市公園精緻,慢性綠道系統暢通,人文特色凸顯,城鄉發展和諧,城市系統智慧,城市品牌響亮的美麗新天水。全面完成天水公園城市“人城境業”系統建設。
四、構建完善的公園體系
(一)公園發展結構
規劃構建“枕山望城、引山觸城、綠水穿城、城園融合”的城市格局,形成“雙核引領、三帶串聯、多廊滲透、內外聯動”的總體公園布局結構。至2025年,公園體系格局基本形成,基本達到國家園林城市標準,為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
雙核引領:依託天水市中心城區南北兩山的現狀資源,打造北山片區鳳凰山森林公園;南山片區空洞山郊野公園和南山農業公園,作為天水都市區的生態綠核,引領天水市生態文明建設。
三帶串聯:對穿越中心城區的渭河、藉河、葫蘆河進行生態景觀綜合整治,打造獨具特色的城市濱水生態景觀休閒帶,串聯城市的各個功能分區。
多廊滲透:依託金家河、南溝河、穎川河、牛頭河、東柯河、羅玉溝等濱水綠色空間和城市內的公園綠地、農林用地等綠色生態空間,構建多條連通南北兩山的生態綠廊,引山觸城。
內外聯動:構建“區域公園+城市公園”聯動發展的公園空間格局,提升城市環境品質,激活城市發展活力。
(二)公園體系建立
依據國家標準,借鑑先進城市經驗,結合天水市的實際情況,構建“區域公園(風景遊憩綠地)+城市公園(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遊園)”聯動發展的公園空間格局,提升城市環境品質,激活城市發展活力的公園新體系。
區域公園:形成由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遺址公園、郊野公園(田園郊野公園、花果郊野公園、親水郊野公園、林地郊野公園等)、農業公園、主題公園(鄉村遊樂型主題公園、鄉村體驗型主題公園、鄉村景色型主題公園等)等七類公園共同構成的區域綠色休閒遊憩網路。
城市公園:包括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專類公園(動物園、植物園、歷史名園、兒童公園、體育公園、紀念性公園、主題公園等)、遊園(歷史故事型遊園、民俗生活型遊園、現代創意型遊園、口袋公園等)等四類公園共同組成的城市綠色休閒系統。
(三)公園發展指引
1.區域公園發展指引
(1)區域公園的發展應以生態保育、生態涵養為主,兼具休閒旅遊、文化展示、高端服務、體育健身、對外交往等功能。按照“生態保護區+特色鎮+特色村(服務節點)”模式建設,特色鎮作為區域公園的服務中心及出入口,特色村作為旅遊服務節點的建設模式。結合服務半徑及交通轉接點設定次一級服務節點,承載基本旅遊服務功能。對區域公園的生態本底進行生態敏感性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劃分生態核心保護區、生態緩衝區和一般區域。生態核心保護區應以生態保育、生態涵養為主,嚴控建設活動,僅允許應急救援、科學實驗等活動;生態緩衝區以生態修復為主,允許少量配套設施建設;一般區域允許適度建設特色鎮、服務節點與景區化建設項目。
(2)提升區域公園生態環境。生態公益林集中區域應按照《國家級公益林管理辦法》、《生態公益林管理辦法》要求保護。生態本底條件較好的區域,通過“提質、增效”提升森林質量與景觀風貌,包括補植補造、低效林改造、經濟林改造、更替調整、封山育林、撫育改造等措施。生態本底較差的地區,應改善種植結構,選擇對土壤要求不高且生長較快的樹種進行“補植補造”,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3)推進生態移民。保護山地公園生態環境,實施生態移民工程,生態敏感區與地質災害區應加大生態移民推進力度。
(4)加強水源涵養和保護。對於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區域,應嚴格保護森林植被,維護生態涵養功能,加強對水庫、湖泊周邊的林地、綠地的保護,沿流域種植植被寬度不小於 100 米的水源涵養林。
(5)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重要物種、珍惜物種,保護、維護其生境,保護生物多樣性。
(6)完善旅遊配套。服務中心除滿足原特色鎮生產生活配套功能外,還應承擔遊客集散、旅遊度假、商業服務、休憩娛樂等功能,完善服務節點旅遊配套。
(7)十四五期間堅持在保護南北兩山的生態屏障功能的基礎上,建設鳳凰山森林公園,打造天水都市區城市綠核、多元融合山水典範區;建設北山月季生態園、滲金山森林公園、繡金山現代農業公園、翠山運動主題公園等類型的區域公園,打造天水市鄉村振興示範區、生態文化休閒旅遊引領區。通過天水市鄉村振興南北兩山片區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串聯各個區域公園,促進南北兩山聯動發展,塑造“枕山望城、引山觸城”的城市空間格局。
2.城市公園發展指引。
城市公園的建設應以生態、休閒遊憩為主,兼具文化傳承、科普教育、應急避難、綠色基礎設施等多種功能。延續歷史文脈,展現城市活力,塑造綠景環繞、滿城皆園的美麗天水。
(1)綜合公園布局原則。規劃新建單個綜合公園的面積應大於10hm2,每萬人擁有綜合公園指數不應小於0.12。綜合公園至少應有一個主要出人口與城市幹道連通,宜優先布置在空間區位和山水地形條件良好、交通便捷的城市區域,結合自身場地條件,設定兒童遊戲、休閒遊憩、運動康體、文化科普、公共服務、商業服務、園務管理等設施。
(2)社區公園布局原則。規劃區人均社區公園面積應大於3平方米/人;1-5公頃的社區公園服務半徑為500米,服務人口約1.5-2.5萬人;5-10公頃的社區公園服務半徑為800-1000米,服務人口約5-10萬人;在十五分鐘生活圈中,應建設規模不小於5公頃的社區公園,十分鐘生活圈應建設規模不小於1公頃的社區公園。
(3)專類公園布局原則。專類公園應結合城市發展和生態景觀建設需要,因地制宜、按需設定,並應符合下列規定:遺址公園應遵循相關保護規劃要求,公園範圍應包括其保護範圍及必要的展示和遊憩空間;植物園應選址在水源充足、土質良好的區域,宜有豐富的現狀植被和地形地貌;城市動物園應選址在河流下游和下風方向的城市近郊區域,遠離工業區和各類污染源,並與居住區有適當的距離;野生動物園宜選址在城市遠郊區域;體育健身公園應選址在臨近城市居住區的區域,園內綠地率應大於65%;兒童公園應選址在地勢較平坦、安靜、避開污染源、與居住區交通聯繫便捷的區域,面積宜大於2hm2,並應配備兒童科普教育內容和遊戲設施。
(4)遊園布局原則。遊園是為居住區配套建設的公園綠地,並為一定區域的居民服務,規劃區人均遊園面積應大於1平方米/人。在五分鐘生活圈中,應建設規模不小於0.4公頃的遊園,其中老城區遊園規模可控制在0.2-0.4公頃,服務半徑300米。
3.景觀設計指引
(1)植被分布原則。植物組群類型及分布,應根據天水的氣候狀況、園外的環境特徵、園內的立地條件,結合景觀構想、功能要求和當地居民游賞習慣等確定。
(2)苗木選擇原則。苗木種類的選擇應考慮區域立地條件和養護管理條件,以適地適樹為原則,優先選擇本地壯齡且抗逆性強的苗木,慎用外來物種,減輕後期維護和管理成本,提升城市綠地的經濟性。
(3)植物配置原則。按照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兩季有果、一季變葉的原則,遵循本地區森林植物生長的自然規律,充分考慮天水的各種自然因素和森林植被地理區劃中的自然規律,以暖溫帶闊葉林,落葉林區域等現有分布樹種為主,北亞熱帶區域植物為輔,按照樹木的生物學特性和景觀特性配置。
(4)體現城市特色。強化傳統花卉彩葉植物栽種,適當增加以市花月季為主的各類花卉植物,市樹國槐為主的各類色葉植物的使用,同時通過園藝林木、植物雕塑、花卉雕塑、藝術圍牆的打造,實現植物與藝術,自然與人工的巧妙結合,凸顯天水特色。
(5)實現四季有景。公園綠地樹種選擇的範圍較大,樹種選擇應突出觀賞性、藝術性,根據植物的自然特性和季相變化,達到“春花、夏蔭、秋實、冬翠”的效果。
(6)公園綠地樹種推薦。公園綠地樹種選擇的範圍較大,樹種選擇應突出觀賞性、藝術性。一般骨幹樹種選擇雪松、龍柏、檜柏、楓楊、白皮松、油松、華山松、玉蘭、國槐、垂柳、銀杏、欒樹、柿樹、槭樹、楸樹、女貞、竹、海棠、梅花、紫葉李、臘梅、紫薇、貼梗海棠、榆葉梅、紫荊、木槿、石榴、丁香、大葉黃楊、迎春、連翹、月季、牡丹等。
4.特色塑造指引
(1)突出天水歷史文化特色。公園建設充分考慮天水歷史文化內涵,對承載城市歷史記憶的區域周邊公園,應在保護歷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以靜態展示為主,講述歷史人物故事,再現歷史場景,塑造歷史文化特色。
(2)突出民俗文化特色。民間藝術、風俗生活、節慶活動等民俗文化集中區域的城市公園綠地,應挖掘民俗文化的內涵,動靜結合,展現民間藝術創作過程,提供可參與的風俗生活體驗,還原節慶活動場景。
(3)時代特色塑造用於文化創意園、特色街區、大型文體公建(如博物館、體育館、青少年宮等)集聚區域的城市公園,應發掘現代資源,立足於先進技術和材料的套用和選擇,利用現代的、國際的手段創造出更具活力和個性的新時代特色公園景觀。
(四)“十四五”公園城市發展項目
天水“十四五”末擬建設公園20個,區域公園4個,面積1605.34公頃;城市公園16個,面積381.87公頃,包括綜合公園7個(面積353公頃)、社區公園7個(22.68公頃)、專類公園2個(6.0公頃),公園建設工程總投資預算約36.72億元。根據城市建設的實際情況和居民需求,重點推進藉河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三期、天水市岷山文化宮改造(青少年宮建設)、南郭寺大景區公園、麥積區北山公園、中華始祖園、翠山公園和天秀公園等工程項目。
五、構建完善的綠道網路體系
堅持“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的理念,構建與天水城市發展相適應,與機動車發展相協調,與公共運輸良好銜接,管理有序的安全、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慢行交通系統。以“漫遊天水,樂享生活”為願景,描繪“山林環城、陌上夏花”的天水畫卷,打造“連城達郊,觀山樂水,串旅塑景”的綠道系統,實現讓山觸城,引人入山,山城相融,城鄉一體空間格局。以天水綠道串聯自然山水、鄉村田野、人文景點、公園綠地、交通樞紐、服務設施等節點與功能,達成“一段綠道,一種文化;一段故事,一種風景”的發展目標。通過慢行綠道建設,促進城市發展,讓人民受益,通過綠道的串聯延伸,展現天水的自然風光和文化底蘊,倡導綠色健康出行,展現新時代下天水的發展成果。
1.綠道功能
經濟發展功能:天水綠道有利於整合提升沿線旅遊資源,融入“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推動農業產業化項目與現代鄉村旅遊業的發展,加強城鄉互動,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提升沿線土地價值,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健康休閒功能:天水綠道生動展現天水“宜居宜游”的生活環境,為市民提供親近自然、遊憩健身的場所和途徑,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開放共享,提升市民幸福感。
生態保護功能:天水綠道作為區域生態廊道,具有將城鄉生態環境中多樣生態基質、廊道、斑塊連線成網路,促進各生態系統間物質交流,為生物提供棲息及遷徙廊道,完善區域生態結構,有助於固土保水、淨化空氣、緩解熱島等。
農業景觀功能:因地制宜的保護天水綠道沿線基本農田與耕地,保持田園基底,延續地域特色的林盤景觀、田園風貌,將農業生產與景觀、生態相協同。
慢行交通功能:在市域各區(市、縣)建成區開展綠道建設,能宣傳、普及、推廣慢行交通和綠色出行理念,與軌道、公交、步行等多元交通系統相銜接,可有效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難題,為市民綠色出行提供服務,豐富城市綠色出行方式。
文化博覽功能:天水綠道是連線城鄉居民點、公共空間及歷史人文節點的重要路徑,是展示天水自然與人文特色的重要展廊,將起到保護、利用文化遺產、展示、弘揚、傳承天水文化,促進交流交往、社會和諧發展。
海綿城市功能:天水綠道的打造結合海綿城市建設需求,踐行海綿城市設計理念,採用滲、滯、蓄、淨、用、排等措施,統籌城市雨洪管理,提升城市防洪排澇減災能力。
應急避難功能:利用天水綠道沿線的開放空間,布局應急避難場所及應急避難基礎設施,災害時滿足沿線人流聚集區域的應急避難需求。
2.綠道發展總體結構
保護區域生態本底,以綠道網路串聯“山、水、林、田、湖、城”,構建完整連續的區域生態格局,規劃“一環兩軸三山八廊”的區域主幹綠道體系,覆蓋天水主城及周邊區域。使步行的出行比例中遠期保持在30%的水平,腳踏車出行比例中遠期保持在15%的水平。
一環:指環城綠道;兩軸:包括藉河濱水綠道、鳳凰山森林綠道;三山:包括鳳凰山、南山、麥積山區域綠道;八廊:八條對外聯繫的濱水綠道。
3.綠道的分級和分類
按照等級和規模劃分,綠道分為三級綠道系統,分別為區域綠道、城區綠道和社區綠道。區域綠道進山入鄉,城區綠道親水串城,社區綠道連綠入園。根據綠道所穿越地區與目標功能的不同,將綠道分為“都市活力綠道、濱水休閒綠道、郊野遊憩綠道、生態保育綠道”4種主要類型,同時考慮到秦州區是天水歷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區域,增加了西關綠道,展現秦州古城的人文魅力。
區域綠道:由主城區連線秦州新城、空港新城、麥積新城、三陽川新城,天水市域範圍連線甘谷、秦安、麥積山景區、南山、北山等。重點打造環城綠道、南山綠道、麥積山綠道、鳳凰山綠道等。
城區綠道:以秦州、麥積、三陽川、甘谷城區居民為服務對象,連線各城市功能區,與區域綠道形成整個綠道系統的骨幹綠道網。重點打造藉河(濱水)綠道、渭河綠道、潁川河綠道、翠山綠道等。
社區綠道:社區內部和連線社區與公園、小遊園、公共活動場所等空間,主要為社區居民提供遊憩、休閒、健身服務,並承擔社區內主要步行出行功能的綠道。重點打造西關綠道、秦州綠道、麥積綠道。
4.綠道設計基本要求
社區綠道線路寬度按1.5-3米控制,城區綠道按 5-10 米寬度控制,區域綠道按 30-50 米寬度控制。綠道兩側應保留或設定一定寬度的綠化帶,社區綠道單側綠化頻寬度要因地制宜,能寬則寬,城區綠道單側綠化頻寬度大於8米,區域綠道單側綠化頻寬度大於15米,承擔生物遷徙功能的綠道單側綠化頻寬度大於20米。植物選擇應最大限度地保護利用現有自然、人工植被,注重鄉土植物套用,根據不同綠道類型進行綠化帶設計,突出天水地域特色,突出生物多樣性,並與周邊環境性協調。綠化帶內古樹名木、珍惜植物應全部原地保留,並妥善保護。按照《綠道規劃設計導則》配套相關綠道設施,按“五個一”的基本標準配置,即一個能停放 15-20 輛腳踏車的停車場,一個能容納 20-30 人休息的休息場所,一間規模適中的公共衛生間,一家精緻美觀的便利店,一塊醒目美觀的旅遊標示牌。
5.綠道發展規劃
到“十四五”末,規劃建設綠道約143.6公里。其中藉河濱水綠道109.6公里、西關綠道9公里、翠山綠道10公里以及穎川河綠道15公里。綠道建築總投資預算約3.6億元。
(1)藉河(濱水)綠道
藉河綠道全長約109.6公里。規劃一級驛站5個、二級驛站5個、三級驛站8個,共18個驛站,規劃建設19個公園。項目投資約29664萬元。
(2)西關綠道
西關綠道全長約9公里。規劃一級驛站1個、二級驛站1個、三級驛站1個,共3個驛站,綠道沿線布置4個公園。項目投資約1483萬元。
(3)翠山綠道
翠山綠道全長約10公里。規劃一級驛站1個、三級驛站1個,共2個驛站;綠道沿線布置3個公園。項目投資約1600萬元。
(4)穎川河綠道
穎川河綠道全長約15公里。規劃一級驛站2個、二級驛站3個、三級驛站3個,共8個驛站,綠道沿線布置2個公園。項目投資約3300萬元。
六、建立公園城市長效機制
(一)成立公園城市建設領導小組
為使項目順利實施,應加強市級層面對公園城市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成立天水市公園城市建設領導小組,在縣區、開發區試點成立公園城市建設管理機構,明確公園城市建設管理主體。
(二)激發城鄉土地市場活力
堅守土地紅線,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按照管住總量、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加強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創新土地管理制度,最佳化調整區域林地、建設用地布局,多途徑解決城鄉公園城市用地需求。
(三)強化重點區域示範引領
在南北兩山、八大新城建設中啟動重點示範工程,引導有條件的地區積極爭取公園城市建設試點,優先啟動南郭寺區域公園、中華始祖園、成紀新城天秀公園、空港新城等公園城市建設項目,確保天水公園城市建設早見成效,為公園城市發展積累經驗、提供示範。
(四)建立多元投融資機制
充分發揮城建融資平台合作,盤活城市資產,充分挖掘土地資源潛力,積極申報中央預算,綜合運用地方政府債券和股權融資、項目融資、PPP等模式,拓寬公園城市建設投融資渠道,創新投融資模式,多渠道、多方式籌集公園城市建設資金。
(五)深化公園城市理論研究
公園城市作為城市建設新模式,應不定期邀請知名專家舉辦高水平專業研討會和城市論壇,深化對公園城市內涵、公園城市形態、綠色生態價值、消費場景、市民生活品質、城市品牌價值等重大問題的持續研究,構建公園城市理論體系。
七、保障措施
(一)明確主體責任,分解分工落實。圍繞“十四五”公園城市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主要任務,建立健全規劃實施主體與保障機制,有效調節資源配置,推動片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分解本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明確牽頭單位和工作責任,明確年度目標、工作指標和推進措施。加大績效考核力度,確保完成規劃明確的目標和任務。
(二)加強政策支持,完善項目配套。強化政策導向,根據規劃提出的目標和任務,加強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的統籌協調,注重短期政策與長期政策的銜接配合。圍繞推進重大項目,堅持以規劃確定項目、以項目落實規劃,發揮重大項目對公園城市系統建設的帶動作用。簡化審批程式,推進公園城市建設項目真正落地。
(三)加強規劃監督,實施動態管理。依法開展規劃實施的監督和評估,強化動態管理,努力提高規劃實施的效果。開展“十四五”發展規劃年度跟蹤監測、中期評估和末期全面評估,視評估情況進行動態修訂調整。完善規劃主要指標監測、統計、評估、考核制度,強化對約束性指標完成情況的評價考核。創新評估方式,探索開展年度評估,引入社會機構參與評估,增強規劃評估的準確性和廣泛性。
(四)動員全社會參與,加強規劃宣傳。著力推進規劃實施的信息公開,健全政府與企業、市民的信息溝通和交流機制,提高規劃實施的民主化程度和透明度。發揮新聞媒體、民眾社團的橋樑和監督作用,促進規劃的有效實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