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

天水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5月13日印發天水市“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水市“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5月13日
  • 發布單位:天水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
水利發展規劃是落實水利基礎設施網路建設、全面深化水利改革的重要舉措,是指導“十四五”時期水利發展的綱領性檔案,科學編制好“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事關我市水利事業長遠發展。根據省上有關要求,結合我市水利發展實際情況,特制定本規劃。
第一章 發展基礎與形勢
一、“十三五”水利發展主要成就
“十三五”時期,全市水利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踐行“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的總基調,不斷深化水利改革,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圍繞建設民生水利、資源水利、生態水利,實施了一批城鄉供水、防洪減災、水生態治理、農田水利灌溉等重大水利工程,完成各類水利固定資產投資86億元,較“十二五”時期淨增50.44億元,增長142.84%。如期並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所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
農村飲水安全工作成績卓著。“十三五”時期,全市共投入資金12.67億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247處,解決了220.36萬農村人口飲水不穩定問題,建制村自來水實現了全覆蓋。制定了《天水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規劃建設及運行管理工作實施意見》《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十項制度》,“三個責任”“三項制度”基本建立,水費收繳逐步規範,管理能力、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全國、全省農村飲水安全工作現場推進會在我市召開,張家川縣農村飲水安全管理經驗在全國推廣。截止到“十三五”末,全市累計建成農村供水工程363處,各類供水管線7萬多公里,總投資29.36億元,供水人口296.28萬人。全市農村集中供水人口達到96%,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4%。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不僅徹底解決了農村飲水問題,實現了自來水和水窖“雙水源”,而且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改變農村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供水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天水水利史上投資最大、規模最大的“民生工程”——天水城區引洮供水及配套工程全面建成通水,標誌著長期困擾天水城區人民生活質量和發展的用水問題得到根本解決,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引洮河之水,濟秦州之困”的引洮夢終得圓滿。城區水務一體化管理運營體制建立運行,推動天水城區供水科學化、規範化管理。啟動實施了引洮供水二期天水配套工程、天水曲溪城鄉供水工程、張家川縣富川水庫、秦州區關峽水庫、武山縣城區第二水源、清水縣城區供水等一批保障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供水工程,全市新增供水能力1億m,白龍江引水天水受水區工程、天水市東北部城鄉供水工程、清水縣湯浴水庫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推進,水資源配置能力顯著增強,水資源空間布局不斷最佳化,為天水“百萬人口”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水資源節約利用效率不斷提升。按照“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要求,嚴控“三條紅線”指標,全面落實水資源管理各項制度,加強取水許可監督和水資源論證管理,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用水總量得到有效控制,用水效率顯著提升。在全市各項水資源管理指標下降空間極度有限的情況下,超額完成了規劃目標任務,實現用水總量控制在4.009億m以內,萬元GDP用水量降至59.83 m,比2015年下降21.79%;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至21.13m,比2015年下降25.07%;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由0.50提升到0.55;7個重要河流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河湖長制工作成績斐然。以深入推進河湖長制落實工作為抓手,建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總河長”的組織領導體系,設立湖長13名,建立了市、縣(區)、鄉(鎮)、村四級河湖長體系,全市834條河流溝道、4座人工湖、3座水庫全部納入河湖長制管理範圍,出台了《天水市全面落實河長制實施方案》、建立了河湖長會議、督查、巡查和聯防聯控等工作制度。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和體制機制,編制並推動落實“一河一檔”、“一河一策”“河湖管理範圍保護”。不斷健全水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機制,由河長辦牽頭組織水務、生態環境、公安、檢察等部門開展“攜手清四亂、保護母親河”聯合執法巡查行動。自2017年以來,全市累計巡查河湖18.62萬人次,累計投入7.04億元,嚴厲打擊非法采砂,累計關閉砂場227家,整治河道1760km,修建垃圾焚燒壓縮站159座,治理黑臭水體2條,河湖綜合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的美好藍圖正一步步變為現實。2020年,新華社、人民日報、甘肅日報等中央、省、市新聞媒體對我市河湖長制落實及取得的成效進行了全方面系統性宣傳報導,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應。
水旱災害防禦體系不斷完善。搶抓國家加快實施大江大河主要支流和水利薄弱環節建設政策機遇,陸續實施3處江河治理項目和21處中小河流治理項目,治理河長320km。開展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建設,完成9條重點山洪溝防洪治理任務。在全市開展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鞏固提升完善山洪災害補充調查評價和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建成市級山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管理和共享系統1個,縣級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台7個。水旱災害監測預警體系不斷完善,有效應對了歷次暴洪災害。完成8處抗旱應急水源工程,乾旱地區抗旱減災能力明顯增強。
農業節水灌溉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搶抓國家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的機遇,立足農村“三變”改革和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實施高效節水灌溉、“五小水利”工程44處(含2019—2020年農業部門13處項目),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5.03萬畝,發展了一批高收益的經濟林果蔬菜產區,為打造天水花牛蘋果、秦州大櫻桃、秦安蜜桃、武山蔬菜、清水核桃等農業特色產業提供了強有力支撐,促進了現代節水農業的快速發展。
水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明顯。以新發展理念為統領,圍繞防洪保全全、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統籌實施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溝道治理、高效節水灌溉、水生態治理與修復建設,建成藉河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二期工程,啟動實施了藉河綜合治理三期、葫蘆河秦安段水質生態修復和穎川河防洪及生態治理工程,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736.1km,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600.2km,水土保持率75.80%,新建堤防308km,實施高效節水灌溉、“五小水利”工程、全面完成建成水庫安全鑑定、水電站水資源論證複評和河湖管理範圍劃定工作,6座水電站生態下泄流量納入全省線上監測平台,劃定總長度2349km的107條河流管理範圍。實施《天水市地下水超採區綜合治理實施方案》,超採區地下水水位下降趨勢得到遏制,部分區域地下水水位逐步回升。
水利重點領域改革穩步推進。堅持把深化水利改革作為破解水利發展的突破口,促進全市水利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堅持節水優先方針,制定印發了《天水市節水行動實施方案》《天水市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完成了武山縣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省級試點。深化水務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水務一體化運營管理,組建成立了天水水務集團公司,實現了城區水務一體化合作經營。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建設,採用EPC(設計、施工總承包)管理模式實施了甘谷縣、秦安縣引洮供水二期配套工程,採用PPP管理模式啟動實施武山縣西梁灌區農田水利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和天水市曲溪城鄉供水工程,水利重點領域改革穩步推進。
“十三五”時期,是全市水旱災害防禦成效最好、水利工程效益發揮最多、水資源監管最嚴、河湖生態改善最大、農村水利支撐保障最實、全面從嚴治黨力度最大的五年,一處處利民、惠民、保民工程陸續建成,全市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有力支撐了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與挑戰
儘管“十三五”水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受資源稟賦條件、產業結構特點、財力支撐能力等因素制約,我市水利發展仍面臨較大挑戰。
水資源短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制約,水安全保障形勢嚴峻。水資源稟賦較差,資源性、工程性、水質性缺水問題並存,水資源短缺且時空分布不均是我市的基本水情。全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483.8m,分別是全國、全省人均水平的1/5、2/5,耕地畝均水資源占有量235m,分別是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的1/6、1/10。水資源分布不均衡,渭河流域以全市50%的水資源量,75%的土地面積,支撐全市80%的經濟總量和城鎮人口。水資源保障能力不足,我市作為全省人口第二大城市,2019年引洮工程實現了我市中心城區多水源供水,甘谷、秦安、武山引洮二期配套工程尚未建成,水源供水能力不足。同時2000年以來渭河流域水資源量減幅達到16%以上,進一步加劇缺水形勢。
生態條件脆弱,環境壓力持續增大。全市水土流失面積9642km2,占全市總面積的68%,是黃河上中游水土流失面積集中、流失程度較嚴重的地區之一。河流生態水量不足,水生態空間萎縮,城市建設、產業發展與水生態空間保護矛盾突出。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工業、服務業快速發展,生活污水、工業廢水、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難度加大,水污染防治任務十分艱巨。
洪水災害仍然是人民生命財產的重大威脅。我市渭河流域汛期雨量占全年70%以上,加之特殊的地形地貌條件,洪水孕災環境廣泛發育,水災害易發頻發,防洪減災壓力大。山洪風險識別和災害預警未全面覆蓋,河流行蓄洪空間管理方面仍存在薄弱環節,導致山洪災害常呈現“小水大災”狀況,頻繁危及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全省防洪重點城市,天水城區防洪體系尚不完善,個別縣城防洪能力尚未達標。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劇,區域性極端天氣事件逐漸增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防洪減災體系建設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
三、“十四五”水利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十四五”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也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更是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征程的重要機遇期。推動鄉村振興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建設幸福美好新天水,全市水利發展面臨新要求、新挑戰、新機遇。
一是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對全市水利提出新要求。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國家重大戰略,要求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建設好“絲綢之路甘肅黃金段”,要求高標準保障城鄉生活和重點經濟區供水安全,破解水資源短缺對社會經濟發展剛性用水需求的制約。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築牢我國西部生態安全螢幕障,要求我省切實擔負生態保護重任,正確認識治水主要矛盾深刻變化,處理好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關係,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新格局。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劇,極端水旱事件增多,加之人口增加、經濟成長、財富積累,要求建立健全水安全風險防控機制,提高防範化解水安全風險能力,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水平。
二是新老水問題相互交織,全市水利發展面臨新挑戰。我市水資源短缺、水旱災害頻發等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水安全保障還面臨嚴峻形勢。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總體滯後,工程網路體系尚不完善,資源性、工程性和水質性缺水問題並存。部分地區水資源過度開發,地下水超采問題依然突出。“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還未得到全面體現,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尚未得到有效發揮,水利融資能力不強,水利建設面臨著巨大的籌資壓力。行業監管能力有待加強,現代化監測設施配置不足,基層專業技術人員匱乏,智慧水利建設處於起步階段。
三是利好政策相互疊加,全市水利發展面臨新機遇。黨中央將黃河流域治理保護作為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為我市黃河流域治理保護指明了方向、明確了思路。國務院重點支持“兩新一重”建設,重點推進150項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充分發揮水利投資在“六穩”“六保”中的重要作用。中央提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推動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堅定了水利改革發展信心。《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並明確提出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等一系列涉水任務,明確了未來一段時期水利仍然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新時代治水主要矛盾以及水利改革發展總基調的提出,指明了今後水利工作重心和重點任務,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水利改革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依據。我市經過多年的水利建設,積累了豐富的治水經驗,為新時期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打下良好基礎。
總體來看,“十四五”時期我市水利工作仍處於挖潛力、補短板、強監管、激活力、提質量的發展階段,要立足人民民眾對水利發展的新期待新要求,充分利用新機遇新條件,妥善應對各種水安全風險和挑戰,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涉水事務監管,深化水利重點領域改革,著力構建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和人民民眾期待的水利支撐保障體系。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以及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堅定不移踐行水利改革發展總基調,緊密圍繞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總目標,把水安全風險防控作為守護底線,把水資源承載力作為剛性約束上限,把水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控制紅線,著力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著力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最佳化水資源配置,提高城鄉供水保障能力;以河湖綜合治理為重點,完善水旱災害防禦體系,提升防洪減災能力;以提升治理水平為目標,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河湖治理與修復,改善水生態環境;以提升服務水平和監管能力為保障,持續深化水利改革,求實創新,狠抓落實,為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水利支撐。
二、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保障民生。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十四五”發展規劃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問題,著力提升邊遠地區水利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人民民眾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著力解決城鄉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問題,加強水資源節約保護,使水利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民眾。
節約用水,高效利用。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堅持“深度節水、極限節水”的理念,將節水作為解決全市水資源短缺問題的重要舉措,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促進用水方式由粗放向集約節約轉變,形成節水型生產生活方式。把水資源節約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快轉變用水方式,實現水資源最佳化配置,重點推進農業節水,加強工業節水,強化用水需求管理,不斷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保護優先,系統治理。落實“源頭責任”、強化“上游擔當”,構築國家西部生態安全螢幕障。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為有機整體,強化流域綜合治理,促進生態保護修復。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約束和規範各類水事行為。大力推動水生態文明建設,遏制水資源過度開發利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構建人水和諧的水利發展新格局。
預防為主,風險管控。科學研判重大水安全風險,協助開展水旱災害風險普查。強化底線思維,完善體制機制,制定方案預案,從注重事後處置向風險防控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降低安全風險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應對綜合減災轉變。
改革創新,激發活力。把改革創新作為促進全市水利發展的強大動力,加快水權、水價、水利管理和水利投融資改革,著力破除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強區域協同,建立聯動機制,形成水生態治理保護的共抓、共管、共享的體制機制。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增強水利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能力,提升水資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水行政管理的科學化、法治化和信息化水平,努力構建現代化水治理體系。
三、規劃目標
到2025年,初步建成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適應、與現代化進程相協調的水資源高效利用、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態安全、現代水治理五大體系。節水行動取得重大進展,全域水資源配置格局加快形成,重點區域供水安全保障明顯改善;水旱災害風險防控能力明顯提升,水資源配置格局明顯最佳化,河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涉水事務監管效能明顯增強,重點領域水利改革取得突破。
節約用水。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4.885億m3以內,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完成省上下達任務。節水型社會基本建成,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比例達到60%以上。深入實施灌區現代化改造,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565。
供水保障。全市新增供水能力1億m3,進一步提高城鎮供水保證率和應急供水能力,建成城區第二水源或應急備用水源、縣城應急備用水源。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98%,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8%。開展渭濟、永濟、南河等灌區續建配套建設與現代化改造工作,啟動秦安、甘谷引洮供水二期配套農業灌溉項目。
防汛抗旱。全面識別水旱災害風險點和薄弱環節,基本補齊防洪抗旱短板,進一步增強重點區域應對超標準洪水能力,完善工程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防洪抗旱減災體系,主要乾支流堤防達標率超過88%。
水生態治理與修復。水源涵養能力明顯增強,水生態空間保護進一步加強。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860km(綜合治理2140km,預防保護720km),水土保持治理率達到78.44%,持續推進地下水超采治理,開展全市地下水超採區覆核評估,對治理完成的原超採區名錄進行核減。
行業管理能力。完善水資源、河流湖泊、水土保持、水安全風險、水利工程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健全依法治水法規體系,提高水利管理信息化水平。
水利改革。縱深推進水權、水價、工程管理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完善水利投融資機制,更大發揮社會資本在水利建設中作用,不斷規範水利建設市場,持續提升水利科研能力和水平。
到2035年,基本建成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適應、與現代化進程相協調的水安全保障體系。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達到同類地區先進水平。多源互濟、互聯互通、統籌調配的水資源配置格局基本形成。應對有序、保障有力、風險可控的防洪減災格局基本形成。山川秀美、河湖健康、人水和諧的水生態保護格局基本形成。
第三章 實施深度節水控水行動
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以先進的節水標準體系為導向,突出重點區域、加強重點環節、落實重點任務,促進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不斷提高用水效率效益。
一、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加強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制,不斷完善縣級行政區用水總量、用水強度指標,將用水總量分配到縣區地表、地下,逐步推進渭河等跨縣區河流水量分配工作。加強取用水監管,嚴格新增取水審批和延續取水評估,嚴格執行取水許可、用水計畫管理、水資源費徵收等制度,加強水資源管理監督檢查。
全面落實《天水市節水行動實施方案》,持續完善覆蓋流域和市、縣區兩級行政區的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強化節水約束性指標管理,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制,提高用水效率。
加強和其他涉水單位的協作配合,強化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管理,推進入河排污口綜合治理,加強重要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共同推進河流水功能區達標建設、入河排污口規範管理、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等工作。“十四五”期間,將對全市規模化供水工程水源地、單村供水水源地等進行治理和保護。
二、落實國家節水行動,推動重點領域節水
強化農業節水增效。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強化農業節水增效,加快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田間節水設施建設力度,積極推廣噴灌、微灌、滴灌、低壓管道輸水灌溉、集雨補灌、水肥一體化、覆蓋保墒等技術。開展深度節水、極限節水示範區建設,探索“投、建、管、服”一體化農業節水新模式。
全面推進節水城市建設。強化城鎮節水降損,推進城鎮節水改造,落實城市節水各項基礎管理制度,結合海綿城市建設,提高雨水資源利用水平,實施污水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與改造,推進優水優用、循環循序利用。
加大非常規水源利用。提高再生水、雨水和苦鹹水等非常規水利用水平,推動非常規水資源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提高非常規水在工業、城市綠化、生態灌溉等方面的利用效率。
三、建立健全節水激勵機制
完善節水體制機制。健全城鄉供水水價形成機制,對城鎮居民生活用水實行階梯水價,按照不同用戶的承受能力,建立多層次供水價格體系,充分發揮價格機制對用水需求的調節作用,提高用水效率;對非居民用水戶實行超定額超計畫累進加價和累進徵收水資源稅制度;對高耗水特種行業從高確定水價和水資源稅稅額標準,強化水價對供水單位的成本約束,努力發揮市場機制在水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倒逼用水主體主動節水。合理補償供水單位成本費用,促進節水工程建設和節水技術推廣,推動水價形成機制改革與供水單位經營管理體制改革相結合,推進企業化管理和產業化經營。推廣農業節水新技術,建立有利於農田水利工程的水價改革創新體制。
加強節水監督管理。全面開展規劃和建設項目節水評價,從嚴審批新增取水許可申請,從嚴叫停節水未達標項目,推行水效標識、節水認證、契約節水管理,從源頭把好節水關。完善監督考核工作機制,將節水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績效考核,強化部門協作,嚴格節水責任。
第四章 完善供水網路格局
按照“拓大網、聯小網、強骨幹、成系統”的建設思路,持續推進重大跨流域引調水工程建設,最佳化區域、流域水資源配置格局。加快骨幹水源工程建設,完善城市供水保障體系,推進農村飲水規模化、市場化、水源地表化、城鄉一體化“四化建設”,構建水源保障、區域互聯、應急有備、環境宜居、智慧型感知的全域供水網路格局。
一、完善供水網路體系建設
積極推進跨區域重大引調水工程建設。以提高水資源配置能力、最佳化全市水資源空間布局為目標,全面建成引洮供水二期天水配套工程和曲溪城鄉供水工程,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的調水資源,置換出現有水源地,為城市發展騰出更大的優質發展空間。積極做好白龍江引水工程前期工作,作為全市外調引水的第三大水源,統籌謀劃布局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需求,徹底解決長期以來資源型和工程型缺水的困境。
加快區域供水水源工程建設。啟動實施天水市東北部供水工程(花園水庫)、清水縣湯峪水庫等區域性供水水源工程,因地制宜,深入開展市域範圍內可建水庫的調研論證和選址建設等專項工作,緩解局部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
二、提升城市供水保障能力
加快城市水源工程建設。以“水源穩定、水質良好、保障有力、應急有備”為目標,推進城市多水源和備用水源建設。利用天水引洮二期供水工程向中梁空港城、秦州新城、南溝河片區和麥積區穎東新城、三陽川新區等區域供水。加快區域水源聯通聯調,完善供水體系。
加強縣域水源工程建設。針對縣城水源單一、調蓄、保障較低的實際,積極推進縣城骨幹水源建設。圍繞引洮、白龍江引水等重點引調水工程,通過完善調蓄、拓網提質,建立覆蓋受水區各縣城的水網。加快縣城備用水源建設,完善縣域供水應急調度體系。
三、保障農村供水安全
鞏固農村供水保障體系。緊密結合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通過水源的相互聯通、相互補充,改造一批老舊工程,規範提升一批小型工程,最佳化全市農村供水格局。加強調蓄工程建設和管網設施改造,提升供水系統的穩定性。
提升農村人畜飲水水質。採取改造、配套、升級、聯網、新建等措施,重點完善千人以上工程淨化消毒設施設備,不斷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
加強農村供水工程運管能力。持續加強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護,加快農村供水信息化建設,強化水質檢測,健全完善農村供水各項管理制度,構建與小康社會相適應的農村供水保障體系。
第五章 完善防洪安全體系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重要論述,按照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思路,消除防洪安全隱患,補齊工程短板,補強薄弱環節,提高洪水預報預警水平,加強群測群防應急救援能力建設,提升重點地區、高風險地區防洪保障能力和風險應對能力,減輕洪水災害損失。
一、最佳化防洪空間布局
按照“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的原則,開展全市重要河流河段、城市的防洪標準和防洪能力覆核,根據人口、耕地、經濟規模等,統籌上下游和左右岸,有序開展城市河段防洪標準“提標”工作。加強河流防洪治理、實施水毀堤防恢復重建,逐步完善以河道堤防、山洪防治為重點的防洪工程體系。以“清四亂”為抓手,集中整治非法侵占河道、影響行洪等問題,嚴格建設項目洪水影響評價,嚴把涉河建設項目方案審查,確保防洪安全和行洪通暢。
二、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
實施張家川縣東峽水庫、石峽水庫等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強化水庫預警監測,靠實水庫汛期安全責任。按期開展水庫安全鑑定工作,實行病險水庫動態管理,對鑑定為三類壩的水庫及時開展除險加固,確保水庫運行安全。
三、完善水旱災害監測預警體系
加強山洪災害防治,結合農村水系整治,對人員密集、危害嚴重的山洪溝道進行治理。提升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最佳化自動監測站網布局,升級改造監測站點,擴大預警信息覆蓋面,提升山洪災害監測預警能力。
四、加強洪水風險管理
啟動全市水旱災害風險普查,加強風險隱患排查。配合做好洪水風險區劃圖、洪水災害防治區劃圖、山區中小河流洪水淹沒圖編制。完善河流、城市防洪預案體系,制定並落實重點河流超標準洪水防禦預案。加強山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增強山區民眾的主動防災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六章 深入推進水生態治理與保護
以“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為主線,牢固樹立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突出水在生態系統中的關鍵作用,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推進水生態空間的保護與修復。
一、加強水生態空間管控
科學劃定水域岸線管理範圍。完成渭河、葫蘆河、藉河、牛頭河等河流劃界立樁,有序開展水庫、灌區、堤防等水利工程的管理保護範圍劃定工作,加快推進重點河流的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編制。
強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與保護。落實河湖空間管控要求,強化執法監督,規範各項涉水活動。嚴格規範采砂活動,加大各種水生態空間占用、破壞等行為的監管和處罰力度,確保水生態空間面積不減小、數量不減少、功能不降低,有序推動河湖生態系統管控、保護和功能恢復。
二、保障河湖生態流量
落實甘肅省渭河河流生態水量保障方案,實現生態流量目標。加強河湖生態水量調度,統籌生態保護與供水、發電等關係,實施流域主要涉水工程聯合調度,確保達到重要斷面下泄生態流量要求。
三、加強水生態治理與修復
推進重點河流治理與修復。推進渭河流域水生態環境治理保護(生態廊道)工程,將渭河流域率先建設成為我省黃河治理保護的示範性流域。開展葫蘆河、藉河、牛頭河等重點河流的生態治理與修復,實施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項目,保障農村水安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動鄉村振興。
實施地下水超采治理。制定完善地下水管控指標,嚴控地下水開採總量、開採強度。繼續鞏固地下水超采治理成果,通過高效節水、調整種植結構、水源置換工程建設等措施,進一步壓減地下水取水量。開展全市地下水超採區覆核評估,對治理完成的原超採區名錄進行核減。
四、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按照“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原則,以渭河重點支流為骨架,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以調洪減沙為主,兼顧水資源高效利用、水生態景觀的綜合功能,新建一批固溝、護路、保村的壩系工程,建成一批高規格、高示範效應的精品小流域;開展老舊梯田改造,建設適應農業機械化發展需要的高標準梯田;啟動建設一批生態清潔小流域和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項目,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加強水土流失動態監測,探索建立生態安全監測預警機制,提高水土保持信息化水平和綜合監管能力。
第七章 構建現代水治理體系
踐行“水利行業強監管”,以健全水治理法制體制為基礎,以完善水治理機制為重點,以推進智慧水利建設為手段,緊密圍繞水資源、江河湖泊、水土保持、水旱災害防禦、水利工程、依法治水等重點領域,針對涉水事務監管的薄弱環節,強化重點領域全過程、全要素監管,全力提升涉水事務監管水平,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成效、創新引領、法治保障的現代水治理體系。
一、加強依法治水建設
深入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等一系列水行政法律法規,落實《甘肅省水利監督辦法》,加強依法行政和綜合執法,依法依規查處和打擊各類涉水違法行為。建立健全聯合執法機制,強化水利與公安、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的聯動執法。加強水利法治宣傳,為依法治水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以營造良好的水生態環境為根本目標,以水資源管理、水行政執法、河道管理為主要內容,以提升水行政執法工作水平和工作實效為主要抓手,努力開創依法治水管水新局面。
加強水政執法人員素質建設。積極參加各類執法人員培訓班,舉辦全市水行政執法培訓班,水利系統水政執法人員進行業務培訓。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培訓,促進執法人員自身素質的提升,增強依法履職的能力。
規範行政執法管理。嚴格執行《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堅決杜絕不規範的執法行為。堅持依法行政,準確把握執法標準,確保執法主體、內容和程式合法。堅持廉潔執法和文明執法,嚴厲查處以權謀私,失職瀆職,執法腐敗案件,建立依法行政的長效機制。
二、全面提升行業監管水平
強化水資源監管。完善河湖監測站網,合理確定藉河、葫蘆河等主要斷面控制指標下的生態流量,加強生態水量調度與監管。持續完善覆蓋流域和市、縣區兩級行政區的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強化節水約束性指標管理,實施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制,提高用水效率。嚴格新增取水審批和延續取水評估,落實取水許可、用水計畫管理、水資源費徵收等制度,加強水資源管理監督檢查。加強與其他涉水單位的協作配合,加強重要飲用水水源地保護。
強化河湖監管。聚焦“盛水的盆”和“盆里的水”,統籌河湖水資源管理、水域岸線管理,推進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規範化和制度化,依法整治河湖亂象。加大河湖日常巡查監管和執法力度,加強河湖線上視頻監控系統建設,通過現場巡查、衛星遙感監控、無人機巡查等多種方式,切實加強日常巡查,做到“四亂”問題早發現、早制止、早報告。嚴格落實《甘肅省河湖長制督查方案》和河湖長考核制度,落實河湖管護主體、責任和經費,推進河長制從“有名”到“有實”。
強化水土保持監管。堅持依法審批管理,切實規範審批行為,進一步規範辦事流程,提高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效率,嚴把水土保持方案審批關,對不符合生態保護和水土保持技術規範要求的生產建設項目堅決不予審批。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督促生產建設單位履行水土流失防治主體責任,嚴格落實水土保持方案,嚴肅查處各類水土保持違法行為。深入推進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和地方管理部門履職督查,確保水土保持監管不缺位、失位。套用GIS、遙感和無人機技術作支撐,融合空間定位、多源數據採集、移動通信、網際網路等技術,對生產建設項目進行信息化監管,滿足“全覆蓋、高頻次、空天一體”要求,實現內外業協同作業的“精細化、定量化、信息化”,實現對項目生產建設過程的跟蹤管理與動態監測。
強化水旱災害防禦監管。強化與自然資源、應急管理、氣象、水文等部門聯合會商和信息共享,加強雨情、水情測報預報,提高監測預報能力,為防洪調度提供支撐,為防汛搶險爭取時間;提高洪水預測預報能力;完善預警發布機制,及時發布水情、旱情預警。完善河流、城市防洪預案體系,制定並落實重點河流超標準洪水防禦預案。加強山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增強山丘區民眾的主動防災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強化水利工程監管。嚴格水利工程建設管理,建管、監管單位要明確監督方位、監督內容、監督職責、監督程式與方式以及責任追究等,推動監管常態化、規範化、法治化。加強工程投資資金使用監管,推進質量誠信體系建設。強化水利工程運行管理和質量監督。強化水利工程質量檢測,保證水利工程質量檢測的效率和質量。加強水利工程質量監督工作人員管理,確保質量監督工作能夠高效率、高質量的進行。對工程建設的各環節人員加大質量監督的宣傳教育力度,增強從業人員的安全和質量意識,有效降低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安全事故的發生,確保水利工程建設的質量。
三、推進“智慧水利”建設
推進全面感知監測網建設。充分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5G、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智慧水利建設,增強水利信息感知、分析、處理和智慧套用的能力和水平,謀劃市、縣區兩級智慧水利平台建設,構建“深度感知、數據融合、智慧型套用”智慧水務平台。全面加強江河湖泊、地下水、水利工程、水利管理活動和水文、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工程安全、洪澇乾早災害等涉水信息的監測感知,完善全面互聯高速可靠的水利信息網。
加快全市水利大數據中心建設。利用“全省水利一張圖”作為大數據平台的地理信息系統和空間展示框架,整合氣象、環保、市政、交通等多部門數據資源,歸集我市防汛抗旱、水利建設、水資源管理、河湖保護、城鄉供水、農業灌溉、水土保持等各類水利數據,在現有水利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上,以統一規範標準體系為基礎,以統一網路信任體系、統一安全管理為技術支持,建立數據安全、系統安全、管理安全的水利大數據資源中心。
四、強化人才隊伍建設
以全市水利基礎保障的科技需求為導向,深化水利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增加創新活力。全面加強水利行業幹部儲備,優秀技術人才隊伍建設,鍛鍊和培養一批既熟悉水利業務又掌握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複合型人才,推動全市治水興水事業不斷闊步向前。
第八章 深化水利改革
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的協同作用,推動水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破除水利發展瓶頸。
一、深化水利“接放管服”改革
為了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改革工作,確保放到位、管得住、服務好。結合“一窗辦、一網辦、簡化辦、馬上辦”、“一網、一門、一次”改革,積極轉變服務觀念,依託政務服務事項管理系統,推進水利政務事項“一窗受理”、“一網通辦”,對接電子證照、電子印章系統和政務數據資源共享等工作,要統一標準、簡化程式,最佳化水利行政審批辦理視窗流程和服務,堅持放管結合,按照“雙隨機、一公開”制度,加強事中、事後監管,確保監管事項全覆蓋。繼續推進“減證便民”工作,打造“遇事不求人、規則無偏見、投資有商機”的良好水利營商環境。
二、深入推進水權改革
逐步建立“規則清晰、流轉順暢、監管有力”的全市水權水交易平台。讓市場在經營性用水的配置上起決定性作用,政府發揮對市場的監管作用,大大提高水資源的配置效率和效益。明確生態水權,包括明確維持江河湖泊的最小流量,以及維護動植物物種等生態環境健康延續的用水量及水質等。將水權確權及交易,用水行為與其利益聯繫起來,促使用水主體在水資源開發利用活動中形成節約用水的內在驅動力。
三、著力推進水價改革
完善城鄉供水水價形成機制,對城鎮居民生活用水實行階梯水價,按照不同用戶的承受能力,建立多層次供水價格體系,充分發揮價格機制對用水需求的調節作用,提高用水效率;對非居民用水戶實行超定額超計畫累進加價制度,對高耗水特種行業從高確定水價和水資源稅稅額標準,強化水價對供水單位的成本約束,努力發揮市場機制在水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倒逼用水主體主動節水。合理補償供水單位成本費用,促進節水工程建設和節水技術推廣,推進水價形成機制改革與供水單位經營管理體制改革相結合,推進企業化管理和產業化經營。推廣農業節水新技術,建立有利於農田水利工程的水價改革創新體制。農業用水價格按補償供水成本、費用的原則確定。
四、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
積極推行水利工程代建制、設計施工總承包等模式,推動水利工程建設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鼓勵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小型農田水利項目“自建、自管、自運營”。積極推進水利工程管養分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由專業隊伍承擔工程養護和河湖管護。全面推進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和產權制度改革,明確工程所有權和使用權,落實管護主體、責任和經費,保障水利工程良性運行。探索水利工程新型移民安置方式。
五、創新水利投資融資機制
進一步加大縣級政府對水利的投入力度,全面落實土地出讓收益計提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等政策。充分發揮水利投融資平台作用,充分利用好政府專項債券,鼓勵探索水利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探索採用PP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規模化推進現代農業節水灌溉。深入推進水務一體化建設,不斷激活水利建設市場。
六、創新水土保持工程建管機制
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進一步完善社會資本參與的政策機制,注重激發市場主體在參與水土流失治理與成果管理方面的活力。積極推行以獎代補,明確獎補範圍、獎補標準,完善獎補程式、獎補機制,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水土流失治理的積極性。積極推廣以工代賑,選擇一批投資規模小、技術門檻低、前期工作簡單、務工技能要求不高的水土保持工程,開展以工代賑,組織動員項目建設區農村勞動力參與工程建設。研究建立水土保持激勵政策,結合考核評估,給予政策傾斜支持,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創新水土保持工程運行管理機制,保證工程長期穩定發揮效益。
第九章 環境影響評價
一、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
規劃實施可能會對局部帶來一些不利環境影響。疏導河流、整治河道、加固堤防和澇區整治等水利工程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河流上下游的水文情勢,改變了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有時還會對物種多樣性和環境敏感區帶來一些不利影響;水利工程在施工過程中,將對施工區的水質、大氣、人群健康等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水庫、澇區整治、堤防加固等水利工程的建設可能存在征地拆遷、移民安置問題。
二、減緩對策
要高度重視規劃實施和水利工程建設的不利影響,統籌做好水利發展與環境保護工作。依法加強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和環境影響評價等工程建設前期工作,強化對工程建設全過程的監督管理,認真落實各項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措施。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工程建設前,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嚴格按規定辦理用地手續,切實做好工程征地補償、移民安置和後期護持工作,確保被征地農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保證長遠生計,維護移民合法權益。河道內取水的工程,不能對取水河道或所在河網的水文情勢造成較大的改變,要保證河道的生態流量,取水泵房需儘量避免占用河道,取水頭部不宜深入河道過長,並且要有足夠深度,避免對堤防造成影響。小水電及蓄水工程運行期,要注意對下遊河道的影響,保證下游生態流量,特別要嚴格保護庫區環境,以防止水庫水環境惡化及富營養化。加強對規劃實施可能影響的重要生態環境敏感區水生態系統的監測,及時掌握環境變化,採取相應的對策措施。加強規劃實施的環境風險評估工作,針對可能發生的重大環境風險問題,制定突發環境事件的風險應急管理措施。
第十章 保障措施
一、強化黨建引領
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夯實基層黨組織政治建設,弘揚新時代水利精神,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保障“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落地實施。落細落實黨風廉政建設,深化水利廉政風險防控工作,切實加大審計、稽查力度,確保工程安全、資金安全、生產安全。
二、加強組織領導
按照分級負責原則,細化和落實市、縣政府及組成部門在水利規劃實施中的保障責任,完善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對規劃實施的監督機制,主動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及時解決規劃實施中的矛盾和問題,穩步推進規劃實施。
三、多方籌措建設資金
搶抓國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政策機遇,將更多符合條件的項目納入國家、省上項目庫。充分利用融資平台,發揮各級財政對水利工程建設投資的主渠道引導作用,積極爭取中央水利建設資金,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水利建設,拓展水利投資渠道。統籌利用各部門涉水資金,發揮資金合力作用,推動項目建設。
四、做好前期工作
緊密圍繞“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統籌謀划水利項目前期工作,加快相關政策措施落實和階段性重點任務的推進,建立水利發展項目儲備、動態管理機制,適時對項目庫進行調整。簡化前期工作程式和審批流程,合理交叉推進,努力縮短前期工作周期,使項目早日落地實施。
五、強化監督管理
規範工程招投標管理,促進招標投標工作依法公開、公平、公正進行;充分發揮監理在工程建設管理中的作用,規範施工程式,強化過程控制,加強質量檢測和考核,嚴格契約和驗收管理;加強水利工程質量、建設進度、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實現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監督全覆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